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好累啊!
手機語音操作課程應該要上兩小時
我上一個小時已經頭昏腦脹
小小的空間雖然有開空調
但口罩一直戴著不久還是脖子緊 頭暈
我實在不想拿出背包裡的隨身氧氣瓶出來
怕老師幫我上課壓力太大(雖然他知道我背包裡有氧氣瓶)
為了儘量減少使用眼睛的頻率
讓生活轉向一切語音化是必須的
今天順便買了新手杖
也領了免費的手杖當備用
可手腕無力的我
用免費手杖連收合都太吃力
因為手杖的關節很容易卡住
新手杖不是我想要的廠牌和材質
但沒有別的選擇了
至少比免費的手杖重量輕一點,關節也不容易卡住
又買了滾輪頭來代換
看!我的滾輪頭是桃紅色的喔!
有沒有發現我的手杖握柄長得和別人不一樣呢?
因為這個香港製的白手杖握柄非常細
我的手掌手指又太細長
無法完全握住握柄
以前當街頭藝人的時候拿麥克風也有相同的困擾
麥克風拿久了手掌虎口非常的痠痛
所以都要在麥克風上面動手腳
綁上軟軟的小熊小雞娃娃什麼的比較好握

輔具公司的人說我可以去買纏在網球拍上面的布來使用看看
一來我家附近沒有運動用品店
二來光換新手杖已經花了一些錢
週五弄牙齒又是一筆費用
回家找了一條布繩纏上去
嗯….還不太理想
突然想到一個小東西可能派得上用場
很多年前哥哥送我一個櫻桃小丸子的門把套
我收藏了很久捨不得用
之前拿出來用但是很容易脫落
我先在握柄上繞一個粗一點的髮帶
再把櫻桃小丸子門把套套上去
不錯唷!
這樣握起來手比較不會痛
試用看看 希望不會滑落
好!
這隻手杖就命名為:「桃小丸」
以後出門就靠妳啦!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890的網紅鋼琴輕鬆談-手指建立&音色表達Aweken your inner pianist,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大關節帶小關節》實際練習篇✨ 鋼琴演奏技巧不外乎三個面向,強度、速度和運動模式。其中運動模式有許多部位需要練習,今天要帶大家練習手指掌關節的靈活度! 關於「大關節帶小關節」的手部運作模式觀念,嚴老師在之前的影片已有解說,那麼實際如何練習?如何檢查自己是否做對?學生每隻手指可能遇到的狀況是什麼...
手指關節卡住 在 豆花藥師 之 身體小教室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結構調理的勁力解析與掌控技巧
最近豆花發現自己在調理上還有進步的空間,"陽出陰回"應該還有更多細節需要改進,在執行結構治療時需要改變受力的結構,而改變結構時的依據是依著一個對的關節重組其他的關節,要找到一個特定的姿勢、角度使關節上所有的肌肉、肌腱、韌帶都處在對的、等張、放鬆且可活動到極限的狀態,維持這個關節的狀態,也就是要"固定"這個狀態而且還要保有流動性,讓其他的肌肉、筋膜、關節跟著連動使系統還原。
"固定"的用力模式很容易就會卡死自己或是對方,豆花自己分析問題大致上可分成兩大類,心態與用力模式:
1.心態上的問題:一找到張力就急著處理,沒有注意到自己的狀態與用力的順序。
一找到關節的落差就急著想要把關節"固定"在正位上,沒有摸清筋膜結構張力走向,讓筋膜滑移到正位上,某種程度上是強迫他正位,所以遇到的阻力就會很大,所以不知不覺中就養成了把對方筋膜"鎖住"的習慣,而手指的感知力、"陽出陰回"的用力模式也就不對了,實際上是屈肌用力"鎖住"對方,一來是自己的肩膀也跟著聳起來鎖住、手指硬掉卡住,會造成自己的職業傷害,二來是這樣並不是真正的關節正位,對方筋膜也沒有真的放鬆,沒有辦法真的解開問題。
