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也青春
前幾天,我在線上錄Podcast「經典也青春」談費茲傑羅的《冬之夢》。費茲傑羅最廣為人知的小說是美國夢的象徵——《大亨小傳》,描寫出美國的繁華和美好年代。但我想談的《冬之夢》是費茲傑羅早期的短篇集,道盡所有關於愛的執迷與虛幻。
這本書多年前看還是淡淡的悲傷,沒想到前幾天重讀這本的最後兩篇懺情錄真是直接打到我哭點。 (原來人真的不能擁有”夢想中的金閣寺”啊)
費茲傑羅最厲害的是一個句子同時寫了繁華,也寫了落盡,這種功力,除了曹雪芹,很少人比他更厲害。《冬之夢》似是費茲傑羅的半自傳,也是《大亨小傳》的前身。
第一篇他形容著高爾夫球場春來的勝景,更寫出冬季時球場是原是荒涼的沙地,他甘願被茱迪.瓊斯耍得團團轉,茱蒂瓊斯之前看他有如看盤中的雞肝沒有什麼差別,(除美貌與驕矜外)什麼線索都沒有給他的名媛茱蒂,卻如鏡面一般投射出主角的殘缺與不肯輸的驕傲。讓人想起費茲傑羅的妻子賽爾坦。
最後兩則故事中,主角看似已打入上流社會,但他對於這種自動開機的交際感到身心俱疲,因為那並非他的本質。
你才知那冬之夢,是主角做的一場夢…而那片冬季的沙地又是隱射什麼?
歡迎收聽本集的「經典也青春」,也推薦費茲傑羅令人刻骨銘心的小說集《冬之夢》。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
殘句線索線上看 在 一線三的日常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一線三的案件分享
我是一個怪人,因為我相信警察始終也是人,
有自己的情緒、處事態度、完成事情的方法,
只求事情能成功解決、完美落幕。
警察到場是為了解決問題,而非製造問題。
但很多人不這麼認為,他們認為警察是執法者,
理當按照標準作業流程處理所有勤務業務,
即使將一套法則交給不同的警察處置,
也不該出現差別性執法的狀況。
對他們來說,違規不該有第二句話,
明文規定就是該處罰,處罰的權力在警方,
故警方若到場沒有開單告發,等同警方瀆職。
OK,雖然這邏輯實在有待商榷,但我尊重,
也許這就是行政裁量權被發明與過度濫用後,
引發警民爭議的最大原因吧。
但對我來說,處事只要遵照法規的SOP,
當場的判斷,加上自己心中的那把尺,
不單單求把事情處理得「正確」,
更應該追求把事情處理得「妥當」。
一間派出所其實跟一間公司沒甚麼兩樣,
每個員工依照專業不同、興致不同、能力不同,
依照自己擅長、有熱忱的區塊業務做為區別,
有人擅長文書處理、對上頭的溝通協調很拿手,
有人對於查緝刑案、線上績效有興趣,樂此不疲
有人調帶很細心,再小的線索也難逃他的鷹眼。
而在這個單位待了好幾年的我,
沒進專案、沒進內勤、沒接甚麼重要的業務,
依舊在大輪番耍廢,與我追求的「中庸」吻合。
前面說道,我是個怪人,喜歡與攤販交手。
扣掉特定幾種明顯欠罵、死皮賴臉的,
攤販多為家境清寒的老弱婦孺或傷殘人士,
頂著寒風在騎樓擺設紙箱搭建而成的攤架,
販售牙刷牙膏、雨傘或腳踏墊等生活用品;
再不然就是推著放滿食物的攤販車沿街叫賣,
時常出沒於捷運站或是人來人往的大街小巷。
攤販都擁有自己的故事,也很愛掛在嘴上,
不是爸爸欠債,就是兒子好賭、不爭氣,
不然就是自身殘疾,找不到工作只好擺攤等等,
身世背景大同小異的可憐。
多半這種攤販都很識相,知道自己正在違規,
看到警方到場取締(或甚至只是到場巡簽)時,
都會主動收拾商品、裝袋上攤販車後盡速離開,
通常在面對這種識趣、識時務的違規攤販時,
既明白、也能體諒他們也就為了混口飯吃,
雖然是違規沒有錯,但除非太過誇張,
否則我們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晚上去路口站交整,下班時間車潮多,
除驅趕周邊違規停車外,也得適時的擋車,
讓斑馬線上的行人優先通行。
撇見雙手拄拐杖、瘦小的阿伯迎面走來,
雙腳萎縮、在空中晃呀晃,每一步都格外吃力,
脖子上掛了一個跟他軀幹差不多大小的大袋子,
裝滿販售中的生活用品,是個移動式的攤販伯。
眼看行人燈號小人開始閃爍,準備變燈,
他的速度絕對過不了馬路,只好在眾目睽睽下,
趕緊湊近,詢問攤販伯要不要幫忙。
「不然你幫我拿一下袋子好了。」
伸手接過攤販伯套在脖子上的背袋,
差點因為重心不穩跌個狗吃屎。
這袋子她媽也太重了吧!!!
