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 #國際失智症月,齡予今天看到非常開心的消息:
健保署 砸3.4億!兒童罕見癌、失智症等5藥納健保給付
-
齡予也是失智症患者家屬。齡予的外公高齡九十多歲,過去幾年也逐漸出現一些失智、退化症狀。
一開始是一向很會開車的外公,開始出一些過去不可能發生的擦撞小車禍,他雖然沒說,但車子出現小傷痕。
本來記憶力很好的外公,開始語焉不詳,有些事情交代不清,遇到詢問有時候眼神也有點飄忽,引發家人注意,家人不排斥就醫而且反應很機警,趕快帶外公去檢查,幸運地及早診斷出來。
遍尋適合治療的過程中,外公一度狀況比較嚴重。跟外公同住的外婆,是外公最重要的慰藉,只要外婆不在,外公就會很焦慮不安,因為很多事情很多人他都忘記,記得最清晰的就是這個老伴。
兒孫輩大家放下手邊工作,輪流帶著他全台趴趴走四處求醫,不管新型藥物要多貴,只要夠減緩症狀,都願意嘗試,外公也在大家哄騙下必須要出入過去最討厭的醫院,而藥費確實也是一筆不小開銷。
不管是病患或者家屬都很辛苦。
比較少能回去看外公的齡予在外公的餐桌、客桌下,壓了好幾張主播照,提醒家人要記得開電視聽我播新聞,提醒外公這是孫女,希望讓他有點印象。
可惜這招沒效哈哈,每次再見到阿公,當我指著照片說這是我的時候,他會看看照片再看看我,說不同人,照片這個比較水。
喜歡看孫女有點惱,但也讓我們開心,阿公雖沒以前精明但還是很幽默。
-
全球失智症患者正在快速增加,在台灣,65歲以上的老人約每12人即有1位失智者,而80歲以上的老人則約每5人即有1位失智者。
推估民國109年12月底台灣失智人口共303,271人,佔全國總人口1.29 %,亦即在台灣約每77人中即有1人是失智者。
-
如今,健保署一口氣宣布五種新藥加入健保給付,包括治療NTRK基因融合實體腫瘤、帕金森氏症等新藥;及2種治療失智症治療藥物於阿滋海默氏病的失智症、放寬成人過動症治療藥品、治療社區性肺炎抗微生物藥物擴增於新生兒及嬰兒。
將分階段在今年11月及明年1月正式上路。
患者跟家屬負擔可以顯著減輕,謝謝政府用心。
-
專家們提醒,失智症是一種疾病現象而不是正常的老化,很多家屬都以為患者是老番癲、老頑固,以為人老了都是這樣,因而忽略了就醫的重要性,但是事實上他已經生病了,應該要接受治療。
-
若家中長輩出現認知功能障礙、記憶力變差、性格改變等症狀,要懷疑可能罹患失智症,建議盡早就醫檢查,因為只有透過確定診斷,評估是屬於哪一類型失智症,病患才能得到適當的藥物與非藥物治療,來改善或緩解症狀,也能維持失智症患者及其照顧者的生活品質。
-
台灣失智症協會Taiwan Alzheimer's Disease Association
有更多徵兆、病程、治療建議:
http://www.tada2002.org.tw/About/IsntDementia
-
讓大腦年輕起來! 攝取「心智飲食」延緩失智
https://health.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683483
完整新聞
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1004377&From=Search&Key=%E5%A4%B1%E6%99%BA%E7%97%87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6的網紅陳靜敏,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如何落實分級醫療、減少大醫院門診量?區域聯盟是關鍵 ⭐台灣在2018年4月正式邁入高齡社會,每7個人中就有1個是老人。由於老年人口多有多重共病,醫療需求高,加上無法自行判斷正確就醫科別,可能衍生出就醫安全與無效醫療等問題,且大型醫院就診人數過多,長時間候診亦會造成老人就醫的困境,也相對排擠其他...
