【出外靠朋友】
後世看莫迪里亞尼(Amedeo Modigliani,1884-1920)作品,想到的多半是那些長型輪廓,線條簡潔,肌膚似乎帶著溫暖觸感,無畏流露情慾,創下拍賣高價的裸女圖像。但除此之外,莫迪里亞尼其實曾畫過不少肖像畫,雖說他自認並非專業肖像畫家,肖像畫不過是他藉由表現性強烈的輪廓線將圖像從雕刻中突顯出來的結果。而畫中主角多半是當時巴黎藝文界人士,比如莫迪里亞尼的朋友們,另外還有親密愛人、模特兒、女僕或鄰家女孩。
《雅各與貝斯李普茲》(Jacques and Berthe Lipchitz,1916)是莫迪里亞尼作品中僅有的三幅雙人肖像畫之一,畫中人是立陶宛雕塑家雅各.李普茲(Jacques Lipchitz,1891-1973)與俄羅斯詩人貝絲.基特羅瑟(Berthe Kitrosser,1889-1972)。他們在結婚時委託好友繪製這幅肖像,表面上是為了新婚留念,實際上是想解救莫迪里亞尼的經濟困境。
莫迪里亞尼和李普茲都是猶太裔巴黎異鄉人,剛來巴黎時皆落腳於左岸蒙帕納斯(Montparnasse),當時蒙帕納斯已經取代印象派畫家曾聚集的巴黎蒙馬特,成為最前衛的年輕藝術家集中地。
根據李普茲說法,莫迪里亞尼只花了兩天時間就完成此畫。
-----------
原來莫迪里亞尼第一天便火速畫下20張素描,最後根據小夫妻結婚照片決定雙人肖像畫底定版本,第二天隨即宣告畫作已經完成。當時莫迪里亞尼為人作畫價碼是這樣算的:〝每種姿勢10法郎,再加上一點酒〞,嗯,你也知道莫迪里亞尼是個不折不扣的波西米亞酒鬼,而且一邊創作也總還是要灌上幾口酒。
不過李普茲覺得這一幅肖像畫只付10法郎有點過意不去,何況他當時才剛與藝術經紀人簽下新合約,領了一筆簽約金,手頭較為寬裕。於是他故意跟莫迪里亞尼表示,身為雕刻家職業病使然(職業病當然是我說的),私心偏好肖像畫能多點實質量感。
莫迪里亞尼只得再多畫個兩週,好歹這邊那邊添個幾筆,好讓李普茲完成資助朋友的心願。以莫迪里亞尼作畫速度來看,這可能是他畫過最久的一幅畫,據說他剛到巴黎時,一天就可以畫出100多張素描。
-----------
《雅各與貝斯李普茲》實際作畫速度雖然才兩天,其他時間大概是喝酒比較多,反正已經畫得差不多了。但莫迪里亞尼卻鮮明巧妙地表現出中夫妻倆性格與角色對比。
背景如同畫家一貫風格,依舊簡單,大概看得出室內的抽象裝飾,丈夫隨興把手搭在妻子肩膀上。如面具般面容增添不同解讀的可能:妻子的大眼、雙脣和優雅頸項,顯得如此溫柔感性,正與丈夫表現於外的高度自尊形成對照,男方的小眼小嘴、歪斜鼻樑創造出一種諷刺效果,站姿也塑造出保護妻子的霸氣態度。
但如今除了這幅肖像畫之外,當年那些數十幅素描作品如今僅存男女主角單人肖像各兩幅。
身染病痛,酗酒、情緒化,加上偶發暴力行為和桀驁不馴性格,作品風格又不受賞識,莫迪里亞尼當時生活到底有多窮困?窮到讓朋友必須刻意製造機會接濟他?
