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岱琳,是一名在意大利佛罗伦斯大学就读的留学生。
和大多数留学生不同,今年我已经39岁了。
在获得绿码后的第一次短途旅行,Montecatini的一天
39岁,没结婚没孩子,一个人跑来意大利留学,在一些人眼里,尤其是中国男人眼里,这是违背道德的。
前几天,我的一条视频火了。 本来出发点只是想缓解一下年轻小姑娘们的焦虑,没想到却惹上了一群男权人士。
很快,我的后台就收到了很多男士的"问候"——
「女人不生孩子是原罪」「中国最大的社会矛盾就是女性地位太高」
还有人说我故意挑起男女的性别对立。
天地良心,我不婚不育是因为我不想吗? 只是没有遇到合适人选罢了,何必上纲上线。
我并不是一个不婚主义者,也不是一个丁克,我更不讨厌男人,相反,我欣赏男性,男人各有各的可爱,基于我的性取向,我对男性这个群体恨不起来。
虽然我有时候并不理解男性,但这个世界不应该是对立的,这是不对的。
说到这,你们可能会对我有一些好奇。
今天,我就和大家聊聊我的经历——为什么会在37岁选择学习一门新语言并只身来到意大利;留学期间我的所见所闻;以及我对现在男女关系的一些思考。
01
17年前,我大学刚毕业,做过明星的宣传和小助理,也在某大厂做过近10年网站编辑。
我这个人闲不住。 30岁之后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我学习了游泳,到芬兰学单板滑雪,去过二十几个国家旅行。
33岁的时候,我开始学习西班牙语,在语言班上认识了一个小男孩,他告诉我他要去西班牙留学,一年学费只要差不多10万。
10万? 在我印象里,留学是只有有钱人家的孩子才能做的事,如果是这个价钱,那我或许努努力也能够得着。
我认真思考了我的西班牙留学之旅,但无论是从工作、存款还是一些现实因素上,我都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
但自此以后,去国外生活一段时间的想法一直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我还是决定要去留学。
之后的几年,我继续存钱,在北京买了一套小房子,心想着每个月收租也能补贴一下我在国外的生活费,然后,我看了眼自己的存款,嗯,够我在国外学习几年了。
幸运的是,虽然我爸妈都是普通人,但在人生的各个节点上,他们并没有选择阻挠和「绑架」我,而是表示十足的支持,哪怕不同意我的决定,也都是尊重的默许,包括在37岁选择留学,包括至今没有结婚和生育。
我对意大利有着不一样的感情,它是我第一次独自去欧洲旅行的目的地。
佛罗伦斯又是文艺复兴之都,这座城市小而精致,与北京截然不同。
这一次,我决定彻底换一种生活方式。
学习意大利语是痛苦的,来了意大利以后才发现,留学生活根本不像电视剧和某音里那么美好啊,每天睁眼就开始学习,可我连滚带爬都赶不上进度。
而且意大利暖气不热,浴室没有浴霸,老房子连空调都没有,我这个小阿姨都这把年纪了,还在和别人共享厨房、卫生间,连独立的公寓都租不起。
当然,除了生活上的不习惯之外,留学生还要承受莫大的孤独。
但成长嘛,总是需要一些冲破痛苦的勇气的。
我在现在这个年龄选择留学还是有优势的,起码比起刚高中或大学毕业的人来说,我更明白自己想要什么。
我知道自己就是来拓宽视野的,我不在乎教授有没有打高分,只在乎自己有没有把知识学透。
并且,告别了连轴转的工作,我有更多的时间去汲取知识、去思考这个世界运行的规律,这对于别人来说可能没啥用,但却让我变得更加从容。
视频的弹幕里有人说,我未婚未育出国留学,就是一种对现实的逃离,我不太喜欢「逃离」这个词,现在的生活是我自主选择的结果,我更愿意把这种选择比喻成换了一个全新的游戏地图。
家乡就像新手村,我做完任务之后来到了北京,在北京买了房、在一家不错的公司工作了很久,北京这个地图玩得差不多了,是时候解锁了一个全新的游戏地图了。
即便这个全新的地图里,游戏规则并不简单,也不是easy模式,一切都得从0开始,但不断地打怪升级以及对知识的征服让我感到满足。
我一直在不间断地学习英语,虽然我现在意大利语一般,但我的目标是,在40岁之前,解锁四门语言!
