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活埋四十萬趙卒是為了給兄弟們謀福祉?|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某種角度看,一部戰國史基本上就是一部秦國擴張史。講秦就繞不過秦趙之爭,繞不過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趙軍斷糧四十六天,以致「人相食」,趙括戰死,四十萬趙軍投降。對降卒該怎麼辦?《史記》上說,武安君白起尋思,趙國士兵反覆無常,不全部殺掉他們,恐怕要出亂子。於是,將四十萬趙國降卒全部活埋。
對於白起活埋四十萬趙卒的原因,也有人認為「殺降」是當時打仗的習慣(秦軍打仗,動輒斬首多少萬、殺多少萬),還有秦軍「養不起」這四十萬人的說法。
最近看到一說,白起坑四十萬趙卒,可能是為秦軍將士謀「福祉」。
這真是讓人大跌眼鏡!然而,似乎又不無道理。
那麼,我們不得不看一下秦軍是如何評功評獎的。
商鞅實行耕戰制,有個配套措施叫「首功制」。首功制,不是指誰第一個立功的制度,而是以獲取敵人「首紀」多少論功的制度。
秦法規定:士兵能夠獲得敵國甲士一顆首紀,就賞賜爵位一級,田地一頃,住宅地九畝,賞一僕人供其使喚;欲為官者,可為五十石之官;奴隸斬獲敵首可以成為自由民(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秦軍彪悍,可見一斑。另外,可以看出,秦軍裡可能很有一部分是奴隸)。
這是賞。那麼罰呢?
如果戰場降敵,將誅及其父母妻子;被俘歸來,一律要被沒為公家的奴隸。
由此見得,在打仗方面,賞很重,罰亦很重。我們在《為什麼商鞅身死而其法存?》一文中講到,範雎的救命恩人鄭安平率兩萬人投降趙國,範雎嚇得一身汗。範雎是怕被鄭安平連坐,昭襄王放了範雎一馬,鄭安平的家人肯定是全部被誅,至於那兩萬將士的家人,很可能都淪為奴隸。
負責指揮大兵團作戰的將官又是如何計功的呢?
全功
秦法規定:軍隊攻城圍邑能斬敵首八千,野戰能斬敵首二千,即為。獲全功的部隊,從普通士兵以至大將,「盡賞」。賞格是:凡有爵者,自公士至大良造皆賜爵一級;大將、參、御「賜爵三級」。御即車伕。參即參乘(也作驂乘),又名車右。古代車戰,車伕在中,主將在左,參乘在右。御者的職責是駕馭車馬,保證車馬進退有節,安全奔馳。車右職在對敵格鬥,保護將帥安全。
達到「大夫」級別的,每晉爵一級,同時享受如下待遇:「稅邑三百家」,賜奴隸六人,銅幣五千六百個。達到「卿」級別的,每晉一級,「賜邑三百家」外,還「賜稅三百家」。賜邑應當是把城邑賞給臣下,作為封邑;賜稅則是把稅收賞給臣下,土地人民仍屬公室。(秦設爵位二十等,可參閱拙文《千古第一絕唱——秦孝公和公孫鞅的一世情緣》)。
上面說的似乎也不難,野戰不就砍八千個腦袋嘛,這還不簡單?