-----------
莫迪里亞尼1906年來到巴黎,剛好目睹隔年畢卡索畫出立體派創始之作《亞維儂少女》(Les Demoiselles d'Avignon,1907),也剛好眼睜睜看著這位在他眼裡缺乏服裝品味的西班牙小個子(其實畢卡索也承認莫迪里亞尼是唯一穿著有點品味的畫家),名氣越來越大,身價更是逐漸水漲船高。
但是恃才傲物如他,不想加入任何畫派,亦不願追隨畫壇熱潮,而是從非洲雕刻和羅馬尼亞雕刻家布朗庫西(Constantin Brâncuşi,1876-1957)那兒擷取靈感,再從希臘建築的柱狀結構、文藝復興的古典雕刻、羅特列克的大膽線條、塞尚的簡化細節、高更的異國風情、野獸派的溫暖色彩、立體派拆解物體後的平面…等眾多元素中逐漸摸索融合,至1914年因經濟困頓難以負擔雕刻所需的石料成本,再者,雕刻過程產生的粉塵讓他年少時便罹患的肺病更形嚴重,讓他不得不從雕刻轉回繪畫後,發展出個人專屬風格。
儘管身處立體主義和抽象藝術烽火燎原之際,莫迪里亞尼卻仍堅持古典情懷,以具象表現為主,讓形體拉長、變形,完成了個人專屬,結合古典與現代的獨特藝術表現方式。
-----------
他的人物畫裡,如杏仁般眼睛、近似平面的輪廓下扭曲的面貌特徵,和細長比例都來自非洲面具的影響。這些缺乏瞳孔如面具般的人物肖像畫,視線不再與觀者相對望,讓你猜不透畫中人物情緒,反而導引觀者轉身凝視自身內心世界,或許淒涼、茫然,卻深刻而神祕。
莫迪利亞尼才華出眾,但他的作品在他1920年因肺結核去世後才獲得市場矚目。雖從1915年已步入創作顛峰,但始終未能享受自己辛苦灌溉出來的藝術果實,何況那時藝術市場受到一戰影響,曾經蕭條了好一陣子。莫迪里亞尼只能拿著畫作到蒙帕納斯小餐館換取餐食或酒精,而這一幅幅心血可能也被擱置一旁,與麵包、起司和香腸共同堆放於角落裡,夜間再成為米老鼠們的玩具被啃咬、踐踏。
-----------
與梵谷類似,莫迪里亞尼也為了藝術創作奮力燃燒生命,甚至自虐,生前都受到極度蔑視,並且都沉溺於苦艾酒海中,加速痼疾惡化而英年早逝;另有一說,他酗酒和抽大麻都是為了減緩並掩飾自己的結核病情。
然而莫迪里亞尼不像梵谷有個好弟弟西奧和家人協助保存畫作,他的許多作品都因長期居無定所、生活混亂以及被世人輕忽踐踏,早已毀損佚失。相較於如今拍賣天價,更是讓人對於許多時候顯得勢利膚淺的藝術圈感到諷刺與惋惜。
這幅新婚肖像畫只留存於李普茲夫妻手中大約五年,幾經轉手,最終在芝加哥藝術學院安身立命。幸虧出外靠朋友,因為莫迪里亞尼潦倒時獲得的暖心協助,我們才得以見到畫布、顏料、構圖、形式和技法之外,無價友情的溫度。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部落格 https://juniewang.mystrikingly.com/#articles
#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junie/
圖片來源 : Junie Wang & 網路
《Copyright © 2021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0的網紅俞木與她的文具小夥伴們,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拼貼 #紙膠帶 #手帳拼貼 哈囉大家好~我是俞木XOXO ig:yumu_diary_hahaha 最近要開始玩漂流本了,我自己也莫名地期待,這次想要跟大家分享的是拼貼內頁的部分,希望大家看的開心啊~ ✎本次使用到的文具們: 誠品.提案 星燈社.紙博限定 素描 YOHAKU.Y-026 YOH...
