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自動氣象站 (AWS)?
自動氣象站是各種感測器的組合,用於監測各種環境參數,並與數據記錄器和無線電發射器相結合,以記錄這些數據並將其傳輸到某些終端設備,如 PC 或伺服器,在那裡可以儲存、訪問和分析這些數據。
氣象站中使用的典型感測器是……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大帽山位於新界中部,海拔957米高,為全港最高峰的山峰,於香港為殖民地的早期,其山腰、山崗及山頂均為駐港英軍的軍事用地,設有軍營、直昇機坪和有關設施等。二戰後的50年代,英軍逐步撤離山頂,軍營用地成為電訊公司所擁有,包括建設電視、無線電及微波發射站等,而天文台於1959年則建立雷達氣象站,並同列為禁...
無線氣象站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善待做工的人!泛亞工程用智慧科技提升勞動安全
作者:高宜凡
攝影:池孟諭
日期:2021-01-25
公共電視改編作家林立青暢銷書的優質台劇《做工的人》,去年讓許多觀眾注意到營造業勞工的辛酸。事實上,儘管台灣房地產市場交易熱絡,這一行卻始終無法擺脫勞力密集和高風險的刻板印象,工傷頻繁和人力短缺的新聞更未間斷。如何改善呢?泛亞工程的「智慧工地」科技專案,做了一次有趣嘗試。
這幾年,跟營造業有關的新聞,大概不脫缺工、勞工受傷等範疇。雖然公視劇作《做工的人》引起收視熱潮,但家長應該還是不想讓孩子投入這一行,因為風險太高了。
不過,甫獲2021年智慧城市創新應用獎肯定的「智慧工地/嘉義C602標勞安智慧管理系統」,卻用智慧科技提高從業人員的安全,並在565天的施工時間裡,成功締造「零工傷」的完美記錄!
用科技守護勞安,創565天「零工傷」記錄
上述方案的規劃者,是成立逾半世紀的老字號公司「泛亞工程」,多年來參與過石門水庫、高屏溪河川工程、多條高速公路和捷運等重大工程,業務版圖還擴及海外市場。
為減少勞工發生意外事故,泛亞工程運用BIM(建築資訊模型)和RFID技術,並結合AI人工智慧及IoT物聯網,自行開發出一套智慧工地安全預警系統。並以鐵道局的C602標嘉義市博愛陸橋改建及排水臨時軌鋼橋工程,作為第一處使用場地,在長達565天的施工期間,從未發生一件工傷事故。
事實上,這項工程並非簡單任務。
負責現場指揮的泛亞嘉義施工所主任詹益京分析,由於施工區域緊臨台鐵縱貫線,每天有多達176班火車經過,還要維持道路(省道台一線)運行,而且仔細探勘後還發現,高壓電纜離橋梁底緣太近,只有47~56公分的間隔,不僅施工空間侷限多,周圍還有不少風險因子,相當需要科技來協助掌控。
在舊有橋梁圖資不全的狀況下,公司透過LiDAR(光學雷達掃描儀)和BIM,完整建置現場的地理空間資訊,再以AI智能偵察危害因子,如掉落物體、機具侵入、車輛經過等,甚至建置虛擬的「電子圍籬」,一旦人員跨越虛擬牆的界線,系統便會即時推播警示,連未戴安全帽,也會立刻推播訊息給主管。
「這樣就不用一天到晚派人在那邊看,不但提高安全,也節省人力成本,」泛亞工程總工程師周學瓏表示。
此外,工地旁還架設微型氣象站,蒐集各種環境及氣候資訊,一旦溫度過高,便會按照勞動部職安署公告的「熱危害」等級,用即時廣播提醒勞工注意。
「把安全做好,是企業的天職!」兩年前接下泛亞總經理一職的張子文,為貫徹工安決心,不僅擔任營造業北區職業安全衛生促進會會長,還擴編公司裡的環安衛單位和資訊中心,希望用科技的力量來提升工安。
戶外環境干擾多!不斷嘗試才提高辨識率
綜觀今年的智慧城市創新應用獎,泛亞是少數以智慧安全為主題的得獎案例。
泛亞工程BIM中心經理陳哲仲觀察,過去同業多把智慧科技運用在特定需求,如人員管制、防止墜落,還沒有像泛亞這樣的全盤規劃。
不過,實際執行的過程裡,困難可沒少過。
比方,目前坊間號稱辨識度破9成的人工智慧CCTV影像方案,多是應用在廠房、賣場、或光源充足的室內空間。
可是,營造業的工作環境幾乎都在戶外,必須面臨光影變化、颳風下雨、周遭物體阻擋等一堆干擾,常使系統無法精準判別、甚至發出誤判。一開始只要有工人脫帽、想擦個汗,就常出現假警報,「前後大概花了半年,請廠商不斷改演算法,餵了上萬張照片,才把辨識度提升到80%以上,」陳哲仲回想。
再來,市面上的智慧方案百百種,如何選擇也是問題,況且還要符合實際需求和成本考量。
光是感測元件的選擇,泛亞就評估過藍芽、BEACON、LoRA等多種技術,來回測試多次後,才選定兼具經濟性和傳輸效率的UHF RFID(超高頻無線射頻辨識)。
最難得的是,這些智慧系統既非業主要求、更非投標必要條件,而是泛亞主動砸下近500萬自行開發的。不僅嘉義施工完畢後取得專利,之後更打算推廣到公司其他工程使用。
即將動工的高雄興達電廠專案,泛亞還打算以MR技術(Mixed Reality,虛擬混合實境)輔助挖掘,用透地雷達探測地下管線分佈狀況,再用BIM建立完整的地底空間模型。
為何需要這樣的科技投資?
