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抽獎活動】
收到今天剛出版熱騰騰的新書:「#高手的法則:向68位橫跨長期投資、價值投資、成長型投資到短線交易領域的金融界傳奇大師,學習投資原則與禁忌清單」,這本我有掛名推薦。
.
本書匯集了當代各領域高手的投資觀點與經驗分享,包含價值、成長、動能、短線、指數投資等不同學派,看完後覺得內容豐富,編排用心,讀者可以從中學習高手們的智慧,進而選擇適合自己的投資策略,是本很適合散戶的投資指南。
.
出版社有提供贈書,不過因為本書定價560元較高所以是2本,那我個人再加碼一本,只要追蹤按讚、留言「為何想看這本書」或「想跟書中那位高手學習」,然後公開分享
.
之後會從留言抽2位,然後之前有填問券的朋友註明一下,我會從中再加碼抽1位,9/12晚上12點截止,之後公布中獎名單(加碼的中獎朋友請提供信箱比對),寄送限台灣地址
************************************
#購買跟問券的連結放留言
#留言要你加line入群的都是詐騙
內容簡介
安東尼.波頓、約翰.柏格、喬納森.克雷蒙、肯恩.費雪、韋斯利.格雷、凡恩.沙普……全球最頂尖的68位投資巨擘大集結!
【英美各投資領域高手的必做與不做的原則 大公開】
.
從美國華爾街到英國西敏區,從價值投資、指數投資到短線交易,從基金經理人到專職投資人,這些現代投資領域最偉大、最具洞察力的基金經理和私人投資者們,分享他們連續30年以驚人報酬率跑贏市場的實用箴言與智慧。他們不但創造出驚人的報酬,更培育出最成功的投資專業人士,如今倡導世界上最簡單的投資體系,驅動了數以百億計的利潤。
.
這本書彙整各種不同投資觀點,列出各投資領域高手的必做與不做的原則,讓投資人在思路開闊的投資世界中,認識投資的真實面貌,以打造出適合自己的投資優勢!
.
☆ 站在頂尖高手的肩上,不走冤枉路,找到獲利的聖杯!
「在不斷改變的世界中前行」,這個概念投資人再熟悉不過。畢竟,投資人就是要在詭譎多變的市場中,嘗試賺錢。這個市場充斥著意外,從政治事件、經濟意外、中央銀行政策頒布、到調整讓人失望的公司損益報表等,比比皆是。
.
投資人若要倖存茁壯,不但要瞭解市場行為,面對意外時,還要保持堅韌去應變或堅守。不管你將這些學習,稱為聰慧、直覺、技能都好,但說穿了,都是「經驗」,但,你不可能都由自己取得經驗,試對了當然就賺錢,那試錯了呢?你豈不是賠了一屁股。所以,最聰明且簡單的方法,就是吸取高手經驗的精華——他們的投資法則。
.
☆ 不同的投資法,原則與禁忌就不同,還相互牴觸
這本書羅列各領域各投資法高手的原則與禁忌,主動型基金經理人vs被動型基金投資人、長期投資者vs短期投機者、機構投資人vs個人投資者等,方法截然不同,其原則與禁忌也會相互抵觸。
.
例如:價值投資的支持者麥可・范・別瑪說,「重要的是你支付的價格」;而逆勢投資者安東尼・波頓卻說,「不要在乎價格」。指數投資人安東尼・嘉納又說,「避開專家與基金經理人」;主動基金經理人桑迪・克羅斯則說,「要挑選正確的基金經理人」。施羅德英國卓越基金前基金經理人理查德・布克斯頓說,「投資是一門藝術」 ; 成長型價值投資人肯恩・費雪表示,「投資務必使用科學方法」……。
.
☆ 用3步驟+1回顧,幫助打造贏家好體質
為了方便讀者快速理解每位投資高手的文章重點,本書在每篇文章前方,都標註上他們各自推崇的投資法,以及所著重的投資關鍵詞。
.
這些投資法包括:價值投資、指數化投資、波段交易、資產配置等各種流派,方便讀者快速查詢,並運用3步驟+1回顧,砥礪自己的投資思維,創造更良好的投資績效!
.
3步驟:很簡單,首先,認識自己的投資取向:假若你追隨或適合的投資法是價值投資,就查看價值投資的高手們的經驗談。再透過高手強調的原則與禁忌中,檢視自己的方式,是否有相違背的地方。最後,強化優點,修正缺點。
.
如果你不想花費過多心思,期望打造穩定的投資績效:你可參考指數化投資、長期投資或資產配置的篇章。
.
如果你喜歡研究企業的內外部環境,希望找出具有長期展望的好公司:你適合價值投資或成長投資的篇章。
.
如果你熱中於捕捉短期的價格波動,從中賺取利潤:你應該閱讀波段交易或趨勢投資的篇章。
.
