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馬57影展綜合短評與回顧】
世界上其他影迷恐怕很難想像,在台灣這塊小小的島國上,竟然還能夠如此蓬勃地舉行著實體影展,而且還不只一場。從春季取消的「金馬奇幻影展」,隨著疫情逐漸受到控制、人們也逐漸習慣於審慎樂觀的防疫生活,從暑期的「金馬經典影展」、「台北電影節」陸續開出票房佳績,直到秋季的女性影展、酷兒影展、高雄電影節、桃園電影節等,接續綻放。
而作為一年一度的壓軸大場,第57屆金馬國際影展共選映176部電影、453個場次,並在預售開賣後不久便突破了六萬多張票售出的佳績。與此同時,《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孤味》、《親愛的房客》、《無聲》等國片,也如接力賽般,一一締造過往幾年難以想像的票房佳績。除了影迷們「報復性消費」、「抱復性看片」的心理因素之外,也更加印證了影院電影經驗的不可取代性。
本屆金馬影展以開幕片《#同學麥娜絲》拉開序幕。老實說,身為黃信堯導演前作《大佛普拉斯》的粉絲,這部探討四名中年男子的渾沌與失落,並沒有打中我的心。即便畫面變得咖樂佛、演員也都是一時之選,但故事的核心主軸並不清晰。焦點在四名角色之間輪轉,偶有亮點但缺乏收束力道,以致於整體達成的效應並沒有大於各部的加總,不免可惜。
類似題材的丹麥奧斯卡代表《#醉好的時光》則可以作為一個優異的對照。同樣聚焦四名中年發福、人生走入胡同的臭異男,《醉》以輕鬆詼諧的筆觸帶出了北歐國家日益嚴重的酗酒問題,但卻又不帶批判地直視了酒精「能載舟、亦能覆舟」的真實。麥滋米可森最後一段豁出去、「我們都曾年輕」的瘋狂舞蹈,為角色們帶來心靈的救贖,也示範了一個好結局的重要性。
說到狂舞,本屆閉幕片由兩部港片擔綱——《狂舞派3》與《手捲煙》。《#狂舞派3》為《狂舞派》的續集,並以續集電影罕見的聰明、具備充分自我意識的後設方式,為整個《狂舞派》宇宙拉高視野和高度。除了將消失的《狂舞派2》完美鑲嵌在電影之中,也積極面對明星光環、藝術創作的獨立與商業性、都市再造與社區文化意識等議題,甚至直接指控「地產霸權」對在地居民的生存權和自我認同的侵蝕,帶出背後更龐大的,對香港這塊土地的一個深深期許和警鐘。然而,或許是野心太大或是剪輯倉促,敘事上確實略嫌雜亂(竟還穿插了一段類似嘻哈文化緣起概論的紀實影像),最後的反高潮也不免令人有些不勝唏噓。
另外一部閉幕片《#手捲煙》則是演員導演陳健朗的首部長片作品,帶著傳統香港幫派電影的氣息,整體執行相當沉著穩當,選用不同族裔的演員代表「新香港」也頗有新意。與 2018 拍攝完的《狂舞派3》相比,這部在今年疫情期間拍攝完成的作品,更展現了香港現今日益嚴峻的社會景象。儘管故事仍是走商業類型路線,但在追逐戲和動作場景都有非常好的掌握(一場一鏡到底的打鬥戲,簡直媲美《捍衛任務》等級),林家棟氣場凌厲的演出也極具說服力。
今年金馬最讓我驚豔的作品,同樣也是一名新導演之作。馬來西亞導演張吉安以兒時回憶,雜揉著馬泰邊界的鄉野奇譚和神怪信仰,交出了一部介於恐怖片和愛情片之間的《#南巫》。它排除了俗爛恐怖電影中常見的突嚇畫面,或刻意懾人的音效,完全以鄉間的死寂和空曠,和自然光的閃熠和侷限性,搭載著傳統皮影戲和宗教儀式所使用的樂器作為配樂(配樂也是導演本人所作,才子來著),讓人完全深陷其中的詭譎氣氛,看得非常過癮。張吉安在蔡明亮和阿布查邦的夾擊下硬是竄出一股生猛強勁的影像生命力,攝影、聲音、場景、演員、劇本面面俱到,甚至還隱約帶出了當地多元族群和信仰的矛盾隱喻,是一鳴驚人的優秀之作,也是華語電影圈一個響亮的獨特新聲。
另一部私心非常愛的作品,則是由旅美中國導演趙婷所拍攝的《#游牧人生》。趙婷承襲了她先前拍《重生騎士》的素人調度功力,讓奧斯卡影后法蘭西斯麥朵曼完全融入美國中西部一群逐工作而居的新游牧民族,講述著一個後金融危機時代的破碎美國底層群像。趙婷以不可思議溫柔視角和人文關懷,去貼近這群不得不放下一切、堵上一切而驅車上路的人們。一部同時關於孤獨和連結的電影,溫暖不帶批判地看著生命中來去的過客,那些肩負著人生的包袱同時逐漸放手釋懷的孤魂,以及那些尋找歸屬和歸宿的人。日出日落、生生不息。好喜歡大量的自然光、天地蜉蝣般的遠景、仰望千古的星空與恐龍。《游牧人生》是今年我最愛的電影之一,趙婷也證明了她既不是溫溫德斯,也不是泰倫斯·馬利克,她就是趙婷。
其他幾部也還算喜歡的作品也約略帶過:《#小狼居家守則》像《歡迎光臨奇幻城堡》,談美墨邊界新移民與兒童的生存悲歌。兩位年輕演員的表演自然且靈性十足,但最後的結尾顯得有些太便宜行事。《#靜寂的鼓手》絕對是明年奧斯卡最佳音效獎的一大競逐者,透過音效設計讓觀眾模擬聽覺障礙者以及電子耳蝸使用者的世界;Riz Ahmed 交出從影以來最佳演出,整部片也很成熟地處理一段感情如何被創傷經驗給影響,Mathieu Almaric 煮的早餐也讓人食指大動。《#親愛的同志》彷彿用帕威·帕利科斯基的攝影美學,帶著一種肯洛區的精神,講述著蘇聯政府迫害人民的故事。這類作品看多了,但這部片的巧思是透過共產黨一名高層女主管作為主視角,同時又有許多諷刺與幽默注入其中,讓人看得津津有味。倒是結尾從民族情懷談回私人親情,顯得有些做小了。
即便兩者的切入角度和想傳遞的意念不盡相同,但《#默愛》接在去年的《燃燒女子的畫像》後問世,先天上就有些吃虧。然而相比《燃燒》,《默愛》仍有其可看之處,像是更樸實無華的日常描述,以及更充滿曖昧模糊地帶的情慾流動。凱特溫斯蕾的一記回眸眼神就能打動人心,可惜瑟夏的發揮空間就比較少,但整體而言還是賞心悅目、從容不流俗。《#Gunda》是一部奇妙的黑白紀錄片,沒對白沒配樂,拍的是農場上的豬、雞、牛。有的時候像在看蔡明亮電影,會自己腦補許多情境進去,就算沒有情節,黑白攝影也是極美。
而影展當然少不了補看一些經典老片,能在泰坦廳看《#恨》和《#蠻牛》(aka 馬丁的費里尼式渣男物語),真是一大享受,那個攝影美學真是橫空出世而歷久不衰。《#驚魂記》雖然以現今來看,一些解離人格疾患的病理和最後的 man-splaining 顯得有些不合時宜,但考量到創作年代,那真的是無可挑剃的完美經典。而侯孝賢的《#童年往事》、《#戀戀風塵》,甚至是枝裕和的《#電影映照時代:侯孝賢與楊德昌》,也都讓人一頭栽進了上個世紀的台灣風景。充滿生命力的小人物故事,以及跨越時間的成長甘苦,都澆灌著這塊土地以及在此成長的新一代影迷。
本次金馬大概看了二十部左右,蠻慶幸大致而言都沒有踩到什麼雷。老實說,除了信義遠百電梯的撲朔迷離之外,我還挺喜歡在信義區跑影展的。然而,也因為看了很多晚上九點多的場(苦命上班族),因此回到家通常都是匆匆洗洗睡,沒有太多時間分享心得與影評。受限於排場衝突與時間有限,今年還有些沒看到的口碑佳作,像是新加坡的《#男兒王》、菲律賓的《#校園塗鴉派》,以及紀錄片《#迷航》、《#佔領立法會》等等,希望之後都能再陸續補上。
今年各位有看到什麼喜歡的、或是大雷的,都歡迎在下面分享一下喔!