且慢!斬首拜爵還有條件,那就是斬殺敵人首級的數量必須超過己方死亡的數目,要的不是「毛收入」而是「淨收入」。如果己方戰士的傷亡甚於敵方,非但不能論功行賞,反要依律論罪。如果己方戰士的傷亡人數與敵人的傷亡相等,則功罪相抵,不賞不罰。必須是己方斬殺敵人的數目超過己方的死亡人數,並在其中扣除了己方死亡的人數之後,方能依「斬一首者爵一級」的規定論功行賞。這樣一來,勝與敗很可能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有時打了勝仗而己方傷亡慘重,或者打了敗仗卻極大地殺傷了敵方,就極有可能出現勝而無賞、敗而論功的極富戲劇性的場面。
舉個例子來說明。
始皇帝嬴政準備滅楚,問老將王翦,需要多少軍隊。王翦說,非六十萬不可。嬴政又問少壯派大將李信。李信說,二十萬足矣。嬴政大喜,對王翦說,老王啊,你老啦!膽子也小啦!呵呵呵。之後,派李信、蒙恬統兵二十萬進軍楚國。李信前期很打了幾個勝仗,大破荊軍,而深入楚境之後,楚國派大將項燕(項羽的叔叔)迎戰,結果是大破李信軍。
嬴政大怒!這讓我們為李信捏一把汗。然而,李信慘敗,似乎嬴政並沒有把他怎麼樣,至少沒有跡象表明秦始皇追究了他的責任(副將蒙恬就沒受處理,後來深得嬴政信任),這說明秦軍的「大破荊軍」與楚軍的「大破李信軍」,就首功來看,很可能功過相抵,嬴政雖然惱火,但也沒怎麼難為李信。
好了,我們再看看白起坑趙卒。
白起玩兒的就是心跳,喜歡玩兒大的,投入的兵力多,產出必然也要多,若所殺抵不過傷亡,便是無功。長平之戰,歷時近三年,秦軍投入兵卒五六十萬,秦昭襄王嬴稷親臨前線,又全民動員支援前線。白起又搞了一把圍殲戰,士兵是見不到人頭的。這麼一來,按照首功制,若不把投降過來的數量龐大的趙卒坑了,士兵就無功可計。不但無功可計,說不定還會被「清算」誒。為什麼?按《史記》的說法,長平之戰,趙軍只死了五萬,而秦軍則可能死傷二三十萬,首紀的「淨收入」是負數誒,還是負二十萬左右(參見拙文《七問長平之戰》、《長平古戰場實地勘察記》)!這可怎麼論功行賞啊?白起不可能讓他的士兵打了兩三年、死了幾十萬,最後卻什麼都沒撈著。而坑殺趙卒,則人人有功,皆大歡喜。於是乎,戰神大手一揮,說,坑了吧!
其實呢,人做一件事,可能只有一個理由,也可能是多個理由疊加的結果。坑四十萬趙卒真正的原因,只有戰神白起自己最清楚,由它去吧。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秦昭襄 王 之後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戰國末期周天子亡國,代表天下的九鼎去了哪裡?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相傳,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劃分天下為九州,鑄造九鼎,象徵九州,將全國九州的名山大川、奇異之物鐫刻於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徵一州,並將九鼎集中於夏王朝都城。
商湯逐走夏桀後,將九鼎遷至其都。盤庚定都於殷後,九鼎遷移至此。
周武王滅商後,曾在商都朝歌公開展示九鼎。周成王即位後,周公旦營造洛邑,將九鼎置於該城,並請成王親自主持祭禮,將九鼎安放在明堂之中。(史記周本紀載:成在豐,使召公復營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復卜申視,卒營築,居九鼎焉。)
洛陽市周公廟有定鼎堂,廟外的道路叫定鼎路。
東周開始後,周朝王室衰落,各諸侯開始覬覦王權。周定王時,楚莊王首次於洛邑「問鼎之輕重」,被周大夫王孫滿駁回。後楚靈王一度也動心問鼎,因國內發生叛亂,未果。(八年,伐陸渾戎,遂至洛,觀兵於周郊。周定王使王孫滿勞楚王。楚王問鼎小大輕重,對曰:「在德不在鼎。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楚王乃歸。)
秦惠王時,張儀制定策略,希望能奪得九鼎以號令諸侯,楚頃襄王、齊國國王亦希望爭奪寶鼎。周赧王周旋於兩國以及魏國、韓國之間,令其相互制約,得保九鼎不失。
秦武王三年,他進了洛陽,他看著鼎上刻著的吉祥的圖騰和文字,心中對中原文化無比神往,一心想要將這個鼎帶回去。秦武王用盡全力舉起了半尺,不料因為用力過猛,鼎掉下來,把他的脛骨砸斷,暈了過去,當晚因為失血過多就這樣去世了。
夏禹鑄造九鼎象徵天下九州,,是皇權的象徵,商滅夏取走了九鼎,周滅商也取走了九鼎,在東周的後期秦滅周,是否也取走了九鼎呢?
