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伍. 談談樂手教練實務經驗 }}_08
首先,我想先解釋一下為何我在上一篇文章提到對於年輕樂手耳提面命『 一. 未來的音樂產業一定是一個團隊合作的產出模型;二. 真正能支持你們的金錢收入,一定是與版權相關的稅收、而不是越來越低水位的論件計酬』的原因:
有時候我會好奇:為什麼我認識的音樂前輩們,可以在他們的音樂生涯中完成了那麼多的作品,而且每個人除了各自的獨門絕技之外,好像同時都還會好幾項不同的職業技能!我對於前輩們在時間運用與管理的高效率,總是覺得不可思議。
不過,其實答案非常合乎邏輯:他們嶄露頭角的年代,還沒有網路。
因為沒有網路那些吸引人廢寢忘食的豐富內容,這些前輩們反而更能專心致志在音樂的學習和創作,而當網路開始成熟發展的時候,這些前輩們完成的作品,因此能夠被更多以前無法觸及到的受眾所認識,將他們原本的群眾基礎拓展得更無遠弗屆,這樣的時間軸所呈現的事實是:後來的音樂工作者要能追上前輩們已經建立的成就,困難度越來越高。
而且這條發展的時間軸已經完全不可逆了。
在這個網路高度普及的時空裡,我們每個人、每天,都要因為花在『瀏覽資訊』的若干時間而排擠掉原本可以應用在音樂學習與創作的份量。整體來說,在正常情況的推論下,我們單一個體的『技能磨鍊』,當然無法與前輩相提並論;而如果我們還希望能與前輩們『同場競技』,我唯一能想到的方式,就是用團隊合作的概念,將每個人在有限時間內可以強化的不同專業技能整合在一起,也許還有一較長短的可能。
舉例來說,這個市場環境與客觀真實世界的條件,已經很難再培養出一位像鍾興民先生這樣十項全能型的音樂家、音樂工作者了!但,如果我們要找到一位鋼琴彈奏水準接近鍾興民老師的演奏家…好像還可以有一點機會;要找到一位節奏創意與表現接近鍾興民老師的鼓手、 要找到一位律動掌握與和聲學觀念接近鍾興民老師的貝斯手、 要找到一位旋律觸感、美感接近鍾興民老師的曲調創作者……凡此種種的單一專項音樂家,我覺得都還可以有這樣的機會;而這些傑出的單一強項的音樂家們如果可以在一位『音樂理解與想像力水準接近鍾興民老師』的製作人,有效的統合之下,所呈現出來的音樂質量,它當然不會像是鍾興民先生的樣貌,但整個音樂織地與內涵,應該也不會相去過遠。
我們本來就不需要、也不可能再複製一位『鍾興民老師』,但我們的音樂產出,很可以有多些『鍾興民們』的方式與水準,來讓消費受眾知道、相信,臺灣,還是有新一代的音樂家們,有足夠的資格繼續傳承前輩所開創的音樂江山!
問題是:這些人…怎麼找?
[一. 漫談樂手教練的心裡話]_08 『環境』與『人脈』_03
從早年在『當代樂手』這樣的專業音樂論壇 (https://modernmusician.com/forums/index.php ),一直到相關的樂器行店面,所有有志於音樂行業的年輕人,一定都看過、或自己張貼過『音樂徵才』、『樂手被徵』的相關資訊。早年的我們為了要『湊』出一個『Top 40 Band』到當時風頭正健的 Pub 去演出賺取金錢,整個樂手組『徵求』與『應徵』的過程,除了『口耳相傳』的人際討論、詢問方式之外,其實也沒有什麼其他選擇;而好不容易聯繫上的樂手,還得在團練室練過幾首曲目,才能真的知道『江湖傳言』到底有幾分為真。終於,好像可以上路去實踐『音樂謀生』的夢幻理想時,卻又往往因為『人』的個性、氣味等等問題,讓一個『一切以商業為導向』的工作團體,常常根本維持不了太長的氣候……
雖然我距離那樣的生活形態已經很遠了,但看著臺灣年輕樂團的聚散,似乎這整個生態環境在過去的二、三十年間,也沒什麼根本性的改變。說到底,音樂人都有著若干別人無法理解或碰觸的脾氣,要想把一群很有才華的音樂家整合在一個『音樂行動』中,看起來好像很理想,但實際執行的難度,真的沒那麼容易。
『如果有一種人脈系統,可以搜羅到現在樂手市場上各種專長的音樂家們,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他們各自的資歷(而不是靠江湖傳言) ,在【任務導向】的前提下,我們只要短期合作,共同完成一個音樂行動,因此~每個參與者都只依靠自身的專業能力呈現,而不牽涉個人【神聖不可侵犯】的私領域,這樣是不是比較有機會做初步的整合?而在短期合作的過程中,真的感覺到某某某、誰誰誰的氣味與我比較相投,再來考慮【攜手闖江湖】,這樣是不是比較可行』?
