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花您好:
我想跟您聊聊關於家庭的煩惱,我是單親家庭下隔代教養的小孩,從小因為沒有人教導所以讓我個性上比較叛逆,也沒什麼家庭觀念;我很早就走進婚姻但也是離婚收場,小時候沒什麼照顧過我的媽媽在我離婚後這期間一直有陪著我。
但媽媽經常對我情緒勒索,或是對我講些讓我感到很受傷的言語,即使我在經歷了那麼多,心態也已經有所成長,媽媽還是覺得我一點都沒變,總是說我就是缺乏管教現在才會這麼我行我素。
我希望能跟媽媽之間不要留下遺憾,所以選擇搬回家跟媽媽一起住。但我本身有躁鬱症,這段時間媽媽對我的情緒勒索以及那些傷人的話,讓我感覺自己越來越壓抑;媽媽總說被傷害的人是她,是我一直不斷在傷害她。
面對這樣的媽媽,我只能保持沈默然後躲回自己房間哭,不知道自己該怎麼做才好。
===(分隔線)===
親愛的筠婕(化名)
看著您與母親之間的矛盾,讓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我們雖然有著截然不同的童年,但同樣地都是與家人之間的相處總是充滿著矛盾。
我也曾經想過不論我的父母過去是如何對待我的,他們終究是我的父母親,而我身為女兒要孝順他們似乎也是天經地義的。我與他們之間的矛盾就在於:難道他們這樣傷害我,我也要當作不在意嗎?
就算我能夠假裝自己不在意他們對我的言語傷害,但我內心的難受是無法假裝不去理會它的存在的,就像您在當下只能夠選擇沈默並且躲回自己的房間。
在我還沒有開始實踐個體心理學之前,我也一直嘗試要與父母修復彼此的關係,但每一次的見面我父親對我總吐不出半句好聽話;每一次見到我大概都是在諷刺我,喲~還會想到家裡有兩個老父母啊?
或是說他們還沒死要我不用回去看,要來看他們就拿錢給他們,沒拿錢回來就也不用回來了。
我自小個性就很衝動,因此每當父母讓我感覺不舒服時,我都是跟他們正面起衝突,最後我就會在與父母大小聲中負氣離開,然後告訴自己下次別再回來作賤自己了。
但往往過段時間氣消了,我又會覺得自己身為女兒,孝順父母似乎是天經地義的;然後再重複一次上一段文字中的敘述,無限循環著。
透過實踐個體心理學與父母修復關係的第一步,就是不要再去期待父母會做出自己希望看見的反應。
好比說雖然前一次又是不歡而散的離開父母家,但我既然再一次選擇回去向他們示好,那麼我就必須先做好心理準備他們可能會有的任何反應,並且我必須明白「向他們示好不是為了要他們也向我地頭」。
當我們在帶著另一個目的去做某件事情的時候,本質上的意義就已經完全不同了。
我向父母示好是我希望能夠與他們修復關係,這是屬於我自己的課題;而父母要怎麼解讀我的行為,是會繼續嘲諷還是同樣也對我示好,那都是父母自己的課題。
就算我努力了他們對我的態度仍舊沒有改變,那也是他們自己的選擇。我能夠控制的,只有當面對父母一再地對我的示好無動於衷,甚至出言羞辱我時,我是否還要繼續這麼做?
