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6.6 是枝裕和】
鏡頭之外的導演,形塑電影中的一切,觀眾看不到導演的形體。唯有是枝裕和,能化身為電影的靈魂,在他無數的作品中,看見屬於是枝的「影子」。
任何一部描述家庭的親子關係,或是節奏緩慢的日本電影,九成的影評或新聞都會提到「這部電影有是枝裕和的味道」等形容,該說見怪不怪還是閱覽甚少,是枝裕和已成為一種認證、比較的標章。然而長年以來,是枝裕和不斷被譽為「小津安二郎」的接班人,即便他始終不願接下這個稱號,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是枝裕和宛如走路的速度,從日本走向國際,甚至早已成為能夠代表「近代」日本電影的存在。
.
電視節目製作、紀錄片導演起家的是枝裕和,他拍起電影,不是把一個故事拍成電影,而是把一個個「人物」串連起來,拍成一部電影。這種感覺其實在看是枝裕和的日劇《Going My Home 》便能深刻感受,劇情之於是枝裕和永遠不是最重要的,「對我來說,紀錄片不是傳達事實,而是拿著鏡頭的我進入一個狀況中,拍攝我在那裡看到的東西。拍下隨著我鏡頭得進入,而發生變化的現實...作品本身是與世界的交流,電影不是用來表現自我,拍電影是自己發現世界的行為。」
《#我在拍電影時思考的事》一書,是枝裕和強調多次「選角決定了電影的好壞」,時常將電影的好歸功於演員的表現,提拔柳樂優彌、廣瀨鈴的童星之路,更是誕生許多影帝、影后,然而追本溯源,幕後的是枝裕和,才是型塑這些演員成為角色的關鍵吧。原本《海街日記》的電影拍攝權早在是枝裕和之前,先行被其他導演拿走,直到2013年對方放棄後才又回到是枝裕和手中,「如果不是這個timing,或許四姊妹的選角大概就會完全不同。」再次感謝是枝裕和,紀錄廣瀨鈴、長澤雅美、綾瀨遙、夏帆最美的姊妹風光。
其實熟悉是枝裕和的人都知道,「洗澡」對於導演來說是再重要不過的場景。《比海還深》回到老家的良多,高大的身軀卻要擠進超小的浴缸,用水瓢撈出水面上的髒東西,其他像是《橫山家之味》、《我的意外爸爸》、《比海還深》也皆以洗澡作為重要的橋段,一如《小偷家族》的信代沖掉附著在柴田治背後的泡沫,洗澡,早已成為是枝裕和戲中最能吐露心聲與展現親密的羈絆。
導演也曾引用小津安二郎的話,作為《海街日記》世界觀的詮釋,「比起故事本身,我想描寫的是更深的『輪迴』,或者說是『無常』...父親雖然死了,繼承父親血緣的「鈴」還在,母親雖然走了,留有和母親同年齡梅樹的老屋還在,雖然海貓食堂的老闆娘死了,炸夾竹魚的味道仍留存在海街,向這些雖然失去但依然傳承下去的東西,是透過法事加以描繪出來。」
輪迴與無常,之於《小偷家族》則是以減法逐一消去人類身體的變化與成長:奶奶在客廳內剪的指甲,總是噴得到處都是;將長頭髮剪去,是迎接夏天與改頭換面;掉下來的智齒,是長大的證明。剪得掉的都是身外之物,正因為會失去才得有所成長,電影中每一次的失去都是一次轉捩點,推進著故事與角色的人生前進。
是枝裕和的作品,從來都不是用電影去諷刺或批判社會,而是透過故事「呈現」犯罪背後的日常生活。比起《我的意外爸爸》的開放性結局,《小偷家族》描繪大眾所認定的「真理」,卻又以一幕幕的畫面呈現多數人無法體會的「真實」,其實更偏向《第三次殺人》的灰色地帶,支持死刑或廢死?血緣=親情?是枝裕和並無向觀眾說教之意,而是同時丟出正反意見,將最終的選擇權交還給觀眾詮釋。
「電影不是用來審判人的,導演不是神也不是法官,壞蛋或許是用來讓故事變得比較容易理解,但不用是否反而可以讓觀眾將這個電影當成自己的問題,帶回日常生活呢?那樣的想法基本上至今仍未改變,我總是期盼看電影的人回到日常生活時,對日常生活的看法能有所改變,能成為他們改掉用批判性眼光看來日常生活的契機。」
為什麼大家如此崇拜是枝裕和,只因他是真正為日本電影付出的日本導演。
廣 瀨 鈴 電影 與 電視節目 在 CharMing的投幣式置物櫃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1962.6.6 是枝裕和】
鏡頭之外的導演,形塑電影中的一切,觀眾看不到導演的形體。唯有是枝裕和,能化身為電影的靈魂,在他無數的作品中,看見屬於是枝的「影子」。
