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選舉投票的時候,政治好像跟我沒什麼關係,但又每天看到許多政治新聞,對於兩大黨愈來愈不滿意,我有其他選擇嗎?」
本場【對話式論壇:台灣第三勢力的過去與未來】邀請來自英國倫敦亞非學院的台灣研究專家 Dafydd Fell 教授來分享他的見解,同時也期待能與您討論您的觀點與心聲!
Dafydd Fell 教授對於台灣政黨的政治研究,除了國民黨與民進黨,兩大黨以外的各個小黨都有了解,範圍從新黨、台聯、親民黨涵括至 綠黨 社會民主黨 時代力量 New Power Party
#論壇流程
18:30 報到
19:00 開場
19:05 參加者自我介紹
19:25 講者介紹
19:30 講者主題分享
20:00 討論時間
20:40 大圈回饋
20:55 結語
#講者簡介 #主要語言是中文
Dafydd Fell 羅達非(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台灣研究中心主任)
20年來,Dafydd主要的研究領域為台灣政黨與選舉政治。他發表過眾多文章、期刊論文,亦曾出版專書,來談論台灣的政治體系、新興政黨、政黨輪替、選區協調,及政黨從選舉挫敗中學習、再出發的經驗。
Dafydd與台灣的不解之緣最早可回溯自1980年代,在臺灣學中文的那一年引發他對台灣政治的興趣。獲得碩士學位後,整個1990年代幾乎都待在台灣,一邊工作,一邊見證了台灣從威權體制逐漸轉型的過程。
#研究簡史
攻讀博士時,研究過新黨,發現小黨與大黨在策略的「優先順序」不一樣。他曾跟著謝啟大(時任新黨黨主席)在高雄,對於當時她採取「深藍但不同於大黨」的競選方式感到很好奇。綜合種種觀察,Dafydd曾寫過文章談1992~2001年台灣三個主要政黨:國民黨、民進黨與新黨,亦曾撰文談台灣小黨從1989~2004年的轉變。
開始研究綠黨,是因為經朋友分享而知道當時澳洲綠黨提供補助徵求綠黨的研究案,Dafydd便著手撰寫台灣綠黨研究提案。雖然後來沒申請到經費,但計畫已經寫成、令Dafydd很興奮,於是他自己募款找經費,並成功於2012年底來到台灣。他進行過兩場主要的「焦點團體訪談(focus group)」,參與者分別為1990年代成立並進入綠黨的幹部與黨員,以及2012年選戰時的幹部、候選人、工作人員等。他也另外訪談了無法參與這兩場選戰的其他黨員與幹部。後來產出之論文,經彭渰雯(台灣綠黨前召集人)協助校稿與修訂,《台灣綠黨選舉發展 》於2016年正式發表。
焦點團體訪談流程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在國外,人類學、社會學背景的人才往使用者經驗研究或是使用者經驗設計發展的人非常多,但台灣真的是到了近幾年才慢慢熱了起來。
這篇文章是一位清大人社系畢業的朋友,回顧自己的大學學習歷程,以及自己進入到美國相關領域留學進修的過程,並且點出人類學、社會學在這領域之中的價值。非常值得一看
感謝作者Stephanie Kuo答應讓【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分享轉載這篇文章。
另外,由【百工裡的人類學家】與【泛科學院】共同策劃的「百工裡的使用者經驗研究」已經順利開課,目前只剩下五個位子就額滿了,大家趕快搶最後席位啊!
《百工裡的使用者經驗研究工作坊》報名網址:https://goo.gl/ICCs9j
------------------
1. 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方法和UX Research息息相關
如果不知道什麼是UX Research的話可以回去看這篇:UX流程簡介(上):UX Research to User Journey
在產品研發的初期,UX Researcher會需要去訪談使用者,發現使用者的需求和了解他們的期待。或是透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取得更大的樣本。最後綜合兩者區隔使用者類型,用以建立人物誌(Persona)、用戶旅程(User Journey)等等。等到有了產品雛型,UX Resesarcher就會去做易用性測試,在使用者的使用過程中從旁觀察他們遇到的問題,有什麼樣的情緒反應,最後提出總結報告給UX Designer做參考。有些公司的UX Research甚至會主導整個產品走向,因為他們發現的痛點往往就是改善產品的關鍵。
於是你會發現,UX Research的研究方法,其實和社會學、人類學息息相關。問卷、訪談、參與式觀察,都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方法,而且我們往往都已經在大學時代就已經演練過很多遍了。在修Usability Testing的時候,我也發現,社科背景的學生對於問卷和訪談都沒有多大問題。我們都很清楚如何設計問卷的問題和選項,甚至也會跑統計軟體;我們也做過無數次的個人訪談、焦點團體訪談,我們擅長觀察受訪者回應的表情、語氣,用聊天的方式問出我們想要的資訊。我們熟知各種研究方法的強弱項,知道該用什麼方法來得到所需的資訊。
