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山社會大學曾濟群校長特地與大家分享遠距教學面面觀,並引用 聖嚴法師說的:「生命的意義在不斷的學習與奉獻之中,成就了他人,也成長了自己。」為說明會的舉辦目的提綱挈領。曾校長鼓勵學員,人生的意義有很多,現在是資訊時代,在不斷的學習之後,還要將所學奉獻出來,便是成就他人也是成長自己。
================================
📰線上有緣互成就 法鼓山社大辦課前關懷
法鼓山社大在疫情中開設諸多線上課程,讓學員都能宅家學習不中斷,2021年秋季班線上課程學員,更是來自全臺各地,從屏東到基隆都有民眾報名。基於線上授課模式與實體課程的不同,法鼓山社大特別在開課之前,邀請各班資深學員擔任班級義工,並於9/5舉辦線上培訓說明會,分享關懷的方法。
法鼓山社會大學曾濟群校長特地與大家分享遠距教學面面觀,並引用 聖嚴法師說的:「生命的意義在不斷的學習與奉獻之中,成就了他人,也成長了自己。」為說明會的舉辦目的提綱挈領。曾校長鼓勵學員,人生的意義有很多,現在是資訊時代,在不斷的學習之後,還要將所學奉獻出來,便是成就他人也是成長自己。
社大的專職們也輪流分享校務協助事項及其意義,如線上課程行禮方式,保持師生彼此尊重、和諧相處的好傳統。此外,藉由心呼吸體驗,可以鼓勵學員觀照自己,感受幸福的心呼吸。還有數位禮儀及隨班小知識,期望每次課程都能在喜悅中順利圓滿。
社會大學廖素月主任還分享心靈環保與心六倫的理念,希望學員將理念帶入課程,讓線上課程也能營造歡喜和敬的互動。活動圓滿前,曾校長也再次勉勵資深的學員義工,疫情使人與人的距離增加,戴著口罩看不到彼此的微笑,希望大家能對別人多表現關懷。
此次說明會共有70多位學員參加,主持人侯秀燕用簡單的畫圓,帶領認識到習慣對自己與生活的影響,同學們並以聖嚴法師開示的「無我的智慧,安心安身;平等的慈悲,安家安業。無盡的感謝,安心安身;無限的奉獻,安家安業。」彼此做感恩與祝福。
了解更多社大資訊,各校區優質課程或活動相關資訊,可上法鼓山社會大學官網或FB查詢,網站( www.ddcep.org.tw ),也可電洽法鼓山社會大學服務中心(02)2408-2593分機9,法鼓山社會大學歡迎所有人一同來學習與成長。
#法鼓山社會大學
#線上課程
#法鼓新聞
慈 濟 開課 在 Goddess Yoga TW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經過疫情,我們應該學習到的智慧 - 『心理篇』❤️
對未知且充滿變數的未來,健康的心理素質、調整心態的能力與彈性、與人連結的能力與影響力、都會是能否打造幸福人生的關鍵,何況,心理直接影響生理,如果沒有健康的 “心”,也很難擁有健康的 “身” 啊!💕
1.) 覺察情緒:唯有覺察,才能 “看見” 自己。
詩人泰戈爾曾說:『世界上最困難的事就是了解自己』,而覺察正是了解自己的關鍵,想要擁有健康的心,就需要擁有時時覺察自己的能力,透過覺察看見自己每個當下的狀態,才有空間處理心的問題,我們每天不同的情緒湧現,都是練習覺察自我的好時機。 情緒出現時,利用:暫停 -> 覺察 -> 接納 -> 自我對話找出深層渴望 -> 做出同時服務自己與他人的行動,經過執行這幾個步驟,就能避免情緒壓抑累積,變成難以處理的心的問題。對女性來說尤其重要,疫情迫使我們與自己相處的時間增加,其實就是讓我們好好練習覺察的珍貴時刻啊~ ☺️
2.) 與人連結:美好的人生,是靠良好的關係來打造。
長達75年的哈佛研究指出,圓滿人生的關鍵因素是 “愛” ,良好且緊密的人際關係品質,讓人願意分享、顯露真實的自己、覺得有人倚靠、能夠付出愛與接受愛,能夠放鬆神經系統、減輕情緒與身體的苦痛、且夠能面對外界的挑戰與變化,因此從心出發與人連結,花時間與人建立良好且緊密的關係,練習好好愛人與被愛的能力,都能大大幫助維持心理與身體健康啊!疫情更是放大我們的關係狀態,舒服不舒服的都因為彼此更緊密或更疏離的相處而變得清楚,那麼,我們可以順勢梳理這些關係,也好好看看這些關係狀態反應了我們內在還有那些功課還沒好好做完~☺️
3.) 壓力管理:找到持續人生無限賽局的減壓方式。
