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的威力》
跟這一本書相見恨晚了…
我們都知道現在與客戶溝通新的趨勢是利用coaching, 教練式的方式來進行. 也就是說不會直接跟對方告知答案, 而要引導客戶自我向內思索, 找到動機, 尋求解決方式
但是, 很多人都覺得這一種互動是一種過於理想化而又兜圈子的模式. 一般而言, 自認為自己越專業的人, 越會不屑於這類技巧. 因為他們覺得: 這種方式高估了客戶的思考能力, 與小看了自我的專業權威: 他們如果自己會想, 就不會把自己弄成這樣了啊! 但是, 無數的生理與心理研究都告訴我們, 人自我成長的能力是有無限可能的, 很多時候, 他們就只是缺乏一顆可以指引正確方向的星辰而已
任何同樣的經驗都無法100%的複製到其他人身上, 從訓練, 習慣, 工作, 到生活方式等等. 他人的成功可以當作參考, 但是一昧的模仿, 失敗是遲早的事情. 因此我們現在才會開始利用一些有系統的提問方式與客戶互動
直接告知對於會員而言, 是被動的. 在現在這個社會中, 從網路的各種平台, 電視廣告, 以至於其他的大種媒體, 我們每一天都會接觸到海量的資訊, 任何問題都會有”專家” “達人” 或是 “權威” 來告訴你應該怎麼做. 久而久之會產生很多問題.. 首先就是讓人們主動思考的機會越來越少, 大家都追求迅速, 即刻的解答, 所以往往忽略了探知過程, 而這個過程, 往往才是決定答案是否正確的關鍵 (例如:急速瘦身?) . 其次, 越是這種伸手黨所可以得到的資訊, 反而會更加令人焦慮… 怎麼大家的說法都不一樣? 那我到底該聽誰的? 比較壯的人? 比較漂亮的人? 比較有錢的人? 還是粉絲數量比較多的人呢?
所以在這個世界之下, Coaching的技巧就越來越重要, 你不一定要取得
ICF(International Coaching Federation) 的執照, 但是假如我們可以將這一些技巧利用在日常生活中, 在包涵了健康, 生活, 工作, 或是兩性方面的體悟就會更加的不一樣
不過, 最大的問題就是: 這些理論我都知道, 但是實際上我想與人做諮詢溝通時, 腦袋一片空白, 不知道應該要問哪一些問題? 這一本書, 就幫我們整理出來了一些最基礎的問題, 可以說就是一個工具庫, 在一開始對於提問 (特別是開放式提問) 技巧還無法很好掌握時, 可以提供一個非常好參考
本書分成了五大部分:
一. 前期準備
為什麼要提問? 作者總結出來了五大原因
1. 沒有人比自己更加了解自己: 自己的經驗, 成長歷程, 與個性喜好自己最清楚, 可以說我們自己就是自己的專家, 他人是無法體會的
2. 有利於客戶接受教練: 根據研究表明, 人們對於自己做出的決策往往執行力更強, 效果也會更好. 因此採取提問的方式挖掘出客戶自己的看法, 效果也會更加積極
3. 可以增強客戶的自信: 很多時候我們想徵詢他人的意見背後的原因只是我們對自身做出的選擇不夠具有信心. 而教練透過認同客戶想法的這個過程, 就可以給予他們絕大的信心
4. 可以增強客戶的領導能力: 如過透過賦能, 讓客戶產生了自我掌控能力, 就可以幫助他們習慣於化被動為主動, 與挑戰正面迎擊, 近一步提升責任感
5. 可以增強教練與互的信任感: 我們透過提問, 深入地理解對方, 會讓彼此的關係更加的密切, 更有助於他們發生實際上的行為改變
而在這一部分當中, 作者指出了一個連我都常常犯的錯誤, 就是過度使用”為什麼” . 我們都知道在溝通的互動當中需要使用開放式提問, 讓對方盡可能地提供資訊, 所以會不斷重複”你為什麼有這個想法? 你為什麼這樣做? 你為什麼做那樣的決定?” 但是, 過多的”為什麼”反而讓人焦慮, 因為在言語習慣上, (不管東西方) “為什麼” 多少都帶了一些指責情緒在內. 所以, 必須要適當的重新組織問句 (reframe) , 將”為什麼” 改成”是什麼”, 例如: 你產生這個想法的原因是什麼? 感覺就會容易接受得多
二. 教練過程
對話時, 善用GROW(Goal 目標, Realistic 現實, Option 選項, Will 意願) 與 SMART (Specific 具體化, Measurable 可測量的, Attainable 可實現的, T 時限) 來釐清客戶的期望以及願景
而在整個打造行動計畫需要使用漏斗式提問: 一開始盡可能地讓客戶把所有想得到的東西全部說出來, 確認沒有任何遺漏的部分, 之後漸漸地去蕪存菁, 將無法達成, 或是缺乏支持的選項去除掉, 最後留下來的才是最切合客戶本身的方案