然而,秦統一天下以後,九鼎已經不見了。司馬遷《史記·封禪書》:「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皆嘗亨鬺上帝鬼神。遭聖則興,鼎遷於夏商。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沒,伏而不見。」
以上是九鼎在文獻中記載,至少到周朝末年,九鼎還依然在洛陽城中。據說,秦滅周後第二年即把周王室的九鼎西遷咸陽。但到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時,九鼎已不知下落。根據當時的史書記載,九鼎去向有以下四種說法:
1.九鼎留在洛陽,周王將九鼎陪葬,或者銷毀九鼎鑄錢。
王先謙在《漢書補註·郊把志》中認為:東周王室在衰落的過程中,已無力量保護自己。而戰國時期各個實力雄厚的諸侯國,卻虎視眈眈,力圖統一中國,取周而代之。因此,象徵王權和「天命所歸」的九鼎,自然成為各諸侯必欲奪之的稀世國寶;加之此時周王室財政困難,入不敷出,於是銷毀九鼎以鑄銅錢,對外則詭稱九鼎已不知去向。
近代出土的東周鼎與西周鼎相比,壁非常薄,顯示了東周周王財力拮據。東周後期,周王陪葬時將九鼎埋到墓中,既省了自己鑄造九鼎的費用(天子九鼎),又避免九鼎被掠走。
2.秦滅周將九鼎運回咸陽,後來將九鼎熔煉
司馬遷在《史記》記敘在周、秦二「本紀」中說,秦昭襄王五十二年(公元前255年),周赧王死,秦從雒邑掠九鼎入秦。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收繳天下兵器而熔煉了12個金人,順便把這九個鼎也給熔煉了。
但是司馬遷的史記《封禪書》中說:「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沒,伏而不見。」,他本人的記載也相互矛盾。
秦滅周掠走九鼎入秦如果發生,肯定是件大事。秦國會專門記載,甚至修建建築安放,大肆宣揚。然而沒有見到這方面的記載。
3.九鼎沈沒在彭城(今江蘇徐州)泗水之下
東漢的著名史學家班固,在其所著的《漢書》中,對九鼎之下落補充了一條史料,說是在周顯王四十二年,即公元前327年,九鼎沈沒在彭城泗水之下。後來秦始皇南巡之時,派了幾千人在泅水中進行打撈,畢竟是江水滔滔,無從覓處,只得徒勞而返。
這種說法一個疑問是九鼎如何飛到幾千裡外的泗水?另一個疑問是泗水出了個亭長劉邦,建立漢朝。這顯然是美化劉邦出身編造的故事。
4.王莽建立新朝的時候因為國庫空虛於是就把這九個鼎熔煉之後用來鑄造錢幣了。這種說法很荒謬,司馬遷是西漢人,當時九鼎已經消失了。
周赧王姬延(約前336年-前256年),是東周最後一位君主,公元前315-前256年在位,共59年。公元前256年,周赧王崩,宣告東周覆滅,周民東亡。後七年,秦莊襄王滅東周國。
秦武王舉鼎事件就發生在周赧王時期,可以想見這時候的周王勢力已經非常弱,已經能夠預測到周的滅亡,周赧王窮到向境內的富人借錢來打仗,戰敗無力還債只好躲債,債台高築。
因而,周赧王去世時,可能無力自己鑄鼎陪葬,而且避免亡國後九鼎被掠走,就把九鼎陪葬。九鼎從此消失,再也不見蹤影。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秦昭襄 王 之後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雄霸春秋戰國的少數民族:歷史上真實的犬戎|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公元前841年,是中國信史的端口年份,從這一年開始,中國有了信史,歷史有了文字記載,並且再沒有中斷。同時,從這一年開始,周朝開始了14年的共和政治,而這之後又恢復了帝王政治的原狀。
周朝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信史時代的王朝,柏楊先生在《中國歷史年表》中寫道:「本世紀,周王朝的鎬京(今陝西西安)被蠻族攻陷。焚掠一空,只好遷都洛陽,權威不能復振。」能導致當時中國境內最強大、權力最集中的王朝遷都的蠻族,到底是哪個民族呢?
