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蹤 MarketFocus 看更多詳盡財經及投資分析】
【#BF投資焦點】警拘壹傳媒總編輯等5名高層再搜蘋果日報 壹傳媒恐長時間停牌
警方繼去年8月10日到蘋果大舉搜查,以違反國安法為名拘捕壹傳媒(0282)創辦人黎智英及他兩名兒子後,在七一回歸紀念日前夕再大舉行動。警方今清晨派員拘捕壹傳媒5名高層,包括壹傳媒行政總裁兼執行董事張劍虹、壹傳媒集團營運總裁兼執行董事周達權、《蘋果日報》總編輯羅偉光、《蘋果日報》副社長陳沛敏以及蘋果動新聞平台總監張志偉,並在他們的寓所大舉搜查。與此同時,大批警員則進入壹傳媒位於將軍澳工業邨的總部即蘋果日報大樓,封鎖二樓蒐證,部分記者的電腦據悉亦不能倖免遭到調查甚至搬走,令人關注基本法賦予的新聞及言論自由的保障是否仍在。
壹傳媒集團隨即宣佈停牌。據資料,壹傳媒只有張劍虹及周達權兩人是執行董事,但兩人今晨均已被捕,故令人關注屬上市公司的集團運作會否大受影響,以及日後究竟由誰簽署文件宣佈公司可以復牌。
政府新聞處則發稿指五人涉嫌拘捕違反國安法第29條 「串謀勾結外國或境外勢力危害國家安全罪」。從Now新聞畫面可見,《蘋果日報》總編輯羅偉光雙手被鎖上手扣,早上從鰂魚涌住所遭警方帶走。
消息指,《蘋果》近月早已收到政界人士提醒,稱有消息稱今年七一前警方或對《蘋果》再採行動,至上周再收到有高層料會遭被拘捕的消息。昨天(6月16日)晚上11時30分,《蘋果》以副社長陳沛敏突然向訂閱蘋果的讀者發出署名電郵,標題為「用智慧、創意與專業,履行記錄和回應這個時代的職責。」電郵指6月20日是蘋果報慶的一天,「6月20日將是蘋果創刊26年。未來,還有很多個香港人難忘記的日子,我們會一同渡過。」「正如香港人一樣,今年的處境雖然艱難,但作為新聞機構,《蘋果》仍緊守崗位,盡力做好每個採訪…在困境中,希望用我們的智慧、創意與專業,履行記錄和回應這個時代的職責。」,文章內容似有弦外之音。
有蘋果記者則向傳媒表示,有今早上班的同事進入蘋果日報大樓後,警指示他不能進入《蘋果》進入二樓即編採部,只能直上五樓包括員工飯堂、健身室、及泳池該層,現場警員亦警告記者不能在大樓內拍攝,不過一度容許直播的進行。有參與直播的記者則指出,記者要重回大樓取用裝備進行採訪採訪都遭警方阻止,但直播之初,警方曾指記者可到二樓取私人物品,之後可再上五樓。
根據警方新聞稿,警務處國家安全處執行由法院根據《香港國安法》(國安法)第四十三條發出的法庭手令,搜查令授予警方搜查包括新聞材料的權力。從直播影片中可見,警方運送大量的膠箱到蘋果大樓外,同時亦帶走大量文件,據悉警方亦會帶走大量的電腦等證據。至早上約九時,消息指警方將會用一輛白色七人車,押解蘋果日報總編羅偉光回到蘋果日報蒐證。
據蘋果內部通訊,有採訪主任傳達訊息指今日採訪工作如常進行,若不能進入蘋果大樓的《蘋果》員工,建議先到旁邊的百樂門大樓工作。在家工作的《蘋果》記者指,早上8時許Remote Desktop軟件亦不能運作遙控公電腦,故懷疑警方已搬走記者在蘋果日報大樓內的電腦。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
了解更多最快最新的財經、商業及創科資訊,請追蹤
Instagram:www.instagram.com/businessfocus.io/
—————————————————
追蹤 MarketFocus 看更多詳盡財經及投資分析
—————————————————
時刻接收市場最新資訊,請追蹤Telegram頻道:
t.me/businessfocusofficial
—————————————————
請於本專頁cover photo下方,按『Following』按鈕然後選擇『See First』
—————————————————
若有任何商業、財經及科技資訊的新聞稿,歡迎
Inbox或電郵至info@businessfocus.io!
