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塔利班進入阿富汗首都喀布爾,阿富汗總統甘尼據傳已逃往塔吉克。美國空軍C-17運輸機昨天晚上在阿富汗機場載人創下單次800人的世界紀錄(實在不懂先撤軍再撤僑的操作)
塔利班宣稱戰爭已結束,將建立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雖然為無辜的阿富汗人民,尤其是女性感到難過,但似乎我們也不能做什麼。有人說,阿富汗政府軍也太弱,簡直是扶不起的阿斗。但根據親訓阿富汗國防軍之美軍軍官所見,美軍在阿富汗20年為何不扶植阿富汗政府軍的空軍及砲兵部隊?答案是阿富汗人民的識字率在10%至20%間,所以非常難找到合適的人來做飛行與維修支援的訓練。「阿富汗陸軍的現狀就像1930年代的中國陸軍,有些好的,但更多的是奇差無比!」
這三本小林豐描繪阿富汗作品,第一本已出版將近20年,剛好跟美軍在阿富汗的時間差不多,這20年一切就這樣回到原點。我們對於伊斯蘭世界及中東地區的理解十分有限,在這20年間這個地區及伊斯蘭世界的繪本其實也屈指可數,最近較多相關的是巴基斯坦少女馬拉拉的故事。
追加補充:留言中提到《戰火下的小花》,原是Deborah Ellis的小說,續集《帕瓦娜的旅程》。 2017年改編成動畫電影,今年四月出版了圖像小說版。
2019年小林豐本來預定來台,但因疫情延宕。他的作品不是可愛討喜路線,而是一個社會學家用腳用眼踏查的紀錄,我曾經對他的作品難以理解,沒有共鳴,直到我翻譯了《繪本東京》,因為那裡是我居住了好長一段時間的地方。但反倒是描繪臺灣的《風之旅》我卻還沒有體會,是我對出生成長的土地理解太少了嗎?
或許大家最近都有跟我一樣的體悟,這禮拜的全民運動從奧運轉為追 #斯卡羅。小林豐的《秀姑巒溪河口漂流記:遙遠的歸鄉路》描繪的是1802年,日本商船從北海道本來要前往江戶,卻被颱風吹到了花蓮,遇見了臺灣原住民的故事。斯卡羅片中的多元語言是極大的亮眼,在這本繪本中則是由懂漢語的人用漢字跟日本人溝通。同一個年代,類似的情節。還有多少我們自己的故事但我們卻不知道呢?
繪本不僅是認識世界的窗口,也是瞭解自我的另一雙眼睛。所以出版跟選書之際,不要過度聚焦在教養跟風潮上(對我就是說steam)很莫名其妙的結論,不過這麼沉重的話題實在也不知道該怎麼結尾,就先寫到這裡。
參考資料:
尖端科學軍事雜誌 https://pse.is/3lwwzq
塔利班:戰爭已結束將建立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
https://pse.is/3kfdb2
#時事看繪本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秀姑巒溪河口漂流記:遙遠的歸鄉路」繪本介紹 專訪主編: 黃惠鈴 內容簡介: 台海最美的相遇 揭開200年前台灣的樣貌 一段奇異的漂流,解開花蓮原住民的生活 是海洋連結了人情,串起了友誼,將台海與東亞海洋的文化,交織成美麗而溫暖的故事。 日本知名繪本作家小林豊第二本以台灣為題...
小林豐繪本書影 在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
2019-01-19影音檔
出版社粉絲頁: 聯經出版、 聯經童書
本集主題:「秀姑巒溪河口漂流記:遙遠的歸鄉路」繪本介紹
專訪主編: 黃惠鈴
內容簡介:
台海最美的相遇 揭開200年前台灣的樣貌
一段奇異的漂流,解開花蓮原住民的生活
是海洋連結了人情,串起了友誼,將台海與東亞海洋的文化,交織成美麗而溫暖的故事。
日本知名繪本作家小林豊第二本以台灣為題的作品 世界最美的地方原來在你所在之處
1802年的一場暴風雨,把一艘日本商船吹到了秀姑巒溪河口,文助和少年市松,踏上了未知的土地……大海是隔閡,還是能串起兩個世界的橋樑?