若我希望至少自己有生之年(或我的父母還健在時),都想為了修復親子關係而努力,那麼我就得做好課題分離;就算到我或他們自己臨終前都不願意改變對待我的態度,那也是他們的選擇。
不是我做得不夠多也不是我不夠好,單純只是我做了我想要的選擇,而他們也是,僅此而已。
我還記得自己第一次漲紅著臉對父親說「爸我回來了,我好想念你跟媽媽!」,結果我父親板著臉孔冷眼看著我,一句話都沒有說,那氣氛說有多尷尬就多尷尬。
雖然如此,我還是一直不斷洗腦自己,就算他的態度每一次都是這樣,我還是要對他們說出我自己想說的話;至於他們聽了要怎麼想,那是他們的事情。
我父親從冷眼看我,到叫我閉嘴;到幫我開門時會紅著臉說要不要進來家裡,不進來要關門了;再到會請母親打電話給我,只為了叮嚀我注意保暖跟別餓到肚子;沒錢生活就打電話回家告訴他們,他讓媽媽給我寄點錢用。
還有:「爸爸很想妳,妳一個人在中壢要好好照顧自己。」
父親的這句話,我等了一輩子了。
他從來沒有對我說過這麼感性的話。我的父親是很傳統的大男人,他在子女面前從來不會表現出他的脆弱,更不會對兒女示愛。
我對父母進行課題分離一年多的時間,一次又一次接受他們的嘲諷但不去與他們起衝突,我都是告訴我自己,他們要怎麼回應我的行為是他們的課題,我要不要跟他們起衝突是我自己的課題。
如果我每一次都接受了他們的挑釁與他們起衝突,那麼我們之間的關係永遠都不會獲得改善;在個體心理學當中有說到,不要去等他人先做出改變。
因為每個人都在等對方先改變了自己才要改,甚至會認為對方對自己的態度越來越惡劣,因此自己也要更加強硬的回應對方,於是彼此的關係最終還是只能走到再也無任何修復可能的那一步。
如果父親對於我的示好都是用羞辱的方式來回應我,但每一次我都沒有生氣並且在下一次見面時,仍舊還是會對父親說「爸,我好想你。」我的態度必須始終如一,父親才有機會去反省自己是否對我的態度太惡劣了?才有機會去嘗試對我做出不一樣的反應。
您的問題,最主要是在搬回去與母親同住後才開始惡化的;您認為搬回家是為了別讓親子之間留下遺憾,但對於母親侵犯您的課題時也沒有做出反抗,與母親的相處才會使您感覺越來越痛苦。
我不清楚您是基於什麼樣的理由,所以認為必須與母親同住才不會有任何遺憾,但不論如何您既然做了這樣的決定,如果不打算改變決定(例如搬走),您必須先讓自己在這個空間裡感覺自在一點才行。
我會建議您可以直接地向母親表示她講的話讓妳感覺不舒服,妳已經是個成年人,不論我行我素或如何那都是您自己會去承擔的人生;您已經是個成年人,縱使是母親也不可能再替自己承擔一切責任,她可以對您的言行舉止或生活中的一切決定不滿,但她無權去控制您做任何決定。
可以預期您的母親一定會對這樣的言論感到生氣,並且再一次試圖用情緒勒索的方式令您覺得難堪。請務必記得,母親的情緒問題,請她自己去克服;愛自己的父母與跟父母說自己的真心話,這兩著並無衝突。她若是要將兩者硬是做出關聯性,不順從父母就是不愛父母,那也是他們自己的選擇。
您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就足夠了,至於別人怎麼看,那是他們的事情。
祝您平安喜樂
花花
#阿德勒 #個體心理學 #被討厭的勇氣 #生命的意義 #自卑與超越 #理解人性
👇🏻簡單三步驟加入社團一同學習個體心理學
1.填寫申請單: https://lihi1.com/lIqUe
2.加入社團: 花花遇見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實際應用
3.等待管理員審核批准
*********
❤️支持花花業配的產品,讓花花可以安心照顧孩子並持續寫作,與大家分享個體心理學❤️
適合送給年長者的益生菌👉🏻 https://reurl.cc/jqKLD2
(圖片少植入一個字,媽媽“讓”我感覺自己越來越壓抑)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52的網紅鄭麗君,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針對「基北區104年免試入學修正方案」引發之爭議,教育部長吳思華於今年11/5公開表示「尊重地方自治,但北市需負責自行面對明年爭議。」鄭麗君在11/5審查教育部預算時,吳部長承諾10日前回覆;基北區6日公布修正方案,10日送教育部備查,國教署拖到30日才回覆台北市難以備查,如今又說要繼續溝通到年底。...
缺乏管教 在 親民黨 People First Part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拯救受虐兒 仰賴各界多方協力】
「不打不成器」是華人社會根深蒂固的教育觀念,但管教不當卻可能造成孩子心靈的傷害。上周末台中民宅火災,造成兩個家庭中三名幼童死亡,其中易姓小男孩曾因受傷就醫被通報,屬「管教不當」,是社會局保護個案。。而本月初,南投則發生兒童遭虐致死的案件,附近鄰居一直到警察上門蒐證,才訝異事態嚴重!
