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片商發文說本片快下了,發文搶救一下這部傑作。本篇以歷史角度切入來談波赫的前世今生,幫助影迷看片更能入戲,看完片之後也能掌握歷史脈絡。或許與其它轉型正義電影不同,這部作品所帶來不是和解,而可能是國家進一步的分裂⋯⋯?)
.
《阿依達的救援行動 Quo vadis, Aida?》(2020)在今年奧斯卡獎代表波士尼亞與赫賽哥維納(以下簡稱波赫)提名最佳國際影片,這是繼《三不管地帶 No man's land》(2001)之後,波赫電影再次獲得奧斯卡獎提名。也是相隔近20年,台灣再次有機會透過大銀幕聚焦九〇年代的巴爾幹戰爭,以及當時的戰亂對後世的影響。
.
這兩部作品若非獲得奧斯卡獎提名(《三不管地帶》當年成功獲獎),幾乎不可能在台灣獲得上映的機會。以《阿依達的救援行動》為例,觀者在欣賞過程中,很容易被塞族共和國、塞爾維亞人、聯合國、波士尼亞人、穆斯林等標籤給混淆,若未對該地區盤根錯節的歷史有基本理解,可能會需要花費多一點時間才能入戲。
.
誠然,若非執著於對情勢細節的認知,導演潔絲米拉.茲巴尼奇仍確保觀眾能夠理解《阿依達的救援行動》的基本架構。簡而言之,故事發生在1995年7月11日,塞族共和國大軍壓境隸屬於波赫的雪布尼查(Srebrenica,又稱斯雷布雷尼察),在穆拉迪奇(Ratko Mladić)將軍的領導之下,駐守在雪布尼查的聯合國維和部隊進退維谷。
.
穆拉迪奇聲稱只要當地居民不反抗,自己將會平和收復雪布尼查,並且將居民安置在其它地區。不過問題在於,塞族可能在安置過程中屠殺所有青年男性,不僅是復仇,也是為絕後患;但也有另一派選擇相信在聯合國的介入之下,穆拉迪奇不至於大開殺戒。
.
故事主人翁阿依達是聯合國的翻譯人員,她與丈夫、兩個兒子都是雪布尼查居民。電影一開始,便是成千上萬的雪布尼查難民包圍聯合國維和部隊所處的安全區,阿依達必須穿梭在難民之中,翻譯聯合國部隊所下達的指令。與此同時,她的首要之務則是⋯⋯(詳全文請點下列連結)
.
.
本文重點:
●為什麼南斯拉夫會走向分裂?
●「大塞爾維亞主義」何以造成區域不穩的原因?
●波士尼亞與赫賽哥維納是一個「畸形國家」?
●為何塞族戲院老闆不敢放映《阿依達的救援行動》?
●「轉型正義」是否可能帶來分裂?
.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20954/5446411
同床異夢下的轉型正義:《阿依達的救援行動》將帶來和解還是分裂?
.
.
(圖為《阿依達的救援行動》劇照。)
#阿依達的救援行動 ifilm/傳影互動 #巴爾幹半島 #波士尼亞與赫賽哥維納 #波士尼亞 #塞族共和國 #塞族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0萬的網紅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復航失事墜河 21死15傷 4日早上大約10點56分,一架復興航空從松山飛往金門的班機,疑似因為失去動力,擦撞台北市環東快速道路旁邊的護欄,並且墜落到基隆河當中,機上一共有58人,其中有31名大陸遊客。到下午五點為止,已經21人死亡,15人受傷,24人失蹤,消防人員還在持續搜救。 伊斯蘭國燒死約...
「巴爾幹戰爭」的推薦目錄:
- 關於巴爾幹戰爭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巴爾幹戰爭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巴爾幹戰爭 在 子迂的蠹酸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巴爾幹戰爭 在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巴爾幹戰爭 在 [心得] 巴爾幹戰爭雜談[7] - 看板Warfare 的評價
- 關於巴爾幹戰爭 在 巴爾幹戰爭的寓言 《老虎的妻子》導讀分享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巴爾幹戰爭 在 巴爾幹半島戰爭2022-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評價
- 關於巴爾幹戰爭 在 巴爾幹半島戰爭2022-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評價
- 關於巴爾幹戰爭 在 【Essay(A)】俾斯麥有一句名言「歐洲戰爭只會由『巴爾幹半島 ... 的評價
- 關於巴爾幹戰爭 在 [爆卦] 塞爾維亞和科索沃戰爭一觸即發 - PTT 熱門文章Hito 的評價
巴爾幹戰爭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大國各有盤算 希土糾紛歐盟難為
張孟仁/輔仁大學義大利語系副教授兼系主任、外交暨國際事務學程召集人(新北市)
歐盟對是否制裁土耳其仍無法達成共識。路透
日前,歐盟對白俄羅斯的人道制裁即便威脅性不高,但迅速成形,導致成員國希臘按捺不住脾氣,質疑為何在希土齟齬中不敢力挺自家人即刻對土耳其進行制裁?
