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不遇的天才:董承濂.藝術的力量》
他是蔣勳特別推崇的藝術家。當時董承濂還是蔣老師在東海大學美術系的學生,蔣勳已經意識到一個傑出藝術家即將誕生。
采泥藝廊一展出董承濂作品,蔣老師即發訊息給我,「如果必要,我可以陪妳一起。」
結果我的身體一直沒有康復,今天終於好一些,直奔采泥畫廊。事先我並未通知畫廊,卻在門口巧遇董承濂。而他本來上週已經要回美國Oregon ,延期至今晚。
於是我得到了一個天才親自的導覽。
影片是董成濂此次除了內外宇宙(Inside& Outside Cosmos),最受矚目的作品。他取名「花.香」,我自己給了一個新名字,Blessing Rose.
其他展品包括因新冠病毒而創作的「聚散離合」,「陰睛圓缺」。人們因為大流行疾病,孤獨而居,但相聚的時候,我們真的在一起嗎?
陰睛圓缺,從一個黃色的亮光開始,光彩愈來愈凝聚,就在轉為繁華金橙橘色時,光消失了,出現鏡中的自己:然後那個鏡中折影的你又被新的金色亮光遮蔽了。陰、睛、圓、缺,在你以為最光彩奪目的時候,正是你消失的時刻。
最令人感動的兩件作品,包括「果樂」,如希望之光,讓我想起Leonard Cohen 的詩歌,光代表希望,黑暗代表永恆。我望著作品,竟然流下了眼淚。董承濂的作品中,他以特別的原創精工、設計、裝置、科技,使一個藝術品可以擁有巨大的如詩歌、甚至超越詩歌的能量。
他的「內外宇宙」,是此次展品中最強烈的震撼創作。明日再為各位介紹,而且我錄下了創作者本人親自的解說。
看完展覽,我告訴蔣勳老師我的感觸。他說:天真、善良、專注、溫柔-⋯⋯Nick (董承濂小名)有一切童話般的美好品質。
如果你想探觸也尋回自己失去的天真善良靈魂,如果你想冥思人、光、移動、鏡、反射、宇宙、我們的內在、外在與宇宙的對話:在擁擠的台北市某個角落,有一個可以帶你靠近一個無邊界天堂宇宙的地方。
https://www.facebook.com/studioDONG
蔣勳撰文介紹董承濂:
承濂對金屬工藝的興趣已經不局限在材料本身,他自幼學過小提琴,對聲音很敏感,他也一直著迷於宇宙天文星體的奧祕,著迷於物體引力與漂浮的物理現象,他近期的作品大量試探與現代科技結合,成為綜合磁力懸浮,聲音與光的多重裝置。
2014年在台北的展出,以磁懸浮動力運轉的五組金屬球體,像宇宙間星體的秩序,安靜地互動著,靠近或離開,吸引或排斥,彷彿不可見的〈黑洞〉〈白洞〉冥冥中因果的軌道,自有牽引,不生不滅。
美術中「術」的訓練承濂陸續專注而認真的練習,素描、書法、油畫、篆刻、金工,但在進入四十歲前後,他所學習的「術」都必須歸向一致的美學核心。
那有點像他近期作品對宇宙銀河系星體的探討,他彷彿尋找著浩瀚宇宙間不可知的秩序,那些星球與星球間的牽引運轉,是什麼樣的力量在維持?引力之間有一定因果嗎?
