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高雄人,我明天要罷韓】
離投票只剩9小時,而離選罷法規定投票日不得宣傳的時間也只剩1小時。就讓小編寫幾個字,當作最後的心得。
小編很少用自己的名義寫文章,以下,就請各位讀者忍耐,當作是我的牢騷。畢竟,回顧這兩年來,小編累積了太多的情緒。
我想罷免韓國瑜最大的理由,其實不是他說謊、不是他落跑、不是他口出穢言,而是他從一開始,就沒有當高雄市長的資格。
我在高雄這座城市住了超過三十年,見證城市的光輝,也見證光輝中隱藏的黑暗與創傷。北漂數載的歲月裡,每個假日能回高雄就回高雄,也是從那時開始,在異鄉惱人的氣候與環境裡,養成了關心高雄建設發展的習慣,撫平濃得化不開的鄉愁,記憶中,我依稀覺得,我不曾離開過這座城市。
高雄過去的經濟繁榮,來自於得天獨厚的地緣與港埠優勢,但雖有著國家資本的投入,背後卻隱藏著結構性的不均,缺乏著行政、經貿、研發等一切資源,讓高雄的產業鍊如頭去頭去尾一樣,沒有最上端的創新能力,也沒有最末端的面對市場能力,只是由國家獨占生產工具,垂直整合成的大工廠。
而當這樣的生產模式隨著全球化而落伍,在知識經濟的轉型過程中,高雄面臨了所有工業城市都經歷過的陣痛,往昔滋養城市的黨國資本,卻因競爭力衰減而斷尾求生,環境污染、社會衝擊等外部成本,全由高雄人承擔。
深入研究過高雄史,就了解高雄這座城市的悲哀。當某些人懷念過去的榮景,懷念房價與台北所去無多的年代,卻忘了那時的高雄只有加工區、重工業,卻沒有大學、沒有文化設施、沒有貼近台北的民生基礎建設,甚至在日本人走了以後,長達四十年的時間未做都市計畫通盤檢討,放任雜亂的城市擴大吞噬農田,填平水塘,放任石化工業在地底亂埋管線,釀成日後種種的悲劇。
這個城市轉型的結構問題,就是高雄市長,最需要解決的問題。
要發大財,得有能發大財的產業,要有能孕育產業的環境,要能讓人才與產業正向循環逐漸聚集。因此市長得努力和高等教育做好連結,得掌握科技產業的趨勢,得掃除經商與創新的障礙,得扶植在地的高等服務支援產業,這其中,腦力比資本重要,能否孕育在地新創產業又比單純吸引大企業投資重要。
同時,作為一名新都市主義(New Urbanism)的支持者,我也從眾多的實證經驗中認為,培養宜居的環境,把城市空間還給行人,增加交通與商業節點的開發密度,重視多元文化的發展,將能促進人與人的交流。當創新人才互相接近時,可以造成知識外溢與乘數效應,而促成新概念的產生,也能讓高雄,重新成為一座有趣的城市。
為了達成這些目標,從2017年開始,小編和好過日的夥伴們,嘗試引進實證城市治理概念,從世界上的都市案例、研究報告中,找尋適合高雄問題的城市治理工具,並且希望能透過政府與市場力量並進,在高雄創造這樣的新力量。
然而,某種程度上,我們失敗了。比起結構性的改革,一句「高雄又老又窮」先是把我心愛的故鄉徹底黑化,接著一句「高雄發大財」輕鬆擊垮了所有的政策,一句「你沒有做夢的勇氣嗎」,徹底抹殺了辯證與思辨的必要。更扯的是,就算不知道高雄的路名、不知道高雄的產業、不知道高雄的物產、更不知道高雄的歷史發展,這樣一個從天而降,腦袋空空,尖嘴滑舌的草包,竟然能透過熟悉的直銷養套殺手法,輕鬆騙得89萬的選票。
坦白說,韓國瑜當上市長的這一年多,對好過日的夥伴們,是很大的創傷。