柏楊先生顯然糊塗了,而著名的歷史學家黃仁字在《中國大歷史》中也表達了類似的困惑:「現存的資料不能使我們確定周民族的來源。他們留下來的一段簡短傳說,也和其他原始民族的傳統一樣,充滿著神話與幻想,可是這傳說不斷地提及農業。」如果說周的原始部民就是出自西北黃土高原上的戎部,這個觀點還有些模糊甚至被人指責站不住腳,那麼,滅了西周的「蠻族」是在寧夏、陝西、甘肅一帶馳騁了2000年的戎(一個被國人很容易忽略的種族),卻有著足夠的歷史明證。
「那時候,你還很年輕,人人說你美,現在,我是特地來告訴你,對我來說,我覺得你比年輕的時候更美,那時,你是年輕女人,與你那時的面貌相比,我更愛你現在備受摧殘的面容。」馬格利特·杜拉斯在《情人》一書中的開場白,很適合人們現在想起4000年前活躍在以寧夏南部六盤山地區為核心的一個古老的族落——戎。
公元前21世紀前後,當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出現時,在西北大地上生活的遠古居民的氏族組織內部也發生了變化,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氏族部落逐漸消失,以地緣關係為紐帶的小方國開始露出歷史的水面。生活在寧夏南部地區涇水流域的姬姓部落慢慢強大起來,並且和姜姓部落結成了聯盟,而這個聯盟的形成恰好處於兩個部落從遊牧生活向農業生活的過渡期。
聯盟部落的第13世時,執掌大權的古公亶父因為無法招架來自生活在北方的戎狄的連年侵擾,只得向東遷移,在陝西岐山之南的周原居住了下來。他們在那裡營建城郭,摒棄在他們看來比較粗魯的戎狄風氣,建立了以周命名的方國。古公亶父帶領族人的東遷,成就了兩件大事:一是建立了中國歷史中奴隸制國家的最後一個王朝,二是將姬姜聯盟的地盤徹底讓給了戎狄(這個退讓為後來西周的滅亡埋下了種子)。
狄戎族群在趕走古公亶父的戰爭中形成的聯盟內部很快就出現了裂化,並在這裡展開了角逐,逐漸形成了殷周時代北方的農牧混合族群(不是如後世匈奴那樣的騎馬遊牧族群)。最後,戎人以絕對優勢打敗了狄人,一部分狄人向北撤退,佔據了寧夏北部地區和河套一帶,另一部分狄人投降,與戎人雜居融合。
戎在稱雄中國2000年的歷史中,後來分化出了不同的族落,其中對中國歷史產生重大影響的主要是義渠戎。這個小小的方國和其他戎人一樣,在夏、商、週三朝的正統視野裡是野蠻的、動物般的人,因此,從甲骨文時期開始,他們居住的地區即被記載為「鬼方」,就是在《史記》裡,他們也被稱為「犬戎」一像狗一樣卑賤的人。
儘管戎在周的興起和從殷朝手中奪取政權的過程中起到了助推作用,但他們的驍勇與侵擾一直是西周王朝的心病,從穆王到宣王,曾多次派兵攻伐義渠諸戎,雙方時戰時和的狀態貫穿了整個周王朝。周宣王三十九年至四十年,周朝和義渠諸戎的戰爭以周朝的失敗而告終,周朝將五戎安置在今甘肅慶陽、寧夏固原一帶,而五戎之中的義渠戎主要留居在今天的寧夏六盤山一帶。
西周時,著名的謀士、重臣姜子牙知道戎部落善戰,於是建議周文王有效利用,並派大將南宮適帶著無數美女、精美的青銅器以及周朝生產的美酒和特產出使戎部落。事實上,南宮適此行不足單純地為了討好戎部落首領,而是為了換取戎人製造的戰車。
