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政院公布科技防疫部署:本土分子快篩7月量產;候選疫苗下月出爐、年底可望臨床試驗;科技部開放「超級電腦」進行藥物篩選】
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已由邊境防堵、拉開社會距離,進入科學防疫決戰,擴大篩檢、藥物療法、甚至疫苗研發,被認為是疫情最終預防手段。
行政院今(13日)召開「醫藥防疫科技研發」記者會,行政院政務委員龔明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科技部長陳良基、經濟部次長林全能、國衛院院長梁賡義出席,首度針對科技防疫佈署正式進行完整說明,向國人逐一宣布,台灣在快篩、藥物、疫苗發展的各項進度。
行政院政務委員龔明鑫表示,目前COVID-19防疫科技有短中長期部署,短期除特別預算21.6億元,並將編列33億元預算,投入檢測、藥品、疫苗開發;長期來看,則會搭配2022年至2027年、耗資40億的防疫中心興建工程計畫來執行。
■ 手持分子快篩7月量產,免疫及抗體快篩試劑3個月到6個月內量產
經濟部次長林全能指出,目前工研院已完成「手持分子快篩系統」雛形,將在4月底前完成樣本測試,送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TFDA)審查,預計6月將完成10台偵測儀、1萬劑試劑的試量產,並於7月正式量產。《報導者》日前也率先報導工研院此一研發與突破。
(延伸閱讀:MIT快篩大突破 https://reurl.cc/araMY4 )
經濟部次長林全能說明,工研院這套系統「跟世界比是在前面」,該系統採核酸檢測,約有90%的準確率,相較於傳統PCR約需耗時4小時,這套系統只要花上1小時就可檢測完畢,且其機台僅600克,更便於攜帶、移動,適合在機場邊境或社區進行篩檢,可在患者於「潛伏期」、尚未出現病症時就及時偵測,做好防疫分流。
林全能指出,目前快篩已有瑞基海洋、台灣圓點等業者參與、製作雛形品,專利布局也已啟動。
可在罹病者「感染期」使用的「抗原檢測」免疫快篩,目前招商也很順利。國衛院院長梁賡義指出,國衛院和國防醫學院預防醫學所4月8日的技轉說明會,吸引20多家廠商參加,目前至少5家表達意願。梁賡義表示,這種檢測方式耗時約15至20分鐘,希望在2至3個月內,可與廠商合作進入量產。
此外,適用於感染者「恢復期使用」、進行公衛及流病調查的抗體檢測,國內也有進展。長庚大學合作團隊上週(7日)也發表,已成功從3名病人身上找到25株單株抗體,可以透過排列組合開發為快篩試劑。梁賡義也表示,此類篩檢可從公衛角度觀察盛行率,同樣預計可在15至20分鐘時間內完成檢測,最快半年內進入量產。
另外,長庚找到的單株抗體中,有1株不僅能辨識新冠病毒表面的突刺蛋白(S蛋白),又因為辨識部位在S蛋白頂部,兩者一旦結合,可望阻止病毒藉由ACE2受體進入細胞,還具備開發為有「神奇子彈」之稱的免疫治療藥物潛力。
記者會現場,《報導者》提問,台灣確診病例僅300多例、是否有足夠病人「檢體」進行各種篩檢測試?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台灣案例不多,「不過做實驗應該是夠的」,可以透過國衛院平台做適當分配。至於,快篩試劑若量產充足、是否逐步擴大篩檢對象?陳時中則未正面回應。
■ 國內6種疫苗研發、下月將擇定候選疫苗,歐、美皆有意合作
國衛院院長梁賡義指出,目前國內疫苗研發,中研院、國衛院共建立胜肽疫苗、DNA疫苗、重組病毒疫苗、次單位疫苗、奈米疫苗、減毒牛痘病毒疫苗等六大技術平台,多管齊下進行測試。以國衛院為例,目前已在小鼠身上確認抗體效價不錯,正走到第二步病毒中和測試,5月將擇定標的,「如果一切順利,年底前進入臨床試驗。」
(延伸閱讀:6種疫苗差在哪?http://bit.ly/2TWvCKa)