內容物加起來少說也有個四五十公斤,
我好手好腳的成年人揹著走路也踉蹌,
真難想像一個雙腿沒有功能的殘障人士,
是怎麼用脖子跟手臂的肌肉行遍天下的。
忍受著大批停紅燈的車輛駕駛灼熱的眼光,
使盡吃奶之力揹著袋子,配合阿伯寸步前行、
同時還要以眼角餘光看阿伯有無跟上,
抵達對岸的騎樓,再氣喘吁吁地把袋子放下,
暗自決定今天下班後一定得好好調整重訓菜單。
攤販伯自動掏出身分證遞給我,讓我開單,
接過身分證,查了一下,不是查捕逃犯,
無前科,但罰單欠繳金額比我的年薪還要高。
把身分證還給他,揮了揮手請他離開,
叮嚀他寒流準備襲來,保暖衣物要穿妥,
暖暖包如果不夠用,可以來派出所索取。
「少年ㄝ,謝啦,新年快樂。」
啊伯走後,拿起指揮棒繼續擋車吹哨監控路況,
我想,2021的確需要一點對自我的期許。
When given the choice
between being right or being kind,
choose kind.
#我寫他們的故事
#他們過自己的人生
#一線三的日常
#警察 #台灣警察 #違規 #攤販 #善良
Photo by 不可考
Written by 一線三
Post by M編
殘句線索線上看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死亡賦格曲 ◎ 保羅•策蘭 (孟明譯)
清晨的黑牛奶我們晚上喝
我們中午喝早上喝我們夜裡喝
我們喝呀喝呀
我們在空中掘個墳墓躺下不擁擠
有個人住那屋裡玩蛇寫字
他寫每當夜色落向德國妳的金髮喲瑪格麗特
寫完他步出門外星光閃爍他一聲呼哨喚來他的狼狗
他吹哨子叫來他的猶太佬在地上挖個墳墓
他命令我們馬上奏樂跳舞
清晨的黑牛奶呀我們夜裡喝你
我們早上喝你中午喝你晚上也喝你
我們喝呀喝呀
有個人住那屋裡玩蛇寫字
他寫每當夜色落向德國妳的金髮喲瑪格麗特
妳的灰髮呀書拉密我們在空中掘個墳墓躺下不擁擠
他吆喝你們這邊的挖深一點那邊的唱歌奏樂
他拔出腰帶上的鐵傢伙揮舞著他的眼睛是藍色的
你們這邊的鐵鍬下深一點那邊的繼續奏樂跳舞
清晨的黑牛奶呀我們夜裡喝你
我們早上喝你中午喝你晚上也喝你
我們喝呀喝呀
有個人住那屋裡妳的金髮喲瑪格麗特
妳的灰髮呀書拉密他在玩蛇
他大叫把死亡奏得甜蜜些死亡是來自德國的大師
他大叫提琴再低沉些你們都化作煙霧升天
在雲中有座墳墓躺下不擁擠
清晨的黑牛奶呀我們夜裡喝你
中午喝你死亡是來自德國的大師
我們晚上喝早上喝喝了又喝
死亡是來自德國的大師他的眼睛是藍色的
他用鉛彈打你打得可準了
有個人住那屋裡妳的金髮喲瑪格麗特
他放狼狗撲向我們他送我們一座空中墳墓
他玩蛇他做夢死亡是來自德國的大師
妳的金髮喲瑪格麗特
妳的灰髮呀書拉密
--
◎作者簡介:
策蘭,生於1920年,二戰後最重要的詩人之一。1938年赴法學醫。1942年,其猶太裔雙親相繼於集中營中被殺,策蘭倖免於難,但仍被德軍征作苦力。1944年,策蘭攜帶《德語辭典》和《英德辭典》逃亡他鄉,48年後棲居巴黎,長達二十年。52年,策蘭的〈死亡賦格曲〉一詩震懾德國。60年獲德國最高的文學獎項——畢希納文學獎。70年,策蘭跳塞納河自盡。策蘭一生出版十一本詩集,其中三本為身後出版。
策蘭一生將揭露人類歷史上最殘忍的納粹集中營之罪行,視為自己的詩人職責,這給他帶來榮譽,但更多的是痛苦。他的代表作〈死亡賦格曲〉被視為二十世紀唯一的世紀之詩。除了一首贈予兒子的詩外,策蘭的作品全以德語寫作。