任何一部描述家庭的親子關係,或是節奏緩慢的日本電影,九成的影評或新聞都會提到「這部電影有是枝裕和的味道」等形容,該說見怪不怪還是閱覽甚少,是枝裕和已成為一種認證、比較的標章。然而長年以來,是枝裕和不斷被譽為「小津安二郎」的接班人,即便他始終不願接下這個稱號,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是枝裕和宛如走路的速度,從日本走向國際,甚至早已成為能夠代表「近代」日本電影的存在。
電視節目製作、紀錄片導演起家的是枝裕和,他拍起電影,不是把一個故事拍成電影,而是把一個個「人物」串連起來,拍成一部電影。這種感覺其實在看是枝裕和的日劇《Going My Home 》便能深刻感受,劇情之於是枝裕和永遠不是最重要的,「對我來說,紀錄片不是傳達事實,而是拿著鏡頭的我進入一個狀況中,拍攝我在那裡看到的東西。拍下隨著我鏡頭得進入,而發生變化的現實...作品本身是與世界的交流,電影不是用來表現自我,拍電影是自己發現世界的行為。」
《我在拍電影時思考的事》一書,是枝裕和強調多次「選角決定了電影的好壞」,時常將電影的好歸功於演員的表現,提拔柳樂優彌、廣瀨鈴的童星之路,更是誕生許多影帝、影后,然而追本溯源,幕後的是枝裕和,才是型塑這些演員成為角色的關鍵吧。原本《海街日記》的電影拍攝權早在是枝裕和之前,先行被其他導演拿走,直到2013年對方放棄後才又回到是枝裕和手中,「如果不是這個timing,或許四姊妹的選角大概就會完全不同。」再次感謝是枝裕和,紀錄廣瀨鈴、長澤雅美、綾瀨遙、夏帆最美的姊妹風光。
其實熟悉是枝裕和的人都知道,「洗澡」對於導演來說是再重要不過的場景。《比海還深》回到老家的良多,高大的身軀卻要擠進超小的浴缸,用水瓢撈出水面上的髒東西,其他像是《橫山家之味》、《我的意外爸爸》、《比海還深》也皆以洗澡作為重要的橋段,一如《小偷家族》的信代沖掉附著在柴田治背後的泡沫,洗澡,早已成為是枝裕和戲中最能吐露心聲與展現親密的羈絆。
導演也曾引用小津安二郎的話,作為《海街日記》世界觀的詮釋,「比起故事本身,我想描寫的是更深的『輪迴』,或者說是『無常』...父親雖然死了,繼承父親血緣的「鈴」還在,母親雖然走了,留有和母親同年齡梅樹的老屋還在,雖然海貓食堂的老闆娘死了,炸夾竹魚的味道仍留存在海街,向這些雖然失去但依然傳承下去的東西,是透過法事加以描繪出來。」
輪迴與無常,之於《小偷家族》則是以減法逐一消去人類身體的變化與成長:奶奶在客廳內剪的指甲,總是噴得到處都是;將長頭髮剪去,是迎接夏天與改頭換面;掉下來的智齒,是長大的證明。剪得掉的都是身外之物,正因為會失去才得有所成長,電影中每一次的失去都是一次轉捩點,推進著故事與角色的人生前進。
「法庭並不是探求事實真相的地方,只不過是審判人的場所」,是枝裕和在拍《我的意外爸爸》一次與取材的律師聊天的過程中,對方這句話啟發導演的創作靈感。《第三次殺人》面對致勝主義的律師,以及疑點重重仍被以死刑罪起訴的嫌疑犯,是枝裕和不斷堆疊人性的盲點,進而模糊真相的疑點,讓法律之外的真相顯得更加不堪與血淋淋。
是枝裕和的作品,從來都不是用電影去諷刺或批判社會,而是透過故事「呈現」犯罪背後的日常生活。比起《我的意外爸爸》的開放性結局,《小偷家族》描繪大眾所認定的「真理」,卻又以一幕幕的畫面呈現多數人無法體會的「真實」,其實更偏向《第三次殺人》的灰色地帶,支持死刑或廢死?血緣=親情?是枝裕和並無向觀眾說教之意,而是同時丟出正反意見,將最終的選擇權交還給觀眾詮釋。
「電影不是用來審判人的,導演不是神也不是法官,壞蛋或許是用來讓故事變得比較容易理解,但不用是否反而可以讓觀眾將這個電影當成自己的問題,帶回日常生活呢?那樣的想法基本上至今仍未改變,我總是期盼看電影的人回到日常生活時,對日常生活的看法能有所改變,能成為他們改掉用批判性眼光看來日常生活的契機。」
為什麼大家如此崇拜是枝裕和,只因他是真正為日本電影付出的日本導演。
從《小偷家族》回首是枝裕和的5部癒合系經典:http://bit.ly/2WhWimn
#是枝裕和
#生日快樂
廣 瀨 鈴 電影 與 電視節目 在 CharMing的投幣式置物櫃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1962.6.6 是枝裕和】