-
#金馬影展 #金馬57
#GoldenHorseFilmFestival
「燃燒 女子的畫像 票房」的推薦目錄:
- 關於燃燒 女子的畫像 票房 在 丹眼看電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燃燒 女子的畫像 票房 在 丹眼看電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燃燒 女子的畫像 票房 在 丹眼看電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燃燒 女子的畫像 票房 在 [好雷]燃燒女子的畫像(文超長) - 看板movie 的評價
- 關於燃燒 女子的畫像 票房 在 #燃燒女子的畫像 - Explore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燃燒 女子的畫像 票房 在 「燃燒女子的畫像」導演新片口碑橫掃各大國際影展!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燃燒 女子的畫像 票房 在 影片《燃燒女子的畫像》微雷影評+電影分析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燃燒 女子的畫像 票房 在 [請益] 巨雷燃燒女子的畫像讀故事的最後一段 的評價
- 關於燃燒 女子的畫像 票房 在 [新聞] 法國凱撒獎揭曉,燃燒女子演員退席抗議 - PTT 娛樂區 的評價
- 關於燃燒 女子的畫像 票房 在 [雷] 燃燒女子的畫像- 觀後感- 看板movie - Mo PTT 鄉公所 的評價
燃燒 女子的畫像 票房 在 丹眼看電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奧斯卡終極預測 全數24獎逐項解析】
又到了一年一度奧斯卡頒獎典禮的前夕,今年的獎季特別縮短,導致許多電影口碑沒有太多時間發酵,也壓縮了各個前哨獎項的頒獎間隔,於是可以看到從金球到工會獎,再到英國影藝學院獎,有許多獎項都是如出一轍的,也讓奧斯卡的可預測性,似乎少了些許看頭。然而,美國影藝學院的8469 名會員,終究是與影評和工會的口味有所區隔,每年依然會爆出預期之外的得獎者。本篇將試圖耙梳自秋季影展以降的獎季發展趨勢,盤點各作品的聲勢和前哨獎積分榜,找出一個最可以自圓其說的預測模式。
今年總共有53 部長短片入圍奧斯卡,除了《另類神父代理人》(入圍最佳國際電影)、《李察朱威爾事件》(入圍最佳女配角)、《St. Louis Superman》(入圍最佳紀錄短片),和《親愛的莎瑪》(入圍最佳紀錄片)之外,筆者均已全數觀賞完畢(是的,連《黑魔女2》我都找來看了)。然而,投票會員可不見得均有看過作品就投票,因此,永遠要記得的原則是:奧斯卡得獎的作品,不代表是品質最高的作品。
通常,要入圍是靠實力(由各部門的專業同儕票選而出),要得獎則靠機運(除了作品本身實力,作品的發行和行銷、影人的公關和前哨獎的得獎感言等,都會納入考量)。但不管如何,今年第 92 屆奧斯卡的入圍名單除了少數遺珠(《鏗鏘玫瑰》的歌曲、《我們》的女主角、《我叫多麥特》的服裝設計、《星際救援》的視覺特效等),大致上仍是水準齊一,不管最終獎落誰家,相信都足以服人。
今年的典禮延續了去年的「無主持人」設定,也找來了新科葛來美大滿貫得主 Billie Eilish 和十個國際版的 Elsa 來演唱,相信仍是精彩可期。特別可貴的是,今年入圍的影片大部分都已在台灣上映,一般觀眾的參與度應該更甚以往。入圍最佳影片的作品,有半數以上在美國票房達一億美金以上,想想前年奧斯卡還曾經拋出新增「最佳大眾影片」獎項(Best Popular Film)的想法,時至如今已顯得如此不合時宜。但影藝學院和奧斯卡獎每年都持續在變化,甫上任的奧斯卡主席是一名選角指導,相信過不久後就會追隨英國影藝學院的腳步,增設「最佳選角」獎項,另外也耳聞「最佳音效」和「最佳混音」將合併為一獎。
話不多說,馬上進入 24 個獎項的逐項分析與預測,同時附上私心名單(不一定有入圍奧斯卡)。
-
▍最佳影片
▲預測:《1917》
▲私心:《兔嘲男孩》
最佳影片是最難預測的獎項,因為他是唯一跟其他獎項採取不同計票方式的獎項。所有其他獎項皆採用簡單多數決,而最佳影片則是請投票會員依喜好排序九部作品,並透過加權和重新配票等演算法,最終由一個一致獲得最大共識的影片脫穎而出。因此,在思考最佳影片得主時,與其「僅有部分人士強力支持」,更重要的是「所有人均一定程度的欣賞」。在這樣的脈絡下,評價偏向兩極的《愛爾蘭人》和《小丑》可以優先剔除,再來則是聲浪較微弱的《賽道狂人》、《她們》和《婚姻故事》。《從前,有個好萊塢》的熱度有點太早就封頂,導致獎季後段有點欲振乏力,反而是《兔嘲男孩》備受工會力挺,也許業界的支持會讓他殺出重圍。
但最終這個獎是《1917》與《寄生上流》之爭。《寄生上流》是這個獎季的奇蹟,以一個外國影片之姿,連闖各大獎,甚至拿下演員工會獎的頭獎。而《1917》則是獎季後段短時間內衝上來的強棒,接連拿下導演工會、製片工會、金球獎、影評人之選、英國影藝學院獎等首獎,勢不可擋。誠然《寄生上流》在好萊塢的支持度是高的,但若是《羅馬》都無法擊敗《幸福綠皮書》,最終我只能比較保守地預測會由《1917》勝出,這個結果也符合唯一與奧斯卡最佳影片採取相同計票方式的製片工會獎結果。
《1917》的弱點是它沒有入圍演技類獎項或剪輯獎,但這個可以由片型和一鏡到底的敘事來解套(獲得最佳影片的《鳥人》也沒入圍剪輯)。至於工會獎沒能入圍?那也是因為《1917》選擇壓到年底上映,許多工會根本來不及看。《1917》是一個標準的、奧斯卡一向喜愛的那種傳統電影,它是一部符合老白男口味的戰爭史詩,也傳遞了正向的宗旨,
《寄生上流》的致命傷是,已經有一個「最佳國際電影」獎項可以給它了,有些會員可能會覺得有必要給他兩座「最佳影片」嗎?同時它又是外語片,千萬別低估奧斯卡會員懶得看字幕的傲嬌程度。另外,《1917》的美國票房足足是《寄生上流》的四倍,因此在口碑熱度上,《1917》也佔了上風。綜合以上種種原因,以及奧斯卡近年保守的投票趨勢,《1917》會是最理所當然的得主。當然我也樂見《寄生上流》突破這個「外語天花板」,那將是一個具有劃時代象徵意義的重要時刻。
▍最佳導演
▲預測:Sam Mendes,《1917》
▲私心:奉俊昊,《寄生上流》
這個獎一向頒給最 flashy、最炫技、場面調度最困難的作品,因此《1917》的 Sam Mendes 是不二人選,也符合導演工會獎、金球獎、英國影藝學院獎的前哨趨勢。但如果奉俊昊真的人氣那麼旺,要在此獎殺出重圍也不是不可能。
▍最佳男主角
▲預測:Joaquin Phoenix,《小丑》
▲私心:Adam Driver,《婚姻故事》
四個演員獎項基本上已經塵埃落定,沒什麼好說的了。金球獎、影評人之選獎、演員工會獎、英國影藝學院獎全都重疊,就是這四個人了。《小丑》儘管有些許負評,但瓦昆的演出是所有人一致推崇的,而且它也已經四次入圍奧斯卡了,這將是他的第一座小金人。
▍最佳女主角
▲預測:Renee Zellweger,《茱蒂》
▲私心:Lupita Nyong'o,《我們》
雖然《茱蒂》評價不盡理想,但憑藉著好萊塢對茱蒂嘉蘭和她所象徵的好萊塢黃金歲月的懷舊情懷,再加上芮妮本身精湛的演出,這個獎應該也不會有意外(連今天揭曉的獨立精神獎,都將影后頒給了她)。芮妮本身的星路坎坷也與茱蒂有所映照,繼《冷山》暌違 14 年後她終於強勢回歸,也算是功德圓滿。但話也不要說太死,去年 Glenn Close 也是因為《愛·妻》評價不好輸給了《真寵》的 Olivia Colman,因此《婚姻故事》的 Scarlett 和《她們》的 Saoirse 也都還有機會。
▍最佳男配角
▲預測:Brad Pitt,《從前有個好萊塢》
▲私心:Willem Dafoe,《燈塔》
這是整晚最沒意外的獎,布萊德彼特在這個獎季上顯得如此怡然自得(甚至公開宣稱自己不會跑獎季宣傳公關行程),每次得獎感言都幽默又魅力無窮,事實上這本身就是一個極為強大的公關策略。但不管如何,布萊德彼特如好酒越沈越香,也終於即將迎來他的第一座演技奧斯卡,就算是作為一種生涯總結的嘉獎,也實至名歸。更何況,另外四名入圍者都已經拿過奧斯卡了,這次就讓給小布吧!
