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路上一則今年人口首度負成長、生育率創新低的新聞引發大家討論,讓我又想起去年初曾向友人預測,今年生育率應該會更低,並不會有所謂防疫寶寶潮。畢竟,人不是動物,關在一起就會繁殖,生育本來就是一個極為複雜的考量。相反的,有些人光是用房價高和薪資低去解釋生育率低,我覺得同樣是將問題過度簡化,我認為生育率持續探底還有以下這些原因。
首先,性別平等法雖明文規定不得因性別在進用、升遷上有差別待遇,但現實上,一旦懷孕,女性不僅很難獲得升遷機會,且就會面臨許多職場上的考驗。在診間就曾有孕吐嚴重的媽媽和我說,已經很不舒服了,還被主管揶揄「到底真的還假,我當初懷孕怎麼沒妳這麼多毛病」。再加上,孕期各種狀況的個體差異本來就很大,有些孕期平順一路工作到生,也有人頻繁出血、腹痛需要請安胎假,甚至提早待產。因此,狀況多的孕婦很容易被誤會是仗著懷孕不想工作,或想請假又不早點提出來,被視為造成同事負擔的害群之馬。
也有懷孕八個月的媽媽哭著和我說,「能不能開診斷書提前讓她安胎待產,因為公司為了逼她自願離職,故意派給她大量的工作,熬夜加班都做不完」。每次聽到這些,我都會憤憤不平地想,「社會根本沒有要鼓勵生育的意思啊!」
再加上,目前法定產假天數相對很短(台灣:8週,中國、日本:14週),等於身體剛復原,好不容易適應新生命加入就得重返職場,緩衝期根本不夠。雖說現在有育嬰假,但現實上卻有很多人面臨想請不敢請、請了怕回不去的窘境。過去我也曾聽媽媽和我反應,育嬰假後回公司被故意調至不熟悉的單位,暗示她主動離職。
這些實際發生的情況都促使許多女性決定先在職場打拼,事業有成再考慮生育,但拼著拼著就過了適育年齡,卵巢功能自然衰退,受孕率下降,又得面臨「想生卻生不生來」的困境。
不單只是事業,女生懷孕後,許多稀鬆平常的事情也得犧牲妥協。比如想喝冰水被說小孩氣管會不好、想吃海鮮被說小孩皮膚會不好,搬家稍微快跑被說會動了胎氣,就連孕期有較劇烈的情緒起伏都不好,因為有可能響胎兒腦部發育......這些不正確的說法,一再地對媽媽們形成恐嚇。假設孕婦有所抗議,往往被一句「都要當媽了,懷孕才幾個月,忍耐一下又怎樣?」堵回去。
這也反映出,不管有無科學根據,大家還是認定母親要對孩子的健康負完全的責任。
甚至我還聽說過有高齡媽媽被指責,「就是年紀大才生,讓小孩免疫力不好,才會頻繁生病住院」。
萬一孩子罹患需要特別照護的疾病, 狀況就會更複雜。以我好朋友為例,即使產檢一切正常,夫妻雙方聽力也沒問題,孩子出生後仍被診斷中重度聽損,需要花更多時間和金錢帶孩子復健和早療。我一方面很心疼她工作和育兒兩頭燒,二方面則慶幸至少她後援充足,各式復健課程又有民間的雅文基金會資助。
但仔細想,並不是每對父母都有足夠的資源,也不是每種疾病都好有強大的病友支持團體提供協助,只要一個環節沒搭好,都有可能發生悲劇。好比前陣子爸爸悶死腦麻女兒的新聞,就是因為父母不堪長期照顧精神和體能上的壓力所引爆的人倫慘劇。身為產科醫師我得坦承,多精密的產前檢查都無法保證新生兒一定健康,很多女生也因此擔心萬一真的生出特別的孩子,社福能提供的協助有限,自己無力照顧又可能拖垮整個家庭。再加上社會對部分疾病仍有極深的歧視,比如自閉症、思覺失調症,許多人害怕冒此風險,自然寧可選擇不生。
另外,隨著社會氛圍改變,過去「男主外、女主內」的分工方式漸漸被打破,這樣的轉變對男性來說是個不小的衝擊。在臉書上我就曾看過有先生抱怨,既要出錢養家,還得分擔家務,不能像自己的爸爸一樣,只要出錢,回家就可以當大爺,茶來伸手飯來張口。
我要強調的是,育兒和家務事本該是兩性共同分擔,上一代的男人實在有點爽。只不過對男性不公平的是,男尊女卑的錯誤觀念雖有所轉變,但社會普遍仍認定男人就得開車買房,才能娶妻生子。新聞媒體也常為了流量,一再轉載類似激化男女對立、強調男人該出錢的抱怨文,比如「人妻堅持住30萬月子中心,先生不付錢,就威脅離婚墮胎」、「年薪百萬,買不起北市房,女友吵到要分手」,我認為這些新聞不僅無助於兩性溝通,反而會降低生育率。就有男性友人開玩笑地和我說,現代的女生太難搞了,我才不要為了傳宗接代而被綁住下半生。