留学虽然是个痛苦的过程,但也给我带来了很多收获,比如我变勇敢了,变得比以前敢说话了。
我刚来意大利的时候住在一个村里,房东带着我去买东西,当时的我意大利语说得不好,所以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在商店里显得有些无所适从。
店员拿出橄榄油让我品尝,我就站在那儿吃,房东见状跟我说:你可以坐下吃,我们这是一个自由的国家。
其实很多欧美人不是坏,也不是种族主义者,他们只是不了解中国。
作为一名中国的留学生,我认为我是有使命感的。
你觉得你只代表你个人,但外国人会觉得你代表的是整个中国,所以我必须说出来,让他们知道真正的中国是什么样子,中国人又是什么样子。
我不能沉默。
出国之后还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我发现我更爱国了。
最近我把《觉醒年代》给看完了,那叫一个热泪盈眶,这个月的自我爱国主义教育达到了空前成功的效果。
出国让我站在了另一个角度观察我们的国家,我不仅更爱她了,还更迫切地将对国家的自豪感大声说给欧洲人听。
就比如我会对我教授说,中国防疫就是牛,就是全世界第一。
02
留学的过程中,我也渐渐开始做起了视频,初衷是想帮助那些对留学存在疑惑的朋友。
因为之前工作经历的原因,我很明白现在的网友想看什么,我的内容怎么做会吸引更多的流量,但那不是我的目的。
所以打开我的B站首页会发现,我都在出一些留学向的干货内容,就算发视频带的tag也都是留学相关,而不是一个更被算法所青睐的话题。
有些也才一两百个点击,但没人看也没关系,哪怕这个视频只帮助到了一个人,那也是有价值的。
我还笑称,每次出干货都是「在线当妈」,自己这是在「互联网支教」。
做视频之后,收到了很多网友的私信,我就发现现在的人有着各式各样的焦虑,于是我的话题才开始延展。
前几天我专门做了一期视频,就小姑娘的年龄焦虑跟大家分享了一名年近40岁小阿姨的故事,想通过我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就算不结婚不生孩子,只要为自己的生活努力,就能过得很精彩。
但是很显然,这个视频把我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关于对未来的焦虑:
以上视频所传达的其实就是,别焦虑。
我是一个不太容易焦虑的人,唯一能让我感到焦虑的,只有没钱,但我身体健康有手有脚,总能创造自己想要的一切。
其实我特别想告诉现在的年轻小姑娘,她们焦虑的那些我都经历过,现在不也好好的吗?
还记得我们班有个女孩跟我说过,她在看完一篇公众号之后特别迷茫,她不知道毕业后如何面对生活,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等等。
这些焦虑其实都是预支的压力,你现在焦虑得要死的事情以后会不会发生还不一定呢,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 就比如说我吧,计划得好好的,毕业回国后要去培训机构当英语老师,可现在教育行业大地震,机构都没了。
我之前有个房东的前妻是个非洲姑娘,当时她来意大利的时候一穷二白什么都没有,跟她比起来,我们中国的女性还是太胆小了,对一件可能根本不会发生的事情思前顾后,给自己设置太多限制。
有风险意识是对的,但比起一直胡思乱想,直接去做是对抗焦虑最好的办法,做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很多困难,但那时你也会发现,一切的焦虑都小到不值一提。
关于女权:
在发完《大龄留学生年近40不结婚,我会焦虑吗? 》那条视频后,我被贴上了一个标签:挑起性别对立的极端女权。
一些男人专门跑到弹幕和评论区里说我把小姑娘教坏了,弄得她们都决定不婚不育。
以前不经常说女孩子爱幻想吗,我看是现在的男生太能幻想了。 我一个视频就能让全中国女孩都不跟他们结婚生子,那我岂不成洗脑大神了吗?
现在有很多关注女性权益的大V账号,但很少有看到教男性如何尊重女性的自媒体工作者,或许是因为男性无法与女性共情,所以他们言论的出发点都是为了男性考虑,这可能就导致有更多的男性会认为自己的思想才是主流。
就比如性同意这件事,我不太理解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男孩认为自己只和女孩吃了两顿饭就可以进行下一步。
说到底还是男性不懂得如何尊重一个女孩,所以完全在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 女孩是一个独立的人,她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她有拒绝的权利。
当然,极端的女性主义也让我害怕,让男人害怕。
她们的言行挑起的两性战争,为三观尚未成熟的女性种下了仇恨的种子,未来两性的路都不会好走。 还有一些极端女性主义会把事情简单地看成非黑即白,误把高呼「不婚不育」当成所谓的女权。
但其实人性是流动的、丰富的、复杂的,你看到的可能只是一个人某一阶段的生活状态,不要随便给自己贴上不婚的标签,这跟将美好的亲密关系拒之门外没啥区别。
我误打误撞被当成了挑起性别对立的极端女权,但其实我不止一次地提到,我欣赏优秀且尊重女性的男人,我随时准备好进入一段美妙的亲密关系,我也从来不是什么不婚不育的主张者。
其实在出国之后,我面对婚姻的看法和渴望程度,也有了些改变。
关于为什么到现在还没结婚,其实并不是我不想,而是比起潦草地完成「社会使命」,我更期待一段美好健康的亲密关系。
以前女性找对象是找「投资人」的心态,自己没有赚钱能力却想找一个有本事的老公,但你想啊,投资人能只投你一个项目吗? 不得投好几个好几十个啊? 这种关系注定是不平等的。
我现在的态度就是,我来当一段感情中的「老板」,因为我未来需要把一部分工作交给他来完成,我们共同创造想要的生活。 甚至,如果一件事我能自己办就独立完成,这样我就利益最大化了。
就比如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北京买了房,独立完成了一件看似需要男人帮助才能搞定的事,但孩子这事儿,还真不是我一个人就能完成的,何况总有老一辈或是步入婚姻的人在我耳边说:你还指望男的育儿吗?