面對制裁的途徑,歐盟須採取一致決,換言之,無法產出懲罰土耳其的決策,肯定是內部談不攏。儘管德國總理梅克爾剛與法國總統馬克宏共同宣布捍衛歐盟在東地中海的主權,但真會稱了法國總統之意對土耳其制裁?有待觀察。為何難以明確教訓土耳其,則與歐盟大國內部盤算脫不了關係。
希臘與土耳其海洋畫界糾紛導火線的近因,其實是源自二○一九年十一月土耳其同利比亞民族團結政府簽署《關於限制海洋管轄權限的諒解備忘錄》和《安全和軍事合作諒解備忘錄》。當兩國簽約的消息傳出後,希臘立刻指責非法並驅逐利比亞駐希臘大使。
該兩項協議是土國打算突破地緣政治;尤其是埃及、以色列、希臘、埃及、約旦、賽普勒斯與義大利去年舉行東地中海天然氣論壇進行合作,卻刻意不邀土耳其與會。刻意捨棄土耳其,會讓其失去開發東地中海藴藏的三點五萬億立方米天然氣和二點七億噸石油的權利。土耳其可藉由與利比亞簽定海上畫界協議尋求突破領海狹小的限制(在一九一二年第一次巴爾幹戰爭後,鄂圖曼在愛琴海上的島嶼幾乎全數割給希臘,造成土耳其人一出地中海就幾乎碰上希臘領海的嚴重限制),並在東地中海地區確保自身的金融與能源利益。
土耳其與利比亞的關係,可以遠至利比亞是鄂圖曼帝國最後一塊失去的北非領土,於一九一一年落入義大利之手,有「土耳其人之父」之稱的凱末爾,更曾在彼處奮戰防禦義大利的入侵。利比亞政局有其複雜性,西部的政權以的黎波里為首都,獲聯合國、土耳其、卡達、德國與義大利等支持;而東面的政權則以軍閥哈夫塔為首的「利比亞國民軍」,獲俄羅斯、法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沙烏地阿拉伯與埃及等國支持。光從上述的兩方即可意識到法國會因不同邊,而與德國、義大利及土耳其利益不同。
歐盟內部欲尋求制裁土耳其已分裂成德國、義大利、西班牙與匈牙利支持謹慎使用制裁,以及法國、奧地利堅決支持希臘捍衛海洋主權。此外,謹慎派還被土耳其能協助歐盟安置難民所牽制,對支持強力的制裁實有困難。面對歐盟猶豫不決,希臘已獲得法國支持,並於八月廿日先與埃及、義大利畫定經濟海域,打算更進一步脅迫土耳其上談判桌。
巴爾幹戰爭 在 子迂的蠹酸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齋主花了相當時間,讀完了 Barbara W. Tuchman《八月砲火》和Christopher Clark《夢遊者》,這兩本講述第一次世界大戰起因的經典著作。原本以為在讀這兩本書之後,我能對當時為什麼會爆發世界大戰更有了解,孰料也只是對當時的國際情勢更加了解,而非真正理解大戰成因。
此二書切入一戰的角度不同。《八月砲火》出版於1962年,作者將重心放在一戰前各國的大戰略定位,包含法國對於亞爾薩斯、洛林的執著,德國對於施里芬計畫的重視,英國對於後起德國的警覺等。令人驚訝的是,即便這書對於絕大多數讀者來說,閱讀門檻應該不低,但它竟然能是1962年美國的暢銷書,相當令人驚訝。缺點則是連作者都承認,對一戰東線戰勢的理解不深,因而在書中僅草草帶過。
《夢遊者》出版於2012年。本書花了大量篇幅講述各國的政治外交關係,特別是開頭就花了大量篇幅譜寫1903年塞爾維亞歐布雷諾維奇王朝國王亞歷山大一世,被軍方和政府聯合政變的過程。讓讀者體會了何以這塊土地被稱作巴爾幹火藥庫。本書中文版近800頁,絕大多數的文字皆在敘述各地區的政治問題及外交情勢,也針對了當時各國領導人或君主的性格做了描寫。特別是德皇威廉二世、沙皇尼古拉二世以及奧匈帝國皇帝法蘭茲·約瑟夫。
所以一戰是怎麼開始的? 歷史課本告訴我們,是因為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在波士尼亞塞拉耶佛掃街時,遭到塞爾維亞神秘組織「黑手」的刺客行刺成功。但好端端的,為啥要行刺呢? 這問題又得牽扯回1866年的普奧戰爭。
