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目珠 #台灣的眼睛
#客家向原住民族致敬
#八月一日全國原住民族日
#8月1日原住民族日的正名由來與意義
https://www.storm.mg/localarticle/2895959
小時候在合唱團許多歌曲排練、演出,總覺得台灣原民的歌曲太動聽好哭了,就是憾動。相較當時大部份的華語、客語、河洛語歌的合唱曲- -總是有種「莫名少了什麼精華的怪感」。
-
昨天晚上吃了熟悉店家的夜市全熟煎鮭魚不加醬,半夜就不行了。
停下來ㄧ天、ㄧ個人的時間,意外的體會。
掛病號的午後夢到自己差點被爆雨淹沒捲死,是否在提醒我...繼續學得更好的游泳不能荒廢... ...。
河洛人由來 在 王惠美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彰化福佬好食客 全國客家日「天穿日」同歡慶】
農曆正月二十日是「天穿日」,天穿日又稱天穿節或補天節,惠美與員林市長游振雄等人共同參與拜天穿祈福祭典及活動開幕儀式。彰化縣有多元文化,希望大家共同傳承延續下去,一起打造美好,希望彰化。
「天穿日」的由來,河洛人過年過到農曆正月十五日元宵節,客家人則是過到農曆正月二十日,也就是所謂的「天穿日」,相傳上古時期,水神與火神相爭,將天空撞出破洞,女媧為免去人間苦難,於是煉石補天,解救蒼生,客家族群為了感念女媧娘娘的恩澤,所以有「天穿日」的由來。彰化有多元民族,客裔人口約有23萬多人,還有河洛人、福佬客、原住民、新住民等,彼此和諧相處、互相尊重。
河洛人由來 在 劉天賜個人專頁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支那、中國名稱由來
『中國』一詞最早出現於《尚書‧梓材》:『皇天既付中國民 ,越厥疆土,于先王肆。』周代君主認為:皇天已付姬姓之周朝來治理中國,則須和集諸國大眾來朝享(祭祠)。
有人以為周朝的『中國』,只有佔很小一片土地(關中河洛),可是,這便是『中國』,這個觀念。為何是『中』?認為自己居中,任何其他民族都視居邊陲,中心主義作祟。『國』是受封的國,四邊的人成了『蠻、戎、夷、狄』。視之沒有文化的野人,今天看,只不是漢文化傳承的少數民族而已。
秦大一統後,地理上的中國領土有了擴展,中國成為了國家的通用名號,十九世紀中葉後,與世界交往,中國一詞,成為了國家版圖之內全部領土的專用名稱。奇怪的是,歷朝皇帝的,強如漢武帝、唐太宗、成吉斯汗等,從來沒有一個政權以『中國』為國名。
直至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才稱Republic of China,簡稱:中國。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仍簡稱中國。
國家,這一名辭怎了解?上海辭書1979年版《辭海》給了三個義:一,『國』指諸侯,『家』指卿大夫。二,國家指皇帝。三,國家是階級統治的機關,是一個階級壓迫另一個階級的機關。這是無產階級革命家,列寧偉論。國家由軍隊,警察,法庭,監獄組成。有奴隸制、封建制、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四種類型。作為無產階級『神級導師』,他不會也不能相信『國家』這觀念。最後革命成功,便沒有『家庭』、『國家』了!
