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二1號機停機討論潮中,大家忽略的面向:核能的“最小運轉容量限制”
文:Tony Yen / 德國弗萊堡再生能源工程與管理碩士/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特約撰述
核二1號機在7月2日凌晨停機,標誌著台灣非核政策的進程已經跨過一半;在這過程當中,因為地方政府對乾式儲存的疑慮,造成核廢料無處可放的難題,以及停機以後,因應接下來夏季用電將進行的各種措施,是各方討論的重點。
然而似乎有件事情較少被人認真討論:那就是,過去3個多月核二1號機每天都以不足1%的幅度緩慢降載,但在最後電力輸出不足額定功率的80%以後,便必須停機,無法再行運轉。
事實上,從過去的數據便可看出,台灣的核電廠大多在以數日計的啟動升載之後,便必須慣常地維持滿載發電,中間發生升降載的情況甚少,且多是因為安全性問題而致,和電力系統彈性調度需求較無關聯。這次核二1號機在電力輸出不足額定功率80%以後,台電也選擇直接停機,而非讓機組持續緩慢降載至0%;這代表,80%左右的電力輸出量應該就是為了確保核能安全,台灣核電機組能慣常維持的最小運轉容量。
目前台灣剩下的3部運轉中反應爐、以及已停建的核四廠,其設計時都沒有將大量再生能源進入電力系統的未來納入考量,因此它們的最小運轉容量,應該不會和核二1號機有太大差異。於是,任何關於核能在台灣的未來的討論,都必須面對一個核綠並存時必然出現的情境:那就是,在2030年代以後的冬季,風能與太陽能發電量豐沛、用電需求相對不大,如果出現數星期甚至一整個月殘餘負載偏低的情況,運轉容量無法降低太多的核能機組,可能就必需完全停機。而即使是夏天,例假日中午的殘餘負載也有可能逼近負值,台灣目前的核能機組能否在這種時段和綠能良好搭配,也仍是一大未知數。
當然,在一個核綠並存的平行世界中,我們可以要求彈性能力較核能佳的再生能源,在殘餘負載趨近於零、而核能機組無法應對時削減出力-但如此一來,就是很明顯的「以核擋綠」了。明知核綠兩種發電技術具有系統性衝突,卻還是選擇走上這條成本、不確定性、核安核廢風險都更高的發展路徑,實屬不智之舉。
幸而,我們有更好的選擇-這就是在加速發展綠能的同時,也發展那些彈性調度能力較佳、能和綠能良好搭配的技術選項。這些技術選項包括儲能、需量反應、以及(給出使用綠色燃料具體時程的)燃氣機組。這些彈性資源不僅能協助再生能源的加速推廣,綠能的設置也會反過來讓它們更容易整合進入電力系統。
比方說,今年5月17日興達電廠燃煤機組故障後,因發電總量限制,造成抽蓄水力放電將近8小時後便無電可發。從附圖可以看出,到了2025年,當發生類似的故障事件時,額外導入的彈性資源放電時間只需要約4小時、而到2035年時則只需要約3小時(這些數字是筆者目測標準化負載=0.9的水平線對應到的歷時需求);如此,當大量再生能源導入電力系統以後,便能大幅降低機組發電總量限制對供電可靠度的負面影響。而由於電池等很多新式彈性資源的成本,主要受發電歷時的影響,再生能源的增加也能讓這些資源更容易取代不夠彈性的傳統機組。
由此可知,能源轉型的過程除了綠能需要儲能、需量反應等彈性資源的設置之外,反過來的論述也能成立-兩者在轉型過程中,是互補共存的關係。相對的,在核二1號機停機的前後,若干藉機倡議核四啟封續建、核二機組延役的論點,不僅忽視續用核能在台灣將面臨到的法規、工程、社會正當性、經濟性等諸多困難,更欠缺放眼長期的系統性思考。
通盤考慮怎麼樣的政策路徑最適合以綠能為主的未來後,答案很明顯:僅存的三部運轉中核能機組不可能延役、核四續建完工則窒礙難行;今後關於台灣能源未來的討論,不應該再繼續被這些行將就木的電廠綁架了。
知難行易論點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我們的自省能力,是有限的。
遇到錯誤或失敗,我們自然的反應是怪別人找碴、怪環境條件太差、怪自己一時不察。人之所以會有這種偏誤,是因為自己的錯誤看起來實在太痛苦了。看著自己失敗,會動搖我們的優越感,就像有棒子朝我們的自尊戳上來。