張子文解釋,國內房地產行業近年看似熱絡,但業者卻面臨長期缺工、建造需求日趨複雜、人員高齡化和技術斷層等挑戰,早就需要導入科技來改善。「這方面我們也才剛起步,如果大家願意來討教、分享,泛亞不會藏私!」
的確,唯有提高工作安全和建設品質,台灣營造業才能擺脫高風險和勞力密集等刻板印象,讓「做工的人」不再是負面標籤。
附圖:善待做工的人!泛亞工程用智慧科技提升勞動安全 泛亞工程以「智慧工地」一案拿下2021年智慧城市創新應用獎。(左二為總經理張子文)
《做工的人》不僅引發收視熱潮,也讓大眾關注營造業勞工的困境。(圖片取自公共電視臉書)圖/《做工的人》不僅引發收視熱潮,也讓大眾關注營造業勞工的困境。(圖片取自公共電視臉書)
智慧工地涵蓋:人員管制、災害預警、電子圍籬、環境監測等諸多功能。(資料來源:泛亞工程)圖/智慧工地涵蓋:人員管制、災害預警、電子圍籬、環境監測等諸多功能。(資料來源:泛亞工程)
工地戶外環境的影像辨識干擾因子極多。(資料來源:泛亞工程)圖/工地戶外環境的影像辨識干擾因子極多。(資料來源:泛亞工程)
營建業長年面臨缺工及人力斷層,有賴智慧科技協助改善。(圖片提供:泛亞工程)圖/營建業長年面臨缺工及人力斷層,有賴智慧科技協助改善。(圖片提供:泛亞工程)
資料來源:https://city.gvm.com.tw/article/77296
無線氣象站 在 台南式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你知道在人口稠密的永康鹽行過去曾有一座機場嗎?
永康機場位置大略就在現在的台南應用科技大學及部分的永康工業區一帶,不過如今滄海桑田,校園、工業區使地貌、地景大幅改變,現今早已看不到任何有關這座機場的痕跡。
這座罕為人知的永康機場雖然在歷史上僅短短的存在7年,不過卻也是早年台灣航空史重要的見證者,也或許歷史稍微改變一下,現在台南的機場就在這也說不定呢!
永康機場興建於1939年,完工於1940年,當時由於戰爭的爆發,建於1937年的台南飛行場(現在的台南機場)由民用機場轉為軍用機場,因此日本政府便在台南州新豐郡永康庄另外設立了一座民用機場,而這座機場便是永康機場。不過由於當時這座機場是取代原本的台南飛行場作為民用機場使用,因此日本官方也順勢把「台南飛行場」這個名稱轉移給新設立的這座機場使用,而不是稱呼為永康機場,不過為了方便區分,以下還是稱呼為永康機場。
永康機場於1940年3月1日正式啟用,機場內有兩條跑道,南北向長1000公尺,東西向長750公尺(1941年延長為950公尺),可以起降當時普遍飛行於台灣航線的三菱客機(可載旅客8人)與F-7b/3m客機(可載旅客7人)。
至於永康機場有哪些航班可以搭乘呢?永康機場當時承接原本台南飛行場的航班,飛行的有台南-馬公的離島線以及從現在角度來看很特殊的島內循環線(台北-台中-台南-屏東-台東-花蓮-宜蘭-台北),環繞台灣一圈。
永康機場的台南-馬公航線也曾短暫是台灣唯一可以飛往澎湖的航線。不過好景不常,離島線因天候因素不佳停飛,島內循環線後來也因日本管制油料而停飛,永康機場在1941年底後幾乎沒有民用航班起降。
1943年,隨著太平洋戰爭越演越烈,永康機場轉為軍用機場使用,日軍練習航空隊進駐,不過也隨之成為美軍的轟炸目標。1944年,台灣多處飛行場遭到美軍轟炸,而永康機場也難以倖免,機庫著火、建物損毀,損失不小。
在1944年美軍繪製的地圖中,可以看到美軍將永康機場的位置標示為「EIKŌ AIRFIELD 」,這也印證了永康機場確確實實曾經存在過。
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戰敗投降撤離台灣,多數日軍的飛行場皆面臨撤廢的命運,而永康機場就在其中,1947年,永康機場正式撤廢。
後來,在政府鼓勵民間創辦五年制專科學校的背景下,1964年,「台南女子工商專科學校」獲得教育部核准成立,並於同年改名「台南女子家政專科學校」,校方購置部份原永康機場的土地作為校地,興建校舍。多年過去,學校早已改名為「台南應用科技大學」,而周圍房屋也蓋的密密麻麻,難以想像以前這裡曾是一片廣大而空曠的機場用地。而其他機場的土地在1975年永康工業區成立後也逐漸發展成工廠,永康機場從此消失殆盡。
不過其實永康機場還是有留下一些蛛絲馬跡的,現在位於台南應用科技大學旁的「中央氣象局台南氣象站」前身就是永康機場的氣象觀測所哦!原始名稱為永康測候所出張所,建造年份和機場相同,不過當然後來經過改建,現在已經不是當年的樣子了。
還有位於比較遠一點的飛雁新村內的「傳原通訊所」,當初建造目的便是為了幫助永康機場的飛機起降,所建立的航空無線羅針所。
雖然永康機場早已不復存在,但在歷史上確實有著它的印記,透過這樣的台南冷知識介紹,希望能讓更多不曉得永康機場的人,對於這座機場有進一步的了解與認識。
.