莫 內 素描 在 小飛媽媽咪呀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又到了週五繪本分享日了!#留言送書
小飛開學回到正軌,粉絲團也要回歸固定週五的繪本分享啦!今天要一次推薦三本小宇宙文化的溫暖書籍,小宇宙文化的書籍都有一個共同特色,書腰上都有故事導讀影片的QR code,讓家長可以藉由另一個角度來探索繪本的含義唷!
《帶來希望的星星女孩》故事在陰雨綿綿中展開,小女孩祈禱著世界能出現希望的光芒,而她的盼望等來一顆星星,藉由故事裡的女孩將星星分享給小鎮裡需要溫暖的人們,讓孩子學習同理心與包容。跟著繪本的畫面從深藍色的灰色調變成了明亮的色調,也能讓孩子瞭解即使是小小的動作,也能因為分享而讓快樂加倍的散播出去。
《熊與鳥—不受限的故事》
這是一本無字繪本,作者巧妙的運用鉛筆素描繪製全書,幾近黑白的無字繪本,卻莫名牽動了人心,我們總是以為眼見為憑,但卻容易因為成見而誤以為自己所見的就是事實,然而真相往往需要客觀的判斷。這本繪本運用的就是我們對熊的刻板印象,讓我們在故事的一開始就誤以為牠會傷害小鳥,但隨著故事的進展,也讓我們去思考尊重與包容的重要性。
《好急好急…可以隨地便便嗎?》
這是一個關於上廁所的搞笑故事,藉由充滿童趣的內容,讓孩子懂得去尋找方法來解決問題。並透過害羞的熊,讓孩子學習站在對方的立場,體諒他人的感受,尊重他人。這本繪本裡還有20種以上的陸生和水生動物,以及昆蟲,與形形色色的林地和水生植物,更特別的是還有不同動物及被熊踩扁的便便的形狀,讓共讀的同時也能和孩子一起看的不同的森林面貌。還可以看看孩子的觀察力是否敏銳,書中的伐木工人可是從頭貫穿到尾,埋伏在4個頁面中唷!
#繪本分享 #親子共讀
莫 內 素描 在 李怡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失敗者回憶錄0726)
文化搖籃時期
1955年2月,我開始了第一份工作,在香港上海書局,開始是在發行部做銷售統計和包紮書籍,兩個月後,調到位於灣仔的編輯部,做資料收集和校對。
編輯部那時人很少,總編輯趙克,編輯吳藹凡,和校對兼聯繫印刷業務的鄧耀星。我以後,又增添了兩個青年畫家:魏翀和歐陽乃霑,因為準備出版大量兒童讀物供應新馬市場,需要插圖。
我在中學時頗為自傲的廣泛閱讀和寫作能力,到了編輯部才發現自己無論知識、寫作還是閱讀層面,在這些編輯人面前,都淺薄到接近無知。趙克在香港文化圈人脈廣闊,他的學歷不知,但對中國的四書五經卻相當稔熟,人也寬容大體。吳藹凡的來歷卻真是不凡。他是畫家和小說家。抗戰前在林風眠當校長的杭州國立藝術院學繪畫。與他同在杭州藝專就讀、其後成為大畫家的有李可染、吳冠中、趙無極、朱德群等人,都是拜林風眠從法國帶回來的後印象主義和現代主義藝術流派和開放思維的影響所致。1937年抗戰爆發,杭州藝專向西南轉移,林風眠離開美術教育主流,專事繪畫。吳藹凡大概在那時候奔赴延安紅色政權參加「革命」。何以後來會離開延安來香港,他諱莫如深,但據聞他不是中共「逃兵」,而是得到中共高層批准,與同在延安的妻子一起來港的。在香港也仍與中共有聯繫並獲照顧,太太被安排在中資銀行做閒職,他被安排在上海書局上半天班,其他時間就寫作。他出版過一本小說《伶仃洋恩仇記》,寫香港水上人的愛恨情仇,1956年李翰祥進邵氏的第一部電影,就是根據這小說改編的《海茫茫》。在我那時看來,趙克和吳藹凡都知識豐厚,尤其是吳,不僅素描基礎了得,美術和美學理論也說得頭頭是道。從他那裡我獲得了許多追尋知識的入門指引,可算啟蒙老師。1964年香港舉行過一次「林風眠畫展」,吳藹凡邀我去看,一邊解釋林風眠的畫風,使我認識現代藝術。我跟他一直有聯繫,在主編《七十年代》之初,他以「伍繁」的筆名在我們雜誌上連載過兩個長篇小說,分別是1974年刊出的《水綠山青》和1975年的《鹽》,他為小說畫插圖,兩連載後來都出了單行本。