在歷史課本上我們讀過德國的統一,其中一個重要的戰爭便是普魯士戰勝了普奧戰爭,進而取得德意志邦聯的控制權。哈布斯堡家族所代表的奧地利政權,頓時輸掉領土中最富庶的一塊土地,控制力漸弱。國土東線的馬札爾人(匈牙利人),興起強烈的民族主義運動,在不得已之下,哈布斯堡家族決定於1867年決定改變政體形式,將一元政體改為二元政體。此後奧地利與匈牙利是兩個政體,各自有自己的議會、制度和官方語言,但外交、軍事等對外事項由哈布斯堡王朝處理。法蘭茲·約瑟夫兼任奧地利國王和匈牙利國王。
斐迪南大公,作為法蘭茲·約瑟夫的皇儲,他則有著不同的想法。隨著塞爾維亞民族主義日漸興盛,他認為帝國該有所改變,否則君主政體將被民族主義搞垮。於是在二十世紀初,逐漸開始推動政體的改變,認為既然已經是二元政體了,何以不能是三元政體? 綜觀奧匈帝國的民族人口分布,德意志人口僅占25%,馬札爾人20%,斐迪南計畫將國內第三大的斯拉夫民族(捷克人、波士尼亞人、塞爾維亞人、克羅埃西亞人等)建立一個與奧地利、匈牙利平起平坐的政府,藉此消彌國內緊張的民族主義情緒,並且順勢打壓匈牙利日漸強大的態勢。
當時塞爾維亞(國)早在1878年在俄國的幫助下,從鄂圖曼帝國中獨立,並且政局長期不穩,許多地下組織、民族主義恐怖分子也在所多有。塞爾維亞也長期與奧匈帝國不睦。原因十分複雜,包含長期支持塞爾維亞的死對頭鄰居保加利亞,並斐迪南大公對奧匈帝國境內的斯拉夫民族抱持友好態度,這將導致塞爾維亞國內民族主義受到影響。畢竟若奧匈帝國成立三元政體,將導致許多塞爾維亞人放棄塞爾維亞,轉而投向哈布斯堡家族的懷抱。
所以有刺客行刺,感覺也並不意外吧? 但其實一次世界大戰本來不會是場世界大戰,若只是單單行刺斐迪南大公,也頂多就是第三次巴爾幹戰爭罷了。
奧匈帝國的最大盟友,便是屬於同一德意志民族的德國。德國在1870年普法戰爭取得法國領土亞爾薩斯和洛林之後,國力大盛。不但工業生產額直直追上當時的龍頭老大英國,甚至德國陸軍之強盛,無人敢攖其鋒。1890年之前的首相俾斯麥,有著清楚的大戰略,就是稱霸歐陸。但威廉二世即位之後,或許是因為國力太過強盛,威廉二世將目光放到了海洋,此舉當然讓英國起了防備之心。並且德法兩國向來都是歐陸霸權的候選人,兩國自1870普法戰爭後的仇恨未消,德國想著一口氣摧毀巴黎,於是搞出了施里芬計畫。該計畫籌備著用德國絕大多數的軍力資源,以最快速的方式經中立國比利時,直接劍指巴黎進而癱瘓整個法國,西線先由奧匈帝國抵禦俄國之入侵,之後德軍花一個月的時間轉向攻打東線的俄國。
法國當然也不惶多讓。多數法國軍官和社會中流砥柱,對於普法戰爭戰敗後割讓亞爾薩斯和洛林耿耿於懷。社會主流聲浪也從未畏懼終將對德國一戰,討回亞爾薩斯和洛林。此外,法國也與巴爾幹半島的塞爾維亞有些許關係,特別是當塞爾維亞漸與奧匈帝國不睦之時,便是法國提供大量技術、貸款等協助。
俄國更是有趣。1905年日俄戰爭失利後,俄國不得不取消在東亞的計畫,將目標重心放在了巴爾幹半島上,親塞爾維亞。此舉當然會與有著同樣戰略目標的奧匈帝國針鋒相對,也當然會與支持奧匈帝國的德國產生矛盾。法俄兩國都忌憚德國的勢大,於是在1891年簽訂法俄同盟條約,用東西兩線的方式牽制德國。
英國則維持歷史上向來的形象,巧妙多變。在1905日俄戰爭之前,英國和同樣懸在歐亞大陸另一邊上的島國日本結盟,其目的自然是制衡橫跨歐亞大陸的強權俄國。但俄在與日戰爭失利後,重新將重心放在歐洲版圖上,面對德國日漸強盛的國力,轉而與英國結盟對抗德國。但對於英國本身來說,與俄國締結盟約,就等同於加入法俄陣營。關於這點英國是曾有疑慮的。英國於二十世紀初期,曾多次研議與德國結盟。甚至於一戰爆發初期,英國朝野政黨對於要不要介入歐陸這場戰爭,都有十足的爭議。因此可說英國在一戰前的態勢是相當不明朗的,說是說英法俄三國協約,但其實英國根本直到最後一刻才不得已參戰。
