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氏)郁損。咳血頻發。當交節氣逆。嘔吐肢冷厥逆。所現俱是虛勞末路。豈是佳景。勉擬方。
生白芍 烏梅 炙草 炒麥冬 茯神 橘紅
張(氏)失血。口碎舌泡。乃情懷鬱勃內因。營衛不和。寒熱再熾。病郁延久為勞。所喜經水尚至。議手厥陰血分主治。
犀角 金銀花 鮮生地 玄參 連翹心 鬱金
失血一症。名目不一。茲就上行而吐者言之。三因之來路宜詳也。若夫外因起見。陽邪為多。蓋犯是症者。陰分先虛。易受天之風熱燥火也。至陰邪為患。不過其中之一二耳。其治法總以手三陰為要領。究其病在心營肺衛如何。若夫內因起見。不出乎嗔怒鬱勃之激傷肝臟。勞形苦志而耗損心脾。及恣情縱欲以賊腎臟之真陰真陽也。又當以足三陰為要領。再審其乘侮制化如何。若夫不內不外因者。為飲食之偏好。努力及墜墮之傷。治分臟腑經絡之異。
要知外因而起者。必有感候為先。里因而起者。必有內症可據。此三因根蒂用藥。切勿混亂。
大凡理肺衛者。用甘涼肅降。如沙參、麥冬、桑葉、花粉、玉竹、川斛等類。治心營者。以輕清滋養。如生地、玄參、丹參、連翹、竹葉、骨皮等類。以此兩法為宗。隨其時令而加減。若風淫津涸。加以甘寒。如蘆根、蔗汁、薄荷、羚羊之品。若溫淫火壯。參入苦寒。如山梔、黃芩、杏仁、石膏之品。若暑逼氣分。佐滑石、鮮荷之開解。在營與銀花犀角之清芳。秋令選純甘以清燥。冬時益清補以助藏。凡此為外因之大略。所云陰邪為患者。難以並言也。舊有麻黃人參芍藥湯。先生有桂枝加減法。
至於內因傷損。其法更繁。若嗔怒而動及肝陽。血隨氣逆者。用繆氏氣為血帥法。如蘇子、鬱金、桑葉、丹皮、降香、川貝之類也。若鬱勃日久而傷及肝陰。木火內燃陽絡者。用柔肝育陰法。如阿膠、雞黃、生地、麥冬、白芍、甘草之類也。若勞煩不息。而偏損心脾。氣不攝血者。用甘溫培固法。如保元湯、歸脾湯之類也。若縱欲而竭其腎真。或陽亢陰勝。或陰傷陽越者。有從陰從陽法。如青鉛六味。肉桂七味。並加童便之類也。若精竭海空。氣泛血湧者。先生用急固真元。大補精血法。如人參、枸杞、五味、熟地、河車、紫石英之類也。凡此為內因之大略。
至於不內不外因。亦非一種。如案中所謂煙辛泄肺。酒熱戕胃之類。皆能助火動血。有治上治中之法。如葦莖湯。甘露飲。茅根藕汁等劑。在人認定而用之可也。墜墮之傷。由血瘀而泛。大抵先宜導下。後宜通補。若努力為患。屬勞傷之根。陽動則絡松血溢。法與虛損有間。滋陰補氣。最忌凝澀。如當歸建中湯。旋覆花湯。虎潛丸。金剛四斤丸。取其有循經入絡之能也。凡此為不內外因之大略。
但血之主司者。如心肝脾三臟。血之所生化者。莫如陽明胃腑。可見胃為血症之要道。若胃有不和。當先治胃也。仁齋直指云。一切血症。經久不愈。每每以胃藥收功。想大黃黃連瀉心湯。犀角地黃湯。理中湯。異功散。雖補瀉寒溫不同。確不離此旨。所以先生髮明治胃方法獨多。有薄味調養胃陰者。如金匱麥冬湯。及沙參、扁豆、茯神、石斛之類。有甘溫建立中陽者。如人參建中湯。及四君子加減之類。有滋陰而不礙胃。甘守津還者。如復脈湯加減之類。其餘如補土生金法。鎮肝益胃法。補脾疏胃法。寧神理胃法。腎胃相關法。無分症之前後。一遇胃不加餐。不飢難運諸候。每從此義見長。源源生化不息。何患乎病之不易醫也。(邵新甫)
徐評 此老治血症。其議論大端不信於古。而用藥全然不知。此等醫案。貽誤後人。不可紀極。無容不辯。其大犯在用麥冬、五味、玉竹、沙參。夫麥冬乃補肺之重劑。肺氣虛極。氣不能續。則用之以補肺氣。然仲景往往與半夏同用。如麥門冬湯、竹葉石膏是也。蓋防其窒膩耳。若吐血咳嗽。乃肺家痰火盤踞之病。豈宜峻補。從此無愈日矣。至五味之酸。一味收斂。仲景用之以治上氣咳逆肺脈不合之症。然必與乾薑同用。以辛散寒邪。從無獨用者。今吐血之嗽。火邪入肺。痰凝血湧。惟恐其不散不降。乃反欲其痰火收住肺中。不放一毫出路。是何法也。其沙參玉竹之補肺。大略相近。嗚呼。此又不明後世永無吐血不死之人矣。舉世盡然。今為尤甚。傷哉。
