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開刀、手術?】
最近在閱讀有關腰部疾病、下背痛的教科書,裡面提及了「是否要進行手術,你可以先考慮的要素」,當中的概念我很認同,也詢問了一些醫師、治療師朋友們的意見,因此整理了以下要點,給在猶豫是否要進行骨科手術的人參考,這邊是以腰椎受傷為例,但共同原則可以應用到其他部位的骨科手術:
.
1. 除了骨科醫師,諮詢其他擅長非手術或保守治療的專業人員,例如復健科醫師、物理治療師等
每個專科例如心臟外科、骨科都需要數年來養成,優點是能專攻在自己擅長的領域,缺點是容易只用自己的角度、領域去處理問題。因此,同樣的一個問題,骨科醫師可能用手術、物理治療師可能用運動或徒手治療、復健科醫師可能用注射,重點是找到效果最好、副作用最少的治療方式。
.
2. 除非緊急或嚴重狀況,先進行高品質保守治療3-6個月,若未好再考慮手術
要決定進行一個醫療處置或治療,首要考量「好處是否大於壞處」,就像進行CPR,可能有壓斷肋骨的風險,但是有機會救活病患,否則就是死亡。因此,若能透過保守治療例如運動治療、徒手治療,甚至較簡易的注射等,即能達到跟手術同樣的療效,建議先進行保守治療,因為手術相對來說,仍是一個較大的傷害
.
3. 如果是「創傷、外傷」(trauma)或有顯著神經症狀(substantial neurological issues),可以考慮手術
外力或創傷例如車禍等,可能造成腰椎構造的嚴重不穩定,即可能需透過手術才能維持腰椎結構。顯著神經症狀指的是喪失排便尿功能、尿失禁(loss of bowel and bladder control)等,而常見的神經症狀包括轉移痛(radiating pain)、周邊麻木(peripheral numbness)、肌肉萎縮(muscle atrophy)等,初期可先嘗試保守治療或神經鬆動術等方式
.
4. 如果有嚴重疼痛持續超過三週以上,並且完全沒有改變
這裡指的是即做過許多治療後,疼痛程度完全沒有改變(unrelenting),並且是非常嚴重的疼痛(severe pain)
.
5. 跟手術的醫師有詳盡的討論包括:疼痛的來源、成功率、後續的復健等
許多情況下,影像所見到的問題不見得跟疼痛有關聯,意思是說核磁共振上顯示椎間盤突出,但疼痛有可能不是椎間盤造成的,因此詳盡地跟醫師討論並確認疼痛的來源很重要,例如透過動作檢測、理學檢查等釐清,並非單一只用影像學作為依據。
成功率除了指有沒有將骨頭固定好、穩定,還要詢問術後是否能回到「日常生活功能、原先的生活」,因為許多人預期手術後就一勞永逸,恢復到原先的百分之百,但實際上,儘管手術成功但在未做運動復健的情況下,可能無法恢復到原先能力的100%,因此務必與主刀醫師有完整的討論。
.
最後,手術屬於骨科醫師、外科醫師的專業,因此仍應由主刀醫師的建議及想法為主,因為沒有其他專業比他們更了解手術。但專業之間的合作、從更多不同觀點去處理統一個問題,才能達到最好的療效,在現今有限的醫療資源雖然較難達成多個醫療專業人員共同合作,但希望能逐漸往這一步邁進。
.
其他文章:https://jackchen.sport.blog/
其他圖片:https://www.instagram.com/chenhc82/
.
.
.
.
#手術 #復健 #醫師 #物理治療 #物理治療師 #骨科 #復健科 #麻醉科 #家醫科 #保守治療 #疼痛 #訓練 #surgery #rehabilitation #doctor #physiotherapist #physiotherapy #orthopaedic #physicalmedicine #conservativetreatment #pain #training
手術後 肌肉萎縮 在 Sports Dr. Tu 運動醫學-凃俐雯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膝關節鏡手術後一直練不起來的肌肉怎麼辦?>>
https://www.sportsv.net/articles/80672
膝關節鏡手術之後,大腿肌肉萎縮是必然的事情,但,消失的肌肉卻很難再練回來,這時候,血流限制訓練可以提供一些助力,讓你突破這個關卡。
手術後 肌肉萎縮 在 物理治療師Aron x Sport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十字韌帶術後該做些什麼? 🦿
近期在臨床接到幾個膝蓋前十字韌帶術後的客戶,很妙的是有些已經開完刀半年以上,期間沒有接受治療,原因是醫生沒有特別交代要如何復健🤭
大多的主述是膝蓋仍不適和反覆腫脹,或者對於回歸原本的運動沒有信心。
所以這篇分享術後三個階段,每個階段該有什麼目標讓復健能順利的進行!
✅階段一:改善動作(Improving Your movement)
✅階段二:恢復力量及控制(Restoring Your Strength and Control)
✅階段三:學習減壓落地(Relearning Proper Force Absorption)
-
手術後,有些人會覺得不是該好好休息,不要動讓組織恢復就好❓
A: 其實有研究指出,年輕的男性(平均20歲左右)術後每天會有接近0.8%總體肌肉流失;使用拐杖或護具一週後股四頭肌會有6.7%的下降(Kilroe, S.P. et al 2020)
因此近期,在減緩腫脹和疼痛後,大多傾向儘早開始活動,避免過度的固定使肌肉萎縮。
🤔也有些人會覺得,韌帶既然接好了只要能走路應該就沒事了吧❓
A: 可以看到圖中的個案,兩個案例都是開刀超過了半年,但在行走過程仍呈現膝蓋「外翻(Valgus)、內轉(Internal Rotation)」讓十字韌帶受傷的高風險位置上,並有許多的代償。
因此重新學習行走、下肢排列的動作控制便顯得格外重要,才能避免傷害再次發生!
-
之後會針對不同的階段再和大家分享,歡迎追蹤和按讚分享~
#樞適物理治療 #前十字韌帶 #傷後重建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