他在作品裡詢問著,探索著。「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想起在承濂大二時上中國美術談到的屈原的〈天問〉的句子,詢問時間的最初,詢問空間不可知的上下秩序,兩千年前屈原對茫昧宇宙的發問,彷彿也是一個年輕生命到四十歲在作品裡一直繼續探問下去的宇宙本質。
人類的確知道如此有限,因為自大,就被無明蒙蔽,因為謙遜,或許才會看到更多真相。
前兩年承濂從舊金山北上,跟我在溫哥華會合,到惠斯勒的冰原高處看那年難得一見的獅子座流星雨。
夏季八月的夜空,裹著毛毯,在闃暗的曠野裡看大片星辰殞落,宇宙的美,使人驚嘆,使人錯愕,使人感傷,如此揮霍,卻仍然只是不增不減。那一天我們談到《金剛經》,正是他二十歲書寫過的句子「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他天真地說:「所以『如來』並不是佛殿上那一尊像——」
承濂2015年八月開始在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的作品有十件,大概總了他近幾年系列性思考的宇宙現象和生命現象,像〈引力〉(Gravity),像〈空間〉(Space)(圖五),像〈關於永遠〉(about Forever),可能是西方希臘亙古哲人的物理學探問,也可能是屈原的〈天問〉,當然也可能是印度恆河岸邊探索生命者的「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現代創作者,其實不只來往於各種材質,無所拘束,其實也自由來往於古今中外,沒有民族或國家的界線。
那次亞洲大學展出的〈引力〉(Gravity),是旋轉墨色方塊,磁懸浮於一平面上,平面隨方塊重力凹陷變化,使我想起探索外太空星球者的腳,踏上無重力的空間。
我們要如何界定自己肉身的重量?如何界定一根羽毛與一片落葉的重量?
或一聲嘆息的重量?
經過拋光處理的金屬球,以磁懸浮方式在虛空中運轉,上升或下沉,靠近或離開,華麗而又孤寂,像天空星辰,也像我們生命的際遇。
叫作〈時間〉(Time)的旋轉沙漏造型,用玻璃纖維構成,畫滿超現實素描,懸浮在木製基座中,因為沒有附著的上下點,更像時間無始無終的輪迴。
最近的作品,他開始把自己長期訓練的素描繪畫在立體的大型雕塑上,像〈關於永遠〉,三公尺直徑的旋轉動力雕塑,裝置著18扇葉片,葉片翻轉,畫中地平線也跟著翻轉,馬賽克鏡片閃現創作者的素描,彷彿人的創作,在永恆時間裡,或許也只是瞬間的存在。
然而,朝日或夕陽,潮汐或滄海桑田,何嘗不是「瞬間」?
我曾看到一組作品,題名是〈不思議片刻〉(Divine Moments)一張古舊的木製搖椅,在空間裡彷彿可以靜靜搖晃,是沉思的時間,是回憶的時間,是冥想自己和宇宙的時間,在搖椅上是三件磁力懸浮的物件,像變形的蛹,像還在探索自身形狀的生命,探索著,思維著,可以是這樣嗎?或是還有其他可能?「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所有的「相」,都還在演變中,都在變化,不是最後定論,在那一時刻,時間在變化,空間在變化,自己的生命也在變化。沉思、冥想與回憶,或許都只是假設,因為謙卑,才可能領悟一點真實吧。
我問承濂這件作品的創作思考,他說是2014年回台灣展覽,偶然的機會跟家人去道場,隨信眾靜坐,剎那間感覺到自己身體內的變化,感覺到時間與空間跟自己的對話,感覺到身體裡許多空間的變化,感覺到光,感覺到聲音,一個神祕而又如此真實的世界。一張木製的老舊椅子,三個磁懸浮的現代物件,有了不可知的因果,有了與創作者對話的因果。
藝術創作是一種漫長的修行,修行有宿慧,也有機緣,承濂坐在自己裝置的許多磁片構成的空間中,冥想、靜坐,他或許也嚮往自己的身體可以無重力,可以懸浮,可以更自由出入於不同的時間與空間,可以跟宇宙對話,可能是「磁場」也可能是「領悟的道場」,在時間之流中,恆河的沙,無數、無量、無邊的虛空,這肉身會輪轉成不同的肉身,曾經在某一星體,也會再去往某一還未曾知悉的星體,「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http://m.udn.com/xhtml/HistoryArt?articleid=4406099
