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不能掉以輕心
感染案例呈現降低
疫苗施打率必然也會慢慢提高
然而,與世界其它國家一樣~
#一旦爆發了社區感染要歸零恐難!
病毒確實可怕
尤其又有多種變異毒株
即使降級解封、施打了疫苗仍要有自保及保護他人維護社會公衛安全的觀念,這是人人該做的。
#論目前的公共場所實名制
立意良好,無非是要追蹤查核有感染者足跡的室內或密閉公共場所,及提醒或框列或提醒非感染者,讓非感染民眾知道自己也曾經曝險過,至少達到自我管理。
目前實名制,主要是掃瞄進出各室內公共場所QR Code 再傳給1922,而有疾管局資料庫的軌跡紀錄。
然而,因為有些人沒手機(特別是老人家),還有一些手機確實是無法掃瞄成功傳輸的問題,於是而有紙本實名制的補救。
我們所看到的進入室內公共場所紙本實名制填寫處旁,都有擺設消毒噴劑,紙本、還有共用書寫的筆。
或許,依照這些規定,確實戴好口罩再進入填寫、噴手消毒,只要始終不碰口鼻、揉眼,加上勤洗手,應該是沒事,但是確也非100%不感染的保證。
#我的經歷:
我的職務,還是要出門服務,也跟大家一樣難免要進出室內公共場域。
我的手機相當奇怪,只有掃瞄一次成功,也順利傳到1922之後,從來就沒成功過了,我也不知道問題在哪裡,店家及管控人員也表示,確實有不少人手機是不行的。
再看,也難怪使用紙本實名依照規定登錄的人很多很多。
我習慣就是自備一支筆,只要需實名制場所,我完全照時間登錄,因為書寫時也要碰觸很多人接觸的桌面,所以也馬上消毒,一直挫。
我曾經一天噴手消毒30幾次,料敵從嚴。
本月市政府
公告桃園市桃園區某日有一位確診者公共場所的足跡,那是3天後才公告。
#阿娘喂!
#當日確診者時間之後我有去過同一個室內公共場所。
從知道那一刻起,心裡難免疙瘩,一直注意有無身體異狀,得知後,我就從嚴閉關沒出門,市民服務的事透過電話及其它傳訊或交待助理辦理,一天天熬,時間也過了,幸好沒事。
在市政府公告確診者足跡後,因為我有落實實名制,我一直在等市政府相關單位,會不會傳訊息給我,提醒我有風險足跡,要求我確實做好自我管理?
#結果是:
#沒有任何提醒
從我的例子這個角度來看,確診者足跡那一日,該同一公共場所的紙本登錄實名制的民眾,應該都沒有收到提醒。
#那請問一下這種實名制是不是虛設?
#會不會再形成破口呢?
我相當質疑,如果只是流於形式的防疫,我先前有提,要歸零難度高,再從這面向看,是難上加難。
有憂慮有微詞批評之外,
#我當然要提出一點自己看法及建議:
我們不是一直再喊很夯的「大數據」嗎?
網路資料庫分析以我們世界仰賴我們80%以上高階晶片的科技國家絕對是沒問題的。
法律沒規定出門要帶身份證,提示身份證,不見得會有電話資料。
但是請民眾配合攜帶健保卡,民眾會配合的,也只有健保卡會有行動電話,至少也會有家用市話!
從出身到老年人瑞的台灣人,甚至有居留證的移工都有健保卡,幾乎就是接近100%的涵蓋性。
去年以健保卡領口罩的方式,應該可以為實名制發揚修改適用在各類別公共場所為防疫上安全統籌管理。
從全世界病毒傳染現況來看,日後幾年全世界都還會與病毒共存幾年。
如果面對這樣的現實
,行政院如果有警覺CDC如果願意重視這潛在破口,尤其有位優秀的唐鳳委員,充分利用健保卡,應該不是辦不到。
當然,我也完全明白,要建置刷卡機,需要一點時間,也要成本。但為國人安全起見,我認為該做。
只有透過這樣資訊化、科學化的管理,在防疫上一定會有助益的。
至於通知簡訊確實也是一筆費用,然而是具有完全的社會公益性,應該可以跟各電信公司談談。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熱門講座】達成共識,你可以這樣做!06/21(四)或 06/30(六)19:30 講座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00 【7.21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3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
會不會再形成破口呢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熱門講座】達成共識,你可以這樣做!06/21(四)或 06/30(六)19:30
講座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00
【7.21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3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人際維基】桌遊工作坊~報名連結: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487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我有一門課的課名叫做『高難度對話』,很多人喔一聽到這課程的名稱,會以為就是怎麼樣去解決衝突,或者是爭執就這樣子而已。
但事實上呢,「高難度對話」不只是衝突跟爭執,包含的是如果有人侵犯了你的立場,或者是你面對在乎的人處理你在乎的事,那這個時候你怎麼樣用一個更聰明的方法,不管是化干戈為玉帛,還是能夠站在合理的位置,幫助自己反敗為勝。
那甚至於呢,不要用輸贏跟勝負的角度來想的話,那我怎麼樣可能是在遭逢誤解,或者是別人惡意的侵犯的時候,我要怎麼樣讓在這個局面裡面相關的人,心中形成一個印象,叫做願意跟我「合作」。
而不是用一種命令、說服,甚至於發脾氣,那講了這麼多,其實剛好我最近讀到一篇馬克吐溫的故事,還蠻呼應這樣的一個狀況。
我們知道馬克吐溫是美國的大文豪哦,他在有一次愚人節的時候,有人故意要戲弄他,在一家裡紐約的報紙上面,刊登了馬克吐溫過世的消息,結果這消息一上報喔引起了軒然大波。
因為馬克吐溫畢竟是一個美國的名人嘛!很多親友都來到馬克吐溫的家裡,要進行弔唁。結果當他們到馬克吐溫家裡的時候,發現馬克吐溫還活得好好的,在書桌前面讀書寫作,才知道被耍了!