老人不願意就醫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婆媳關係是愛的延伸,不是義務
--真心相待,不委曲求全,婆媳間也能彼此疼惜。--
剛結婚時,道理上理解結婚是兩個家庭的結合,老實說,當時還沒有真正領悟其箇中困難。特別是婆媳關係往往是許多人婚姻之路幸福與否的考驗。
婆婆的成長背景與個性和我截然不同,一開始,作風較為傳統的婆婆與婆家,帶給我很大的文化衝擊。婆婆喜歡用料理傳遞愛,看到寶貝孫子吃東西,對她來說是世上最幸福的事,在我家天天上演的婆孫餵食秀,大概也常發生在其他家庭裡吧!但我的觀念是,孩子肚子餓,自然就會乖乖吃飯,不用刻意強迫餵食,也不該放任孩子吃過多的食物。
有一回,我在餐桌上阻止體重過重的兒子添第二碗飯,婆婆因此傷心落淚,並且憤而離席,場面十分尷尬。我理解她疼愛孫子的心意,對許多長輩來說,讓孩子吃飽就是愛。我沒有因此覺得不悅,當然也沒有因為她的落淚而感到愧疚。最後,我用幽默化解這齣家庭鬧劇。
我半哄半騙地把生氣的婆婆牽回餐桌吃飯,逗趣卻又嚴肅地告訴她,雖然當年婆婆沒有親眼看到我在美國生下這個兒子,但他千真萬確是我親生的,天下沒有一個親生媽媽會故意餓壞或虐待孩子,我不讓孩子多吃,是因為希望婆婆的寶貝孫子能健康長大,才能陪伴在奶奶身邊長長久久,婆婆聽了破涕為笑,暫時接受孫子少吃一碗飯。這是我和婆婆接受了彼此的差異,才會上演的溫馨劇情,而不是婆媳對決的鄉土劇。
改變老人家的觀念比登天還難,轉換自己的想法和態度相對容易。我盡力在平日裡建立信任基礎,在關鍵時刻才能適時溝通,婆媳間的良性互動和關係的改變才會發生。
人與人之間如果沒有足夠時間真心相處,便無法真正了解對方,沒有充分的理解,便無法建立信任,婆媳關係亦然。很多事不是一時半刻就能接受或改變,我們透過溝通和相處認識彼此,而我也愈發感受她的善良直率。
婚後,我盡可能陪伴婆婆聊天談心,透過對話,我了解她的過去及想法,理解她希望被對待的方式與期待。當然,我也透過分享,讓她知道我的性格、偏好和看法。我們不用完全認同彼此,但起碼互相了解。如此,我們找到了屬於彼此間和樂相處的方式,也懂得欣賞對方。
常常飛行出差的我,有個習慣,只要飛機落地臺灣,我就會打電話給父母和公婆報平安,聽聽他們的聲音,關心他們是否一切都好。多年前,有回出差四天,才剛抵達機場,電話那頭婆婆用虛弱的聲音說肚子痛,一問之下,竟然已經不舒服三天了,我連忙趕到婆婆家帶她就醫,狀況超乎預料地嚴重,必須緊急住院治療。剛下飛機就遇到這段意外的插曲,讓我擔憂不已。
在醫院,我對著躺在病床上的婆婆說:「媽,妳要記得,不舒服應該立刻通知身邊的家人,千萬不能等到有人打電話問候時才說啊!」結果婆婆回我:「我想妳比較知道哪個醫生好,就等妳回來再跟妳說。」雖然知道婆婆信任我,但我還是提醒她,身體要緊,不能延誤就醫時間讓自己受苦。
婆媳間願意互相了解,就有機會進展到彼此認同。
不論兩人有多大的差異,願意接受就不那麼難受。
我和婆婆雖不是親母女,感情卻與日俱增,在互動的過程中,除了我日漸成熟,也看到婆婆的蛻變。這種關係不是親子,也不是世俗觀念裡的婆媳,它純粹是一種彼此喜歡也彼此珍惜的真切關係。
我愛她,不因為她是婆婆,而是因為她是個值得被愛護和疼惜的人。
和婆家的相處在逢年過節時,更考驗媳婦的智慧與意志,很多已婚女性都有年節症候群,除夕要不要煮年夜飯?過年只能待在婆家?哪時候才能回娘家?對我來說,兼顧婆家與娘家,就像在工作與家庭間找到平衡一樣,每個人的條件和限制都不相同,但總有聰明的變通方法。
結婚前,我就和先生協議,我之所以不定居在國外,是為了要照顧和孝順父母,因此我不希望重大節日都因為在婆家而冷落娘家的家人,但我也明白夫家的重要,為了尊重傳統也成全我和先生都想照顧各自家人的心意,自結婚後,過年、除夕、端午、中秋等重要節日,我們不回娘家也不去婆家,而是在我們家下廚設宴,邀請兩家人一起過節相聚。
年輕時,有些人聽到我這麼做十分驚訝,一是沒有聽過這樣異於傳統的做法,二是覺得職業婦女要準備兩大家人的菜餚很辛苦,但這是我依照自己的情況與能力所想出來的辦法。為珍愛的家人煮一桌豐盛菜餚,讓兩家人都團聚,是個兩全其美、幸福開心的變通方法,多些人一起過年過節,讓家更熱鬧也更添溫暖。
這些年,由於愉快的互動和特意安排的家族聚會與旅行,建立了我的父母與公婆間的好情誼。公公過世後,父親過年還會特意包紅包給婆婆,這個心意是希望婆婆知道她並不孤單,因為她和我們是一家人。
過去這二十年,我沒有遺憾地兼顧孝順爸媽和公婆,更難能可貴的是,公婆與爸媽成為像好友般的親家,也讓我避免了親家失和這種令人棘手的婚姻問題。
不委曲求全,不對現實輕易妥協,才有機會找到兩全的方法,兼顧摯愛的家人。或許是因為長年在創意產業工作,我從不認為答案與解法只有一個,很多事不是理所當然,不要害怕表達心聲,要讓大家聽見渴望、看到堅持,然後做出聰明的溝通和決定。
.
