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隱私有被尊重嗎?
很多關係間對隱私的定義在於,我如果沒做什麼事為何怕你看我手機或是用我的密碼登入社群帳戶,就好像如果不讓你做這些侵入干涉的事情,就代表我心虛有鬼;兩人要相互坦誠到沒有界線,透明到你的朋友我可以決定去留。
但這其實是尊重問題。
我曾經聽過一個個案因為想要撫平對伴侶的質疑所引發的焦慮不安全感,要求伴侶開啓手機GPS定位,任何時候個案都能從定位中得知伴侶行踨,掌控對方一切行程;個案也會用伴侶的帳號登入FB及IG去看所有的對話留言,除了上班時間之外其它時間都和伴侶綁在一塊兒。當然可想而知事情不會這麼地順利,雖然已做到滴水不露,但總會殺出個程咬金來讓所有掌控破除了一個缺口,比如超商發票發現對方去了一個自己沒留意到的地點,或是信用卡帳單上發現一筆餐館的帳卻不是跟自己去的,諸如此類。然後就更加緊密的盤查詢問,這時伴侶總帶著憤怒及怨恨而拒絕溝通。
這樣的故事,容易令人感到窒息,原因是邊界隱私的不被尊重。雖然可以理解那股質疑的不安與焦慮需要被撫平,但以操控、透明、失邊界的方式,並不見得能夠填補內心安全感的缺失。
這讓我想到小時候我的房間是不能鎖門的,有一次我把門鎖上,媽媽很生氣地一直敲門要我把門打開不準鎖,理由是她無法知道我在房裡搞什麼東西(是到底能搞什麼?);我的書信一定是母親先拆封才遞給我,我的日記也是母親家常的翻閱例行公事,無一不滲透掌握(我常覺得我媽是FBI)。這其實是一種權利邊界的喪失,因為被侵入會產生強烈憤怒,但因還小無力扺抗所以會壓抑。這類的孩子長大後容易以暴力或歇斯底里的形式表現憤怒,因為觸發的已不是單一事件,而是兒時所有被壓抑的憤怒一起爆發的結果。相反地,若是到了成長後還是無法表現憤怒的人,會無法拒絕他人,而長期無法拒絕別人則會在很多事上產生一種被剝削感。因為總是被別人的需求裹挾,而自己的需求卻無法被提出。長期下來就容易與人疏離,在人際關係中,以拒絕的方式來表現憤怒。
就我個人對自己的觀察來說,即使我是能夠表達憤怒的,但還是屬於在一開始怯於表達自身需求而隱忍,然後忍到忍無可忍時才併發所有情緒一起爆炸。我想這就是因為自主性被剝奪引發權利喪失的憤怒在作崇,其底層是個人邊界的設立問題。而房間所象徵的其實是一個人的心理空間,在外界危險或紛亂時,能夠棲身的安全之地。不能鎖房門就意味著自己的心理空間是不安全的,隨時有人會入侵,而我沒有能力決定誰可以進來誰不可以進來。在這樣沒有權利控制自己內心的自我狀態下,一個人很難擁有足夠安定的力量在紛亂的情境中安住自己。長此以往就會形成一個認知:我對自己的焦慮無能為力,只能由你來讓我安心。於是控制你便會是主軸了。
除了了解自己心理界限的設立之外,我想若是以鎖房門的例子來看,母親的焦慮並不比我少。為什麼非得不鎖房門呢?為什麼一切都得要透明呢?
