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你也在這裡 #搶先試讀 #PART1
在路上認識的那個男人傳了微信過來:我不能想去就去,要嘛你來吧。於是我就去了。機票,護照,台胞證。最小的登機箱。一千公里,一個半小時,我到了。
九月的深圳很舒爽。他在機場等我,他開很好的車,車上擺了印度香而不是人工芳香劑。他帶我去了深圳勝地,世界之窗,巴黎鐵塔就在路口,然後是凱旋門、羅馬競技場、泰姬瑪哈陵、仰光大金塔、雪梨歌劇院,全是縮小版的,但又不像小人國那麼迷你,有點像樣,又有點滑稽。
我說我都去過了。他說真的假的?
我說你怎麼有台灣腔?他說大概是受台灣同事的影響。
真的。我都去過了。真的巴黎,真的義大利,真的印度緬甸和澳洲。他沒出過國,但是去過好遠的新疆和西藏。
他又帶我去開車要一小時的地方吃晚餐,排在路邊的矮桌矮凳,像台灣的薑母鴨,但吃的是胡椒豬肚鍋。我們聊了很多,都是各自在路上的事。他又開車沿著蜿蜒山徑而上,進到山裡後他按下車窗,空氣濕涼,山下有霧。他在一處平台停下,腳下是深圳夜景。車內的音樂是許巍的〈曾經的你〉。每一次難過的時候,就獨自看一看大海,總想起身邊走在路上的朋友,有多少正在療傷。
我知道他會唱歌的。在雲南的路上相遇之後,曾經一群人去酒吧,他大大方方上台拿起吉他自彈自唱了陳昇的〈不再讓你孤單〉。於是我鬧他,要他唱歌,他不從,反倒把椅子打平了,半躺著,雙手高舉過頭,伸了懶腰,沒喝酒卻眼神迷濛。現在我得側身微微低頭才能跟他四目相接。
「你跟你老公都怎麼做的,幫我。」他說。
「我們不在車上做。」我說。
「那我們去找個房間。」他聽起來有點認真。
「我們不跟彼此以外的人做。」我說的是實話。
我仍看著他,他仍看著我。他安排的歌單來到下一首,老鷹合唱團的〈加州旅館〉,都是好適合在路上聽的歌。
「如果我強暴你呢?」前奏結束時他說。
「我會報警,你會坐牢。」我說的仍是實話。
他把椅子豎起來,倒車,載我回旅館。他問我明天想做什麼呢?我說我想一個人,他說那他晚上下了班來接我吃飯,我說好。
我說好的原因是,我相信他不會想把以上動作與對話再來一遍。
現在我回到房間了,一個人。我不害怕嗎?在車上的那時候。坦白說,事實上是,在路上的人,抽掉害怕之後,你只會看見,你自己也在看著前方,你也想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我不知道那之中有沒有期待,但我很肯定,沒有害怕。
#希望你也在這裡
#深圳
*
以上貼文配了一張世界之窗全景夜景照,巴黎鐵塔矗立在中間閃閃發光。一小時前發布,已有三百一十四個愛心,連美雅是其中一個。
這位IG作者名叫茉莉,正如文中自爆,已是個有夫之婦,少婦寫居家和敗家成為網紅的也不少,但茉莉走的是新女性路線,有恩愛的老公(偶爾也曬兩人份早餐或是四隻腳丫露出被窩那種閃照,圖說:回家真好),還有瀟灑的浪遊,自成一格,不接業配,也不經營互動,粉絲全靠口碑。這一 #希望你也在這裡 系列已經出過一本書,持續不定期在IG更新。
有些頭號粉絲或許會把希望「你」也在這裡的「你」當作他自己,認為是作者的溫柔邀約;而有些則是自己心中還有個「你」,把自己投射成為作者,希望自己也有作者的文筆與閱歷,但是都沒有也沒關係,至少有個「你」可以承接心意。
而連美雅不屬於上面兩種,對她來說,知道茉莉的「你」是誰,是最不能承受的事。她們在現實生活中有著雙重關係。表面上,連美雅必須叫茉莉「師母」,意即茉莉的老公是連美雅必須叫「老師」的人,不為人知的關係則是,連美雅與這位老師已經秘密交往了八個月。
.