1回顧:你可以透過查找、閱讀與自己方法迥異的投資法,發現到,他們的原則與禁忌跟你的會有南轅北轍的差異。這些差異很寶貴,可以帶領我們真正了解,為什麼同樣的守則,卻有不同的說法,以及必須持守的意涵。讓你更能堅守自己的原則與禁忌。
.
本書特色
1. 由一流財經編輯編纂,選文眼光獨到。
2. 集結各領域大師,堪稱是滿漢全席等級的投資知識饗宴。
3. 本書就像是一本高手投資法則的字典,便於讀者時時查找內容,汲取大師的投資智慧。
約翰柏格藝術 在 子迂的蠹酸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疫情期間,防疫自是第一目標。但很多人也因此空出了許多時間。這段時間與其看著新聞瞎操心,不如拿起書本充實自己。
齋主前些日子推薦了由 Artco Books典藏藝術出版 所出版的《藝術七鑰》。該書介紹了解讀現代藝術截然不同的七種方式,並以一張張現代名作,引領讀者思考這些作品背後的種種概念、歷史意義及價值。不過對藝術稍有熟悉的齋友都知道,藝術發展自照相術的發明以及印象派的出現後,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過往繪畫的一大功能,便是紀錄與重現,但在照相術發明後,紀錄的功能逐漸被取代,因而從印象派開始,畫家開始將圖像平面化、色塊化、幾何化等,這個轉變逐漸孕育出現代主義,也就是廣為人知的畢卡索、馬諦斯等人的時代。在現代繪畫出現以前的繪畫,不管是文藝復興、卡拉瓦喬流派、荷蘭黃金時期、巴洛克、洛可可甚至是新古典主義,都能被稱作「廣義」的古典主義作品。如果《藝術七鑰》是以解讀現代藝術為主,那典藏這次的新書《藝術,原來要這樣看》,就是以解讀廣義古典藝術作為主軸。
這次由 Artco Books典藏藝術出版所出版的《藝術,原來要這樣看》一書的英文原名為《Look Again》。作者奧森沃德(Ossian Ward)曾有著作《注視的方式》(Ways of Looking),本書是與前作相呼應之著作。若齋友你曾涉獵過藝術、攝影或設計等領域,則必然曾經聽說過由約翰伯格(John Berger)於1972年所出版的經典名作《觀看的方式》(Ways of Seeing)。換言之,本書書名其實有著某種意義的致敬,並且嘗試用另一種不同於約翰柏格的角度切入解讀藝術作品。see和look二字,在中文上雖然都譯作「看」,但於英文意義上卻不同。See更近似於被動的接受資訊,而look相較顯更更主動些。若以情境舉例,你走進美術館,無意間看(see)到一幅作品,你走上前聚精會神的注視(look)該幅作品。簡單來說,本書《藝術,原來要這樣看》,更像是教導觀者們,如何在美術館或藝廊,能有更「積極主動」的解讀方式,去注視該幅作品。
然本書並不只是將主典名作放到讀者面前要求讀者再看一次。作者奧森沃德提出一套口訣「T.A.B.U.L.A.R.A.S.A.」,口訣中的每個字母,都代表了「注視」行為中的一部分。
「T」時間(Time)
注視作品需要多少時間? 作品花了多少時間創作? 作品中的時間又是如何?
「A」聯想(Association)
用直覺感受作品,共感作品帶給你的感受,聯想曾有過的相同經驗。
「B」背景(Background)
理解創作者的身分背景,同時也體會創作的大時代背景。
「U」理解(Understand)
從注視的過程中,體會第一眼無法理解的作品細節及感受。
「L」再注視一次(Look Again)
體會新的理解後,再重新注視一次。
「A」評價(Assessment)
從作品中的種種感受和新理解,重新思考作品的價值。
「R」節奏(Rhythm)
感受作品帶給觀者的韻律感,感受每幅作品特有的速度感。
「A」寓言(Allegory)
閱讀隱藏於作品中的隱喻、符號和意義。
「S」結構(Structure)
從構圖中的軸線分布、色彩重量,體解不同作品的結構差異。
「A」氛圍(Atmosphere)
當一件作品感動了我們,其感受和餘韻是久久不去,而這就是該作品特有的氛圍。
這套方法聽起來玄之又玄,但其實作者將大部分的篇幅,用於將這套方法實際應用於古典名作上。本書提及的古典名作相當多,包含了達文西《最後的晚餐》、拉裴爾《雅典學院》、波堤切利《維納斯的誕生》、維梅爾《倒牛奶的女僕》、波希《人間樂園》、卡拉瓦喬《耶穌被捕》、哥雅《農神吞噬其子》、馬薩喬《逐出伊甸園》、傑利柯《梅杜莎之筏》、安格爾《浴女》等名作。
作者不只是將名作呈現於讀者眼前,更是詳述陳述了不同時代背景下的名作,它們彼此的差異和社會氛圍。並將整本書分作不同大類,講述不同主題的藝術,諸如誠實、美、驚恐、戲劇、矛盾等子題,讀者能針對不同課題下的省思,進而增加對藝術作品的了解及體會。
本書對於單純對藝術感興趣的讀者來說相當適合入門,本書提及的作品,大多數台灣讀者都應有曾在課本、戲劇或媒體上接觸過的經驗,本書正好補足這些背景知識。對於藝術稍有涉獵的讀者來說,本書也提供了讀者們「再注視一次」的好機會。
本書已經全台上市,有興趣的齋友們歡迎於各大通路購買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9021
當然,本次 Artco Books典藏藝術出版也替酸齋的齋友們準備了兩本贈書,只要齋友你滿足以下條件,就有機會得到活動贈書唷。
只要你在5/23 (日) 20:00 以前,完成以下兩個條件,即可參加抽獎。
1. 按讚並公開分享
2. 於留言處TAG兩名朋友
活動結束後,齋主會於第一時間抽出幸運的兩名得主。
最後,再次感謝 Artco Books典藏藝術出版對酸齋齋友們的照顧。
約翰柏格藝術 在 Sandra Li 李婉菁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今日PPT(現在issuu 好不能點連結,所以今天聽的作品連結也一起標示在本文中)