奧匈帝國則更是複雜。由於俄國對巴爾幹半島有十足野心,作為強權的奧匈帝國自然與其有矛盾之處,並且因為巴爾幹半島的民族主義問題,英法德等國都在巴爾幹半島默默培植親近政權。與奧匈帝國有著最大矛盾的塞爾維亞,正巧是親法國家。此外,奧匈帝國長年因為義大利半島的問題,不得不與明明是敵國的義大利結成同盟,之後這同盟自然就形成了德奧義三國同盟,而後於開戰後又加入了向來與俄國不睦的鄂圖曼帝國。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在塞拉耶佛遭到塞爾維亞神密組織「黑手」被刺身亡。這新聞未若如今我們所想的那般嚴重,直到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提出「最後通牒要求」前,一切尚有轉圜餘地,但這些要求等同於要求塞爾維亞放棄國家的司法調查權,此舉動實為太過。
在無可扭轉的情況下,奧匈帝國在7月28日向塞爾維亞宣戰,而作為塞爾維亞背後最大的老大俄國沙皇,也隨即簽署的全國總動員令,準備援助塞爾維亞抵禦奧匈帝國。作為奧匈帝國盟友的德國,隨即向俄國下達最後通牒,要求對方取消總動員令,在沒得到回覆的情況下,德國向俄國宣戰。要求法國保持中立未果的情況下,德國向法國宣戰,施里芬計畫啟動,計畫跨越中立國比利時。英國原先計畫裝死,但橫越比利時的舉動,逼得英國政府不得站在法俄陣營,也隨即對奧匈帝國和德國宣戰。
然後,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以上正是這兩本書所概括談論的大戰起因,看起來一則則描述都沒有問題。符合邏輯推演,但其實彼此相互矛盾。例如何以奧匈帝國意料不到向塞爾維亞宣戰會引爆歐陸大戰? 何以俄國草草簽署總動員令? 又為何不在德國下通牒時取消動員令,並要求德國也維持中立? 如此一來,第一次世界大戰就不會爆發,充其量只會是第三次巴爾幹戰爭。
戰爭很可怕,因為種種錯誤而導致的戰爭,為了這些莫名其妙原因而上戰場的年輕人,幾乎喪失了他們年少時的所有機會。這場戰爭導致的後果很多,包含3500萬人的傷亡,金本位制度的崩壞、美元取代英鎊成為最強勢貨幣、奧匈帝國瓦解、鄂圖曼帝國瓦解、俄國瓦解並被共產主義取代,以及德國鉅額賠款而種下第二次世界大戰之惡因。
《八月砲火》和《夢遊者》,是像齋主這樣的歷史外行人,若想了解一戰最好的幾本歷史入門書,書中內容豐富且敘述生動。雖然對於台灣人來說,書中大多數的人名、地名和相關時代背景造成了巨大的閱讀門檻。但在耐心讀完後,會感嘆眼前的和平真的來之不易,也會更在乎眼前的幸福。
巴爾幹戰爭 在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復航失事墜河 21死15傷
4日早上大約10點56分,一架復興航空從松山飛往金門的班機,疑似因為失去動力,擦撞台北市環東快速道路旁邊的護欄,並且墜落到基隆河當中,機上一共有58人,其中有31名大陸遊客。到下午五點為止,已經21人死亡,15人受傷,24人失蹤,消防人員還在持續搜救。
伊斯蘭國燒死約旦機師 舉世譁然
伊斯蘭國3日發布一支將約旦籍飛官活活燒死的殘忍影片,約旦全國上下群情激憤。約旦官方4日表示,為了報復伊斯蘭國,他們已經處決2名跟伊斯蘭國有關的死囚,其中一名是2005年參與恐怖攻擊,在約旦首都炸死60多人的伊拉克女炸彈客。
聯合國:巴爾幹戰爭雙方皆未種族屠殺
聯合國國際法院3日裁決,塞爾維亞和克羅埃西亞都沒有在1990年代巴爾幹半島戰爭期間,犯下種族屠殺。兩國一方面對指控遭到駁回感到失望,一方面也對對方的其他罪行被聯合國承認,感到滿意。這場曾經造成13萬人死亡的巴爾幹戰爭,二十多年後的此刻,終於在聯合國獲得裁決。