//////未完待續//////
❥
《希望你也在這裡》#現正預購中・8/2開始啟程
博客來:
(限量簽名版)https://bit.ly/3iL1CMG
(一般版)https://bit.ly/3iDYJwT
誠品:
(限量簽名版)https://bit.ly/3y1k7CK
(一般版)https://bit.ly/3iQ9wUM
誠品蝦皮:
(限量簽名版)https://bit.ly/3zJVhb7
金石堂:
(限量簽名版)https://bit.ly/3Bxoacc
讀冊:https://bit.ly/3kJXKOj
三民:https://bit.ly/3zxvlzi
※作者親簽版數量有限,以各通路頁面顯示的現有數量為主,售完為止。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范琪斐,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我們常常會說,有錢能使鬼推磨。意思就是有錢連鬼都可以收買啦。有錢可以買的東西真的太多了,我可能買不到青春,但至少可以去拉皮少兩條皺紋吧?我現在還沒去喔,我存起來過十年再用。 但這次肺炎疫情,我真的看到一個金錢沒法收買的,那就是COVID-19 。 紐約時報在前幾天就在頭版頭,刊登了這次在疫情...
泰姬瑪哈陵機場 在 范琪斐的美國時間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我們常常會說,有錢能使鬼推磨。意思就是有錢連鬼都可以收買啦。有錢可以買的東西真的太多了,我可能買不到青春,但至少可以去拉皮少兩條皺紋吧?我現在還沒去喔,我存起來過十年再用。
但這次肺炎疫情,我真的看到一個金錢沒法收買的,那就是COVID-19 。
紐約時報在前幾天就在頭版頭,刊登了這次在疫情中過世的人的人名,因為美國的死亡人數已經跨過了十萬人,結果整個頭版頭整頁塞滿了人名。要知道現在確診人數跟死亡人數,飆到讓大家車尾燈都看不到的,就是號稱世界上醫療資源最完善、財富淹腳目的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美國,而且這個數字還在繼續爆衝當中!我以前在美國住了快三十年,我真的滿頭問號,到底是在幹嘛?最有錢的是你、做最爛的也是你,就好像富二代成績竟然吊車尾一樣,現在想想,富二代吊車尾的還不少,總之這就讓我忍不住開始思考,有錢真的是防疫必需品嗎?
最近就有個小地方抓住了國際媒體目光,還被拿來跟美國做比較,就是印度西南方的「喀拉拉邦」。
喀拉拉邦面積3萬8,863平方公里,比台灣大了一些,卻塞了3500萬人口;印度1月27日首個確診就是出現在喀拉拉邦,不過4個月過去,印度全國病例不斷爆增,至今已有超過14萬人確診,四千多人死亡,喀拉拉邦卻只有896例確診,7人喪命,情勢整個大逆轉,被稱作全印度唯一成功控制疫情的省分。
再拿來跟美國比一比,美國人均GDP達6.5萬美元,但Covid-19死亡率卻出奇高,達到5.8%;反觀以服務業為主的喀拉拉邦,人均GDP只有2900美元,失業率高達11.4%,但在這波疫情中,死亡率只有0.7%,怎麼看都狠狠打臉美國以及其他資源充足的大國。
包括英國BBC、衛報,美國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以及經濟學人,都大篇幅報導這個「喀拉拉現象」,以及他們採用的「喀拉拉模式」。
其實喀拉拉邦政府長期投入大量經費,加強公共衛生基礎建設,當地有2700多家政府醫療機構,平均每10萬人有330張床位,是全國最高,但要比醫療資源,美國更多啊,也沒比較厲害,我們就幫大家歸納出三項喀拉拉防疫秘訣。那第一項,就是跟台灣一樣的「超前部署」。
台灣17年前有SARS教訓,17年的萬全準備就等這一仗,喀拉拉邦在2018年也有「立百病毒」的前車之鑑,這個病毒也是由「果蝠」傳染的,當時一個月就奪走17條性命。
所以這次中國武漢傳出病情的時候,喀拉拉邦就立刻拉響防疫警報。1月就開始在四個國際機場對旅客進行體溫篩檢,追蹤並且隔離疑似個案;2月成立一個24人的防疫小組,3月10日就宣布關閉所有教育機構和娛樂中心,禁止大規模聚會,呼籲民眾不要前往宗教場館,兩天後進一步宣布封城令,比中央政府的全國封鎖令(3/24)早了將近兩週。
不僅如此他們還在每一區都設立負責處理Covid-19的專門醫院,連飯店也變成隔離病房;曾經擔任過中學教師的喀拉拉邦衛生部長「夏拉賈」,兩年前就靠防疫一戰成名,故事還被翻拍成寶萊塢電影。這回更是專訪接不完,還被封為「Covid-19殺手」、「巨星衛生部長」。這次的防疫模範生,怎麼那麼剛好都是女性領導人呀!