參考資料:日治下臺南永康機場的時空記憶
無線氣象站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大帽山位於新界中部,海拔957米高,為全港最高峰的山峰,於香港為殖民地的早期,其山腰、山崗及山頂均為駐港英軍的軍事用地,設有軍營、直昇機坪和有關設施等。二戰後的50年代,英軍逐步撤離山頂,軍營用地成為電訊公司所擁有,包括建設電視、無線電及微波發射站等,而天文台於1959年則建立雷達氣象站,並同列為禁區。大帽山頂稍下高約900米的東北坡,面向大埔林村盆地一帶,該處的大平地上現為空置的軍營、站崗及瞭望台等。除了由荃錦坳的大帽山道直通山頂為軍用車路外,由荃灣市通往荃錦坳的荃錦公路,亦是原為舊軍車路,該路以北近雷公田的石崗軍營車站,旁建有座軍營,為當時駐港英軍可方便快速下達市區。1962 年,荃錦公路開放予民間使用,自此可由荃灣直通錦田及元朗,方便快捷。
到大帽山遠足之前,不少人要來到川龍醫肚。端記是一家傳統的茶樓,環境十年如一日,服務方面近乎零,但每位食客都毫不介意,自己找座位,動手沖茶,取碗筷,拿點心,樂此不疲。川龍好山好水,茶好飲真的比一般茶樓的好喝,加上茶葉是自己抓的,愛喝濃茶可多抓了兩三把茶葉,泡一壺合符自己口味的濃茶。川龍的山水靚茶是"一寶", 灼西洋菜是"二寶".茶樓用一個大鍋灼菜,令菜蔬更快熟,自然令菜的口感更爽脆,不會變得霉霉的。加上在白灼的時候加入香油,令蔬菜更嫩綠。茶樓亦有不少特式食物可供選擇,例如自取的皮蛋瘦肉粥及豆腐花,看到食客們自己"拂"得大大碗,真是自助也有自助的好處呢!茶樓位於鄉郊地方,衛生方面就要有心理準備了。
石崗美味屋由印籍廚師主理, 其大件夾抵食的食物真令人震撼。難得是仍有一些不太辣的菜色可供選擇,烘餅也有四款可選。

無線氣象站 在 隨我行FolloMe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大老山位於九龍黃大仙與新界沙田之間,高583米,九龍群山之一,山頂上有多項政府建築,分別為大老山氣象站,大老山政府無線電台,大老山警崗。
飛鵝山位於黃大仙區,高603米,為九龍群山中最高,於山頂可以飽覽九龍半島、香港島、蠔涌及白沙灣一帶,此外飛鵝山也是觀賞日出及日落的熱點。
Tate's Cairn is located between Wong Tai Sin and Shatin, the height is 583M, it is one of the peaks of the Kowloon Ridge, the famous buildings are Tate's Cairn Meteorological Station, Tate's Cairn Radar Station , Tate's Cairn Police Post.
'Kowloon Peak' is located in Wong Tai Sin District, the height is 603M, which is the highest in the peaks of Kowloon Ridge, there is good scenic views of Kowloon Peninsula, Hong Kong Island, Ho Chung and Hebe Haven. Kowloon Peak is also a hotspot for sunshine and sunset.
音樂 Music:月とイルカ (from 甘茶の音楽工房: http://amachamusic.chagasi.com/)
#大老山 #飛鵝山 #九龍 #遠足 #山野航拍 #Phantom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