換成白話文就是:『如果有一個【可信的】樂手104人力銀行,讓我可以很快就找到幾位樂手去參加一個音樂祭的演出,會不會有『未來』?再說啦!搞不好還真的可以搞出一個比較認真的創作團繼續玩下去喔!』
我覺得理想極了!只是~誰要來做出這樣的系統?
誰做的系統你會願意相信?
轉換到音樂製作的場景,這一類型的『人才需求』,好像也一直是有志進入音樂產業的年輕朋友的共同困擾:『誰能幫我來完成我不擅長的那一塊呢?』在整個音樂製作過程中,到底會需要哪些『專業科目』的夥伴來協助你完成一個作品?容我引述一位年輕創作朋友在深入瞭解了『流行音樂產業』之後,對於整個生產鍊的簡明描述:
『 你有想過,一首歌曲是怎麼開始生產出來的嗎?流行音樂產業【以往】的模型都是由唱片公司出第一筆資金,也就是唱片公司是發起人。如果藝人是創作者,會從一首選定的詞曲開始;如果藝人本身沒有寫歌,唱片公司就會開始收歌,在經過各種評議過程,最後會有一個詞,一個曲;假設這是兩個不同的創作者,就會有一個作詞人,一個作曲人,這可以界定為一首流行歌曲的起點。
當唱片公司有一首詞曲後,下一步會先找到一位適合擔任這首歌的製作人,在製作人構思他想要呈現什麼樣的曲風後,會找一位他認為適合的編曲人進行音樂樣貌的建構;完成編曲後,通常編曲者會把原先用 MIDI 確認或示意的音樂內容過成一道一道的 Wave 聲音檔 (Audio Track) ,如果有需要錄真的樂器,就會尋找適合的幾位樂手,接洽一個錄音室訂幾個錄音班,接著會有一位錄音師,把這些樂器聲音盡可能好好地收錄下來。當所有樂器都錄完了,編曲或製作人會協同錄音師製作一個將所有音樂內容音量與樂器擺放位置做大致調整的 Rough Mix,它的功能像是一個【伴唱 Kala】。接著歌手同樣進到一間錄音室由一位【配唱製作人】指導歌手怎麼演唱這首歌,藉由錄音室裡錄音師的專業技術,把歌手的聲音盡可能最好地錄下來,並且做最重要的【人聲編輯】。接下來會有一、或數位合音,編寫適合這首歌的合音,而合音也會在一間錄音室,由一位錄音師,把他的聲音好好地收錄下來。
當這所有 Wave 聲音軌道都一道一道好好地完成後,所有的 Wave 檔案都會被轉交給一位混音師,他會在一間專業的混音錄音室把這些軌道都做必要的頻率、空間定位處理,組合成一個歌曲的樣貌,轉換成一道 Stereo 的 Wave ,然後這一道 Wave 檔會再交給另外一位母帶後期工程師,他會在另外一種專門處理母帶後製的錄音室,把這首歌的頻率做更精細的微調與音量的控制 (Mastering)。而完成的母帶,在送交壓片工廠大量生產,最後,成為我們聽到的音樂成品。以上,就是一首歌的基本製作歷程。』
你可以計算一下,在傳統的音樂產業中,要完成一首音樂成品,會需要有多少類型的專業人員、有多少錄音室來參與。
如果你的音樂專長只是整個生產鍊的某一個部份,而你又很想完成整個的音樂製作,你要用什麼方式來補足你所缺少的拼圖?