▍最佳女配角
▲預測:Laura Dern,《婚姻故事》
▲私心:Adèle Haenel, 《燃燒女子的畫像》
這大概是四個演員獎唯一比較可能爆冷的,Laura Dern 的演出確實相較其他入圍者顯得平面甚至卡通化。然而身為奧斯卡高層的 Laura Dern 有個極高的圈內人氣(看看獨立精神獎安排了合唱團歌詠她的名字就可略知一二了),而這也是他經營多年的演藝生涯的一個里程碑。再說,這也可能是《婚姻故事》的唯一代表獎項。
▍最佳原創劇本
▲預測:《寄生上流》
▲私心:《鋒迴路轉》
《寄生上流》讓許多人眼睛為之一亮就是它新穎又原創到不行的故事。雖說《從前,有個好萊塢》在獎季前期拿下金球獎和影評人之選獎的劇本獎,但奉俊昊緊接著在編劇工會獎(塔倫提諾不具備入圍資格)和英國影藝學院獎接連摘獎,在氣勢上已然超車。塔倫提諾已經拿過兩次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我想這次應該可以拱手讓人了。
▍最佳改編劇本
▲預測:《兔嘲男孩》
▲私心:《她們》
影藝學院有可能因為補償心理,讓沒能入圍最佳導演的《她們》葛莉塔潔薇在這邊補一個劇本獎,然而雖說是「改編劇本」獎,奧斯卡仍喜歡獎勵最具原創性的改編,而這也是我認為《兔嘲男孩》會勝出的原因。顯然業界不若影評們對這部片那麼苛刻,在工會獎收穫頗豐,也拿到編劇工會獎和英國影藝學院獎最佳改編劇本獎。不管《兔嘲男孩》或《她們》獲獎,一個是少數族裔(泰卡是紐西蘭原住民)、一個是女性,都有其政治正確的加分因素。而這兩部片同時也在爭「最佳服裝設計」獎,我認為誰拿了改編劇本獎,另一位就會拿到服裝設計獎。
▍最佳剪輯
▲預測:《寄生上流》
▲私心:《愛爾蘭人》
大部分人預測《賽道狂人》,因為它是比較明顯剪輯、靠交叉快剪營造精彩賽車場面的片。然而我這邊要大膽一點預測《寄生上流》。原因是我認為《寄生上流》現在氣勢正旺,強勢問鼎最佳影片,而通常剪輯獎與最佳影片是連帶的。儘管最佳影片會因為排序式的計票方式而不利於《寄生上流》,但若真的大家這麼愛《寄生》的話,剪輯獎應該不是問題。而如果奧斯卡也愛《賽道狂人》的話,也許還有音效/混音獎可以補給它,不至於空手而歸。
▍最佳攝影
▲預測:《1917》
▲私心:《燃燒女子的畫像》
無須多言,兩個字:Roger Deakins。
▍最佳視效
▲預測:《1917》
▲私心:《星際救援》
視效基本上是跟著最佳影片在走,儘管《獅子王》全片用視效建立起來,但它不是最佳影片入圍者因此這邊受青睞的機率就低ㄧ些。而奧斯卡也顯然不愛漫威,過去沒有一部漫威電影拿下此獎,《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也沒有理由打破這個傳統。《愛爾蘭人》當然是來勢洶洶(可能也是這部片最有機會的獎項),但該片返老還童的特效還是反應比較兩極一些(成也特效、敗也特效),《1917》會是比較穩妥的預測。
▍最佳音效
▲預測:《1917》
▲私心:《賽道狂人》
沒有人搞得清楚最佳音效跟最佳混音的差別,就連奧斯卡會員也一樣,因此在入圍者多達四名重疊時,預測同一位得主是最聰明的作法。音效獎是《1917》跟《賽道狂人》之爭,但綜觀過去頒獎歷史,奧斯卡明顯偏好戰爭電影勝過賽車電影,《1917》又是比較強勢的最佳影片競逐者,要橫掃技術獎項是比較可能的。
▍最佳混音
▲預測:《1917》
▲私心:《火箭人》
同上。
▍最佳原創配樂
▲預測:《小丑》
▲私心:《我們》
奧斯卡不會放過「史上第四位,超過二十年來第一位女性作曲家獲頒奧斯卡最佳配樂獎」的機會。當《1917》橫掃英國影藝學院獎時,唯一掉獎的就是配樂。可憐的 Thomas Newman(入圍 15 次還未開胡)可能還得在等等,今年是屬於《小丑》冰島作曲家 Hildur Guðnadóttir 的。Hildur 接連在威尼斯影展、金球獎、影評人之選獎、英國影藝學院獎、作曲作詞工會獎、葛萊美獎、艾美獎等勢如破竹地擒獎,奧斯卡應該也不會例外。
▍最佳原創歌曲
▲預測:《火箭人》”(I’m Gonna) Love Me Again"
▲私心:《鏗鏘玫瑰》"Glasgow"
原本一直預期得主會是 《Harriet》的 “Stand Up" ,除了具有黑人/廢奴議題的政治正確分數,同時也會讓演藝圈新寵 Cynthia Erivo 成為最年輕的 EGOT (艾美-葛來美-奧斯卡-東尼)大滿貫得主。然而在金球獎頒給《火箭人》”(I’m Gonna) Love Me Again" 之後,艾爾頓強上台領獎時的感言中提到:「我與 Bernie Taupin(他長期的作詞合作夥伴)從未共同獲獎」,一席談話已足以讓氣勢翻盤。奧斯卡將會樂意成全此對作詞作曲人同台領獎,同時也作為補償《火箭人》的獎。
▍最佳美術設計
▲預測:《從前,有個好萊塢》
▲私心:《寄生上流》
雖然英國影藝學院將最佳美術設計頒給了《1917》,但我不禁在猜想那可能是英國幫力拱《1917》的結果,到了大西洋對岸未必該也會如此橫掃。《寄生上流》的房舍設計固然精彩,但奧斯卡一向偏好時代古裝劇的布景道具,而《從前,有個好萊塢》又是一個如此著重在「重建輝煌好萊塢」的作品,若氣勢沒有完全消逝的話,在這邊補一個獎是合理的。千萬別低估好萊塢人們的自戀程度。
▍最佳服裝設計
▲預測:《她們》
▲私心:《我叫多麥特》
影藝學院應該不至於讓《她們》空手而歸,若改編劇本給了《兔嘲男孩》,那服裝設計剛好可以作為補償。而且這部片的19世紀服裝也符合奧斯卡一向喜愛古裝的路線。
▍最佳妝髮設計
▲預測:《重磅腥聞》
▲私心:《火箭人》
儘管《重磅腥聞》反應兩極,但所有人都被當中角色的逼真度給嚇到了。對於福斯電視台熟悉的美國投票會員,更會投給這部以妝髮作為王牌的電影,更何況妝髮工會獎這邊也橫掃。對於電影中真實人物的熟悉度,同樣也有助於《茱蒂》,但那是比較久遠以前的事了。
▍最佳國際電影
▲預測:《寄生上流》
▲私心:《燃燒女子的畫像》
這應該沒有懸念了,比較傳統的奧斯卡會員或許不認為《寄生上流》夠格擔任「最佳影片」,但要投給它「最佳國際電影」應該沒有什麼障礙。這也會是南韓首次入圍、首次得獎。
▍最佳動畫片
▲預測:《玩具總動員4》
▲私心:《玩具總動員4》
動畫片今年態勢較不明朗:金球獎和視效公會給了《大冒險家》、英國影藝學院和安妮獎給了《克勞斯:聖誕節的秘密》(但這部卻連金球獎都沒入圍),而原本的大熱門《冰雪奇緣2》則沒入圍。《克勞斯:聖誕節的秘密》被視為大黑馬,但前陣子才被爆出 Netflix 為其員工買下了安妮獎的會費,安妮獎最終由《克勞斯:聖誕節的秘密》可能是因為這樣的緣故。《玩具總動員4》雖然要承擔續集劣勢,但已接連在製片工會、美術工會、混音公會、音效工會摘獎,且如果不想投給迪士尼的會員,將票分散給了《大冒險家》、《克勞斯:聖誕節的秘密》和《隻手探險》,最終的得主應該仍會是較大眾的《玩具總動員4》。
▍最佳紀錄片
▲預測:《美國工廠》
▲私心:《阿波羅11號》
《大地蜜語》同時入圍紀錄片和國際電影,可能因此有分票風險,不見得是好事。《親愛的莎瑪》和《The Cave》都是講述敘利亞戰亂下慘絕人寰的故事,不但會互相分票,同時太悲的調性可能也不符合奧斯卡口味。《民主邊緣》或許正好切合了美國國內總統初選的時機點,但那部片是葡萄牙語,對一些人來說仍有障礙。而五部入圍者唯一一部英文發音的,就是《美國工廠》。不僅如此,《美國工廠》也與美中貿易戰的時勢貼和,而且又是歐巴馬總統的製片公司製作的(好萊塢愛死歐巴馬了)。《美國工廠》的導演之一也是一名正在對抗病魔的癌末病人,同情因素也有利於這部片摘獎(雖然這麼說好像不太好,但這就是獎季現實)。
▍最佳實境短片
▲預測:《The Neighbors' Window》
▲私心:《Brotherhood》
《Saria》太悲、《A Sister》跟《厄夜追緝令》太像;《The Neighbors' Window》是唯一比較輕盈,而且是英語發音的片,其講述的婚姻故事也較容易引起投票會員的共鳴。再者,該部片導演 Marshall Curry 已經四度以紀錄片入圍奧斯卡,在業界的知名度相對比較高。倒是真要論拍攝質感的話,《Brotherhood》是故事和畫面兼具的優秀作品,頒給這部也情有可原。