所以嘛,既然一个人完成不了,那我就不接这个offer了。
一旦摆正一个合作的心态,就不会是以臣服的状态面对男人。 我自己是有价值的,我还自带资源呢,怕什么?
以前的我认为婚姻等于亲密关系,一种社会属性,外加一些附加价值,但在西方国家我见到了更多亲密关系的不同形式,有不结婚只同居的,有不结婚但是共同育儿的,婚姻是一种对经济的保障,但它无法保障两个人永远相爱。
我渴望的也许只是一段亲密关系,而不是婚姻。
我或许是一个女权,但我所理解的女权,是站出来为身为弱者的女性发声,为争取女性正当权益而努力的群体,而不是站在男性的对立面,唾弃他们、厌恶他们。
大家设想一下,如果男女继续这么对立下去,会发生什么?
或许等我们老了,年轻的小女孩都会将自己严实地包裹起来,那是社会的退步,何况我们的后代可能成为这种退步的亲历者。
男人和女人的关系,不应该是对立的,而应该是彼此尊重、相互合作。
我不会保持沉默,我会继续说下去。
、相互合作。
我不会保持沉默,我会继续说下去。
牙买加属于哪个洲 在 小鸭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我叫岱琳,是一名在意大利佛罗伦斯大学就读的留学生。
和大多数留学生不同,今年我已经39岁了。
在获得绿码后的第一次短途旅行,Montecatini的一天
39岁,没结婚没孩子,一个人跑来意大利留学,在一些人眼里,尤其是中国男人眼里,这是违背道德的。
前几天,我的一条视频火了。 本来出发点只是想缓解一下年轻小姑娘们的焦虑,没想到却惹上了一群男权人士。
很快,我的后台就收到了很多男士的"问候"——
「女人不生孩子是原罪」「中国最大的社会矛盾就是女性地位太高」
还有人说我故意挑起男女的性别对立。
天地良心,我不婚不育是因为我不想吗? 只是没有遇到合适人选罢了,何必上纲上线。
我并不是一个不婚主义者,也不是一个丁克,我更不讨厌男人,相反,我欣赏男性,男人各有各的可爱,基于我的性取向,我对男性这个群体恨不起来。
虽然我有时候并不理解男性,但这个世界不应该是对立的,这是不对的。
说到这,你们可能会对我有一些好奇。
今天,我就和大家聊聊我的经历——为什么会在37岁选择学习一门新语言并只身来到意大利;留学期间我的所见所闻;以及我对现在男女关系的一些思考。
01
17年前,我大学刚毕业,做过明星的宣传和小助理,也在某大厂做过近10年网站编辑。
我这个人闲不住。 30岁之后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我学习了游泳,到芬兰学单板滑雪,去过二十几个国家旅行。
33岁的时候,我开始学习西班牙语,在语言班上认识了一个小男孩,他告诉我他要去西班牙留学,一年学费只要差不多10万。
10万? 在我印象里,留学是只有有钱人家的孩子才能做的事,如果是这个价钱,那我或许努努力也能够得着。
我认真思考了我的西班牙留学之旅,但无论是从工作、存款还是一些现实因素上,我都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
但自此以后,去国外生活一段时间的想法一直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我还是决定要去留学。
之后的几年,我继续存钱,在北京买了一套小房子,心想着每个月收租也能补贴一下我在国外的生活费,然后,我看了眼自己的存款,嗯,够我在国外学习几年了。
幸运的是,虽然我爸妈都是普通人,但在人生的各个节点上,他们并没有选择阻挠和「绑架」我,而是表示十足的支持,哪怕不同意我的决定,也都是尊重的默许,包括在37岁选择留学,包括至今没有结婚和生育。
我对意大利有着不一样的感情,它是我第一次独自去欧洲旅行的目的地。
佛罗伦斯又是文艺复兴之都,这座城市小而精致,与北京截然不同。
这一次,我决定彻底换一种生活方式。
学习意大利语是痛苦的,来了意大利以后才发现,留学生活根本不像电视剧和某音里那么美好啊,每天睁眼就开始学习,可我连滚带爬都赶不上进度。
而且意大利暖气不热,浴室没有浴霸,老房子连空调都没有,我这个小阿姨都这把年纪了,还在和别人共享厨房、卫生间,连独立的公寓都租不起。
当然,除了生活上的不习惯之外,留学生还要承受莫大的孤独。
但成长嘛,总是需要一些冲破痛苦的勇气的。
我在现在这个年龄选择留学还是有优势的,起码比起刚高中或大学毕业的人来说,我更明白自己想要什么。
我知道自己就是来拓宽视野的,我不在乎教授有没有打高分,只在乎自己有没有把知识学透。
并且,告别了连轴转的工作,我有更多的时间去汲取知识、去思考这个世界运行的规律,这对于别人来说可能没啥用,但却让我变得更加从容。
视频的弹幕里有人说,我未婚未育出国留学,就是一种对现实的逃离,我不太喜欢「逃离」这个词,现在的生活是我自主选择的结果,我更愿意把这种选择比喻成换了一个全新的游戏地图。
家乡就像新手村,我做完任务之后来到了北京,在北京买了房、在一家不错的公司工作了很久,北京这个地图玩得差不多了,是时候解锁了一个全新的游戏地图了。
即便这个全新的地图里,游戏规则并不简单,也不是easy模式,一切都得从0开始,但不断地打怪升级以及对知识的征服让我感到满足。
我一直在不间断地学习英语,虽然我现在意大利语一般,但我的目标是,在40岁之前,解锁四门语言!