『……其實~我現在就可以用一臺電腦做完你上面說的所有事耶!而且我放在 Youtube 上,點擊率還很不錯喔~』
那麼,點閱你的那些數字,付費來支持你的音樂製作了嗎?
提筆書寫這些過往工作經驗的現下,我也一直思考、觀測在不同世代對於音樂創作、製作的種種不同需求,我不全然覺得新世代一定要遵循『傳統古法』來產出音樂,但『鑒古知今』,從傳統的認知中汲取出其中的精華,佐以新時代的科技工具,也許是這個混亂的市場中,一種另闢蹊徑的方式。我相信現在有許多傑出的年輕音樂人,絕對可以以一己之力就完成整個音樂;但我的問題是:『如果能有機會與其他的音樂家合作,你一定不想要嗎』?
而什麼樣的方式,才能讓這些音樂家『合理』而『公平』地在一起合作呢?
(未完待續…… )
-----------------------------------------------------------------
後記1. 今天的這張照片,是在20180518向晚,林生祥先生『唱南方』音樂會@淡水雲門彩排時的一張倒影。上一回來雲門,是執行吉他大師 Steve Vai 的一個私人行程音樂會,當時就覺得這個場館實在優美得不似在人間!這一次很榮幸參與了生祥的這個音樂會,彩排將要結束前,館外的天光漸漸收暗,剛好與場館內的燈光取得一個微妙的平衡,能讓舞台的景象倒映在場館的玻璃帷幕上、又還能一覽館外的綠景;看起來,像是一群在『森林中的音樂家們』。
『音樂是人的表現』,而能夠與這些傑出的音樂家一起進行『人』的交流,我覺得那才是『音樂』這一門藝術應該存在的最好理由。
後記2. 籌備多時的『鼓手甄選』,在這篇文章公佈的同時,我們正在強力錄音室熱烈地舉行著!將近二十位來自各個不同年齡、閱歷的鼓手們,會在這個『音樂製作聖地』展現他們各自的才華。我沒有在先前告訴他們,這一次的徵選,不只有戴佩妮的新計劃所需,其實還有另外兩個以上的製作系統也會一起尋覓人才。
我說過了:『你永遠不會知道在台下看你的是誰』!
而不論最後甄選結果為何,我都希望這些鼓手們能帶走一些有趣的經驗與回憶,畢竟,這應該是我所知道的流行音樂製作圈第一次有單位聯合起來一起執行這種人數的單一器樂樂手的徵才活動啊!
「林生祥擅長樂器」的推薦目錄:
- 關於林生祥擅長樂器 在 黃中岳談吉他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林生祥擅長樂器 在 葉慶元律師(葉狀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林生祥擅長樂器 在 萬芳 One-Fa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林生祥擅長樂器 在 《HakkaTV電視音樂專輯》生祥樂隊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林生祥擅長樂器 在 Koji Rock 麴音樂的帖子- 聊林生祥的原聲帶 的評價
- 關於林生祥擅長樂器 在 林生祥女兒-Dcard與PTT討論推薦|2022年06月 - 網紅排名情報站 的評價
- 關於林生祥擅長樂器 在 林生祥女兒-Dcard與PTT討論推薦|2022年06月 - 網紅排名情報站 的評價
林生祥擅長樂器 在 葉慶元律師(葉狀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BBS考】
話說我混網路,是從1994年的貓空行館、椰林風情開始⋯⋯(好老)
BBS與我當年的大學生活
最近PTT的八卦板討論男女議題沸沸揚揚,居然許多現實世界的意見領袖和名人通通用ID去發言,掀起了一股大戰,鄉民看的不亦樂乎,後來發現很多名人根本以前也是BBS網路世界的名人了,等於從網路出道的。
就讓我想聊聊我與BBS的有趣經驗。
記得大約我念碩士班那時候,也就是十年前吧~那時候整個網路的趨勢就是往Web2.0去發展,所有網路觀察家都在討論Web2.0
