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物誌】
偏鄉畢冊比婚攝更吸睛 熱血攝影師義拍
圖說:攝影師楊文逸號召夥伴為偏鄉學子義拍,鮮豔亮麗的原住民族服飾,在這群攝影師的鏡頭下,展現出比婚紗攝影更驚豔的畫面。(楊文逸提供)
照片提供: @#中華民國偏鄉學子圓夢公益協會
#把愛傳出去
#圓夢青春不留白
熱血攝影師義拍偏鄉 畢冊比婚攝更吸睛
熱血暖男楊文逸團隊,深入山區為偏鄉孩子圓夢。老天許一個晴朗天氣,「愛的禮物,青春影像定格」讓偏鄉畢業紀念冊拍攝計畫,成為老天爺送給畢業生的驚喜禮物。
新北市熱血攝影師楊文逸號召夥伴奉獻專業,上山下海義務幫偏鄉學子留下比電影海報、婚紗攝影更亮眼的畢業紀念冊,為弱勢孩童留下青春記憶。台灣「國之南境」最深處的屏東牡丹國小,是六年多將近七年前楊文逸發心的起點。
他說,當年,在牡丹國小拍攝結束休息時,耳邊依稀還能聽到孩子們邊打掃邊唱排灣母語歌謠的動人心弦,迴盪在池山下。「那年,是我決定投入義拍的第一所學校,也是關鍵的山谷之音。」
2015年 發起人楊文逸開始號召台灣各地的專業攝影師投入為偏鄉學子義拍畢業照的團隊。他們貢獻出自身專業,揹起自己的器材,將可以賺錢的工作時數奉獻給孩子們。這就是即將進行第七年的「熱血義拍」計劃。
回想起第1年的義拍傻勁,楊文逸與坐在旁邊的女友張馨允對望一笑,他說,儘管無任何經驗與援助,憑著打死不退的熱情,自己與偏鄉學校聯繫,希望讓畢業紀念冊,因為穿自己傳統服飾,認識自己求學的環境,熱愛家鄉土地與父母,成為孩子們值得驕傲的禮物。
看到偏鄉學校的需要,義無反顧投入紀念冊義拍。他第一年與其他兩位志同道合的夥伴開始義拍,只有苗栗泰興、屏東牡丹及三峽民義3所國小賞光。第二年的8所,擴大到今年(民國110年)共42所學校,含幼稚園、國中部共60個單位。
偏鄉國小的孩子,畢業等同於一張大合照,這也是人生歲月的總和,家庭經濟無法支助、偏鄉沒有攝影師願意前往,都是背後的因素。拍照時,被這些孩子自信而單純的靈魂所感動。「我真沒想到自己小小的專業,竟能帶給這裡的孩子這麼大的喜悅與滿足!於是我在心裡發願:不但要年年義拍,校次還要一年比一年多。」
楊文逸說,當他們長大後,回頭看著自己當時的模樣,透過影像紀錄,很驕傲的說出「我是誰、我來自哪裡」,這將會是多麼珍貴的事。
原是楊文逸自己與女友張馨允和少數助理的投入,他說,剛開始覺得這條路很孤單,但提醒自己「莫忘初衷」,或許是傻勁燃起同好的熱情,只要願意助人,必定有貴人協助。逐漸集合熱血專業攝影師,從平面到立體,從紙上畢業冊到動態影片紀念冊。團隊後來籌組中華民國偏鄉學子圓夢公益協會,這些在前線的熱血青年與攝影師,都以接案為主,他們放下手邊工作協助義拍。這個浩大工程在文逸帶領下,持續在群組與臉書粉絲頁、個人網站,以及許多夥伴的轉分享,讓各界都可以參與這項圓夢工程。讓夥伴服務層面更廣、更深入,希望為偏鄉孩子留下人生重要記憶。
7年級生楊文逸在都會區長大,家住新北市新莊區,他說,「家雖不富裕,但在父母全心照顧下,孩子們從不缺衣食,且擁有滿滿的愛,所以我一直知足感恩,希望有天能靠自己的弩力,回報這片滋養我的土地。」
偶然機會聽到偏鄉的校長說,部落的孩子沒有畢業紀念冊,通常都是老師用數位相機,幫大家拍一張大合照。對資源不虞匱乏的城市孩子來說,很難想像沒有畢業紀念冊。
楊文逸放下咖啡杯淡淡的說,歷年來透過社會公益募款支持,與攝影師、志工上山下海拍攝,讓孩子希望獲得畢業紀念冊的夢想實現。到2020年拍攝40所學校,累積協助1600餘名畢業生,留下青春的記憶。拍攝的學校雖增多,但公布行程後報名的攝影師幾乎秒殺。
