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豚汁夜
「所謂校正回歸的確診人數總算是減少到雙位數了。」一邊看電視關心著疫情,一邊思考晚上的餐點。
避免外出,只能打開冰箱檢查一下剩下的食材。
『來做「豚汁」(トン汁)定食怎麼樣?』
以前住在東京的時候,一個人的午餐,我最喜歡到中野車站北口的“かつや”(吉豚屋),點上一份炸豬排定食。不過我期待的不只是那裹著香酥麵衣,咬起來喀滋喀滋作響的腰內肉,還有一大碗熱騰騰的豚汁。
大部分的台灣人,對這道很家常的日本料理不太熟悉,看到它的樣子都會直接稱呼「味增湯」。
豚汁和味增湯最大的不同,就是裡面加入了滿滿的豬肉片,盛碗與用料也比較豪邁。關於起源有好多說法,一說是當年鎌倉市建長寺的修行僧們吃的湯品;也有人說是牡丹鍋(ぼたんなべ),也就是山豬肉鍋變化而來。
不過比較多的說法是,從鹿兒島的鄉土料理薩摩汁演變而來,明治維新之後,日本政府推廣吃肉,加入雞肉或豬肉的薩摩汁成了當時陸軍伙食,後來軍人退伍,就把這種料理帶回家鄉,普及成了日本的家庭料理。
一般來說,除了豬肉片外,大根(白蘿蔔)、人参(紅蘿蔔)、牛蒡、小芋頭、蒟蒻、豆腐都是基本食材,不過礙於冰箱裏的食材有限,少了牛蒡,我改以剩下的馬鈴薯取代芋頭,也算是別出心裁。
看過《深夜食堂》的人應該對這道料理的做法有點印象;我先將白蘿蔔、紅蘿蔔、馬鈴薯、豬肉片分別炒香,接著放入湯鍋中燉煮,加上適量的信州味增,待食材軟爛時,再加入豆腐、蔥段,還有味醂,用小火再煮十分鐘。
味增和味醂的比例調和很重要,在兩者用量一進一退細細斟酌之間,美味的「非正規版」豚汁總算完成了。
剔透的白飯上本來也想撒些山椒,翻箱倒櫃找到了以前在京都銀閣寺附近買的山椒,可惜早已過期只好作罷。
豚汁裡的每一道食材都燉煮軟爛得恰到好處,味增鹹淡適中,搭配白米飯美味極了!如果硬要說,就是台灣買的白味增大多都過甜,否則會更接近我懷念的日本味。
這一陣子自己動手做料理,也算是轉換疫情下不安情緒的一種方式。
#我已經想念京都的夏天了
#豚汁 #トン汁 #夕食 #MyLife #LifeStyle #Style #Stylist #FashionDirector #YouGunLee #李佑群老師 #佑群老師 #李佑群 #群常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