吳藹凡晚年移居加拿大的卡加利,幾年前我在那裡同他女兒見過面,說她父親1997年去世,生前畫了很多加拿大的風景畫。我一直在想,他當年放棄美術專業投奔革命是有點可惜了,否則他得到林風眠的傳承,也許會在藝術上有更大成就。後來他轉為寫作,頗有點為了生計。他在延安期間的遭遇如何不得而知,但他為人是相當膽小,對政治權力有畏懼感和保持距離,有些事比如延安生活,延安的搶救運動,他應該知道很清楚,卻從沒有說過更不用說寫出來了。
他的老師林風眠在大陸歷盡滄桑於1977年獲批准出國,兩年後在香港定居。那時我與林老也略有來往。1989年六四後,從來畫風不涉政治的林老,給了我兩幅他那時創作的題為《噩夢》的畫,當然不是原作而是幻燈片。我在1989年《七十年代》八月號刊登。這兩幅畫極為震撼。尤其想到這是出自一輩子從事現代藝術、遠離政治的90歲老畫家之手。不過,後來所有林風眠畫冊都沒有收這兩幅畫,對他的論述也沒有人提到這兩幅畫。這兩幅可能是林風眠生平僅有的政治畫作,有點像畢加索的《格爾尼卡》,但就從來沒有展出過。
我進上海書局編輯部,正趕上書局為了供應新馬的需求而在香港擴大出版的時機。通過趙克的組稿,我也在編輯部接觸了許多香港作家,包括葉靈鳳、柳木下、何達、陳凡等人。後來因為投稿《文匯報·文藝版》而認識羅孚,並由他帶進左派文壇,就認識更多富才學之士了。
1955年前後,正是中國大陸出版業最旺盛的時候。儘管土改、三反五反、反胡適反胡風、肅反等政治運動已陸續展開,但書籍出版卻似乎不受影響。而且因為內戰停顿了好幾年,許多作家的作品和種種譯著都如雨後春筍般蓬勃湧現。此外,各種文學、歷史、哲學的刊物,所介紹的思潮和論及的問題也都新鮮和及時,文章富文采與可讀性,不似大陸後來的文章大都被政治掛帥搞到套話連篇。我因為負責收集資料,訂閱了許多大陸刊物,也不斷為資料室買大陸書籍,每天閱讀的刊物和自己想看的書,多到可說是目不暇給。
白天是為了工作而不停收集資料與閱讀,晚上就按自己的興趣繼續閱讀,然後就會給麗儀寫信,講我的閱讀心得和思想的發現與啟蒙。那幾年,是我文化知識和寫作的搖籃時期。(41)
圖1,吳藹凡在《七十年代》的連載小說《鹽》及其插圖;
圖2,林風眠在1989年畫的《噩夢》。
(《失敗者回憶錄》在網絡媒體「matters」從頭開始連載,網址:https://matters.news/@yeeleematter)
莫 內 素描 在 俞木與她的文具小夥伴們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拼貼 #紙膠帶 #手帳拼貼
哈囉大家好~我是俞木XOXO
ig:yumu_diary_hahaha
最近要開始玩漂流本了,我自己也莫名地期待,這次想要跟大家分享的是拼貼內頁的部分,希望大家看的開心啊~
✎本次使用到的文具們:
誠品.提案
星燈社.紙博限定 素描
YOHAKU.Y-026
YOHAKU.Y-028
MT.MT03S02TW 台中博B套組 春絲
MT.這是小扭蛋的~
文具人格.拆解拼湊
貓知道一切.安妮的野薔薇
涼丰.色彩研究室 虹色
涼丰.色彩研究室 珊瑚色
甜蜜生活.遙遠的旅程
有問題的再問我~
✎推薦可以觀看的影片:
*和HOBO的愛恨情仇: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KGmRXUG4fCWSt6lGvD-SRFxsRjIHVf0x
*更多的拆紙膠帶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KGmRXUG4fCU8bEQ_B1h-s4LI3G7ccnBD