如今,他與孩子們也成了知音,楊文逸每年都回到牡丹國小拍攝每一屆的畢業生,他更延伸到已畢業的牡丹國中學長姐。下一屆的學弟、學妹都殷殷期盼等到自己成為鎂光燈的主角。
攝影師王健宇說,都達國小可以說是他義拍當中最喜歡的學校了,除了賽德克小孩很可愛以外,宜人的環境像是天氣、溫度、新鮮空氣都是原因。從受學童歡迎的程度,能體會「阿逸為什麼能在如此耗費精力與金錢的狀態下,始終不放棄義拍」。但這樣的期許與許願,也成為團隊夥伴肩膀上無比沉重的甜蜜負擔。但台灣社會充滿愛心,都逐一克服讓這些孩子能順利收到人生第一本畢業紀念冊,不讓孩子們失望。
無論是排灣百步蛇、魯凱百合花,或山豬獠牙、各種鮮豔亮麗的原住民族服飾,在這群攝影師的鏡頭下停格,展現出比婚紗攝影更讓人驚艷的畫面,有如天籟之音迴盪的影片。
這群志工一起深入山區與海邊,透過指尖快門、遙控空拍機,為孩子們抓住回憶,記錄畢業時的歡樂心情和微笑曲線。我親身參與幕後與從旁協助,並獲得深邊許多朋友的支持與贊助,甚至引起更多媒體迴響。攝影師、造型師與板橋林家園附近的吳姓社區藥師、退休的新北市府賴姓科長、醫療團體的車隊志工都參與義舉,甚至感動人在美國洛杉磯的旅美台灣醫師都越洋捐款。為的是希望孩子們可以收到最驚喜的畢業禮物,在校園與師生留下美好的青春記憶。
每當清晨,第一道陽光灑進屏東霧台國小勵古百合分校,揭開南台灣的義拍序幕。楊文逸在石板屋窗前,拍下「太陽之子」影像,在牡丹旭海留下畢業生海天一色的感動。在新竹縣尖石鄉的石磊國小,也映著陽光,讓孩子們坐在有祖靈圖騰的護欄上拍照。
畢業生享受明星般的禮遇,高規格的拍照饗宴。攝影師粟靖維和范代郁、林夏朵說,徜徉在一片樹葉海中,看到藍鵲,牛與猴子,孩子們拍照時喊著:「好開心喔。」團隊要送給孩子們的不只是一本畢業紀念冊,還有永誌於心的美好回憶。
張馨允說,這群志工深入山區,想以攝影專長,和孩子們一同抓住回憶,紀錄畢業時的心情和表情。很驕傲與這群志工一起深入山區與海邊,透過指尖快門、遙控空拍機,為孩子們抓住回憶,記錄畢業時的歡樂心情和微笑曲線。
留著長髮的馨允說,影像紀錄是為了提醒我們「擁有」什麼,從照片中獲得很多能量。只要你願意,人人都有帶給他人幸福的能力,那是非常美好的事。透過幫助這些孩子,「我們其實某種程度被療癒了。」
馨允幾乎在每一所學校的義拍都不缺席,她說,團隊之前深入南橫公路,在高雄中央山脈的心臟地區樟山國小拍攝,出發前天氣不佳,但往往這時奇蹟就會發生,到達學校前風雨的天氣就停止,甚至轉晴讓拍攝過程相當順利。「心中那道難以言喻的美麗彩虹,也再度升起。」熱血暖男楊文逸團隊, 深入山區為偏鄉孩子圓夢。連老天都會許一個晴朗天氣。
上山下海義務幫偏鄉學子留下比電影海報、婚紗攝影更亮眼的畢業紀念冊,讓弱勢兒童留下許多青春記憶與微笑。網友大力稱讚說,他讓攝影不只是捕捉瞬間的美麗與笑容,更帶來幸福甚至啟動更多愛。
有些國小畢業生從小學4年級、5年級就開始企盼,「善的漣漪如投石湖水,不斷擴散。」楊文逸說,他只是代表熱血青年的團隊夥伴接受表揚,他始終相信老天爺都眷顧這群孩子,讓拍攝都遇到好天氣。以往好多年,無論是在南投都達(平靜)國小、屏東牡丹高士國小,或高雄桃源樟山國小,拍照前下雨,開拍後放晴,真的是老天都幫忙。
他發現台灣到處充滿著愛,這條路絲毫不孤單。各種鼓勵與支持,讓楊文逸看見台灣美麗的人心。他說,學童們的笑容,療癒所有的辛勞與艱苦。畢業紀念冊是人生重要回憶,但對偏鄉學校的學生,多數只是老師以小數位相機或手機拍攝的大合照,更不敢奢望成冊。他深信,受助學生長大後一定可幫助更多人,傳播善的種子並等待開花結果。
