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看完這本書:「小數據獵人:發現大數據看不見的小細節,從消費欲望到行為分析,創造品牌商機」,各種故事非常有趣。
讓我越來越知道要怎麼吐槽說自己的興趣是「觀察人類」的人了。(誤)
Amazon 上 4.5 星,做 UX 設計和產品、品牌的人應該會很喜歡這本提到他所觀察、訪談到的各種小細節,以及他為什麼會這樣子設計、解決什麼問題。
我們學習這麼多種研究方法究竟為了什麼,可以怎麼運用?問題成因和條件不只一個,要怎麼交叉比對找出最佳解法?
這本滿滿的故事、範例,用語不艱澀,看完會很慚愧,說自己在觀察人類,和人家一比,其實都在觀察正妹裙子有多短吧。(再誤)
補充:如果你有買「設計的方法」,可以兩本一起比對,「小數據獵人」書中提到的各種故事,起碼用上器物分析、行為地圖、民族誌、引導式敘事、個人物品收藏、文化探測、隱匿觀察、參與觀察法、照片研究、隨行觀察...等研究方法。
民族誌範例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阿潑也是百工裡的人類學家,最近她介紹了梁鴻的《看不見的村莊》,這是本民族誌方式書寫改革開放後劇變中的中國農村面貌的好書,小編已經等不及要看了~
以下摘自她FB的短評與文章摘要:
————————————————————
強推《中國在梁庄》。我很喜歡這種民族誌式的作品。即使作者並不試圖客觀,是以散文來寫。但精確描述改革開放後中國農村的劇烈變化。沒有生硬理論描述,透徹。
特別喜歡書後的補述。文間充滿反思。
引述:
但我無意重申中國勢力。威嚇太多,多到失去真實,反讓恐懼成為實體。中國是個全稱式的集體,世人往往忽略那強壯外表下仍是由血肉肌理構成,是活生生的人民,有著百般複雜的生命。有時他們會以素樸面貌出現在外國記者的非虛構作品中,能言善道,活得如此挺拔如此神氣。這些老百姓在西方視角下展演了自己,但這些展演,充其量也只是驗證了西方價值體系:看,他們與我們如此不同。
中國知識分子也寫自己,但多是評論雜文,少有娓娓道來的細膩之氣。紀錄片導演張贊波透過《大路》(八旗)描繪當代中國發展風景,是一經典範例;文學教授梁鴻則以《中國在梁庄》、《出梁庄記》二書,引領我們進入「看不見的中國」──經濟飛躍的同時,農村卻逐漸崩壞、瓦解,宛如廢墟。「我所回憶的村莊,和現實的村莊,雖然地理位置沒變,但其精神的存在依據卻變了。蓬勃的中國新時代,正是在這樣的廢墟中,建構它的新形象與新軀體。」
(文章引述自「讀書大展-看不見的村莊」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530000856-260116)
民族誌範例 在 詮釋鬼打牆 的推薦與評價
驗,獨立於民族學家的民族誌再現觀點,這些觀點與民 族學家的活動有關。 ... 民族學觀察的具體範例。 ... 民族誌資料可以用精神分析的術語加以隱喻地解讀。例 ... <看更多>
民族誌範例 在 民族誌及其研究方法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民族誌 及其研究方法】 講師:政大民族系藍美華教授本單元將帶大家認識什麼是 民族誌 ? 民族誌 的研究方法為何? 一探 民族誌 的優缺點及其技術。 ... <看更多>
民族誌範例 在 [清大課程]謝國雄-- 田野調查(星期三下午在中研院) 的推薦與評價
田野調查
英文名稱 :
任課教師 : 謝國雄
上課時間 :
先修科目 : 無
教師自訂之課程摘要:
一,課程說明
田野工作一石四鳥:蒐集與創造資料、切磋與創新理論、反省社會學知識的
認識論以及呈現各種生命情調相互激盪的存在論。這一門課分成兩部分,第
一部份研讀範例,將在上學期進行。第二部份是實作,將在下學期進行。
在第一部份,我們將研讀透過田野工作所寫就的範例,藉以體會上述田野工作
四位一體的意義:同時觸及了具體操作、基本議題、認識論與存在論,
這四者緊密相連。但為了陳述方便,還是將其分述如下。首先,研讀這
些具體著作,將讓我們學習到田野的具體操作(「田野技法」),諸如:
一、 長期生活在田野。
二、 參與觀察。
三、 參與實作。
四、 深度訪談。
五、 口述史。
其次,在學習這些具體的操作技術時,我們也熟習了社會分析中的基本議題,如:
一、 經濟理性放諸四海而皆準嗎?是否有另類的經濟邏輯?
二、 如何化解社會衝突?儀式在社會生活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三、 情緒如何在社會生活中展現?二者之間有什麼樣的關係?