梁賡義也說,從治療、預防、檢測上,台灣已經在很短時間展現堅強實力,快篩、疫苗等研發工作也吸引歐盟、波蘭駐台辦事處、美國在台協會等單位詢問和興趣,「不只是中研院、工研院、國衛院,學界在科技部努力下也組織在一起,國家團隊形成。」
■ 科技部將成立3至5間「防疫科學研究中心」,並加強國際合作
科技部長陳良基則說,疫情爆發後,國內科研團隊已在幕後提供協助,約動員200至300個實驗室能量。由於疫苗等研發工作可能涉及毒性、病理、公衛模式、AI計算力等專業,科技部也預計用最快速度,在大學端成立3至5間「防疫科學中心」,未來可與國家的防疫科技中心搭配,適時提供協助。
陳良基補充道,在藥物開發方面,科技部將開放國內團隊申請使用科技部「超級電腦」進行大數據運算,「只要有好的想法、點子,都可以用科技部超級電腦主機來做計算力協助。」
他也表示台灣科技防疫成果,已吸引包括美國哈佛大學等國外大學詢問和交流,例如兩週前成大團隊所舉辦的科技防疫研討會,就吸引了印度8,000位醫師線上參與,未來科技部將加強台灣科研與國際的連結。
「科技部在這波防疫工作裡面沒有缺席,我們一直協助指揮中心,後續我們會照中心幾個需求陸續來支援,把學界能量進一步整合,作為台灣未來防疫更強後盾,」陳良基說。(文/柯皓翔;圖/行政院提供)
#延伸閱讀
【全球疫苗競速關鍵:8種疫苗比一比,台灣競爭潛力在哪裡?】http://bit.ly/2TWvCKa
【MIT快篩大突破,工研院最迷你手持PCR,中研院、國衛院單株抗體將展開招商】 https://reurl.cc/kd7K23
★紀錄關鍵時刻,看見事實重要,#贊助報導者:http://bit.ly/2Ef3Xfh
★關注最新疫情,即時接收推播,立刻追蹤 #報導者推特: http://bit.ly/2YeHAOP
#武漢肺炎 #COVID19 #新型冠狀病毒 #疫情 #快篩 #疫苗 #報導者 #科技防疫
「科技部計畫申請2022」的推薦目錄:
科技部計畫申請2022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最新【政院公布科技防疫部署:本土分子快篩7月量產;候選疫苗下月出爐、年底可望臨床試驗;科技部開放「超級電腦」進行藥物篩選】
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已由邊境防堵、拉開社會距離,進入科學防疫決戰,擴大篩檢、藥物療法、甚至疫苗研發,被認為是疫情最終預防手段。
行政院今(13日)召開「醫藥防疫科技研發」記者會,行政院政務委員龔明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科技部長陳良基、經濟部次長林全能、國衛院院長梁賡義出席,首度針對科技防疫佈署正式進行完整說明,向國人逐一宣布,台灣在快篩、藥物、疫苗發展的各項進度。
行政院政務委員龔明鑫表示,目前COVID-19防疫科技有短中長期部署,短期除特別預算21.6億元,並將編列33億元預算,投入檢測、藥品、疫苗開發;長期來看,則會搭配2022年至2027年、耗資40億的防疫中心興建工程計畫來執行。
■ 手持分子快篩7月量產,免疫及抗體快篩試劑3個月到6個月內量產
經濟部次長林全能指出,目前工研院已完成「手持分子快篩系統」雛形,將在4月底前完成樣本測試,送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TFDA)審查,預計6月將完成10台偵測儀、1萬劑試劑的試量產,並於7月正式量產。《報導者》日前也率先報導工研院此一研發與突破。
(延伸閱讀:MIT快篩大突破 https://reurl.cc/araMY4 )
經濟部次長林全能說明,工研院這套系統「跟世界比是在前面」,該系統採核酸檢測,約有90%的準確率,相較於傳統PCR約需耗時4小時,這套系統只要花上1小時就可檢測完畢,且其機台僅600克,更便於攜帶、移動,適合在機場邊境或社區進行篩檢,可在患者於「潛伏期」、尚未出現病症時就及時偵測,做好防疫分流。