六盤山一帶茂密的森林,促成了戎人善於用木造房、制車。在中國歷史上,青銅器和戰車的出現是一次巨大的飛躍,著名歷史學家許倬雲在《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中《中國文化的黎明》一節中寫道:「青銅與車的使用在中國文化圈裡引發過十分重大且深遠的變化。兩者之間,青銅的出現較為有跡可尋;中國何時開始用車,在考古學上尚未能找到確切的時間。但這兩項重要發明的信息進入中國地區很可能是同時發生的,而且可能都是經過中亞與內亞草原上的交通路線,間接傳遞進入的。」
從姜子牙派人向戎人求戰車這個歷史事實來看,戎人造戰車早於且先進於周人。而南宮適是目前文字記載中,從中原地區到戎部落地區的第一個使者,他將戰車引進到周後,對西周政權的建立起到了積極作用,也是戰車走向中國軍事史的開端。
雙方的修好,給義渠戎人帶來了相對穩定的發展,也使西周的建立加快了進程。然而,整個周朝時期,義渠戎人始終沒放棄尋找機會進行軍事擴張,他們猶如一把兩千年裡沒有生鏽的戰刀,劃過當時中國西北的天幕,其中最耀眼的一筆,是將歷史上以「烽火戲諸侯」來博取褒姒一笑而知名的周幽王斬殺於戰刀之下,並以此為標誌,結束了西周的統治。
《史記》中載,自從進入周朝的後宮,美人褒姒就從沒笑過,周幽王用了各種辦法也無濟於事。為了博得美人一笑,周幽王下令懸賞,誰能讓王后一笑,賞金一千。最後,幽王身邊有個大臣出了個主意叫「烽火戲諸侯」。
當時,周朝在國內修建了許多烽火台用來報警,相臨的兩座能互相看見,如果發生敵情,就點燃上面曬乾的狼糞,靠狼煙來傳遞情報。一天,幽王帶領褒姒來到城樓頂上,登高遠望,隨著他的一聲令下,烽火台上的狼煙被點燃,遠近的諸侯看到狼煙四起,便紛紛帶著兵馬趕來救駕。但遠道而來的諸侯到了鎬京卻發現沒一絲敵情,都面露詫異之色。褒姒看到諸侯們如此慌張,終於一笑。褒姒的這一笑,貴不在千金,而在於一個周朝因此被斷送掉了。
公元前771年,幽王除掉申太后,申侯(申太后的父親)大怒,起了反叛之心,並聯合西夷犬戎兵(即義渠戎人)以及山東棗莊一帶的繒人起事,後來戎兵又開始攻打西周都城鎬京。周幽王急忙命人點燃烽火,然而,「狼來了」的故事在這位因美人一笑而失去信用的君主身上得到了印證,諸侯們以為這次又是幽王為博得美人一笑而玩的把戲,沒人發兵救主。就這樣,戎人追殺幽王到驪山腳下,將一代美妃褒姒俘虜,帶著周朝的財物回到了戎地。
這次兵變,迫使周朝將都城遷移到了洛陽一帶,開啟了中國歷史上的東周時代。
義渠戎首領消滅西周後,宣佈脫離周王朝的統治,正式建立自己的郡國。從此,中國歷史上正式出現了「義渠國」這個名稱。義渠建國不久,隨即出兵向四面擴張,其疆域不斷擴大,其國界西達西海固草原,東抵隴東,北控寧夏河套,南達涇水,面積約10萬平方公里。