其次, 要預先識別障礙. 建立成功行為最大的敵人就是所有的挑戰, 包含了自己的惰性, 時間的管理, 外在的誘惑, 壓力的累積等等. 如果要順利取得效果, 就要事先將所有可能出現的狀況做好設想, 擬定應變對策. 且戰且走的心態通常是一個看似完美計畫開始崩潰的根本
三. 生活教練- 發現人生的意義
教練需要幫助客戶建立他們的”人生目標” , 而人生目標就是根據自身的天賦與經歷, 嚮應外在世界的感招, 同時實現自己的價值, 得到長遠的幸福與滿足 (就是黃金圈理論中最內層的”為什麼” )
首先, 我們要花一點時間幫助客戶從新認識自我, 分析過往經驗以釐清本身的價值觀. 接下來找到對於生命某些事情的熱忱, 藉此建立自我的人生目標
教練需要從正面與反面持續的確認這些目標與客戶內心之間的關聯, 從內心出發向外延伸, 了解他們在家庭, 工作, 甚至是社會中最適合扮演的角色, 進而放大他們的優點, 讓他們在自己擅長的環境中可以更加地發揮自我價值
四. 生活教練- 擁有美好的人生
當客戶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後, 下一步就是探討要如何達成? 他目前離他的理想有多大的差距? 要達成目標, 需要哪一些努力? 資源? 支持?要忍受多少的不適? 有沒有適當的壓力管理技巧?
教練的工作, 就是讓客戶與實際夢想之間的距離縮短, 叉路減少. 但是即便是直線, 也必須要慢慢走, 欲速則不達. 這一個觀念是教練雙方都必須要具備的
五. 高端教練技巧
這一部分談到了在提問之後, 教練所應該要注意的部分, 包括了
1. 給予肯定: 肯定客戶過去的努力, 肯定客戶目前的決心, 也要肯定客戶未來的成功. 所謂的肯定不是盲目的灌迷湯, 而是要能夠讓客戶相信目前發展方向的正確, 與自我效能的打造
2. 正確的決策: 作者提供了十三種幫助客戶做決定的方式 (在此就不贅述), 並且要讓決策者拋開個人主觀的想法, 以不同的視角來檢視當下的決策是否合理, 若有任何不確定, 進行決策權衡的分析
3. 培養習慣: 就如同”原子習慣” 裡面提到的, 要養成新的習慣, 必須從微小的行為開始, 而要確保這些小行為的出現, 外在的刺激控制就格外的重要. 教練需要與客戶一起來選擇最佳的方式以達到”提醒” 的效果, 更應該要討論是否要建立問責機制
4. 勇於挑戰: 雖然教練是絕對與客戶站在一起面對問題的, 但是, 適當的挑戰客戶, 可以讓他們更加的積極與投入. 同時鼓勵客戶開啟想像力, 尋找其他的可能性
5. 改變視角: 幫助客戶以宏觀, 他人, 時間的視角來看待自己的挑戰
6. 自省: 很多人有很強烈的動機與非常果斷的執行力, 但是這些人往往也缺乏自省. 這種人就是因為過度的自信心, 反而會看不清自我與現實, 因此教練需要幫助客戶探索自省的機會, 自省的方式, 與自省後的結論
7. 反饋與評估: 在每一個階段, 教練與客戶一起檢討方案執行的進度是否良好? 有沒有出現一些問題? 有的話問題是從何而來? 如何克服? 沒有的話, 下一步的目標是什麼? 同時需要邀請客戶一給教練一些反饋以利於教練自我的修正, 改善與強化. 而教練也應該養成定期的自我評估
六. 專業的教練領域: 最後一章則是為我們介紹目前最常見的一些教練, 例如:企業經營教練, 企業文化教練, 職涯教練, 條理邏輯教練, 健康教練 (就是我們), 出版教練, 兩性關係教練, 家庭關係教練, 與宗教信仰教練等等
這一本書內給了我們很多在不同狀況之下所應該提出的問題. 讓我們知道可以如何起頭, 但是後續的問題, 還是必須要依靠教練本身的經驗與觀察. 畢竟, “套路” 與 ”話術” 在這裡是沒有意義的, 人的真實情感與反應, 不可能被公式化. 所以還是必須依靠不斷地學習與經驗的累績. 但是, 這是一本非常實用的工具書, 在我們要與客戶對話之前, 可從這一本書中找到一些靈感與方向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660的網紅程威銓.海苔熊,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你是 #焦慮族 嗎? 1.不要說是休息5分鐘了,休息1分鐘,都會開始胡思亂想 2.擔心自己不夠好、擔心自己如果沒有做什麼會輸給別人 3.擔心自己達不到某些標準、因為這些擔心,每天都好多的目標在等著去追求。 4.很怕自己「沒有用」之後,就不會有人愛、不會有人在乎和看見了。 5.已經很累了,但還是要把...