本文摘自
《#人生有所謂_決斷無所畏》
電通集團CEO唐心慧分享如何做好決定,告別糾結人生!(附「練出決斷力」引導式筆記)
.
作者:唐心慧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昨天贈書直播提到作者與婆婆的互動,很值得參考。當然,能做到作者的狀態,除了自己的人際互動能力要很圓融之外,長輩也要配合,這兩者都不容易。
我自己跟不少媳婦聊過,知道保持距離不打擾,就已經很好。別一定要把作者的形象往自己身上套,每個人都不同,環境也不一樣。
不能兩全,照顧好自己與家人就好。
祝願您,能看見文字裡的勇氣與決斷力,並且在有力量的時候就多少嘗試一點!
老人不願意就醫 在 Elites insider 企業精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公司的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公司的發展就是人才的發展。
一個公司想要長久的發展,必須要有核心團隊以及各類人才,留不住人才的公司,離衰退也就不遠了。如果一個員工走則是員工的問題,如果所有員工都走就是企業的問題了。
很多公司為了留住人才想了很多辦法,但有些時候結果未必盡如人意。比如一些公司用打卡制度來管理員工,這對有些公司可能會有效果,但在有些公司就行不通,那些科技公司的碼農們,經常晚上加班到一兩點,第二天讓他們按時按點打卡到崗就很不現實,也不人道。所以白岩鬆就說了:任何一個單位靠考勤和打卡管理員工,這個單位一定缺少一個智慧的領導。
要想留住員工,就先要了解員工的需求有哪些,只有了解了員工的需求,才能夠有針對性的改進公司的管理方式,讓員工心甘情願的留下來,死心塌地的為公司效力。
所謂員工的需求,不外乎就是薪酬、權力、夢想、關懷、個人價值等等,只要公司能有效解決這些需求,相信員工就會很樂意地留下了。
好的領導,想要留住好員工,必須同時做到這三點,缺一不可。
一、薪酬到位——讓員工有獲得感
馬雲曾說過,離職有兩種原因,一是工資不到位,二是受委屈了。
合理的薪酬是留住員工最基本的條件。工作的目的就是為了取得報酬,以滿足生活的各項需要,如果一份工作連生活的基本需要都滿足不了,那誰還會願意去幹呢。
工資一定要按時發。一些公司喜歡把員工的工資拖一兩個月再發,有的甚至為了不讓員工辭職,把工資拖到年底再發,中間離職就什麼都沒有了,雖然表面上看可能暫時留住了員工,但這樣必定是不長久的,員工也不是心甘情願留下來的。
二、關懷到位——讓員工有歸屬感
員工不是機器人,不是光給錢就幹活的,還要給予各種情感的關懷。
良好的企業文化。這就需要公司在企業文化中除了企業使命、企業宗旨等之外,把對員工的關懷也體現出來。比如在員工生日時給一個小小的問候信,給一張蛋糕卡;在一些法定節日給員工一些小小的福利;在員工生病的時候部門主管和同事都必須去看望;在公司設立健身房、減壓室,定期舉辦一些活動等,都會增強員工的歸屬感,讓員工心情愉悅地進行工作。
到位的人文關懷。除了正常保證員工的帶薪公休假、婚喪假、探親假、產假、護理假等之外,在員工生病、家裡遇到困難等各方面,都要給予關懷,盡最大可能的解決員工的後顧之憂,比如子女上學、老人就醫、配偶就業等各方面的照顧,會讓員工感動不已,這樣員工才會和企業同生死、共患難。
和諧的人文環境。在公司裡形成團結向上、互幫互助、輕鬆愉快的工作環境,而不是爾虞我詐、勾心鬥角、明爭暗鬥。好的人文環境能讓員工喜歡上工作,而不好的人文環境會讓員工產生厭煩感,久而久之,就會產生想逃離工作的情緒。
三、激勵到位——讓員工有成就感
對員工的激勵有很多種,諸如提拔、股權、分紅、旅遊、深造等,可以說有很多種,但是不管選擇那一種或者那幾種,都要根據企業的發展和員工的需求,形成一個系統的激勵體系或機制,並且長期堅持下去。切忌朝令夕改,今天畫這樣一個大餅,明天又畫那樣一個大餅,結果到頭來,連個旺仔小饅頭都沒有。
要適當的放權。所謂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放權其實是對員工的一種充分信任。很多家族企業不長久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權力都集中在自己家族的手中,沒有充分的利用職業經理人等專業的人士,說白了,就是不相信外人,只相信自己人,結果最後弄的自己人爭權奪利,把親人變成了仇人。如果能從基層培養一些中高級管理人員是非常不錯的,他們對公司的這種培養是懷有感恩之心的,能夠為公司的發展盡心竭力、殫精竭慮。
要不斷地鼓勵。不管是普通員工,還是公司的管理層,每個人都渴望成功,渴望進步,同時也渴望得到上級對自己的肯定。作為領導,要不斷鼓勵員工,肯定成績,這對員工是一種有效的精神激勵。
要有好的公司前景。人最可怕的莫過於看不到明天的希望,要想留住員工,必須讓員工看到公司的發展前景,這樣員工才會充滿信心地跟著走下去。如果公司前景不好,就會人心浮動,甚至一些人開始打自己的小九九,尋找下一個婆家。
和諧共處!