董承濂
展覽簡介
「壇城」是梵文「मण्डल」(Mandala)的意譯,音譯即為「曼陀羅」,形象上則以精細繁複的唐卡幾何圖騰為人所知。
壇城有「輪圓具足」、「聚集」之意,在密續意旨「擷取精華」;古印度時代用以指稱國家領土與奉神祭壇;於現今一般世間法中,則指佛壇、佛堂或唐卡,乃至上層供奉的佛像與菩薩像等。
壇城的外在意義,是指諸佛菩薩本尊安住的淨土宮殿;內在意義,則是眾生心的清淨相;是故壇城不僅象徵本尊,同時也是揭顯宇宙真理的圖繪。
壇城有如構成天堂的藍圖,不同的幾何造型象徵不同的佛菩薩,又或對應特定的天界,凝縮其中的顯像與意境,在意義與形象上兼具「無限之大宇宙」與「內在之小宇宙」不二的意涵,成為觀想修行的憑藉。
依據西藏密續傳統,佛壇上應備「八供」:「水、水、花、香、燈、塗、果、樂」。此「八供」,是世間的五種妙欲「色、聲、香、味、觸」的具象表徵,故也是所謂「美好圓滿,有如天境」的構成要素。本展《壇城》展出的四件作品,即將「八供」分為四組各兩供,相互結合衍生創作,引領觀者進入精神性的領域。另外,運用天文學、物理學等探索時空的科學理論,本展盼望以豐富的視聽語彙,創造猶如宇宙變幻的眼界,打造精神境界的饗宴,使人跳脫每日的周而復始,以「空」來進行療癒。作品不帶任何敘事/故事,以其實體作為媒介,傳遞氛圍,讓意識放空,協助觀者前往探究個人自身未知的領域。
同時也有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書法教學創作吳啟禎,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魚舟。 隨意春方歇,王孫自可留。...
空山新雨後書法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把冤錯化為美:池上穀倉藝術館臺靜農展/ 蔣勳出版專書》
◎陳文茜
向臺靜農致敬的展覽,於2020年11月圓滿結束。幾位主要參與者,以酒敬天,以黃金玉蘭祭臺老。
夕陽秋風吹照在臺先生一輩子沒有去過的池上,展覽館外的荷花,在秋收季節已近枯萎。
但荷花罈還在,意喻一種精神,永遠不會死,跨越時空,永不消失。
臺老師的展覽起源於當代經常有的「寃錯新聞」:「台大不挺台大,臺靜農故居遭拆除」——這則新聞報導刊登在一個不必負責的報紙部落格,一位與臺家有特殊緣分的人發現了,哭著告訴我。我看了一下內容,錯誤不少,因為古蹟的保存權在台北市政府文化局,而文化局從來沒有得到任何單位申請將臺靜農在台第二個宿舍的故居列為古蹟。
事實是台大某研究所有一群日本老宿舍迷,將一大批房舍建築全批送文化局,未標示其中包括臺先生的建築;文化局古蹟審議委員會看完後,認為保留面積太大,而且沒有明顯保留價值,於是行文台大不必當古蹟保存。
就在這樣的過程中,當時申報者知道其中有臺靜農故居,於是丟出一則新聞,批評的對象是從頭到尾沒有介入的台大。
一開始,我們幾位朋友都希望當天各電視台新聞報導此事,搶救臺靜農故居,但不批評台大。
可惜這個社會比較擅長指責,當文化界注意這個新聞並成為各大電視台的報導時,同聲譴責台大。
這自然是寃錯了台大校方。
但時代寃錯的對象太多,包括臺靜農本人。
臺先生的後代形容臺先生因年輕時是五四運動的左派,來台後門口的對面長期被站崗監視,妻子為補貼家用,院子裡還得養放著雞。
在大陸年輕時期坐過牢之後的臺靜農,來台後選擇禁語,而且活得愈老愈瀟灑,一杯威士忌、高粱飲下,盡情筆墨。
那大江東去,本來浪淘盡了這麼多英雄。自己既苟活於平淡寃錯的命運,干脆長笑一聲,不必多語。
他不耗費時間爭論一個已經無法爭論的時代,只盡情於詩尤其書法之美。