根據衛福部資料,兒少虐待問題通常發生在家庭中,施害人往往是其父母或照顧人,對兒童來說是非常親密的人。此外,施害者經常是面臨生活困境或缺乏管教觀念的父母,因為承受不堪重負的經濟等生活壓力,出現負面情緒,並在缺乏正確管教觀念的情況下,發生以不當方式對待自己的子女。但是,這都不能做為施暴的藉口。
對於這類弱勢、特殊際遇的「高危險家庭」,政府應該致力於扮演一個更加積極主動「介入」的角色,協助其改善生活條件,並提供正向的親子互動管教觀念,以及早遏制虐兒的苗頭,減少因家境貧困等原因對孩子產生的不良影響。
而身為社區一份子的我們,也要發揮愛心及同理心,一旦遇到鄰居兒童常有哭聲等異狀時,請不要怕麻煩,請雞婆地通報里長、警察或社工等單位,就能及時保護一個小小生命。
😢鄰家常有哭聲 兒虐三大警訊→https://pse.is/3endjx
😢哭哭案多…寧願白跑以防漏失→https://pse.is/3eqr99
😢3歲童「當狗養」虐死!南投父母驚悚施暴對話曝光→https://pse.is/3b4ej7
😢2家皆領社福津貼 身亡小兄妹是保護個案→https://pse.is/3d9nme
缺乏管教 在 羽樂媽的斜槓生活工場攝影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養育兒女就好像一個秤——不是你放在浴室裡用來秤體重的磅秤,而是用來象徵公平公正的那種天平秤。你在一邊放愛,另一邊則放管教。過於偏重任何一邊都會對你的孩子造成傷害。
他說你對你的孩子表達越多愛,他們就越能接受你的管教。而且,當你需要更嚴厲管教他們時,你也需要讓他們知道你何等愛他們。太多的愛卻缺乏管教會寵壞一個孩子,太多的管教卻沒有愛則會讓孩子受到情感上的傷害,讓他們離你遠去。
「因為耶和華所愛的,他必責備, 正如父親責備所喜愛的兒子。」
箴言 3:12
缺乏管教 在 鄭麗君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針對「基北區104年免試入學修正方案」引發之爭議,教育部長吳思華於今年11/5公開表示「尊重地方自治,但北市需負責自行面對明年爭議。」鄭麗君在11/5審查教育部預算時,吳部長承諾10日前回覆;基北區6日公布修正方案,10日送教育部備查,國教署拖到30日才回覆台北市難以備查,如今又說要繼續溝通到年底。鄭麗君認為不管教育部與基北區之間的爭議如何,都應以學生的權益為重,不能聲稱北市需自負其責便蒙混過關,教育部必須盡速給台北市焦急等待的學生家長們一個確定的答案。
受少子化影響,教育部核准104年技專校院140科系停招,且明年度大學校院將有84個院系所學位學程停招;鄭麗君質疑這些系所學位學程的老師與學生是否得知停招的消息,且是否影響原修習該科系的學生?(例如某學生在四年前考上「桃園南亞技術學院建築系」,修習至大三時,校名改為桃園創新技術學院,且系名改為室內設計系,學校與科系名稱更改,將嚴重影響到該學生將來可報考建築師執照的資格。)鄭麗君認為,教育部每年核准增加與停招很多系所,學生的受教權利必須受到百分之百的保障。
鄭麗君認為12年國教在國中階段缺乏對學生深入的適性輔導與生涯規畫輔導,使得技職教育與普通高中教育一樣成為「照著傳統分數排序填志願」,導致適性分流的理想落空,更造成國家技術人才的空洞化與單一化。現在院版草案要求「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應開設或採融入式支職業試探、生涯輔導課程」,但要如何落實才是今後最大的問題。鄭麗君說,依據現行12年國教總綱所規畫之課程時數,要求國中或國小開設職業試探、生涯輔導課程有實際上的困難,若採融入式教學法,授課教師是否具有相對的教案設計能力或切實輔導學生進行性向探索也是一大隱憂。教育部應確保國中小在教學方面能落實法條要求,如有必要,教育部應立即重啟程序,調整課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