對母親來說,那種控制不了我會在房間幹出什麼事的焦慮,及那股需要面對房門鎖住被拒絕、被抛下、被排除在外的不安,甚至怕一切失控的恐懼,可能都透露出母親的安全感議題。然後可以預見的一個控制狂母親,就會有一個控制狂女兒,這其中的不安全感及恐懼無疑地傳給下一代。
因此回到伴侶話題,是否一定得要掌控對方的一舉一動,一切透明且相互滲透才是互信呢?我其實是抱持懷疑態度的,這樣的互信是建立在「不信任」之上的,以行動證明我「沒有騙你」來讓你相信我,這不正是不相信的最高境界嗎?到底是我偷看你手機的侵犯隱私比較糟,還是你欺騙我的謊言比較糟?這其實是兩個問題。
有堅固的心靈房子,才能躲避大野狼的各種襲擊。
#心理邊界很重要
#心靈房子不穩容易遭遇大野狼襲擊
#月冥衝相位果然有位FBI母親
#了理更多心理邊界請報名靈魂之旅課
爆炸界限定義 在 既視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寄生上流(2019)
(以下完全的雷,建議看完電影再繼續閱讀)
首先,先講一件最近發生的事。事情是這樣的,在亞洲東方島弧中間的某一個小島,勞資雙方的權利關係相當不對等,組成公會的比率大概最多也就是百分之七點多。造成這樣狀況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因為工會本身設立門檻過高,也可能是因為社會長久以來根深蒂固對於公司犧牲奉獻的「精神」所致。因此我們常會看到一種奇特的現象,便是工會罷工之後,往往最氣憤的不是那些公司高層,而是與那些罷工勞工的同一階層,甚至是更低階層的人在那邊喊打,到最後連「貪婪」、「吃像難看」等字眼的出來了。為什麼會這樣呢?明理的人或許會覺得納悶,明明掌控勞方、控制社會中絕大多數資源是那群高高在上,遇到甚麼事情都臨危不亂的財團老闆、上流階級。但真正發生抗爭時,反倒他們都不會受到懲罰、承擔什麼後果,而是底下的人吵成一團,相互叫罵。只因這些老闆賞飯給員工吃嗎?還是勞工拿人手短、自知理虧後的深刻反省?亦或是這個社會被扭曲的金錢觀折磨得不成人形,乃至於本該在民主國家被揚棄的社會階級,又以另外一種方式根深蒂固的深植在人們心中。然而,更慘的是,社會底層對此早已習慣,甚至覺得這一切理所當然。
奉俊昊的《寄生上流》便是這樣的一個故事。人們常常再說,奉俊昊今年替李滄東奪回了原本屬於韓國的金棕櫚,對於這樣的說法,雖然本人對於給獎不給獎,本身沒有太多的想法,畢竟獎像是少數人一時集體意識的結果,但單就聲量,奉俊昊確實替李滄東,奪回了世界對韓國電影,甚至是韓國社會的關注。
《寄生上流》的故事起於一個住在山坡底處半地下室的家庭,父母無業在生活邊緣掙扎,子女雖然各有才華,但在「正道」上屢屢失利,反倒偏鋒走的又穩又健。而這樣的偏鋒,竟成了他們面對根深蒂固階級差異的突破利器,而接下來的劇情,便是這家人如何利用機運、巧合,一步步寄生上流。
《寄生上流》最有趣的地方在於,電影中給了那些底層人士一個看似公平的機會,讓他們藉由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往上爬,甚至看起來「凌駕」於上流社會,以「愚弄」他們為樂。然而,殘酷的是,就如同蟑螂一般,在主人短暫離去的空檔,他們猖狂的在房子裡爬來爬去,但只要主人一出現,馬上躲得無影無蹤。可悲的是,他們不但躲了起來,面對困苦的躲藏環境,竟開始相互指責那些一同躲藏的同類,非但對於那些占上更大面積、資源的上流貴族沒有怨言,反倒忠貞的對於這些賞飯之人表以無上的敬意(導演在這還偷偷順帶的婊了北韓一頓。)
