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橫行,醫師提醒:這些器官也恐遭攻擊、破壞】
依據 衛生福利部- 疾病管制署「COVID-19(武漢肺炎)」全球疫情統計顯示,全球確診的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病例激增,截至2020/08/17日止已超過1千8百萬人染疫,死亡數則超過70萬人 (數據資料來源:【註1】) 。
臨床醫生和病理學家正在努力研究病毒是如何在人體中橫行造成損害的。根據《Science》統計,新冠病毒主要會攻擊人體的 8 大部位(肺、肝臟、腎臟、腸道、大腦、眼睛、鼻腔、心血管)。【註2】
■肺
科學家發現,鼻道細胞中,產生粘液的「杯狀細胞」和「纖毛細胞」中這兩種新冠病毒蛋白(受體蛋白ACE2和TMPRSS2蛋白酶)的含量最高。該病毒最有可能的初始感染途徑。而新冠病毒可將其用於進入我們的細胞。
血管緊張素轉換酶2(ACE2)是新冠病毒“入侵”細胞的重要受體。新冠病毒一旦通過ACE2進入細胞內部,就會“劫持細胞工廠”,以複製無數個自己,進而入侵更多細胞。
▶被感染的人可透過咳嗽等排出含病毒的飛沫,被他人吸入時,新型冠狀病毒就會進入鼻腔和咽喉。研究人員發現,鼻腔中富含病毒的受體,藉由此途徑,病毒進入細胞大量繁殖。
▶患者可能會發燒、咳嗽、喉嚨不舒服、嗅覺和味覺喪失或頭部和身體疼痛。呼吸道是病毒最愛的受體,在入侵初始階段,如果患者自身免疫系統無法抵抗SARS-CoV-2,病毒就會沿氣管攻擊肺部,肺泡細胞同樣富含ACE2受體。
▶隨著病毒入侵,處於免疫系統一線的白血球會釋放炎症分子,同時召喚免疫細胞殺死被病毒感染的細胞,最終產生大量包含死細胞的積液,發展為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 )。
▶患者血液中的氧氣會急劇下降,導致呼吸困難,並出現咳嗽、發熱等症狀。新冠病毒死亡患者的肺泡中充滿了積液、白血球。
■肝臟
肝臟組織中,膽管來源的肝細胞富含ACE2,很多學者推測新冠病毒通過這條途徑攻擊肝臟。這類細胞受損後,臨床肝功能結果本應以r-GT、ALP明顯升高為主,而目前臨床發現新冠病毒感染者升高得較明顯的指標是GPT、GOT。
▶超過一般患者肝臟損傷,也有住院中心超過一半的患者出現肝臟受損。
■腎臟
擁有ACE2受體的腎臟也是病毒攻擊的另一個靶標。研究發現,武漢市及其附近的近200名住院患者中,有59%的出現腎臟受損。患者的腎臟中也檢測到病毒顆粒,表明其可能存在直接的病毒攻擊。
▶不少新冠病毒感染者腎臟出了問題,究其原因,除了腎臟富含ACE2易受新冠病毒攻擊外,還和細胞激素風暴有關。一旦腎臟代謝出現問題後,導致高鉀血症、酸中毒等,甚至是腎功能衰竭。
■腸道
病毒也能到達腸道被ACE2識別並進行複製,感染消化道內壁,導致腹瀉及結腸損傷。
▶患者會出現便秘、腹瀉、腸脹氣等消化道功能紊亂的問題,可能因為腸黏膜免疫屏障受損、腸道微生態失調。
▶一旦出現這些表現,提示新冠病毒對人體的攻擊已累積到胃腸道,影響了人體微生態環境,往往提示病情可能比較重了,這類患者預後情況相對較差。
■大腦
病毒感染還能影響大腦及中樞神經系統,ACE2受體同樣存在於神經皮質和腦幹中。發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上的案例研究,報告了一名發展為腦膜炎和腦炎的患者的腦脊液中發現了新的冠狀病毒。一些患者會暫時失去意識、中風或喪失嗅覺。
▶新冠病毒感染者另一個引人注目的症狀,集中在大腦和中樞神經系統。臨床上,部分感染者會出現癲癇、大腦炎症等情況。
▶除了病毒攻擊外,部分新冠病毒感染者還會因大血管缺血性中風導致大腦重要功能受損,這和病毒影響凝血功能是有關。
■眼睛
醫學病毒學雜誌(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中的一項研究顯示,在一名左眼表現為結膜炎的新冠肺炎患者的眼淚和結膜分泌物檢體中,發現新冠病毒陽性,而沒有結膜炎症狀的右眼分泌物結果為陰性。這一研究證明了結膜炎的發生可能與新冠病毒感染有關。
▶目前尚未明確病毒是否可直接侵入眼睛,但多達三分之一的患者會發展成結膜炎