我們再看到第二點,同時也是非常具有印度style的「人海戰術」。
大家對印度的第一印象,應該就是人怎麼那~麼多,印度是目前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國家,僅次於中國,雖然人口密集往往會造成防疫困難,但喀拉拉邦反而把這項劣勢轉為優勢,號召民眾擔任防疫志工,結果短短一個月內就有30萬人加入!
喀拉拉邦把人海戰術運用在病例追蹤上,分為電訪和親訪,電訪中心運用地理標籤技術定位,志工再一一打電話詢問被監測的對象有沒有出現症狀,還有專門用來防疫的20萬個WhatsApp群組;當地還成立一支「追蹤部隊」,2萬6千名經過認證的社會衛生工作者和稽查員,挨家挨戶訪查隔離檢疫者,同時出動好幾千名警察,嚴格執行封鎖令,騎機車到處巡視,看民眾有沒有乖乖待在家。
但是喀拉拉邦的經濟,靠外邦和外國的日薪移工支撐,封城沒飯吃怎麼辦?當局也有完善的福利制度,把對人民的衝擊降到最低。
原來喀拉拉邦是由左派的共產政府當家,主張人人有飯吃,和印度中央和其他地區的右派種姓色彩大不同。相較其他省份的民眾因為封城挨餓,喀拉拉當局靠2萬個「社區廚房」,填飽30萬移工的肚子,有志工幫忙煮大鍋飯,民眾甚至能依據飲食喜好點餐,至今送出800萬份餐點;地方政府還免費向每個家庭發放15公斤白米、豆類和調味料,而且送貨到府,就算學校關閉,也會送營養午餐給學童,並且提供醫療和個人衛生用品給需要的民眾。
雖然「喀拉拉模式」目前看來很成功,但專家警告,仍然不能掉以輕心。例如印度泰姬瑪哈陵的所在地,北部城市阿格拉(Agra),先前防疫模式被大力讚揚,結果4月初案例暴增,神話破滅!不過喀拉拉邦的表現,依然可以證明財富並不是政府防疫的絕對條件。
西方資本主義的理念向來是:財富能讓民主政府,在承平時期為公眾提供服務,並且在危難當頭時,保護公眾免於傷害,不過看看美國這次的表現,或許就是因為資源太多反而掉以輕心,螺絲不知道鬆了幾百顆,反觀喀拉拉邦這樣相對不寬裕的地方,或許正明白自己沒那個本錢,也就不敢去冒險。錢多有錢多的優勢,但沒錢也有沒錢的做法,你認為資源多寡跟防疫表現成正比嗎?