中國古代《古文尚書‧大禹謨》:『奄有四海,為天下君。』《禮記.大學》:『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故此,周稱『邦』,諸候稱『國』,卿大夫稱『家』。
至於『支那』一詞,近來揚揚沸沸。此字眼原出於印度梵文。是梵語cina音譯。古印度對中國的稱呼,日本人亦沿用。有很多音譯:『真丹』、『真旦』、『振旦』、『震旦』、『神丹』。又以『震旦』然較多用。唐慧琳,一切經音義:『震旦,或曰支那,亦云真丹,此翻為思惟,以其國人多所思慮,多所計詐,故以為名,即今此漢國是也。』
《漢語大詞典》:『古代印度、希臘、羅馬等地稱中國Cina、Thin、Sinae。或以為是秦國的對音』。唐玄宗《題梵書》:『鶴立蛇形勢未休,五天文字鬼神愁,支那弟子無言語,穿耳胡僧笑點頭。』便有『支那』此名稱。
兩名新議員第一次宣誓以『支那』稱中國,意思即有貶低共產政權的中國味道。但是太『小學雞』了,不知道首次進場的重要性。文化,歷史知識愧為大學畢業生。本來,『支那』無貶意,只因日本軍國主義者侵略中國,令中國人陷於八年抗戰苦境之中!在此抗日期間,日本軍國主義兇徒稱中國『支那』,中國人『支那人』,大有強霸的日本人高於『支那人』語調。『支那』成了侮辱中國歧視中國人的名詞了。1946年,日本正式發出迴避使用『支那』一詞的通告。為此名稱訂了侮辱中國的意思。他們不熟史,亂用以為即貶低中共之代名,實在惹出禍了。
河洛人由來 在 漢朝講河洛話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漢朝講臺語,聽眾有意見。漢朝講閩南語,聽眾說是 河洛 話。這次就以 河洛 話為名,但其實三種語言都相通。小族群的語言會被強勢的語言同化,南遷閩南的河 ... ... <看更多>
河洛人由來 在 臺灣話~臺員話~ 我討厭予人講閩南語=蠻南/南蠻語認為客語嘛 ... 的推薦與評價
歡喜人叫做啥名,臺語通稱由來久,袂爽獨佔愛人改,親像印地安人欲叫美國人袂使叫做講 ... 係講汝試著〝河洛話〞還係〝學老話〞有貶低个意思,汝愛摎〝閩南語〞正名安 ... ... <看更多>
河洛人由來 在 Hohlo名稱的由來- 精華區TW-languag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這是中國重量級學者謝重光的大作
收於《舍族與客家福佬關係史略》一書
茲恭錄於下
關於「福佬」得名的緣由,目前比較流行如下幾種說法。
或曰「福佬」是指「福建佬」,因為客家人是廣東人,故把福建閩南人稱為「福建佬
」,簡稱「福佬」。這種說法的缺陷是對客家人和福佬人的理解都是片面的。實際上
客家人並不都是廣東人,閩西、贛南都是客家人的重要聚居區;「福佬」也不限於閩
南人,潮汕人中說閩語的部分也是福佬。對於閩西客家人來說,「福佬」一詞主要還
是指潮汕人。筆者是閩西客家人,小時候家住武平縣,就常聽父老鄉親把潮汕人稱為
「福佬」,把潮汕女人稱為「福佬嬤」。這裡稱「福佬」的主體是福建人,客體是廣
東人,恰恰與論者的解釋相反。
或曰「福佬」應為「學佬」,乃因過去客家人很窮,大部分人沒讀書,少文化,而村
中請來教子弟讀書的先生多是閩南(或潮汕)人,出於尊敬和羨慕,特稱先生為「學
佬」,意思是有學問的人,久而久之,便將所有閩南人、潮汕人都稱為「學佬」。這
是一種很牽強的說法。實際上客家人雖窮,卻普遍重視文教,有耕讀傳家的傳統;閩
南、潮汕人雖然較富裕,對文教的重視反不如客家人。「學佬」之說與事實相去甚遠。
或曰「福佬」應為「河洛」,說是福佬先民從河洛一帶遷來,比土著有較高的文化,
為了紀念故土,同時要與落後愚昧的土著相區別,故自稱「河洛人」。因為閩南話中
「河洛」與「福佬」音近,故被人訛稱為「福佬人」。這是一種晚出的說法。前面兩
種說法都把「福佬」作為他稱,這裡卻把「福佬」變成了自稱。但實際上「福佬」之
稱往往是帶有貶義的,故爾現實中罕見閩南人或潮汕人自稱為「福佬人」,客家、廣
府等相鄰族群的人們也很少有當面稱閩南人、潮汕人為「福佬人」的情況。再說「福
佬人」一般認為先世於唐代來自光州固始,而光州固始在淮河之南,與屬於黃河流域
處在中原核心區域的河、洛(即黃河與洛水交匯處)相距尚遠,也不在同一個大的政
區。河、洛一帶唐代屬於京畿道,宋代屬於京西北路;而光州唐代屬於淮南道,宋代
屬淮西路。只有到了元代,光州才被劃入河南行省,但處於河南省的西南隅,屬該省
的邊緣,仍然高攀不上處在全省核心地位的河洛。也就是說晚至元代以後,光州才勉
強沾得上一點「河」(指河南省)的邊,距「洛」(洛陽、洛水)則仍差十萬八千里
。論者為了自高身價,強行攀附「河洛」,難道要把老祖宗入閩開基的時間從唐代降
至元代嗎?這當然是行不通的。於此可見「河洛」說之捉襟見肘,杆格難通。
那麼,「福佬」作為族稱,到底是怎樣得名的呢?