再來就是生得少,現代的父母相對投入更多資源在小孩身上,因此各種育兒學派和文章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這些資訊當然能提供爸媽們許多參考,但有些教養專家一再強調幸福婚姻才是成功育兒的關鍵,某KOL更引用文獻表示單親的孩子考上大學的機率就是比較低,不僅狹隘偏頗且這種過度勾勒婚姻烏托邦,強化家庭價值的說法,反而會提高生育的門檻,讓許多男女認為,非得符合某些條件才能當個好爸媽。若夫妻不夠恩愛、沒信心天長地久就無法教出所謂「成功」的孩子。這種理論同時也會加深社會上對非婚生子女、單親子女的污名化,更嚴重的,會讓更多受困於不幸婚姻的男女,為了孩子而不敢離婚。
我一直認為,生育本不該鎖死在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裡,我也不認為有所謂完美父母。任何人,不管你是單親失婚、未婚、同性伴侶,只要用心每個人都能當個稱職的家長,畢竟大家在育兒的路上,也都是見招拆招,陪著孩子一起摸索成長。也因此,我認為儘速開放單身女性、同性伴侶合法地使用人工生殖技術,是最實際且又有效提高生育率的做法之一。
要提高生育率大方向很簡單,讓想生的人沒有後顧之憂、安心地生,但細節卻是盤根錯節,極為複雜,比如更充裕且不限定女性的產假、完善的社福制度、對多元家庭(單親、同婚子女)更友善的社會氛圍等,這些都需要政府、專家、企業和民間倡議團體不斷對話溝通,而不是發發生育津貼,結婚補助或金鏟子就有用!
回到個人層面,身為一個婦產科醫師,我能做的是鼓勵女生,在懷孕中盡可能保有完整的自己,盡力破解各種捆綁住孕婦的迷思。對於想生育但還在猶豫的女性,則給予中性的諮詢和建議,比如參考AMH指數、排卵試紙,基礎體溫,並繼續在性別平等、多元成家的議題上發聲和努力。
新生兒住院天數 在 烏烏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最近一則新聞,關於「台灣常見安胎藥副作用風險高 ,食藥署評估禁用。」引起婦產科同事前輩熱議,有些醫師認為在沒有替代藥物的狀況下。冒然禁用,可能造成「無藥可用」甚至引發醫療糾紛。但也有人認為既然歐美各先進國家都不使用了,我們是不是應該果決跟進。
我認為在討論口服安胎藥前,應該先探討一下台灣特有積極的安胎策略到底有沒有效。
的確, 台灣在健保加持下,醫療相對便宜,安胎標準非常寬鬆,媽媽如果稍有宮縮不適,不少醫師可能就會積極開立安胎藥、叮囑要臥床安胎、多躺少活動,有些人甚至會建議孕婦立刻住院一路躺到生。而歐美國家安胎條件較為嚴謹,若單純只有宮縮,子宮頸沒有變化就不會收治住院,安胎天數也極少超過一週。
但其實早產很難預防,各項研究早已明確指出,安胎藥物不分種類僅能讓本來可能發生的早產稍微延後發生(約延後48小時)並不能阻止早產發生。最大關鍵是在於早產發生的直接原因不明,因此各大期刊、醫學會僅能事後去統計多胞胎、高齡、有早產病史、妊娠高血壓或糖尿病的媽媽早產風險比較高,再加上早產發生前,未必伴隨宮縮或出血,常常都是毫無徵兆,無法預測。我就遇過半夜睡到一半忽然破水早產的產婦,也有女生因為子宮頸閉鎖不全在沒有腹痛的狀況下,胎兒就無預警的早產。
這也就是為什麼這二十年來,在國健署補助下,產檢普及率幾乎達百分百,產前超音波次數越來越多,安胎住院比例居高不下的狀況下,台灣早產率還是持平沒有下降(10%)和歐美等國家相比起來都差不多。
很多人會問,既然整體看起來無效為何還要積極安胎,我認為除了醫療費用相對低廉以外,背後還有社會文化的因素。
一直以來,社會上普遍認為媽媽要對胎兒健康平安出生負全責,為了避免早產,孕婦就該多休息、沒事就在家安胎,不要到處趴趴走。萬一不幸早產或是有任何意外,媽媽也免不了被指責「就是不小心動了胎氣才會這樣」,「是不是吃錯了什麼,才早產」。在這樣的壓力下,倘若媽媽本身稍有不適、頻繁宮縮往往會心急如焚的就醫。而對醫師來說,考量到早產本來就很難預測、害怕醫療糾紛等因素,在門診只要孕婦出現宮縮,即便只有30%早產機率,基於「多做不會錯,少做怕被告」的原則,仍會防禦性地給安胎藥物、建議媽媽臥床休息。