*更多的拼貼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KGmRXUG4fCXJ_J6pbKUEr24Jsh456oiI
*敗敗敗家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KGmRXUG4fCVDt2tFBbojoNFS-fBHFJLT
*啦啦啦,其他的文具分享: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KGmRXUG4fCUu5FmBGkyWMFMordrfJQ7A
*倉敷跑跑跑: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KGmRXUG4fCXtKhkUOT6xbg30hilncS9_
*久久一次的旅遊手帳: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KGmRXUG4fCVw729-0C1mAttp5GFxVJmP
*吼吼吼,不知道要漂到哪兒的漂流本: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KGmRXUG4fCUMcEDRPD2Xkl2IeWhMWdXu
新手做影片,請多多包涵:)
這支影片沒有任何的贊助。
禁止商用、二創,未經授權的使用。

莫 內 素描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 陳哲偉 - 童年 / 劉鳳鴒- 滲 雙個展
#劉鳳鴒專訪 #滲作品介紹
目前在真善美畫廊正推出陳哲偉 - 童年 / 劉鳳鴒 - 滲 雙個展,今天的節目要為大家專訪劉鳳鴒他的人生創作之路與他這次的滲系列作品。
創作自述:
那是一個獨自而黯黑的空間,日復一日潮濕的空氣、沾黏著氣味的斑駁牆面,還有每到下午懸浮著灰塵的光線。
《異鄉人》裡的主角莫梭在監獄裡與四壁獨處,他的一生在這個空間裡重新迴盪、重響,然後殆盡,只因背離常規思維去衝撞現世的邏輯道德觀。他錯手殺死了人,然而到案後,莫梭遭指控的,卻是他在母親喪禮上的冷漠態度,他拒絕矯飾辯辭以獲赦免,於是以疏離作為積極意志抵抗荒謬的存在,最終被判了死刑。
我試圖去關注這些在社會中無法言說或難以言說的狀態,並且對此闇啞的存在提出疑問,延續一直以來的創作主軸,以編織的概念閱讀文本,把每個畫面當作素描,去勾勒出字義深沉的底韻。
作品:
一、異語-(餐巾紙、線材Paper Napkin, Cotton Knit)
二、其後-(衣料、線材Cloth, Cotton Knit)
三、頁 266-(餐巾紙、線材Paper Napkin, Cotton Knit)
四、頁 127-(餐巾紙、線材Paper Napkin, Cotton Knit)
五、記-(石頭Stone)
六、復字-(無酸樹脂、線材Acid-free Resin, Cotton Knit)
七、暖循環-(無酸樹脂、手縫線Acid-free Resin, Cotton Knit)
八、勞作-(無酸樹脂、手縫線Acid-free Resin, Cotton Knit)
九、日常-(無酸樹脂、手縫線Acid-free Resin, Cotton Knit)
