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起聊健康】恐怖!我們與大腸癌的距離竟是零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直腸外科主治陳建志醫師警告7件事救命
高畫質直播看這裡 >> http://bit.ly/2RnzUae
奕起聊健康 / 恐怖!我們與大腸癌的距離竟是零 醫警告7件事救命
★大腸直腸癌是所有癌症沉默殺手的第一名。
★一開始無感,等到出現便血、排便習慣改變、貧血、腹痛、體重減輕時,其實已經是第3、4期了。
★大腸癌發生年齡約50歲就開始急速攀升,男女罹患比率大約是1.48:1。
★【這集節目我們要告訴網友,大腸直腸癌為什麼一開始無感,是沉默殺手?為為什麼好發現?「大便潛血反應檢驗+大腸鏡檢查」為什麼這麼重要?還有為什麼已經開始年輕化?不被大腸癌盯上的七件事是哪些?要是上班族上班跟下班後吃錯東西的話,跟大腸直腸癌的距離為什麼竟然是零?】
★這集節目我們邀請,和信治癌中心醫院-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陳建志醫師為我們深入分析?
★請跟著主持人 郭奕均 Maggie的直播鏡頭,帶大家【奕起聊健康,讓自己更健康】。
健康知識報你知:http://bit.ly/2RnzUae
訂閱【祝你健康】掌握健康生活小撇步:http://bit.ly/2KrXpfz
#大腸癌 #直腸癌 #奕起聊健康
潛血反應1+ 在 臨床筆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cancer #screening
癌症篩檢
篩檢:「你覺得很好(無症狀),所以你有問題」。
「老鷹」是速度太快、來不及救的癌症,「兔子」是如果不治療就會傷害你的癌症,「烏龜」是惡化很慢、不會傷害你的癌症,治療是「圍欄」。
癌症篩檢能:
1、找到能治療、會傷害你的癌症(你能用圍欄把「兔子」關起來)
2、「過度診斷」、「過度治療」:
找到不能治療的癌症(「老鷹」)
找到不會傷害你的癌症(「烏龜」)
把沒有癌症的病人誤認為是癌症(假陽性)
把有癌症的病人誤認為沒有癌症(假陰性)
(https://twitter.com/vprasadmdmph/status/1212840987363442689…)
除了胎兒蛋白以外,不要用「腫瘤指標」篩檢癌症。
有幫助:
• 乳癌:美國 USPSTF 建議年紀 40-75 歲的婦女每二年做一次乳房攝影。
• 子宮頸癌:國民健康署建議 30 歲以上婦女每 3 年至少接受 1 次子宮頸抹片檢查。人類乳突病毒(HPV)疫苗接種注射能預防。
• 肝癌:有 B、C 型肝炎或有肝癌家族病史者每半年做一次腹部超音波、胎兒蛋白。
• 大腸癌:每二年做一次糞便潛血反應,每 10 年做一次大腸鏡篩檢。75 歲以上或餘命少於 10 年的人不需要做大腸鏡篩檢。CEA 只能用來追蹤確診/治療後的病人。
• 口腔癌:國健署建議有吃檳榔者(30 歲以上,原住民 18 歲以上)、吸煙者每二年做一次口腔黏膜檢查。
• 膀胱癌:無痛性血尿、肉眼可見血尿、沒有蛋白尿、有血塊、有危險因子(男性、年紀 ≥ 35 歲、抽煙、某些化學品如苯類,aromatic amines 或染劑、止痛劑、骨盆腔放射線、某些免疫抑制劑如 cyclophosphamide,alkylating agent、含馬兜鈴酸的中草藥、重金屬(砷)、放射線等)者做膀胱鏡、腹部/膀胱超音波 ± 泌尿道 CT。
有爭議:
• 肺癌:USPSTF 建議每年以 LDCT(不是胸部 X 光、痰液細胞學)篩檢50-80歲,20 pack-year且未戒菸,或已戒菸但不到15年者。
https://www.facebook.com/1484893288/posts/10223483549145274/?extid=mOugg8Zlezfa7Fet&d=n
• 食道癌:胃鏡 for Barrett's esophagus、吸煙?喝酒?
