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松溼地公園 真的會建停車場嗎?
陳情書下載:https://goo.gl/MTs95e
請大家於 9/10 前寄到內政部,聲援 高雄鳥會粉絲團 及 高雄市政府『維持鳥松地方級重要濕地』及『維持原範圍』之立場。
濕地保育需要你我的聲援💪🏼
--
■ 鳥松溼地最近發生了什麼事呢?
在還沒有濕地保育法以前,2006 年內政部便先開始辦理國家重要濕地評選,2007 年評選完成後,鳥松濕地被評選為地方級濕地。
根據濕地法第 40 條,被劃為『地方級濕地』的鳥松濕地,就被視同為濕地法中的『地方暫定濕地』,經公告,今年需重新評估。而今年也由高雄市政府提案『鳥松暫定重要濕地分析報告書』。
內政部營建署本月起進行濕地評定作業,在評定過程中,會在當地舉行說明會,任何人民或團體也都可以在公告期間用書面表達意見。
『用書面表達意見』
『用書面表達意見』
『用書面表達意見』
因為很重要所以說三次
本次評定過程中,由於水公司過去曾經提案闢建大型停車場,加上這次雖表達並未要興建停車場,但又確定提案反對劃入濕地,這樣的態度引發在地諸多疑慮。因此鳥松濕地的催生者高雄市野鳥學會,以及台南拍鳥俱樂部匯集二十個團體上百份陳情書,爭取續留濕地。
水公司在意見書中表示:濕地緊鄰澄清湖水庫,若列入重要濕地,可能對水庫運作及集水區多有限制,進而影響高雄地區供水。
這樣的意見,明顯缺乏實際依據,一來目前水庫運作並無特定迫切需要得開發濕地,也沒有抽取調度水源的必要性,二來考量濕地的水源涵養,淨化,滯洪等功能,濕地對於平地水庫澄清湖反而有利無害。水公司意見可說讓人滿臉問號。而對於取消濕地地位後,可能的開發衝擊以及生態破壞等,水公司的意見書顯然無法解釋。
■ 為什麼要保育濕地?
濕地是什麼呢? 不同地區對濕地的定義略有差異,這裏先採用國際拉姆薩濕地公約對濕地的定義:「濕地是指沼澤(marsh)、泥沼地(fen)、泥煤地(peatland)或水域所構成之地區,無論是天然或人為、永久或暫時、靜止或流動的、淡水、鹹水或兩者混和,其水深在低潮位時不超過6公尺者。」
台灣國土四面環海,沿海具有泥灘、珊瑚礁、潟湖、潮間帶、鹽場等濕地,這些環境生物多樣性非常高,更是多種保育動物的棲地。
實際一點講,沿海濕地也有護岸,生態觀光等用途;而在國土內陸,不論是河口,農田,埤塘等天然或人工濕地,除了生物棲地外,更有固碳、水源調節、區域降溫等作用。
然而,在過去缺乏遠見的開發過程中,這些濕地多半被當做荒野來填埋,除了破壞生態,也破壞了自然的自我修復與緩衝功能。
自 1980 年代開始,自然保育意識抬頭,在農委會公告指定的自然保留區,野生動物保留區和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中,便包含了非常多的濕地環境。進入 21 世紀後,濕地的重要性更進一步被完整凸顯出來,2006 年內政部開始辦理國家重要濕地評選,環保署,水利署也著力於推動人工濕地和水岸環境建置,以達到除污,休憩,排水整治等功能。
2015 年,濕地保育法正式上路,提供了確切的法源。濕地法的立法目標,是『在開發行為開始進行前,確保濕地功能與濕地面積的零損失』在第一條,其實就提到保育濕地重要性,乃要『確保濕地天然滯洪等功能,維護生物多樣性』。
有法源後,主管機關核定公告的濕地就可以銜接到對應的濕地類型。
要注意的是,濕地並非完全不能有人工活動或開發,而是要透過「明智利用」的概念,在濕地生態承載範圍內,以兼容並蓄方式使用濕地資源,對生物,水,土地資源適時,適地,適性,適量的永續利用。
■ 鳥松濕地怎麼來的?