會這樣急於"固定"的原因是有幾個層面:
a.時間上的急迫,想要圖一個速成的捷徑
b.對於張力的判讀不夠嚴謹,而且時常被以前的經驗框住,忽略每個狀態的細微差異,基本上就是沒有找到真正的源頭
c.對於自體的感知不夠清楚,用錯力也沒察覺
解決的方案:
應該要慢下來,看清楚想明白以及完善的溝通,看清楚對方每一個結構張力落差的位置與造成的原因,是皮筋骨哪一層、三軸的哪一個軸線來的、方向性、深淺度...等,務必要找到張力源頭。
想明白每一次時間能夠做的事情與先後順序,以及每個動作都要符合"陽出陰回",找到問題點後與操作前要給自己足夠的時間去調整自己的姿勢,避免急吼吼的"鎖住"對方與自己。
最後是完整的溝通問題的原因、治療的方向以及每一次能夠做到的內容,並且隨著調理時時刻刻保持彈性,發現新的問題要能夠隨機應變,這樣才能事半功倍。
2.用力模式上的問題:終端筋膜"合法暴力"的"固定"跟原本想像中的應該有不一樣,應該是要比較接近擒拿的用力模式。
最近幾個比較棘手的疑難雜症都有所進展,因為用力模式改變後開始真的有辦法改變足弓,但為了要改變年久失修的足弓必定需要改變腳趾的終端筋膜,要把腳趾用"合法暴力"的方式"固定"到相對正位上好讓筋膜網絡對上重組,也就是這個"合法暴力"的"固定"動作把豆花用力模式的問題點放大了。
為了要用力的"固定"對方的終端筋膜,自己的手指頭實際上承受了很大的力量,如果一天只處理一個人還好,但是每個人都要處理的情況下來就太傷手了,最近發現自己手指頭都有點歪掉,同時"合法暴力"在實際操作上並不符合"陽出陰回",勢必需要作些調整,與師兄討論如何用力後發現方法以前就練過了。
要把對方的每一個指關節"固定"到特定角度並且連動到遠端的關節,這不就跟擒拿的要求一模一樣。要在就算對方知道且對抗的情況下藉著末端關節如手腕、手肘鎖住其他關節如肩、腰、骻甚至膝蓋腳踝,鎖的程度要讓全身沒有額外空間可以閃躲滑動,如果不順著力道下去關節就會脫位進而達到制伏對方的效果。
擒拿時,手要輕、要靈敏,輕是讓對方無法察覺意圖,靈敏是知道要怎麼鎖住對方。當手先貼到對方的那個瞬間,接觸面的張力是放鬆連貫的,擒拿的過程中接觸面的張力是維持不變,隨時保持感覺、滲透對方的筋膜結構狀態,力量來自於自身重心的轉移直接傳遞到手上,藉著引動皮帶動筋鎖住骨,對方無從察覺也無從對抗,等到發現身形歪斜時已經來不及改變只能倒下。
終端筋膜處理應該也是這個樣子,找到指節上下連貫的位置,藉由皮層帶動筋固定骨,不是用手指頭抓緊,而是藉著全身重心的移動出力,從頭到尾施者指腹的筋膜都是放鬆的,沒有鎖死皮跟筋整個筋膜才能滑動,這才符合"陽出陰回"的邏輯,在指腹放鬆的前提下才有辦法察覺到終端筋膜在手下慢慢滑移,然後把一個骨節一個骨節慢慢對上使力線連貫,終端筋膜解開手掌、腳掌的可動性會有本質上的提升,附著的肌肉也才解的更透徹。
有時候終端筋膜歪的太嚴重或是卡太久的時候需要出一點力拉開,但拉開的方式應該也是一樣藉由重心的轉移帶動,而不是靠手指頭硬拉,真的歪到變形或是指節上有一些類似腱鞘囊腫的腫塊是需要很多次慢慢地帶開,終端鬆一點,軀幹比較能動,軀幹能動更多,終端才可以鬆的更多,是這樣來回反覆一層一層地解開的。
習武讓豆花養成一個習慣,時時刻刻自我反省檢討,遇到錯誤就大方承認並且分析改進,要高興有人指出你的錯誤,因為這是個進步的最好時機。
本篇文章林明輝版權所有 轉載分享請註明出處,未經許可請勿增刪節錄