留学虽然是个痛苦的过程,但也给我带来了很多收获,比如我变勇敢了,变得比以前敢说话了。
我刚来意大利的时候住在一个村里,房东带着我去买东西,当时的我意大利语说得不好,所以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在商店里显得有些无所适从。
店员拿出橄榄油让我品尝,我就站在那儿吃,房东见状跟我说:你可以坐下吃,我们这是一个自由的国家。
其实很多欧美人不是坏,也不是种族主义者,他们只是不了解中国。
作为一名中国的留学生,我认为我是有使命感的。
你觉得你只代表你个人,但外国人会觉得你代表的是整个中国,所以我必须说出来,让他们知道真正的中国是什么样子,中国人又是什么样子。
我不能沉默。
出国之后还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我发现我更爱国了。
最近我把《觉醒年代》给看完了,那叫一个热泪盈眶,这个月的自我爱国主义教育达到了空前成功的效果。
出国让我站在了另一个角度观察我们的国家,我不仅更爱她了,还更迫切地将对国家的自豪感大声说给欧洲人听。
就比如我会对我教授说,中国防疫就是牛,就是全世界第一。
02
留学的过程中,我也渐渐开始做起了视频,初衷是想帮助那些对留学存在疑惑的朋友。
因为之前工作经历的原因,我很明白现在的网友想看什么,我的内容怎么做会吸引更多的流量,但那不是我的目的。
所以打开我的B站首页会发现,我都在出一些留学向的干货内容,就算发视频带的tag也都是留学相关,而不是一个更被算法所青睐的话题。
有些也才一两百个点击,但没人看也没关系,哪怕这个视频只帮助到了一个人,那也是有价值的。
我还笑称,每次出干货都是「在线当妈」,自己这是在「互联网支教」。
做视频之后,收到了很多网友的私信,我就发现现在的人有着各式各样的焦虑,于是我的话题才开始延展。
前几天我专门做了一期视频,就小姑娘的年龄焦虑跟大家分享了一名年近40岁小阿姨的故事,想通过我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就算不结婚不生孩子,只要为自己的生活努力,就能过得很精彩。
但是很显然,这个视频把我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关于对未来的焦虑:
以上视频所传达的其实就是,别焦虑。
我是一个不太容易焦虑的人,唯一能让我感到焦虑的,只有没钱,但我身体健康有手有脚,总能创造自己想要的一切。
其实我特别想告诉现在的年轻小姑娘,她们焦虑的那些我都经历过,现在不也好好的吗?
还记得我们班有个女孩跟我说过,她在看完一篇公众号之后特别迷茫,她不知道毕业后如何面对生活,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等等。
这些焦虑其实都是预支的压力,你现在焦虑得要死的事情以后会不会发生还不一定呢,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 就比如说我吧,计划得好好的,毕业回国后要去培训机构当英语老师,可现在教育行业大地震,机构都没了。
我之前有个房东的前妻是个非洲姑娘,当时她来意大利的时候一穷二白什么都没有,跟她比起来,我们中国的女性还是太胆小了,对一件可能根本不会发生的事情思前顾后,给自己设置太多限制。
有风险意识是对的,但比起一直胡思乱想,直接去做是对抗焦虑最好的办法,做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很多困难,但那时你也会发现,一切的焦虑都小到不值一提。
关于女权:
在发完《大龄留学生年近40不结婚,我会焦虑吗? 》那条视频后,我被贴上了一个标签:挑起性别对立的极端女权。
一些男人专门跑到弹幕和评论区里说我把小姑娘教坏了,弄得她们都决定不婚不育。
以前不经常说女孩子爱幻想吗,我看是现在的男生太能幻想了。 我一个视频就能让全中国女孩都不跟他们结婚生子,那我岂不成洗脑大神了吗?