Simon Sinek 曾說:人生是場無限賽局,未來不是比誰打贏勝仗,而是比誰撐得久。能夠 “持續下去” 才是有機會活得更好的其中一個關鍵,要讓自己能夠持續,學習如何排解壓力就非常的重要,壓力已被證實是許多慢性疾病的成因,也是許多人看不見得隱性問題,因此覺察身、心、環境、與情緒帶來的壓力,嘗試找出自己排解壓力的多元管道,才能讓我們從每個挑戰與困境中重新站起來,增加心的彈性與韌性。甚者,壓力更是女性健康最被低估的隱形殺手,多重的壓力來自社會文化集體意識報復、新時代女性的角色定位、過高自我要求與現實的落差、生理時間壓力等等,這些都值得我們慢慢花時間釐清與消化呀~
4.) 個人覺得重要的心理素質:好奇心+同理心+慈悲心。
好奇心:是成長的關鍵,對世界對自己對他人永保好奇,就能找到學習的動力、激發創造力、還有培養同理心。
同理心:是對抗情緒之王 - 自卑的解藥,能夠同理包容接納自己與他人,才能改善自己與自己的關係,於他人連結,與發揮影響力。
慈悲心:是愛的彰顯,是能夠好好愛人與被愛的關鍵,也是療癒自己與他人的強大力量,人皆有之,我們都已具備所有我們所需要的,只需要給自己空間重新看見而已。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院長 Minouche Shafik曾說 : 『 過去靠勞力工作、現在靠腦力工作、未來靠心工作。』
心也是我們人類最強大、最獨一無二,也無法被人工智慧取代的關鍵,也是瑜珈練習最珍貴的部分啊~ ❤️
最後工商時間一下
本週末線上工作坊準時開課喔!太期待!☺️
7/24(六)線上女性骨盆工作坊
https://m.facebook.com/events/504125477536592
7/25 (日)線上後彎工作坊
https://forms.gle/A2pjXxeb4CewVTdz7
《 週日夜直播預吿 🎬 》👇👇👇
直播時間:7/25(日)8:00-8:40pm
練習內容:單腿站姿平衡練習的訣竅
直播平台:Facebook - Goddess Yoga Tw
課程程度:基礎 (請準備兩個高密度瑜珈磚)
#beyourowngoddess #betheinspiration 🦋
#bethechangeyouwant #livethelifeyouwant
#Ibecomethelove #bemindful #befullyyou #soulspeak
慈 濟 開課 在 張淵翔 JCI Sean Cha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日期 2021/07/12 星期一 農曆六月三日 天氣 晴
基隆市議員張淵翔服務處新式工作法✨
👉方式:臉書粉專線上直播服務
👉時間:週一~週五 9:00~9:30
👉內容:接受各方建議,分享有趣的時事與基隆市新聞分享
因應新冠疫情,保持社交距離,淵翔的服務處暫時關閉,大家都少出門,少了與民眾面對面互動,因此淵翔開直播跟大家聊聊天,大家有問題也可以上線來問我歐👌
🎥直播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keelungsean/live_videos/
或是臉書搜尋keelungsean
張淵翔Line ID: @seanchang 聯繫電話:02-24692122
📣直播了一段時間,分享好友 Michael Chang 留言說:「 對,聲音有磁性也聽得很清楚。」
#今日分享主題:
分享一
我國「航海節」的由來 「自由中國號」是一艘原名「基隆號」的傳統華式帆船。1955年4月16日, 种玉麟、周傳鈞、胡露奇、徐家政、陳家琳與一美國副領事麥克文等六名船 員,駕駛「基隆號」由基隆出發;當代省主席嚴家淦先生得知後,改名為 「自由中國號」。 同年8月8日抵達美國舊金山,共歷115天,成功橫渡太平洋,也是當代第一 艘靠風帆為動力航抵美國的華式風帆船。因為「自由中國號」的創舉,航海 界於是提議將鄭和下西洋之日,即國曆7月11日,訂為中華民國之「航海節」。
分享二
慈濟送安心生活箱、蔬果禮券 北市5千低收戶學生暑假不斷食