廣告合作請電郵至sales@businessfocus.io
—————————————————
如果你對初創、商業及科技界有所見解,敬請投稿
至info@businessfocus.io
訂閱BusinessFocus YouTube頻道:
www.youtube.com/channel/UCzZszEpbE87Mfh-q7D472BA
歡迎"Join" BF討論區暢談財經、商業及創科話題:BusinessFocus.io 討論區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1萬的網紅堅離地球 · 沈旭暉,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美帝又宣佈制裁六名中港人士,自然人神共憤(下刪萬字),那我們可以怎樣用英文,向國際社會表達這種憤慨?新香港的政府新聞處,提供了最好的示範,可參閱《特區政府對美國向六名中國及特區政府官員實施所謂「制裁」表示極度憤怒》一文,其中insane一詞,尤屬畫龍點睛...... ⏺ 全文見Patreon h...
新聞處 新聞稿 在 我的紫袍夢-3年9月的檢察官日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疫情當前,還要績效?警界高官「作秀」與務實防疫的距離〉:
https://bit.ly/3w6sLyk
5月14日,疾管署新聞稿公布「新增29例本土COVID-19病例」,報載多個縣市宣布關閉公有場館及十大類行業,警政署旋即「通令各縣市警察局整備,協助縣市政府加強稽查、臨檢」。
這個通令看似非常積極正面,實則混淆「#臨檢」(《警察職權行使法》所規定的勤務,主要目的在於維護治安與預防犯罪3)與「#行政協助」(協助衛生主管機關執行稽查)二者截然不同的勤務主旨;且據了解,警方內部實際指令與執行上,也 #與衛生主管機關的平行聯繫迭出問題,#欠缺專業的防疫指引方針,反而造成員警在準備不足下,#面對不必要的群聚感染風險。
同日便有警察群組傳出令人匪夷所思的警政高層內部指令訊息,內容大概如下:
轉警政署長指示……今晚公共場所營業場所的稽查與臨檢,請提高強度與次數……
各單位執行要拍照、錄影,上臉書及新聞處理。
於是隔日,各大媒體版面出現員警在各公共場所的畫面,沒有人知道「臨檢」勤務跟防疫有什麼關聯,唯一的最大成就,大概是為警政高層刷了滿滿的存在感。
〈疫情當前,還要績效?警界高官「作秀」與務實防疫的距離〉:
https://bit.ly/3w6sLyk
--------
▍追伸:
–《#扭曲的正義:檢察官面對的殘酷真相,走向崩潰的檢警與媒體》:https://bit.ly/38JfGSD
關於警界升官文化的問題,以及在媒體前作秀對於升官的影響,進一步說明參見第247頁以下。
新聞處 新聞稿 在 我的紫袍夢-3年9月的檢察官日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高等法院花蓮分院110年度偵抗字第13號過失致人於死等案件新聞稿
https://bit.ly/3mkzelW
(黃線部分依然是本粉專劃記的重點)
(編按:姑且不論結論,從形式上來看,這份新聞稿同樣也遵守偵查不公開,沒有透露案件細節,但內容更為白話且依照不同的羈押理由分點分段有層次,看得出來在新聞處理上,比花蓮地院高明多了)
前情提要:花蓮地院新聞稿以及本粉專的簡要評論與提問:https://bit.ly/3cLqLVE
花蓮高分院的決定:
撤銷原裁定,發回臺灣花蓮地方法院另為適法的裁定
(編按:法律見解的不同,在法律學界與實務是很正常的,而對於事實的觀察角度與著墨點不同,上下審級間也會有不同的結果。所以一個法治國的理性公民,重點不是看到結論就高潮,而是應該往下看理由,從理由內容與法理來看何者有道理喔!)
