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應該要建設更好!」
「山上應該要少建設保持自然!」
兩者...看似矛盾,但其實都是需要的。
城市建設有城市規劃,土地開發有使用類別。
那為什麼當想要開發山林時,卻沒有「規劃」?沒有「分類」?
並非聽到“要建設”的群眾聲音,就到處增建山屋、架設鐵梯。山路總是越開發越多,那開發到什麼程度是標準呢?
如果最基本的定義標準和界線都沒有,「是開發還是破壞?」誰說了算?
如果山林分級並不只有「提供民眾參考」之用,更可以定義開發標準...
例如:
🤔大眾化、簡易步道(或許還能細分難度)---
依照所預計人流量拓寬步道、建設平坦安全,講解牌、規劃停車場、動線、廁所等...。
🧐主推國內外觀光---
山屋要能高承載量、沿線廁所規劃、路線標示、高風險地形架設相關防護措施(能在顧及美感之下設計會更好)。
😎一般非初級熱門的傳統登山路線---
山屋類型可已緊急避難為主,必要的地方放置路牌即可。除了高風險、人力技術都難以克服的地方,架設輔助設施,其餘盡量保持自然。
😳低開發的登山路線---不必要建設山屋,公告建議的營地,盡量集中紮營位置,困難地形請登山隊伍自行攜帶繩索、並須拆除自行帶下山,不留下不屬於山上的東西。
(目前台灣大多數隊伍還沒有攜帶繩索自行架設並拆除帶走的習慣)。
🥸其他,不列在上述所有規範的山區,也不必要禁止人民去探索。
但必須預防或規範私自開發,如果每每一旦有祕境發佈,就有所謂「好心人」削平剷除路程中的困難、拓寬道路讓大批人踐踏,那麼...我們這丁點土地,將不再留下值得人探索的地方了。
無法講述細節,但光是「開發標準」這樣的基礎問題,的都還只是夢想。我們的山林開放,難道就只是為了開放而開放嗎?
🐟🐟🐟原本只是想感謝 #天下雜誌 的訪問,和 #康健雜誌 #樂活島 的訪問與美照。結果不小心一打字就離題🤣
訪問連結會放在我第一則留言,看自己畫這樣的妝有點不習慣,雖然拍照很漂亮🤭
#山林開放 #山林解禁
#登山 #登山議題
#三條魚的內心世界
上衣 #columbia
手錶 #garmin fenix 6 pro solar
照片感謝 康健雜誌、 樂活島 提供,陳弘璋攝影
緊急避難 定義 在 家醫/職醫_陳崇賢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家庭醫學】~ 失溫/低體溫 (Hypothermia)
天氣變冷了,前幾年有談過凍傷和凍瘡,今天來談談會出人命的「失溫」
※ 定義
失溫是指:身體核心溫度下降到35°C或更低。
更細分為
1. 輕度(35-32°C)
2. 中度(32-28°C)
3. 重度(28-24°C)或深度(<24°C)
※ 臨床表現
因為在野外,不易測量到人員的核心溫度,所以操作上是以臨床的表現來做為評估重點。(畢竟沒人會無聊帶支體溫計上山吧?)
基本上,出現中度以上失溫,在野外就不容易處理,要快點撤離下山。
「輕度低體溫」
人可保持警覺,但會出現行動不便和發抖不受控制。
顫抖會增加代謝熱的產生,並有助於防止體溫過低,只要患者有足夠的能量儲備來保持顫抖,並且與環境充分隔離以保留產生的熱量即可。
找到緊急避難點後,休息30分鐘,飲食,被動式回溫(移至溫暖的環境,脫掉濕衣服,在保暖層或失溫毯中進行保溫)以及主動進行外部取暖(飲用溫暖的飲料並使用熱水袋,大加熱袋) ,或使用加熱毯;足以治療輕微的體溫過低。
如果無法重新回暖或患者無法通過這些措施得到改善,則需要將其撤離。
「中度低體溫」
對環境的警覺性會下降,在耗盡能量儲備後,最後停止發抖。(沒力可以抖了...)