臺老師向來非常疼愛後輩,包括蔣勳、林懷民老師。念舊感恩的他們當然關心此事,找我談論;林懷民老師當時已宣布退休了,但他的視野永遠不會老退,他不加入瑣碎的爭論,直接主張辦一場「我們敬愛的臺靜農老師紀念展」,讓後代之人知道足可代表五四那一代知識分子之一:臺先生的重要性及其書法地位。
於是常年負責蔣勳老師書畫的「谷公館」負責人谷浩宇開始奔走,常年敬仰臺老師、也是臺老師最喜愛的兩位女弟子疼愛的許悔之,負責一些製作年表與出版品搜集,最後由「台灣好基金會」徐璐統籌一切行政事宜。
展覽一直到臺先生忌日十一月九日後才結束。
距離他過世,漸漸被遺忘,共三十年後。
而儘管台大一開始承受了委屈,我在林懷民老師囑咐下聯絡上台大校長管中閔,他也不想抱怨那些常見的寃錯胡亂式的「台式料理」新聞,過年期間直接在海外跨海指示:一,臺靜農故居不只不能拆,未來還要成立臺靜農紀念館,2021年由台大辦展覽。二,全力協助池上穀倉藝術館臺靜農展覽。
管校長體現了一種人的好品格:不要沉浸在被攻擊、誤解的情緒中:而是想一下,轉化一下,我可以做什麼。
臺先生晚年為自己取號:靜者。這正是體悟亂世時期,最好的修為名號。
他生前不可能想像一個他從未到達的山間小村池上,一個以榖倉改建的藝術舘展覽,以「向敬愛的臺靜農致敬」為名的書畫展,可以創下近兩萬七千人次觀覽。
這個曾經年輕時以魯迅、陳獨秀為摯友,之後為了在台灣保住性命,外人一問起魯迅,即維持沉默的大左派,可能想好好地吶喊、朗笑!
寃錯、寃錯,不過是一首詩。
然後向大地亁一杯:與他疼愛的弟子們豪情對飲。
不必祭祀我!我生時不語,好似未曾真正來過:我走了留下筆墨,也未曾真正離開。
2020年十一月九日是臺靜農老師逝世三十周年忌日,蔣勳為在池上的紀念展結束前,在報紙副刊的文章寫下一段注腳:
* 臺老師的書法從明末王鐸、倪元璐出發,有二王的流動。臺老師的書法從王鐸轉向倪元璐,是一大改變。明亡後,倪元璐的書法,有痛淚的奔濺揮灑,有劍戟的鉤砍,已預告著帖學流熟書風的異變。
臺老師後來更近一步,親近「石門」摩崖,親近刻石碑版,很顯然也是參與了清代「金石派」一直到康有為的書風革命。
池上「臺靜農紀念展」最後更換的展品有兩件都與老舍有關,一件是臺老師為老舍寫作二十年寫的一篇紀念文字的手稿,題名為「我與老舍與酒」。另一件是臺老師「懷老舍」的詩稿。
老舍,寫《駱駝祥子》的老舍,寫《四世同堂》的老舍,創作著名戲劇《茶館》的老舍,也許對今天的台灣青年一代是很陌生的名字了吧。
〈我與老舍與酒〉是臺老師一九四四年的手稿,現在收藏在台灣大學圖書館。策展人谷浩宇從這篇手稿開始,很仔細閱讀了老舍重要的著作,如《駱駝祥子》。因此使池上穀倉的「紀念展」有了臺老師和他一代文人的風骨形貌,為整個展覽規畫了氣度宏大的尾聲,這是台灣少見的一次有宏觀視野的策展,應該特別感謝谷浩宇的用功。
* 很圓滿的落幕……
許悔之以臺老師生前常引的梁啟超集宋詞聯句,加上池上閉幕儀式時眾人追憶的心情,以句如下:
三杯高梁飲盡
酒氣湧上心頭
故人縱浪大化
筆墨自有江山
燕子來時更能消幾番風雨
夕陽無語最可惜一片江山
*不論時代辜不辜負人,每年燕子照常會來到,春與秋會以其節氣代序時光。
歷史裡沒有永遠的掌權者,也沒有永遠被埋沒的豪傑。
—圖片為蔣勳老師展覽完後撰寫的新書《萬寂殘紅一笑中》——臺靜農與他的時代
蔣勳《萬寂殘紅一笑中:臺靜農與他的時代》(附贈「蔣勳十講/我們敬愛的臺靜農老師」影音導覽DVD)
博客來:https://bit.ly/3okOL4p
誠品:https://bit.ly/3qMvxGk
金石堂:https://bit.ly/3a2xp7f
讀冊:https://bit.ly/2YcIugm
MOMO:https://bit.ly/2YfBHmk
空山新雨後書法 在 DJ 芳翎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01/05 星期二 絕對音樂】
「年輕的定義,應該是充滿熱情,充滿勇於嘗試的感覺與心情;
這無關乎年紀、性別、信仰…。」
SO~~重新給自己安定的力量,做自己情緒的主人吧!
