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競技運動物理治療_隨隊治療師&防護員]
分享之前合作過的物理治療師、運動傷害防護員
一同出舉重隨隊的經驗🏋🏻♂️
📍專業間分工合作📍
1️⃣ 運動傷害防護員
以第一線急性傷害為主,場邊即時降低症狀
訓練前運動貼紮,訓練後伸展、運動按摩
2️⃣ 物理治療師
以第二線慢性傷害為主,評估傷害程度及原因
徒手、儀器、運動治療,設計復健運動處方
去年亞青隨隊
左營隨隊訓練,與治療師 @physio_luo
白天訓練、晚上防護室都會需要處理選手
各自負責一部分的選手評估且治療
若出現卡關則一同處理討論
出國隨隊比賽,與防護員 @sadfarmer
比賽場邊主要以輪替的方式進行
晚上若要處理隔天比賽的選手
則是以症狀種類與嚴重程度分配
✅ 選手的症狀問題千千百百種
因此互相支援、溝通、配合十分重要
專業間分工合作,才能使得選手不受傷害影響
#競技運動 #競技舉重 #物理治療 #運動傷害
#weightlifting #snatch #cleanandjerk #squat #weightlifter #weightlifters #sportsinjury #sportinjury #rehab #prehab #physiotherapy #physiotherapist #physio #sportsphysio #injuryprevention #injuryrecovery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萬的網紅詹珞瑤 物理治療師 Veronica Rehab,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物理治療:http://physicaltherapyclass.com/ 運動傷害:https://sites.google.com/s/1cieisPHB2Xkrn1em8vthbJgglWmCOZH4/p/1knFDZuDHNtQIb04gBSTm2fGkexK1QwX4/edit 什麼是...
急性運動傷害種類 在 動身指南 Getting Started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手肘疼痛與彈響聲直播精華】
本次直播兩大重點:
1. 手肘區域疼痛的介紹
2. 手肘彈響聲
----------------------------------------------
1. 手肘區域疼痛的介紹:
在所有的運動種類和運動技巧中,都包含了大量的過頭舉手的動作,使得手肘的傷害變得非常常見。
主要依據疼痛的區域可以分為手肘的外側、內側、前側和後側傷害,在這些傷害中,#手肘的外側疼痛是最為常見的。
【手肘外側疼痛】
可能有肱橈關節骨性關節炎、剝離性骨軟骨炎(osteochondritis dissecans)、游離骨、肘肌發炎, 橈神經隧道症侯群…等等。
其中最常見的為 #肱骨外上髁炎(俗稱網球肘)和 #橈神經隧道症侯群(Radial tunnel syndrome)
---------------------------------------------------
#肱骨外上髁炎(網球肘)
影響約50%左右的網球族群,所以又稱網球肘。
痛的區域: 外上髁(常見發生於橈側伸腕短肌的肌腱)。
橈側伸腕短肌肌腱會跨越肱橈關節線,直接連接到肘關節的關節囊。而橈側伸腕短肌肌腱的前側部分相對於後側及遠端薄了許多,這個薄且脆弱的附著位置可能是造成肱骨外上髁炎的主因。