******************************************************
「不是每個不真實的事物就是虛構的物件,也不是所有與現實不符的就是虛構的敘述。」Peter Lamarque, Fiction, The Oxford Handbook of Aesthetics「我首先必須用一種表面上不規則的方式來理解這套系統 … 並將文本與某種東西–情感、身體感知能力、直覺、知識、靈魂浸染在一起。」Alberto Manguel著名的加拿大籍作家、文學評論家在《閱讀地圖》一書中,對於閱讀、書寫與文本之間的關係有著深刻而細膩的分析,他指出書寫的文本是一種紙上對話,讓不在場者得以傳遞訊息,他援引古羅馬詩人馬提亞爾所言:「這首詩歌是我的;但是朋友,當你朗誦它時,它似乎變成屬於你一般…」,而正是這一句話標記著位於文本的二端同時有著書寫者與閱讀者,以及那一個存在於他們之間,由他們所共同擁有的世界。
而真善美畫廊於 7 月中旬所推出的陳哲偉與劉鳳鴒雙個展,即是一個關於書寫與閱讀的展覽,透過那些或者虛構或者真實的敘述,二位年輕世代的創作者藉著揭露並且隱藏部分的自己,試圖開啟一個能夠喚起共鳴的空間。位於文本的這一端,陳哲偉彷彿是一個說故事的人,在交織著影像、攝影、聲音與文字的敘事中,他想像著一段或許真實存在過的童年,描繪出在歷史洪流中,個人幽微的存在處境;而在文本的另一端,劉鳳鴒則透過重複的閱讀、摹寫與改寫那些固有文本中的句子,提取文字的線性結構尋找更多素描的可能。由父親的家書到所閱讀的書籍,她透過手縫線將文字與語言的未竟之處銘刻在身體與心靈的勞動中。
然而,即如同引文所述,文本總是和某種東西浸染在一起;在陳哲偉與劉鳳鴒的創作中,語意早已泛溢出符號的邊界,而牽繫著個人內在與外在之整體總和,那些影像、文字與物件之種種體現如詩;7/18至8/15誠摯地邀請您前來。
(以上文字來自:真善美畫廊)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莫 內 素描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 #彩墨展 #吳孟珊專訪
▲探討存在與轉化 - 吳孟珊筆下的變奏山水
▲從小與山為伍的吳孟珊,意識到近年來環境變遷對生態造成的迫害,大自然已非往昔美好,她企圖以創作者的角度呈現作品,呼籲大眾重新省視環境議題。
吳孟珊從小受熱愛藝術的母親影響,記憶中,母親總是會帶著她恣情地在牆壁上塗鴉,小學時,孟珊與母親靠著繪畫入門的書籍自學繪畫,而到孟珊國中後,開始上畫室學習鉛筆素描的基礎課程,因此升學時,也如她所願地進入復興商工繪畫組。這段期間,一直都是學習油畫與版畫的西方媒材為主,直到進入華梵大學後,孟珊進而接觸了水墨書法課程,從大學一路持續臨帖練字的習慣,至今未變。
大學畢業後的孟珊,轉而從事全然不同於水墨的設計工作–布料開發,她經常忙碌地出差和參展。2014年時,吳孟珊於某次因緣巧合下,突然有種想繼續念書的想法,因為對她來說,“設計”就是一種畫畫,從珠寶設計到包款設計、以及布料開發設計,都是為不同屬性的產品,進行一場美的視覺改造,她一直認為:設計,其實就是用電腦繪出自己想像中的草圖,在繪出前的過程需要資料收集:包含流行趨勢、色彩計畫、線條筆觸、材質搭配、價格考量、地區文化的接受度,這些就像是她在完成一件作品的本質,所富含的一切。於是,吳孟珊在忙碌工作的同時,也於台師大碩士水墨創作組開始進修,在重返校園的生活中,她在學習過程裡受到很大的影響、漸而建構起自我的反思,也由此衍生出山水系列創作的脈絡。
▲山的記憶
山為這次的主軸創作,吳孟珊幼時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與家人出遊時的景像,她最喜歡坐著車裡,享受著從窗內看著近景、望著遠方綿延不絕的山峰,當時假日遊玩最常經過的地方也都是山區,甚至後來考取上的華梵大學,也位於石碇區的大崙山上,幾乎都是以山為主的視覺記憶,對孟珊來說,也是一種安定以及沉穩的符號,反觀這幾年的氣候變遷,大環境的改變,讓她對於山這樣安定、沉穩的符號,有了一種不確定性的反詰。