■鼻腔
新冠病毒會導致部分患者“味覺或嗅覺喪失”,科學家推測,這可能是新冠病毒攻擊鼻腔神經所引起的。
▶台灣免疫學專家、前陽明大學微生物免疫研究所張南驥教授解釋:「因為新冠病毒主要針對鼻腔做攻擊,而你的口鼻咽是互通的,就像你吃麵的時候,一不小心嗆到可能就從鼻子跑出來了,所以病毒也可能在其中流動。」
■心血管
心臟和血管壁,就像鼻子和肺泡一樣,也富含ACE2受體,病毒可能會直接攻擊,或由於肺功能損害導致缺氧進而損害血管,或過度的免疫因子可能會破壞心臟。
▶這可能也解釋了為什麼先前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導致血管造成損傷的患者,面臨更高的嚴重疾病風險。
「這種病毒幾乎可以侵襲人體的任何部位,包括肺、心血管、腎臟、腸和大腦,並造成毀滅性後果,它的兇猛令人害怕。」
➤截至目前為止,新冠病毒可能對人體造成的破壞可能還只是個「草圖」,要想弄清楚它的範圍,以及它可能引發的一系列心血管和免疫作用,仍需臨床經驗的驗證。(資料來源:【註3】、【註4】)
■更多、更豐富的COVID-19學術文獻、專家轉譯文章,歡迎您連結至:▶ https://forum.nhri.org.tw/covid19/
【Reference】
1. 來源
➤➤資料
∎【註1】:
衛生福利部 – 疾病管制署 (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Covid-19疫情資訊】:https://www.cdc.gov.tw/
∎【註2】:
📋 Science - 2020-04-17
How does coronavirus kill? Clinicians trace a ferocious rampage through the body, from brain to toes
■ Author:Meredith Wadman, Jennifer Couzin-Frankel, Jocelyn Kaiser, et al.
■ Link:https://bit.ly/3kWthdt
∎【註3】:
(台灣兒童急診醫學教學FB -林口長庚兒童急診)「新冠病毒在人體到處“橫行”」:https://bit.ly/2Y9BEsH
∎【註4】:
(Heho健康)-不只是肺臟!《Science》公布新冠病毒最愛人體 8 大部位:https://bit.ly/2Yb5EUN
➤➤照片
∎【註2】
∎【註3】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健保署 #中央健康保險署 #五南圖書 #國家書店 #五南網路書店
#ACE2 #SARS-CoV-2
疾病管制署 /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腦幹受損症狀 在 陳佩琪Pegg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好久沒在臉書當醫生了,今晚先生南下高雄不在,閒來無事就聊聊我專長的醫學知識。
最近有名人在家猝死的新聞,所謂人生無常, 人出生於世,也是偶然, 但離開時往往是如此意外 ,很多事無法預料,願逝者安息!
今天想談一些和醫療有關的猝死…
「猝死」通常是心、肺、腦的功能短時間出了大問題,最近有人質疑「癲癇」發作,是否也會導致一個人猝死?在此想藉機釐清某些觀念。
所謂「癲癇」在醫學上的定義是腦部皮質神經元因某種因素產生反覆性、不正常的放電,導致病人的「動作」、「表情」、「思緒」或「意識」發生變化。癲癇多源自腦傷、先天異常或後天破壞 ,極少數才是因為遺傳而來。
醫學上若非刻意加工或瞬間意外導致死亡,不然原因不外乎是:
■ 腦出血:腦出血會導致嚴重的生命徵兆不穩甚至死亡,多半是腦半球大量出血壓迫到腦幹,或出血本身就源自腦幹 ,在年輕人多是動靜脈瘤破裂,年長者可能是三高病導致, 特別是高血壓。
■ 致死性的心律不整(VT)或冠狀動脈近端阻塞造成的大面積心肌壞死,就是醫學上常說的AMI。
癲癇很多是小孩時期開始發作,沒痊癒會一直帶到大人,若是大人才發作的癲癇,通常意味此人有非常嚴重的腦病變或腦瘤,要做詳細的影像檢查和代謝篩檢。
那麼癲癇發作是否會導致猝死?