下午4:00-6:00
「絕對音樂」~~ON AIR))))))
把耳朵借給我,
芳翎和你/妳分享~~
趕快下載南投廣播的APP,一起加入我們的行列!
*************************
《所謂的「白頭偕老」,並不是因為愛情》
這次我想講述的,是爺爺和奶奶的故事。
爺爺小時候家境不錯,他父親在香港有很大的生意,
所以從小便是個穿著西裝,喝著飛鷹牌奶粉的小少爺。
可後來,在他八歲的時候,父親被扣留生死不明,房屋被沒收,
爺爺從少爺一夜之間,變成了趕著車去賣豆腐的小男孩。
他酷愛讀書,勤奮好學,所以具備了一個進步青年所有的技能,滿腹詩書且多才多藝。
某一天,他遇到了當時年輕美麗的奶奶...
************
他生命裡最大的驚喜
奶奶家境很好,生活一直很小資。
會彈鋼琴,喜歡看外國電影,愛花花草草,也愛唱歌畫畫。
她任性,脾氣很大,卻天真率性。
爺爺於是開始了一輪又一輪寫情書的追求。
與其說是情書,不如說是他日記的精華本,
他把日常瑣事編成一首首打油詩,帶著對奶奶的愛意,以一種獨有的浪漫呈現出來。
他一次能寫好多頁,日復一日,從不懈怠,直到後來,連奶奶的父親都喜歡上了看他的信,他們終於在親人的祝福中在一起了。
永遠支持奶奶,當她的後盾,是爺爺最真切的愛
後來,家庭落魄了。於是他們在偏遠的小農村,過起了清貧卻快樂的日子。
後來,小時候的我對他們印象不深,只知道他們從我出生起,就堅持給我寫日記,
還記得小時候我經常哭著,拉著奶奶的衣袖讓她抱,
而每次爺爺都說:「乖,爺爺抱,奶奶腰不好會累的。」
再後來,我慢慢長大,發現並總結到了一條真理,那就是,不論奶奶做錯與否,爺爺永遠站在她一邊。
這有點像那句浪漫到死的:「如果世界背叛了你,那麼我會站在你這裡背叛這個世界」。
有時候家庭聚會,因為一件事意見不同,家裡人都明白是奶奶有點無謂的計較,可爺爺還是把大家訓斥一番,說奶奶是對的。
毫無原則的支持背後,其實是深深地包容與忍耐。
爺爺說:「連我都不護他了,他該怎麼辦?」
在房間,爺爺對爸爸說:「難道我不知道你媽做得不對嗎?
我當然知道,可是如果連我都不護著她,她該怎麼辦。」
覺得心裡湧出一陣暖流,又有點眼睛酸澀,不知該說些什麼。
我上大學後,會和爺爺奶奶通信
我和爺爺奶奶上大學開始一直堅持通信,
一是因為隔得遠一年只見兩次,二是因為我們都很喜歡
這種古典的交流方式,他們文采斐然且書法漂亮,每次看信都能學到很多。
爺爺奶奶每次都分別寫給我,彼此不看對方的信,十分有趣。
大學四年,手裡積攢了厚厚一摞,每次收到信的日子都是我的節日。
爺爺注重以小見大,哲理性啟發,奶奶則是日常瑣事描繪的細膩生動。
有一天我收到爺爺的信,發現有這樣一段:
「今天陽光很好,於是起身散步。不知不覺天陰了,接著下起細雨,
我一看四周沒有避雨的地方,暗叫不妙。於是甩開大步拿出
百米衝刺的速度跑出四里路,下山後總算找到間路邊小店。
此刻大雨傾盆,天空鏊底相似,我叫了輛計程車回了家。
剛進門,又是一輪大雨如注,但房門緊鎖,你奶奶不在家。
其實,之前,我們因一事拌了嘴,小有不愉快。可這時的我不由想,
她是去北邊小花園了還是去政府廣場了呢?