我們認為,要正確索解這個問題,第一必須確定它到底是他稱還是自稱,第二必須明
確這一族稱出現的時間。還必須了解古今語音的同異以及地名、人名(主要指族名)
由粗俗向典雅演變的一般規律;並正視土著少數民族成分在閩南人、潮汕人血統和文
化上占相當大比重的客觀事實,在此基礎上,把這個問題放到特定的歷史背景中加以
考察,才能得到比較接近實際的答案。
我們認為,從「福佬」一詞的使用情況來看,就像客家本是他稱一樣,「福佬」也是
他稱,是客家人對於閩南和潮汕人的一種帶有貶義的稱號。確定了這一點,也就確定
了「福佬」一詞出現的上限,那就是不能早於客家民系形成的南宋中葉。因此,所謂
從特定歷史背景中考察「福佬」一詞的出現,實際上是要清理南宋中葉後客家與「福
佬」兩個族群的相互關係。
從宋代開始,特別是自南宋以後,閩南人已大批地成板塊狀地移民到粵東的韓江流域
、榕江流域和練江流域(說詳第五節),而在這一時期,粵東的西部也已然成為客家
大本營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土地、資源等現實利益的矛盾,這兩個族群在粵東的關
係較之其在閩西、閩南的關係更為緊張、彼此的隔閡和仇恨也較為顯著。表現在彼此
的稱呼上,出現了互相用污衊性字眼相稱的情況。
對於客家人來說,可以拿來作文章的是閩南人(包括移居到粵東的閩南人)先民的民
族成分。
我們知道,唐代以前南方少數民族被統稱為「南蠻雜類」,「獠」是其中重要的一員
。《隋書‧南蠻傳‧序》曰:
南蠻雜類,與華人錯居,曰蛋,曰獽,曰俚,曰獠,曰色。俱無君長,隨山洞而
居,古先所謂百越是也。其俗斷髮文身,好相攻討,浸以微弱,稍屬於中國,皆
列為郡縣,同之齊人,不複詳載。
這裡說不少「南蠻雜類」完成了漢化,成了一般郡縣中的編戶齊民(《隋書》稱「齊
人」是避李世民諱,改「民」為「人」)。但就閩粵二省來說,直至唐宋時期,開發
程度還相當低,還有相當多的蠻夷未被同化,在中原士人眼裡仍像妖怪、魑魅一樣。
這種情況,到宋代雖有改觀,但並未根本扭轉一般士大夫對閩粵的輕視和恐懼。南宋
寶祐六年(1258),胡太初被任命為汀州太守,親朋驚呼:「是辟遠而難治者也!」
(《臨汀志》序)就是證明。
在閩粵,「南蠻雜類」多稱為「獠」。「獠」的含意很寬泛,有時連「俚」、「蛋」
也包括在內。為了區別「獠」內部的不同種落,常在「獠」之前冠以「獦獠」、「俚
獠」等名。例如六朝人裴淵謂俚獠「風俗好殺,多構仇怨」(裴淵《廣州記》);唐
初據有潮、循二州土豪楊世略,史稱其為「俚酋」(《新唐書》卷一《高祖紀》及卷
八七《林士弘傳》);禪宗六祖惠能初見五祖弘忍時,五祖曰:「汝是嶺南人,又是
獦獠,若為堪作佛?」(《六祖壇經》行由品第一);唐玄宗天寶元年,置嶺南五府
經略,職責是「綏靖夷獠,統經略、清海二軍」(《資治通鑑》卷二一五)。如此等