▍最佳動畫短片
▲預測:《Hairlove》
▲私心:《Daugher(Dcera)》
很想預測《Kitbull》,皮克斯製作,而且奧斯卡很愛把這個獎項頒給跟可愛動物有關的動畫。但《Hairlove》的討論度比較高,在計畫初期就成為 Kickstarter 集資網站有史以來最高募資的短片,背後也有許多黑人團體的支持。該片導演之一 Matthew A. Cherry 身為一位前美國足球專業球員,也已公開宣稱若得獎他將會將此獎獻給上個月不幸逝世的 NBA 球星 Kobe Bryant。Bryant 曾在2018 年以《親愛的籃球》獲頒同一個獎,《Hairlove》有望依循相同途徑獲獎。
▍最佳紀錄短片
▲預測:《Learning to Skateboard in a Warzone(If You’re a Girl)》
▲私心:《Walk Run Cha-Cha》
光看片名,《在戰區學習溜滑板(若你是一名女孩)》就贏了。這部片就跟去年得主《月事革命》一樣,講述艱困環境下,年輕女性團結自強的故事,奧斯卡最喜歡頒給這種有正面意涵又不會太沈重的片子了。
-
燃燒 女子的畫像 票房 在 丹眼看電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奧斯卡終極預測 全數24獎逐項解析】
又到了一年一度奧斯卡頒獎典禮的前夕,今年的獎季特別縮短,導致許多電影口碑沒有太多時間發酵,也壓縮了各個前哨獎項的頒獎間隔,於是可以看到從金球到工會獎,再到英國影藝學院獎,有許多獎項都是如出一轍的,也讓奧斯卡的可預測性,似乎少了些許看頭。然而,美國影藝學院的8469 名會員,終究是與影評和工會的口味有所區隔,每年依然會爆出預期之外的得獎者。本篇將試圖耙梳自秋季影展以降的獎季發展趨勢,盤點各作品的聲勢和前哨獎積分榜,找出一個最可以自圓其說的預測模式。
今年總共有53 部長短片入圍奧斯卡,除了《另類神父代理人》(入圍最佳國際電影)、《李察朱威爾事件》(入圍最佳女配角)、《St. Louis Superman》(入圍最佳紀錄短片),和《親愛的莎瑪》(入圍最佳紀錄片)之外,筆者均已全數觀賞完畢(是的,連《黑魔女2》我都找來看了)。然而,投票會員可不見得均有看過作品就投票,因此,永遠要記得的原則是:奧斯卡得獎的作品,不代表是品質最高的作品。
通常,要入圍是靠實力(由各部門的專業同儕票選而出),要得獎則靠機運(除了作品本身實力,作品的發行和行銷、影人的公關和前哨獎的得獎感言等,都會納入考量)。但不管如何,今年第 92 屆奧斯卡的入圍名單除了少數遺珠(《鏗鏘玫瑰》的歌曲、《我們》的女主角、《我叫多麥特》的服裝設計、《星際救援》的視覺特效等),大致上仍是水準齊一,不管最終獎落誰家,相信都足以服人。
今年的典禮延續了去年的「無主持人」設定,也找來了新科葛來美大滿貫得主 Billie Eilish 和十個國際版的 Elsa 來演唱,相信仍是精彩可期。特別可貴的是,今年入圍的影片大部分都已在台灣上映,一般觀眾的參與度應該更甚以往。入圍最佳影片的作品,有半數以上在美國票房達一億美金以上,想想前年奧斯卡還曾經拋出新增「最佳大眾影片」獎項(Best Popular Film)的想法,時至如今已顯得如此不合時宜。但影藝學院和奧斯卡獎每年都持續在變化,甫上任的奧斯卡主席是一名選角指導,相信過不久後就會追隨英國影藝學院的腳步,增設「最佳選角」獎項,另外也耳聞「最佳音效」和「最佳混音」將合併為一獎。
話不多說,馬上進入 24 個獎項的逐項分析與預測,同時附上私心名單(不一定有入圍奧斯卡)。
-
▍最佳影片
▲預測:《1917》
▲私心:《兔嘲男孩》
最佳影片是最難預測的獎項,因為他是唯一跟其他獎項採取不同計票方式的獎項。所有其他獎項皆採用簡單多數決,而最佳影片則是請投票會員依喜好排序九部作品,並透過加權和重新配票等演算法,最終由一個一致獲得最大共識的影片脫穎而出。因此,在思考最佳影片得主時,與其「僅有部分人士強力支持」,更重要的是「所有人均一定程度的欣賞」。在這樣的脈絡下,評價偏向兩極的《愛爾蘭人》和《小丑》可以優先剔除,再來則是聲浪較微弱的《賽道狂人》、《她們》和《婚姻故事》。《從前,有個好萊塢》的熱度有點太早就封頂,導致獎季後段有點欲振乏力,反而是《兔嘲男孩》備受工會力挺,也許業界的支持會讓他殺出重圍。
但最終這個獎是《1917》與《寄生上流》之爭。《寄生上流》是這個獎季的奇蹟,以一個外國影片之姿,連闖各大獎,甚至拿下演員工會獎的頭獎。而《1917》則是獎季後段短時間內衝上來的強棒,接連拿下導演工會、製片工會、金球獎、影評人之選、英國影藝學院獎等首獎,勢不可擋。誠然《寄生上流》在好萊塢的支持度是高的,但若是《羅馬》都無法擊敗《幸福綠皮書》,最終我只能比較保守地預測會由《1917》勝出,這個結果也符合唯一與奧斯卡最佳影片採取相同計票方式的製片工會獎結果。
《1917》的弱點是它沒有入圍演技類獎項或剪輯獎,但這個可以由片型和一鏡到底的敘事來解套(獲得最佳影片的《鳥人》也沒入圍剪輯)。至於工會獎沒能入圍?那也是因為《1917》選擇壓到年底上映,許多工會根本來不及看。《1917》是一個標準的、奧斯卡一向喜愛的那種傳統電影,它是一部符合老白男口味的戰爭史詩,也傳遞了正向的宗旨,
《寄生上流》的致命傷是,已經有一個「最佳國際電影」獎項可以給它了,有些會員可能會覺得有必要給他兩座「最佳影片」嗎?同時它又是外語片,千萬別低估奧斯卡會員懶得看字幕的傲嬌程度。另外,《1917》的美國票房足足是《寄生上流》的四倍,因此在口碑熱度上,《1917》也佔了上風。綜合以上種種原因,以及奧斯卡近年保守的投票趨勢,《1917》會是最理所當然的得主。當然我也樂見《寄生上流》突破這個「外語天花板」,那將是一個具有劃時代象徵意義的重要時刻。
▍最佳導演
▲預測:Sam Mendes,《1917》
▲私心:奉俊昊,《寄生上流》
這個獎一向頒給最 flashy、最炫技、場面調度最困難的作品,因此《1917》的 Sam Mendes 是不二人選,也符合導演工會獎、金球獎、英國影藝學院獎的前哨趨勢。但如果奉俊昊真的人氣那麼旺,要在此獎殺出重圍也不是不可能。
▍最佳男主角
▲預測:Joaquin Phoenix,《小丑》
▲私心:Adam Driver,《婚姻故事》
四個演員獎項基本上已經塵埃落定,沒什麼好說的了。金球獎、影評人之選獎、演員工會獎、英國影藝學院獎全都重疊,就是這四個人了。《小丑》儘管有些許負評,但瓦昆的演出是所有人一致推崇的,而且它也已經四次入圍奧斯卡了,這將是他的第一座小金人。
▍最佳女主角
▲預測:Renee Zellweger,《茱蒂》
▲私心:Lupita Nyong'o,《我們》
雖然《茱蒂》評價不盡理想,但憑藉著好萊塢對茱蒂嘉蘭和她所象徵的好萊塢黃金歲月的懷舊情懷,再加上芮妮本身精湛的演出,這個獎應該也不會有意外(連今天揭曉的獨立精神獎,都將影后頒給了她)。芮妮本身的星路坎坷也與茱蒂有所映照,繼《冷山》暌違 14 年後她終於強勢回歸,也算是功德圓滿。但話也不要說太死,去年 Glenn Close 也是因為《愛·妻》評價不好輸給了《真寵》的 Olivia Colman,因此《婚姻故事》的 Scarlett 和《她們》的 Saoirse 也都還有機會。
▍最佳男配角
▲預測:Brad Pitt,《從前有個好萊塢》
▲私心:Willem Dafoe,《燈塔》
這是整晚最沒意外的獎,布萊德彼特在這個獎季上顯得如此怡然自得(甚至公開宣稱自己不會跑獎季宣傳公關行程),每次得獎感言都幽默又魅力無窮,事實上這本身就是一個極為強大的公關策略。但不管如何,布萊德彼特如好酒越沈越香,也終於即將迎來他的第一座演技奧斯卡,就算是作為一種生涯總結的嘉獎,也實至名歸。更何況,另外四名入圍者都已經拿過奧斯卡了,這次就讓給小布吧!