語言不通的文助和市松,
如何從無法和台灣原住民溝通,
到深入當地,跟著阿美族生活、打獵、慶祝豐年祭?
你可曾想過,台灣在外國人的眼中,是怎麼樣的呢?
你可又知道,十九世紀初台灣是怎麼樣的呢?
小林豊帶你一覽兩百年前台灣東岸秀姑巒溪河口阿美族的食衣住行,以及台南的豐足秀麗。
作者簡介:小林豊
1946年生於日本東京。日本畫家、繪本作家。《世界上最美麗的村子》曾獲日本產經兒童出版文化賞。在《北緯36度線》、《我和弟弟一起走》等作品中描述的,都是作者在旅行路途中所看到的人們的身影。他以溫暖的筆調,將中東與中亞的各種文化魅力,呈現在讀者的面前。
聯經共出版小林豊15本繪本。其中包括2012年起,邀請他來台數次,促成他以台灣為題,創作了《Taiwan風之旅》、以及《秀姑巒溪河口漂流記:遙遠的歸鄉路》。
2013年開始創作「海與船三部曲」,本書是這三部曲的完結篇,描繪飄洋過海交織出的感人歷史故事。
小林豐繪本書影 在 帶著童書去旅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宮澤賢治及其文學」學術研討會】
昨天參加了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主辦的「宮澤賢治及其文學」學術研討會,就像邱各容老師說的,在台灣舉辦宮澤賢治的研討會,不能說是絕後,但一定是空前。一整天下來收穫非常豐富,試著留下一些紀錄。
一開場學會邀請了大提琴手演奏賢治創作的《星めぐりの歌(巡星之歌)》,又以大提琴四重奏的形式演奏了多首歌曲,演奏家都非常年輕(國中~大學),獨奏的時候彷彿高修或賢治就在眼前,非常用心的安排。
早上有一場專題演講和三場論文發表,顧錦芬教授的「宮澤賢治文學之旅」先分享到東北取材時拍攝的照片和影片,包括生家、大學、羅須地人協會、紀念館、研究中心、童話村、詩碑,以及岩手山、小岩井農場等自然風光,讓大家體會一下東北實際的景象。第二部分介紹了賢治的心象素描以及翻譯詩集的過程。印象最深的是最後教授朗誦《春天與修羅》的日文詩句,超級好聽,而且和譯文互相共鳴,很特別的經驗。教授講完後就直接飛往花卷參加日本的研討會了,羨慕啊。
第一場論文是黃郁文校長的「閒談童年時接受的詩歌教育及宮澤賢治的傳記」。黃校長在宮澤還沒去世之前就出生了(1930),當時家中還有許多父親從日本帶回來的講談社繪本以及兒童雜誌,可惜都在花蓮大空襲中燒毀,到現在校長還是非常懷念那些書籍。黃校長的小學導師是新潟人,非常喜歡詩歌及朗誦,而且重視鄉土文學,當時就帶著他們念石川啄木和宮澤賢治(慧眼!)。校長也提到他的國小課本裡面介紹台灣鄉土的詩歌就有三首,分別是「蝴蝶蘭(當時還很罕見,可算是代表台灣的民花)」、「新高山(玉山)」及「阿里山の神木」。最精彩的是校長後半段口述《注文の多い料理店》的故事,同時使用中日台語還比手畫腳搭配音效,好久沒聽故事這麼入迷了,主持人說時間結束的時候只想吶喊「拜託再讓校長多講一點!!」,覺得是今天最感動的一場分享。
第二場陳瀅如老師的「從《要求特別多的餐廳》之繪本化看見「異本作業」」,是唯一以繪本為研究主題的論文分享,《要求特別多的餐廳》也是賢治童話中被繪本化次數最多的一篇作品,論文中以21個繪本版本討論畫家使用「逆遠近法」使主客對調,並顯現畫家本人思想或特質的部分。例如將房屋與門做變形、或是使用俯瞰構造創造出獨特空間等,映照出再創作者眼中對賢治作品「感同身受」的部分。陳老師講完以後也直接飛花卷了,羨慕x2…