把心力放在監督韓國瑜,而不是發展政策,討論問題,其實有傷我們的格調,浪費小編的腦力。而由於韓國瑜結合保守與境外勢力的全面反撲,我們使盡全力防堵他進取總統,連3Q,我們都讓給台中,冒著被做成消波塊的風險,去迎戰席捲而來的中國海嘯,這當然影響我們深入解決高雄問題的時間,特別是當小編只剩一個的時候。
韓國瑜,蹉跎了高雄兩年,完全抹殺了高雄在地,認真討論公共問題的空間。本該回歸運輸本質、回歸人本城市辯證的輕軌,被韓國瑜和他一群腦袋混亂的議員好朋友把持,一邊抹黑,竟然還能一邊收割,昨天說是前朝大弊案,今天說是我的大政績,真是開了我的眼界。
因此,我們根本不用講溜之大吉、不用講睡到中午、不用講跪舔中國、不用講請假落跑、不用講跳針總機、不用講蓋牌禁投票........我始終認為,就從他反高雄、反智、反民主的特質,在2018年,我就堅定相信,韓國瑜根本沒有資格當高雄市長,連讓他嘗試一次,都會是永遠的錯誤。
因此,韓國瑜後來的一切行為,我們早已預見,只是難以相信,堂堂一個高雄市長,竟然落到最大政績是「鋪馬路挖水溝換燈泡」。
小編在家裡也是負責通浴室水管、換家中燈泡、把地板上不平的垃圾全部掃除,這樣看來,我比韓國瑜更適合當市長,至少我還會動手不嘴砲。
回顧過往兩年,好似一場夢,浪費了大家太多時間,我們使盡全力阻擋韓國瑜的破壞,也落得一身傷痕。
我壓根沒想過韓粉什麼監視投票之類的問題,我是高雄人,我罷韓,我驕傲!明天,就讓我們一起走向投票所,將韓國瑜這個台灣政治史上的笑話、民主史上的錯誤,徹底終結。讓我們能夠認真來思考、來面對高雄在巨變世界中面臨的挑戰,這才是「#光復高雄」最大的意義!
#我是高雄人666我會投票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青春,壯遊!:翻轉人生的夏日小旅行」新書介紹 專訪: 史琬晴(中正大學財經法律系) 劉錦宜(中央大學資訊管理學系) 內容簡介: 啟發人生的夏日探索旅程 .在雲霧繚繞的秀逸山間,都會男孩陳克威展開許多命中的第一次:一個都市聳第一次到部落、第一次在四處果園農...
新 都市主義 台灣 缺乏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青春,壯遊!:翻轉人生的夏日小旅行」新書介紹
專訪: 史琬晴(中正大學財經法律系)
劉錦宜(中央大學資訊管理學系)
內容簡介:
啟發人生的夏日探索旅程
.在雲霧繚繞的秀逸山間,都會男孩陳克威展開許多命中的第一次:一個都市聳第一次到部落、第一次在四處果園農地的環境生活、拍第一支紀錄片、第一次得紀錄片獎、第一次發現自己可以拍紀錄片。
.抱著預設立場,盧業冠從屏東市區到了霧台,再往上抵達峻嶺傾斜、海拔1000公尺以上的佳暮。然而,進了部落不久,深受震撼,跟他們預想完全兩碼子事!
.課業名列前茅的王晴瑩在台南女中三年級選志願之際,立定讀醫方向後,她著手閱讀各種關於從醫的種種相關書籍,讀到徐超斌醫師撰寫的《守護4141個心跳》,如一道閃電擊中了她的心。
.改作無農藥種果樹,等待土壤變健康,要熬過前幾年幾無收成。他卻肯花整整六年的時間等待。縱使過了數年,李佳芸仍未忘記農夫昌輝說的,那片土地,是他的家,更是家族的根源,安身立命的所在,必須要好好的守護這塊地。
一個夏天的時間可以做什麼?想和更多的人一起互動學習,可以報名夏令營;想要實踐自己所學的專長,可能就要參加實習計畫;想要認識不同的世界,或許就安排一趟旅行吧!但如果貪心一點,想在14天內擁有前面說的全部收穫呢?
只有走進踏實又溫暖的土地,可以給你所有想要的!