焦慮腦袋空白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出一趟遠門回來,就是該整理整理】
回家一段時間了。
原本得意洋洋自己從台灣回來,因為被歸類在「綠燈國家」,只要做一次PCR檢測就好,還可以不隔離直接開始正常生活,沒想到只是在荷蘭轉個機,在機場被「污染」了兩個小時,特權就直接消失。
PCR檢測變兩次。居家隔離十天。
嘖。
曬不到太陽真的讓時差變得很難調,在家隔離也有各種尷尬。清晨四點醒來卻得躺在床上不動,以免在客廳的毛孩聽到動靜開始喊叫,傑克跟蕃茄就不用睡了。於是精神正好的時間我卻得盯著天花板胡思亂想,等到八點真的可以起床時又累了,頭嗡嗡作響,電腦打開又關上。
放棄寫文。
頭腦昏沈,但是又不想浪費開學前兩週最後的空白時光,於是決定來「怦然」一下個人物品。
「怦然」是我自用的詞,從「令人怦然心動的整理魔法」那本書挪用來的。我很喜歡作者近藤小姐簡單又明確的整理原則:把同一類的東西都拿出來全部放在一起,然後一件一件拿起來感受,覺得有「怦然心動的感覺」的物品就留下,沒有的就淘汰。
不知不覺,我使用這個方法已經有十年了。原則上一年會「怦然」一次,但是蕃茄剛出生那一兩年稍有停滯,再來就是搬來英國之後受到疫情影響,整整兩年沒有「怦然」。
書上說,先從衣服類開始整理,之後才輪到書籍、資料,最後才是雜物。我一直都遵照著這個順序。但是這回,我剛好要開箱行李幫新東西找家,於是決定調整一下,從清理雜物開始。
床底下的箱子,兩個,拖拖拖出來倒在地板上。衣櫃上層的箱子,兩個,拖拖拖出來倒在地板上。書桌抽屜,四個,掏掏掏出來丟在地板上。床邊櫃抽屜,一個,掏掏掏出來丟在地板上。
沒幾分鐘,地毯中央就隆隆隆生出一座小山。
我倒吸一口氣,讓自己冷靜一下。這個「造山」的景象不管親眼見過幾次,都還是會有「居然又累積了這麼多亂七八糟的東西」的極大震撼。不過從另外一方面來講,也會生出一種莫名的輕鬆感,因為很明確地知道需要整理的東西就是這個份量,不會更多了。
我在小山旁放了一個紙箱,然後坐下來,動手「拆山」。
髮夾,髮圈,髮圈,護手霜,髮圈,護唇膏,髮圈,紅色0.5原子筆,黑色0.7原子筆,黑色0.5原子筆,B5筆記本,B5筆記本,A4筆記本,用一半的筆記本,全新的筆記本,護唇膏,髮圈,存摺,護照,會員卡,悠遊卡,髮圈,髮圈,鑰匙,小購物袋,名片,隱形眼鏡,資料夾⋯⋯
「大山」的高度一點一點的降低,有一部分進了紙箱裡,其餘的在周圍逐漸生成四座新的小山。一邊重複做著「拿起物品,感受」的動作,我閒不下來的腦袋又開始轉動起來。
其實,整理個人物品的過程,會被迫看見不想面對的自己。那些面向的自己,透過一個一個的「物證」,被確確實實地呈現在眼前。
白癡喔就已經有釘書機了還買。這枝筆當初花了這麼錢多買,還跟傑克保證一定會天天用,結果咧?只有兩隻手是幹嘛需要這麼多筆記本?別再辦會員卡了你根本都不記得有他們的會員,去了也都忘記帶卡。七張?拜託你下次回台灣務必記得帶悠遊卡!不要再買布衛生棉了你懶得要死圖案再可愛再環保再舒服你都不會用啦!