• 胃癌:日本、韓國有建議用胃鏡篩檢。
• 甲狀腺癌:USPSTF 建議沒有症狀者不需要用觸診及超音波篩檢甲狀腺癌,除非有危險因子:放射線、遺傳性癌症、一等親有甲狀腺癌。症狀:異物感、吞嚥困難/痛、容易嗆到、呼吸困難、聲音沙啞、發聲障礙、疼痛。
• 前列腺癌:USPSTF 建議 55-69 歲的男性要用醫病共享決策決定是否要用 PSA 篩檢。
• 卵巢癌:USPSTF 建議不要篩檢沒有症狀的人,除非她有遺傳性癌症家族病史。台灣醫界的建議是在做子宮頸抹片檢查(30 歲以上的婦女每 1–3 年做一次)時,順便做骨盆腔內診及超音波檢查,如果陽性再進一步做 CT、MRI 等檢查。
• 鼻咽癌:EBV。
台灣的十大死因:癌症、心臟疾病、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事故傷害、慢性下呼吸道疾病、高血壓性疾病、腎炎和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
國人十大癌症的排序:
男性:大腸癌、肝癌、肺癌、口腔癌、攝護腺癌、食道癌、胃癌、皮膚癌、淋巴癌、膀胱癌
女性:乳癌、大腸癌、肺癌、肝癌、甲狀腺癌、子宮體癌、卵巢癌、皮膚癌、子宮頸癌、胃癌
癌症的危險因素:抽煙、喝酒、加工肉(肉鬆、肉乾、肉脯、香腸、火腿、醃肉、培根、熱狗等)、紅肉(豬肉、牛肉、羊肉)、檳榔、肥胖、不運動、感染(B/C 型肝炎、HPV)、放射線(游離輻射)、免疫抑制、家族史。
https://medium.com/…/%E5%90%91-%E4%B8%83%E9%BE%8D%E7%8F%A0-…
https://medium.com/…/%E5%B8%AB%E7%88%B6-%E5%A4%A0%E4%BA%86-…
https://medium.com/…/%E8%81%96%E8%AA%95%E8%80%81%E4%BA%BA-a…
潛血反應1+ 在 在地人的小兒科醫師_王崑伊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門診經常遇到家長帶著腹痛的小朋友來看診,對於兒科醫師來說,腹痛是一個非常有挑戰,可以輕微到不理他,也可以嚴重到有生命危險的主訴。 那麼家長要如何判斷小朋友的腹痛是否要緊呢 ?
首先請家長先分辨清楚,小朋友的是突然發生的急性腹痛,還是已經一段時間的非急性腹痛。 小兒急性腹痛是指突然發生且超過六小時或持續一天以上甚至幾天的腹痛。 家長可以參考下情況判斷是否要至醫院檢查評估:
(1) 疼痛程度及頻率: 如果小孩是用持續一小時以上無法安撫的哭鬧來表現或是隨著時間過去,疼痛的程度越來厲害,越來越密集,建議至醫院檢查評估。
(2) 疼痛的位置: 如果疼痛位置越遠離肚臍,越可能有特別的問題。尤其是右下腹局部的疼痛,務必與醫師討論是否有盲腸炎的可能性。
(3) 是否合併發燒或其他症狀: 如果有合併發燒、嘔吐腹瀉,一般而言會被診斷為急性胃腸炎。但是要注意的是許多腹腔內的疾病也會有類似腸胃炎的初期症狀,無論有無給藥,若嘔吐超過2-3天、出現墨綠色膽汁性嘔吐、反覆發燒超過三天、腹痛程度頻率越來越惡化、出現帶血糞便都要考慮是否有其他診斷。
(4) 食慾精神是否良好: 一般若是食慾不錯,會吃會玩,這樣的腹痛抱怨多半比較不緊急。反之若已經出現不吃不喝,甚至活力都變差了,務必送醫檢查。
如果小朋友的腹痛,已經不是短期幾天內的問題,甚至是一週以上的病史,通常稱為慢性腹痛。慢性腹痛的原因很多,診斷也需要兒童腸胃科醫師的評估,以下提供家長注意的是有無危險表徵 :
(1) 持續位在右上或右下腹的腹痛
(2) 吞嚥疼痛,胸口燒灼感
(3) 無預期的體重減經超過 10%
(4) 生長發育受到影響而遲滯
(5) 反覆出現嘔吐
(6) 慢性腹瀉特別是在夜間
(7) 有腸胃道出血的證據,例如看到血便或潛血反應陽性
(8) 合併不明原因的發燒
(9) 腹部理學檢查異常(例如肝脾腫大,摸到腹部腫塊)
(10) 家族史有腸躁症、消化性潰瘍、或其他特殊腹部疾病
(11) 合併有關節炎
(12) 排尿有障礙
(13) 青春期比較晚來
(14) 女生的生殖系統異常,例如無月經或經痛
(15) 晚上因為腹痛而醒來
如果去看兒童腸胃科之前,就診前,家長可以先做小孩腹痛的日記以提供醫師參考,紀錄包括腹痛何時發生、持續多久、 疼痛指數(一分到五分)、有無影響作息(上學、運動、遊戲)、可能誘發的原因(食物、活動、壓力、情緒)、當天是否有正常排便,大便性狀,解便後是否舒緩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