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冷 當我們談論簡體字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中文的歷史久遠,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時期,後來經歷過各種變化:大篆、小篆、隸書、楷書等。過去中國各地都有各自的方言,然而透過共同的文字系統,至少可以進行書面的交流。
話雖如此,在各地獨特的歷史演變中,不同的字也衍伸出各種不同的寫法,也就是各種異體。以高中國文課本中常見課文〈孔乙己〉文中提到的回字來說,就分別有回、囘、囬、[1]。
簡體字和簡化字都是將中文字的筆劃簡化以後的字體版本,不過兩者還是有所差別。
簡體字大多是使用者長期以來在書寫的歷史中自然形成的,教育部曾在1935年8月曾公布《第一批簡體字表》,一共收有324字簡體字,這其實比較像是在整理當時通行的簡體字。《第一批簡體字表》,有三條選字原則:述而不作、優先採用社會上較通行的簡體字、原字筆畫甚簡的不再求簡。不過,這個政策在公布以後便獲得了一些反彈,1936年2月就暫緩推行簡體字了。
而簡化字則是加入了政府系統性創造的成分。中國在1956年公布的《漢字簡化方案》,但因為缺乏系統性,1964年再次提出《簡化字總表》,1977年《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不過第二次簡化方案在試用以後中止。1986年才再次修訂公布了《簡化字總表》。現行的簡化字當中有一大部分出自1935年國民政府的簡體字,不過也有其他簡化的辦法,包括採用古文、取自草書、省去部分形體、以符號代替、更換聲符等,這些簡化辦法讓簡化字和簡體字產生了更大的出入。
總而言之,簡體字和簡化字是不同歷史脈絡下的產物,兩者是有所區別的。
附圖是當年1935年公告簡體字表的一部分。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萬的網紅果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大家都抗拒简体字,到底简体字從何而來?為甚麼會出現?當年中國有一班學者,認為繁體字書寫太複雜,不利學習。為了令教育普及,認為政府應該推行简体字。後來在1952年1953年開始,中國推行文字改革。經過多次改變,最後在1986年,發佈《簡化字總表》終定本。當中有幾種形式簡化: ========= ...
簡化字總表 在 項明生 James Ho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日本簡體字】
簡體字,是當今社會一個敏感的火爆話題,被香港網民謔稱為「殘體字」。我的小學和初中在內地學習的是簡體字,再學了繁體字三十多年。作為一個文字工作者, 愈多不同文字可以游刃,愈好玩。所以我不但閱讀簡體、繁體媒體,也研究日文漢字。
網民大約不知,1964年中國政府正式發表的《簡化字總表》,是基於1935年國民政府教育部公佈的《第一批簡體字表》。國民政府簡化漢字之前,還有日本的大正天皇身先士卒,在1923年公佈了「新字體」。所以,今天不少的內地簡體字,是向早了近半世紀的日本簡體字「致敬」。一萬日圓鈔票上,就是用了新體字「万」,而不是正體字「萬」。另外還有「医」、「会」、「学」、「礼」、「昼」、「独」、「争」、「国」、「乱」等字,日本與內地都通用。
為甚麼日本天皇、國民政府、共產黨都不約而同,在近百年背負罵名,都要改祖宗之法?簡筆字並非由日本政府首先開創,而是由民間千年約定俗成的「俗字」、在日本叫作「略字(りゃくじ)」,唐代顏元孫《干祿字書》序:「俗、通、正三體。所謂俗者,例皆淺近」。南宋《屐齋示兒篇》記載誠齋考科舉將「盡」字寫作「尽」,被考官DQ,證明這個新體字/殘體字「尽」已經有千年悠久歷史,人皆偷懶,並非今人所創。
這次我花了一個月時間在日本十八個城市,拍攝旅遊節目《明治憑什麼》,在日本街頭就找到了很多不同於正體字的新體字,例如「共產黨」三字,「產」是繁體, 但「党」就是日本新體字。至於為何「共產黨」三字,我們都看得懂?這就是另一個課題︰和制漢語,節目中有詳細介紹。
頭條日報 專欄: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221/20181019/710626/
#頭條日報 #非誠勿遊 #項明生 #明治憑什麼 #香港開電視 #簡體字 #和制漢語
VACA 小牛角 Aigle Hong Leong Insurance 豐隆保險
簡化字總表 在 Pazu 薯伯伯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Pazu寫作人] 繁簡之別
文:薯伯伯