本書訪談12位過去九年間參與蹲點的青年,訪談蹲點的經驗對他們後來參與社會、關懷土地的行動與思維帶來哪些改變與影響。從過去(蹲點紀錄)、現在(目前所從事的事物、參與的行動)、未來(對土地的願景、嚮往),勾勒出蹲點行動在年輕世代創造的新價值。
關於【蹲點‧台灣】
中華電信基金會於2009年起推動「蹲點‧台灣」計畫,讓青年有機會走出舒適圈與土地連結,實踐所學為土地付出,從中也體驗到「教室外的課程」。同時,透過青年資源的導入,為社區帶來多元的服務,包括活動記錄、藝術彩繪、英文教學、電腦課程、皮影戲、數位行銷、靜態及動態影像創作、樂器教學、樂團指導、身體律動、社區環境美化、社區事務協助等,從多面向協助社區成長,為偏鄉社區帶來了新的刺激和啟發,為社區居民帶來新的視野和想像,也與外界世界接軌,以實際行動縮短城鄉落差。
「蹲點‧台灣」從開辦以來,至今已有全台40多校80多科系超過500位學生參與,每一年,青年們用擅長的文字與影像記錄能力,和熟悉的數位3C設備,從在地觀點為社區發聲,平衡城鄉認知。同時向社會大眾、青年學子提倡運用一己之力回饋社會、用影像留下台灣珍貴文化與真摯人情之蹲點精神,也為自己的人生視野開拓更溫暖的角度。
作者簡介:
古碧玲
現任《上下游》副刊總編輯、臺灣全民食物銀行理事長,並展開食物農業、土地議題、弱勢關懷題材的書寫。
曾任職於多家媒體與NGO。
高世威
中華電信基金會 副執行長
張嘉芳
中華電信基金會 經理
林佳儀
「蹲點‧臺灣」專案負責人
策畫簡介:中華電信基金會
中華電信基金會成立於2006年2月,從實踐企業社會責任出發,透過長期耕耘將我們的核心理念落實到社區及部落、城市邊陲、資源相對缺乏的地區,以基金會做為資源連結的平台,將所有「善」的事物加以重整編排,分享至有需求的據點,成為支持在地勇往直前的力量。身世》、《異質的存在》、《天藏機鋒─雨花石》、《文學帶路遊舊城》等書。

新 都市主義 台灣 缺乏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青春,壯遊!:翻轉人生的夏日小旅行」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古碧玲 主編、黃柏勳 同學
內容簡介:
啟發人生的夏日探索旅程
.在雲霧繚繞的秀逸山間,都會男孩陳克威展開許多命中的第一次:一個都市聳第一次到部落、第一次在四處果園農地的環境生活、拍第一支紀錄片、第一次得紀錄片獎、第一次發現自己可以拍紀錄片。
.抱著預設立場,盧業冠從屏東市區到了霧台,再往上抵達峻嶺傾斜、海拔1000公尺以上的佳暮。然而,進了部落不久,深受震撼,跟他們預想完全兩碼子事!
.課業名列前茅的王晴瑩在台南女中三年級選志願之際,立定讀醫方向後,她著手閱讀各種關於從醫的種種相關書籍,讀到徐超斌醫師撰寫的《守護4141個心跳》,如一道閃電擊中了她的心。
.改作無農藥種果樹,等待土壤變健康,要熬過前幾年幾無收成。他卻肯花整整六年的時間等待。縱使過了數年,李佳芸仍未忘記農夫昌輝說的,那片土地,是他的家,更是家族的根源,安身立命的所在,必須要好好的守護這塊地。
一個夏天的時間可以做什麼?想和更多的人一起互動學習,可以報名夏令營;想要實踐自己所學的專長,可能就要參加實習計畫;想要認識不同的世界,或許就安排一趟旅行吧!但如果貪心一點,想在14天內擁有前面說的全部收穫呢?
只有走進踏實又溫暖的土地,可以給你所有想要的!