▍最佳女配角
▲預測:Laura Dern,《婚姻故事》
▲私心:Adèle Haenel, 《燃燒女子的畫像》
這大概是四個演員獎唯一比較可能爆冷的,Laura Dern 的演出確實相較其他入圍者顯得平面甚至卡通化。然而身為奧斯卡高層的 Laura Dern 有個極高的圈內人氣(看看獨立精神獎安排了合唱團歌詠她的名字就可略知一二了),而這也是他經營多年的演藝生涯的一個里程碑。再說,這也可能是《婚姻故事》的唯一代表獎項。
▍最佳原創劇本
▲預測:《寄生上流》
▲私心:《鋒迴路轉》
《寄生上流》讓許多人眼睛為之一亮就是它新穎又原創到不行的故事。雖說《從前,有個好萊塢》在獎季前期拿下金球獎和影評人之選獎的劇本獎,但奉俊昊緊接著在編劇工會獎(塔倫提諾不具備入圍資格)和英國影藝學院獎接連摘獎,在氣勢上已然超車。塔倫提諾已經拿過兩次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我想這次應該可以拱手讓人了。
▍最佳改編劇本
▲預測:《兔嘲男孩》
▲私心:《她們》
影藝學院有可能因為補償心理,讓沒能入圍最佳導演的《她們》葛莉塔潔薇在這邊補一個劇本獎,然而雖說是「改編劇本」獎,奧斯卡仍喜歡獎勵最具原創性的改編,而這也是我認為《兔嘲男孩》會勝出的原因。顯然業界不若影評們對這部片那麼苛刻,在工會獎收穫頗豐,也拿到編劇工會獎和英國影藝學院獎最佳改編劇本獎。不管《兔嘲男孩》或《她們》獲獎,一個是少數族裔(泰卡是紐西蘭原住民)、一個是女性,都有其政治正確的加分因素。而這兩部片同時也在爭「最佳服裝設計」獎,我認為誰拿了改編劇本獎,另一位就會拿到服裝設計獎。
▍最佳剪輯
▲預測:《寄生上流》
▲私心:《愛爾蘭人》
大部分人預測《賽道狂人》,因為它是比較明顯剪輯、靠交叉快剪營造精彩賽車場面的片。然而我這邊要大膽一點預測《寄生上流》。原因是我認為《寄生上流》現在氣勢正旺,強勢問鼎最佳影片,而通常剪輯獎與最佳影片是連帶的。儘管最佳影片會因為排序式的計票方式而不利於《寄生上流》,但若真的大家這麼愛《寄生》的話,剪輯獎應該不是問題。而如果奧斯卡也愛《賽道狂人》的話,也許還有音效/混音獎可以補給它,不至於空手而歸。
▍最佳攝影
▲預測:《1917》
▲私心:《燃燒女子的畫像》
無須多言,兩個字:Roger Deakins。
▍最佳視效
▲預測:《1917》
▲私心:《星際救援》
視效基本上是跟著最佳影片在走,儘管《獅子王》全片用視效建立起來,但它不是最佳影片入圍者因此這邊受青睞的機率就低ㄧ些。而奧斯卡也顯然不愛漫威,過去沒有一部漫威電影拿下此獎,《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也沒有理由打破這個傳統。《愛爾蘭人》當然是來勢洶洶(可能也是這部片最有機會的獎項),但該片返老還童的特效還是反應比較兩極一些(成也特效、敗也特效),《1917》會是比較穩妥的預測。
▍最佳音效
▲預測:《1917》
▲私心:《賽道狂人》
沒有人搞得清楚最佳音效跟最佳混音的差別,就連奧斯卡會員也一樣,因此在入圍者多達四名重疊時,預測同一位得主是最聰明的作法。音效獎是《1917》跟《賽道狂人》之爭,但綜觀過去頒獎歷史,奧斯卡明顯偏好戰爭電影勝過賽車電影,《1917》又是比較強勢的最佳影片競逐者,要橫掃技術獎項是比較可能的。
▍最佳混音
▲預測:《1917》
▲私心:《火箭人》
同上。
▍最佳原創配樂
▲預測:《小丑》
▲私心:《我們》
奧斯卡不會放過「史上第四位,超過二十年來第一位女性作曲家獲頒奧斯卡最佳配樂獎」的機會。當《1917》橫掃英國影藝學院獎時,唯一掉獎的就是配樂。可憐的 Thomas Newman(入圍 15 次還未開胡)可能還得在等等,今年是屬於《小丑》冰島作曲家 Hildur Guðnadóttir 的。Hildur 接連在威尼斯影展、金球獎、影評人之選獎、英國影藝學院獎、作曲作詞工會獎、葛萊美獎、艾美獎等勢如破竹地擒獎,奧斯卡應該也不會例外。
▍最佳原創歌曲
▲預測:《火箭人》”(I’m Gonna) Love Me Again"
▲私心:《鏗鏘玫瑰》"Glasgow"
原本一直預期得主會是 《Harriet》的 “Stand Up" ,除了具有黑人/廢奴議題的政治正確分數,同時也會讓演藝圈新寵 Cynthia Erivo 成為最年輕的 EGOT (艾美-葛來美-奧斯卡-東尼)大滿貫得主。然而在金球獎頒給《火箭人》”(I’m Gonna) Love Me Again" 之後,艾爾頓強上台領獎時的感言中提到:「我與 Bernie Taupin(他長期的作詞合作夥伴)從未共同獲獎」,一席談話已足以讓氣勢翻盤。奧斯卡將會樂意成全此對作詞作曲人同台領獎,同時也作為補償《火箭人》的獎。
▍最佳美術設計
▲預測:《從前,有個好萊塢》
▲私心:《寄生上流》
雖然英國影藝學院將最佳美術設計頒給了《1917》,但我不禁在猜想那可能是英國幫力拱《1917》的結果,到了大西洋對岸未必該也會如此橫掃。《寄生上流》的房舍設計固然精彩,但奧斯卡一向偏好時代古裝劇的布景道具,而《從前,有個好萊塢》又是一個如此著重在「重建輝煌好萊塢」的作品,若氣勢沒有完全消逝的話,在這邊補一個獎是合理的。千萬別低估好萊塢人們的自戀程度。
▍最佳服裝設計
▲預測:《她們》
▲私心:《我叫多麥特》
影藝學院應該不至於讓《她們》空手而歸,若改編劇本給了《兔嘲男孩》,那服裝設計剛好可以作為補償。而且這部片的19世紀服裝也符合奧斯卡一向喜愛古裝的路線。
▍最佳妝髮設計
▲預測:《重磅腥聞》
▲私心:《火箭人》
儘管《重磅腥聞》反應兩極,但所有人都被當中角色的逼真度給嚇到了。對於福斯電視台熟悉的美國投票會員,更會投給這部以妝髮作為王牌的電影,更何況妝髮工會獎這邊也橫掃。對於電影中真實人物的熟悉度,同樣也有助於《茱蒂》,但那是比較久遠以前的事了。
▍最佳國際電影
▲預測:《寄生上流》
▲私心:《燃燒女子的畫像》
這應該沒有懸念了,比較傳統的奧斯卡會員或許不認為《寄生上流》夠格擔任「最佳影片」,但要投給它「最佳國際電影」應該沒有什麼障礙。這也會是南韓首次入圍、首次得獎。
▍最佳動畫片
▲預測:《玩具總動員4》
▲私心:《玩具總動員4》
動畫片今年態勢較不明朗:金球獎和視效公會給了《大冒險家》、英國影藝學院和安妮獎給了《克勞斯:聖誕節的秘密》(但這部卻連金球獎都沒入圍),而原本的大熱門《冰雪奇緣2》則沒入圍。《克勞斯:聖誕節的秘密》被視為大黑馬,但前陣子才被爆出 Netflix 為其員工買下了安妮獎的會費,安妮獎最終由《克勞斯:聖誕節的秘密》可能是因為這樣的緣故。《玩具總動員4》雖然要承擔續集劣勢,但已接連在製片工會、美術工會、混音公會、音效工會摘獎,且如果不想投給迪士尼的會員,將票分散給了《大冒險家》、《克勞斯:聖誕節的秘密》和《隻手探險》,最終的得主應該仍會是較大眾的《玩具總動員4》。
▍最佳紀錄片
▲預測:《美國工廠》
▲私心:《阿波羅11號》