欲望與情緒會再度將我們蒙蔽,結果就是我們日後會重蹈覆轍,犯完全一樣的錯誤,不痛不癢地自責一番,然後又是忘性大作,直到大限來臨的那一天,這種模式都不會改變。如果人真的能從錯誤中學習,我們就不會看到世界上那麼多錯誤不斷重複,也應該看到大家都在職涯發展上不斷自我突破才是。
取自《人性18法則》
……………………………………………………………
各位朋友,晚安:
這本書之前直播過,目前依舊可以參與贈書活動。
摘文裡面有很多不理性的思維方式,各位大概很容易看到自己,或者身邊的人,有類似的心理歷程。然而,光是各位願意閱讀,我就佩服,因為這需要有相當程度的自省能力,還有挫折容忍度—閱讀下列摘文本身,我認為就違反了享樂原則。
我特別希望各位注意到「究責偏誤」,因為不少師長常用這種態度,去對待被霸凌的孩子,進一步造成二次傷害。這也是這個社會上,常檢討受害者的一種心理歷程。
祝願您,願意理解人性,並且保持覺察!
.
ps. 歡迎參與贈書活動
https://www.facebook.com/220440724638912/videos/2571846303126785
……………………………………………………………
【文/ 羅伯‧葛林】
情緒潛伏在我們的意識底下,周而復始地在影響著我們的思緒與決定,而其中最常見、最普遍的一種情緒,就是對快樂的欲望與對痛苦的逃避,這是一種趨吉避凶的概念。我們的想法幾乎無可避免地會繞著這類欲望打轉;光是在腦中把玩會讓我們覺得不舒服或痛苦的想法,就會有想要退縮的反應。我們會以為自己在找尋真相,或覺得自己還蠻腳踏實地的,但其實我們不過是在謹守著讓自己能釋放壓力並自覺滿意的想法,因為這能讓我們感覺高人一等。人類思想中的這種「享樂原則」(pleasure principle),是我們所有心理偏誤的根源。要是你覺得自己不知怎地是個特例,對下方我們要介紹的各種偏誤都有抵抗力,那正好可以當成享樂原則在作用的現成案例。聰明的話,我們就不該逃避現實,而應該探索這些偏誤如何在自己的內心持續作用,乃至於學著在別人身上辨識出這些不理性的狀態。
…………
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
▍我之所以達成自己的決定,是看過了證據,也經歷了多多少少算是理性的思考流程。
為了秉持某種觀念,並說服自己是理性得到這樣的結論,我們會四處搜尋證據來支持自己的見解。理論上,還有什麼東西能比證據更客觀,更科學呢?但由於享樂原則在暗地裡發揮的影響力,我們會專門去蒐集能確認己身觀點的證據,讓我們能繼續相信自己想相信的東西,而這──就是「確認偏誤」。
想觀察確認偏誤,我們可以在職場上注意別人的企劃,特別是那些輸贏很大的企劃。所謂的企劃,都是為了一個想要達成的正向目的所設計。如果有人把可能的正向與負向後果都平等地考慮進去,那他會發現自己寸步難行。所以無可避免地,他們會不知不覺地倒向能確認達成正向結果的資訊,在那個世界裡一切都很順利。職場上還有另外一種狀況,可以讓我們看到確認偏誤的模樣,那就是當有人「理論上」在徵詢別人意見的時候。對於大多數擔任顧問職的人來說,這都是一個甩不開的宿命。話說到底,大家都希望聽到自己的想法與偏好受到專家意見的肯定。不論你說了些什麼,對方都還是會聽到他們想聽的,而要是你的意見與他們的想法相左,他們就會設法貶低你的觀點,否定你所謂的專業。通常一個人愈是手握大權,他受制於確認偏誤的程度就會愈明顯。
放眼全世界來訪查確認偏誤之際,你可以留意一下有沒有那種好到不像話的理論。這理論身邊會有大量的數據與研究被丟出來當成左右護法,而這一點並不難做到。正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一旦你說服了自己,認定自己的論述沒有問題,相關的證明就會跑來供你閱兵。在網路上,我們不難針對一項爭議的兩造都找到支撐的研究論點。整體而言,你永遠不應該因為別人提供了「證據」就覺得對方的說法可信。正確的作法是在冷冽的光天化日下檢視這些證據,並窮盡一切的心力去質疑。面向你自身或別人敝帚自珍的想法或信念,你的第一反應永遠應該設為尋找反證,這樣才符合科學的精神。
…………
信心偏誤(Conviction Bias)
▍這件事情我都信到這個份兒上了,還能有假嗎?