柯P公開徵求副市長、世大運執行長
台北市長柯文哲宣布正式向民間公開遴選第三位副市長,以及2017年世大運執行長。他希望第三位副市長能夠描繪台北人文願景,也具備大學副校長、大企業總經理等資歷,以及良好英文能力。如果有旅居國外的經驗,或自備世大運執行長人選的報名者,便能被優先錄取。
巴爾幹戰爭 在 巴爾幹戰爭的寓言 《老虎的妻子》導讀分享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時報出版夏日的文學講座】之四巴爾幹戰爭的寓言──《老虎的妻子》導讀分享蒂亞‧歐布萊特的令人驚豔的處女作《老虎的妻子》以前南斯拉夫的戰亂為背景,結合鄉野傳說 ... ... <看更多>
巴爾幹戰爭 在 巴爾幹半島戰爭2022-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推薦與評價
https://www.wikiwand.com/zh-hk/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巴爾幹半島民族繁多,自從奧斯曼帝國在1389年的科索沃戰役中擊敗巴爾幹聯軍, ... ... <看更多>
巴爾幹戰爭 在 [心得] 巴爾幹戰爭雜談[7] - 看板Warfare 的推薦與評價
塞爾維亞王國
雖然難以與保加利亞匹敵,但是塞爾維亞王國也可說是巴爾幹戰爭中相當風光的一個勢力
,更重要的是塞爾維亞王國是兩次巴爾幹戰爭中最大的贏家,雖然這樣的勝利最後只導致
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被攻佔九成以上的國土,一戰後還是造就了南斯拉夫的出現。
塞爾維亞在1815年的第二次起義後宣布獨立為公國,但仍為鄂圖曼帝國的附庸,直到1830
年才得到鄂圖曼政府進一步承認其半獨立性,並於1835年起草巴爾幹半島上的第一部憲法
,該國於1860年代活躍的爭取領土的擴展,並成功透過修憲、軍事與外交手段達成了完全
的獨立。
在1877-78年的俄土戰爭後,塞爾維亞公國被列強公認為獨立的政權,隨後於1882年從公
國改為王國;1885年,塞爾維亞與保加利亞爆發了短期戰爭,塞爾維亞陸軍令人意外的慘
敗,只因列強列入才沒有顏面盡失,此一衝突促使塞爾維亞政府進一步改良其軍備。
塞爾維亞王國有著政局上的紛擾,這導致了1903年的五月政變,歐布蘭諾維奇王朝的亞歷
山大一世夫婦在政變中遭陸軍刺殺、王朝絕嗣,卡拉喬傑維奇王朝的彼得一世隨後繼承了
王位,塞爾維亞政府不久之後就開始憲政化。
歐布蘭諾維奇王朝與奧匈帝國關係較佳,卡拉喬傑維奇王朝卻和帝俄、法國比較親近,這
導致了外交局勢的轉變,而塞爾維亞軍方在1903年的政變後也逐漸涉入政治與外交的方針
。
1908年,隨著奧匈帝國兼併波士尼亞(境內有大量塞爾維亞族居民),塞爾維亞陸軍的一些
軍官決定成立「民族防衛組織」,謀求推動塞爾維亞民族的統一運動。
1911年五月初,塞爾維亞陸軍的一些軍官成立了「統一或死亡」此一秘密結社,該結社通
常被稱呼為「黑手」,目的是推動比較激進的塞爾維亞統一運動,此一結社與上述的民族
防衛組織有大量人員重疊,幾乎可視為同一派系。
黑手和民族防衛組織是巴爾幹戰爭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重要推手,正是他們這些激進的民
族主義者刺殺了奧匈帝國的王儲。
塞爾維亞王國陸軍人力與編制
塞爾維亞陸軍在1906年發動了新的一波改革,在第一次巴爾幹戰爭前夕就已是支精良的部
隊,雖然兵力稍微劣於保加利亞陸軍,素質上足以相較。
塞爾維亞陸軍的常備兵力是3,700名軍官和165,000名士兵,包含五個步兵師;其後備兵力
以年齡分為四梯,分別是:
第一梯,21~31歲,這梯包含現役的義務役;
第二梯,32~38歲,這梯有1,950名軍官和86,000名士兵;
第三梯,39~45歲,這梯有1,480名軍官和46,000名士兵;
以及第四梯,17~20與45~50歲,這梯算是國民兵,除非必要否則不動員。
動員後陸軍可達336,348人,共十五個步兵師和一個騎兵師;前三梯分別提供五個步兵師(
第一梯把常備師補滿)。如果動員到國民兵,則全國兵力可以達到約四十萬人。
附帶一提,塞爾維亞王國的人口約兩百九十萬人。
塞爾維亞陸軍的步兵師是方塊師編制,帳面上有23,500人,下轄四團,一團4,860人;每
團四營,一營1,116人;一營四連,一連260人;一連四排,每排60人;一排四班,每班15
人。
常備的五個步兵師分別駐紮於尼什、瓦列沃、貝爾格勒、克拉古耶瓦茨和扎伊恰
(Zaitchar)。
塞爾維亞陸軍能在十天內完成動員,其中常備單位五天後就可以開始作戰。
塞爾維亞王國陸軍裝備
前面一直提到說巴爾幹各國的軍備都是參差不齊,塞爾維亞也不例外,但是話說回來,就
連一戰期間的列強也都不得不使用老舊的庫存,不是只有小國或弱國才有這樣的現象。
塞爾維亞陸軍最先進的步槍是7mm的M1910毛瑟,其他的步槍還有M1899和M1899/07;大約
四萬五千挺M1880毛瑟─寇卡步槍被從單發改成五發彈匣,變成M1880/07,也有一些M1884
毛瑟─寇卡卡賓槍被改成五發彈匣,這些改造後的舊槍被交付二線部隊使用。
塞爾維亞在第一次巴爾幹戰爭前夕有288,000挺槍枝,在開戰後曾有230挺機槍,主要是馬
克沁DWM M1909。
在火炮方面,塞爾維亞有544門,包含1906年購買的188門法國75mm速射炮,也有一些90mm
法國M1877野戰炮;在重炮方面,塞軍有法國施耐德M1897 120mm,也有24門150-mm榴彈炮
。
塞爾維亞在1912年有三架飛機,開戰後增加到十架。
蒙特內哥羅陸軍(續)以及蒙塞關係
我把蒙特內哥羅的一些介紹插到這裡,因為蒙特內哥羅和塞爾維亞在第一次巴爾幹戰爭前
夕就已經有了非常緊密的合作關係,並且我上一篇沒有寫清楚。
蒙特內哥羅王國的兵役是18/19歲開始接受為期一年的軍訓,然後加入20~53歲之間的後備
役,53~62歲的男丁則是第二後備役。
蒙特內哥羅陸軍在1898年向俄國購買了兩萬挺M1891莫辛納甘步槍,而後於1905年又添購
另外兩萬挺,並以此裝備第一線的部隊;其他槍枝則較為老舊,包含奧地利沃爾德爾
(Werndl)M1873,以及希臘製的格拉斯(Gras)M1874,有些後備部隊還有使用俄國舊款的伯
丹二式步槍。
蒙特內哥羅陸軍在機槍方面也以馬克沁機槍為主,但是由於開戰時許多外購的機槍尚未抵
達,所以也有用比較落伍的諾登菲爾德(Nordenfelt)機槍。
由於蒙特內哥羅政府沒什麼錢買火炮,有很多火炮都是俄國和義大利半賣半相送的援助,
比較先進的包含八門76.2mm M1902和六門76.2mm山炮,都是俄國製造的;重炮方面則有十
六門120mm,但是其中六門是英國在1860年製造的老舊火炮。
蒙特內哥羅絕大部分的火炮都是別人不要的貨,只有俄國因為雙方之間的外交關係而送了
一些比較先進的產品。
蒙特內哥羅裝備如此低劣,又是兵少國窮,為何敢於率先向土國開戰?又為何要在與自身
並無爭端的情況下,出兵參加第二次巴爾幹戰爭呢?其原因在於蒙特內哥羅長年與塞爾維
亞合作,以至於蒙軍幾乎就像是塞爾維亞的一支偏師一樣,在軍事與外交方面都支持塞爾
維亞的計畫。
前面說過蒙特內哥羅陸軍嚴重缺乏受過高等參謀教育的軍官,因此其參謀部其實是俄國和
塞爾維亞的軍事顧問協助成立和掌管的,前面也提過其軍備多半由俄國提供;外交方面蒙
特內哥羅也深受這兩國影響。
蒙特內哥羅和塞爾維亞的關係之深刻,以至於在1903年塞爾維亞政變之後,蒙特內哥羅是
