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養生關鍵必看!】
手臂有蝴蝶袖、掰掰肉,可能代表心臟供血出了小問題,試試按壓這兩個穴位,鬆弛的肌肉會變結實,心臟供血就會順暢,胸悶氣短的現象也會隨之消失喔。
胸悶氣短穴位 在 彭溫雅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陣發性胸悶 恐 #冠心病
心絞痛、心肌梗塞等症狀皆是冠心病,又稱 #冠狀動脈心臟病,更是不幸猝死的重要原因。 彭溫雅 中醫師表示,很多人常有陣發性胸悶感,多半跟勞累有關,幾分鐘就會緩解,但往往檢查發現竟是冠心病。
傳統中醫認為,倘若心絞痛發作頻率,與天氣相關性越高,越需要處理 #濕濁瘀積 現象。
中醫認為,#濕 最能阻礙中氣運行,只要體內水分代謝異常,就容易引起濕濁瘀積。降雨前空氣濕度增加,氣壓也會降低,各種氣流都會停止流動,此時常會感覺悶熱不舒服,倘若體內濕度太高,濕濁瘀積在胸口,甚至心臟部位的話,胸中陽氣無法舒展,身體一樣感覺胸悶氣短。
水濕運化還是必須靠脾,然而,許多人都躲在室內吹冷氣,夏季暑濕本該藉由排汗排出,卻因此瘀積體內;天氣熱時又貪喝涼飲、愛吃生冷食物,久而久之,外損體表衛氣,內傷脾胃陽氣,使脾排濕功能大減。
濕邪瘀積體內,阻礙心的陽氣,心血管疾病容易反覆發作、纏綿難治。
#勞宮穴
位置:手掌心,當第2、3掌骨之間,偏於第3掌骨,握拳時中指指尖所到之處。
作用:用於胸悶氣短的要穴之一。
方式:用右手的拳背敲打按壓左手本穴,至有點痠痛感,約20~30秒。左右交替反復操作,每天1~2次。
胸悶氣短穴位 在 彭溫雅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胸悶氣短又耳鳴!
中醫3穴道補血養氣強免疫
#三焦經──#戰勝心血管疾病
中醫的臟象學說中有一個特殊的概念──三焦,包括上焦、中焦、下焦。
三焦為六腑之一,上焦包括橫膈以上的胸部、心、肺和頭面部,功能為氣的升發和宣散。中焦包括橫膈以下、肚臍以上的上腹部、脾和胃的運化功能,是氣機升降之樞紐、氣血生化之源頭。下焦包括胃以下的部位和肝、腎、小腸、大腸和膀胱、三焦等,主要功能是排泄糞便及尿液。
如果三焦受到病邪的侵犯,會在各臟腑間輾轉流竄,例如下焦受到燥邪,耗損陰液,出現肝腎陰虛的現象,表現會是面紅身熱、手足心熱、口乾舌燥及疲倦耳鳴等。
我們知道體內濕氣的生成,從中焦脾胃開始,輸送到上焦的心肺最後再回到下焦的腎與膀胱,如此循環,與三焦臟腑的功能息息相關。
#心絞痛發作頻率,與天氣越相關,就越需要積極處理體內的濕濁瘀積!看看中醫詳細說明與保健食養方推薦 👉🏻
保健食療:#天麻丹參核桃粥
✍🏻材料:天麻十克、丹參十克、核桃十克、紅棗十克。
✍🏻作法:將所有食材洗淨瀝乾,加入兩千毫升冷水煮滾後、轉小火續煮半小時,悶一下即可食用。
✍🏻功效:#天麻 味甘性平,入肝經,用於疏通經絡、降低周邊血管和冠狀動脈血管的阻力;#丹參 味苦性微寒,入心肝經,具有補益心氣、減少血管發炎及硬化的機率,臨床上常用於預防心腦血管疾病;#核桃 富含蛋白質及不飽和脂肪酸;#紅棗 幫助大補氣血,以上食材一起食用,適合有慢性心血管疾病的體質。
#膻中穴
位於胸部正中線第四肋間處,約當兩乳頭之間。膻,指胸腔,內為宗氣之海,屬任脈,為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四經之會穴,有補氣、活血、通絡、開胸的效果,可以緩解神經系統造成的壓力,並提升免疫系統。
#少府穴
位於手掌第四、五掌骨之間,握拳時,小指尖所到之處。經常按摩少府穴,可以促進全身血液循環,幫助預防心血管方面的疾病。「少」是「陰」的意思,「府」是「宅」的意思,也就是心經氣血都聚集在這個穴位,經常揉按少府穴可以發散心火,幫助保養心血管。
#神門穴
位於手腕處,掌心朝向自己時,在小指延伸到手腕關節的橫紋處,有個骨頭之間的凹陷處。神門穴是心的原穴,屬於手少陰心經,具有滋陰降火、養心安神的作用,因此經常揉按神門穴,可以調整與心臟、心神相關的疾病,也可以改善焦慮、失眠、暈車、五十肩、胃食道逆流和更年期等問題。
每次可按壓五秒、每回二十次,每天數回,平時按壓可緩解心臟不適症狀,若經常反覆不舒服,在西醫確認無其他須進一步處理的情況下,則可以加強按摩頻率以緩解胸痛症狀。
胸悶氣短穴位 在 玉堂穴——緩解治療咳嗽、氣短、心煩、胸悶氣喘等 - PTT新聞 的推薦與評價
【玉堂穴位的作用功效】. 【主治病症】咳嗽、氣短、心煩、胸悶喘息、嘔吐寒痰、膺胸疼痛、喉痹咽塞、胸膜炎、支氣管炎、兩乳腫痛等。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