《處置》:
#物理治療是網球肘介入治療的第一線,除了常見的伸展運動,徒手治療中的關節鬆動術,針對關節面和肌腱的沾粘做鬆動術和Mill’s manipulation也是有幫助的。
訓練上針對共同連接到外上髁共同肌腱的腕伸肌做離心收縮的訓練來增強肌力並減少肌腱所受的應力,也是針對網球肘復健上非常重要的一環。
儀器治療包含震波(慢性期)、經皮電刺激(急性期)、超音波等等,其中目前研究上認為比較有效的儀器治療為高能或低能雷射。另外針灸也被認為針對外上髁炎是有幫助的。
---------------------------------------------------
#橈神經隧道症侯群
好發於30-50歲女性,為橈神經在橈骨頭和旋後肌的上緣或下緣中間區域被壓迫產生的神經症狀。
痛的區域: 外上髁下三指幅位置、會有刺、麻、痛感在手肘以下的背部區域到手掌背部區域。
不會有肌力的喪失,指伸肌和旋後肌的肌力正常。如果指伸肌肌力下降、伸腕動作伴隨橈側偏移則可能是橈神經的另一分枝—後骨間神經壓迫造成的。
---------------------------------------------------
【手肘內側疼痛】
常見於肱骨內上髁炎(俗稱高爾夫球肘),發生率相對外上髁炎較低。
---------------------------------------------------
#肱骨內上髁炎(高爾夫球肘)
痛的區域: 內上髁(通常在橈側屈腕肌和旋前圓肌中間的區域)
常與內側尺側副韌帶拉傷或撕裂混淆,肱骨內上髁炎做腕屈肌的阻力測試和被動伸展時會出現症狀,而尺側副韌帶的拉傷和撕裂則可以在被動的手肘外翻測試產生症狀或是有手肘不穩定的狀況發生。
《處置》:
處置上和外上髁炎相似。
---------------------------------------------------
2. 手肘彈響聲
彈響聲可分為 #內側彈響聲(關節外彈響聲)和 #外側彈響聲(關節內彈響聲)。
---------------------------------------------------
#手肘內側彈響聲
可能的原因:
1. 脫位的尺神經: 可明顯的看到神經滑動和出現彈響聲,約發生在手肘彎曲70-90度的範圍內。
2. 肱三頭肌內側頭的部分肌鍵脫位: 可明顯的看到肌腱滑動和出現彈響聲,約發生在手肘彎曲115度。
---------------------------------------------------
#手肘外側彈響聲
可能的原因:
常見的為滑液膜皺壁、撕裂的環狀韌帶,另外不同的原因包括關節腔內游離的軟骨、手肘後外側不穩定、前臂內側皮神經彈響聲(medial antebrachial cutaneous nerve)(極少)、關節內半月板(極少)、外側肱三頭肌腱(極少)。
---------------------------------------------------
【後半段影片連結: https://is.gd/TpdaYJ 】
#網球肘 #高爾夫球肘 #手肘疼痛 #手肘彈響聲 #物理治療 #橈神經隧道症侯群 #剝離性骨軟骨炎 #手肘外側痛 #手肘內側痛
急性運動傷害種類 在 練健康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練健康3月實作分享|扭到腳怎麼救🤕?!運動傷害急性處理講座】
在賽場上競賽,自己或隊友 #扭到腳踝、#肌肉拉傷、#挫傷時,你是用繃帶把傷口纏成一大包、包成 #情人節禮物?還是你知道什麼是稻穗包法?