公元前650年,希臘人開始建城邦,邦主為人民直接擁立,民主的種子開始在人類歷史上最早萌芽,引啟了西方歷史上持續140多年的「霸主時代」。而中國,此時卻進入了多元霸主的戰國時代。歷史總是為強者說話,傳統的修史者帶有的政治功利色彩,使戰國時代的各個諸侯國的出現,皆以「中國」境內為正統,像六盤山下的義渠王朝,雖然具備了躋身當時任何一個顯赫諸侯國行列的條件,但因為其不在「中國」的範圍內,因此也就被踢出了正統諸侯國的圈子。
當正統王朝的文臣武將們沈醉在黃河流域甚至長江流域的徵殺掠奪中時,一個悄然強大的背影從西北黃土高原上站立起來。義渠國王在完成了對周圍的小部落、方國的統一後,將擴張的劍鋒指向了已經在各諸侯國中有足夠實力的秦,雙方將試探性的軍事摩擦進行了220多年,各自在這種軍事摩擦中培育著力量。這220多年,是一代代義渠國王保持高漲自信心的時光,這種自信來自於自身的力量,而且,這種自信心的保持為後來的義渠國以北的各個少數民族擴張樹立了楷模。
公元前627年,秦國向東面擴張的夢想因為遭到晉國的毀滅性打擊而破滅,轉而向西擴張。恰好此時西戎派出的一個叫由余的人來到秦國,被秦國收買後向秦國提供了西戎的地形和軍事實力情況,加上秦穆公對西戎王實施了美人計,於是,秦於公元前623年出兵,取得了「開地千里,遂霸西戎」(《史記·秦本紀》)的勝利。這是秦國,也是戰國時期諸侯中第一次將軍事觸角伸向戎地。
公元前430年,人類歷史上發生了兩次大的戰爭,歷時10年的伯羅奔尼撒戰爭結束,而歷時220年的義渠國和秦國的戰爭卻開始了高潮。西方歷史的全面記載,使人們能比較詳盡地知道伯羅奔尼撒戰爭,而中國的權威史料中卻只有「義渠國攻秦,軍至渭水」寥寥幾個字。
此役之後,已躋身於戰國群雄並佔據了農業和牧業發達地區的秦國被迫退出了渭河下游地區。但這場戰爭的耗時之久、規模之大、傷亡之重,由於沒有歷史資料的記載,只能成了一場存在於2400多年前的夢。夢醒的地方,是義渠國從此開始了88年最鼎盛的時期,並和秦國進入了軍事對峙。這種鼎盛,也使得秦國時刻不忘以滅義渠為國之重任。
公元前352年,中國大地上仍然戰亂頻仍,秦國打敗了魏國後,乘義渠國發生內亂,出兵義渠國,這個馳騁於夏、商、周、春秋、戰國,長達近2000年的王國開始走下坡路了,王國的輝煌也隨著秦軍的致命一擊開始黯淡起來。
經過商鞅變法,秦的國力得到了鞏固與提高,再次積聚了向西擴張的力量。公元前331年,義渠國再次發生內亂,秦國派兵進入義渠腹地,烏氏戎國(今甘肅平涼和寧夏固原南部一帶)被秦軍滅亡,義渠國的重要城郭郁郅(今甘肅慶陽一帶)被秦軍佔領。秦軍將佔領的兩個地方按商鞅在秦國境內設立縣、鄉、裡的行政制度,分別設立了烏氏縣和義渠縣。烏氏縣和義渠縣的出現,標誌著秦國行政力量開始進入寧夏境內。
義渠戎王雖然臣服於秦國,但一直沒放棄復國的願望,並將這個希望的接力棒傳給了年輕的義渠戎王。公元前318年,魏、趙、楚、燕、韓五國結成聯盟攻打秦國,秦王為了專心對付來自東邊的聯軍,便對義渠國採取安撫政策,送給年輕的義渠國王「文繡千匹,好女百人」。但義渠國王卻乘機發動對秦的襲擊,秦人戰敗。秦國擊退五國聯軍後,立即於公元前314年發動了對義渠國的攻擊,佔領了整個義渠國的25座城池(《史記·六國年表》),從此義渠國的復興之夢破滅。
