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隆主教座堂
(德語:Kölner Dom,全名:Hohe Domkirche St. Peter und Maria),也稱科隆大教堂,位於德國科隆的一座天主教堂,它是科隆市毫无争议的标志性建筑物。
157米高的钟楼使得它成为德国第二(仅次于乌尔姆市的烏爾姆主教座堂)、世界第三高的教堂,另外也是世界上第3大的哥特式教堂(前两位是塞维利亚主教座堂和米兰主教座堂),它以法國蘭斯主教堂和亚眠主教座堂為範本,是德国第一座完全按照法国哥特盛期样式建造的教堂。
教堂是從13世紀中起建,工程時斷時續,至1880年才由德皇威廉一世宣告完工,耗时超過600年,直到今日仍然修繕工程不斷。
因此艺术史专家认为它完美地结合了所有中世纪哥特式建筑和装饰元素,因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96年将其列為世界文化遺產(2004年科隆主教座堂被列入瀕危世界遺產名录,2006年脱离该名录)。
此文取自Google ☺️
如果想了解更多的朋友可以去Google 搜尋更多唷。😉👍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樂山大佛,全名嘉州凌雲寺大彌勒石像,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川省樂山市市中區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交匯之處,是世界上高度最高的石佛像。整座佛建成於唐朝,先後歷經3位負責人,耗時約90年才最終完成。大佛整體開山而建,而發髻等部分結構則為後期添加。大佛在建成時,外側曾有木閣加以保護,但後來已經完全損毀。...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名 在 歷史時空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1945年二戰 美軍與德軍在科隆大教堂 坦克大决戰!
黑白影片 AI Colorized色彩
1945年3月,納粹德國已經日薄西山,西線盟軍已經深入德國腹地,東線紅軍的進攻勢破如竹,第三帝國在風雨飄搖當中。就在這段時間,在1945年3月6日在德國科隆這座歷史悠久的古城中,爆發了一場著名的坦克戰—「科隆大教堂坦克戰」
美軍佔領科隆的過程很不順利,因為這座城鎮裡面仍舊剩下有許多士兵在不斷抵抗,連續四天的推進,美國終於徹底佔領了科隆西部老城區,而德國殘軍不得不退守東部,在他們退守的過程中,非常有心機的僅僅比美軍先一步將連接東西兩岸的唯一一座橋梁——霍亨索倫橋佔領下來,最后將橋炸毀,阻止美軍東進勢頭。科隆大教堂下黑豹與潘興坦克大對決!
美軍隻能夠先在西部扎穩腳跟,在清理喜劇大街時,由於許許多多的磚石阻擋,美軍隻能選擇單人過去,然而就在這時,本來該被毀的黑豹坦克此時突然跳轉炮台向著美軍開炮,毫無防備的美軍匆忙后撤,並聯系m26潘興坦克進行攻擊,在厄爾利車長將坦克開到十字路口時,黑豹發現了他,並馬上向他開炮,但厄爾利並沒有躲,迎面直上,連續三炮,成功摧毀黑豹坦克,如今,這兩黑豹坦克被放在科隆大教堂前展覽,以紀念二戰。
科隆主教座堂(Kölner Dom,全名Hohe Domkirche St. Peter und Maria),也稱科隆大教堂,位於德國科隆的一座天主教主教座堂,它是科隆市毫無爭議的標誌性建築物。157公尺高的鐘樓使得它成為德國第二(僅次於烏爾姆市的烏爾姆主教座堂)、世界第三高的教堂,另外也是世界上第三大的哥德式教堂(前兩位是西維爾主教座堂和米蘭主教座堂),它以法國蘭斯主教堂和亞眠主教座堂為範本,是德國第一座完全按照法國哥特盛期樣式建造的教堂。它從13世紀中起建,工程時斷時續,至1880年才由德皇威廉一世宣告完工,耗時超過600年,直到今日仍然修繕工程不斷。藝術史專家認為它完美地結合了所有中世紀哥德式建築和裝飾元素,因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96年將其列為世界文化遺產(2004年科隆主教座堂被列入瀕危世界遺產名錄,2006年脫離該名錄)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名 在 Dr. Shu 的旅遊文化攝影筆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郎木寺的羅讓達吉(上。文長。有耐心者得天助😄😄😄。2004年寫作、拍攝。)