依照新聞稿所載之撤銷裁定理由如下:
(括號內的內容為本粉專就法律觀念補充說明)
㈠、關於湮滅罪證之虞部分:
1、本案工程從設計、施工到監造等一連串工項,究係何環節導致案發時緊臨鐵軌的本案工地便道欠缺重物滑落防護設施,責任歸屬為何,由檢察官刻正積極調查。佐以,本案工程施工期間有多數廠商參與施作,尚待調查釐清相關廠商及其他工程相關人員,對於本案重大死傷結果的影響度、作用力,及因果歸責關係。原裁定認被告與其他相關工程人員利害相反,湮滅罪證之虞不高,尚難認有敘明具體理由。
2、被告 #供述前後變遷不一,#與證人所證不具整合性,參以,#被告前有指示他人偽造文書的犯罪紀錄,原裁定對此節,未予適正評價,難認允洽。
(在此可以注意到花蓮高分院的見解:偽造文書等前科,可能作為被告「滅證風險」的判斷因子,也就是個人的誠信問題。另外,羈押等強制處分的逃亡、滅證要件證明,不需要嚴格證明,因此個人的過去誠信、逃亡紀錄等,在實務上向來都可能作為判斷事實。實務上最常見的是:被告如果過去有很多通緝紀錄,那也可能做為下一次羈押時的考量。因此,花高分院對於被告前科紀錄的考量,是有理有據的。)
㈡、關於逃亡之虞部分:
本案死傷結果,甚為嚴重,被告可能面臨相當重的刑責及高額民事賠償責任,現有事業、財產可能化為烏有,加上趨吉避害,規避刑責的人性,本案逃亡的風險性,顯非一般過失致人於死案件可以相比擬。
(雖然造成大量被害人傷亡,然而在刑法罪數與競合上,其行為為一個過失行為。花蓮高分院談到「面臨相當重的刑責」,然而事實上,過失致死罪判最重就是5年有期徒刑;本粉專認為重點還是高額民事賠償可能導致逃債)
㈢、關於新台幣50萬元具保金額部分:
裁定具保免予羈押,應審酌被告資力、家庭狀況等因子,綜合妥適判斷,原裁定關於以新台幣50萬元具保部分,未詳敘理由為何,有理由不備之疑。
(交保金額的決定,也是法官必須在裁定理由中詳細說明的,如果說明不完整,可能作為上級審撤銷的理由)
㈣、關於免予羈押替代性處分部分:
原裁定另諭知被告不得與相關人等接觸,但此幾無監督機制的替代性處分,為何足以解消、降低被告湮滅證罪的風險,原裁定就此部分未詳敘理由,亦難認為允洽。
------
花蓮地院新聞稿以及本粉專的簡要評論與提問:https://bit.ly/3cLqLVE
新聞處 新聞稿 在 堅離地球 · 沈旭暉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美帝又宣佈制裁六名中港人士,自然人神共憤(下刪萬字),那我們可以怎樣用英文,向國際社會表達這種憤慨?新香港的政府新聞處,提供了最好的示範,可參閱《特區政府對美國向六名中國及特區政府官員實施所謂「制裁」表示極度憤怒》一文,其中insane一詞,尤屬畫龍點睛......