林全能指出,目前快篩已有瑞基海洋、台灣圓點等業者參與、製作雛形品,專利布局也已啟動。
可在罹病者「感染期」使用的「抗原檢測」免疫快篩,目前招商也很順利。國衛院院長梁賡義指出,國衛院和國防醫學院預防醫學所4月8日的技轉說明會,吸引20多家廠商參加,目前至少5家表達意願。梁賡義表示,這種檢測方式耗時約15至20分鐘,希望在2至3個月內,可與廠商合作進入量產。
此外,適用於感染者「恢復期使用」、進行公衛及流病調查的抗體檢測,國內也有進展。長庚大學合作團隊上週(7日)也發表,已成功從3名病人身上找到25株單株抗體,可以透過排列組合開發為快篩試劑。梁賡義也表示,此類篩檢可從公衛角度觀察盛行率,同樣預計可在15至20分鐘時間內完成檢測,最快半年內進入量產。
另外,長庚找到的單株抗體中,有1株不僅能辨識新冠病毒表面的突刺蛋白(S蛋白),又因為辨識部位在S蛋白頂部,兩者一旦結合,可望阻止病毒藉由ACE2受體進入細胞,還具備開發為有「神奇子彈」之稱的免疫治療藥物潛力。
記者會現場,《報導者》提問,台灣確診病例僅300多例、是否有足夠病人「檢體」進行各種篩檢測試?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台灣案例不多,「不過做實驗應該是夠的」,可以透過國衛院平台做適當分配。至於,快篩試劑若量產充足、是否逐步擴大篩檢對象?陳時中則未正面回應。
■ 國內6種疫苗研發、下月將擇定候選疫苗,歐、美皆有意合作
國衛院院長梁賡義指出,目前國內疫苗研發,中研院、國衛院共建立胜肽疫苗、DNA疫苗、重組病毒疫苗、次單位疫苗、奈米疫苗、減毒牛痘病毒疫苗等六大技術平台,多管齊下進行測試。以國衛院為例,目前已在小鼠身上確認抗體效價不錯,正走到第二步病毒中和測試,5月將擇定標的,「如果一切順利,年底前進入臨床試驗。」
(延伸閱讀:6種疫苗差在哪?http://bit.ly/2TWvCKa)
梁賡義也說,從治療、預防、檢測上,台灣已經在很短時間展現堅強實力,快篩、疫苗等研發工作也吸引歐盟、波蘭駐台辦事處、美國在台協會等單位詢問和興趣,「不只是中研院、工研院、國衛院,學界在科技部努力下也組織在一起,國家團隊形成。」
■ 科技部將成立3至5間「防疫科學研究中心」,並加強國際合作
科技部長陳良基則說,疫情爆發後,國內科研團隊已在幕後提供協助,約動員200至300個實驗室能量。由於疫苗等研發工作可能涉及毒性、病理、公衛模式、AI計算力等專業,科技部也預計用最快速度,在大學端成立3至5間「防疫科學中心」,未來可與國家的防疫科技中心搭配,適時提供協助。
陳良基補充道,在藥物開發方面,科技部將開放國內團隊申請使用科技部「超級電腦」進行大數據運算,「只要有好的想法、點子,都可以用科技部超級電腦主機來做計算力協助。」
他也表示台灣科技防疫成果,已吸引包括美國哈佛大學等國外大學詢問和交流,例如兩週前成大團隊所舉辦的科技防疫研討會,就吸引了印度8,000位醫師線上參與,未來科技部將加強台灣科研與國際的連結。
「科技部在這波防疫工作裡面沒有缺席,我們一直協助指揮中心,後續我們會照中心幾個需求陸續來支援,把學界能量進一步整合,作為台灣未來防疫更強後盾,」陳良基說。(文/柯皓翔;圖/行政院提供)
#延伸閱讀
【全球疫苗競速關鍵:8種疫苗比一比,台灣競爭潛力在哪裡?】http://bit.ly/2TWvCKa
【MIT快篩大突破,工研院最迷你手持PCR,中研院、國衛院單株抗體將展開招商】 https://reurl.cc/kd7K23
★紀錄關鍵時刻,看見事實重要,#贊助報導者:http://bit.ly/2Ef3Xfh
★關注最新疫情,即時接收推播,立刻追蹤 #報導者推特: http://bit.ly/2YeHAOP
#武漢肺炎 #COVID19 #新型冠狀病毒 #疫情 #快篩 #疫苗 #報導者 #科技防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