鏡頭之外的導演,形塑電影中的一切,觀眾看不到導演的形體。唯有是枝裕和,能化身為電影的靈魂,在他無數的作品中,看見屬於是枝的「影子」。
任何一部描述家庭的親子關係,或是節奏緩慢的日本電影,九成的影評或新聞都會提到「這部電影有是枝裕和的味道」等形容,該說見怪不怪還是閱覽甚少,是枝裕和已成為一種認證、比較的標章。然而長年以來,是枝裕和不斷被譽為「小津安二郎」的接班人,即便他始終不願接下這個稱號,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是枝裕和宛如走路的速度,從日本走向國際,甚至早已成為能夠代表「近代」日本電影的存在。
電視節目製作、紀錄片導演起家的是枝裕和,他拍起電影,不是把一個故事拍成電影,而是把一個個「人物」串連起來,拍成一部電影。這種感覺其實在看是枝裕和的日劇《Going My Home 》便能深刻感受,劇情之於是枝裕和永遠不是最重要的,「對我來說,紀錄片不是傳達事實,而是拿著鏡頭的我進入一個狀況中,拍攝我在那裡看到的東西。拍下隨著我鏡頭得進入,而發生變化的現實...作品本身是與世界的交流,電影不是用來表現自我,拍電影是自己發現世界的行為。」
《我在拍電影時思考的事》一書,是枝裕和強調多次「選角決定了電影的好壞」,時常將電影的好歸功於演員的表現,提拔柳樂優彌、廣瀨鈴的童星之路,更是誕生許多影帝、影后,然而追本溯源,幕後的是枝裕和,才是型塑這些演員成為角色的關鍵吧。原本《海街日記》的電影拍攝權早在是枝裕和之前,先行被其他導演拿走,直到2013年對方放棄後才又回到是枝裕和手中,「如果不是這個timing,或許四姊妹的選角大概就會完全不同。」再次感謝是枝裕和,紀錄廣瀨鈴、長澤雅美、綾瀨遙、夏帆最美的姊妹風光。
其實熟悉是枝裕和的人都知道,「洗澡」對於導演來說是再重要不過的場景。《比海還深》回到老家的良多,高大的身軀卻要擠進超小的浴缸,用水瓢撈出水面上的髒東西,其他像是《橫山家之味》、《我的意外爸爸》、《比海還深》也皆以洗澡作為重要的橋段,一如《小偷家族》的信代沖掉附著在柴田治背後的泡沫,洗澡,早已成為是枝裕和戲中最能吐露心聲與展現親密的羈絆。
導演也曾引用小津安二郎的話,作為《海街日記》世界觀的詮釋,「比起故事本身,我想描寫的是更深的『輪迴』,或者說是『無常』...父親雖然死了,繼承父親血緣的「鈴」還在,母親雖然走了,留有和母親同年齡梅樹的老屋還在,雖然海貓食堂的老闆娘死了,炸夾竹魚的味道仍留存在海街,向這些雖然失去但依然傳承下去的東西,是透過法事加以描繪出來。」
輪迴與無常,之於《小偷家族》則是以減法逐一消去人類身體的變化與成長:奶奶在客廳內剪的指甲,總是噴得到處都是;將長頭髮剪去,是迎接夏天與改頭換面;掉下來的智齒,是長大的證明。剪得掉的都是身外之物,正因為會失去才得有所成長,電影中每一次的失去都是一次轉捩點,推進著故事與角色的人生前進。
「法庭並不是探求事實真相的地方,只不過是審判人的場所」,是枝裕和在拍《我的意外爸爸》一次與取材的律師聊天的過程中,對方這句話啟發導演的創作靈感。《第三次殺人》面對致勝主義的律師,以及疑點重重仍被以死刑罪起訴的嫌疑犯,是枝裕和不斷堆疊人性的盲點,進而模糊真相的疑點,讓法律之外的真相顯得更加不堪與血淋淋。
是枝裕和的作品,從來都不是用電影去諷刺或批判社會,而是透過故事「呈現」犯罪背後的日常生活。比起《我的意外爸爸》的開放性結局,《小偷家族》描繪大眾所認定的「真理」,卻又以一幕幕的畫面呈現多數人無法體會的「真實」,其實更偏向《第三次殺人》的灰色地帶,支持死刑或廢死?血緣=親情?是枝裕和並無向觀眾說教之意,而是同時丟出正反意見,將最終的選擇權交還給觀眾詮釋。
「電影不是用來審判人的,導演不是神也不是法官,壞蛋或許是用來讓故事變得比較容易理解,但不用是否反而可以讓觀眾將這個電影當成自己的問題,帶回日常生活呢?那樣的想法基本上至今仍未改變,我總是期盼看電影的人回到日常生活時,對日常生活的看法能有所改變,能成為他們改掉用批判性眼光看來日常生活的契機。」
為什麼大家如此崇拜是枝裕和,只因他是真正為日本電影付出的日本導演。
從《小偷家族》回首是枝裕和的5部癒合系經典:http://bit.ly/2WhWimn
#是枝裕和
#生日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