https://issuu.com/sandratavali/docs/1107and/s/11281157
講題|聲音的軌跡 Sound-Tracking
講者|李婉菁 Sandra Tavali
2020.11.07 SAT 15:00-17:00
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西服務中心2樓
主辦:文化部
策劃執行:Dimension Plus 超維度互動
協辦: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See Less
-------
在聲音藝術蓬勃發展的此時此刻,其實有許多音樂人從半世紀前類比時代便開始了與聲音的奇幻旅程。而後,在不同的時空中,更經驗以聲音為主題的創作甚至眾人的共同創作等。在這個講座中,Sandra Tavali 將介紹許多“聲音藝術”發展過程的實驗音樂、實驗異響的經典之作與身為創作者應其的照影,配合現場演奏、軟體示範,與大家一起踏著聲音藝術的軌跡,再一次為聲音藝術出發!
----------
相關連結:
羅伯特‧羅森柏格(Robert Rauschenberg,1925-2008)
“峽谷”,1959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k2RDZThq8
“床”,1955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_nAKiSutiA......
賈斯柏‧瓊斯(Jasper Johns,1930-)
“國旗”, 1954–55
https://youtu.be/9bWJt2hjBH0?t=126
斯特拉溫斯基(I. Stravinsky, 1882-1971
The Rite of Spring (1913)
https://youtu.be/rP42C-4zL3w?t=190
The Fire Bird Suit (191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wbkKWrUD-A&t=575s
some day "Orchestra Hi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A1Aj1_EF9Y
艾維茲(C. Ives, 1874-1954)
Variations on 'America' for Organ (1891)
https://youtu.be/N7TuU5zxge8?t=221
薩悌(E. Satie, 1866-1925)
Gymnopédie No.1, No.2 and No.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15XN6VPi8U
Henry Cowell (1897 -1965)
The Banshee - (1925)
https://open.spotify.com/track/3UlRuZWQGw5mfSJFm2jRD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aIByDlFINk
約翰·米爾頓·凱吉(John Milton Cage Jr.,1912年9月
5日-1992年8月12日)
4’33” (195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TEFKFiXSx4
阿不然來聽John Cage 的4分33秒
https://player.soundon.fm/....../99fb3f93-3497-401e......
She Is Asleep (194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FHHcVW_JP0
https://vimeo.com/197827329
Simon Whetham
https://www.simonwhetham.co.uk/biography
https://soundcloud.com/....../double-cassette......
https://vimeo.com/434393168
Yi-an Huang, Cevo Yang, Sandra Tavali:
River (2016)
https://sandrawcl.wixsite.com/river
Sandra Tavali (1968)
Ban Shan (2014)
https://sandrawcl.wixsite.com/banshan
約翰柏格藝術 在 藝術教我的事- 導讀約翰·伯格《觀看的方式》-4 第五章約翰 的推薦與評價
第五章約翰·伯格宣告藝術是精英階層的消遣,他分析了藝術背後的權力、社會生產及文化結構,以傳統油畫的例子來闡述財產與藝術的關係。十七世紀,那些稱為「熱愛藝術的 ... ... <看更多>
約翰柏格藝術 在 Ways of Seeing (1972) | 观看之道第一集(中文字幕)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观看之道》由 艺术 批评家 约翰 · 伯格 主讲,对隐藏在视觉、图像和观看行为背后的意识形态提出质疑,批评西方文化中的美学传统。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