--
◎小編宇翔賞析:
始於14世紀,賦格曲是一種複音音樂(多旋律)的創作形式——各種樂器以對位的方式,用不同的音高模仿彼此的旋律,彷彿對答、追逐和嬉戲,進而轉調、變奏、推進,最終在越趨緊密而疊加的共鳴中結束。賦格曲,可說是一種富有形式感、戲劇性,以及豐富張力的樂曲形式。然而,賦格雖然有形式的骨幹,但在音樂創作上卻是相對自由的,這是藝術所共通的本質。
但,自由的藝術屬於自由的世界嗎?據說,奧斯維辛集中營司令官的住宅,經常傳出巴哈精湛的賦格曲,迴盪在營區囚犯不寧的耳朵中。而據策蘭傳記的作者所寫,納粹在集中營裡殺猶太人時,會叫喚猶太人當場演奏樂器,一邊奏樂、一邊屠殺。在這個非常時刻,藝術與殘酷緊緊相連,任何見過這幕的人恐怕都難以忘懷。何況,如若你的父母就死在了裡面。
經過了上頭的背景敘述,再回顧一下作者簡介,策蘭在〈死亡賦格曲〉中所運用的複沓形式也就不難理解了——戰爭下龐大的死亡正進行著,就像一支樂曲,而受難者就是樂器,由機關槍打著節拍,循環迴圈。
然而,策蘭詩的晦澀不只一處,理解了複沓,讀者還得費心於複沓的內容物。首先,「黑牛奶」一意象在詩中反覆頌唱,可說是本詩的其中一條主旋律。在一般印象中,牛奶本應是白的,策蘭卻將牛奶染上黑墨。每個人都能有不同的詮釋:有人說那是勞動打滾下的汙泥,有人說是反覆沾染的舊血。在小編看來,將「牛奶」與「黑」結合在一起,暗示的是一種矛盾情感。「牛奶」對於生命、養育的象徵,對照「黑」對於死亡、苦難的象徵,兩者緊緊環繞,彷彿死神是一名母親,正餵養著我們苦難。且在集中營裡,這牛奶不管是否酸壞發黑,我們都得喝,早晚喝、中午喝、夜裡喝,乞討著喝。牛奶供給的不再是養分,而是日常性的受刑。
第一段中同樣重複很多次的「空中墳墓」又要如何解讀呢?策蘭寫:「我們在空中掘個墳墓躺下不擁擠」反過來說,如若不在空中掘出墳墓的話,就會面臨擁擠的問題。這可以看作一個現實考量,在納粹集中營裡,處死後的枯瘦屍體都成堆疊放在倉庫中,因為處死的人實在太多,焚屍爐來不及燒。而若連倉庫都滿了,只得埋到地底下。那麼是誰來挖洞呢?當然就需要「猶太佬」來幫忙了。策蘭或許就曾擔任過這挖土的角色,於焉在心中默想出這個句子。屍體要如何在戰爭的焦土上死得比較舒適?竟只能抬頭望天抹汗,將這遐想訴諸於虛構的廣闊。
除此之外,「蛇」也是一個富含蘊味的意象。傳統上,蛇象徵著邪惡。古時的北歐人稱鮮血為「蛇之水」,這暗示了蛇對於暴虐的飢渴貪婪,也暗喻刀劍如蛇牙般無情的鋒利。在本詩中,蛇還有另一個象徵意涵,線索要從書拉密的灰髮牽起。第五段的最後一句是:「妳的灰髮呀書拉密他在玩蛇」敏銳的讀者會發現,儘管複沓的形式是本詩的主幹,但為甚麼在此段的最後一句還要加上一句「他在玩蛇」呢?這無非是要將「蛇」和書拉密的「灰髮」連在一起,暗示其關聯。在集中營裡,猶太囚犯因生病或勞累而失去工作能力後,就會從生產線上被撤下,接著被騙往毒氣室成群屠殺。其後,屍體會被丟進焚屍爐,只留下有用的部位。敲掉的金牙會被重鑄變賣、紋身的皮膚充作燈罩使用,而堪用的頭髮則塞進枕套再供給囚犯。一旦你也開始筋疲力盡,下一顆枕頭將可能來自自己的髮絲。納粹將集中營作為一個現代化的廠房,如此講求分工和效率,這些記載或照片皆可從文獻中查到。回到詩中,燒爛的灰髮,被象徵死神的那人所輕撫、玩弄著,如一條蛇。而「書拉密」是傳說中所羅門的妻子,也是世上最美的女子。此刻被握在死神的手裡,只能是最美的灰燼,何其諷刺。