有些觀點我們私心會非常滿意,但內心深處,我們多少也對這些說法有一點點存疑,於是乎我們會不辭辛勞地去說服自己──要自己義無反顧地去相信這番說詞,遇到有人反對一定大聲斥責,絕不坐視。這件事若是有假,我們怎麼拿得出如此的熱情來為其辯護?我們會這麼告訴自己。這樣的偏誤,若表現在我們與領袖的關係上,就更為顯而易見了。你看看領袖說起話來那樣兩手並用而充滿激情,用詞遣字也到處是五彩繽紛的比喻跟讓人會心一笑的旁徵博引,看起來就是充滿了如深井般取之不竭的自信,那肯定代表他們功課做得很足,所以才能把話說得這麼信心滿滿,毫無破綻。反之,那些講話中處處存在語意上的模稜兩可,口條動輒有所躊躇猶豫的人,則似乎顯得不夠堅強,顯得自我懷疑而舉棋不定。這些人說的話多半不能相信,我們會這麼想。人的這種偏見,是推銷員與民粹政客的好朋友,他們把自信當成門面,讓我們易於被他們說服與欺騙。他們知道人都喜歡看好戲,所以他們就把自己似是而非的東西用戲劇效果包裝起來,藉以混淆視聽。
…………
外觀偏誤(Appearance Bias)
▍我交往的人我心裡有底;我能用肉眼看到真正的他們。
我們看到的人都不是本體,而是表象。而這些表象很容易誤導我們。首先,社會化把人都訓練得很好,我們會知道什麼樣的場合需要端出什麼樣的菜色,才能獲得社交上的認可。一般較常見的組合是理想崇高、敬業形象維持得很好、良心沒有被狗吃掉。看著這些「面具」,我們會以為他們真的就是這樣的人。再者,我們多半很吃以偏概全的「光環效應」(halo effect)那一套──看到某人身上有特定的缺點(拙於社交)或優點(聰明才智),我們就會自動延伸,把可能相關的優缺點也腦補上去。帥哥美女看起來就是比較可信,特別是政壇上的帥哥美女。一個人事業成功,我們就會想當然耳認為他們品行亦優、良心爆棚、所以老天爺才會讓他在工作上圓夢。但這模糊了一項事實,那就是很多功成名就,響叮噹的人物,都在超車別人的來時路上幹了不少狗屁倒灶的渾事,你看不到是他們的公關太有本事。
…………
群體偏誤(The Group Bias)
▍我的想法是我的想法。我並不聽從群體的指揮。隨波逐流不是我的作風。
我們天生都是群居的社會動物。被孤立的感覺,不被群體當一回事的感受,於我們都是既挫折又恐怖。知道了別人的想法跟我們有志一同,我們心中會覺得放下一塊超大的石頭。事實上,為了能這樣鬆一口氣,內心會有一股動力要去認同特定的觀點或意見;唯我們並不會有識地認知到這股拉力,而會以為自己的每個決定都完全是自己的意念。
看看那些支持某一黨或某種意識形態的人──明明沒有人發號施令,也沒有人大剌剌地給予壓力,但某種正統或正確就自然而然地拔地而起。一個人若屬於右派或左派,那麼遇到種種問題,他們的意見就幾乎都會自動歸隊,保持左或右一系列相同的立場,就像在變魔術一樣。但會承認自己的思考受到左右之別影響的人,少之又少。
…………
究責偏誤(The Blame Bias)
▍我能從經驗跟錯誤中學習。