人才是最大的競爭力。想要留住員工,有很多種方法,但不管選擇哪種方法,大體都離不開這三點,同時,這三點是相互緊密在一起的,是缺一不可的,只有結合運用這三點,才能有效地留住員工,留住人才,留住未來!
#elitesinsider
加入群組: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2026540257666105/
老人不願意就醫 在 陳靜敏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如何落實分級醫療、減少大醫院門診量?區域聯盟是關鍵
⭐台灣在2018年4月正式邁入高齡社會,每7個人中就有1個是老人。由於老年人口多有多重共病,醫療需求高,加上無法自行判斷正確就醫科別,可能衍生出就醫安全與無效醫療等問題,且大型醫院就診人數過多,長時間候診亦會造成老人就醫的困境,也相對排擠其他重症病患的就醫權益,故健保署提出分級醫療等相關策略,使區域級以上醫院自107年起每年門診量減量2%、5年減量10%,希望可以透過醫療體系院所間的分工與合作,維護全民健康。
⭐ 107年90家區域級以上醫院,符合減量範圍件數計2197萬件,雖然較去年同期減少51.5萬件,整體下降約2.3%,略高於原設定目標,但門診減量措施大多是透過整合門診和延長開藥日數的方式,#減少的只是本來就會來大醫院就診的那批人來的次數,並沒有達成大病到大醫院、小病到小醫院就醫的初衷。
⭐107年第3季未達標的醫學中心有6家,區域醫院有14家,共計20家,第4季未達標的醫學中心有8家,區域醫院有27家,共計35家,相比上一季多出了15家,新法規才剛上路,執行效果馬上變差,到底健保署的區域級以上大醫院門診減量措施,是玩真的還是玩假的?健保署真的有信心可以在5年減少10%門診量嗎?
⭐此外,在雙向轉診下轉上的部份,民眾端雖然有部分的負擔優惠,經轉診至醫學中心或區域醫院就醫者,醫學中心的門診費由210元降至170元,區域醫院的門診費則由140元降至100元,#但診所端卻沒有相關的鼓勵措施。在誘因不足的情況下,健保署要如何結合不同層級的醫療院所,提供病患連續性、整合性的照護?
⭐在醫療體系的垂直整合計畫中,#區域聯盟無非為最重要的策略,只有落實雙向轉診及慢性病共同照護,才能有效減少門診量,讓民眾就近就醫。
⭐以台南為例,台南的垂直整合醫療體系,由上往下分別為醫學中心國立成功大學附設醫院、區域醫院衛生福利部台南醫院、地區醫院衛生福利部台南醫院新化分院,以及社區基層的診所與長照機構。無論是由上轉下,或者是由下轉上,成大附醫花錢花人力,甚至還有免費救護車接送和跨院雙主治醫師服務。即使如此,成大醫院卻還是未能達成健保署減少2%門診量的目標。
⭐其實不只成大附醫未達標,台大醫院在去年實施的星月計畫,也僅提供2個轉診名額,與健保署提出的5年減少10%門診量目標相差甚遠。難道公立醫療體系在分級醫療上沒有更好的做法了嗎?
⭐其實台北榮民總醫院在接辦宜蘭醫院後,門診量就有達到減少2%的目標,署立新竹醫院、竹東醫院還有署立雲林醫院改制後,門診量也都減少了2%,若是衛福部願意讓成大附醫承接或委託經營衛生福利部台南醫院及其新化分院,讓醫學中心更好下轉輕症病患,不僅可以將資源優先用於急重症患者照護,還能幫助建立民眾對於家庭醫師或經常就診醫師的觀念與習慣。
#質詢
#分級醫療
#門診量
#區域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