部落格、無名小站乃至於臉書都是Web2.0的精神產物。但是其實Web2.0的始祖,就是BBS了。而BBS的發展,可不是一開始就像現在PTT一樣。
前一篇文章講到我大學時期是BBS的重度使用者,有些人可能會覺得是不是鄉民都是宅男之類的,的確,大學的時候是有點宅。
我大學時候也是很久以前了,大約十幾年前了。我在台中念東海大學。
那時候的BBS是每間大學各自有山頭的,甚至一間學校很多BBS站,光台大就有一堆熱門的BBS站了,而PTT當時只是其中之一,不像現在一樣一統江湖。
大學時代的我對於網路可說是重度使用者,我可以沒電視但是不能沒網路,記得那時候還嘗試學習架網站,還有在一些BBS版交朋友分享訊息,那時候喜歡日本明星也會上BBS交流情報和資訊。
大部分的同學都透過BBS想認識女生,因為那時候還沒有愛情公寓、臉書、無名小站、網路相簿、MSN通通沒有,但是生命自己會尋找出路,所以BBS就是很多年輕人把妹的管道。
但我當時對於把妹一點興趣都沒有,沒有很積極想認識女生。我上BBS除了去一個日本明星討論區每天跟網友留言聊天之外,因為我喜歡搖滾樂,也會去一些搖滾樂論壇,還有一些樂器的論壇和搖滾樂團的論壇留言討論。又因為支持新黨,所以也會去新黨的論壇討論。所以其實有三大主題吸引著我。分三段詳述。
日本明星的BBS討論區,後來我跑去其他BBS去開版自己當版主,並且有高手幫忙透過轉信將所有各站討論版的留言可以互相串連,最後我自己學習網頁編輯,自己架了一個該明星的網頁還有發電子報。
當然關心政治和社會議題的我也經常去政治版看文章發文,也常去某BBS站的新黨板討論時政,記得1998年三合一選舉、2000年總統大選和2001年立委選舉的時候,我都會在政治板幫支持的政黨(為一支持新黨)和候選人發聲,後來還去中山大學的BBS站開了新黨板自己擔任板主。後來我也忘了經過,在奇摩家族的新黨板認識一些朋友,最後一起出來聚會,之後一起去新黨黨部,還見到當時的黨主席謝啟大,以及開始參與當時青少年委員會(召集人是潘懷宗)。記得有一年新黨黨慶正好要選舉,我們一群青委會的人穿著制服拿著黨旗就浩浩蕩蕩的去聲援了。但是當年的我生活圈在台中,因為我念東海大學,所以上課的時間台北的活動就比較無法參加了,台北畢竟是個中樞,離台北遠,是比較容易邊緣化,但也不完全是不好,因為有可能因為你不在台北而受到重視,反而搞出一些成績來,這就要聊到當年創立搖滾音樂研究社了。
很多人不知道我喜歡搖滾樂,而且是非常喜歡,所以大學時期,尤其大三之後,幾乎把生活的重心全部放在搖滾樂上面,不但學習樂器,嘗試組樂團,還在網路上結識一些音樂愛好者。但就如我之前所說,一來我不在台北,二來BBS是各有山頭,所以我最後真的認識的網友還是以東海大學BBS站上的鄉民為主。當時學校有個熱音社,但是我覺得那邊氣氛不好,又整天唱流行歌,不喜歡。當年的我是非常的有發楊搖滾精神的使命。我不斷的在BBS上搖滾音樂板發文討論,還會主動去私訊一些常發文的ID。(大部分都是男人啦,因為女人通常不太理人)開始交了一些網友,有些後來約出來變成朋友,有一些一直到現在都還有連絡,約出來除了交流音樂,切磋樂器技巧,就是組樂團了,還記得有一個學期我跑去靜宜大學練團。
之後我開了一個討論台灣和大陸(依據九二共識,同屬一個中國)的非主流搖滾樂討論板,自己當板主之後開始經營這一塊,交了更多網友,後來我辦了團購,當時水晶唱片的音樂有做促銷,所以我開水晶唱片的團購,親自去台北公司把CD拿下來,一毛都沒賺,就為了推廣非主流音樂。也因為這樣結識了老闆任將達(請google,或查水晶唱片,絕對是個重量級人物),但是後來聽說任將達落跑不知下落了。
開團購以後,我藉由把CD拿給許多網友,又認識了很多搖滾愛好者,包含一位叫做阿達的朋友(現在已無聯絡),這個阿達畢業之後又組了樂團叫做農村武裝青年,經常出現在社運場合(可google搜尋)。我和阿達商量要創立一個社團,社團叫做東海搖滾音樂研究社(靈感來自輔大搖研社)。我擔任創社的大任,擔任第一屆社長,當年社團的夥伴有些到現在還有連絡。