錯誤與失敗,會讓人想去解釋些什麼。我們會本能地想學到教訓,希望自己下回不要重蹈覆轍。但事實上,我們並不真的那麼想湊近瞧瞧自己幹的好事;我們的自省能力,是有限的。遇到錯誤或失敗,我們自然的反應是怪別人找碴、怪環境條件太差、怪自己一時不察。人之所以會有這種偏誤,是因為自己的錯誤看起來實在太痛苦了。看著自己失敗,會動搖我們的優越感,就像有棒子朝我們的自尊戳上來。我們會看似完成了所有的動作,裝出有在反省的樣子,但隨著時間過去,享樂原則又會冒出頭來,然後我們就會連原本一點點怪罪自己的心情,都飄散到九霄雲外去了。欲望與情緒會再度將我們蒙蔽,結果就是我們日後會重蹈覆轍,犯完全一樣的錯誤,不痛不癢地自責一番,然後又是忘性大作,直到大限來臨的那一天,這種模式都不會改變。如果人真的能從錯誤中學習,我們就不會看到世界上那麼多錯誤不斷重複,也應該看到大家都在職涯發展上不斷自我突破才是。
…………
優越感偏誤(Superiority Bias)
▍我跟別人不一樣。我比別人理性,道德也更高尚。
很少人會在日常對話中把這話說出口,因為這聽起來實在太狗眼看人低了。但在不在少數的民意調查與研究當中,只要是被問到要拿自己跟別人比較,受訪或受試者的想法大抵八九不離十,就是上頭那句話的意思。人會這麼想,就如同思想遭遇到某種障眼法,我們看不到自己的謬誤與不理性,我們只看得到別人的這兩種東西。所以比方說,我們會輕易相信敵對政黨的人思考是不經大腦,而我們這陣營的人做事都經過深思熟慮。在道德的層面上,我們少有人會坦承自己曾經在工作上欺騙或利用過誰,或是曾經為了出人頭地或平步青雲而抄過捷徑或耍過心機。自身一切的成就,在我們的想像中,都是才華與努力的成果。但如果是別人嶄露頭角,那就是他們效法馬基維利主義而無所不用其極,這些人成功卻卑鄙。我們這樣的想法,目的是不論結果為何,自己永遠都是對的。在一股沛然莫之能禦的力量拉扯下,我們會賦予自己一個理性、守禮、道德完備的形象,而這些正好是受文化高度提倡的特質。任何蛛絲馬跡與這樣的形象有所悖離,都有可能讓自己千夫所指。唯事實上,如果大家真的都如此講理而溫文自持、道德上毫無瑕疵,那世界大同早就降臨許久,善良與和平早就在地球上供過於求。真實的狀況是怎麼回事,我們都清楚。換句話說,我們起碼一部分人,甚至大部分乃至於所有人,都是在自欺欺人。理性與道德,必須透過自覺與努力才能達成。跟很多東西一樣,這兩項品格都不會跟雨一起下下來。要具備理性與道德來讓你的人格變完整,你需要歷經一種叫做「成熟」的過程。
.
以上文字取自
人性18法則:認識自己,透視他人,解碼人類行為第一專書
★博客來 https://reurl.cc/EzZGkR
★誠品 https://reurl.cc/3L5Odj
★金石堂 https://reurl.cc/ld5v3A
★讀冊 https://reurl.cc/2goLMr
★momo書店 https://reurl.cc/Y6jell
@李茲文化 Leeds Publishing
https://www.facebook.com/leedspublishing/
.