有年冬季,我在西藏的咖啡館裡手寫了「小心著涼」,一名內地客人看到,說我寫錯了「涼」字,左邊應是兩點。我說我很確定是三點水,她卻很堅持是兩點。讀者大概也猜到答案了,原來「涼」字的簡體字(注一),是「凉」,差了一點。
推崇簡體的人,總有些老掉牙的支持論據,既是老生常談,往往就不必細加思考,直當真理。其中一個最多人說支持簡化漢字的原因,是簡便筆劃,方便書寫。部份用字確有此情況,例如龜字簡成龟、鑰寫钥、衛作卫、舊成旧、漢變汉等,但簡繁相比,有時筆劃相近或一樣,甚至詭異地增加了筆劃。例如「夠」,簡體為「够」,只是左右相調,筆劃相同;繁體字的「秈」,簡體卻是「籼」,反而多了一筆。再考慮到書寫中文之時,習慣連寫及草寫,不是說繁簡的手寫速度沒分別,但兩者距離,本來就不遠。
另一個較多人說的理由,聲稱簡體字易學,但這就要看對甚麼人來說較易學,我至今還沒有見過一名外國人說中文字(不論繁簡)易學。而台灣用繁體,認字率達 98.5%;中國用簡體,認字率為 96.4%,較台灣低(注二)。也許有人對這種批評不以為然,覺得大陸上母語非漢的人口較多,不能相提並論,但把漢字簡化,本來就是說要讓更多人學懂漢字,可是這個論據,從來沒有在實踐中驗證過。
記得中學時代指定的課外讀物《語文常談》,其作者呂叔湘一再強調中國要現代化,漢字就要走「羅馬化」的道路。當年我讀此書,一直不明「羅馬化」指的為何,向老師請教,他說即是把漢字全廢除,改用拼音文字。我大吃一驚,才知道原來以前有人曾經支持這種荒謬方案。話說回來,如果簡化漢字真的只是為了易學,那些支持者為何不支持全面廢除漢字呢?像越南那樣用拉丁化的喃字,豈不更省事?
我不談簡化漢字之醜,只談政治影響。中國有所謂「統戰」,也是對外最大的策略。以前對香港叫統戰,現在對台灣的還是叫統戰,統戰之謂,就是先在對立人群中搞分化,聯合次要敵人,繼而打擊主要敵人,達至統一戰線。如果統戰是中國革命三大法寶之一,那簡化漢字就是最失敗的國策。出版業界及網上論壇繁簡的壁壘分明,正是因為繁簡有別,才如此輕易分得那麼細。
記得中三那年經過商務印書館,找到薄薄一本《簡化字總表檢字》,當時覺得有趣,買來自學,不用幾天就學會。簡體字很容易,易學到我根本不覺得自己學了甚麼。早幾年香港的教育局稱要把「認讀簡化字」能力列入課程,實在多此一舉。
簡體字與繁體字之間有些細微之別,讀時不一定會察覺,例如文首提到的「凉」及「涼」,寫時即時跟官方簡化字不同,但錯了也無關痛癢,繁體字使用者若然把簡化字寫錯,很少會變成笑話。因為繁體字使用者,用甚麼標準來說,也是在正體擁護人,底氣較足。反而簡體字使用者,卻經常因犯了低級錯誤而遭包括中國網民在內的人嘲笑。
數年前中國書畫藝術研究院名譽院長趙清海,題了「影後」二字贈與台灣影后歸亞蕾,成了大笑話,有人因此作句諷之(注三):
影后影後,方能為后;
如云如雲,不知所云。
換成簡體,意思就差遠了:
影后影后,方能为后;
如云如云,不知所云。
注一:有些人在討論繁簡之爭時,喜以正體及殘體作對疊稱呼,但我自己慣用繁簡稱之,沒必要改,各有所好。
注二:資料來自CIA World Factbook。
注三:改自 http://goo.gl/gKDDzb
圖片:中國書畫藝術研究院名譽院長趙清海,題了「影後」二字贈與台灣影后歸亞蕾。
簡化字總表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大家都抗拒简体字,到底简体字從何而來?為甚麼會出現?當年中國有一班學者,認為繁體字書寫太複雜,不利學習。為了令教育普及,認為政府應該推行简体字。後來在1952年1953年開始,中國推行文字改革。經過多次改變,最後在1986年,發佈《簡化字總表》終定本。當中有幾種形式簡化:
=========
全新副刊,推動知識文化多元。培養品味,立足香港放眼世界。不畏高牆,我們站在雞蛋一方。
《果籽》 栽種品味,一籽了然。 https://hk.appledaily.com/realtime/lifestyle/
簡化字總表 在 述而不作、優先採用社會上較通行的簡體字、原字筆畫甚簡的 ... 的推薦與評價
回、囘、囬、[1]。 簡體字和簡化字都是將中文字的筆劃簡化以後的字體版 本 ... 64年再次提出《簡化字總表》,1977年《第二次漢字 簡化方案》,不過第二 ... ... <看更多>
簡化字總表 在 简化字总表(1986年版).pdf 的推薦與評價
中文排版所需遵循的标准和规范. Contribute to Haixing-Hu/typesetting-standard development by creating an account on GitHub. ... <看更多>
簡化字總表 在 被《簡化字總表》劫持的古字 的推薦與評價
其實,「簡化漢字」標榜以述而不作爲原則,除了偏旁類推字,真正由文改委操刀而新造出來的簡體字形並不很多。像前例中的「尘」「灶」等都能在《康熙字典》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