#慢才會順順才能快所以慢就是快
#勁是有技巧的
2021.4.25 豆花藥傷科
手指關節卡住 在 豆花藥師 之 身體小教室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一個如何鍛鍊自己改善自己的心得
豆花最近一直有種感覺:對於自身結構張力的感知的靈敏度以及控制的精細度越高那能夠處理結構治療的難度就越高,某種程度上意想是豆花能夠把對方的身體結構調整到豆花自己身體最順暢的狀態,但是這樣的連貫度對於某些疑難雜症來說是不夠的。但無奈於自己對於張力掌握還不夠清楚,只能用盡一切辦法反覆不斷地去嘗試、去探索結構張力的連貫方式,最近開始回頭往自己身上找問題的癥結點,畢竟豆花不是天生神力的那種,對於自身結構張力是透過後天訓練來的,是透過武術鍛鍊探索自身結構狀態,尋找連貫同時也會發現自身的節點,遇到結構問題也還是需要外力輔助,這樣才能夠事半功倍。
最近幾個月發現下班後常常會覺得自己兩個地方會很緊,但是之前一直沒有辦法明確的察覺到緊的位置與原因,也不單單是因為用力導致的肌肉酸痛,而是結構卡住的那種。
第一個是胸大肌很緊繃,精準的位置是上胸大肌連結鎖骨到肱骨近肱骨端以及腋下把手臂往內夾的肌群會很緊。會緊繃的原因應該是很多抬對方的動作沒有讓身體連貫,力量並不是真的透過"勁"的邏輯"陽出陰回"的模式去抬,而是單純靠手部的肌群去抬,所以胸大肌要用力上提、腋下要夾緊固定支撐,也因此下臂屈肌和手指常常會覺得很緊卡住,但不連貫的原因其實是出在腰腳,部分問題是腰腳結構問題,但主要是因為沒有完全站對就急著做手的動作,所以才會卡在手上。
第二個是右邊腸薦關節處的肌肉很緊繃。這個地方緊繃主要是結構卡住造成無法精細控制。回想起來是很多問題交錯的結果,之前左腳車禍的舊傷沒有完全好、兩腳都有過嚴重扭傷右腳比較嚴重、大學硬拉筋時股骨頭有脫位過、大學時期一些跳換伏虎勢的拉傷、以前有騎機車摔車摔右邊...等,所以右腳一直有一些問題,當砲兵有挖洞訓練,那段時間曾經整個右腳從腸薦麻到大腿後側,後來右腳小拇指就一直會麻木,摸起來觸感很像別人的。靠著之前練拳對身體的控制勉強能夠用,但最近有種油盡燈枯的感覺,必須處理。
現在回想起來之所以能夠明確找到張力源頭的原因有幾個,首先是農曆年前去看板橋漢昇中醫彭文光中醫師調理內科一段時間,彭氏脈學是從「捨症從脈」出發,延伸出「一脈一方、一方一脈」的醫理,配合上按之至骨的取脈手法後,就會進入到尋找病患真正病因的診脈系統。彭醫生光靠把脈就知道豆花的腰椎卡住不太能動,而當下豆花是沒有察覺的。按照彭醫生的說法是腸道系統比較差,有很多宿便,前後靠潤腸湯、木香檳榔丸等藥清宿便,一天拉個四五次,也確實有看到一片一片的宿便排出,說也神奇拉這麼多次人不但不會虛,身體反而輕鬆了不少,清完腸道後發現原來腰椎是卡住,應該是腹部深層筋膜開始活動就明顯察覺腰椎不能動這件事。骨盆這段結構壞久了影響內科,也可能是內科壞久了影響結構,從哪邊開始理論上都可行,而豆花是從內科開始。
感受到自己腰椎不能動就設法去找張力的源頭,透過練拳發現是兩足弓塌了的關係,目前最明顯的是左腳車禍以及右腳武術的陳年舊疾再加上雙手擒拿鎖住手腕跟肋骨,縱軸橫軸的扯住導致的,知道問題根源就能找到處置方法,找道館師兄弟幫忙處理,豆花提供結構治療的邏輯知識,師兄弟一人轉大腿,一人轉小腿,一人搬腳踝,想辦法慢慢一點一點把筋膜對上,真的不行就再多一個人,擒拿同理,想辦法讓結構比較能夠鬆解對上。最主要的偵結點在一個類似跳換伏虎勢的動作讓跟骨到大轉子一路都對上,右腳小拇指麻木感已經好很多了,在慢慢把兩腳足弓拱型調出來。