那一時之間呢大家都炸鍋了!想說這種事情怎麼可以拿來開玩笑破口大罵,說一定要把那家報社告倒,那如果在這樣的情況底下,你是馬克吐溫,你會做什麼樣的反應呢?
這一位苦主喔被寫死的馬克吐溫,他沒有發任何脾氣,他反倒是很幽默的說了一句話,他說:「其實他們的報導也沒有太大的錯誤,我真的會死,只是他們把日子寫的早了一點!」。
你聽到這邊,你會不會很佩服馬克吐溫的氣度?他連自己的生死,都可以看得這麼開,都可以拿來開玩笑。那跟你分享馬克吐溫的故事,跟我前面提的到底有什麼關聯呢?
你反過來想想喔,馬克吐溫在他的高度、在他的位置,其實所謂的「高難度對話」,其實也不一定是明擺著要跟他作對的人,反而是這些在暗處你不知道什麼時候來這麼一手,然後呢會造成你的困擾、會造成你的名譽,或者是你的各種狀況的損傷。
那馬克吐溫的呈現,他不是糾結在自己的本位、自己的出發點,他不是用自己的感覺,自己覺得應該要怎樣的角度,去面對這樣的事情。
他是把這整件事情,放到一個更大的前提跟背景來思考,就像他的回答一樣,前提是這個報導沒有錯,只要是人都會死,而這個報社更深入的背景是什麼呢?
他可能就是要造成馬克吐溫的困擾,馬克吐溫如果真的跟這個報社去進行訴訟,真的去告了。那有沒有可能是上駟對下駟,搞到最後呢惹得一身腥,也不一定能得到什麼好處,反而會被別人落為笑柄。
可是呢馬克吐溫他沒有去告,他在整個背景的思維底下,他有那個高度,他不需要跟別人打這泥巴仗,於是呢他用一句很幽默的話化解。
你相信我,在那個情況底下,他這一句幽默的話被報導跟被渲染放大的程度,一定會比那個惡作劇的死亡消息,來的更有效多了!
所以如果你是馬克吐溫,你有沒有想過一件事,今天有這麼無聊的報社幫你放了這個死亡的假消息,其實某種程度上來說,他是做球給你殺球啊!
我自己在真實的教學跟教練的過程當中,我發現很多人喔就是這一點任督二脈並沒有通,所以他經常在很多事情上面,把自己搞得喔火冒三丈,然後一點好處都沒有。
你不管在內在的觀念,跟外在的行為上,如果能夠得到一個最適當的學習跟調整,你會發現這種莫名其妙的泥巴仗,這種抹黑、這種造謠,其實是別人做球給你殺球。只要你知道怎麼樣殺球,這都是別人給你的機會。
但是現在的關鍵是,你有沒有能力去掌握這個機會?幽默是個出發點,然而我怎麼樣去還原真正重要,我應該把握的前提跟背景,這才是更重要的事情。
所以我很期待你聽到這邊,可以把握7月21號『高難度對話』的學習機會,我相信會對你很有幫助。
我是凱宇,跟你做分享。
如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除了我們7月21號開課的『高難度對話』課程之外呢,事實上我們在6月份還有辦兩場,也就是這一門課的一個課前講座,也很歡迎你能夠把握這樣的機會。詳細資料在我們影片的文字說明都有露出,我很期待能夠在啟點文化的教室裡見到你,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啟點文化 #心理學 #人際關係 #凱宇 #人生成長
會不會再形成破口呢 在 鹿兒島火山噴發!易經演繹,多國高官恐有人下台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台灣:「山火賁」,卦意「裝飾」 國內熱門議題「萊豬」,做法上會再「修飾」一下, ... 炸鍋」;要不就是「九個蓋」要蓋「十個鍋」,終會出現反噬破口,局勢產生變化! ... <看更多>
會不會再形成破口呢 在 【每日必看】背滿箭靶!陳時中:若重來拒指揮官柯:享受光環喊後悔 的推薦與評價
陳時中#指揮官#後悔#柯文哲#黃珊珊#萬華 破口 #吐苦水#民進黨#台北市長#中天新聞台北市民進黨參選人陳時中,日前接受專訪大吐苦水,表示再來一次 不會 想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