創立社團之後,在BBS站上面又開了社團的板,社團辦了相當多活動,包含座談會、演唱會、音樂欣賞、樂器教學等等。當年創立吸引不少注目,許多非主流音樂圈的人都知道,也很支持,總共辦過的大型活動包含:閃靈樂團演唱會及座談會、六翼天使演唱會、林生祥座談會、林強座談會、夾子小應座談會、老諾座談會、還有耶誕節舉辦台中非主流樂團的演唱會。(以上樂團歌手如有不知都可以去網路google)尤其六翼天使是由台灣重金屬界的泰斗許世晃老師(請google)領軍的,現在他們已經很少活動了,當年的女主唱也過世了,每當我聽到他們的音樂總是感動不已,那場我親自辦的演唱會,更顯珍貴回憶。
我感覺閃靈Freddy滿重視我們這個社團,一直到我畢業以後,社團都還有繼續和Freddy有連絡和合作。講到Freddy他也是一個非常擅長利用網路宣傳、組織和行銷的人,當年見證了他的音樂事業透過網路不斷的擴大,最後成為非主流音樂圈的霸主~後來出社會之後,有一次在法院還巧遇他哩,還有在國際特赦組織也有見過,當年怎麼也想不到他會變成立法委員。
而我後來還自己學平面編輯軟體,自己發行社團的音樂刊物。記得當時還寄到台北許多Live House讓民眾索取,也在學校附近放,還有寄到各大學熱音社,之後當然我也架設了一個搖滾研究社的社團網頁。(當年架網頁真的是自己DIY,絕對不是花錢找人做的)
十幾年前,那時候台灣的樂團和非主流音樂都沒有現在這麼發達,尤其台中更是化外之地,當年台中比較有名就是廢人幫還有草莓救星等等,老諾的興起也和我們社團互相扶持,我大概是大五那年認識老諾(請google)的,他的Live House本來開在北屯區,後來在我準備畢業時搬到東海這邊,不知道是否和我們社團有關係我就沒問他了,那時候台中的靜宜和東海這一帶可說因此成為非主流音樂的中心地帶,而在我想我當年能夠辦這麼多活動,吸引到這麼多音樂人的關注,是否也因為我身處台中這個非主流音樂的未開發地帶呢?正所謂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呀。
我當年會做這麼多事情也是因為一股熱誠,要為了台灣這片土地的音樂藝術發展而努力,因為我~~ 愛台灣!
一直到畢業之後,因為當兵緣故,我就暫時離開了網路,之後考試,念研究所,出社會當律師,BBS的生態產生了很大的變化,MSN、無名小站、部落格的興起,我認為取代了很多BBS的功能,甚至功能更強大,台灣的BBS逐漸一統江湖變成由台大 PTT獨大,而又衍生了很多次文化。
而我因為生活圈的急速改變,還有工作忙碌,幾乎沒有在上BBS,後來臉書的興起,我變成了臉書的重度使用者,在臉書上交朋友,寫文章,開活動,設立粉絲頁,這些事情在外觀上和技術上我覺得都只是延續我大學的網路生活,只是使用起來更加的便利,而我使用的用途和方向也和大學時候天差地別了。
不過,我有一個理念,是萬變不離其宗,就是與一些網路宅男不同的是,我絕對不會只把網路世界當做網路,我會把她當作現實世界的沿伸,網路世界和現實世界是有一個隨時互通的門的,所以網友絕對不是只是網友,一定要約出來變成朋友,經營網路才有意義,當然有時候不一定都是一對一出來,有時候是辦活動,聚會,或是像我大學時代的組社團,參加新黨青委會。我認為網路只是一個工具,絕對不只是一個虛擬世界,他終究要回歸現實面,因為我們就是活在現實世界。
在律師圈裡面,我的網路經營的算是比較認真的,當然不能和呂律師比,但是起碼略有小成。很多人不知道,我大學時代花了那麼多時間在網路上面,跟那時候比起來,我現在大概只用了百分之二十的精力去經營網路吧~
之後到現在,我意外的發覺身邊生活圈中,其實也有很多的年輕人,大學時代跟我一樣,是PTT的重度使用者,甚至是PTT的名人,擔任許多板主,甚至站長,又意外的發覺,一位見過面的前民進黨市議員候選人,以前是PTT的站長呀。