等,不一而足。到了明代,嶺南諸獠又多統稱為「峒獠」或「山獠」。顧炎武曰:
「峒獠者,嶺表溪峒之民,古稱山越。唐宋以來,開招浸廣,自邕州以東,廣州
以西,皆推其雄長者為首領,籍其民為壯丁,其餘不可羈縻職務,則依山林而居
,無酋長版籍,亦無年甲姓名。以射生物,凡活蟲豸能蠕動者,皆取食之,謂之
山獠。《虞衡志》所謂蠻之荒忽無常者也。……雖有衣冠雜處,不能化也。」注
曰:村氓與蠻獠相雜,有士夫之家,亦不能制。(《天下郡國利病書》原第19冊
《廣東下》)
按「獠」字古讀如「佬」。《宋本‧玉篇》犬部第三百六十四:「獠,力道切,夷名
。」是「獠」作為少數民族名稱時讀如「佬」的明證。因此之故,元代福建、廣東一
帶的「蠻獠」或舍族領袖往往稱為「大佬」或「大獠」,且兩者可以互相替代。(參
見《元史》劉國杰、蕭乃台、王英等諸人列傳)因此,「福佬」之「佬」,應是由「
獠」字轉化而來,作為他稱,帶有輕蔑和侮辱的意味,或可無疑。
至於「福」字,似指這一部份「獠」是從福建來的,「福佬」者,乃福建「夷獠」也
。不過,在客家方言中,「福佬」之「福」讀如「貉」,「貉」與「獠」字相配,貶
義更強烈,蔑視的程度更深。當福佬人稱客家為「客仔鬼」時,客家人反唇相譏,用
「貉獠」之稱加以反擊,是容易理解的。
對於這一推斷,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中的一則材料提供了佐證。該書原第17冊
《廣東上》引《永安縣志》曰:
舊屯十二,今存其七。廢等兩巡司,本以游徼為官,無為歷多矣。四境今無虞乎
。上鎮黃花,北近藍能大小徑,東出程,揭貉獠坪南嶺,南通螺溪馬公寨、黃峒
、新村、卷蓬,南鄰松坑、碗窯。往皆盜賊門戶,獨西無外患,可徒睫之視哉!
文中「貉獠坪」一語,是「貉」、「獠」兩字連用的確鑿史例。按永安縣即今紫金縣
,屬河源市管轄,是一個純客家縣。其東境與程鄉縣和揭陽縣鄰接,程鄉縣(今梅縣
等地)也是客家地區,揭陽縣的大部分是福佬地區。在紫金、程鄉、揭陽三縣交界的
某處地名稱為「貉獠坪」,可以設想,其地應偏在揭陽縣一方,然而無論是從紫金縣
的角度,還是從程鄉縣的角度,把這一屬於「福佬民系」的地方稱為「貉獠坪」,也
正合乎當時客家、福佬兩民系結怨甚深的歷史實際。
總之,「福佬」一詞,最初是粵東客家人對於潮汕人帶有貶義的稱呼,後來成為所
有客家人對所有閩南人和潮汕人的蔑稱,最後,閩南人和潮汕人也接受了這一稱呼,
不過排斥了「貉」字,選定了「福」字,並把「佬」字另加詮釋,解為長老之老,或
乾脆稱為「福老」。
--
一圖勝萬言!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6.64.27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