但除了早期破水,其實研究早有顯示臥床安胎並不會降低早產機率,臥床超過三天會增加血栓的風險。除此之外,長期臥床安胎、大小便進食都在床上解決,全身肌肉和骨質都嚴重流失,產後下床站都站不穩,也沒有體力照顧新生兒,更有極高的比例病發產後憂鬱症,對媽媽的身心靈都有極大的傷害。
更何況,宮縮並不等於早產。早期子宮收縮若沒有合併子宮頸變短、內口打開,胎兒纖維黏連蛋白FFN)早產試劑若又是陰性,早產的風險根本微乎其微。
因此過去在醫院,當我看到安胎媽媽產後後走路搖晃的背影,萎縮的小腿,都不禁會思考這一切到底值不值得?會不會其實她根本不須要安胎也能足月生產?當然這都是事後諸葛,也永遠不會有答案。
回到新聞事件本身,乙型受體素類口服安胎藥(商品名:妳得寶)是藉由肌肉鬆弛的效果達到抑制宮縮、預防早產的目的,也是目前食藥署唯一認可預防早產的藥物。但近年來研究發現,雖然可緩解宮縮,卻不能延緩早產的發生,服用超過四十八小時,還可能出現心悸、手抖等副作用,甚至造成媽媽肺水腫,需要插管做呼吸治療。再加上居家服用根本無法監控心跳、血壓,導致風險又更高,因此歐盟早已禁用此藥、美國也甚少使用。
綜合以上,我認爲在思考口服安胎藥該不該禁的同時,應該重新審視我們的安胎標準。因為不管換成哪種安胎藥或是臥床休息,效益一樣不大。因此再決定是否要安胎前,應該多考慮媽媽的健康狀態和生活品質。如果僅有宮縮,但子宮頸長度沒有變化、沒有出血,胎兒纖維黏連蛋白FFN)早產試劑陰性未必須要安胎。就算要,一旦宮縮緩解,醫師就應該積極的調降安胎藥,讓媽媽回到正常生活。
另外,更重要的是,國健署、婦產科醫學會應誠實的告訴民眾,目前並沒有好的方式可以預防或預測早產,早產會發生並不是媽媽延誤就醫,更不是醫師誤診,而是現代醫療發展至今的侷限。
#早產真的防不勝防
#醫療的極限
新生兒住院天數 在 Shining SHOP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早上帶兒子來打日本腦炎疫苗,突然想到把雨罩拿起來罩住推車,這樣帶小小孩出門防疫又多一層保護了👍👍👍
今天也是我產檢日,下次產檢開始兩週一次了,第二胎的孕期真的過很快耶!現在已經28週3天,再不到三個月就要生產了😮
說緊張嗎?倒是還好
因為我第一胎要剖腹時,整個人完全放空的交給醫生跟護理人員,我只記得生完後直發抖很冷,當天完全就是意識很弱的都躺在床上昏睡,不時有護士來幫我換藥,等排氣後才能喝點東西。
隔天拔尿管護士說要試著去排尿,如果排不出來要再重新插尿管~聽到這...我怎樣都要下床尿尿啊!
下床要走到廁所的那一段路,真的是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呀,但我真的很怕再重插尿管,我倒是算蠻快就走到了,哈哈哈哈🤣🤣
前面住院的那幾天,要從床上撐起來的那個動作傷口真的很痛,即使老公都攙扶著我,但還是痛到很想罵髒話(當下真的也只能罵老公出氣,他躺著也中槍這樣,辛苦老公了😂),所以那幾天只要想上廁所,我都覺得好痛苦😖,這時候又希望尿管一直插著不要拔好了😔
再來就是開始漲奶擠奶,設鬧鐘四小時擠一次,半夜也都要爬起來擠,剛開始擠奶還沒有很順手時,老公都是跟我分工合作,幫我擠然後我接奶,尤其半夜很想睡覺時,又覺得擠得那麼辛苦那麼痛,奶卻只有一點點,好想哭好心酸😭
等這些身體的痛慢慢恢復後,才是真正享受在月子中心被服務,每天睡飽吃吃飽睡的日子,又有人幫你照顧嫩嫩的新生兒👏👏但好日子不長,回家後又馬上打入地獄了😂😂😂
敘述完自己第一胎經歷的痛,感覺我好像又生完一遍了🤣
希望這次生產能更快適應這些痛,因為這次比較讓我煩惱的是,我去生產時坐月子時兒子怎麼辦?這應該是很多媽媽們在生2寶時所擔心的,主要也是因為兒子睡覺都需要我陪,晚上睡覺那一關婆婆也很怕兒子不適應,如果這樣她自己又會睡不著,這樣照顧起來會太累😢
只能祈禱這次生產身體快快恢復,到時候就算老公陪產假結束回去上班後,剩下的天數,我也能把兒子帶來月子中心,不然我肯定會很想他的呀❤️
#有沒有大寶一歲半時去生2寶的媽媽們呢
#快分享生2寶時_大寶如何安排呀
#還有大寶能一起吃月子中心的月子餐嗎
#感謝純分享_沒有送禮物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