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學的有趣之一,在於當科技技術與設備更新迭代,對於過往的典藏或是標本都可能帶來新的發現。
這篇來自BBC的文章,帶我們看到波蘭考古學家如何運用X光等技術重新檢驗19世紀納入典藏的木乃伊,並從中發現當中為懷孕女性的故事。這也讓我們進一步想像,在未來我們對於過往文物的理解又會因為科技發展帶來什麼樣新的可能?
--------------------------
一個波蘭科學家團隊表示,他們發現了迄今為止已知的唯一一具懷孕木乃伊。
華沙木乃伊項目(Warsaw Mummy Project)的研究人員在周四(4月29日)《考古科學學報》(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上發表了相關的發現。
此項目開始於2015年,通過考古科學技術對華沙國家博物館收藏的文物進行檢測。
該具木乃伊過去曾被以為是一名男性祭司,但是通過掃描發現,原來是一名死亡時處於懷孕後期的女性。
該項目的專家相信,這具遺骸很可能是一名地位尊貴的女性,年齡在20至30歲之間,死於公元前一世紀。
「這裏展示的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一具經過防腐處理的懷孕女性木乃伊,也是第一份展示這類木乃伊胎兒的放射學影像,」考古科學家在公布有關發現的期刊學術文章中這樣寫道。
通過測量胎兒的頭骨周長,他們推算胎兒大約在26至30周之間,而此時孕母死於不明原因。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science-56941961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珍藏圖書 本次將帶著聽眾朋友第四次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文物陳列館,由所方解說員吳秀玲,為大家介紹珍藏圖書常設展。 本區展出歷史語言研究所蒐藏的珍貴圖書與期刊。其中有很多是罕見的秘籍或海內外孤本,如宋版圖書;另包括大量的俗文學「曲本」,圖書出版前作者的手稿,以及書本上的名...
文物期刊 在 國立故宮博物院 National Palace Museum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故宮文物月刊》《故宮學術季刊》再度榮獲110年臺灣學術資源影響力學術期刊「期刊長期傳播獎」。
《故宮文物月刊》、《故宮學術季刊》於國家圖書館「110年臺灣學術資源影響力發佈會」獲選藝術學學門期刊「期刊長期傳播獎」。本獎項評選依據為臺灣出版之中文期刊近30年來被期刊、學位論文、專書、專書論文等四種類型文獻引用之總數。
《故宮文物月刊》為開放性雜誌,以深入淺出的筆觸介紹與探討故宮文物及相關活動為主,歡迎各界人士投稿。
稿約與訂購詳見:https://www.npm.gov.tw/zh-tw/Article.aspx?sNo=04004140
《故宮學術季刊》為國立故宮博物院發行之學術季刊,本刊園地公開,全年接受海內外學者投稿,歡迎各界惠賜關於藝術文物、圖書文獻之藝術史、歷史、考古、科技等學術論文。
稿約及體例詳見:https://www.npm.gov.tw/Article.aspx?sNo=04001544
國家圖書館「110年臺灣學術資源影響力」期刊長期傳播獎得獎獎狀與發布會照片
文物期刊 在 中央研究院 Academia Sinica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探索黑洞更進一步 📡
#再見黑洞甜甜圈✨🍩✨
#你覺得這次像....👏👏👏
在人類史上首張黑洞影像公布滿兩年前夕,「事件視界望遠鏡(Event Horizon Telescope,EHT)」團隊首度公布M87星系中心最新的偏振光影像,#直擊黑洞磁場!🌑
✨「偏振 」像是磁場留下的指紋⚡️,透過偏振光的線條及方向,可進一步解析首張黑洞影像周圍的磁場結構,有助於了解黑洞磁場特有的行為,以及M87星系的黑洞噴流如何從核心向外噴射至星系之外。
繼2019年4月發表史上第一張黑洞影像後,本次成果為另一重要里程碑🏆
EHT科學理事、中研院天文所副研究員淺田圭一表示:「中研院天文所團隊為了解黑洞噴流的形成,觀測黑洞周圍的磁場已長達十年以上。本次EHT的觀測讓我們願望成真!」🎉
#臺灣團隊的貢獻
過去要呈現出一張偏振化圖像需耗費許多年,EHT偏振工作小組成員、國立中山大學物理系助理教授郭政育解釋:「由於偏振訊號非常微弱,資料處理過程很困難。👍臺灣的EHT成員對資料校正和分析貢獻許多心力。」
擔任EHT理論模型工作小組協調人之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助理教授卜宏毅指出,「此偏振影像除了透露出M87黑洞周圍的物質與輻射特性,也與前年公布的照片所推測的若干黑洞特徵相符合!」
#黑洞影像再進化
本院天文所朴鍾浩(Jongho Park)博士後研究員獨立發展一套分析偏振光的程式,對本次發現貢獻良多。朴鍾浩表示:「EHT進展快速,預期未來EHT觀測能更精確呈現黑洞周圍磁場結構及該區域的熱氣體物理。」
🌍本論文作者包含來自世界各地多所機構大學等EHT合作團隊成員,共300多位研究人員,於今(2021)年3月24日發表於《天文物理期刊通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
📍論文全文:
Paper VII: https://doi.org/10.3847/2041-8213/abe71d
Paper VIII: https://doi.org/10.3847/2041-8213/abe4de
📍新聞稿:
https://press.asiaa.sinica.edu.tw/chinese/12022021
📍Press Release:
https://press.asiaa.sinica.edu.tw/ASIAA_TAIWAN_News/1235235
(Photo credit: EHT Collaboration)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ASIAA)
#黑洞 #EHT #blackhole #universe
文物期刊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珍藏圖書
本次將帶著聽眾朋友第四次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文物陳列館,由所方解說員吳秀玲,為大家介紹珍藏圖書常設展。
本區展出歷史語言研究所蒐藏的珍貴圖書與期刊。其中有很多是罕見的秘籍或海內外孤本,如宋版圖書;另包括大量的俗文學「曲本」,圖書出版前作者的手稿,以及書本上的名家批記等;除此之外,亦展出研究明史的重要參考資料──明實錄。
文物期刊 在 黃國書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質詢內容
中研院從 1928 年創立以來,為台灣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學術基礎,完成許多的研究成果,每次看到中研院的許多學術報告及期刊,都令人覺得很痛苦,因為艱深難懂,沒有經過一定的學術訓練,一般人難以一窺堂奧。自從2002 年開始,中研院有了數位典藏計畫,開始推動數位文化中心,數位文化中心涵蓋了文化資產、歷史檔案、考古文物、生物標本影像紀錄,既然有這麼精彩的東西,但是藏在中研院裡,便是一個小眾知道的展示。有這麼好的數位典藏,但是到底有多少國人願意花時間去了解數位典藏的內容,如果讓民眾有機會接觸,相信會有很多人有興趣。
●新聞連結
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1275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