癲癇發作超過30分鐘無法停止,臨床叫「癲癇重積症 」, 的確有可能導致病人缺氧窒息死亡,但這種案例通常只發生在極嚴重腦傷的病人,且這種人平日就會不時發作,不可能一點症狀也沒有,意思是平日看似正常的人,因癲癇發作而猝死的機率實在少之又少,除非發作時正好高處跌落或在泳池中溺水,這時是意外導致死亡而非癲癇本身。
另一種幼兒常見的抽搐叫「熱痙攣」,顧名思義是三個月到六歲間的幼兒 ,因發燒而引起的抽搐現象,發作時肢體張力和呼吸肌瞬間僵直, 呼吸動作微弱, 供氧不足導致手腳末端發紺、 嘴唇變紫, 常嚇壞年輕父母, 但除非是發作超過15分鐘以上,否則在呼吸道沒全部collapse的情況下 (和上吊者呼吸道全collapse不同),缺氧變化不會導致腦功能受損。
「熱痙攣」通常一兩分鐘就過去了,照顧者不用太擔心, 發作時只要注意幼兒安全,避免嘔吐物嗆到氣道,用退燒塞劑幫忙幼兒退燒即可。
跟大家分享最近看到的一則新聞:
《交通部於6月2日預告修正道路交通安全規則,放寬患癲癇者考駕照規定。若癲癇疾病而可控制達2年以上無任何類型癲癇發作,並取得醫師診斷證明書者,得有條件考領機車及普通小型車駕駛執照,並規範2年期滿須定期換照至公路監理機關定期審驗持照條件。》
前些日子遇颱風天,早晚溫差較大,門診看到很多呼吸道過敏的幼童又發作了。過敏在季節交替時較明顯,台灣夏季持續高溫炎熱,過敏本較不易發作, 但颱風天就是夏季的變天時,所以過敏兒會在此時發作。
過敏除一年季節變化大時較明顯外,一天的時間也是早晚(太陽沒升上來前或太陽下山後)較明顯, 幼童若晚上鼻塞、咳嗽,導致睡眠品質不佳,還是建議要尋求藥物控制, 倘若夏季期間仍需長期使用「治療」藥物, 就要諮詢專業醫師是否使用長期口服或吸入性的「保養」藥物。
最近疫情又起,大家又開始認真買口罩了,除戴口罩外,大家還是要嚴格做好自身的防護措施, 勤洗手 、保持社交距離、遵守咳嗽禮儀等等,不論你是小市民或極極極重要人物, 病毒是否盯上你,還是看你周遭有沒有一堆人染疫傳給你,病毒不會區分人的社經地位,該隔離就隔離, 該戴口罩就確實戴好。
(先生61歲生日了,那天幕僚早早放他回家說要我幫他慶生,我嚇了一大跳,又沒準備他的晚餐,只好端出泡麵加上一盤炒青菜來解決,反正這時代男女平權,他也不會幫我慶生,所以這樣侍候他就好。)
(照片是兒子的慶生照)
腦幹受損症狀 在 來講兒科急診的543-吳昌騰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弟弟加油💪
兒科急診的小故事
今天上兒科急診,來了一位弟弟。
弟弟來兒科急診求診的原因是,弟弟自「6/5(W5)」起,陸續出現頭暈、眼睛複視、臉部表情歪斜、肢體無力造成跛行、吞嚥困難容易嗆到等症狀,弟弟先至住家附近的醫院求診,影像檢查發現腦幹內有腫瘤,所以今天轉來兒科急診。(圖)
我第一眼看弟弟走路真的就是巔巔簸簸。眼睛👀明顯出現複視的現象。
我一再問爸爸說:「症狀真的是上禮拜五才出現的嗎?」
爸爸說是的!上禮拜四之前都有去上學!
此時爸爸非常傷心😢,他一直說弟弟平常真的很乖,每天回家都乖乖讀書,平常也不會亂跑及亂花錢的。
我聽了😦,也只能盡量安慰他。
兒童腦瘤有時候真的會這樣的!
「兒童腦部腫瘤」
兒童腦部腫瘤的發生率僅次於兒童白血病,佔18歲以下兒童癌症的第二位,每年約有120~140位兒童罹患腦瘤。發生率約為2/100,000。
腦瘤的病因⋯⋯
除了一些少見的遺傳疾病之病患,如神經纖維瘤與結節硬化症等,其腦瘤發生與遺傳特性有關外,其他導致腦瘤產生的真正原因並不清楚。
腦瘤的臨床症狀⋯⋯
腦瘤的症狀依其「大小」及「所長的位置」而表現各異。
有些症狀是由於「腫瘤在顱腔內有限的空間造成壓迫而產生」,有些症狀則是因為「腫瘤直接侵犯腦組織而致」。
弟弟腦瘤是在腦幹⋯⋯
其早期症狀為眼睛複視、頭部傾斜、頸部僵直、臉部肌肉無力、嘔吐、吞嚥困難易嗆到、說話不清楚、肢體無力造成跛行、行動笨拙、步態不穩、人格改變。
後期若有單側或雙側瞳孔放大、昏迷、肢體僵直、呼吸速率變化及呼吸停止等,均為極嚴重極危險之症狀。
腦瘤的治療
兒童腦瘤的治療有手術切除、放射線治療、及化學藥物治療等三種方式。
治療之後遺留下來的長期後遺症,有下列幾項:
一、腦部神經功能受損,包括偏癱或跛行、步態不穩、聽力喪失、視野缺損或視力模糊。
二、內分泌異常,生長發育遲緩、身材矮小等症狀。
三、學習困難、智能障礙、情緒障礙或行為偏差。
四、續發性癌症的發生。
弟弟加油💪
腦幹受損症狀 在 腦幹中風會造成的症狀和復原的過程?醫師圖文說明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常見的八大腦幹中風症狀如下 1️⃣ 昏迷(Coma) 因為腦幹控制意識的 ... 肢體動作不協調,小腦與周圍神經組織(如腦幹)受損時,特別容易發生。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