這周琪斐大放送的關鍵字是 #喀拉拉模式 #窮無損防疫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九點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泰姬瑪哈陵機場 在 Wilhelm Chang Photograph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北印度|經典路線的衝擊體驗
2019年末的印度行,可說是一趟終於償願之旅。原計2018年底,從聖母峰基地營下山後,便打尼泊爾進入印度,由恆河畔上的瓦拉納西,一路西行至王者之地拉賈斯坦。豈料回到加德滿都後,染上重感冒。在旅店裡躺了幾天,把台灣帶去的藥都吃完後,仍不見起色。考慮到之後印度行程的挑戰度,比起尼泊爾是有增無減,只好臨時買機票飛回台灣(在機場還因為發燒被拉去小房間抽血篩檢...),忍痛推延印度行。
2019年因為朋友嫁去印度,邀請我參加婚禮;加上又有個適合的拍攝案,便順理成章地成行。或許心之嚮往之地,冥冥之中總會抵達,只是時間早晚罷了。
▌行程與路線選擇
這趟印度行的路線與之前規劃的相同,走訪了拉賈斯坦的四色城、泰姬瑪哈陵所在的阿格拉與恆河畔上古老的瓦拉納西。但這次的順序相反,主要是考量到離開尼泊爾已有一年的時間,我選擇『先易後難』,由比較不混亂的白城烏代浦開始走起,一路往東造訪藍城久德普、黃金城齋斯爾默、粉紅城齋浦爾、阿格拉、瓦拉納西,最終抵達朋友所在、與尼泊爾接壤的Gorakhpur。本來預計也會在德里停留,完成經典的金三角,但因為簽證延誤與聖誕節火車減班,延遲了兩天時間,在德里都沒離開機場,也許下次再補遺吧。
各城之後還會有專文介紹,還敬請期待。
▌交通方式
我在印度的城際交通,除新德里前往烏代浦是搭乘國內航班、烏代浦前往久德普是包車外,其他都是搭乘長途的臥舖火車。以前在歐洲時,就很喜歡搭火車旅行,包含夜間的臥鋪火車。而印度火車又是出名的有特色,我便理所當然的選擇了這種交通方式,把印度火車中的眾多分級,從頭等艙到倒數第二級都體驗了一遍。
▌飲食、衛生與季節
這次我的飲食基本上就是無止盡的咖哩。當然印度有很多街邊小吃,每個看起來都令人垂涎三尺。不過因為我有拍攝案要完成,避免影響到客戶的案子,所以謹慎起見,這趟我儘量避免都沒有嚐試。除在最後一站瓦拉納西有上館子用餐外,其餘都在飯店的餐廳解決。
衛生來說,隨著我的行程由西往東走,環境是越來越髒亂,空氣也越來越糟。除了街邊的垃圾量大增、路上排泄物密度變高,每天的空氣品質也都變成有害。最後在阿格拉與瓦拉納西時,甚至霧霾蔽日到中午,要過了下午一時才會稍稍散去,也因此沒有拍到泰姬瑪哈陵與恆河日出,是我拍攝以來,第一次因為霧霾導致無法拍攝。
因此,如果要在北印旅行的話,或許秋季與春季較能避開霧霾。
▌語言
本以為作為前英殖民地的印度,應該每個人多少會有基礎的英語程度。但事實上不是如此,或許因為貧富差距巨大,窮人無法接受教育,很多人是無法以英語溝通的,這一點在離開旅遊熱點後更為明顯。
▌花費
印度整體來說,物價相當便宜,對於背包客或自助旅人來說,是相對沒有金錢壓力的旅行地點。在印度旅行就像火車車廂的分級一樣,依照預算,可以選擇不同的舒適度,端看個人需求與喜好。可以十分奢華,也可以相當基本。我這次因為拍攝案的緣故,有其他考量。因此我的選擇算是普通等級,三週下來的全部花費(機票、簽證、食宿、交通等等),共約為台幣五萬多左右。
▌最後,我喜歡印度嗎?