禮貌、行為舉止、教育、觀念、收入、學歷可以透過金錢、透過訓練來改變,讓人謹守分際,不逾矩。然而就像上流社會主人所說的,階級的酸臭味,卻會不自覺地越過界線,也就像根深蒂固的階級一般,社會上比的不是才華、比的不是能力,比的是資源、是財產、是出生、是血統。因此你不管如何洗刷、更換洗劑品牌,抑或是將外表打敗的光鮮亮麗,內心的自卑依然存在。雖然傳統的階級界線時至今日被扭曲的金錢觀刻劃的更加深刻後,讓階級間本質上的差異更加明顯,將社會訓練成一群平常相處有度、互不逾矩的雙面人。然而,內心的自卑感卻如同發酵般,在一次次的自我欺騙中越放越大,最後成了底層人士定義子我存在價值以及與社會互相理解最大的阻礙,成了洗不掉的臭味,又或者是互有因果的牽制著你的一生。這是相較於現實生活中的慘,更令人絕望的事。
除了界限的隱喻外,若要以某種物件來定義整體敘事的話,我想《寄生上流》可說是韓國變形版的石頭記。片中敏赫帶來的山水石頭像是一把鑰匙、又或者是一個象徵性的上上籤御守,帶給了基宇等人沒有來由的勇氣與信心,決定跳脫了階級的束縛,開始努力的往上爬。因此我們可以看到,當他們的計劃獲得階段性成功的時候,面對再度前來家中附近隨地尿尿的乞丐,基宇最先拿起的是那只山水石頭,像是壯膽般亟欲起身理論。然而,爸爸起身阻止後,兩人才改以潑水作為攻擊的武器。而有趣的是,最後不但沒能潑到乞丐,反倒是潑到了彼此。在此,水的暗示也代表著基宇等人階級突襲的努力,終將會付諸流水。殘酷的是,這樣隱喻的後果,隨著一場傾盆大雨之後馬上到來,最後那些本不屬於那裏的人,極便曾拼命的往上爬,落荒而逃,一直流往最低之處,夢醒了,周圍只剩下大水氾濫成災。
然而,在基宇一家情緒來到最低點的時候,山水石頭在淹水的基宇家又再度出現,重新帶給了基宇希望。往後,基宇緊緊抱著那石頭,說像是石頭自己黏著他一般,其實那也只是自己一相情願地試圖相信好運終究會到來罷了。他曾經想要把這樣的希望帶給更底層的人們,想要讓他們一同共享這樣的希望,但這類沒來由的盼望,最後竟反過頭來成為了壓垮他們生命的最後一根稻草,上流幻影終究夢碎,什麼有沒得到的基宇一家,甚至連原先的生活都不被允許擁有。
本以為故事在此便會告一個段落,但沒想到在爆炸的性衝突結尾之後,導演又魂牽夢縈以父子對書,對上流幻影進行最極致的投射,在那裡基宇將山水石頭放入清澈的流水當中,轉身面對他贏得的一切。然而最令人莞爾也最諷刺的是,當基宇決定放掉那象徵上上籤御守的暗示的當下,除了代表夢境的實現之外,同時也代表著真實世界中的自己對於現狀的絕望。至此,底層之人與上流社會在短暫的邂逅後又再度分道揚鑣,而少了不切實際的自信之後,對於想上爬,如何爬,他們也就越來越不敢想像了,到最後的最後,人生僅剩下一片虛無,他們又爬回地底下。
總的來說,個人認為《寄生上流》幾近完美的示範了如何以一個通俗、類型的敘述模式,講述一個生冷、悲慘、嚴肅的社會觀察論文。是不是生涯最佳,我到也不這麼認為,因為《殺人回憶》在我心中的地位至今無法動搖。而若以高標準來審視這部片的結果,前半部略顯樣板的鋪陳,以及中間片後段稍顯冗長、節奏忽快忽慢的敘事,是少數個人對於本部片的質疑與困惑。然而,奉俊昊對細節的掌握,以及後段的爆炸性結尾,大大的掩蓋了上述令人捏把冷汗的部分,也讓此部電影一掃陰影,幫助奉俊昊再度登上令一個人生高峰。