在UX Research上,社科背景的學生相較於其他人而言,有更多的經驗和敏感度,這是我們最直接的優勢。唯一遺憾的大概就是社會學關懷不一定能在產品上實現吧。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焦點團體訪談流程 在 陳永隆博士的6D思維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走過KM15年(5/12)]
知識管理推動可以分成策略面、組織面、流程面、內容面、科技面、文化面與創新面等七個構面,以下分為二十九個執行重點。以下分別就各個構面的執行重點,作摘要說明。
(一) 策略面:
1. 訪談與診斷:針對企業最高主管、知識長、KM推動小組,設計各種訪談表,以了解企業推動知識管理的實施策略與期待目標。
2. 知識盤點:透過有系統的問卷設計,利用企業的知識分類與來源管道,盤點出知識文件分類、知識社群需求與專家黃頁名單。
3. 與企業策略接軌:利用策略地圖與平衡計分卡,讓組織的願景、使命與策略目標接軌,進而找出知識管理的行動方案與關鍵績效指標。
4. 推動白皮書:在推動知識管理前,規劃一份推動知識管理短、中、長期的計畫書,具體描述推動組織、推動時程、執行重點與預期目標。
(二) 組織面:
1. 建立專案團隊:由企業高階主管擔任知識長,知識管理推動小組為計畫核心推動成員,搭配由各單位推出的知識代表,共同來推動知識管理。
2. 設定參與對象:除選定適當人選擔任核心推動成員外,計畫正式展開時,可考慮選擇全體同仁共同參與,或是選定先導或示範單為來試行推動。
3. 教育訓練體系:針對高階主管、全體同仁與知識社群版主,分別實施不同課程的教育訓練,加強對知識管理的基礎觀念。
4. 知識工作者認證:為養成同仁自主知識管理的習慣、落實經驗與知識分享、挖掘高知識貢獻群的隱性知識,可推行知識專家、知識大師的認證。
(三) 流程面:
1. 擬定行動方案:利用策略地圖,將知識管理的願景與策略目標展開,設定具體的行動方案。
2. 知識加值活動:透過知識螺旋分析,建立面對面、小組對小組、團體對團體、現場實作型的知識分享活動。
3. 知識行銷活動:對內發行知識電子報、舉辦知識應用發表會或知識社群活動,對外則積極投稿成果專欄或學術文章,都有助知識的行銷。
4. 績效評估指標:知識管理的績效評估指標,可以依資訊科技指標、非資訊科技指標、量化指標與質化指標所形成的評估矩陣來設計。
(四) 內容面:
1. 有價知識庫:建立知識文件的審核標準、審核流程與審核委員會,進行有價值知識的篩選,並定期舉辦知識文件分享與加值活動。
2. 知識社群:建立以知識分享、挖掘隱性知識、激發創造力、加速專案溝通或解決急迫性專案問題的知識社群,成為知識工作者的溝通新管道。
3. 專家黃頁:將組織內部與外部知識專家名單及其相關基本資料與專業經歷建檔,方便同仁依專業查詢專家名單,或依專家名單查詢專業領域。
4. 組織學習中心:建立網路與實體的組織學習中心,落實最佳實務傳承與標竿學習,並讓同儕之間可以互相協助與學習成長。
5. 虛擬工作網絡:建立使用虛擬資源、數位工具的新觀念,打破傳統面對面會議、面對面溝通的習慣,讓遠距協同合作成為工作新環境。
(五) 科技面:
1. 開發廠商評估:資訊系統的開發,究竟是要自行設計或是委外開發?如果是委外開發,則需要設計一套評估標準以選擇適當的合作廠商。
2. 資訊系統規格:知識管理系統可以分成七個層級的架構,而知識入口、文件管理、群組軟體、搜尋引擎等模組,都應訂定開發規格。
3. 基礎建設評估:應先針對公司的資訊基礎建設與網路架構做一通盤性的了解後,再針對公司的軟、硬體設備進行現況分析。
4. 驗收與測試:不論是自行設計或委外開發,系統完工前的測試與驗收方式,以及修正後的結果說明,都是系統開放使用前的重要工作。
(六) 文化面:
1. 知識價值觀:知識型企業應建立符合知識透明、尊重多元價值的新知識價值觀,其中尤以Buckman的「工作道德規範」最值得觀摩與參考。
2. 分享文化:知識型企業應摒除藏私知識便可以擁有權利或競爭力的錯誤觀念,建立鼓勵分享、激勵分享型員工的企業文化。
3. 優勢轉型:找出部門與員工的核心專長與競爭優勢,並與動態的外在趨勢接軌,達成企業利用知識成功轉型的契機。
4. 激勵措施:找出可讓企業知識工作者願意分享、願意付出的誘因,設計實現這些誘因的激勵制度,可活化企業的分享文化。
(七) 創新面:
1. 交會點創新:鼓勵同仁善用交會點創新的三個驅動力─多與其他領域的人交流、學習跨領域的知識、多利用進步迅速的電腦科技。
2. 知識整合運用:知識管理與其他數位化、網路化專案的整合;知識文件、知識社群與專家黃頁的整合;知識管理與工作流程整合。
3. 協同知識分享:知識管理的焦點將會從內部知識的分享轉移到外部知識分享,知識管理的應用範圍將擴大到顧客、供應商及合作夥伴。
4. 知識價值鏈:知識以多元管道匯集,並收斂至單一窗口進入企業,透過知識加值活動運作後,再以發散式的多元價值貢獻度輸出。
焦點團體訪談流程 在 2022焦點團體訪談範例-汽車保養試乘體驗,精選在Youtube上 ... 的推薦與評價
2022焦點團體訪談範例-汽車保養試乘體驗,精選在Youtube上的開箱影片. 首頁 · focuses · focus三態 · focus · focus group · focus group流程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