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故知新 你有聽過內水、外水的說法嗎?對位於平原的都會區而言,可能的洪患威脅分別來自外水與內水兩部分。
#內水外水治理方式大不同!
「外水」來自河川中上游的山洪,而「內水」則是降在都會區內部,需要往外排出的水,直接影響都市居民的生活。
過往治水針對外水的抵禦措施,是在下游都會區河段 #興築堤防,但如此一來卻也造成內水無法外排的窘境。
因應氣候變遷,李教授針對臺灣都市提出「三招加一招」的都市防洪澇設計構想……
延伸閱讀:
水稻也怕雨下不停:該如何挺過淹水逆境?
https://pansci.asia/archives/155717
過了這次乾旱還有下次!臺灣不容樂觀的水資源困境──專訪許晃雄
https://pansci.asia/archives/325424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9的網紅李柏坊,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大嵙崁溪水與綠休閒園區計畫) *河川整治、淤泥清理、土地再利用、增設月眉攔河堰、中庄調洪池,提升集水量,紓解枯水期民生用水。 *建立防汛道路,開闢河濱休閒公園及自行車道,提供民眾休閒運動環境。 *河川築堤防護、石門原水專管、聚落環境改善、營造親水環境、開闢水與綠休閒園區。...
築堤防 在 CSR在天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面對極端氣候國際怎麼治水?🌏
🇳🇱荷蘭:#還地於河
1995年的大洪水,讓這座2000年的古城幾乎滅頂,水位一度與堤防齊高,17萬人被迫撤離家園。
「我們不能再築更高的堤防了,否則我們將會被關在一座10公尺高的牆內,」
慣於與水爭地的荷蘭,決定拋開築堤防水的舊思維,推出「還地於河」(Room for the River)的國家計畫,改為拆壩遷堤、還地於河,闢一片寬闊的沖積平原,讓河水跟洪水有路可走。
把這些土地交還給河流,恢復平原的蓄洪功能,不僅有助於防洪,亦能減少地層壓力,恢復下游地區地下水的挹注,解決地層下陷問題。
台灣淡水河,沿岸堤防不斷加長,部分堤防早加高過10公尺,面對氣候變遷的威脅,我們能做什麼改變?
► https://bit.ly/2Tssicd
🇯🇵日本:#讓自來水能生飲
在日本轉開水龍頭,放心生飲自來水看起來稀鬆平常,但這其實夾雜著一段慘痛的歷史。
1956年,日本工廠排放廢水造成超嚴重的環境公害,三年內增加40多個死亡案例,讓日本政府痛定思痛,制定嚴格法規。污染水源不只有刑事責任,違規者將重判6個月以上7年以下的徒刑,彰顯日本全民的共識與決心。
為了讓鴨川有適合生物生存的棲地環境,鴨川下游流經建成區的河岸,幾乎每500公尺就設有一個控制水位、增加溶氧量的攔河堰,也利用水制工控制河川的流心,使其在枯水期亦不致成為斷流。
台灣淡水河,同樣有香魚、豐富的鳥類生態,能夠複製「京都鴨川」的成功經驗嗎?
► https://bit.ly/3zpgs24
🇬🇧英國:#公司協力的梅西河谷運動
百年來,未經處理的家戶廢水、工業廢水統統排進了梅西河。1980年代,梅西河成為英國污染最嚴重的河川,甚至有人說是全歐洲、全世界第一。當工業革命的榮光退去,老牌英國工業城被全球化的浪潮淹沒,工廠關閉,人們失業,要如何從重度污染的河川裡,看見城市再生的一線生機?
1985年,英國第一個公私協力運動「梅西河谷運動」,由政府出資,展開25年的河川整治和水岸復甦。
河流超越了行政地界,滋養數百萬人口,必須打破既有行政框架,仰賴公、私部門和公民的共同參與,這和我們正在做的淡水河公約很像。
台灣淡水河,新北市長侯友宜承諾,「明年新北市政府目標,是讓淡水河域重度污染要從6恢復到3%,並且在2030年要歸0%。」政府、企業與民眾,必須要一起努力,要能繼續 #為淡水河一件事。
► https://bit.ly/3iA2UtI
築堤防 在 台灣回憶探險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別再辛亥革命了,你聽過1911年的大颱風嗎?
1911年對臺灣來說重要的事情才不是什麼發生在外國的辛亥革命,而是八月底到九月初的連續兩個歷史大颱風。兩個颱風造成死亡人數高達741人,應是目前已知颱風造成死亡最高記錄(莫拉克風災724人、八七水災667人),而當時臺灣人口不過三百多萬(約現在人口之13-15%),就知道災情有多慘。
這場大颱風也造成臺北市區城市更新,奠定現代臺北市街的基礎,也促使日本官方對臺灣全島河川進行全面性調查、修築堤防等管理措施,當時陸續修築的堤防有些到現在仍然在使用中。
#絕對該列入教科書的歷史級天災
https://www.facebook.com/oldtwcolor/posts/1882665675248207
築堤防 在 李柏坊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大嵙崁溪水與綠休閒園區計畫)
*河川整治、淤泥清理、土地再利用、增設月眉攔河堰、中庄調洪池,提升集水量,紓解枯水期民生用水。
*建立防汛道路,開闢河濱休閒公園及自行車道,提供民眾休閒運動環境。
*河川築堤防護、石門原水專管、聚落環境改善、營造親水環境、開闢水與綠休閒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