唯一派人前往祝賀塞爾維亞的彼得一世登基的國家。
巴爾幹戰爭中的蒙特內哥羅將領
尼古拉一世(1841-1921)
蒙特內哥羅國王,早年屢次征戰以統一與擴張蒙特內哥羅政權,後來順應潮流推動立憲,
並與塞爾維亞親善,支持南斯拉夫統一運動。
一戰結束後蒙特內哥羅併入南斯拉夫王國,尼古拉一世被迫流亡海外,南斯拉夫統一的方
法和他的預想有很大的出入。
揚科˙武科蒂奇(1866-1927)
蒙特內哥羅將領與政治家,曾留學義大利的軍校,當過蒙特內哥羅國防部長。
第一次巴爾幹戰爭期間擔任東部師師長,下轄四個旅;第二次巴爾幹戰爭期間率領蒙特內
哥羅師參戰。
他在一戰期間曾任蒙特內哥羅首相與參謀總長,後遭奧匈帝國俘擄;一戰後加入南斯拉夫
王國陸軍。
註:第二次巴爾幹戰爭時,原本無須涉入的蒙特內哥羅決定支援塞爾維亞,出動一個師大
約一萬兩千人前去對抗保加利亞。
丹尼洛˙亞歷山大˙彼得羅維奇─涅戈什(1871-1939)
蒙特內哥羅王儲,尼古拉一世的長子,巴爾幹戰爭期間任澤塔師師長,下轄五個旅。
他在一戰後一度成為國王,但旋即自願退位,並支持南斯拉夫統一。
彼得親王(1889-1932)
蒙特內哥羅親王,尼古拉一世最年輕的兒子,丹尼洛親王的弟弟,他象徵性的開了第一次
巴爾幹戰爭的第一槍,並參與了陸軍的指揮。
一戰後他流亡西歐。
米塔爾˙馬丁諾維奇(1870-1954)
蒙特內哥羅將領,曾留學義大利的軍校,曾任蒙特內哥羅國防部長。
巴爾幹戰爭期間他是蒙特內哥羅首相兼國防部長兼外交部長,也是海濱師師長,下轄三個
旅。
一戰後他加入南斯拉夫王國陸軍。
巴爾幹戰爭中的塞爾維亞將領
彼得一世(1844-1921)
塞爾維亞國王,他深得民心且推動君主立憲,並且支持南斯拉夫統一運動,他在位的
1903-1914年被視為塞爾維亞王國的黃金年代。
他在1914年因為年邁多病而把政權交給兒子,但仍然在政治上有龐大的影響力,一戰期間
數次親臨前線鼓舞士氣,也伴隨陸軍撤退至馬其頓戰線。
一戰後成為南斯拉夫王國的首任國王。1921年因年邁而病逝。
亞歷山大一世(1888-1934)
彼得一世的第四個小孩與次子,曾留學瑞士和俄國,由於1909年大哥被迫宣布放棄繼承權
,亞歷山大成為了王儲。
巴爾幹戰爭期間擔任第一集團軍司令,下轄十三萬餘人,戰功彪炳。
他攻佔史高比耶後接受市民的歡迎,但他詢問一名七歲小女孩「你是甚麼人?」時,小女
孩回答「保加利亞人」,他怒而甩了女孩一巴掌,此一事件傳出後保加利亞輿論喧囂塵上
,保塞兩國的關係愈加惡化。
1914年彼得一世退休,亞歷山大開始擔任攝政。
一戰期間擔任名義上的陸軍總司令,一戰後他促成了南斯拉夫王國的建立且繼任王位,他
在1929年把國名從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與斯洛維尼亞王國正式改為南斯拉夫王國,並且
後來因應政治動盪而推行君主集權。
他是史上最後一名被刺殺而死的歐洲君主(1934年遇刺而死)。
佩塔爾˙波札維奇(1858-1945)
塞爾維亞將領,炮兵出身,巴爾幹戰爭前曾任參謀總長。
巴爾幹戰爭期間擔任第一集團軍參謀長。
一戰時歷任第一集團軍司令(受傷而被錫沃因˙密西奇取代)、參謀總長(取代拉德米爾˙
普特尼克),一戰結束前又重新擔任第一集團軍司令,被賜予元帥的頭銜。
一戰後成為南斯拉夫王國陸軍參謀總長,但很快就退役;二戰時名義上又被啟用,但因為
年邁並未實際上任,最後遭共產黨游擊隊謀害。
保羅˙施圖姆(1848-1922)
斯拉夫裔,出身於普魯士西里西亞,在德國受軍事教育,打過普法戰爭。
1875年退出德軍,移居塞爾維亞、進入塞爾維亞陸軍,並將姓名改為帕瓦羅˙尤里西奇─
施圖姆,帕瓦羅就是保羅,而塞爾維亞語的尤里西奇和德文的施圖姆都是衝鋒的意思(他
原本就姓施圖姆)。