鳥松濕地原本是自來水公司澄清湖淨水場的沈沙池,在淨水廠提升設備後,不再需要沈沙池,因而自來水公司想改建成污泥脫水廠。
1995 年初,野鳥學會工作人員看見這塊場域的生態價值,討論後開始組織催生鳥松濕地教育公園的運動,獲得各級民意代表的支持,包含時任省議員的曹啟鴻,楊秋興,余政道均公開支持,因而雖然自來水公司頑抗,余政憲縣長仍裁示闢建濕地公園,最後自來水公司不再反對,承諾設立公園,於1999年動工,2000年啟用,成為台灣第一座濕地生態教育公園,爭取過程可說難得可貴。
或許高雄人還有印象,在大貝湖(澄清湖)旁,過去還有一座小貝湖,位置說就在鳥松濕地的更東側。但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大約1980年代前後,被陸續填平,先是長庚醫院向農田水利會購買十多公頃興建高雄長庚,接著勞工育樂中心和澄清湖棒球場等設施讓小貝湖完全消失,導致水域滯洪功能大幅縮減。在小貝湖消失後,周邊區域遭遇大豪雨時,淹水風險也隨之上升。
在謝長廷市長任內,高雄率全台之先,改變治水理念,推動海綿城市,以滯洪取代圍堵,開始一系列滯洪池建設。當然,高雄也體認到濕地重要性,因而也多次強調要建立「生態城市」,積極推動人工濕地復育,包含援中港濕地,半屏湖濕地,洲仔濕地,內惟埤濕地,本和里生態滯洪池,愛河中都濕地,愛河之心,鹽水港濕地等,串連起「濕地廊道」。
在這樣的脈絡下,我們就不禁會對「小貝湖」消失惋惜,而更珍惜領先時代的「鳥松濕地」創建之可貴了。
■ 鳥松濕地未來會怎樣呢?
若依目前情勢,濕地的管理權責單位是高雄市政府,而在市府撰寫的『鳥松暫定重要濕地分析報告書』,明確表示要繼續維持濕地地位。
依照現行法令與評定標準客觀來看,鳥松濕地應有絕大的機率會被中央主管機構繼續被列為濕地。就算以政治算計來看,不論中央地方,也沒人敢取消位在市中心,有大量市民休憩,存在近20年的濕地公園。這和台灣其他濕地的爭端不同,近乎是政治自殺的舉動。
儘管濕地保留問題應該不大,但我們還是要提醒,鳥松濕地之創立得來不易,值得市民的關注與守護!同時,我們也認為,自來水公司作為國營事業,其管理階層對於濕地保育之認識,顯然需要再教育。
#高雄 #濕地 #好過日 #Taiwan #Kaohsiung
鳥松濕地粉絲團
■ 延伸閱讀
台灣濕地網:http://wetland.e-info.org.tw
內政部營建署:為「鳥松暫定重要濕地」再評定作業辦理公開展覽及說明會 https://goo.gl/B9Aqv1
(圖片提供: Sean Lee Photography 李西恩攝影工作室)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報導者 The Report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我們所在: 位於歐亞大陸面對太平洋的出入口,臺灣本島與周邊離島,除了是原住民族維生的島嶼,在不同時期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在數百年前大航海時代,臺灣是不同海權國家拓展世界貿易的海上運補站;外來的荷蘭、西班牙等,在澎湖風櫃、臺南安平、基隆和平島,建築城堡領地;臺灣也成為海盜們討生活的運補基地,或不同海上...
濕地的定義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我們所在:
位於歐亞大陸面對太平洋的出入口,臺灣本島與周邊離島,除了是原住民族維生的島嶼,在不同時期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在數百年前大航海時代,臺灣是不同海權國家拓展世界貿易的海上運補站;外來的荷蘭、西班牙等,在澎湖風櫃、臺南安平、基隆和平島,建築城堡領地;臺灣也成為海盜們討生活的運補基地,或不同海上強權交換商品的貿易集散地。後來,臺灣陸續成為中國東南沿海居民尋找新生活的地方、日治時代大東亞共榮圈的南進基地、國民黨政府退守後反共復國的跳板、以及今日印太戰略的夥伴環節。
不論是高山、丘陵、濕地、河川、陸地、海洋,小小的臺灣擁有最豐富的大自然生態系。數百年來不同背景的我們,也在這些不同的環境中,留下打拼生存的痕跡,各種不同型式的人造建築,為我們留下屬於自己文化的紋理。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