现在有很多关注女性权益的大V账号,但很少有看到教男性如何尊重女性的自媒体工作者,或许是因为男性无法与女性共情,所以他们言论的出发点都是为了男性考虑,这可能就导致有更多的男性会认为自己的思想才是主流。
就比如性同意这件事,我不太理解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男孩认为自己只和女孩吃了两顿饭就可以进行下一步。
说到底还是男性不懂得如何尊重一个女孩,所以完全在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 女孩是一个独立的人,她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她有拒绝的权利。
当然,极端的女性主义也让我害怕,让男人害怕。
她们的言行挑起的两性战争,为三观尚未成熟的女性种下了仇恨的种子,未来两性的路都不会好走。 还有一些极端女性主义会把事情简单地看成非黑即白,误把高呼「不婚不育」当成所谓的女权。
但其实人性是流动的、丰富的、复杂的,你看到的可能只是一个人某一阶段的生活状态,不要随便给自己贴上不婚的标签,这跟将美好的亲密关系拒之门外没啥区别。
我误打误撞被当成了挑起性别对立的极端女权,但其实我不止一次地提到,我欣赏优秀且尊重女性的男人,我随时准备好进入一段美妙的亲密关系,我也从来不是什么不婚不育的主张者。
其实在出国之后,我面对婚姻的看法和渴望程度,也有了些改变。
关于为什么到现在还没结婚,其实并不是我不想,而是比起潦草地完成「社会使命」,我更期待一段美好健康的亲密关系。
以前女性找对象是找「投资人」的心态,自己没有赚钱能力却想找一个有本事的老公,但你想啊,投资人能只投你一个项目吗? 不得投好几个好几十个啊? 这种关系注定是不平等的。
我现在的态度就是,我来当一段感情中的「老板」,因为我未来需要把一部分工作交给他来完成,我们共同创造想要的生活。 甚至,如果一件事我能自己办就独立完成,这样我就利益最大化了。
就比如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北京买了房,独立完成了一件看似需要男人帮助才能搞定的事,但孩子这事儿,还真不是我一个人就能完成的,何况总有老一辈或是步入婚姻的人在我耳边说:你还指望男的育儿吗?
所以嘛,既然一个人完成不了,那我就不接这个offer了。
一旦摆正一个合作的心态,就不会是以臣服的状态面对男人。 我自己是有价值的,我还自带资源呢,怕什么?
以前的我认为婚姻等于亲密关系,一种社会属性,外加一些附加价值,但在西方国家我见到了更多亲密关系的不同形式,有不结婚只同居的,有不结婚但是共同育儿的,婚姻是一种对经济的保障,但它无法保障两个人永远相爱。
我渴望的也许只是一段亲密关系,而不是婚姻。
我或许是一个女权,但我所理解的女权,是站出来为身为弱者的女性发声,为争取女性正当权益而努力的群体,而不是站在男性的对立面,唾弃他们、厌恶他们。
大家设想一下,如果男女继续这么对立下去,会发生什么?
或许等我们老了,年轻的小女孩都会将自己严实地包裹起来,那是社会的退步,何况我们的后代可能成为这种退步的亲历者。
男人和女人的关系,不应该是对立的,而应该是彼此尊重、相互合作。
我不会保持沉默,我会继续说下去。
、相互合作。
我不会保持沉默,我会继续说下去。
牙买加属于哪个洲 在 Zheng Tao 正韬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 年终于步入了三十岁!
🙈🙈🙈 首先来骗大家点一个赞 👍 祝韬哥今年步入30岁快乐,30而立!正式步入人生新阶段 🤤🤤🤤
当然,今天是 1-7-2021。2021年也过了一大半,好的不好的都有。
回首过去,我从12岁懂事以来,到今年的30岁。
这一切的发生都是人生最好最酷最适合我的安排,老天这安排简直太酷太棒了 🎉🎉
我也非常很庆幸在每一个人生道路的选择点的时候,都是由我自己亲自做出决定,才造就今天的我。
感恩 ♥️
如果把时间点一一串联,这一切的发生完全是已经注定,从第一个点的发生,就注定会成就现在的我,想躲也躲不了。
相信其实很多朋友都对我的经历很感兴趣,那么我就趁着空闲时间,来和网友们分享一篇我最完整版的,就连我身边亲近的人都不知道的 《韬哥的自述》
把记忆带回到二十年前,重新回忆当时。
首先我先简短的介绍我自己,我叫正韬,今年30岁。经历有点两极,几年前从事是一名牙医,机缘巧合下创业,成了马来西亚第一个跨界旅游业的牙医。
如果把30年分成几个时间点的话,这一连串故事的起点应该可以从12岁开始说起。
(当然我也想借着这篇感想提醒身边一些很在意孩子成绩与表现的父母,以及身边想创业但又没方向的年轻人的一些忠告。)
相信每个人和我一样,都经历人生好几个重大的转折。选任何一个都会导致接下来的人生道路发生重大改变。