巴爾幹戰爭中擔任師長,戰功彪炳。
一戰期間曾任第三集團軍司令,後來因作戰不利被調去俄國指揮第一塞爾維亞志願兵師,
俄國退出戰爭後轉任王家秘書長。1922年病逝。
斯特潘˙「斯特帕」˙斯特潘諾維奇(1856-1929)
塞爾維亞將領,炮兵出身,但是他在軍校時成績很差。
打過塞土戰爭(1876-78)、保塞戰爭(1885),後因表現優異與年資逐漸晉升,並於1900年
代參與了塞爾維亞陸軍的改革,曾任國防部長。
巴爾幹戰爭中擔任第二集團軍司令,戰功彪炳。
一戰期間繼續指揮第二集團軍,也曾擔任代理總司令,被給予元帥的頭銜,是塞爾維亞王
國第二名元帥。
波澤達˙揚科維奇(1849-1920)
塞爾維亞將領,曾任國防部長,祕密結社民族防衛組織的首腦之一。
巴爾幹戰爭期間擔任第三集團軍司令,以殘酷的占領政策著稱。
一戰期間被借調去指揮蒙特內哥羅陸軍。
1920年被馬其頓的激進組織刺殺而死。
拉德米爾˙普特尼克(1847-1917)
塞爾維亞將領,炮兵出身,早年屢立戰功,並曾擔任軍校教授和代理參謀總長,惟與舊王
室不合而遭撤換;1903年政變後被新王室拔擢為參謀總長,積極改革塞爾維亞陸軍,為塞
爾維亞王國第一名元帥。
巴爾幹戰爭中指導塞國陸軍戰略,連戰皆捷。
一戰爆發後因年邁而試圖辭職,但遭國王挽留,隨即指導塞國陸軍連續擊敗奧匈帝國的入
侵。
1915年塞爾維亞遭三面圍攻,陸軍被迫退往馬其頓陣線,內閣旋即解除參謀部所有人員的
職務,普特尼克憤懣的前往法國,受到法國的歡迎,但旋即因老邁和疾病而過世。
錫沃因˙密西奇(1855-1921)
塞爾維亞將領,1903年政變後因為與舊王室友好而被迫退役,但普特尼克很快就任命他為
副參謀長。
巴爾幹戰爭期間協助普特尼克指導陸軍戰略,第二次巴爾幹戰爭中特別有著巨大的貢獻。
一戰期間曾代理參謀總長(開戰時普特尼克正在匈牙利療養),後任第一集團軍司令,因戰
功彪炳被給予元帥的頭銜。
一戰後曾擔任軍校教授和南斯拉夫王國陸軍參謀總長。1921年病逝。
後話:一戰期間的塞爾維亞
經過巴爾幹戰爭,奧匈帝國愈發確信塞國對自己造成嚴重的威脅,而塞國也堅信自己有必
要奪取奧匈境內以斯拉夫民族為主的南方省分,雙方的衝突最後導致了一戰的爆發。
塞國陸軍在開戰後令人驚奇的數次大破奧匈帝國陸軍,然而最後仍在保加利亞和鄂圖曼參
戰、德軍分兵南下和奧匈帝國持續增兵後被攻佔絕大部分的領土,不得不退到塞爾維亞和
希臘的邊境地帶,形成新的馬其頓陣線。
馬其頓陣線在英、法派兵增援,以及希臘王國的參戰後穩定下來;塞爾維亞陸軍最後終於
在一戰結束前開始收復領土,迎來大戰的勝利。
蒙特內哥羅陸軍決心與塞爾維亞共進退,結果被奧匈帝國擊敗,雖然國王尼古拉流亡海外
後呼籲繼續抵抗,內閣卻決定投降。戰後蒙特內哥羅被併入塞爾維亞佔主導地位的南斯拉
夫王國。
--
土耳其國父凱末爾在加里波利戰役的第一天(1915/4/25)曾對手下表示:
「我並沒有要求你們去進攻,我是命令你們______。」
試問空格應為下列何者?
(A) 防守
(B) 去死
(C) 撤退
(D) 投降
(E) 活下去
推文第一個答對的我發500P,每人限答題一次。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1.230.158.131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arfare/M.1471937072.A.2A7.html
凱末爾當天下令19D的57IR發動自殺式攻擊,把Anzac(紐澳部隊)擋在沙灘上。
※ 編輯: jimmy5680 (61.230.158.131), 08/23/2016 19:37:09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