看到政治圈中,很多國民黨大老說要發展網軍,經營網路,我不知道他們有沒有自覺,和我們這種大學時期成天在網路圈打滾的人比起來,那些國民黨大老他們對於網路世界的了解,根本是幼稚園程度啊。
林生祥擅長樂器 在 萬芳 One-Fa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今晚終於趕上~~藍。掉
真是太棒了
好久沒有和這群朋友相聚
開心啊
聽說他們會出現在今年的流浪之歌音樂節
到時候大家真的不要錯過
========================
這不是藍調吉他,也不是傳統琵琶,而是一種全新的音樂狀態,充滿未知的實驗,絕對新鮮的跨界嘗試,更重要的是——「好玩」,這是「跨」出去的必要條件。琵琶撞藍調,兩把弦樂,兩個古老文化的相遇,兩種截然不同的音樂思考邏輯,各自帶著強烈的敘事風格與色彩,撞擊出最饒富趣味,生機蓬勃的音樂場景。
帶著琵琶闖江湖的跨界俠女鍾玉鳳,遇上遊蕩於熱帶盆地,才華洋溢的藍調吉他浪人David Chen,兩人各自擁有豐富的創作經歷與相異的文化脈絡,他們共通的特質是:誠實、自由,以及勇於冒險。琵琶來自古老的魯特琴家族(Lute)一員,是個性分明,敘事性強的獨奏樂器。藍調最早源自非洲,後發展成西方深厚的民謠傳統基底,以藍調12小節與和弦的流動引領情緒,David玩的12弦老吉他,聲響層次更為豐富,有一般吉他難以取代的獨特味道。跨界是樂器特性延伸與探索的新起點,玉鳳與David以藍調開啓對話,彼此浸染、滲透,玩出更多琵琶與吉他的想像空間,拓展更自由的音樂邊界。
在這個全新的跨界組合裡,他們各有新的體驗與發現,玉鳳說:「藍調音樂最好玩的一點,就是他們很放鬆,享受音樂,跟著感覺走,這是以往著重技巧的傳統音樂『玩』不起來的。」兩人排練當中,有點枯竭,沒有靈感的時候,「David會停下來,開始彈起一段藍調的即興,慵懶地,親密地,漫無目的隨指尖閑晃遊蕩,讓音樂帶領漫遊,然後,轉幾個彎之後,你發現自己忽然到了一個新的地方,有了全然新鮮的呼吸,然後我們又可以精力充沛地玩下去!
David而言,時文時武,剛柔並濟的琵琶,乍看性格強烈而難以親近,但當你浸透在她的獨特語彙
美學,完全進入琵琶的世界裡,就會發現無限的可能性。她不用和弦思考卻可以架構出比搖滾更具爆發力的曲式,也可以俏皮活潑地玩起不規則的七拍子旋律,或是忽然唱起氣勢磅礡的阿拉伯沙漠行進曲,「琵琶的音樂裡有很多空間,在那裡,你可以盡情地去即興對話,編曲的過程像是奇妙的化學變化,最後,連吉他的音色都產生了微妙的質變。
琵琶與吉他,走著走著,越來越藍,指尖上的聲響跨越邊界,一切樂類名詞都閃邊,新的音樂、新的呼吸,一路藍下去!
樂人介紹
1. 鍾玉鳳 Chung Yufeng 台灣 |琵琶
鍾玉鳳,淡水人,在雲霧飄搖的山巒與河流間,以琵琶創作,不滿足於傳統音樂的保守環境,玉鳳打破禁忌,以琵琶實驗新聲,跨出了自我創作之路。2004年與林生祥合作民謠專輯《臨暗》,一推出連獲當年金曲三項大獎,好奇心永不滿足的她,在民謠中嗅到了新的生命力,開始背起琵琶闖江湖,從獨奏到跨界,從阿拉伯音階到印尼甘美朗,她在歐洲音樂節與世界好手展開跨界計劃,2008年《音樂越界》與八位不同地域的優秀樂人在德國蘋果園駐村創作,2009年她是德國最大的民謠音樂節《TFF, Rudolstadt》創作單元魔力魯特琴中唯一的亞洲代表樂人。玉鳳的音樂路總不乏新鮮事,她曾
菲律賓獨立民謠樂人在當地Live House巡迴演出,
印尼西爪哇甘美朗樂團共同組曲,也曾在旅居埃及期間見證了茉莉花革命。
對玉鳳來說,音樂,沒有邊界,文化邊界上生氣蓬勃的音樂場景,是她豐沛靈感的泉源,創作是與時代共進的進行式。她帶著古老的琵琶為根本,與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樂人對話、玩耍、激盪出一次次的深刻反省。流行、古典之外,根植於自身土壤的音樂,還有什麼可能性?