而回過頭來比較前後兩年強勢問鼎坎城影展金棕梠的韓國作品,當然各有優劣,但我覺得韓國導演前仆後繼的直視社會病灶的心卻是一樣的,而也令人相當佩服。而如果說《燃燒烈愛》是底層邊緣人身處彌留無望的社會中,對於上流階級遊戲人間、把玩自己產生的反動,那麼《寄生上流》則是更殘酷的將雙方端上看似公平搏鬥的擂台,並在最後當你以為自己幾乎就要獲勝的時候,用排山倒海的壓力逼迫你認輸。至於哪個比較絕望,我想就見仁見智了,但比絕望更絕望的是,當我們思考哪一個比較絕望的時候,我們依然陷在社會階級的泥淖中,而且越陷越深。
ㄑ
爆炸界限定義 在 既視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寄生上流(2019)
(以下完全的雷,建議看完電影再繼續閱讀)
首先,先講一件最近發生的事。事情是這樣的,在亞洲東方島弧中間的某一個小島,勞資雙方的權利關係相當不對等,組成公會的比率大概最多也就是百分之七點多。造成這樣狀況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因為工會本身設立門檻過高,也可能是因為社會長久以來根深蒂固對於公司犧牲奉獻的「精神」所致。因此我們常會看到一種奇特的現象,便是工會罷工之後,往往最氣憤的不是那些公司高層,而是與那些罷工勞工的同一階層,甚至是更低階層的人在那邊喊打,到最後連「貪婪」、「吃像難看」等字眼的出來了。為什麼會這樣呢?明理的人或許會覺得納悶,明明掌控勞方、控制社會中絕大多數資源是那群高高在上,遇到甚麼事情都臨危不亂的財團老闆、上流階級。但真正發生抗爭時,反倒他們都不會受到懲罰、承擔什麼後果,而是底下的人吵成一團,相互叫罵。只因這些老闆賞飯給員工吃嗎?還是勞工拿人手短、自知理虧後的深刻反省?亦或是這個社會被扭曲的金錢觀折磨得不成人形,乃至於本該在民主國家被揚棄的社會階級,又以另外一種方式根深蒂固的深植在人們心中。然而,更慘的是,社會底層對此早已習慣,甚至覺得這一切理所當然。
奉俊昊的《寄生上流》便是這樣的一個故事。人們常常再說,奉俊昊今年替李滄東奪回了原本屬於韓國的金棕櫚,對於這樣的說法,雖然本人對於給獎不給獎,本身沒有太多的想法,畢竟獎像是少數人一時集體意識的結果,但單就聲量,奉俊昊確實替李滄東,奪回了世界對韓國電影,甚至是韓國社會的關注。
《寄生上流》的故事起於一個住在山坡底處半地下室的家庭,父母無業在生活邊緣掙扎,子女雖然各有才華,但在「正道」上屢屢失利,反倒偏鋒走的又穩又健。而這樣的偏鋒,竟成了他們面對根深蒂固階級差異的突破利器,而接下來的劇情,便是這家人如何利用機運、巧合,一步步寄生上流。
《寄生上流》最有趣的地方在於,電影中給了那些底層人士一個看似公平的機會,讓他們藉由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往上爬,甚至看起來「凌駕」於上流社會,以「愚弄」他們為樂。然而,殘酷的是,就如同蟑螂一般,在主人短暫離去的空檔,他們猖狂的在房子裡爬來爬去,但只要主人一出現,馬上躲得無影無蹤。可悲的是,他們不但躲了起來,面對困苦的躲藏環境,竟開始相互指責那些一同躲藏的同類,非但對於那些占上更大面積、資源的上流貴族沒有怨言,反倒忠貞的對於這些賞飯之人表以無上的敬意(導演在這還偷偷順帶的婊了北韓一頓。)
禮貌、行為舉止、教育、觀念、收入、學歷可以透過金錢、透過訓練來改變,讓人謹守分際,不逾矩。然而就像上流社會主人所說的,階級的酸臭味,卻會不自覺地越過界線,也就像根深蒂固的階級一般,社會上比的不是才華、比的不是能力,比的是資源、是財產、是出生、是血統。因此你不管如何洗刷、更換洗劑品牌,抑或是將外表打敗的光鮮亮麗,內心的自卑依然存在。雖然傳統的階級界線時至今日被扭曲的金錢觀刻劃的更加深刻後,讓階級間本質上的差異更加明顯,將社會訓練成一群平常相處有度、互不逾矩的雙面人。然而,內心的自卑感卻如同發酵般,在一次次的自我欺騙中越放越大,最後成了底層人士定義子我存在價值以及與社會互相理解最大的阻礙,成了洗不掉的臭味,又或者是互有因果的牽制著你的一生。這是相較於現實生活中的慘,更令人絕望的事。