🔥选择点1:
特选中学 ✅ / 普通中学
12岁因为小学UPSR成绩优异,我和全古来的7A考生因成绩入选了只有7A才能进入,就连6A1B的进不了的特选中学。🎉
这是一间什么样的学校呢 ? 在我学生时期我觉得这是一间很酷的中学,因为在里面的都是精英,而我也在里面所以非常有优越感的认为我也是精英,我相信里面的学生都是那么的认为的。
一直到我大学时期才慢慢发现,这不是一间普通的中学,它是一所只培养专业人士的地方,我把它称为专业人士制造机,专门生产医生牙医律师工程师的地方。
中学毕业,来到了SPM考试放榜,也是大家开始选择人生道路的时候了。我们这群朋友成绩都好但,其实也没什么其他职业选择,大多都成了医生,牙医,工程师。成绩特别标青的同学则申请了JPA 或者 Matrikulasi 奖学金。
18 岁其实对我们来说其实还是一个对社会毫无认识的一个年龄,要一个十八岁的少年做出职业选择的决定其实太快了。
尤其是这个看似条件非常好 JPA 这一块我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其实就好比政府在你18岁送个你的一份高级礼物(JPA Offer), 我把它形容为一个鞋盒,一个不管你合不合脚合都必须要在几年后才可以打开鞋盒,但你其实并不知道里面是什么尺寸的鞋。
所以由于这份礼物条件太好太珍贵,大家没想太多就收下了,殊不知几年后打开的竟然不是自己尺寸的鞋。
当然,对于职业规划已做好,方向又很确定的同学这是天大的好事,而对于那些成绩好但却还不确定自己未来要什么的18岁屁孩来说这可是噩梦,很可能就此浪费上这几年青春,甚至陷入一个恶性循环。
有时候我会想,如果发生在我身上会怎样 ?那种想跑却跑不掉的感觉。很庆幸,这并没有。
xxxxxxxxxx
🔥选择点2:
跟风✅ / 不跟风
⚠️很多人曾经问我,为什么当初会想成为一名牙医?有些人会猜想是否和家里扯上关系,毕竟父母都是老师。
但我都很大方的承认:其实都是自己的选择。
自己在中学时期和同学因为特选学校的成绩竞争让我陷入了随波逐流🙈跟风🙈攀比🙈怕输🙈的状态中,完全是因为自己的当时的思想心态不成熟, 看见朋友选什么我也选什么。
当然,和身边的同学一样,医生律师工程师等典型职业成了我仅有的选择,我们真的没有什么别的选择了。
又是因为成绩的关系,必须选择一个和我们成绩匹配的 “Atas” 职业🙈
其他行业例如 :
房产汽车保险销售,No❌
学校教书,No❌
餐饮酒店管理,No❌
导游,No❌
技术业,No❌
经济,Account更不用说,因为我们理科班出生 ❌❌❌
全部都不够 Atas 嘛 ! 🙈😂
成绩好的局限就是你在职业选择的时候必须选择一个和你的成绩匹配的行业,因为这个社会会对你有Expectation。 当然,如果有很大出入的话,那么准备面对闲言闲语吧 🙈🙈🙈
所以进入大学前,身边的好友都申请到奖学金即将出国留学成为未来医生工程师,自己也想要这份荣耀与优越感,所以最后选择了跟风。
(在这里声明,自己并没有看轻任何职业,不然自己为何会离开牙科坚持创业。职业不分贵贱,现在我才发觉以前我看不起的销售工作居然是其中一个最赚钱而且时间自己拿捏的行业,一切业绩就看你要不要冲。而当初我们非常看好的医生职业,工作环境,工资待遇,工作性质比起众多行业,其实一点都不算好,问问您身边的年轻医生就知道了,看看他们最近发起的黑色运动就知道医生也有失业烦恼的一天)
xxxxxxxxxx
🔥选择点 3:
本地大学 / 出国留学 ✅
在出国留学之前,我有幸体验了几个月的马来西亚真正的本地大学生活, 来到了沙登博特拉大学 UPM 就读。和医学院相比这是才是一所真正正规的大学,里面有各种科系各行各业。
在里面认识到的朋友同学都来自不同家庭背景,怀着不同的梦想,有着不同的爱好,好比一个小小的社会。
与其说来读书读书,不如说来玩好了。里面的生活非常开心,天天有活动,吃喝玩乐唱歌跳舞。
然而,在几个月后突然收到了国外牙科系的 Offer,我选择离开本地大学,有幸可以出国到印度这个医学大国留学顺便看看世界。这次经历是从此改变了我的一生,也从而改变了我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在印度求学的日子,除了读书考试上课,我趁着课余假期的时间玩遍了印度大大小小的地方,也开始慢慢踏足东南亚各国,遇上了数不尽的摄影题材也从此开始爱上了旅行与摄影♥️,当初的一个决定从此改变我的一生。
经常我在想如果当初选择留在本地大学,人生故事肯定改写。但我永远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xxxxxxxxxx
🔥选择点 4:
兼职打工 ✅ / 专心向学