目前為止我們可見,策蘭的詩雖然是由一個個象徵所築構而成的密閉式空間,但所有的意圖都指向了外在的現實世界,與他切身所處的苦難息息相關。
有人會說策蘭的詩過於晦澀,但對策蘭的精神世界而言,這過度的晦澀,才是生活的原貌。我們或許無法完全解讀策蘭的詩,但至少能聆聽它,有些情感正如音樂,是無須語言就能傳達的。因此,〈死亡賦格曲〉絕不是一首安魂曲,正好相反,是召魂曲,每當清晨降臨,面前就會端來一杯策蘭的黑牛奶,提醒我們還原生活的真實,以及人類的罪惡史。正如策蘭對於德語寫作的堅持,不只因為德語是他的母語,策蘭熱愛著德語的同時,也背負著這個語言的悲哀史,這是劊子手的語言,正如他所寫的──「死亡是來自德國的大師」。這對於語言的複雜情感,也加深了策蘭寫作的艱苦心境,尤其在晚期體現。
法蘭克福學派的學者阿多諾曾說:「奧斯維辛之後,寫詩是野蠻的。」然而,在外界尚未理解奧斯維辛內的罪刑前,策蘭就完成了〈死亡賦格曲〉。策蘭用著最野蠻的文字,寫下了最沉痛的詩。告訴世人,這個世界永遠不夠野蠻,詩歌中藏有更多為人不知的,被時代遺漏的殘酷,唯有靠詩歌,世人才能知曉、共感。
最後補充一點小知識,賦格曲在義大利語是「逃走」之意。更早可追溯至拉丁語,原意是「追逐」和「飛翔」。這幾個詞彙,也可以作為這首詩的隱喻,供讀者們自由地思考。
--
美編:驀地
圖片來源:PxHere
#策蘭 #Celan #死亡 #集中營 #納粹 #二戰 #奧斯維辛 #死亡賦格 #德語詩 #黑牛奶 #書拉密 #瑪格麗特 #空中墳墓 #死亡是來自德國的大師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19/06/blog-post_17.html
殘句線索線上看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哈克獨門心法工作坊】~穿越迷霧,懂一個人真正的樣子~2019/10/19開課
課程連結: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4022
【12/2 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21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歡迎加入「啟點文化Line@」:https://line.me/R/ti/p/%40teb0498p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歡迎來到「一天聽一點」,今天來跟大家聊聊,一個比較嚴肅的議題。
近年來啊,每當有重大的社會案件發生的時候,像是公眾場所的隨機殺人事件,或者是前一陣子台鐵襲警案…這些部分。
我發現有很多民眾在看完這些新聞之後,常常會有一些感嘆跟疑惑;就像是喔「怎麼會有人這麼冷血?」、或者是「怎麼會有人這麼瘋狂,做出這麼殘忍的事情?」
但我想邀請大家想一想,當我們感嘆完「瘋子越來越多」、「社會真的好亂」這樣的想法之後;這種讓大眾感覺到害怕的事情,就會自動停止、不再發生了嗎?事實證明,並不會啊!
這些可怕的事情還是重複的在發生,所以現在重點來了,我們明明知道這種不可預測的事情,還是會存在我們這個世界上,還是會有它發生的風險,難道我們就只能夠隨它去,坐以待斃嗎?