《大地蜜語》同時入圍紀錄片和國際電影,可能因此有分票風險,不見得是好事。《親愛的莎瑪》和《The Cave》都是講述敘利亞戰亂下慘絕人寰的故事,不但會互相分票,同時太悲的調性可能也不符合奧斯卡口味。《民主邊緣》或許正好切合了美國國內總統初選的時機點,但那部片是葡萄牙語,對一些人來說仍有障礙。而五部入圍者唯一一部英文發音的,就是《美國工廠》。不僅如此,《美國工廠》也與美中貿易戰的時勢貼和,而且又是歐巴馬總統的製片公司製作的(好萊塢愛死歐巴馬了)。《美國工廠》的導演之一也是一名正在對抗病魔的癌末病人,同情因素也有利於這部片摘獎(雖然這麼說好像不太好,但這就是獎季現實)。
▍最佳實境短片
▲預測:《The Neighbors' Window》
▲私心:《Brotherhood》
《Saria》太悲、《A Sister》跟《厄夜追緝令》太像;《The Neighbors' Window》是唯一比較輕盈,而且是英語發音的片,其講述的婚姻故事也較容易引起投票會員的共鳴。再者,該部片導演 Marshall Curry 已經四度以紀錄片入圍奧斯卡,在業界的知名度相對比較高。倒是真要論拍攝質感的話,《Brotherhood》是故事和畫面兼具的優秀作品,頒給這部也情有可原。
▍最佳動畫短片
▲預測:《Hairlove》
▲私心:《Daugher(Dcera)》
很想預測《Kitbull》,皮克斯製作,而且奧斯卡很愛把這個獎項頒給跟可愛動物有關的動畫。但《Hairlove》的討論度比較高,在計畫初期就成為 Kickstarter 集資網站有史以來最高募資的短片,背後也有許多黑人團體的支持。該片導演之一 Matthew A. Cherry 身為一位前美國足球專業球員,也已公開宣稱若得獎他將會將此獎獻給上個月不幸逝世的 NBA 球星 Kobe Bryant。Bryant 曾在2018 年以《親愛的籃球》獲頒同一個獎,《Hairlove》有望依循相同途徑獲獎。
▍最佳紀錄短片
▲預測:《Learning to Skateboard in a Warzone(If You’re a Girl)》
▲私心:《Walk Run Cha-Cha》
光看片名,《在戰區學習溜滑板(若你是一名女孩)》就贏了。這部片就跟去年得主《月事革命》一樣,講述艱困環境下,年輕女性團結自強的故事,奧斯卡最喜歡頒給這種有正面意涵又不會太沈重的片子了。
-
燃燒 女子的畫像 票房 在 #燃燒女子的畫像 - Explore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我記得《燃燒女子的畫像》導演瑟琳席安瑪說:「成功的愛情故事不會討論愛情的永恆,而是要談解放。」電影中,孤島上的兩個女子也因為一段感情而解放自我,因為一段感情 ... ... <看更多>
燃燒 女子的畫像 票房 在 「燃燒女子的畫像」導演新片口碑橫掃各大國際影展!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親愛的童伴》https://video.friday.tw/movie/detail/89671當摯愛的外婆去世,八歲的奈莉隨著媽媽瑪莉詠回舊居收拾,但大人哀傷的世界卻容不下孩子走 ... ... <看更多>
燃燒 女子的畫像 票房 在 [好雷]燃燒女子的畫像(文超長) - 看板movie 的推薦與評價
雷文防雷資訊頁
大家好,因為真心喜歡這部電影,隨想隨記結果就是太長。
所以先在此示警,文過長(真心太長)、大雷、慎入。
~*-*~*-*~*-*~*-*~*-*~*-*~*-*~*-*~*-*~*-*~*-*~*-*~
~~~~~~~~~~~~~~~~~~~ 雷文 主文分隔線 ~~~~~~~~~~~~~~~~~~~~~~~~~~~~~~~~~
去年就從外媒上知道這部片,但實話說就僅止於知道而已,沒特別期待,即便身邊有朋友
對我狂推,我也仍然差不多「如果有時間有心情的話看一下無妨」這樣的程度而已,畢竟
身處影像氾濫的年代,節目太多了,很難有什麼非看不可,或者錯過會後悔的衝動了。但
看完深深的被擊中了,並且感謝自己有走進戲院XD。
1.最有趣,也最激賞的一點。這是一部古裝片,卻又很「當代」,但完全不會讓人有時空
錯置、詮釋硬套的感覺,它處理得很自然。我說的自然是,不論從古代還是從現代的眼光
來看,人的反應與選擇都使人信服。舊時代父權結構對女性的限制當然是必備元素,但你
也會相信在那個18世紀的海島上,女性會有想要掙脫束縛、從禁錮中獨立覺醒這種近代的
思維,只不過在歷史洪流中被抹去了。這種當代性的思考很精巧的在這個架構於古代時空
的愛情故事裡流洩出來,而不會讓人覺得「穿著古裝說著當代的話」,片中人物做著古人
該做的事,但卻能有空間讓我們用當代的思維去觀看。誠然,這部古裝片顯然不是那種經
現代審美渲染的精美古裝,視覺上販賣時代風情,拿舊社會佈景當作娛樂藉口、而骨子裡
其實是現代消費型的浮華幻想式電影(是的,古裝電影很大比例上都是這種)。
2.當我們使用「當代」這個詞彙的時候,不免又要回到「什麼是當代電影」這種吊書袋的
問題上。在當代製作的電影就是「當代電影」嗎?顯然不是。許多電影雖然是當代製作的
,但就是有股過時的感覺(思想、或者手法上的陳舊、太古典或者濃得化不開的學院氣~
)用導演自己的話來講,她認為「當代的」應該要是電影本身,「當代」不是指你觀看的
對象(影像、年代或者議題),而是你觀看的方式,一個沒有被陳述過的角度,它真實,
而且被現在的觀眾需要。以這點來說,我覺得她做到了,一部古裝的「當代」電影,我覺
得這很酷,我非常欣賞這種能在精神上穿越時空引起共鳴的感覺,這是了不起的能力。
3.承上,把人的情感連結在一起是說故事最根本的需要,想一想我們身處的媒體串流時代
,有多少電影忘記這件事情了?現在最不缺的,恐怕就是那些視聽上極盡轟炸的精美電影
了,但有幾部真的能深深地跟內心連在一起?恐怕不會很多。燃燒女子全片拍得十分精簡
,不論是內景還是外景、服裝、攝影機構圖與運動、演員的人數還有表演,都走一個低限
極簡風,但在精神上和官能上又很juice(一下找不到更適合的詞),藉由女畫家的一個
秘密委託性繪畫任務開始,跟戀人相識相戀到離別的故事。故事是簡單到不行的「夏日戀
情」類,(所謂的夏日不是指夏天,而是指在一段很短的時間內),但層次很多,它非常
克制,但又切入很深。以愛情故事來講,這個故事很純情,畫家與模特的女女戀這個畫框
小小的,但望進去卻發現故事的視角幅員非常的廣,從最小的人的欲望,到整個時代社會
的結構,一層一層全摺在裡面了,在很有限的舞台上,用小故事做大文章真的是高端寫作
,完全可以理解為什麼坎城把最佳劇本獎頒給燃燒女子。
4.繼續承上。這是一部非常看重觀眾參與的電影,導演在這上面非常有耐心,精心地將要
表述的東西層層疊起,而不急著在觀眾面前抖包袱,粗暴地說「你看這裡有階級的落差、
權勢或者智力上的不平等,還有原始性慾的誘惑喔~」而這些強弱地位的關係,是傳統劇
本寫作上普遍且典型的編織情節工具。但導演顯然刻意避開了上述所有的一切,小心翼翼
地把觀眾的視角控制在跟畫家一樣的位置,我們知道看到的都和她一樣多,所以當女畫家
跟著小姐在島上逛來逛去時,我們也就跟她一樣一起看著小姐的後腦勺,想著斗篷後面的
金髮女人到底是什麼樣?這位連家中女僕都不太了解的小姐心中到底在翻騰什麼?