浪費、不切實際、虛榮、健忘、毫無規劃、自以為是⋯⋯每一個被「錯買」的物品都是我「有這麼多缺點」的證明,要這樣一樣一樣親手碰過,等於直接承認自己犯下的「過錯」,真的是千刀萬剮的酷刑。但是經歷過第一次,那種羞愧到一直捏自己身上各處皮膚轉移注意力的崩潰感之後,在整理完成的瞬間有種「誒?結束了,就這樣嗎?」的解脫感。同時也發現,那些所謂的「罪證」也不是真的多可怕的妖魔鬼怪,就只是各種當下的思慮不周造成的結果,看清楚之後反而比較了解自己的消費習慣。
確實不舒服,但是沒有想像中可怕,沒有想像中難,而且我挺過去了。驚奇之餘還帶有一點點得意,覺得像是完成了什麼了不起的事。再加上房間變得好清爽,好舒服,真的覺得好開心。
這樣一想,「整裡自己的過去」真的是一個很類似的經驗。
在我還不敢回頭去探索自己的成長過程的時候,我雖然記得一些重要的事件,但是從來沒有打算要去回想究竟發生什麼事。我堅信那些事件裡一定藏著我被人討厭的秘密,如果我去深究,就會清楚聽見大家不敢直接告訴我的各種批評:驕傲、自以為是、長得醜、沒教養、身體很臭、懶惰、姿勢不雅、三八、不檢點、不懂事、自私、笨拙、沒品味⋯⋯
只要我不去挖掘,我就可以裝作不知道,還可以傻傻地活著。如果我跑去看清楚,就會證實這些批評都是真的,那我就只能承認我活該,所有發生在我身上的一切都是我自找的。我活該大人不喜歡我、我活該被霸凌、我活該被打、我活該沒有朋友、我活該覺得寂寞,因為我全身上下沒有一處優點。
但是跨出第一次,打開第一扇通往過去的門,把裡面的垃圾都掏出來之後,我發現,那些發生在我身上的事情,並不是因為我是一個很糟糕的人,所以其他人特地施加給我的懲罰,只是一堆雜物糾纏在一起的結果。
例如,在我開心跟家長報告在學校發生的大小事的時候,被惡狠狠地打斷:「我最討驗聒噪的小孩,你去學校到底有沒有好好在讀書?」這當中我的喋喋不休很可能只佔了一小部分。讓大人真正決定用那句話回應的理由,很可能是他有其他正在心煩的事。也許是今天突然聽到同事的小孩成績優異,覺得自己的小孩沒什麼能拿出來說嘴很丟臉。也許是工作一天覺得很煩,根本沒心思聽這些無聊的小事。也許剛發現錢包不見了正在焦慮,小孩還跑來亂⋯⋯
就像在「怦然」我的雜物一樣,把一個事件啪啪啪地從房間掏出來,攤在地板上,然後把屬於我的部分拾起來,把不屬於我的部分分類出去。然後,這個房間就會變得清爽,可接近,不再是一個鬧鬼或者生蟑螂的可怕角落了。
這次回台灣,因為知道自己時間有限,所以我到處找人深談,幾乎每天都有一場超過五小時的對話,等於我砰砰砰砰砰在兩個星期的時間內,一股腦把心裡所有沒開過的房間都解鎖,把所有陳年的灰塵、雜物、爛掉的腐朽掉的發臭掉的東西都打開來巡過一次。
恐怖死了。
但是,也讓我發現了非常珍貴的東西。
在我霹靂啪啦一股腦把在親戚叔叔家發生的事情全部吐給諮商師之後,他搔搔腦袋,在紙上胡亂畫了一陣之後,說:
「感覺,這是家族性的耶。你親戚叔叔,你,你的孩子——
「還有親戚叔叔的孩子!」
「對,每一家的每一代都有一個不受控的靈魂啊。這讓我很好奇是從上面的誰承接下來的。」
「再上去我就不太熟了,但是我可以去問出來。」
突然,他把手上的紙筆都放下來,正面對著螢幕:「欸,我覺得你真的有機會終止這個循環耶。」
啊啊。
終於,要開始「怦然」我的人生了嗎?