🌟如果在 #急性期 正確處理傷勢,傷口比較不會沾黏,也不容易留下舊傷影響 #運動表現,可以讓我們更快回到熱愛的運動🏃🏻🏃🏻♀️
這次練健康邀請到國北教大防護隊二位經驗豐富的運動防護員,分享他們過去擔任大會防護員的實戰經驗,教大家如何正確包紮最常受傷的幾個部位❗️
就算受傷當下只有自己,你也可以擁有評估、處理傷勢的能力💪🏻
不論你是不是運動員,受傷之後都不要再亂包啦,趕快手刀報名這場實作分享吧🔥
【📝講座內容】
▪️急性傷害種類介紹與處理方法
▪️實作貼紮法與彈繃包紮法
【🙋🏻♀️講者介紹】
念齊‧巴岸(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創新與評鑑所 碩士)
丙級運動傷害防護員
初級救護技術員EMT1
經歷:
46、47屆永信杯排球賽-醫護組
108學年度博愛盃籃球賽-大會防護
109年全國中正盃合球項目-大會防護、新北市代表隊隨隊防護
趙家靚(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體育學系大四)
丙級運動傷害防護員
C級羽球教練
C級游泳教練
C級籃球教練
C級田徑教練
經歷:
46、47屆永信杯排球賽-醫護組
108學年度市小運分區田徑賽-大會防護
107、108、109年大專盃公開二級籃球賽 國北女甲籃 隨隊防護
【講座資訊】
▪️時間:2021/3/27(六)19:00-21:00
▪️地點:練健康(台北市中山區南京東路三段29號)
▪️費用:學生價 799元、一般價 999元(均含材料費)
▪️交通方式:捷運(松江南京站6號出口)、公車(站牌南京建國路口、南京龍江路口)
▪️報名就送市價200元inbody檢測!可於下次入館可使用
▪️報名連結:https://www.surveycake.com/s/ApNgO
#練健康講座 #講座 #實作工作坊 #運動傷害 #包紮 #包紮法 #急性處理 #運動防護 #運動傷害預防 #運動防護員 #貼紮 #肌貼 #彈繃 #繃帶包紮 #梁靜茹 #分手快樂 #林俊傑 #木乃伊 #周杰倫 #稻香 #身體健康 #舊傷 #復健 #傷後復健
急性運動傷害種類 在 詹珞瑤 物理治療師 Veronica Rehab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物理治療:http://physicaltherapyclass.com/
運動傷害:https://sites.google.com/s/1cieisPHB2Xkrn1em8vthbJgglWmCOZH4/p/1knFDZuDHNtQIb04gBSTm2fGkexK1QwX4/edit
什麼是物理治療?
什麼是物理治療?簡單的說,就是利用光、電、水、冷、熱、力等物理因子和運動治療,來評估並治療病患的問題。舉例來說,微波是一種電磁波,利用微波造成水分子的震盪可以來加熱食物。在物理治療中,就利用微波的此一特性,可震盪人體組織內的水分子,提高深部組織的溫度,加速血液循環,促進患部的癒合速度,也有減輕疼痛的效果。因此利用微波來治療,就是一種物理治療。
歸納起來,物理治療的方法如下:
(一)光療--紫外線、低能量雷射
(二)電療--低頻電刺激、中頻干擾波
(三)水療--溫水療、冷水療、熱水療、冰水療、冷熱水交替治療、水中運動治療
(四)冷療--冷敷、冰敷、冰按摩、冷氣治療
(五)熱療--濕熱療、乾熱療、超音波、短波、微波、蠟療、紅外線及熱敷包
(六)力療--操作治療、牽拉運動、牽引、按摩
(七)運動治療(Movement)--有伸展運動、主動運動、阻力運動、耐力運動、呼吸運動、平衡及協調運動、功能性運動、神經肌肉誘發技巧、姿勢矯正療法等。徒手治療(Manual):有關節鬆動術、按摩、筋膜鬆弛術、被動運動、其他特殊技巧。