除了界限的隱喻外,若要以某種物件來定義整體敘事的話,我想《寄生上流》可說是韓國變形版的石頭記。片中敏赫帶來的山水石頭像是一把鑰匙、又或者是一個象徵性的上上籤御守,帶給了基宇等人沒有來由的勇氣與信心,決定跳脫了階級的束縛,開始努力的往上爬。因此我們可以看到,當他們的計劃獲得階段性成功的時候,面對再度前來家中附近隨地尿尿的乞丐,基宇最先拿起的是那只山水石頭,像是壯膽般亟欲起身理論。然而,爸爸起身阻止後,兩人才改以潑水作為攻擊的武器。而有趣的是,最後不但沒能潑到乞丐,反倒是潑到了彼此。在此,水的暗示也代表著基宇等人階級突襲的努力,終將會付諸流水。殘酷的是,這樣隱喻的後果,隨著一場傾盆大雨之後馬上到來,最後那些本不屬於那裏的人,極便曾拼命的往上爬,落荒而逃,一直流往最低之處,夢醒了,周圍只剩下大水氾濫成災。
然而,在基宇一家情緒來到最低點的時候,山水石頭在淹水的基宇家又再度出現,重新帶給了基宇希望。往後,基宇緊緊抱著那石頭,說像是石頭自己黏著他一般,其實那也只是自己一相情願地試圖相信好運終究會到來罷了。他曾經想要把這樣的希望帶給更底層的人們,想要讓他們一同共享這樣的希望,但這類沒來由的盼望,最後竟反過頭來成為了壓垮他們生命的最後一根稻草,上流幻影終究夢碎,什麼有沒得到的基宇一家,甚至連原先的生活都不被允許擁有。
本以為故事在此便會告一個段落,但沒想到在爆炸的性衝突結尾之後,導演又魂牽夢縈以父子對書,對上流幻影進行最極致的投射,在那裡基宇將山水石頭放入清澈的流水當中,轉身面對他贏得的一切。然而最令人莞爾也最諷刺的是,當基宇決定放掉那象徵上上籤御守的暗示的當下,除了代表夢境的實現之外,同時也代表著真實世界中的自己對於現狀的絕望。至此,底層之人與上流社會在短暫的邂逅後又再度分道揚鑣,而少了不切實際的自信之後,對於想上爬,如何爬,他們也就越來越不敢想像了,到最後的最後,人生僅剩下一片虛無,他們又爬回地底下。
總的來說,個人認為《寄生上流》幾近完美的示範了如何以一個通俗、類型的敘述模式,講述一個生冷、悲慘、嚴肅的社會觀察論文。是不是生涯最佳,我到也不這麼認為,因為《殺人回憶》在我心中的地位至今無法動搖。而若以高標準來審視這部片的結果,前半部略顯樣板的鋪陳,以及中間片後段稍顯冗長、節奏忽快忽慢的敘事,是少數個人對於本部片的質疑與困惑。然而,奉俊昊對細節的掌握,以及後段的爆炸性結尾,大大的掩蓋了上述令人捏把冷汗的部分,也讓此部電影一掃陰影,幫助奉俊昊再度登上令一個人生高峰。
而回過頭來比較前後兩年強勢問鼎坎城影展金棕梠的韓國作品,當然各有優劣,但我覺得韓國導演前仆後繼的直視社會病灶的心卻是一樣的,而也令人相當佩服。而如果說《燃燒烈愛》是底層邊緣人身處彌留無望的社會中,對於上流階級遊戲人間、把玩自己產生的反動,那麼《寄生上流》則是更殘酷的將雙方端上看似公平搏鬥的擂台,並在最後當你以為自己幾乎就要獲勝的時候,用排山倒海的壓力逼迫你認輸。至於哪個比較絕望,我想就見仁見智了,但比絕望更絕望的是,當我們思考哪一個比較絕望的時候,我們依然陷在社會階級的泥淖中,而且越陷越深。
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