身為觀眾的我們跟畫家的情緒是一模一樣的,她有多好奇我們也就有多好奇,正是這種帶
入感,所以每一次當飾演小姐的Adele突然轉身、或抬起眼望向鏡頭的時候,你都會覺得
她不是在看著畫家,而是正在看著座位上的你。我們不是旁觀的人,我們也參與在這段互
相凝視的關係之中,這種強烈親密性的表達始終是電影這個媒材最強勢的領域(這專屬於
電影院,眼睛特寫的力量在手機電腦等小螢幕上還感受不到),這裡要注意,並不是說很
大膽露骨地展示禁忌性場面、或者瘋狂特寫就能達到這種親密的效果,這必須要把觀眾按
在「與角色情感互動」的位置上才能產生,否則很容易就淪為奇觀式的表演,只滿足肉體
上的窺視慾。
直白地講,片中的人物不主動向觀眾暴露什麼東西(雖然她們可以),而是讓觀眾自己透
過一次次與片中人物「對視」,最終抵達最熱情柔軟的那一塊。在這裡很直接聯想到另外
兩部也是以轟轟烈烈的女女戀為主題而受到觀眾喜愛的電影,阿布戴楓_西胥的「藍色是
最溫暖的藍色」與朴贊郁的「下女的誘惑」,我其實是喜歡這兩部電影的,但這兩部電影
的性場面總是有那麼一兩刻讓我覺得「怎麼又來了」,「還要弄多久」、「需要到這樣嗎
?」我不是道德魔人,從來不抗拒那些超大尺度所帶來的娛樂,也不是不能欣賞那種刺激
,只是那種「暴露式」的展示在當下實在是把我從故事裡拖了出來,硬是送進A片的世界
裡了,這是一種干擾。如果只是想要知道女同志怎麼做愛,升高腦內某種激素,實在不需
要去到戲院裡去坐超過兩個小時啊,已經是網路串流的時代了,在家不是比較舒服嗎?
(大誤XD)
5.試著來寫寫技術上的東西,但這片比較難寫。視覺上的調度很容易寫,但這一片的視覺
走極簡風,它的調度集中在心理位置的轉換上,但其實這裡面紮紮實實都是硬馬硬橋的電
影技術,還有對電影傳統的承接。對經典電影有點涉獵的觀眾應該很容易想到希區考克的
「迷魂記」還有柏格曼的「假面」。迷魂記是一個退休警探接受一個秘密委託,去跟蹤一
個充滿謎團的女性(沒錯,就是個金髮女子),最後陷入詭計般的情海中。電影的前半部
就是一部「凝視」的電影,男主暗中觀察女主,試圖將對方的身份拼湊出來的,那個形象
到最後翻轉了兩人的關係。希胖子是一個非常知到什麼是欲望的導演,而Sciamma(本片
導演)在訪談裡也從不閃避,燃燒女子就是一部關於「欲望如何升起然後燃燒」的電影,
這種「暗中觀察最後愛上對象」的梗,在男導演跟女導演的手裡就是不一樣XD
一樣有進退失據的焦心,也都有感官上的暈眩,但,男女大不同也就在這裡。凡庇蔭、操
控、侵犯、佔有,任何跟強弱位置有關的傳統敘事偏好之物Sciamma統統不要(然而這些
是希區大導、或者大部分男性導演的愛),Sciamma當然熟悉這些,觀眾現在所習慣的電
影語法其實就是以男性目光所建立,Sciamma無法不使用這樣的語言說故事,所以她在人
物設定上處心積慮刻意為之,就要把兩個主角放在平等的位置上:一個不願配合的模特兒
和一個必須要完成委託的畫家,扭轉了傳統上繆思無聲被動、創造者主動有力的刻板印象
。
另外一個平等則很有意思的以限制的方式展現:來自於社會(或者父權)對女性的無形制
約:一個即便父親過世了也不能自主的富家小姐,和一個雖然擁有專業且賴以維生、但卻
不得不依附在父親名下的女畫家。
難免有些評論認為導演實在太“厭男”,太女性主義先行,但我並不覺得導演真的有意把
性別觀點放在檯面上激辯到至死方休,她都把人物放逐到偏遠的島上去了,遠離男性群體
,整片就只認真畫畫認真看對方和認真談戀愛,這樣都還有人有意見,不就落實了世界對
女性真的十分專制嗎?都把故事限制在天涯海角了,畫家甚至不敢要求小姐跟她私奔,這
樣還不行XD我甚至不覺得主創人員願意把什麼female gaze掛在嘴邊一路講,不就是在
講gaze而已嘛,都是人啊,男人看,女人當然也看,如果沒有人先用male gaze來區分,
會有人這麼在意什麼是female gaze嗎?
6.不能否認這是一部節奏比較緩慢的電影,也正因為如此,編導非常用心鋪排小姐的出場
,她極其用心地將所有線索指向小姐,先是繪畫教室,片中的觀看者(畫家)先是以一個
被看物(給學生練習當模特)登場,是一群少女學習觀看的啟蒙老師,還不忘提醒大家
「不要急,花時間好好看看我」(回想起來這裡滿幽默的,編導忍不住叫我們要好好看電
影誒~),然後電影的關鍵性場面,也就是視覺化的片名,直接有力地秀出來了,一幅帶
有神秘色彩的「燃燒女子的畫像」。
回憶緊接登場,畫家出海,畫具掉到海裡,面對滿船水手,畫家沒有一句廢話外套一脫就
自己跳下撈,上岸後自己扛畫具、自己烤乾、自己抽菸、自己拿宵夜吃、活脫脫一個職業
獨立女性的行動緊湊展現,在向我們介紹畫家性格的同時,也持續營造對小姐的懸疑感,
一個剛剛才從修道院被接回來、連侍女都不甚知曉的小姐,自殺者遺族,一幅看起來很不
吉祥的未完成肖像,還有之前被折磨到崩潰的男畫家,在我們以為小姐就要登場的時候卻
只是侍女抱著裙子來給畫家審視,如此吊著觀眾超過十五分鐘小姐才登場(餅乾屑一路撒
得有夠長),還不正面給你看,她穿著一件星戰式的斗篷,先一口氣迎風衝到懸崖邊才要
回頭,這是我自去年至今看到最用心烘托的人物亮相,這種寫作才是真正的角色登場。
這一回頭,角色之間的關係全部定位了(包括身為觀眾的我們),而且富有節奏感(不知
道我在說什麼的就再去聽一次四季吧),先給一些懸疑的提示、一些懸置的靜默、然後一
氣地衝出來,主角亮相啦~
7.不知道要說Sciamma很有野心還是很氣硬,偏要選難走的路走。既然「平等」是她的訴
求,不要那些戲劇上好操作的地位強弱、誘惑的關係(編劇的最愛:誰想要從誰那邊得
到什麼),這勢必有風險,因為有對比有強弱,比較容易經營可見可感的衝突,對觀眾
會友善很多。既然她選擇不要,那她就一定就得拿別的東西來支撐她的情節,所以這片
前三分之一是懸疑的猜測「小姐是什麼人?只憑散步就可以畫出肖像嗎?」,兩個人都
掩蓋了自己。中段畫家亮牌自己的身份,但小姐用自己的目光扭轉了她與畫家之間觀看
與被看的關係,我們忍不住又開始猜想,「這幅畫真的能畫完嗎?」「這種情感燃燒下去
要指向哪裡?」第三段則跳脫了傳統編劇最愛使用的dilemma(左右為難的困境),
完成畫像小姐就是別人的了,「她該不該把它畫完?」Sciamma直接超脫這個困境,
她們互相親吻、擁抱流淚,以另一種內在的眼光來超越(這是我們一起有意識、不為旁人
、定位自身情感存在的合作)。完全是兩個人自己的共識與決定,痛苦是免不了的,但她
們是一起做好準備的,她們一起努力不讓這段關係裡混有後悔。在交換畫像時的那種滿足
、平靜與從容,最後同床夜話的相互珍重,堆疊到小姐穿著嫁衣喊「回過頭來吧」,畫家
多麼清楚這個回頭象徵著什麼,也是很勇敢地轉過頭來。那個平等是兩造雙方一起努力到
最後的,回溯所有偉大的愛情片,愛情雙方勢均力敵,從頭到尾都沒有任何一方放棄、掉
隊的恐怕不多吧?