本書訪談12位過去九年間參與蹲點的青年,訪談蹲點的經驗對他們後來參與社會、關懷土地的行動與思維帶來哪些改變與影響。從過去(蹲點紀錄)、現在(目前所從事的事物、參與的行動)、未來(對土地的願景、嚮往),勾勒出蹲點行動在年輕世代創造的新價值。
關於【蹲點‧台灣】
中華電信基金會於2009年起推動「蹲點‧台灣」計畫,讓青年有機會走出舒適圈與土地連結,實踐所學為土地付出,從中也體驗到「教室外的課程」。同時,透過青年資源的導入,為社區帶來多元的服務,包括活動記錄、藝術彩繪、英文教學、電腦課程、皮影戲、數位行銷、靜態及動態影像創作、樂器教學、樂團指導、身體律動、社區環境美化、社區事務協助等,從多面向協助社區成長,為偏鄉社區帶來了新的刺激和啟發,為社區居民帶來新的視野和想像,也與外界世界接軌,以實際行動縮短城鄉落差。
「蹲點‧台灣」從開辦以來,至今已有全台40多校80多科系超過500位學生參與,每一年,青年們用擅長的文字與影像記錄能力,和熟悉的數位3C設備,從在地觀點為社區發聲,平衡城鄉認知。同時向社會大眾、青年學子提倡運用一己之力回饋社會、用影像留下台灣珍貴文化與真摯人情之蹲點精神,也為自己的人生視野開拓更溫暖的角度。
作者簡介:
古碧玲
現任《上下游》副刊總編輯、臺灣全民食物銀行理事長,並展開食物農業、土地議題、弱勢關懷題材的書寫。
曾任職於多家媒體與NGO。
高世威
中華電信基金會 副執行長
張嘉芳
中華電信基金會 經理
林佳儀
「蹲點‧臺灣」專案負責人
策畫簡介:中華電信基金會
中華電信基金會成立於2006年2月,從實踐企業社會責任出發,透過長期耕耘將我們的核心理念落實到社區及部落、城市邊陲、資源相對缺乏的地區,以基金會做為資源連結的平台,將所有「善」的事物加以重整編排,分享至有需求的據點,成為支持在地勇往直前的力量。身世》、《異質的存在》、《天藏機鋒─雨花石》、《文學帶路遊舊城》等書。

新 都市主義 台灣 缺乏 在 台灣是個行人地獄Taiwan is a living hell for pedestrians 的推薦與評價
近年來,關於都市主義(Urbanism)的討論,源自歐洲 的「人本復興」概念當紅;反觀台灣長期缺乏公共空間 對話,深陷「汽車本位」意識形態泥沼,難以自拔。 ... <看更多>
新 都市主義 台灣 缺乏 在 [轉載] 都市發展與都市更新- 看板Urban_Plan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回顧一篇舊文章,再看看現在的蔡政務委員(推動都市更新)跟以前的蔡召集人想法
有什麼不同,是不是當了大官,國有土地做都市更新就要開始配合建商炒作蓋豪宅旅館
還要拿出國有土地來作基金借給(鼎興營區、中山女高對面)建商滾動"投資"房地產
https://old.npf.org.tw/PUBLICATION/SD/090/SD-R-090-015.htm
永續(研)090-015號
中華民國九十年六月二十日
June 20,2001
都市發展與都市更新
永續發展組召集人 蔡勳雄、政策委員 張隆盛
^^^^^^
特約研究員 丁致成、研究助理 廖美莉
^^^^^^
壹、前言
都市更新為台灣未來都市發展重要的方向。在歐美日本等先進國家,隨著都市發展逐漸停
滯,在七○年代以後的都市政策,均由過去的擴張主義轉而回到市中心,以都市更新為最
重要的大趨勢。我國在經歷了四十年高度經濟成長與都市發展之後,也已經到達此一瓶頸
。因此未來都市的發展將不再追求量的增加,而是以追求現有都市品質的提昇為目標。