在板橋車站的星巴克咖啡,我們閒聊著,楊文逸說,善的漣漪,猶如石子投湖,必將不斷擴大。只要願意幫助,必將有貴人從旁協助,願望一定可以達成。願意同行於這條志同道合的路,才能奮力向前,無所畏懼。感謝所有協助的人,及畢業生們的活潑與笑容,唯有匯集眾人力量才有辦法完成。
當然,千頭萬緒也有心情低落的時候,除了每次出發前都會前往媽祖廟上香祈福,祈禱義拍過程一切順利圓滿,他祈求上天賜給他更多更大的力量不至懷疑自己,讓他面對挫折時足以戰勝自我疑惑,擁有可以協助更多孩子的勇氣,受傷時還能夠勇敢站起來,擁有睿智能夠處理所有的難題。文逸內心也想,萬一協會團隊能量不足以支應龐大需求時,乾脆他個人持續一輩子做這件事。
志工Neinei Yang表示,4600多公里的路程,30名協助的夥伴,謝謝部落的孩子,帶給她這麼多回憶,且更明白一定要持續下去這個有意義的義拍活動,盼望社會持續支持一同響應這樣簡單美好的行動。
有一年,老家在屏東瑪家鄉的動態攝影師恩拉雍‧卡樂森岸(Eljayum Karesengan)與團隊駕車300多公里取道南迴公路,深夜前進花蓮卓溪鄉偏遠的崙山部落。拍攝行動讓學生相當興奮,恩拉雍說,來到偏鄉部落就像回到自己的家鄉,即使翻山越嶺到後山,但聽到孩子們的笑聲,畢業生嘹亮的歌喉迴盪崙山國小校園,就像是夜晚的星星一般療癒人心。
在我與文逸這場溫馨的「Man’s Talk」中,他說,相信孩子們的成長都值得被關注與紀錄,都值得在畢業時擁有一本紀念冊,在團隊夥伴為孩子們實現夢想完成的同時,也在孩子心中種下一顆善的種子,懂得感恩,在長大有能力後也能成長為庇護他人的大樹。拍攝當天以孩子為主角,營造孩子人生必經過程的自信心。也紀念自己的成長、同儕相處的回憶,強化對家鄉與文化、族群的認同。
因為另一夥伴的邀約,結束春節前夕的午後分享,我與網路熟悉的馨允是六年來第一次見面,翻閱著帶來的4本畢業紀念冊,愈做愈精緻,有著苗栗縣的泰安鄉汶水國小、南投縣仁愛鄉都達國小、合作國小等,甚至更深山的發祥國小,這裡位於傳說中泰雅族發源地——瑞岩部落。學童們的笑容,療癒所有的辛勞與艱苦。看著畢業紀念冊的照片,往年攝影過程歷歷在目,張馨允說,「這畫面,我可以望著好久好久,這是好多人滿滿的愛,與正面能量!」
最新更新:2021/01/30 02:27
【夸父老鷹的心情:臺灣到處充滿著愛,這條路絲毫不孤單。與其當一位被感動者,不如當一名奉獻小小心力的行動者,您可以前往臉書粉絲專頁「偏鄉學子畢冊圓夢計畫」關心動態消息,或加入楊文逸的個人臉書給予鼓勵。如果您願意支持,請大家多多幫忙,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讓偏鄉的孩子能夠擁有美好的回憶。】
#夜夜笙歌不山不市
Yang Goodspeed
夸父的語錄:
#花若盛開蝴蝶自來
#人若精彩老天安排
#若一輩子只做一事
#因為專心所以專精
#善的漣漪投石湖水
#不當石頭當播種人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310的網紅伊格言Egoyan Zhe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艾莉絲‧孟若作品 https://rebrand.ly/d93a7 ☞伊格言作品 https://rebrand.ly/rg2brg ───── ☞〈與上帝討價還價的後果──艾莉絲‧孟若〈柱和樑〉〉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20/...