我坐在山一般高,黑壓壓一片,分不清到底有多少人事物,多少歷史和時代的災難糾結在一起的「過去」面前,覺得時候到了。
沒有任何事情是偶然發生的。發現高敏感特質,開始寫這個粉專,在課堂上發現「家族詛咒」的理論,發現自己的「家族詛咒」,決定轉讀博班,遇見「創傷的智慧」,回去台灣把所有的門都打開⋯⋯。
九月份,隨著新學期開始,旅途的下一站會是哪裡?會發現什麼新的東西?會寫出什麼樣的新文章呢?
稍安勿躁,一步一步來吧。
焦慮腦袋空白 在 藍諾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有好長一段時間我沒有剪出自己很滿意的作品,
一大部分是因為疫情,讓我在過去的一年半裡都關在很舒適的舒適圈內,
但以我的經驗,要剪出 ”好作品“ 往往會需要一些讓你不舒服的元素存在。
從疫情爆發以來我一直為越來越少外拍的情況感到焦慮,沒有外拍就代表畫面不會受到挑戰,畫面沒有受到挑戰,剪接要進步也會變得困難。
就這樣我焦慮了18個月之久,因為我不願意相信空白空間。
直到這週的一個剪接計畫打破了這些日子的憂慮,也讓我了解空白空間的意義。
故事是這樣的......
我被逼著拿出4年前用D5500 & GH5 的素材剪一支募資預告,而且這部影片必須充滿力道跟公信力。
也許用直升機追逐跟極限運動的素材可以輕鬆呈現,但這次的主題是 - 教育。
剪接 Day 1:我挑出四首音樂,同事覺得很好,我就嘗試拿著這四首音樂去拼出一個所以然。可是怎麼拼,怎麼加特效就是感覺不對。這樣的狀態證明了我最害怕的事情,就是生鏽的腦袋跟欠鍛鍊的手。這時候我的害怕勝過氣餒,而我從來沒有因為剪接感到害怕過。
經過了一個週日的休息,我知道必須振作起來,不管怎麼樣都需要創作出這部影片,這次沒有Plan B。
週一的早上我先是打開了一部我排斥很久的運動影片,每次照著這部影片做運動都會累到發暈,所以常常找其他的影片做。不過今天不能當弱雞,所以就從難的運動開始我的一天。
開始剪接之前我又打開了一部Ethan Hawke 的TED 演講,題目是Give yourself permission to be creative。聽完之後腦洞大開,發現原來所有創作上的痛苦都是我給了自己太多限制跟包袱,許久的沈澱也未必是壞事。
剪接 Day 2:我跳脫了平常會使用的音樂類型,找了一首聽起來感覺很對但是不太確定要怎麼剪的音樂。在聽的時候大概知道可以怎麼操作,就決定相信直覺把卡刷下去(笑。接下來的幾個小時是好久不見的Flow,一首對的曲子竟然讓我重新找回自信,我也不再苛求完美,只管照著心裡的節奏去剪。但到下午我就停下來,給自己一點空白時間,等待明天新的想法。
剪接 Day 3:在動刀之前我又把昨天的時間軸刷了好幾遍,奇妙的是我想到了昨天沒想到的idea。儘管只有加上幾個音效跟調整幾幀,但慢慢的架構後才出現我真正想要的樣子。
到現在才發現我懼怕的空白其實也無形的讓我成長,所謂創意的生長痛就是焦慮跟害怕。
這次的經驗還可以寫好多,每天的狀態都不太一樣,但是希望這種可遇不可求的經驗可以分享出來。讓因為疫情受影響的人可以知道自己並不孤獨。
這部影片還在製作中。
等好了,再給你看。
焦慮腦袋空白 在 程威銓.海苔熊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你是 #焦慮族 嗎?
1.不要說是休息5分鐘了,休息1分鐘,都會開始胡思亂想
2.擔心自己不夠好、擔心自己如果沒有做什麼會輸給別人
3.擔心自己達不到某些標準、因為這些擔心,每天都好多的目標在等著去追求。
4.很怕自己「沒有用」之後,就不會有人愛、不會有人在乎和看見了。
5.已經很累了,但還是要把自己逼到極限,像是一種上癮。
6.期待透過努力來獲得別人認同,但每次都只鬆口氣,一陣子之後,又覺得空虛,難以呼吸。
.
這就是為什麼我想要畫這系列的帆布袋和卡片。不只是獻給大家,也是獻給自己。
.