還是我們可以想一想,就算這樣的事情我們沒有辦法事先的預測,但我們還是更積極的去面對;也就是在發生這些慘案之前,起碼能夠辨識出這樣的人,事前做一些預防、保護好自己,才是讓自己好好過人生,更務實的方法。
我一直相信,其實絕大多數的人都是善良的;因此當一個人會走到某個極端,或者是會做出那些太荒謬、讓人覺得難以想像的行為,他一定有他背後形成的背景跟脈絡,和那一個人不得不的苦衷。
不過我今天不是要做任何的個案討論,我真正想要跟大家分享的,是這些殘忍行為的背後,那個讓人「泯滅人性」的源頭,到底是怎麼發生的?
更簡單的說,也就是一個跟你我一樣的平凡人,到底是怎麼樣擺脫社會的常規,和基本教育的自我約束,去做出那些有害他人、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行為?
在解開這個謎底之前,我來說個歷史事件,你可能就會有感受。
我們都知道喔,在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德國納粹的領袖希特勒,他是一個打著「種族主義」的旗號,對猶太人進行大規模屠殺的獨裁者。
在希特勒和種族主義的意識形態主導底下,當年的納粹政權,屠殺了至少550萬的猶太人;甚至於還有更多的身心障礙,和被他們視為劣等,或者是不受歡迎的少數族裔,都遭到納粹政權的毒手。
然而在希特勒徹底執行種族主義之前,這些猶太人和身心障礙者,本來就是住在德國的境內啊。
也就是說,在希特勒宣布進行種族淨化政策的同時,那些準備去抓人、殺人的德國軍官,和跟那些即將要被滅族的猶太人。
他們原本可能是鄰居,但是在希特勒的政令一宣布之後,這些軍官就翻臉無情的對鄰居動手。
即使這些猶太人曾經跟德國的軍官的孩子一起上學、一起成長,各自成家之後,兩家的家人還一起玩耍;但是這些德國軍官,還是可以說殺就殺,毫不留情。
那麼當你聽到這裡,你是不是很好奇,到底這些德國軍官,是怎麼樣一夕之間,變成了冷血的殺人魔,能夠對於那些從小一起長大的鄰居,痛下殺手?
事實上呢,這些人並不是人格分裂,而是希特勒的政權,對於這些有惻隱之心的人、這些軍官進行了洗腦;給他們一個殺人的理由,讓他們感覺到殺人並不是他們的責任,他們只是負責執行。
甚至於是為整個日耳曼民族的光榮來服務,讓這些軍官相信自己做的事情是正確的,不需要有罪惡感;而這樣的一個思想洗腦,就叫做「道德鬆綁」。
更直白的說,任何普通的正常人,只要被「道德鬆綁」的觀念侵蝕,就會變成泯滅人性的罪犯。
那麼,回到你我的日常生活裡,到底我們要怎麼樣去辨識出,有人正在進行「道德鬆綁」的過程,讓我們可以事先遠離危險呢?
其實這並不困難,因為這個過程,通常會有四個認知上面的特徵,在我說完之後,你也可以很容易的就能夠辨識出來。
這些隱藏著「道德鬆綁」的第一步,就是「把傷害的行為,重新定義成榮譽的行為」。
打個比方來說喔,假設有一個天性單純的孩子,偏偏遇上一個情緒管控有問題的長輩,這是他的主要照顧者。
於是這種壞掉的大人,在管教小孩的時候就會跟他們說:「我會打你是在教你,要你學會看別人的臉色,將來長大之後才會得人疼啊!」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對不對?
於是呢,這個大人在合理化的過程當中,他就降低了對小朋友拳打腳踢的罪惡感,讓家暴事件不斷的上演。
這個大人把在本質上面,在身體跟精神的傷害,包裝成三個最可怕的字,叫「為你好」!
而第二步讓人道德鬆綁的階段,那就是「藉由分散或者是推卸個人的責任,用來逃避自我的譴責」。
這就像是喔,你在職場上遇到沒肩膀的主管,在你被奧客申訴的時候,不但沒有幫你伸張立場、討回公道;反而是向上級呈報,讓公司誤會你專業不足、服務不周,害你被資遣。
而且呢,還理直氣壯的跟你說:「這只是人力資源部門的決定,我只是負責通知你,有問題你去找人資部。」這樣的話你聽起來是什麼樣的感覺?
如果正在看視頻的你,就有這樣的主管,我勸你還是早一點幫自己找後路,千萬不要拿自己的前途開玩笑喔!