自从去了印度,见识了市面,和世界上很多人一样中了旅行毒。为了一解这个永远戒不掉的旅行毒,大学时期开始兼职打工一心想要赚钱。大三开始回到马来西亚后就启动了疯狂的省钱与打工模式。
为了节省开支,我的每一天的消费都不超过 RM6,坚持存钱与省钱。
好多个周末骑着脚车来回宿舍,到 Aeon / Tesco 当一个一天工作12小时工资只有 RM80 的百货商场销售员推销快熟面,派传单,以及每一个农历新年售卖的春联等。
还记得某个情人节刚巧碰上学校小考,为了网上推销我们的玫瑰花,忙到深夜才有时间拿起书本翻翻,三天后考试结束后又赶到马六甲鸡场街摆地摊卖,虽然辛苦,但是非常有满足感,甚至萌生有一种想要放下学业 All In 创业的念头。还记得,有一个晚上在网上第一次遇上一个Google广告费与代言收入大约百万马币的网站,开始对网络创业与自媒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原来世界上竟有这种操作。
除此之外,接下来也误打误撞接下各种婚礼拍摄成为婚礼摄影师,开始了我的创业之路,也就是因为婚礼摄影存下了一笔小钱,开始有能力增添各种摄影器材,以及开始策划属于自己的背包穷游旅行。
xxxxxxxxxx
🔥选择点 5:
什么都不做 / ✅成立自媒体。
2014年,我因在网上看到几张在沙巴仙本那 (Semporna)的旅游摄影照片,深深被这里的人文与景色吸引,当下立即买了机票飞到来这里。
在这四天的时间,我来到了 Tun Sakaran Marine Park 群岛之一的 Pulau Maiga看见小孩们无忧无虑地在划船,无意间拍摄到了一组他们在水上划船的照片。
也就是因为这一组的照片,当我把照片放到网上分享时,得到了非常大的回响,吸引到了好多摄影与旅游爱好者的关注,依稀记得当时面子书一天内有大约 500 个 Follower 的追踪。
知名度被打开,接下来的旅程都开始有人在关注我的摄影作品。
我也因此开了我的面子书专页以及部落格,从此打开了自媒体生涯。
现在回想起来,自媒体这一块是我人生中做的最重要以及回酬最大的投资。这些年我牺牲了大量和朋友出外喝茶逍遥的日子,花了很多宝贵的时间在研究如何做好社交媒体。
得到的回酬远远超过我想象中的那样。不单单只是吸引了各大媒体的访问,更让我顺水推舟成功创立了 Bucket List Ticked 这个旅游品牌。
xxxxxxxxxx
🔥选择点 6:
在家 / ✅出国。
寒窗苦读五年毕业后,成功得到了 Bachelor Of Dental Surgery 牙科医生的职位, 成了牙科助理口中的 Dr. Zheng Tao。也因为老天的安排,注定当时在国外的我,技术上出现的一些差错,导致我阴差阳错误打误撞来到东马砂拉越以及在那里卫生部医院与诊所任职。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很不可思议,如果当时留在大馬的话没有发生技术上的错误,是否会有今天的我。我身为一名的牙医的身份其实也是在我当了牙医一段时间才让广大读者知晓。一直以来在大家的眼中,我是一个四海为家的背包客,在社交媒体的呈现都是以国外生活以及各种旅游攻略为主。一直到接受了马来西亚第一报章媒体《星洲日报》的专访后,才透露我的真实职业。
其实,身为一名牙医的工作日子挺写意的,但日复一日面对着小小四面墙的诊疗室也不是长远之计,和我想要的完全不搭。以职业的角度来看,虽然牙医这个职业真的很好,安稳且也很有前景,但我知道我是一个不安分守己的人,它承载不了内心那个日益壮大的创业梦想。
我非常明白工字不出头这句话,每个人一生中一定要有创业思维而不是打工思维,打工思维将会使你陷入极度安稳的状态,人生根本无法突破,从那时开始就萌生出去创一番事业的念头。与其过一个等下班,等薪水,等退休的三等人生,不如趁年轻敢敢出来闯一番。
在医院任职的这些日子,完全颠覆我的思维。凌晨被委派前往手术室帮突发车祸骨折的病患进行缝针与包扎,也见证过因吸烟习惯患上末期口腔癌症病患所面临的垂死挣扎。
看着他们濒临死亡的恐惧与无助感,彻底改变了我对人生的看法。我打从心底非常深刻地体会到生命的无常以及可贵。每当我回想起来在医院早上的那一条挤满各种病患的走廊时候,我都会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照顾身体与健康,更要买好自己的保险,明天和意外不知哪一个先到来。
在那时我告诉自己一定要把握当下,珍惜眼前所拥有,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尽一切我所能活得潇洒,活得轰轰烈烈。
从那时开始,脑海里有了追梦的念头,有一个不能等要去做自己最喜欢事情的想法。
xxxxxxxxxxx
🔥选择点 7:
留在医院 / 辞职创业 ✅
也因为这样,我告诉自己是时候聆听内心的声音,遵循内心的选择做自己喜欢的事了。