「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華嚴經‧如來出現品
是在攝影網站上知道郎木寺的。
一般的旅遊書不會介紹這個地方﹐即使會﹐也是輕描淡寫。
倒是老外﹐這兒成了他們的香格里拉。
原來的中甸﹐在改名為香格里拉之後﹐這名字成了宣傳詞﹐實質已經變了。
因此﹐他們不得不另外尋訪。
郎木寺只有一條路﹐全是沒有路面的泥土路。
到郎木寺的第一天﹐天是陰的﹐路是濕的。
路上沒什麼車。偶而有車經過﹐便濺起一灘泥。
起先我對這種落後感到失望﹐不過沒多久就習慣了﹐何況從物質上來說﹐郎木寺也不虞匱乏。
因此﹐路是不是會惹上泥﹐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外國人把這兒叫做小瑞士﹐人說瑞士是人間仙境。
那天黎明從山上往這山谷中的小鎮看﹐天光在樸拙的屋瓦上飛舞﹐納摩寺映著天光﹐顯現佛光莊嚴。
自然的美如同此地的人心。這特色﹐無可取代。
如果真是這樣﹐那麼倒應該說瑞士是商業化的郎木寺。
成長在都市的人﹐照說就是商業化的一部分。
可是我卻嚮往沒有都市般疏離的小鎮。
這離世的郎木寺﹐卻有著與自然合而為一的緊湊。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和都市一樣﹐有著生活的規律﹐緊湊得讓人覺得熟悉。
達吉的出現﹐也是那麼熟悉。
在網路上知道他的名字﹐可是沒見過相片。
當我們走到納摩寺的售票口時﹐一位風度翩翩的喇嘛向我們走來。
「喂﹗買票啊你們﹗」要是在中國別的風景區﹐你只要越過了售票員施展權力的臨界點﹐一定會以投機分子看待。
可是﹐達吉給我們的態度卻不一樣。
「對不起﹐你們要買票。」他那可掬的笑容﹑和善的音調﹑和緩的節奏﹐把這個總是會讓人「不爽」的要求﹐柔化成初次見面的親切﹐消融那因為陌生而有的防衛。
論誰也料不到﹐去年十月才學的漢語﹐他卻把漢語的口語之美﹐以最謙虛的方式表現出來了。
我問他是不是達吉﹐他很驚訝的看著我。那表情像是被逗樂的孩子。
「你怎麼知道﹖」
笑容﹑音調﹑節奏如同先前那樣給人以春風﹐但在驚喜中﹐又多了些稚氣和傻勁。
我解釋了一下﹐是在網路上看到他的名字。
達吉是納摩寺的導遊。後來在他家交談之後才知道﹐他開始並不想接下這工作﹐因為擔心這會讓他在佛法的修行上分神。
師父勸他許久﹐告訴他這是份利他的工作﹐讓遊客對納摩寺有基本的了解﹐同時也有機會讓遊客對寺院做些回餽﹐他才接下。
納摩寺也許還有其他令人激賞的僧侶﹐但達吉為這寺院塑造了一個清新的第一印象﹐為遊客打開了一扇通往純淨的大光明門。
我們跟著達吉繞了寺院一圈﹐聽了他對寺院的介紹。
他的笑容永遠在那兩眼照會的剎那﹐自然但卻準確地從心裡浮起﹐沒有停滯或猶豫﹐等著我的心去接納﹐等著以心做成的鏡頭去捕捉。
納摩寺全名是安多達倉納摩格爾登寺。
身為三大藏區的安多﹐雖然是最接近漢人的區域﹐但知名度在漢人中也可能是最低的。
在納摩寺的背後有個峽谷﹐峽谷從前常有老虎出沒﹐藏文的老虎音譯達倉。
那老虎後來被寺院的活佛制服了﹐成了不動的山頭﹐突出崖壁﹐成了寺廟的守護。
這峽谷裡有個洞穴﹐有尊自然形成的仙女石像﹐稱做納摩﹐於是寺廟也就順之命名了。
納摩本來也是惡魔﹐被佛降伏﹐就在那兒永生永世護佑寺院。
洞穴外有著經幡﹐祈禱著人類的和平。
這讓我想起了在台灣和美國許多公園可以見到的﹑以日文寫成的碑﹕「我們祈禱世界人類的和平」。
經幡卻沒有刻意祈求和平的字樣﹐和平卻盡在此「聖默然」之中。
西藏人愛好和平是天性﹐至少在文成公主將佛法傳入西藏之後就是如此。
這天性是不需要從發起戰爭的罪惡中學習的。
相反地﹐西藏人受到佛教的影響﹐不認為世間有不可改過的罪惡。
老虎﹑惡女﹐經佛的降伏﹐盡成護法。
接著我們到了大殿﹐那兒有第五世格爾登活佛的肉身。
黃教創始人宗喀巴七大弟子之一的格爾登﹐在一四一三年創立了這座寺院﹐世世代代庇護這香格里拉﹐直到一九五九年。
那一年﹐十一格爾登活佛隨著達賴流亡到了西藏。自那以後﹐寺院不得對外開放。
二○○○年﹐因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這座寺院的重視﹐促成格爾登活佛短暫地回到他的家園﹑也因為外國遊客頭上沒有那條政治緊箍咒﹐可以用他們的步伐實踐他們對這香格里拉的嚮往﹐「偉大的中共中央﹐在改革開放的正確思想領導之下」﹐更在商業的考量之下﹐終於讓這寺院開放給一般民眾參觀了。
活佛的神龕上放著功德箱。「像達吉那樣的好人﹐最多會說隨意奉獻﹐而不勉強人的話。」我猜。
然而﹐他對它一眼也不瞧﹐什麼話也沒提﹐沒有任何讓人窘迫的暗示。