張 允和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悲催的漢獻帝 | 生活知史
三國時期,各方軍閥打來打去,大家似乎都忘記了皇帝的存在。整個三國故事中,最慘的可能就是漢室天子——漢獻帝。
漢獻帝劉協是漢靈帝劉宏的兒子,漢少帝劉辯的庶弟。189年四月,漢靈帝駕崩,劉協的異母兄劉辯即位,是為漢少帝。但漢少帝當時只有十三歲,根本無法控制局面,外戚何進發動宮廷政變時更造成宦官集團反殺。待董卓入京後,宮中已經是一團混亂,漢少帝更是慌亂得不知所措。這時,一旁的劉協臨危不懼,於是董卓就扶持他登上帝位。
漢獻帝甫一登基,就是一個傀儡皇帝。不過董卓對他還是不錯,至少在關東諸侯起兵討伐董卓時,董卓殺了漢少帝、何太后,並沒有殺他。火燒都城洛陽,董卓帶著劉協遷都長安,這時漢獻帝手上可謂一無所有,只能依靠董卓保障基本生活。公元192年董卓被王允和呂布殺死,大家以為漢獻帝可以重整江山時,沒想到來了更兇殘的角色,那就是董卓的舊部——李催和郭汜。
當時兩人帶了十幾萬大軍,圍困長安十日,攻入長安城後,李催馬上挾持了漢獻帝以保障自己的安全,並開始和郭汜交戰。李催的士兵把皇宮劫掠一空,之後又放火把皇宮燒個乾乾淨淨,隨後就將漢獻帝軟禁在北塢,並派人日夜監視。當時,漢獻帝就連飽飯也吃不上,有時候只有發臭的牛骨。直到鎮東將軍張濟來到了長安來調節李催、郭汜的矛盾,張濟才將把漢獻帝遷出長安,漢獻帝這才得以東歸。沒想到從長安到洛陽這短短幾百公里路,漢獻帝走了一年。一路上漢獻帝身邊的軍閥來來去去,交戰、死人、洗劫如同家常便飯。待他終於回到洛陽時,只見一片廢墟。此時,漢獻帝才只有15歲。
此時,曹操跑了迎接漢獻帝到許昌。漢獻帝也十分清楚自己的角色,身邊都是曹操的人,想幫助漢獻帝的大臣都被殺害。但是漢獻帝也不甘於就此受人擺佈。200年,大臣董承連同與王子服、种輯、劉備等人謀劃對付曹操,結果當然以失敗告終。此後,漢獻帝就直接娶了曹操的三個女兒,做一個有名無實的皇帝。在曹操去世後,也知道自己的皇位再無意義,於是就交出去,自己在河內郡平靜地生活了十四年。
漢獻帝年紀輕輕就見盡殺戮,又沒有挽回漢室的能力。終其一生就只能看著軍閥在殺得個生靈塗炭。唯一漢獻帝能做的就是保住自己的性命,求一個善終,而確實他也成功做到這點。
#知史 #生活知史
#中國歷史 #中国文化 #古代 #古代戰爭
#東漢 #漢獻帝 #董卓 #李催 #曹操
張 允和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願為波底蝶,隨意到天涯--記絕代才女張充和】
若對民國文化史略為知悉的話,多半知曉〝合肥四姊妹〞,張充和是四姊妹中么女,也是才華最高的一位。2015年6月17日,張充和(1914-2015)以102歲高齡於美國家中辭世。當時乍聽此事,思緒百轉,一方面慶幸百歲老人安詳離去, 另一方面也惋惜民初最後風華已然消逝。
張充和,有〝民國閨秀〞與〝最後的才女〞美譽,她是何許人也?