貳、都市發展的主要問題
一、都市成長失控,郊區開發導致市中心衰頹:
都市成長失控,都市計畫不斷向外擴張卻低於實際需求,因無法掌握都市成長,公共設施
興闢往往不敷使用。
新市鎮與新社區的開發造成郊區化的現象,導致社會成本增加,包括交通建設、社區公共
設施成本、通勤時間成本,以及造成環境生態及水土保持的衝擊等。而政府擬釋出農地的
政策,意謂著現有都市土地之供給將大符增加,從永續發展的觀點來看恐怕遠超過需要,
而有危害整體都市發展之虞。
其他如郊區的工商綜合區或購物中心開發亦會造成市中心商業的萎縮。郊區大型購物中心
將在未來五年內大量出現,特別是經濟部所推動之工商綜合區開發,造成都會郊區之零售
業與中心都市,或鄰近城市間零售業的競爭。
至 87年止,全國申請設置的工商綜合區共有52處,大多位於都會區外圍或是非都市土地
,總計申請之面積高達488公頃。而經濟部第一期預計核准開發之總面積高達800公頃。此
一量體相較於全國現有7100公頃的商業區而言相當龐大,將嚴重衝擊都市地區現有的商業
發展。以桃園縣為例就有10處申請,總計約有 80公頃,而目前桃園縣總商業區面積僅550
公頃。
美國在1950-70年代就是因為大量郊區大型購物中心興起,引發市中心的蕭條而造成都市
的危機。
二、市中心地區公有地閒置影響都市發展
市中心地區大面積公有土地低度利用,造成都市機能不彰,妨礙都市發展,浪費珍貴之土
地資源。其實只要市中心公有地能夠積極運用,就可以代替郊區大量的新社區開發。
以台北市為例,市中心區大片低矮窳陋房舍,大多為公有地。即使車站周邊最高價值的土
地,也缺乏積極之運用計畫。台北信義計畫副都心半數以上空置之商業區土地,大多為台
北市政府及軍方所有,因長期閒置,阻礙了該地區發展民間投資之意願。
以往台灣公有土地之開發利用,所面臨之主要困難除了觀念上的問題外,最主要是法令與
公地管理機關之組織形態問題。在觀念上,不少公地管理機關基於本位主義,往往不願配
合全面性的都市發展,甚至視同私有土地斤斤計較財產收益。
而現行法令對於公有地之處分也較為保守,例如國有土地若作為非公用就必須繳回給國產
局,造成管理機關即使該土地低度利用,仍不願謀求積極利用。而其他地方政府所有土地
之處分,則因土地法之規定,應經地方議會同意才得以處分,造成處分運用之困難。
在公地管理機關方面,由於組織體系往往缺乏專業人士,造成土地運用缺乏效率。這種種
制度性的障礙,往往使得公地積極運用無法實現。
三、都市社區住宅品質低落,權屬複雜,違佔建問題嚴重
老舊社區大多興建於三、四十年前,當時的社會經濟條件較差,因此社區住宅品質較差,
居住面積過於狹小。時至今日雖然經濟條件已經逐漸提昇,但因為複雜的產權關係而不易
改建。建商在面對眾多地主時,也因為非常困難整合,而降低了投資意願。
產權複雜的問題包括:祭祀公業土地問題、土地過度細分問題、地界畸零不整、不在地主
、未登錄土地、公私有土地夾雜、惡意勒索、祖先遺產未辦繼承問題及佔用他人土地之違
佔建戶問題等。其中最為困難面對的就是惡意勒索及違章佔建戶問題,此為台灣都市中特
有之現象。
四、都市缺乏歷史及文化特色
由於過去快速的都市化,各個城市的發展在快速開發之下殊少展現特色,每每形成「複製
城市」的感知。甚至許多深具歷史文化的小鎮、聚落也都被都市計畫破壞無遺。台灣過去
都市發展的經驗,以拆除老屋蓋新屋為其主要方向,而忽略了對於歷史記憶的保存,這使
得台灣都市的現代化過程失去其特色。
大量城鄉移民的結果使得社區意識解體,大都市中形成的新社區卻又無法形成共同感,塑
造屬於自己的生活環境。