然而這個現象,其實不只是主管的問題,其實這裡它顯現出,這整個團體的集體卸責、集體去逃避每個人應該要有的擔當跟責任。
接下來的第三個步驟,就是喔「合理化自己對於對方造成的傷害,忽略所有的負面後果」。
這就例如喔,在一段疏離的親子關係裡,日子過得很混亂的大人,根本不會照顧自己的下一代;更別說是好好回應孩子對於愛的需求。
於是呢,給孩子的照應,經常是放任不理、忽略孩子的情感,讓孩子從小就恐懼跟外界接觸,不懂得一些必要的人際技巧。
而大人卻還自以為是的說:「我把你生下來,我的責任就是給你吃、給你住,讓你讀書;其他的事情都要你自己要負責,等你成年之後,這就不會是我的事了。」
其實喔,傷害在本質上都是有脈絡、一環扣一環的,沒有人能夠置身事外、也沒有人是局外人。
在成人階段的適應不良,往往可以在成長的階段裡,找到線索跟源頭,今天的加害人,通常是過去的受害者。
長期被忽略的孩子,日後往往會成為忽略自己孩子的父母,因為呢,他們會合理化的說:「啊我當初也是這樣長大的啊!」
最後一步那就是「重新建構對受害者的認知,把他們的所受當作是活該。」
這就像是一些恐怖情人,在施加暴力之後,往往會說:「我這樣子其實都是你害的,一切都是你自找的,活該!」
他把所有的責任都推給受害者,就像當年納粹把許多的社會問題,都推給猶太人是一樣的。
當我們放眼今日,你可能會發現,我們的政治人物,很多時候也用這樣的手法,那其實跟當年的納粹相比,並沒有本質上的差別啊!
要是你對於我剛剛講的這些句型並不陌生,我會很建議你,早點看清楚你所處的環境,或者是你眼前的人,敬鬼神而遠之吧!
還記得希特勒是怎麼說服德國軍官的故事嗎?其實任何人都可能會因為「道德鬆綁」的過程,解除對於任何破壞行為,或者是邪惡行為的道德底限,去做出很多不可思議的事。
只要認為一切都是別人的錯,自己的暴行就可以得到合理的說詞。
然而我相信喔,世界上大部分的人,都是有良知、有責任感的。但不能否認的就是,仍然會有一部分的人,或者是某些團體,會用道德鬆綁的過程,合理化自己給他人的傷害,甚至於會鼓吹他人一起進行集體的霸凌。
面對這種狀況,你就要有保護自己的能力。否則喔,就像是一個光著身體上戰場的小兵,在短兵相接的時候,大聲呼喊說:「我很善良,不要殺我。」這是有沒用的啊、而且是非常、非常荒謬的,不是嗎?
談到這裡,嘉玲老師的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它會讓你學會怎麼樣面對這些有害的關係的時候,不只是被動的承受,你更可以主動的取捨、積極的調整你和他人的距離;更進一步的知道,怎麼樣保護自己的具體作法。
然而,如果你生命當中的相遇,並沒有這麼極端的話,那麼【人際斷捨離】這一門課,也會讓你學會,怎麼樣跟人進行「建設性的衝突」,去捍衛自己的權利,不讓別人輕易的剝削、或者是勒索你,讓你的生活裡只留下對的人。
但無論如何,雖然我們沒有辦法控制他人跟環境,但是可以讓自己更有力量!
知道怎麼樣保護自己,永遠是我們自己每個人的責任。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對你產生一些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如同今天最後所提的【人際斷捨離】這一門課,我很期待你能夠參與並且加入。
我相信綜觀我們的人生,你難免就會遇到一些罔顧你的權利、忽略你的需求,甚至於把侵犯你當成是理所當然的事情,這樣的人。
當面對這樣的人,他可能是你在工作職場上遇到的人、他更可能是你親近的家人;你該怎麼辦?
所以呢,【人際斷捨離】這一門課,並不是要讓你決絕的去切斷這些關係;而是知道怎麼樣把那些對自己有害的信念。
或者是讓自己放不下的一些需求,甚至於能夠拉出一個不管是心理還是物理的距離,讓你能夠一步一步的保護自己之餘,長出自己的力量。
我常常說:「生命要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那麼當你知道怎麼樣保護自己,你才能夠把你的心力,留給那些「對的人」。
【人際斷捨離】期待你的加入,希望我們能夠一起學習、一起前進,謝謝你的收看,我們再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