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片粉紅色口罩談起:不只是顏色性別化,還有更根源的結構性問題】
#性別化的學校文化
一般組織文化強調男性特質,很容易貶抑或邊緣化女性的貢獻。男性組織文化(masculine culture)的幾個特徵包括:強調「堅強」、不輕易表達自己的情緒、不去處理或指出情感相關的問題、對競爭力的強調、分層的權力關係及溝通管道等。男性組織文化會產生性別化效果(gendered effect),形成一種男性就比較「適合」行政、女性「適合」諮商輔導及教學等工作的連結與歸因。
學校組織文化也會呈現在辦公室的日常對話中。接行政工作的年輕女性教師可能被迫在辦公室中接受並不好笑的性別笑話,卻很難有力量反駁;學校一有新的男老師進來,就趕緊指派行政工作給他,特別是生教組,因為覺得男老師才「壓得住」!性別作為一個可能的歧視來源,我們需要更深入檢視與拆解學校文化中的性別質素,才能更清楚呈現它不平等或歧視的內涵型式。
校園內教職員角色分工,是學生日常觀察模仿與角色認取的對象。在中小學金字塔型的人事結構中,底層的職員與基層教師以女性為主,而上層的主任校長則大多為男性。隨著學校層級的提高,女教師的比例也快速下降。以2016年(105學年度)為例,小學階段有83.8%的老師為女性,但只有30.5%的校長為女性,顯示人數上的多數並不等同於權力上的強勢。而大學階段34.2%的教師為女性,更只有7.1%的大學校長為女性,在人數與權力位階上皆屬於少數。學生習於男性校長發號司令、女性教職員遵從配合的景象,很容易把社會間男女地位的不平等視為理所當然。
強調男性氣概的行政文化、職業隔離的技術、性別化的工作分配、行政領導與教師階層的營造、處室組織位階的生成,以及學校行政職位升遷制度本身,都是造成學校仍以男性領導為主的因素。
學校文化是在學校活動背後一種不可見、觀察不到的力量,富含著性別政治權力關係。但這樣的再現是很隱諱,因此很少受到注意或質疑,成為性別不平等或歧視的來源,或成為性別文化再製(reproduction)的潛在課程。因此,對於性別組織文化的全面檢視與瞭解,是邁向性別平等重要的一步。
#期待一個性別友善的教育行政體系與政策
檢視校園潛在課程,教師的性別敏感度與性別素養扮演著關鍵角色。如何鼓勵學校中具性別意識的老師發聲與自在行動,讓學校組織生成友善性別的文化,而非再製甚至強化原有的社會性別關係,都是決策者及執行者需要好好思考的層面。
總的來說,從教科書內容、師生互動、課外活動、服儀規定,到空間設計、校園安全與教職員的人事結構,學校雖然沒有標明任何性別教育的目標,卻往往傳遞著「男外女內」、「男尊女卑」、「男動女靜」、「男強女弱」的二元對立性別刻板印象與性別分工原則。也就是說,學校無時無刻都進行著性別盲的父權「潛在課程」,難怪雖然男女教育機會已經非常接近,但男女兩性及性別弱勢族群在人身安全、工作、政治與社會參與等方面持續有著很大的差距。因此需要在更廣大的教育行政與政策中,進行更多性別角度的審視,才能營造真正性別友善的教育環境,讓不同性別的學生都能有機會展現自己的潛能。
《性別平等教育法》已實施超過10年了,儘管法律的核心在於推動符合性平精神的教學、課程、學習環境等,尊重多元性別差異,消除性別歧視,但各級學校及教育單位往往把重點放在校園性侵害、性騷擾或性霸凌事件的處理,忽略了性別平等素養的培養,方是治本之道。否則,未來可能的性別事件可能不是幾位男性官員戴起粉紅口罩就能解決的!
Search
期待一個性別友善的教育行政體系與政策 在 肯腦濕的人生相談室|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因此,對於性別組織文化的全 面檢視與瞭解,是邁向性別平等重要的一步。 #期待一個性別友善的教育行政體系與政策 檢視校園潛在課程,教師的性別敏感度與性別素養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