8.小姐在片中名符其實地著火了兩次(一次是畫,一次是小姐本人),都是在中段,那個
意象其實非常危險,有種獻祭的感覺,讓人聯想到歷史上追求覺醒的女子常常都付出毀滅
的代價。透過夜晚篝火的火焰,不論是小姐還是畫家,她們的眼光是著迷且堅定的,特別
是小姐,即便看到自己身上著了火也仍然要再看向畫家,還有什麼宣告能比這個有力?
「愛火燃燒」這種感覺談過戀愛的人都知道,它劇烈、但很抽象,所以每當要落實在具體
表達時非常容易落於俗套,Sciamma成功地把這個象徵完全直白展現且毫無做作之氣,完
全歸功於她前段的耐心與克制,那一刻是燉出來的,篝火與吟唱所鋪陳的氣氛震顫愉悅與
神秘交織,完全是戀愛中人心中愛戀的樣貌,放火放得不肉麻不搧情很難誒~
緊接海邊岩洞一景,我們的戀人終於得到對方的吻,在這裡還耍弄了一下希區考克式技巧
,小姐放開畫家的手出畫,攝影機跟著搖過去,但我們已看不到她,我們的目光不由自主
地尋找她(此時我們的情緒與畫家完全同步),畫家跟了上來,小姐在不遠處等著她(當
然也是等著我們),希胖最喜歡以這種方式與他的leading lady接觸了,重點是必須要確
保觀眾的情緒完全參與其中,Sciamma在這裡做了一模一樣的事情。
不得不稱讚一下造型,那條蒙面的圍巾實在太妙了,那個厚薄非常微妙,太厚不性感,太
薄就沒有禁忌,接吻前還要把面巾先解下來,真是把渴望撩到最高點,誰說性感一定得靠
脫衣
服?
8.這部片另外會讓人聯想到的是柏格曼的「假面」,可能同樣是兩個女人在一個隔離的空
間,互相展開精神上的探索,還有某些鏡位類似吧。但我會覺得是素材上的相近,但精神
上完全不像,雖然那種扭轉角色關係的手法頗為類似,但伯格曼那個是近乎毀滅的痛苦拷
問,Sciamma的則是一首引人傳唱的詩歌,就像她們在片中一起閱讀的奧菲歐與尤麗狄西
的神話。
9.攝影師克萊兒瑪松(Claire Mathon)很棒,這部戲裡特別是中景鏡頭近乎完美
(所謂的中景簡單說就是既能夠把空間關係都交代進來,人物肢體與表情又都還能夠看得
很清楚的距離)。中景就是要能夠說很多,而且要很美,構圖啦、平衡啦、光線啦、人物
關係啦、對動態的捕捉等,中景鏡頭是最能夠展現導演駕馭自信的鏡頭,燃燒女子的中景
都很飽滿,優美且信心十足。海邊的景挑得很好,與人物的內心景圖相輔相成(這就是一
部情感與視覺上一半海水一半火焰的片子XD)。8K攝影機在光線與顏色的過渡上非常細
緻,當然道具的質感還有女演員的皮膚也是很挑戰的,我對導演這麼坦然拍攝前女友的
皺紋感到無比佩服(但看到後面卻很順眼,只能說演員有魅力吧XD)。
10.我聽到同場男性觀眾對性愛場面點到為止的嘆氣聲,對此不予置評,畢竟每個人對電
影
的期待不盡相同。只能說導演就是避免展示那種東西,Noemie Merlant對我來說是新面孔
我不熟悉,但Adele Haenel可是自從影以來就沒有避諱過脫衣服(雖然她第一次裸戲的年
紀還是有嚇到我),尺度大的性場面她是非常有經驗的,但就在某場QA裡她說的,她覺
得在她大部分的經驗裡,裸戲永遠是最不舒服的,一旦現場有人裸體,不單是演員自己很
有壓力,連帶的導演和工作人員也都會很緊張,大家會急著想拍得又好又快,好把衣服趕
快穿回去,最後演員就只能很無助地對著鏡頭擺弄身體。她指出那是非常容易使導演
「喪失想像力和幽默感」的時刻,所以燃燒女子選擇不那麼做(即便她們可以),她們不
是沒有脫衣,只是她們不做「那種性表演」,但性場面還是有的,出來的時候該有的震撼
對我來說是一點也沒少,就是那個一眼認不出那到底是什麼部位的腋窩XD我第一時間的
反應是,哇靠,這尺度也大得太離譜了,法國演員已經奉獻到這種程度了啊?結果鏡頭一
擺,就領略到導演的玩心XD
11.Sciamma並不是那種內向沈溺型的作者,相反的,她相當積極外向、甚至是很政治的,
她和Haenel顯然都積極認同電影在政治上的力量與價值。看看片中的人物,即便所面對的
限制不同,母親、小姐、畫家、女僕,每一個都是自己做決定的主動性女人。雖然我覺得
,女同志導演+女同志故事+女同志演員+女性工作人員實在太容易引起政治攻防了,即
便這是一個愛情故事XD。
這部戲的起點很私密(Sciamma是想著Adele寫的),導演與演員的之間的私人關係不論戲
內還是戲外都相互延伸,豐富了這個作品的同時或許也拖累了它,它顯然侷限了某些視角
(但反過來想,電影畫框不就是這種概念?)至少這層互文的關係是引人聯想的,凡成功
的故事都需要這個。可貴的是兩人對此坦然毫不扭捏。
Sciamma和Haenel之間的歷史不算短,除了戀人與導演,S還身兼了朋友、導師還有老闆
、甚至拯救者(不知道的人可去google一下Haenel曾遭性騷擾的新聞)等多樣的關係,這
裡面肯定有許多可以餵飽媒體的東西,但導演在宣傳時最多就只講到:「我們是一起長大
的。」所以我想這部片如此避免暴露與獵奇(不論是身體上還是精神上),除了身為女性
對自身的保護之外,更多的是兩人對過去情誼的尊重與愛護,這之中讓人感受到一種純潔
,這點很動人。好聚好散多麼難啊(雖然不干我們的事),但看到有人身體力行地站出來
告訴大家她們相信這件事讓人很動容。
12.延伸前一點,人類是一種非常仰賴過去與未來的生物,將回憶與經驗重新編織,對當
下做出反應而延伸到未來,這是人的本能,也是人類從事創造性事物時會歷經的過程。
片中兩人作畫的情節就是這種進程的體現,在故事的開頭與結尾,她們不在彼此的身邊,
但又在彼此的回憶裡。要說是給前女友的情書也好,對過去戀情的紀念也罷,有多強烈的
激情就需要多強大的理性才能把這些幽微在銀幕上完整呈現出來(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基於跟情侶一起工作是我人生中最糟糕的工作經驗(熱戀ing與分手兩種狀況的couple
我都經歷過),認真覺得Heanel和Sciamma之間的愛非常成熟,兩人也不愧對自己的專業
。
13.講完情侶要來講演員了。Adele Haenel一直以來就是氣場很強的演員,感謝casting為
大家找來了另一個一樣具存在感,一樣能扛得起全程凝視的,也給得出相等回應的對手演
員Noemie Merlant,chemistry這種東西是一翻兩瞪眼的,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
Adele的特色是那種令人坐立難安的張力,Noemie的英氣則含有一種恬靜,簡單一句話,
賞心悅目。
14.尾聲,這是一部沒有配樂的電影,但愛情電影總需要一首具標誌性的主題曲,而在燃
燒女子裡是以戲劇現場音樂的方式出現。Sciamma選了韋瓦第的傳世名作,小提琴協奏曲
「四季」裡面的「夏」。小時候我最不喜歡的就是夏,很生動沒錯,但相對於其他季節
就是太狂暴了,今天聽起來狂風暴雨的感覺依舊(導演還選了一個相當狂暴的錄音版本)
,但我現在能夠欣賞這種撲面砸來的美了,我想這就是電影的力量XD
用一個故事給你一個切入點,當故事揭露的同時也揭露了觀眾自身私密的感覺(最後那顆
長鏡頭就是這個意思吧),當我們回到自己的世界時,我們得到另一種看待世界的方式。
也許我們永遠不會知道,樂聲中的小姐到底知不知道畫家正看著她,但我們能夠肯定的是
,在那一刻,她們在彼此心中熱烈的存在著。「夏」的狂暴註解了這一切。
打完收工。再次抱歉文打得太長。我自己是在大選前幾天看了這部電影的,大大緩解了我
在選戰新聞轟炸下的焦慮,回鄉投票時我心中無比平靜,真心感謝有這部電影出現XD
看起來這部戲在院線會挺到過年,有興趣的人不妨一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49.214.161.197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579456188.A.78F.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