一開始想到 #帆布袋 的時候,我腦袋出現的第一個想法是「沒用」
-你上班的時候不會背帆布袋,因為裡面能裝的東西有限,就算裝了筆電,也可能會淋溼。
-你出去旅遊的時候也不會用帆布袋,因為沒有拉鏈,跋山涉水東西可能會掉出來。
-和朋友約吃飯,帆布袋似乎是個好選擇,可是更「貼金」的選擇,是你挑來的名貴包包。
.
這麼一說,帆布袋的發明就是背好看、背喜歡、背態度的,「實用性」似乎不是主要的考量。這對於什麼事情都想要要求「有用」的我,的確是覺得它蠻廢的。
.
直到有一次,我像往常一樣躺在華山草皮上進行光合作用,我發現坐在我旁邊的文青背的就是帆布包,突然有一種感覺——會不會有時候讓自己放空、耍廢、沒用,這留下來的空白,反而是生活當中重要的趣味?
.
講雖然是這樣講,但像一開始說的:我們這種創角時就選到「焦慮族」的人,不要說是休息5分鐘了,連休息1分鐘,都會開始胡思亂想,擔心自己不夠好、擔心自己如果沒有做什麼會輸給別人、擔心自己達不到標準、因為這些擔心,每天都好多的目標在等著去追求⋯⋯
.
每天每天都很累,
卻又每天每天都很害怕自己變得很廢。
.
#心理師慢慢來 教會我的是,「用你覺得你值得的方式,對你自己好」
#蔡璧名 老師教我的是,在你不知道怎麼樣對自己好的時候,安頓好自己的身心和健康最重要。累的時候就休息、你的身體是你最誠實的精靈。
.
可惜(慶幸?)的是,焦慮族自帶天賦,在「血條已經快要沒有」的時候,還能夠燃燒自己照亮別人,不把自己逼到盡頭不罷休,甚至有時候都感覺不到自己正在憋氣、頭痛、胸悶、沒有好好吃飯(你可以看看自己中幾個XD),更遑論去聆聽「身心」這個精靈了!
.
所以我後來會在家裡面貼這些讓自己放鬆的句子,貼在門後面,這樣每次要開門出房間,都會看到一眼,當作是每天每天,對自己的自我提醒。
.
「慢慢來,會好的。」
「把自己曬一曬。」
「今天就好好耍廢一天吧!」
「先把工作放一邊,帶些回憶回家吧!」
「聽我說完!聽我內心的那個真正渴望的聲音說完。」
.
讓每一次生活步調的放慢,都不再是自己的羈絆,而變成一種實在的陪伴;
讓每一次你想要把自己逼到盡頭的時候,想到自己不過是個凡人,也想要被照顧,也期盼被呵護;
讓那個遺失在倉皇當中的你自己,偷得一個下午、一個小時、甚至是一個片刻的寧靜;
讓那些你所放不下的,慢慢放下;
讓那些你想填滿的空虛,留點餘地;
讓那些纏繞你很久的焦慮,懂得停下來呼吸。
.
於是我把這些放鬆的句子做成卡片或袋子,這裡的每一個圖文,都可以當作一種提醒和陪伴:在你被事情追著跑、六神無主的時候提醒你,最重要的還是自己的身體;在你陷於孤單寂寞又不想麻煩別人的苦惱,陪你渡過情緒的低潮。
.
在你覺得自己已經很努力、但是還是很糟糕的時候,給你一個溫暖的擁抱,輕輕的跟你說:沒關係,不用變好,也很好。
——
#選一個陪伴你的朋友吧
[海苔熊手寫一覽] http://bit.ly/36d1H4i
謝謝 LomoLily的假文青世界 在10分鐘之內就拍完這麼多優質的照片,每一張我都很喜歡!
焦慮腦袋空白 在 焦慮是正常,影響生活恐成『焦慮症』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腦袋 一片 空白 造成疲勞、肌肉緊繃『恐慌』: 恐慌會伴隨許多不適的身體 ... 別搞錯了~是 焦慮 症還是 焦慮 情緒?快來檢視 焦慮 症幾項特徵!身體許多症狀竟是 ... ... <看更多>
焦慮腦袋空白 在 考試當下過度焦慮、腦中一片空白- 親子天下的帖子 的推薦與評價
考試當下過度焦慮、腦中一片空白,而無法正常作答時,如何自救?】 本週就要學測了!除了做好充分複習與準備,更要維持平穩的身心狀態,才能在考場上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