五、公設數量不足,財源不足
公共設施及公共服務受限於地方財源不足,供給量不足服務品質不佳,都市服務供需失調
。
以台北市的公園綠地開闢為例,雖然都市計畫已劃設大量用地,但開闢費用估計需2000億
以上,以現有每年的開闢經費來推算,恐怕需要數十年才能完成開闢工作。
未來自進行更新時若無法有效增加公共設施,並為政府找到充足的財源,將使得都市更新
失去改善舊市區之原意。
六、市區公共空間品質低落
市區內人車爭道,交通混亂,停車空間不足,人行活動毫無尊嚴可言,徨論無障礙空間之
實現。無論是人行道、廣場、街道、公園、公共運輸系統等都有必要大力的提昇。
目前的台灣社會是有史以來最富裕的階段,然而我們都市的公共空間品質卻是相當低落的
,和我們個人家中的空間品質相較實不相襯。似乎開發越多,都市環境品質就越惡劣。目
前法令雖然都有開放空間的獎勵,但是往往被誤用為提供私用庭園。
七、缺乏都市防災系統
台灣都市潛在的災害包括地震、颱風、水災、火災、山崩地滑等。防火方面來看:老舊市
區缺乏完善規劃,大多為非防火構造建築、缺乏防火間隔、逃生通路狹窄或遭違章佔據。
對地震而言:缺乏臨時疏散安置的廣場與開放空間,早期建物之結構安全亦堪慮。對於水
災而言,老市區的排水溝僅能容納五年以下暴雨量,排水能力不足。密集都會區更有不少
老社區建在危險的山坡地。這些危險的災害在早期開發的老市區均缺乏完善的都市防災系
統,造成市民財產損失潛在風險大。
八、缺乏公私部門合作更新機制
都市更新牽涉複雜的公私有土地取得、拆遷處理、投資談判、都市計畫變更與融資問題。
無論政府或民間企業單方面都無可能獨力完成。
但目前台灣的政府與民間企業缺乏互信之基礎,也缺乏完整的遊戲規則與機制,使得公私
合作困難。例如政府對於應辦事項缺乏明確的承諾,政府首長不願承擔責任,民間投資者
也常抱怨政府缺乏效率及單一窗口。公務人員擔心讓投資人有利可圖則觸犯刑法圖利他人
罪,或遭致官商勾結的批評。這使得公私合作幾乎毫無可能。
參、推動都市更新政策建議
一、都市成長管理,停止郊區開發
於人口總量零成長目標,運用都市成長管理執行市政,實施容積率,推動建築容積總量管
制,並停止郊區開發。
全台灣在未來五十年內人口之成長將非常有限。根據行政院經建會的預估,台灣的人口將
在民國127年左右達到2568萬人而不再增加(甚至會逐漸減少) 。
目前全台灣的都市計畫面積為458,558公頃,占全國總面積之12.3%,都市計畫區內人口密
度高達每平方公里3,786人。現有都市計畫預計可容納的人口數總計為2400萬人,但目使
用率僅達70%。預計在民國125年,若都市人口佔總人口數80%時,都市地區所需容納的人
口數僅為2080萬人。因此目前都市供給的土地足以容納目前台灣全部的人口,亦可滿足未
來都市人口的充足需求。
類似擴大都市土地開發的非都市土地山坡地開發、海埔新生地開發、填海造陸計畫、農地
變更建地、大型工業區開發、新市鎮、新社區開發等均應全面停止。
"停止了那趙大雄要吃什麼,吃小叮噹嗎?"
二、公有地扮演市中心發展觸媒角色
市中心公有土地應扮演帶動都市更新之觸媒(catalyst)角色,公有地之利用應以追求最大
^^^^^^^^^^^^^^^^^^^^^^^^
社會效益為目的,而不應以追求最大財務收入為目的。公有地亦應以公部門永久持有為原
^^^^^^^^^^^^^^^^^^^^^^^^^^^^^^^^^^^^^^^^^^^^^^
則,保有永續發展回收調整之可能性。
"台灣華爾街、四大金鑽、國際級飯店旅館,果然是具有最大的社會效益啊!"