天不好為什麼不早點回家,我想去送傘都不知去哪裡送,很是擔心。
剛準備兩個地點都去找一下時,突見她回來了,原來是給我送傘。
我極感動又埋怨她,身體不好這麼大的雨不用送傘的。她卻說怕我淋著。
原來每次我都告訴她我回來的路線,可這次下雨我抄近路就沒從原道回來,
結果走岔路了。你奶奶不常走遠路的,這趟下來,怎麼也得四里路,太不容易。」
所謂白頭偕老,是在歲月裡漸漸習慣 彼此的陪伴
那一刻,我突然覺得,所謂白頭偕老,並沒有那麼高深,
只是在溫柔的時光裡,慢慢彼此習慣。
所有的久處不厭,都是因為彼此的用心。
風風雨雨這些年,「願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
我想沒有比這更好的陪伴與懂得。
而所謂的吵架都已變為愛情的調料,
因為一旦感情的天空真的下起雨來,他們首先想到的,都是為對方送傘。
我帶著感動看完,想到的不是愛情如何,
而是理解與忍耐,在彼此的心田上,搖曳生花。
爺爺說:「世界並不完美,但是奶奶是完美的。」
奶奶這兩年去上老年大學唱歌,爺爺十分支持,每周準時接送,風雨無阻。
她年紀大了記性不太好,想背的詩詞說忘就忘,
爺爺就陪她一起比賽著背誦,還一見我們就說奶奶可厲害了總是贏;
爺爺喜歡看抗日神劇和歷史書籍,但每天晚上都會和奶奶
一起看她喜歡的劇,從韓國家庭劇到《甄嬛傳》,再到現在的《羋月傳》。
因為他覺得,在這個並無完美的世界,奶奶是完美的。
於是,忍耐也心甘情願,全力以赴。
記得姑姑以前經常對我說:「你要保持清醒啊,不要拿你爺爺的標準找男朋友,
因為你會發現幾乎所有人都被比下去。」
無論如何,我會一直守護著你
想起了電影《戀戀筆記本》中,老年的諾伊對著失去記憶的艾麗天天讀信,
他們年老色衰,體態蹣跚,滿臉皺紋,從激情四射到柴米油鹽,
從豆蔻年華到生兒育女,他們的愛無遠弗屆。
最後,他在她的身邊躺下來,緊緊握住她的手。
他說:「我會一直守護你。」還記得那段話嗎?
「很快你就八十二歲了,身高縮短了六厘米,體重只有四十五公斤。
但是你一如既往的美麗、優雅、令我心動。我們在一起已經一起度過了五十八個年頭,
而我對你的愛愈發濃烈。我的胸口又有了這鬧人的空茫,只有你灼熱的身體依偎在我懷裡時,它才能被填滿。」
書中這般熾熱濃烈的話語,至今讀來,依然會被感動到流淚。
所以,白頭偕老這件事,其實和愛情無關,只不過是忍耐。
但忍耐卻是一種愛,真正愛你的人,就是一直願意忍耐你的人。
我相信,愛情是生命裡的一束光,即使隨著歲月漸漸消融,
但那個對的人,還是會有我一喊就心顫的名字。
而這個世界之所以可愛,正是因為所有的美麗和痛苦,都飽含著愛意。
(文章來源:http://www.cmoney.tw/notes/note-detail.aspx?nid=67143)
***************************
空山新雨後書法 在 書法教學創作吳啟禎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魚舟。 隨意春方歇,王孫自可留。
空山新雨後書法 在 書法教學創作吳啟禎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有特色的隸書王維詩歌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吳啟禎書法教室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