被稱作背包客終極試煉的印度,顧名思義便是對旅人充滿挑戰。很多人說印度會讓人愛恨分明,幾乎沒有中間地帶。大概是特色越鮮明,越容易愛的人一見鐘情、不愛的人頭也不回、一去不復返吧。而印度似乎也不太迎合遊客,除了幾個主要的景點,其他都是依然故我。
在印度旅行的挑戰,或許隨著科技的進步,也可能我旅行的夠久,一些比較技術面的東西,像是訂交通票卷、旅館比價等等,雖然不像在歐洲、台灣這樣直覺輕鬆,但也不致於特別困難。
然而心態上確實需要調整。在印度有太多不可預測的事,因此最好有隨遇而安的心理準備。在印度如果無法臨機應變,恐怕會吃足苦頭。
我自認是適應力強,能臨場反應的人。然而對我來說,攝影很多時候要抽離現場,成為一個旁觀者。但在印度這點很難做到,因為很多人看到你拿著相機,就會過來攀談,其中很大部分就是要從你身上賺錢、訛錢,或甚至直接伸手要錢,導致我的狀態中斷。
再者就是每天都要殺價,真的是心會很疲憊。例如原本要價台幣十元的車資,車夫偏要喊到五十元。很多時候實在不想為了四十塊的價差浪費時間喊價,但看到車夫以為削到不知行情、願意支付五倍車資的肥羊那種貪婪又得意表情,心裡真的很不是滋味,更不用提每日應付各種訛詐的嘗試了。
我雖不到百無禁忌,但也絕非心胸保守之人。面對這些事情,對不是社交型、需要獨處來恢復活力的我,是額外的挑戰與負擔,且確實讓初到印度的我有些沮喪。
因此若是在剛離開印度時問我,我大概會回答短時間內不會再回來。然而過了一段時間後,卻也懷念印度色彩繽紛的景物,和那些令我印象深刻的『冒險』。所以對我來說,我會再訪印度,但喜好上,應該是愛恨交織吧......
也由於在印度體驗的好壞,很大程度取決於每個人的自身因素,很難單純的推薦或不推薦,只能說百聞不如一見。
但還是要特別說明,我在印度還是有碰到極為友善、好客,想要幫助我或是為我介紹印度的人,並非所有人都是為了要打開我的錢包而來。
更多我的旅行照片請參考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wilhelmchangphotography/
泰姬瑪哈陵機場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我們常常會說,有錢能使鬼推磨。意思就是有錢連鬼都可以收買啦。有錢可以買的東西真的太多了,我可能買不到青春,但至少可以去拉皮少兩條皺紋吧?我現在還沒去喔,我存起來過十年再用。
但這次肺炎疫情,我真的看到一個金錢沒法收買的,那就是COVID-19 。
紐約時報在前幾天就在頭版頭,刊登了這次在疫情中過世的人的人名,因為美國的死亡人數已經跨過了十萬人,結果整個頭版頭整頁塞滿了人名。要知道現在確診人數跟死亡人數,飆到讓大家車尾燈都看不到的,就是號稱世界上醫療資源最完善、財富淹腳目的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美國,而且這個數字還在繼續爆衝當中!我以前在美國住了快三十年,我真的滿頭問號,到底是在幹嘛?最有錢的是你、做最爛的也是你,就好像富二代成績竟然吊車尾一樣,現在想想,富二代吊車尾的還不少,總之這就讓我忍不住開始思考,有錢真的是防疫必需品嗎?