======================
祖父張樹聲(1824-1884年)隸屬李鴻章麾下淮軍,曾與劉銘傳合力鎮壓太平軍,先後官至兩廣及直棣總督,為清朝封疆大吏。父親張武齡(1889-1938)從事洋務運動,致力辦學,推動女子教育。母親陸英出身揚州望族,亦是最早接受高等教育的當代女性之一。
充和自小過繼給淑祖母,這位叔祖母為李鴻章姪女,對於充和寵溺疼愛,但也悉心栽培,延攬名師給予嚴格教導。
充和在合肥成長至16歲,叔祖母去世後才回歸本家。雖然沒有長年在開明西化父母身邊生活的姐姐們那般時髦新潮,但是幼時十年苦讀《史記》、《左傳》、《詩經》…等名著的功夫,卻為她紮下深厚古文學基礎。這也是她日後詩書畫曲四者並美,名絕一時的重要原因,甚至讓她當年即使數學抱零,卻依舊破格錄取北大。
======================
2005年,任教於耶魯大學歷史系,美籍台裔學者金安平所著《合肥四姊妹》出版。繼04'年章詒和的《往事並不如煙》之後, 世人透過文字與照片,終於又有機會親近那個華麗絢爛與征伐動亂相互交壤的年代。
後世如我,讀《合肥四姊妹》如入大觀園,腦中畫面隨字詞述往一幕幕成形,不過據說充和自己其實不喜自家底事見諸於世人,因她一生淡泊低調,自覺不足為奇。但也幸虧此書,才讓這些舊時代的細膩光華蘊藉如許,瑩亮於外。
合肥四姊妹被認為在近代史上聲名僅次於宋家三姊妹,不同於宋氏一家長袖善舞活躍於政經舞台,張家四姝以良好教養與才華見長於文學與藝術,四人婚嫁所配皆為一時佳話:大姊元和嫁給崑曲大家顧元玠,二姊允和適從語言學家周有光 ,三姊兆和嫁的則是著名作家沈從文,而充和則是選擇德裔美籍歷史學家傅漢思,夫妻一同在耶魯大學任教數十載,終老一生。
曾有人這麼說,〝九如巷張家的四個才女, 誰娶了他們都會幸福一輩子〞。 而其中,又以小妹張充和才氣最高,令人傾倒。
======================
充和各項才藝中,以崑曲和書法最廣為人知,後者成就之高更被譽為〝當代小楷第一人〞,享有極高的藝術水準。曾經有幸於友人家中琢磨把玩充和親自所題扇面,虧得在UCLA藝術史系任教的友人於耶魯修習博士學位期間與充和相識,進而獲贈扇面一幅,老百姓我也才能眼見真跡。
充和字如其人,秀勁風雅,端凝淡泊,一貫優雅端莊外柔內剛。一筆一畫,不只是蕙質蘭心才華縱橫的雅致,還有多年勤練苦心學習的堅毅。
======================
近年耶魯大學孫康宜教授將充和為人題字選集結合成《古色今香》一書,這些題字裡頭最著名者當是充和在1988年為沈從文題的輓聯『不折不從,亦慈亦讓。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字尾恰好組成〝從文讓人〞,道來情深意切,亦是沈從文其人寫照。後來這輓聯被刻在沈從文湘西墓前石碑之上。
除了書畫巧藝,我自己倒是對於充和祝賀著名史家史景遷教授退休時所題扇面相當喜愛。
《曲人鴻爪》則是從抗戰前後至1991年,與充和來往的曲人們所題字畫。胡適雖非曲人,但因對崑曲研究著墨甚多,也硬是要來湊個熱鬧題上一篇。
看這一幅又一幅字畫,或是龍飛鳳舞,或是遒勁剛正,又或是秀麗明媚,彷若也看到那腹有詩書氣韻芳華,舉步成詩出口作章,騷人墨客盡交遊的時代;然而,那也是個從古典走向現代,被許多新思潮或革命運動撞擊、分解的年代。
相較於諸多知識分子文革時的悲慘遭遇, 幸虧充和1949年便隨夫婿來到美國,躲開了那些極為扭曲荒謬的折磨苦難,一輩子能悠遊於書墨之中。
======================
與林徽音、張愛玲出現在同一個時代舞台,但充和卻不以外放的光芒與轟轟烈烈的愛欲糾葛而傳世。
她的一生,始終是習字唱曲靜心向學,淡泊寧靜優雅怡然,如她所言『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亦如她1943年於四川填臨江仙一詞其中『願為波底蝶,隨意到天涯』那般隨性自在。
這應該也是翻閱充和舊照,可以發現她從韶華光景時的明麗清秀,至耄耋之年仍是端雅清貴,風采未曾遜色的原因。
如此涵養、才華與高度,不僅僅只是大家閨秀氣質與世家名媛之作派,更多的是她的寬和不爭潛心修習,成就了曖曖內含卻無法遮掩,如皎月之柔光,如柔煦之春風的絕代光華,而讓人永茲銘記傾慕不已。