9/13桃園公益免費_2020心理健康月電影賞析_網癮小爸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03444434218085/
9/27桃園公益免費_2020心理健康月電影賞析_全境擴散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193538510767410/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知難行易論點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能源政策各有利弊,但為什麼「放棄核能」對台灣最有利? (04/22/2019 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核電雖然有其優點,但也不能不顧成本與核廢處理困難的風險。考量台灣的國土條件、政策排擠效應等因素,台灣不應走回核能政策的回頭路,應該集中力量,早日促成多元彈性的可再生能源配置,與更有效率的電網規劃。
為了解決不停增長的能源需求,兼顧分散多元與減碳,台灣一直在尋找火力發電以外的能源選項,像是風力、太陽光、地熱、洋流,或是核能。儘管核能是二戰後最受矚目的軍事與能源科技,但要不要核能,卻是台灣長年爭論不休的話題。
大國很愛,小國怕受傷害
核能技術本身是中性的,但是實務上的核廢安置,以及核廢衍生的欺負弱勢與區域發展不公平,都是政府感到棘手但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對於蘇聯、美國等國土巨大,並且有核彈需求的國家,核能發展一直是國家重點項目。因為這類國家較易處理核廢問題,甚至萬一核電廠失事也相對容易撤離。
在亞太地區,因為斷層太過活躍,核設施的安全需求便遠遠高過大陸國家。由於中國、朝鮮是獨裁國家,不需太顧慮人民死活,所以穩定發電還能拿來造核彈的核能,對獨裁者而言好處多多。但是單純作為能源需求,核能可能遠非最好的選項。像是日本與台灣,因為是地震頻繁的島嶼型民主國家,對核設施的安全需求便遠高於其他地區。
日本福島核災後,位於地震帶的擁核國家,紛紛開始檢討核設施的防震問題。尤其台灣近年發現,核電廠所在的斷層帶(山腳、恆春),並非原本認定的第二類活動斷層,而是更活躍的第一類;另外還發現新的斷層 ST-II。由於台灣老舊的核一、核二廠面臨除役,核四廠逼近啟用時程,在福島核災後,引發劇烈的反核聲浪,更促使當時執政的國民黨封存核四。
能源轉型長路漫漫
持平而論,在國民黨馬英九政府執政時期,能源轉型的政策方向就逐漸成形。除了較早成熟、適合南台灣的太陽能發電,政府也看中台灣海峽良好的風場,發展風電產業。但台灣、亞洲其實並沒有夠好的風電技術,不只陸上風機跌跌撞撞,離岸風機更是窒礙難行。
不只受限於技術,政治更是發展的障礙。因為政府的政策資源有限,當經濟部劃分較多預算、人力、時間在核電上,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就會受到排擠。由於國民黨政府的意識形態與擁核接近,甚至可說是共生,長期擁核的國民黨政府,自然無法全心投入可再生能源。
但政府對能源政策心有旁騖的狀態,在政黨輪替後便大大改善。民進黨蔡英文政府的政策規劃,非常明確地提出非核家園主張。為了替代核能,蔡政府花費心思調整可再生能源的政策。穩定的政策框架,吸引到許多外商注入資金。
以離岸風電為例,除了續推躉購費率與周邊的政策輔助,還推出競標費率與國產化產業鏈的方案,招商同時還為本國企業鋪路。原本缺乏離岸風電技術的台灣,也因此搭上亞太的第一班車,台灣的本土企業也受惠於國產化政策,得到採購大單與最珍貴的技術轉移。
然而看似美好的離岸風電,以及本文按下不表的太陽能、地熱等可再生能源,其實發展還有很多挑戰。超大型基礎建設,本來就不是易事,地形與氣象的挑戰也非常嚴峻,但最大最艱困的障礙,還是政治。
核能挺不挺?一場漫長的口水戰