足弓拱型回來之後比較有支撐力,練拳感覺更上一層樓,更能夠精確的操控微細的變化,也能夠感受到更多張力與力量流動方向,前陣子才能提出"陽出陰回"的看法,只是還沒能夠確實地掌握,這幾天練拳的時候特別針對前面說的兩個緊繃的地方下去練習去感覺,才發現緊繃另一個主因,之前因為結構問題所以會無意識地用力維持平衡,骨盆歪所以屁股要夾緊不然無法穩固,但是屁股一夾髂腰肌就鎖死肚子就往前凸,胸椎軀幹的部分也就鎖住,所以手部動作必須要靠腋下固定支撐才有辦法抬手。
改善方式是每個動作都要慢下來,確實的按照都"勁"的用力模式出例,路徑遵循"陽出陰回",先找到自身的"重心",讓身體連貫了之後再開始做動作。嘗試了幾天發現有了顯著且實質上的差異,感覺有提升一個層次的感覺,能夠更精準的判斷卡住的點,也因為知道怎麼卡的能夠更輕鬆省力去調整,能夠把塌掉的足弓重新對回來,覺得很有成就感,之後把最近對於足弓的心得會再另外整理一篇。而且有人說:「這次你看起來輕鬆很多,之前你感覺都是用盡全力去把我的身體卡回去,像是在燃燒自己的生命一樣整個人很累,但這次不但沒甚麼在出力效果還比較好。」
之前雖然因為車禍讓身體有了進一步的掌握,在疼痛、某些地方完全無法使用的情況下還要能夠調理,而且效果還比之前好,是藉由限制學會了局部的精細控制。而現在這樣的限制已經沒有必要了,反而是一種阻礙,解開這層枷鎖才能探索更高的境界。
#感覺到緊繃才有放鬆的可能
#知道方法要精準的執行才有意義
2021.3.27豆花藥傷科
手指關節卡住 在 鋼琴輕鬆談-手指建立&音色表達Aweken your inner pianist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大關節帶小關節》實際練習篇✨
鋼琴演奏技巧不外乎三個面向,強度、速度和運動模式。其中運動模式有許多部位需要練習,今天要帶大家練習手指掌關節的靈活度!
關於「大關節帶小關節」的手部運作模式觀念,嚴老師在之前的影片已有解說,那麼實際如何練習?如何檢查自己是否做對?學生每隻手指可能遇到的狀況是什麼?大拇指要訓練的動作?也盡可能透過這部影片來討論。
掌關節靈活度要單獨訓練,每隻指頭的狀況不盡相同,甚至有學生對於自己左右手差異之大,驚嚇到懷疑人生(我到底過去十年在幹嘛~~抱頭掉入漩渦😱)
很多人快速音群手動不了、阿爾貝堤低音老是跌跌撞撞、半音階手整個卡住,原因很可能出在該手指的掌關節根本不靈活,所以手掌、手腕、手臂進行了代償作用,愈用力愈彈不快,惡性循環就悄悄地發生了。
很多時候不是拼命在鋼琴前苦練就會有回報,如果我們不理解手部運作原理,那麼你很可能會花了數十小時練習卻徒勞無功喔!🌷
👇《大關節帶小關節—觀念篇》
https://youtu.be/QdXnyThC8E4

手指關節卡住 在 兒童職能治療師 吳宜燁 All for Kids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在介入精細動作的過程之中,孩子多會在練習前兩指操作的過程之中,使用其中一指的"關節固定"動作,來代償精細動作表現的不足。
而這個活動中,我們要求孩子先後使用食指及大拇指來起始動作(影片中的孩子覺得大拇指動作較難,但也有些孩子是覺得食指較難)。這樣的過程,能讓孩子避免"卡住"某一隻不常使用的手指做代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