民國78年全國土地會議對於國有土地建議不宜標售,此一方向相當正確不應改變。因為標
售公地雖然暫時可充裕公庫,但是卻使該土地再也無法發揮其政策性與促進公益之角色,
也就是無法達成前述作為都市發展觸媒的角色。再者,單純公有土地標售往往帶動臨近地
價的飆漲,並無正面的助益。先進國家對於公有土地之處分,往往帶有公益性的條件,或
保留有回收之可能性。
"昨天板橋又標掉一坪150萬了"
三、獎勵民間投資推動社區更新
強調以獎勵民間投資等方式藉重民間資源與活力投資社區更新。現有的都市更新條例已經
有完整的體制可以促使社區整合地權,並給予開發商容積獎勵、稅賦減免等相關誘因。
目前台灣大多數舊市區的住宅社區大都窳陋破舊不堪,住宅品質及公共設施品質低落,一
般住戶均有高度之意願進行更新。但過去往往因為土地產權複雜,公私有土地夾雜,造成
更新困難,開發商投入之意願亦低落。與其鼓勵舊市區居民遷居偏遠的新市區或郊區,不
如鼓勵其進行原地改建。
"騙誰啊,唸唸書好不好,都市更新歷史證明一件事,凡是市中心老舊地區重建最後居民
幾乎都是滾蛋的下場,因為他們沒錢"
四、歷史保存及凝具社區共識建立特色
發掘並培植地方特色,透過民眾參與,及歷史文化、建物、空間、技藝、產業之保存,凝
具強化城市生活共同體的價值。並且強化社區總體營造與城鄉新風貌之政策。
城市的發展是一長時間的歷史過程,其中許多有價值的空間形式應受到尊重,以增加城市
生活的多樣性與吸引力。都市計畫道路劃設應注意對於具有特色的老街、聚落、建築物加
以保存。
因此當我們強調都市發展的趨勢應朝向市中心更新以取代擴張主義時,也應同時注意對原
先都市紋理的尊重。必竟一個都市如果一直處於拆除重建、使用強度不斷增加的循環之中
,也是一場惡夢。
"都市更新蓋了一間又一間的豪宅,果然是有歷史特色啊"
五、配合大眾運輸系統提供公共空間
透過大眾運輸場站周邊都市更新計畫之實施,加強建立都市大眾運輸系統與重要商圈人行
綠帶系統及行人徒步空間,人車動線分離,有限度提供外圍停車場。過度提供停車場則會
吸引更大量的車流最終將使交通系統癱渙。
公共空間品質的提昇不只是政府的責任,也是私部門開發者之責任。。對於開放空間的獎
勵,應該是提供離街的人行通道、室內公共廣場、第二層的人行通道等。在鄰近大眾運輸
系統站體附近,尤其需要有良好的公共活動空間連繫,以鼓勵民眾使用大眾運輸系統。政
府應有整體系統性的規劃,由私人提供並負責維護管理。
國外這方面的成功案例相當多,從十八世紀歐洲各國出現的商店街拱廊(arcade)、日本東
京惠比壽花園廣場的電動步道通廊、橫濱MM21的Queen軸、香港中環到上環的高架人行道
、紐約市IBM大樓的室內廣場、金融中心的Winter Garden、舊金山的Embarcadero Center
等等,都值得我們借鏡。
六、建立都市防災體系
建立都市地區全面性防災體系,包括防災救災通道、共同管溝、避難公園廣場、緊急飲水
儲備、防洪設施等,並建全緊急救護體系,避免大地震、大火災、大水災等對都市市民生
命造成嚴重威脅。都市更新是建立都市防災系統之最佳機會,應利用都市更新計畫實施的
機會提供各項都市防災設施。
七、建立自主性之更新計畫財源
目前之都市更新條例雖然已經對於提高民間投資獲利有容積獎勵、不動產證券化及稅賦減
免的制度,但是對於不動產市場不佳之窳陋市區幫助仍然不大。而地方政府為了吸引投資
人,勢必有配合興修公共設施之需要,但地方政府缺少財源。目前地方大多必須仰賴中央
補助,此一財源並非自償性之財源,缺乏自主性。
為了解決市場條件較差地區之更新誘因及解決地方政府自主性財源之問題,應仿效美國加
州稅金增額融資(Tax Increment Financing, TIF)的制度。地方政府的更新專責機構應有