玉鳳的個人創作,跨越爵士、藍調、搖滾、民謠…等樂類,難以輕易歸類,只能現場親耳見識,絕對推翻你對琵琶閨怨幽思或十面埋伏的傳統想像。她的音樂旅程不只是跨界挑戰與經驗的磨練,也是多元音樂文化的激盪、思考,再轉化,從傳統的滋養與當代的撞擊中,找尋新的革命性聲響。最新音樂計劃是一部印度華人遷徙史紀錄片的電影音樂創作,她與德國手風琴手Wolfgang Obrecht、日本吉他手大竹研,組成「城市邊界」——以原創音樂為基底,融合印度聲音地景的即興實驗,展開以「遷徙
為主題的創作發表,於加爾各達、廣州、深圳、上海、臺北等亞洲城市巡演,獲得觀眾高度迴響。
玉鳳說,「我有自信還能做的事,是讓琵琶更自由。」
2. David Chen 美國/台灣 |藍調吉他
藍調吉他好手,歌手、製作人、寫詞編曲樣樣來,曾當過編輯,也得過金曲獎。David在美國俄亥俄州出生長大,自幼受到美國鄉根音樂的啟蒙,著迷於藍調與鄉村歌謠,擅長彈奏吉他、曼陀鈴和班鳩琴。十多年前回台尋根,從此定居熱帶島國,
來自美國和英國的樂手朋友組成「Muddy Basin Ramberlers 泥灘地浪人
,走遍台灣街頭巷尾和大大小小的音樂場景。熱愛美國老牌爵士、鄉村藍調、Jug Band與「鄉巴佬 swing」,這群浪人自製樂器,以各種弦管、陶罐或洗臉盆發聲,在濕熱泥濘的盆地之上,就地從台灣的生活經驗取材,混搭著現代感
古樸的傳統,以原創音樂展開一場草根味十足的音樂盛宴。
David Chen除了身兼Muddy Basin Ramberlers團長、主唱與製作人,他也是羅思容與孤毛頭樂團創作團員,深厚的藍調傳統與豐富的文化與生命經驗,跨越民謠、鄉村、藍調、搖滾、戲曲的邊界,在藍調與傳統客家詩歌的對話中創造新的呼吸,獲金音創作獎「最佳民謠專輯」肯定,參與電影《乘著光影旅行》配樂、羅思容《攬花去》、《每日》專輯、台北詩歌節CD專輯等製作。
林生祥擅長樂器 在 Koji Rock 麴音樂的帖子- 聊林生祥的原聲帶 的推薦與評價
... 林生祥的原聲帶:大佛普拉斯帶給你的後勁消失過嗎?】 某 ... 紛的樂器演奏與女和聲豐富了一切,就像過去Tyler 所擅長的,明亮、繁榮、壯觀、如夢。 ... <看更多>
林生祥擅長樂器 在 林生祥女兒-Dcard與PTT討論推薦|2022年06月 - 網紅排名情報站 的推薦與評價
林生祥客家 · 生祥樂隊 · 林生祥 · 林生祥女兒. 林生祥女兒相關關鍵字. #林生祥太太 #林生祥客家 #野生林生祥 #林生祥擅長樂器 #林生祥金曲獎 #林生祥種樹 #林生祥代表歌曲 ... ... <看更多>
林生祥擅長樂器 在 《HakkaTV電視音樂專輯》生祥樂隊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擅長 民謠曲風的生祥樂隊,這次將 樂器 插上電, ... 林生祥 ,率領生祥樂隊所有優秀的樂手,生祥的母親及高雄後勁的鄉親,一同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