▲生態轉變引起創作動機
面對近年來自然生態系統的變化,對人類社會造成極大的衝擊,這是從工業革命後所帶來的諸多後遺症,如環境污染,冰山融化,熱帶雨林的減少,火山爆發..等等自然災害的不確定性,吳孟珊深受環境變遷的影響,也對這樣現況有著許多感觸,她嘗試著以山的不同面貌,建構個人對於山的圖像語彙,表達對生態環境的反思,試著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自身的生態審美關係中,取得其中的平衡點。
▲大自然的循環為創作脈絡
此次展出的冷調冰山水系列,探討的是冰山與冰河的狀態演變,這是了解長期氣候變遷的重要指標,孟珊試著呈現人與自然共存的價值。她透過作品,希望喚起人類與自然生態環境物種的體認,與自然共生的價值、以線條筆畫方式進行創作,冰山與水的色彩意象,帶入北極熊物種與環境的關聯,企圖營造出不同的視覺觀感,並且表達自然生態的循環是相依的。
而較濃重感的火山水系列,也是此次展出中吳孟珊最滿意的創作。由於火山噴發和人類的活動息息相關,火山作用具有毀滅性的破壞力,不僅造成人類與財產的損失,更會危及人類與大自然動植物的生命,反觀火山的益處從火山地質,火山地形以及後火山作用的地熱和溫泉,以及肥沃火山土壤都讓地表從新賦予新的開始,從反方向來表現,火山爆發下所展現的力量與生命契機。以重彩方式呈現火山爆發所帶來新造陸地的多彩多姿,並藉由繽紛多色的煙霧,而期待著未來的迷幻和生命力的不可限量。
長期從事設計產品流行趨勢工作的吳孟珊表示:其實在這個產業中,不難發現很多來自於不同國家文化的風俗,紡織貿易產業的趨勢、以及每一年的顏色、材質、新技術,對她來說,都是一種靈感的發想和來源,從紡織段來說,布料由經緯交織而成,產品根據顏色、季節、功能,不同種材質的搭配,就像藝術創作那樣的不可預期,是一種偶發性,但也可以是一種可預測性的結果。
▲環境變遷的反思
吳孟珊認為:創作代表一種精神上的生產活動,藉由藝術創作本質深入理解並且認識自我與人,社會,環境之間的關係,也是一種實踐的活動表現。從自然界中獲取的靈感–山,在個人水墨書寫性上,她試著譜出屬於自我調性的創作,也是一種對環境變遷的反思,期許大家在面對現代工業社會在人與生態環境上出現倫理的失衡,進而影響觀者,一同以行動來保護以及重視這個地球的生態。
▲吳孟珊–呈現變了奏的山水全貌,試著喚醒大眾的生態反思。
吳孟珊(MOSEN WU)簡歷:
學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 水墨創作組 在職碩士班 ( 2014/9~在學中)
華梵大學 美術系 水墨組 學士畢業 (2004/9 – 2008/6)
復興商工 美工科 繪畫組 畢業 (2000/9- 2003/6)
經歷:
協虹實業有限公司 產品設計師 (2009/8-2010/8)
瑞遠股份有限公司 產品設計師 (2010/8-2013/4)
潤泰全球股份有限公司 印花開發設計師 (2013/6-2014/9)
IROO 依洛國際開發股份有限公司 印花開發設計師 (2015/6-2016/7)
汎果創作國際有限公司 產品設計師 (2016/10~
經歷:
中華民國(第30屆)全國青年盃水彩寫生高中組比賽第2名
台北市光華獅子會(2002)水彩寫生優選
策展單位粉絲頁: 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
展出日期:2017/01/14-2017/03/05
開放時間:每日11:00-18:00(周一休館)
金車承德館地址:台北市承德路三段131號4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