如果進一步失去控制血管舒縮功能,體溫過低的病人可能會感覺過熱,並想脫下衣服/衣服 (因為原本四肢收縮的血管突然放鬆,造成心臟打出來的熱血灌流),這是一種稱為反常脫衣服的現象 (paradoxical undressing)。
這些患者的心臟處於心律不整的高風險中,因此需要更小心地進行處理。重新加熱的方法應側重於在患者處於水平位置時加熱患者的核心,以避免四肢回心的冰冷血液造成刺激。因為這可能導致進一步的血液動力學不穩定。
除了進行被動回暖和主動回暖之外,還應在能夠取得的情況下,主動進行主動內部加溫 (靜脈打入加熱過的輸液)。
再嚴重下去,就要跑急救流程了,不在本次討論範圍中。
※ 增加補充一段,雖然不到失溫,卻是最多人會遇到的情況 ~ 冷壓力 (Cold Stressed)
基本上就是核心溫度還沒下降,但是身體開始對冷做出反應了;一般會先減少流往四肢的血流,以維持核心溫度,所以會手腳冰冷。
在上山常常出現在以下三個狀況:
1. 停下來休息沒有找避風處或把外層防風衣物穿上 (風寒效應)
2. 大休休太久 (身體沒有持續活動來產生熱量)
3. 沒有途中動不動就吃一點東西補充熱量
所以解決方法就很直觀:
1. 保暖做好,找到避風處再休息
2. 每次休息不要太久,身體冷掉要快點動一動
3. 想到就吃點東西,不要冷了或餓了才找東西吃
※ 最後用點人話來結尾
秋冬時節進入高山,晚上溫度常常會降到冰點,再加上風寒效應,真的不可不慎。
我自己是會帶支輕量化的保暖瓶裝熱水,小休時不用另外開火煮水;即便是有人負責炊事,背包中也會有顆輕量化爐頭和110g的小瓦斯罐應急 (這樣才不到300g);腰帶和胸前袋中,都是滿滿的行動糧;最後就是停下來一定會把風衣穿上,到營地就要把溼的衣服換掉,因為只要一冷下來,要回暖很花時間的。
也歡迎大家分享自己在山上保暖的秘技。
※ 參考資料:
1. Giesbrect GG. “Cold Card” to Guide Responders in the Assessment and Care of Cold-Exposed Patients. Wilderness Environ Med. 2018;29(4):499-503.
2. Zafren K, Giesbrecht GG, Danzl DF, Brugger H, Sagalyn E, Walpoth B, et al. Wilderness Medical Society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out-of-hospital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accidental hypothermia. 2014 update. Wilderness Environ Med. 2014;25(4 suppl):S66-85.
※ 延伸閱讀:凍傷和凍瘡
https://www.facebook.com/FMOMdoctor/photos/d41d8cd9/1907317436165987
緊急避難 定義 在 詹喬愉 - 三條魚Tri Fish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關於內湖攀岩意外…》
看到某些版面和新聞下方留言,不懂為什麼每當有意外發生,就一定會有酸民自以為的不屑評論,卻很少針對專業的檢討。
這種台灣文化何時能改變?
而這些留言大多一看就知道,明明就不懂這項運動。不懂,為何要評論呢?
--
“這軟墊一看就不能防摔!”
“應該要用體操墊吧?”
😑繩索才是用來確保的,軟墊本來就不是給你防摔的,還是我給你體操墊,你四樓跳下來試試?
--
“IG上看到一堆人不綁的阿”
😑你看到的叫做抱石(Bouldering),請先分清楚攀登種類。
--
"自以為厲害,多屌多厲害"
“自以為老手~”
“智障不怕死不綁安全扣”
😑沒有人會想在岩場free solo好嗎?這記錄又沒意義。
的確老手比較容易犯這個錯,因為你們不會理解當一個人投入在思考路線本身時的專注。那種極度專心的思考,的確可能造成對其他事物的忽略,尤其她已經在第三次的攀登,身體記得前面攀登的感覺,卻可能忘了曾經解下勾環這個動作。
有繩伴的時候,經由口令可以互相提醒。用自動確保器的時候…少了一個提醒,真的要更加注意這個問題。
#提醒自己
--
“五寮尖峭壁雄風都沒人綁安全繩,沒出事命很大”
😑那個…走象山的時候,也都沒人帶緊急避難帳欸~(為什麼要把完全不同等級的事情拿來講呢…)那個叫有點小地形的健行,不到攀岩的程度阿…你或許可以定義難度4.15d😂
跟井底之蛙解釋世界的廣,他還是只能用那片雲去想像世界。
就如同某些人以為登山一定不能太快一樣。因為那個世界在追求什麼,他想像不到。
生在井底不是罪,但不懂也可以不要批判呀。
#RIP
#口令是給自己的提醒
#檢查再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