⏺ 全文見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posts/46281623
Simon 沈旭暉 堅離地 Social Media ▶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shensimon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simon.diplomacy
Twitter: https://twitter.com/simonshen_glos
Blog: https://simonshen.blog/
其他合作及查詢可以電郵至simonshen@glos.world。

新聞處 新聞稿 在 桃園市議員謝美英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美英在議會提出總質詢,交通局發新聞稿澄清,內容卻失真。事後,局長否認知情。美英針對這種奇怪的府會連繫狀況及新聞處工作權責提出質疑及確認。希望未來,不要再有「記者朋友都知道了,只有局長不知道」這種謬境。
20191024 桃園市議會第2屆第2次定期會
中壢區市議員 謝美英 質詢【消防局、研考會、新聞處】
美英今日質詢新聞處提出:
新聞處的工作內容有新聞聯繫、綜合行銷還有新聞行政。
舉凡涉及到各局處、議員在議事堂備詢、質詢的內容,各局處在發布新聞稿給記者媒體之前,必須至少經過局處首長審核,避免在局處首長不知情的狀況下發布新聞稿。
新聞處也要多多了解議事堂上質詢的內容,主動查證、提供協助。
#交通 #媒體 #新聞
#市民麥克風 #謝美英 #議會質詢

新聞處 新聞稿 在 桃園市議員簡智翔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智翔的議會質詢-教育局、法務局(10/18)】
#彩虹媽媽爭議
前陣子彩虹媽媽在小學的早自習時間教導守貞教育,甚至是帶有宗教色彩的內容,引發不少爭議,智翔本身女兒也就讀小學,也聽過彩虹媽媽這樣的志工團隊,所以想請教教育局,對於非校方人員或是志工,進入校園上課、陪讀,是否有規範或是開放標準?若目前沒有,是否建立相關的準則或是備忘錄?即使如教育局所言,有行文給各級學校應遵守國教署規定,有進入校園教學的志工團體,教材應透過課發會審議,也應與老師共同備課,但教育局目前真的有辦法掌握目前進入校園的團體背景與其陪讀內容嗎?今天則得到局長願意了解的答覆。
#校園電子菸
近年使用電子菸的族群越來越多,而根據報導,台北市將立法禁止學生及教職員使用,所以智翔延伸三個子題請教教育局:桃園目前對於校園內的管制規範為何?是否針對學生與教職員吸食電子菸的狀況進行普查?而電子菸是否與紙菸相同,納入菸害防制的宣傳當中?
這邊也稍微提及一下我對於電子菸的疑慮,電子菸透過鋰電池進行加熱,姑且不論鋰電池距離人體那麼近,若電子菸的電池裝置出現問題,可能會對人體造成危害;而電子菸的吸食內容,主要由尼古丁、甘油、香料等透過霧化器進入人體,即使加熱溫度達攝氏350度,化學物質相較於紙菸穩定,但仍舊是吸食對人體有危害疑慮的化學物質,所以關於電子菸議題,後續會再跟其他局處進行討論,這邊也麻煩教育局的同仁,針對校園電子菸議題多加留意了。
#消費權益宣導
根據桃園市消保處資料,過去三年的消費糾紛,商品類多以房屋、汽車佔據前兩名;服務類以線上遊戲與電信為大宗,是否有更好的宣傳方式,提醒市民消費者權益?雖然局長今天回答,多以新聞稿、拍影片或是舉辦園遊會等方式宣傳,但透過這樣的媒介,是否能有效觸及到以購買上述內容的市民,恐有疑慮。桃園市政府在宣傳市政政績與活動上其實非常顯著,諸如市長的臉書,或是其他管道,提醒法務局不妨在消費糾紛上,可以請教秘書處、新聞處等單位,或甚至有合作的可能。
#募資平台爭議
群眾募資在台灣行有多年,現在許多人會將自己的募資專案上在網路上,而根據消費者文教基金會的新聞指出,現行的募資平台其預購模式逾四成不符消保法,原因在於目前的募資專案,多以開發商品作為回饋品,應屬消費關係,舉凡延遲出貨、商品無法生產等狀況都應在消保法的範圍內,如過去知名的嘖嘖杯案例,可看出未來想必還有這類的消費糾紛出現,如何提醒,或宣導民眾使用募資平台時的消費權益,也有賴法務局這邊多加費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