在這窮鄉僻壤的川北甘南﹐郎木寺一切的所得﹐都是寺院自己想辦法的﹐其中也有信徒的奉獻。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名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樂山大佛,全名嘉州凌雲寺大彌勒石像,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川省樂山市市中區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交匯之處,是世界上高度最高的石佛像。整座佛建成於唐朝,先後歷經3位負責人,耗時約90年才最終完成。大佛整體開山而建,而發髻等部分結構則為後期添加。大佛在建成時,外側曾有木閣加以保護,但後來已經完全損毀。樂山大佛歷史上曾有過多次維修,在民國時期曾被楊森所屬士兵在軍事訓練中部分擊毀,但隨後又由他人集資修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樂山大佛得到妥善保護和維修,1956年8月16日公佈為四川省第一批歷史及革命文物保護單位,即嘉定大佛。1980年7月7日公佈為四川省重新公佈的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即樂山大佛。1982年2月24日列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12月6日,峨眉山—樂山大佛作為一項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樂山大佛的具體始建時間並沒有明確的文獻記載,僅記載了一個大致的唐代「開元初」,最早是由貴州僧人海通和尚主持修建的,修鑿的佛像為彌勒佛,其目的是為了減弱該河流交匯處的水勢。佛像開建後收到了人們大量的捐物捐資,當地的官員因此曾向海通和尚索賄,海通和尚拒絕,稱「自目可剜,佛財難得」。前來索賄的官員仍然強行索賄,海通和尚便自挖一隻眼睛,將這隻眼睛放在盤子裏遞給該官員,該官員此後再無針對大佛的索賄行為。海通和尚去世後,大佛的修造一度停止。開元二十七年(739年),章仇兼瓊擔任劍南節度使,為重修大佛而捐出了20萬錢的俸祿,大佛得以再次開工。天寶五載(746年)時,章仇兼瓊調任戶部尚書,大佛的修造再次停滯,這時的大佛僅修鑿到膝蓋位置,膝蓋以下並未鑿出。貞元元年(785年)時,韋皋擔任西川節度使,大佛得以第三次開工,期間韋皋專門捐出50萬錢俸祿作為資金。貞元十九年(803年),樂山大佛修造完成,整個工期前後歷時約90年的時間。為此韋皋專門撰寫了《嘉州凌雲寺大彌勒石像記》,並將其刻在了大佛龕窟右側的臨江崖壁上。建成後的樂山大佛成為了世界上最高的大佛,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彌勒佛坐像。
剛建好的樂山大佛屬於凌雲寺的內屬佛像,其外表塗有顏料,鑲嵌有寶石,部分地方還貼有金箔,大佛的外面還建有木閣加以保護。唐末和五代十國期間,大佛的相關維護工作並沒有明確記載,到北宋初年,樂山大佛已經損毀,佛身長滿青苔,外面的木閣也已塌毀。宋仁宗在位期間,大佛曾有一次大規模維修,外側的木閣也重建。此後大佛的相關毀壞和重建的記載一直缺失,而其原有的所屬寺廟凌雲寺也曾多次毀於戰火。1898年,樂山大佛的體表已經年久失修,外面覆蓋了大量的青苔,木閣已完全損毀。1914年,凌雲寺的僧人曾經對大佛進行維護。1925年時,大佛右眼的眼角出現一處非常大的矩形坑穴,鼻子和右耳已經全部缺失。對此,樂山當地的軍閥陳洪範出資幾千元維護大佛。由於缺乏有效的技術,在這次維護中,大量的樂山當地的紅砂石被開成石條,直接做成面套覆蓋在了大佛臉部,五官部分由於難於修復而直接採取了描畫的方式,最後再用紅砂將大佛的面部全部塗紅,經過修繕的大佛面目全非。同年,楊森率軍將陳洪範驅離樂山,楊森下屬的部隊隨後將樂山大佛當做炮靶子進行軍事訓練,大佛修建完成不久的紅面罩的左眼部分在這次訓練中被打出一個大洞。這處大洞於1927年被當地的一位居士出資修復。1930年至1933年期間,樂山大佛再次大修。在這次大修當中,之前被加裝的紅面罩被敲掉,已經嚴重損毀的鼻子部分用搭建木質三腳架的方式修復。樂山大佛依山體而鑿,露頂開龕,佛像為倚坐雙手扶膝式的彌勒佛,總高71米,頭寬10米,高14.7米,耳長7米,眼長3.3米,鼻長5.6米,嘴寬3.3米,頸長3米,肩寬24米,手部中指長24米,腳背寬9米、長11米,其中右耳和鼻子部分為後來的維修中用木質結構塗灰修補上去的。頭上有1021個螺髻。大佛的佛身各部分比例勻稱,整體嚴格按照佛教《造像度量經》上的記載和要求施工,形態端嚴、鎮靜,完全符合唐代造像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