最近就有個小地方抓住了國際媒體目光,還被拿來跟美國做比較,就是印度西南方的「喀拉拉邦」。
喀拉拉邦面積3萬8,863平方公里,比台灣大了一些,卻塞了3500萬人口;印度1月27日首個確診就是出現在喀拉拉邦,不過4個月過去,印度全國病例不斷爆增,至今已有超過14萬人確診,四千多人死亡,喀拉拉邦卻只有896例確診,7人喪命,情勢整個大逆轉,被稱作全印度唯一成功控制疫情的省分。
再拿來跟美國比一比,美國人均GDP達6.5萬美元,但Covid-19死亡率卻出奇高,達到5.8%;反觀以服務業為主的喀拉拉邦,人均GDP只有2900美元,失業率高達11.4%,但在這波疫情中,死亡率只有0.7%,怎麼看都狠狠打臉美國以及其他資源充足的大國。
包括英國BBC、衛報,美國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以及經濟學人,都大篇幅報導這個「喀拉拉現象」,以及他們採用的「喀拉拉模式」。
其實喀拉拉邦政府長期投入大量經費,加強公共衛生基礎建設,當地有2700多家政府醫療機構,平均每10萬人有330張床位,是全國最高,但要比醫療資源,美國更多啊,也沒比較厲害,我們就幫大家歸納出三項喀拉拉防疫秘訣。那第一項,就是跟台灣一樣的「超前部署」。
台灣17年前有SARS教訓,17年的萬全準備就等這一仗,喀拉拉邦在2018年也有「立百病毒」的前車之鑑,這個病毒也是由「果蝠」傳染的,當時一個月就奪走17條性命。
所以這次中國武漢傳出病情的時候,喀拉拉邦就立刻拉響防疫警報。1月就開始在四個國際機場對旅客進行體溫篩檢,追蹤並且隔離疑似個案;2月成立一個24人的防疫小組,3月10日就宣布關閉所有教育機構和娛樂中心,禁止大規模聚會,呼籲民眾不要前往宗教場館,兩天後進一步宣布封城令,比中央政府的全國封鎖令(3/24)早了將近兩週。
不僅如此他們還在每一區都設立負責處理Covid-19的專門醫院,連飯店也變成隔離病房;曾經擔任過中學教師的喀拉拉邦衛生部長「夏拉賈」,兩年前就靠防疫一戰成名,故事還被翻拍成寶萊塢電影。這回更是專訪接不完,還被封為「Covid-19殺手」、「巨星衛生部長」。這次的防疫模範生,怎麼那麼剛好都是女性領導人呀!
我們再看到第二點,同時也是非常具有印度style的「人海戰術」。
大家對印度的第一印象,應該就是人怎麼那~麼多,印度是目前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國家,僅次於中國,雖然人口密集往往會造成防疫困難,但喀拉拉邦反而把這項劣勢轉為優勢,號召民眾擔任防疫志工,結果短短一個月內就有30萬人加入!
喀拉拉邦把人海戰術運用在病例追蹤上,分為電訪和親訪,電訪中心運用地理標籤技術定位,志工再一一打電話詢問被監測的對象有沒有出現症狀,還有專門用來防疫的20萬個WhatsApp群組;當地還成立一支「追蹤部隊」,2萬6千名經過認證的社會衛生工作者和稽查員,挨家挨戶訪查隔離檢疫者,同時出動好幾千名警察,嚴格執行封鎖令,騎機車到處巡視,看民眾有沒有乖乖待在家。
但是喀拉拉邦的經濟,靠外邦和外國的日薪移工支撐,封城沒飯吃怎麼辦?當局也有完善的福利制度,把對人民的衝擊降到最低。
原來喀拉拉邦是由左派的共產政府當家,主張人人有飯吃,和印度中央和其他地區的右派種姓色彩大不同。相較其他省份的民眾因為封城挨餓,喀拉拉當局靠2萬個「社區廚房」,填飽30萬移工的肚子,有志工幫忙煮大鍋飯,民眾甚至能依據飲食喜好點餐,至今送出800萬份餐點;地方政府還免費向每個家庭發放15公斤白米、豆類和調味料,而且送貨到府,就算學校關閉,也會送營養午餐給學童,並且提供醫療和個人衛生用品給需要的民眾。
雖然「喀拉拉模式」目前看來很成功,但專家警告,仍然不能掉以輕心。例如印度泰姬瑪哈陵的所在地,北部城市阿格拉(Agra),先前防疫模式被大力讚揚,結果4月初案例暴增,神話破滅!不過喀拉拉邦的表現,依然可以證明財富並不是政府防疫的絕對條件。
西方資本主義的理念向來是:財富能讓民主政府,在承平時期為公眾提供服務,並且在危難當頭時,保護公眾免於傷害,不過看看美國這次的表現,或許就是因為資源太多反而掉以輕心,螺絲不知道鬆了幾百顆,反觀喀拉拉邦這樣相對不寬裕的地方,或許正明白自己沒那個本錢,也就不敢去冒險。錢多有錢多的優勢,但沒錢也有沒錢的做法,你認為資源多寡跟防疫表現成正比嗎?
這周琪斐大放送的關鍵字是 #喀拉拉模式 #窮無損防疫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九點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