國內疫情仍嚴峻,家庭經濟弱勢的學生受到影響,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全聯福利中心及第一餐盒公司三方合作,捐贈逾5千箱的「安心生活箱」及800元的「蔬果禮券」,金額將近4千萬元,提供給北市5千多名低收入戶學子,暑假期間免於餐食短絀之虞。
此次慈濟捐贈5252箱「安心生活箱」主要以米、麵等主食為主,每箱重量11至12公斤,搭配方便調理或即時沖泡的食品物資;考量暑假天氣炎熱,蔬果不易保鮮,慈濟採購全聯福利中心「蔬果禮券」、每張面額100元共8張。
新聞網址: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3597926
分享三 新型態生活
抗疫新型態生活 3方式與病毒共存
New Normal「新型態生活」來臨,您準備好了嗎?新冠肺炎蔓延全球,全球各地科學家們積極製造對抗的疫苗,實際情況卻是病毒頑強的一再變種,打疫苗可防染病後的重症率,但無法保證有接種疫苗就不會染病。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大家要做好「改變」的準備。人類社交行為改變、思維改變、娛樂方式改變、購物行為改變、工作模式也改變。國內外學者建議,未來的日子,我們都要學習「與病毒共存」,面對後疫情生活,我們如何適應改變,以下三大方向供大家參考:
1.健康新思維
未來的新冠病毒,可能流感化或感冒化,它不會消失。在這樣的後疫情時代,更要學習自我照顧、增進健康知識,除了關心生理健康,更要注意心理健康。後疫情的未來,心理健康的影響將比生理更加顯著,要保持運動與平衡飲食外,要多關注自身睡眠狀態與情緒狀態,適時尋求專業諮商心理師或家庭醫師,都是提升自我免疫力的「超前部署」。
2.懂得保護自己與他人
提升自我的公共衛生概念,外出戴口罩、噴酒精、勤洗手。根據「新型旅遊調查報告」台灣500位調查結果顯示,約50%的受訪者旅遊心態偏保守;超過50%的人表示,若疫情趨緩,會多戴口罩、酒精濕紙巾與手部清潔液。研究也顯示,減少生物間傳播,能避免自身染病,也可避免成為各種傳染病的傳播鏈。
3.檢視日常,規畫每日活動
疫情下的人們,都期待著解封。關心疫情,適當就好,不要讓自己花費太多時間接受過多訊息。告訴自己,每日要有正常作息,包括工作、運動、與朋友聯繫、家庭時間、自我學習的時間、甚至靜心時間等。趁此機會檢視自己的生活型態,並稍作調整,重拾規律生活。
2020年國際食物資訊會調查指出,新冠病毒造成飲食的改變,約60%的成年人改變成「在家烹飪」的型態,這就是一個正向的改變。因此,後疫情時代,不全是負面的影響,New Normal新型態生活,需要我們好好重新規畫,保持戒慎的心,尊重生命,建立新的地球觀,從內心去體認,從日常生活中實踐。
新聞網址:https://reurl.cc/0jkDA
分享四 基隆市新聞
古董礦車將進駐月眉國小 重現早年基隆煤礦產業的歷史場景
基隆社區大學校本部將於8月正式入駐月眉國小現址,基隆故事館內最吸睛的2輛老礦車連同鐵軌、礦坑木架結構「牛條仔」等也都將重現月眉國小,重現早年煤礦產業的歷史場景。
市府現正進行大規模改建文化中心,將位於1樓的基隆故事館遷移,把深具歷史價值的古董礦車與館藏文物移至基隆社區大學校本部,希望珍貴的礦業文物,仍能持續在市民面前展現風貌。
基隆社區大學校長蔡素貞今天說,社區大學校本部將於8月正式入駐月眉國小現址,基隆故事館內最吸睛的2部礦車連同鐵軌、礦坑木架結構「牛條仔」等都將重現於月眉國小,未來將重現早年煤礦產業的歷史場景,這也將成為實體社大計畫一環。
她表示,月眉路早年為運礦的台車軌道,而這次的礦車遷移就是以社大「雞籠學社」師生為主要班底,擔任礦車遷移的協力志工與未來場景重建的重任。
陳靜萍說,基隆故事館配合文化中心改建遷移,便與社大討論該如何讓館內許多珍貴館藏礦業文物能夠再被利用與展示,同時也希望文化內容能遍地開花,讓基隆的小朋友都能認識到屬於基隆的歷史。
文化局未來將持續與社大合作,同時社大預計於年底完成遷校開課,未來在生態豐富的月眉地區,基隆市民將多了一個兼具環境生態與文化歷史的優質教育場域,期待與市民朋友一同延續與推廣基隆在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