§低能量雷射:
雷射是一種激發光子束,與一般光線不同的是,它具有單一頻率、單一色調、單一相位及集中光束的特性。一般醫用雷射,主要分為兩大類:
第一類是大家比較熟悉的高能量雷射,又稱為熱雷射或硬雷射,其能量通常為數十至數百瓦特,外科醫師常利用其高熱能以達到凝固止血及切割組織的作用。
另一類是低能量雷射,又叫冷雷射或軟雷射,其能量通常是數毫瓦特至數十毫瓦特。當這類雷射照射人體後,經由其電磁效應或光化學作用,會影響體內種種生理及代謝反應,例如血管擴張、去氧核糖核酸( DNA )合成增加、膠原組織增生及免疫功能的增進等。
由於低能量雷射具有上述生物刺激的特性,因此它可用來治療疼痛,並可增進傷口及組織復原。此種治療的副作用極低,少數病人會覺得治療部位有針刺感,其他副作用還包括噁心、頭暈、局部紅斑或皮膚色素增加等。由於雷射對眼睛有害,因此不可直接照射眼睛,治療時也要帶上墨鏡以保護眼睛。一個部位治療時間為數秒至數分鐘,治療的效果通常在三至五次內會顯現出來。目前在醫院中常用的有氦氖雷射及鎵?紅外線雷射等。
在風濕病的復健方面,低能量雷射可用來治療各種軟組織疾病,如肌腱炎、肌肉肌膜疼痛症候群等,其成效約為 75 ~ 80% 。
§電療:
根據史書記載,最早使用電刺激來治療骨關節疾病可追溯到西元前四世紀。當時的希臘人和羅馬人發現一種魚可產生一百至一百五十伏特的電流。他們就利用這種魚產生的電流來治療足部關節炎。
電刺激治療風濕關節炎最重要的目的是止痛,此外,電刺激也可以用來增強肌力,延緩或避免肌肉萎縮,減輕肌肉痙攣和增進血液循環。
電刺激的種類很多,其中與骨關節疾病之治療有關的可分為兩大類:一是低頻波(一般稱為經皮神經電刺激),另一則是中頻波(一般稱為中頻干擾波)。低頻波是指頻率在 1000 以下的電波,一般多採用 0 ~ 100; 中頻波的頻率是 1000 ~ 1000000 (一百萬)之間,但頻率超過 10000 (壹萬)以上的電波會產生熱,所以臨床上中頻波頻率均在 1000 至 10000 之間。經皮神經電刺激就是把電流通過黏在皮膚上的電極,以達刺激神經而得止痛的效果,成效不錯且無副作用,病人甚至可以買回家自行使用。
中頻干擾波一般是採用兩組電極(一組兩個),其頻率相差為 0 ~ 100 之間,如 4100 及 4000 ,通電後兩組電極會以中頻波穿透皮膚,而在深部組織發生電流干擾,產生一個 0 ~ 100 的低頻波。
採用中頻波的原因是穿透皮膚較容易,對皮膚的刺激也小,電流強度可以調得較大。
臨床研究顯示,電刺激對於下背痛、退化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韌帶扭傷、肌腱炎(如網球肘)、肌肉及肌膜疼痛症候群等均有顯著的成效。
很多慢性關節炎病人因為長期藥物治療而導致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可以考慮合併使用電刺激,以減少藥物的使用。
此外,雷諾氏症候群病人或是交感神經失營養症者,也可用電流刺激局部患處或相關的交感神經節,以增進血液循環。
而當風濕關節炎病人發生週邊神經病變時,也可用電刺激來減輕疼痛或是延緩肌肉萎縮。
§水療:
水療通常使用熱水,所以也算是淺層熱療的一種。除了利用水的熱度來降低肌肉痙攣,減輕關節疼痛之外,水還具有浮力及黏稠度。此特性使水療能提供患者同時做各種運動而不致傷害關節。此外,大多數醫院的水療槽內裝有馬達,可將空氣與水混合打入水療槽,造成渦流,具有按摩的效果。
水療的種類很多, 簡單的如家庭用的浴缸、公共浴室。一般醫院則依其規模大小而裝設各種上肢、下肢及全身水療槽、八字型水療槽或治療池等。此外,溫泉療法、泥漿療法亦可說是水療的一種。有人說溫泉或泥漿中的礦物質會改善關節炎,但亦有人反對此說法。