公元前306年,楚、齊、韓三國制定軍事聯盟,共同對付日益強大的秦國,秦國面臨著來自這個軍事同盟的顯性力量和義渠國的隱性力量東西夾擊的形勢,秦帝國出現了建國以來最大的危機,此時,秦昭襄王的母親宣太后上演了中國歷史上罕見的一出「床上戲」。
風華絕代的宣太后讓秦王將年輕的義渠國王作為人質扣押在咸陽城裡,她以自己的成熟美麗作為誘餌,以甘泉宮為陣地,一步步誘惑著義渠王走進她的後宮花園。迷人的宣太后通過日日夜夜的歡娛,軟化了義渠王復興帝國的野心,而英俊驍勇的年輕國王也使這位年輕守寡的太后心動不已,最後她竟為義渠王生了兩個兒子。
然而,二人的情誼在各自的國家利益前,終究還是微不足道的。公元前272年,年輕的義渠王經過長期臥底後近乎周密的復國計畫,終於被宣太后知道了。在國家利益前,宣太后拋下兒女私情,將義渠王誘殺於甘泉宮內。當心愛的人倒在血泊中時,宣太后心裡是何滋味?或許歌劇《特裡斯坦和伊索爾德》裡的一句唱詞是最好的解釋:「熊熊烈焰困住我,熔岩在我血脈中流淌,一劑藥將你變成奴隸,我屬於誰?王后?」
宣太后隨後派兵將義渠徹底擊潰。甘泉宮的花園很快被歷史廢棄得一乾二淨,不僅失去了往昔的繁華,也暗淡了義渠戎民族創傷的記憶,歷史在這一幕燃燒後的灰燼輕如裊煙,也重似石頭。
存活了2000年的西戎,勢力影響最大時,曾一直進逼到燕國的疆土內,其疆土面積比當時任何一個諸侯國都大。但因為沒在當時的「中國」視野裡,更被後世的史學家們以為是個偏居蠻荒之地的小方國,在正史中沒能走上自己該有的席位,最終以義渠國的消亡而降下了歷史的帷幕。
其實,在整個春秋戰國時期,僅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637年的86年中,戎就討伐過周兩次,討伐鄭、楚和齊各一次,也招致了齊伐戎三次,魯伐戎一次,不難看出,戎在整個春秋戰國時期的活躍。而整個戎的活動範圍,北到山西西北地區,南到涇渭水之間,西到隴西,東到河北、山東西部地區,整個疆域橫跨了北中國的大部分地區,是當時疆域最大、勢力最雄厚的一個國家。
對西戎的討伐直至消滅其軍事力量,掃除了秦國在統一全國的霸業中來自西北最大的軍事乾擾,給秦國向西發展打開一條通道,也為秦向東擴張提供了人力和物力的新基地。逐漸在戰爭中成熟的秦昭襄王,帶著勝利的笑容和對北方少數民族不斷滋生的擾亂而產生的不安,踏進了義渠國的核心地界。
在寧夏南部的六盤山下,面對陌生的來自寧夏北部少數民族的鐵騎,這位年輕的帝王做出了一件令世人震驚的事情——修築長城。後來,這個偉大事業被他的曾孫贏政發揮到了極致。
如今,逶迤在六盤山北麓下的那段戰國秦長城,經過2000多年的風雨沖刷後,已經變得模糊,這種模糊亦如藏在《史記·匈奴列傳》中的那段文字:「於是,秦有隴西、北地、上郡,築長城以拒胡。」這段文字明確地告訴後人秦長城的修建背景和時間,更證明瞭那一抔黃土被堆積起來時,逐漸被掩埋的不僅僅是一個義渠國,還有縱橫於中國半信史到信史兩千年的西戎。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