不諱言,台灣的能源論戰,最初反核方不容易站得住腳。1990年代台灣民主化工程初始,威權意識仍然像大霧瀰漫。加上反核方早期的名人如劉黎兒,還無法架構非常成熟的論點(甚至曾聲稱燃料棒可能會爆炸),導致論點被拆個徹底。與官方意識形態立場一致的挺核方,要壓倒稚嫩的公民社會並不費力。
隨著公民社會漸漸成熟,不只反核方更能精準質疑核廢問題與除役問題,可再生能源的技術成熟,也讓核能可替代性大增,新的地質資料更降低擁核者的樂觀程度。前段提過的福島核災,是對挺核勢力的關鍵一擊,此後台灣加速走向非核家園。
但是擁核方仍然想著要扳回一城,原本中立、日漸偏激化的擁核社群「核能流言終結者」與國民黨結盟,在2018年通過了通稱「以核養綠」的「廢除電業法第95條第1項」公投案。然而核終一方面為了博取影響力,不停攻擊主張「非核家園」的中央政府,另一方面卻因結盟而迴避國民黨籍新北市長阻擋核廢料乾式貯存場的問題。
至此核終已經為了手段而忘記目的,原本提倡科學理性的核終,快速傾向仇恨政治的輿論模式。除了持續抨擊政府,還抨擊可再生能源廠商,為了要讓核能排在發展第一順位,不惜毀棄「養綠」的理念,甚至是曲解文意,稱核能就是一種綠能(按照美國環境保護局的定義,核能算是傳統能源的一個分類)。
冷戰後步入衰退的全球核電產業
目前各國使用的核電廠,多屬於第二代反應爐。台灣除役中的核一二廠、運行中的核三廠,都屬於此類。而封存未完工的核四廠,則屬於第三代反應爐。
技術較舊的第二代反應爐,不僅發電效率漸漸趕不上當代需求,高齡的設施也不得不逐批除役退場。然而原本接班的第三代反應爐,卻在全世界都變成大而無當、不停追加預算、完工遙遙無期的恐怖錢坑。
現在全球核能界都在觀望,第四代小型模組化核電廠,是否真如號稱一般更加安全環保?第四代使用的熔鹽反應爐,因為僅用少量濃縮鈾,無法製成武器,冷戰時代不受青睞。但即便今天,世上的第四代核電廠也尚未有成功商轉的案例。
儘管有許多投資人表露興趣,第四代核電進展卻非常挫敗。2018年重要的第四代核電開發商美國Transatomic公司,甚至宣布停止運作。Transatomic公開所有技術專利,寄望同行將來有人成功,但該公司執行長也不得不承認,過往對第四代核電的發電效率太過樂觀。
可再生能源成為新世代能源之星
相對於核電,可再生能源卻是蓬勃發展。舉個例子:美國太陽能廠SunPower在2018年第2季的研發投資高達3121萬美金。僅僅單季研發投資,就超過第四代核電廠的主要投資計畫金額。
近期台灣最熱門的能源議題,也是可再生能源。台灣西部海域被譽為世上最好、最有潛力的風場,丹麥、德國、加拿大、新加坡的風電開發商,丹麥國家出口信貸、澳洲麥格理金融集團等國際資本,對於台灣的開發項目都躍躍欲試。台南日前也剛售出第一筆綠電訂單,Google因為環保承諾,與台南的太陽能電廠長期採購,這也讓台灣的太陽光電成長可期。
看到可再生能源的爆發力,全球核電大廠GE,也決定快快投入離岸風電事業。相較之下,政治目的壓倒能源觀念的核終與國民黨,不顧全球能源發展的趨勢,天天抹黑綠電規劃,還想推出「核能減煤」新公投,喊出「2030年核電佔比40%」這一個原則上不可能實現的假目標。(現在核電佔台灣總發電約 10-15%,未來用電量也會逐步提升。在核一、核二除役情況下,即使核四商轉發電,也不可能佔比 40%。除非台灣經濟大衰退,用電量巨幅萎縮。)
眼睛雪亮的讀者,不妨比較各國股市資料,看看核電開發商與可再生能源開發商的成長趨勢,可再生能源技術已經趨近成熟,未來幾年很快就能兼顧用電、環保,並創造新的高價值產業。
核電雖然有其優點,但也不能不顧成本與核廢處理困難的風險。考量台灣的國土條件、政策排擠效應等因素,台灣不應走回核能政策的回頭路,應該集中力量,早日促成多元彈性的可再生能源配置,與更有效率的電網規劃。
責任編輯:彭振宣
核稿編輯:翁世航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175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