§冷療:
冷療的基本生理作用是使血管收縮,降低局部新陳代謝,壓抑神經的興奮及降低神經傳導速度。對於風濕關節炎而言,冷療可降低肌肉痙攣,減輕關節疼痛。
與熱療不同的是,冷療可止血、消腫,故適用於急性關節炎或骨關節急性外傷。有些病人在運動治療後會有疼痛、腫脹的現象,也可以用冷療來消除。
冷療的種類有很多,如浸泡法、冷(冰)敷法、冰塊按摩法及噴霧法等。
浸泡法就是把要治療的肢體浸入 0 至 10 ℃的冷水中。
冷敷法有很多種,常用的是家庭用的冰敷袋,只要把冰水放入橡皮袋或塑膠袋即可。亦可使用含有矽膠的冰敷袋,使用前先放入冰箱上層,使用時再取出即可。必要時可將冰敷袋充氣後壓迫患處,以止血消腫。其他還有即冷式的化學冰敷袋,使用時將袋子一壓,其內容物會產生化學作用而迅即變冷。
冰塊按摩法是用冰塊按摩患處。為了方便起見,使用前可先把冰塊作成杯形或圓柱形,以便於局部按摩。
噴霧法是將甲基氟( methylfluoride )等化學物質裝入容器中,使用時可噴出冷凍氣體,常用來治療肌肉疼痛或急性運動傷害。在國外風濕病醫師做關節穿刺前也常用來減輕病人的痛苦。國內有些醫院也裝設大型的噴霧式冷療機。
冷療的治療時間為五至二十分鐘。冷療初期會覺得冰冷,接著會感覺燒燒的,最後會有點酸痛、麻木。當皮膚變白發青時,應立即中止治療,以免凍傷。罹患周邊血管病變、雷諾氏症候群(手指遇冷會發白發紅)或是對於冷療過敏的人,都不適合做冷療。
§熱療:
熱療最重要的功效有五:
(1) 減輕疼痛,
(2) 降低肌肉痙攣,
(3) 減輕關節的僵直感,
(4) 增進膠原組織的延展性,以增進關節活動度,
(5) 增進血液循環。
根據穿透人體組織的深淺,可將熱療分為淺層及深層熱療。淺層熱療透熱深度小於一公分,包括熱敷包、熱水袋、烤燈、紅外線、電毯、蠟療、微粒療法( fluidotherapy )等。深層熱療又稱為透熱療( diathermy ),其熱量可深入三到六公分,包括短波、微波及超音波等。
熱敷是常見的一種熱療方式,在家裡可以用水煮、化學生熱、微波爐加熱等方式的熱敷包包上毛巾,敷在患部 20 到 30 分鐘即可。電毯,也是很方便的一種熱敷方式,一般電毯是乾熱式的,目前市面上也有溼熱式電毯,即利用吸收空氣中水分或直接可包潮布,其效果比乾熱式者為佳。熱水袋是種便宜簡單的熱敷方法,只要將熱水注入熱水袋內封緊,外包乾或微濕毛巾即可。
熱敷用品不一定愈貴愈好,只要個人使用方便有效即可,在購買市面上各式各樣的熱敷用品應事先了解使用與保存的方法。使用熱療最主要是避免燙傷,熱敷不是愈熱愈好,也不是愈久愈好,所以使用電毯最好能夠定時,避免睡覺時用,感覺遲鈍或喪失者應多包一層毛巾或溫度不要太高,使用時間 20 至 30 分鐘就夠了,超過 30 分鐘效果差不多,且就算溫度不高時間夠長也會造成燙傷的。在此吾人不建議用熱毛巾作熱敷,因為熱毛巾保溫效果較差且容易燙傷。
其他熱療方式如紅外線燈屬乾熱式熱療,有時會因太乾燥而皮膚不適。
在物理治療部門除使用熱敷包外,也會使用所謂深部熱療或透熱療法,一般是利用高頻的電磁波例如短波、微波、或者用超音波等,深部熱療可穿透到組織的深部,但有其適應症與禁忌症,必須由專業的物理治療人員施行,否則容易發生危險。

急性運動傷害種類 在 優漾複合運動會館- 【急性運動傷害處理流程】...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急性運動傷害處理流程】 運動傷害的種類有許多種,分別有扭傷、拉傷、挫傷、撞傷等不同的傷害,而當運動過程中,受到以上這些的外力傷害,造成肌肉、肌腱、韌帶或筋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