權在一定時間範圍(一般是二十五至四十五年之間)內運用因更新計畫實施所增加之地方稅
金,並應有權發行免稅債券以募集更新開發基金。更新專責機構獲得因更新所增加之稅金
,可用於償還債券、興修公共設施、提供中低收入住宅、補貼或低利貸款給推動更新事業
之開發商。
"還是拿土地出來作價借錢比較快,增稅,當心烏紗帽不保"
八、建立公私部門合作之機制
地方政府具有公權力,民間企業有經營的能力。都市更新之工作相當困難,公私部門的合
作才能創造市民的最大福利,此一原則在全世界各都市的發展中一再被證明。
"從營建署的輔導會議就知道,建商很有經營"政府公關"的能力,什麼事情都可以抓來橋"
目前全國各地方政府正逐漸開始推動都市更新,然而最迫切需要的則是建立可以推動公私
部門合作之機制。其中包括:都市更新審議委員會、都市更新專責機構及政府專業承辦單
位、詳細實施辦法的建立等。
中央政府應積極推廣輔導地方政府了解都市更新政策推動之重要性,訓練專業公務人員、
建立更新專責機構及民間業者。
"中央政府裡面承辦都市更新政策推動的人,沒有一個跳下來做過都市更新"
其中建立更新專責機構方面最具有政策指標意義,因為大多數地方政府官員缺乏不動產開
發之專業技術,即使有很好的更新政策,也必須有專責機構執行,代表市政府與民間洽談
合作開發事宜。才能減少民間投資人推動更新之障礙。
"中央專責機構是營建署的任務編組都市更新組,好一個專責機構"
肆、都市更新目標及效益
一、增進公共利益
都市更新不只是老屋換新屋,如果只是單棟建築的改建,對都市公共的貢獻不大。都市更
新應以增進公共利益為最終目的。所謂公共利益不只是實質居住環境的改善,也包括公共
服務機能的提昇、就業機會的增加、文化資產的保存與都市弱勢者的照顧、政府財政的維
持等。
只有在提昇公共利益的前題下,給予更新計畫實施者的各項獎勵才有正當性。如果更新計
畫帶給都市的負面衝擊遠大於正面的好處,否則根本不該推動更新。
"所謂的公共利益,其實是政府要的可以吹捧的經濟與政策(治)效益,其它都是諸如老百
姓買不起房子的死活問題都是屁"
二、提昇都市機能
都市機能的提昇也應該是實施都市更新的主要目標。例如捷運系統的引進所帶動的都市機
能調整,衰敗的商業中心重新引入商業活動機能,原本在市郊如今變成市中心的工業區產
業轉型,文化設施的引入,市區人行系統的建立、停車等公共設施的引入等等。
唯有透過整體都市更新的手段,老舊市區機能的衰頹才有機會重尋生機,否則老舊市區必
然無法與新市區相競爭。而都市機能的提昇才能使更多的市民受益,符合公共利益的原則
。
三、改善居住環境
居住環境的改善不只是提昇住宅單元的面積,還要提昇整體品質並針對不同住宅需求的滿
足。
所謂品質則包括防災、建築美觀、環境衛生、綠地與開放空間、學校等社區公共設施提供
。住宅需求的滿足則應提供一定數量的中低收入住宅、單親家庭及老人住宅,確保弱勢族
群在更新過程中不被犧牲。
"有人看過現在在鼓吹都市更新做中低收入住宅、單親家庭及老人住宅的嗎?都是要豪宅"
四、增加就業機會
都市更新如果只解決了實質環境的問題,而沒有從根本解決產業與就業的問題,則受益者
畢竟只是少數的地主。增加就業機會才能確保都市機能提昇、都市經濟維持活絡、都市財
政健全、居住者有保障,進而使都市充滿活力。創造就業機會才是讓都市更新廣泛符合公
共利益的基本條件。
"都市更新都推動10年了,除了肥了少數地主跟建商,真的從來也沒有改善什麼就業機會"
--
在各種人類愛之中,
愛情的短命是惡命昭彰的。
但,它偏偏喜歡做天長地久的諾言。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165.166.182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