四、 「社會生活」是多層次的實在嗎?如何證明:象徵作為另一個層次的社會實在?
五、 「權力」是什麼?如何理解殖民遭遇中的控制、對抗、轉化與開展?
六、 社會秩序如何繁衍?志願性順服如何形成?行動者如何既有創造力,但卻又作繭
自
縛?集權政體下的順服與反抗如何糾結?
七、 社會如何動起來?
此外,透過這些著作,也可以讓我們體會到不同性質的田野:
一、 原住民部落。
二、 工廠。
三、 學校
四、 社區。
五、 社會運動。
六、 較大範圍的地域。
最後,我們也將閱讀一些「幕後的真情告白」,見證「工作中的社會學家
與人類學家」,分享他們的田野經驗,藉此反省社會學知識的認識論與存在論。
兩個星期一本書,負擔確實相當重(打*號者為必讀的教材)。但我會陪著大
家一起奮鬥,只要有信心,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
這門課的第二部份,同學將藉著「實作」來體會與掌握田野工作的精髓。
「實作」的部分將從上學期結束時就開始準備,暑假期間就要進行初步的
田野。這是一門連續的課程,必須要修完第二部分的「實作」之後,才可
取得全學年六學分。
二,指定用書
三,參考書籍
*陳玉梅
2001 <<究天人之際:林長壽>> 壹週刊:20: 68-75。
四,教學方式
五,教學進度
一、人類學田野工作(一):「骨架、血肉與精神」
(原住民是經濟理性人嗎?是否有另類經濟邏輯?)
*Malinowski, B.
1961 Argonauts of the Western Pacific. New York: E. P. Dutton &
Co., Inc.
(幕後告白)
Malinowski, B.
1987 A Diary in the Strict Sense of the Term. London: Athlone.
二、人類學田野工作(二):「遠處傳來的鼓聲…」
(儀式如何化解社會衝突?)
* Turner, V. W.
1968 The Drum of Affliction: A Study of Religious Process among the
Ndembu of Zambia.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三、人類學田野工作(三):當田野工作看起來「失敗」時…
(親屬生活中的愛恨情仇:如何看待社會生活中的情緒?)
*Briggs, Jean L.
1970 Never in Anger: Portray of an Eskimo Family.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四、人類學田野工作(四):「另一層的社會實在…」(壓迫與抵抗的辯證關係)
*Comaroff, Jean
1985 Body of Power, Spirit of Resistance.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of Press.
五、參與實作:身體力行,感同身受
(工人為什麼會參與剝削自己的趕工遊戲?)
*Burawoy, Michael
1979 Manufacturing Consent.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夫子自道)
*Burawoy, Michael
1991a "The Extended Case Method." In M. Burawoy et.al. Ethnography
Unbounded.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p. 271-287.
1991b "Teaching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In M. Burawoy et.al. Ethnography
Unbounded.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p. 291-300.
六、社會學介入(一):透過社會工作來進行社會研究
(從失業來勾繪社區生活的整體圖像)
*Jahoda, Marie, Paul F. Lazarsfeld, and Hans Zeisel
2002 Marienthal: The Sociography of an Unemployed Community.
Transaction.
七、社會學介入(二):以改造社會為目的的田野工作
(社會運動的自我分析與歷史性的追尋)
*Touraine, Alain et. al.
1983 Solidarity--The Analysis of a Social Movement: Poland 1980-1981.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理論反省)
Touraine, Alain (translated by Alan Duff)
1981 The Voice and the Ey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八、民族誌想像:「想像的線穿過民族誌的針孔…」
(藍領工人之子為何總是做藍領工作?)
*Willis, Paul E.
1981 Learning to Labor.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真情告白:田野工作者的生命情調)
*Mills, David and Robert Gibb
2001 “’Center’ and Periphery—An Interview with Paul Willis.
” Cultural Anthropology 16(3): 388-414.
(反省與前瞻)
Willis, Paul
2000 The Ethnographic Imagination. Cambridge: Polity.
九、口述歷史:口述歷史呈現的是什麼樣的「社會」、「文化」與「歷史」?
(集權政體下的悲喜交響曲:共識與叛逆、順從與抵抗、生與死)
*Passerini, Luisa
1987 Fascism in Popular Memory: The Cultural Experience of the
Turin Working Clas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六,成績考核
期末作業
請以12頁的篇幅(打字檔),討論下面兩個問題:
一、 任選兩本著作,比較二者的四位一體(即:蒐集與創造資料、
切磋與創新理論、反省社會學知識的認識論以及呈現各種生命情調相互激
盪的存在論)如何呈現?有何異同?
二、 你所選的這兩本著作,對於研究台灣社會有何啟示?對於你自己的研究呢?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25.168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