在天时(日渐蓬勃的国外旅行趋势与网络普及化)地利(马来西亚超好用的护照)人和(知名度已经打响)的配合下,毅然 All In 做出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 ,从牙科领域 “惊天大跨界” 去幹一番旅行事业,成为一名旅行平台的总监兼执行长,行程策划人和身兼多职包山包海的超级领队。
行程、驾驶、拍照、下厨、策划、录影、航拍、沟通、讲解等等几乎一手包办,领着马来西亚与新加坡甚至海外众多旅游爱好者一同出国,为他们定制专属他们的人生最难忘的旅程。
也因为渐渐看到成绩后间接成立了属于自己旅行风格的一个平台 Bucket List Ticked。
它是马来西亚第一个以 “完成您人生的旅游清单” 为概念的旅游平台,。创立于2017年,主打前往世界上非一般的特色目的地与景点,专门为亚太区的旅游爱好者策划特色目的地之旅,打造属于他们永生难忘的旅程。Bucket List Ticked 探索的地点包括北欧,西伯利亚,西藏,非洲,南美洲等冷门景点。
我和团队伙伴们经历了短短一年半的耕耘,Bucket List Ticked 很幸运成为了马来西亚最火红,成长最快速的半自助旅游平台。在 2020 年的成绩更做到了44 团的成团出发以及连续16个月档期爆满的记录,团员总人数更是达到了600位。
我们也预计在 2021年,我们的成团数量会有至少60%的增长。
由于曾经任职牙医,就这样成了马来西亚第一位跨足旅游业的牙医,所以常在旅程中空档和团员们分享牙科医疗等保健知识,希望为普罗大众提供最好的价值。
也因为这样,找到了人生最有满足感的事情,俗称天命,即分享自己专业领域内的知识教导帮助他人,顺便吃遍世界各地美食,看遍世界各地精彩人文,又能游走世界各地大山大水的美丽景色为我们 Bucket List Ticked 尊贵的团员在国外记录旅程美好的回忆。
从中认识到来自各行各业的团友丰富了我对这个社会的认知,最后和他们结下一辈子的友谊成为永远的好朋友。
这真是我人生中最棒的礼物 !
xxxxxxxxxx
🔥选择点 8:
没得选择 / 遇上Covid-19 ✅
这个真的没得选,2020年全世界陷入了一片愁云惨雾,新冠病毒的发生彻底毁灭了大家的旅游梦。我也因此遇上了大麻烦,但非常庆幸的由于之前没有大手笔的扩张与消费,我们得以全身而退,只要一切慢慢恢复,我们也可以很快和大家相聚。
回想起来,如果当时留在卫生部,至少可以保着我的饭碗,不会经历这次的灭顶之灾。
肯定有好多人会问是否后悔离开卫生部,如果继续当着牙医就不会经历这次的遭遇。
但对我来说,这次创业的经历太精彩了!一个 Covid 的来袭对我来说根本不算什么。
说真的,不知有没有人和我一样,挺感激这次新冠事件,让我得到我从来没想过的东西。
我来到了一个从未想过的全新人生。
我对人生,金钱,人际关系,物质的看法与理解有了另一番体会与见解,我感觉人生已经开始突破。
2020年所失去的一切,2021年正在以另一个形式慢慢的回来。
今年步入 30 岁,回顾我之前的人生,我都很幸运地不管做什么事情,遇到什么样的反对声音,我都有自己的底气,以及钢铁一般的坚定,勇往直前只跟随自己的意愿。我会一直坚持的一件事,就是继续按照我自己编排的人生剧本过活,并且活得自在,而我所选择去做的一切事情都是打从我心底真正想要去干的事情。
我非常庆幸,活了30年,这些年来我都为自己而活,也从来没迎合别人的期望,在做出跨界这么 All In 的决定的时候更是完全没有在乎世俗的眼光与言论,真真正正实践生命由自己掌控的原则。话说回来,我这辈子最大的福气,无非是还没步入婚姻大关或是中年之前,豁然地搞懂人生许多大道理,有什么必须追求,什么事情得舍。尤其是遇上了新冠肺炎这等毁灭性状况,因为之前的安排与布局以及一直以来妥善的理财投资方式让我可以比较安全地渡过这次危机,也很快地重新调整人生大方向,继续向未来前进。
创业路上,我遇到了好多有心创业但无力踏出的打工者。我真心希望可以我的经历来感染更多很想踏出舒适圈但又没有勇气的创业者以及年轻的一辈,带领他们战胜内心的小声音,也非常愿意和他们分享理财以及投资的好处。😎😎😎😎😎😎
但愿有朝一日我能成为一名出色的企业家,为社会服务贡献,为各阶层人士提供价值,用我的生命影响其他生命。我会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前进。送上我最喜欢的一句名言 :遵循内心的选择,做最好的自己,世界会因你而不同。🥳🥳🥳🥳🥳🥳🥳🥳🥳
我感恩我经历的这一切。我也很坦然面对人生接下来的道路,因为我知道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们做出的选择,一切的一切都一定是最好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