#合肥四姊妹~故事精彩
#往事並不如煙~文字太美
#好書一定用力推
圖片來源:Junie Wang & 網路
《Copyright © 2020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張 允和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艾莉絲‧孟若作品
https://rebrand.ly/d93a7
☞伊格言作品
https://rebrand.ly/rg2brg
─────
☞〈與上帝討價還價的後果──艾莉絲‧孟若〈柱和樑〉〉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20/03/07/%E8%88%87%E4%B8%8A%E5%B8%9D%E8%A8%8E%E5%83%B9%E9%82%84%E5%83%B9%E7%9A%84%E5%BE%8C%E6%9E%9C%E2%94%80%E2%94%80%E8%89%BE%E8%8E%89%E7%B5%B2%E2%80%A7%E5%AD%9F%E8%8B%A5%E3%80%88%E6%9F%B1%E5%92%8C%E6%A8%91%E3%80%89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孟若 #小說 #諾貝爾文學獎
────
上一集我們談到了故事中,年輕人妻羅娜與丈夫的學生來諾,兩人間產生了曖昧情愫。
他們的雙人探戈正踩在紅線上,猶疑地,正要踏出下一步。今天我們繼續來看羅娜的故事。
正當羅娜陷入與來諾曖昧的隱密心事,家中卻來了個不速之客──
堂姊玻莉出現了。
玻莉沒比羅娜大幾歲,但從小就沒了母親的羅娜其實根本就是被玻莉帶大的。
對於羅娜而言,那是個亦母亦姊的存在。
玻莉來找羅娜,帶了個行李箱,就此住下,似乎沒有要走的意思。
羅娜大概猜得到怎麼回事:
她自己出身底層,父親和母親現在都過得不好;
而玻莉的境況也不遑多讓。
她是走投無路才投奔到羅娜這兒來的。
因為親族們總認為羅娜過得比他們好些──她嫁得好。
藉由美貌與婚姻,她兵不血刃地實現了自己的階級流動。
但事實真是如此嗎?羅娜在這個家能有多少自由呢?
她畢竟不是一家之主。她能夠自作主張讓玻莉賴著這個家不走嗎?
就算她很願意,老公布壬登也不會同意吧?
所以羅娜和玻莉狠很吵了一架。
不巧的是,就在玻莉為此崩潰大哭之後,羅娜和布壬登一家四口出門進行了一趟家庭小旅行。
他們將玻莉獨自一人留在家裡──
這使得羅娜在整整兩天一夜的度假行程中一直提心吊膽。
她相信自己的直覺;
直覺是,當他們到家時,將會看見玻莉將自己吊死在後院裡──
為了玻莉自己無解的困境,也為了控訴羅娜的無能為力。
於是整個漫長的回程,焦慮不已的羅娜在心中持續看見玻莉在門後上吊的幻象。
隨著關鍵時刻逼近(他們就要回到家裡了),恐懼與歉疚在羅娜心中翻騰。
她終於受不了了,在心中展開和上帝的協商,
一場討價還價,一個「沒有信仰的人的投機禱告」──
如果,如果能讓玻莉一切平安,她願意拿什麼去換?
作者孟若這樣描寫羅娜的內心掙扎:
不能是小孩。她一把抓住那想法丟掉,好似把孩子們從火裡抓出來。不能是布壬登,為了相反的理由。她不夠愛他。可以說她愛他,到某一程度,而她要他愛她,然而和她的愛平行有點恨的微鳴,幾乎總是在那裡。因此以他來討價應該受譴責──也沒有用。
她自己?她的容貌?她的健康?她想到也許她的取徑不對。在這樣一種情況,可能由不得你選擇。由不得你設條件。你碰見時就會知道了。你必須答應兌現承諾,在無知於是什麼的情況下。答應。
可是和孩子們無關。
伊格言說,我們或許都做過類似的事吧?
向神許願。求神應允。和神討價還價。
或者,這根本也稱不上「討價還價」,而僅僅只是交付自己的一些什麼──
向神示弱,向神表達自己獻祭的意圖。
向命運臣服。誠心誠意。
美麗的羅娜心中千迴百轉;
在此,她的恐懼重合疊上了童年時期,那寒冷雪天裡,對廣播劇裡小人物們的擔憂──
同時也是對命運的擔憂。這是同一主題的再次顯現......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