古時虛勞與吐血。確是二病。虛勞是虛寒症。以溫補為主。吐血之症不一。大概屬陰虛火旺者為多。此老頗得言之鑿鑿。但有時仍以建中湯為治。則又誤以仲景虛勞治法。混入吐血門中。終是胸無定見也。五十年吐血者極少。諸前輩無不以服補肺藥為戒。所以死者絕少。目今吐血者十人而五。不服藥者無不生。服麥冬五味者無不死。此雖時令使然。而藥誤亦不少也。可不畏哉。醫案亦多重複可刪。大半十同八九。令閱者厭煩。編書無識可笑。
#臨證指南醫案 入絡3
犀角地黃湯 在 每天讀一段中醫典籍。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目衄
白珠黑珠。均無出血之竅。目下眼皮。只有淚竅。乃陽明經脈所貫注。春秋傳。稱蔡哀侯之淚盡。繼之以血。則是血自淚竅出也。陽明脈起於承泣穴。淚竅出血。乃陽明燥熱所攻發。犀角地黃湯。加歸尾赤芍銀花白芷粉葛牛膝石膏草梢治之。如風熱重。大便閉者。通脾瀉胃湯治之。陽明之脈。繞絡於目。故凡治目。多治陽明。吾嘗觀審視瑤函。外障目翳諸方。共一百零。而用大黃者七十餘方。可知瀉陽明胃經之熱。是治目疾一大法門。治目衄者。可以類椎。凡白虎湯。甘露飲。玉女煎。均治陽明方。醫者審虛實先後而用之。罔不奏效。
夫目雖陽明經所屬。而實肝所開之竅也。血又肝之所主。故治目衄。肝經又為要務。地骨皮散。加柴胡炒梔益母草。及丹梔逍遙散治之。謹按病發於肝者。多是怒逆之氣火。耳鳴口苦。胸脅刺痛。宜從肝治之。可用上二方。及當歸蘆薈丸。龍膽瀉肝湯治之。病發陽明者。發熱口渴。目干鼻乾。大便燥結。宜從陽明法治之。
小眼角。乃少陽經脈所絡。原無出血之竅。少陽相火。隨經脈而出。衝動肝經血分。則生血筋。竄入瞳珠。及胬肉長出。亦見流血。但不多耳。宜小柴胡。加青皮當歸紅花膽草丹皮。外用杏仁白礬銅綠點之。
大眼角。乃太陽經脈所絡。名睛明穴。太陽氣血充足。眼角內結赤肉如珠。有大眼角內不起肉珠者。乃太陽之氣不足故也。太陽經有風熱。則大眼角生血筋胬肉。或微滲血點。外治總以血筋胬肉之法治之。內服防風通聖散。去麻黃大黃芒硝。再服防風歸芎湯調之。點藥如上。
以上兩條。均非目衄正病。以其起血筋。亦系血分為病。故兼及之。此書為血說法。其有目疾膜翳等項。均有眼科專書。盡多可採。茲不具論。
#血證論
犀角地黃湯 在 陳照青中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照青讀書心得:
《名醫類案》陶節庵治一人傷寒四五日,吐血不止,醫以犀角地黃湯等治,而反劇,陶切其脈,浮緊而數。若不汗出,邪由何解?遂用麻黃湯,一服汗出而癒。
《傷寒論》第四十六條:“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暝,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
《傷寒論》第四十七條:”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
《傷寒論》第五十五條: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
心得:突顯出脈診之重要性。(但臨診遇到這種吐血患者.....還不止.......我應該也只能想到犀角地黃之類,心有戚戚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