第三場是詩人銀色快手「幸福必須根植於生活的土壤裡——淺論童話詩人宮澤賢治」,以賢治的思想脈絡、生活事蹟為基礎,與他的童話作品相對照,並以宮崎駿的自傳為佐證,分析宮澤賢治對宮崎駿作品的影響。我要承認此時因為又餓又晚睡精神不濟到只記得銀快聲音很好聽XD,還好論文集裡寫的很詳細,有興趣的人可以找論文集來看。
------
在開始寫下半場之前,想先提一下邱各容老師座談時補充的有趣觀點,就是宮澤賢治在世的時期(1896-1933)與台灣日治時期幾乎是重疊的(1895-1945),所以影響賢治的西方文化其實也有傳播到台灣,包括有台灣安徒生之稱的王詩琅、以世界語創作的莊松林,以及投身農民組合的楊逵等。我想認真看完全文的人應該不多XD,所以提到前面來講。
(另外想推薦一下紀錄片「日曜日式散步者」,對於日治時期由法國>日本>台灣的文化移動路徑也有非常精采的探討,9/14在台北,10/14在高雄會上映)
下午的專題講座是傅林統校長的「宮澤賢治迷悟之間的思想軌跡探尋」,以法華經的角度切入賢治作品,稍知賢治生平的人都知道法華經對賢治影響非常深,但中文相關資料中對於這部分的論述非常少,很高興能聽到中文相關研究。但我對佛教思想的認識實在太淺了,無法完全吸收,留待日後細讀。另外覺得有趣的是校長提出《注文の多い料理店》中獵人與山貓的對立也隱含對科學與宗教的批判,不過論文集裡沒寫到,暫且作為課堂紀錄。
第一場論文發表是賴怡真博士「宮澤賢治〈種山之原〉與夏目漱石《夢十夜》——『楢木』、『篝火』與民俗學的受容」,透過探討文本內民俗學要素的意涵,解析作家如何將民俗學及傳說寫入作品中。有趣的是,近代日本民俗學雖以柳田國男為權威,但夏目創作《夢十夜》時柳田的民俗學尚未成立,另一方面,賢治對柳田與佐佐木喜善採集的東北傳說其實是抱持疑慮的,在童話作品中也存在與柳田版傳說的矛盾處。根本的原因在於柳田會為了自身信仰對傳說做出編修,但賢治是以身體感覺來描繪東北形象,因此產生了與權威脫鉤的情形。論文非常細膩,覺得是收穫最豐富的一場。
第二場是馮世剛同學的「宮澤賢治思想對於日本文學的影響——以《吞食上弦月的獅子》為探討對象」。透過「接受美學」理論,探討宮澤賢治對夢枕貘的影響。論文中提出賢治作品中的孤獨旅人意象、雙子意象以及關於生死的終極問答,都被夢枕貘設定為「未完成的圖示結構」,並藉由自身的創作完成對賢治的憧憬,以及對於賢治提問的回答。
第三場是徐忠佑同學的「《銀河鐵道之夜》——宮澤賢治所追求的『真正的幸福』」,透過文稿的修訂過程分析賢治思想的推移。論文以逝世前的第四稿為主軸,討論喬凡尼與坎佩尼拉在故事中對於他者同情或自身情緒的變化,以及故事中通往「真正的天上」的特殊車票及其擁有者的意義。
比較特別的是馮同學和徐同學都是透過其他作家對賢治的再創作作品(夢枕貘及輕小說「文學少女」)認識宮澤賢治(一個被推坑的概念)。黃郁文校長發表的時候說沒想到現場會這麼多人,而且很多年輕人,覺得非常開心。我也覺得一場研討會,發表的人從26到86歲的人都有,真是令人感到充滿希望XD。
最後的綜合座談邀請了作家周姚萍、劉宗銘老師以及銀色快手與談,劉宗銘老師以創作者的角度介紹了藤城清治與小林敏也創作的宮澤賢治繪本。周姚萍曾改寫《銀河鐵道之夜》(就是我小時候看的版本!),和大家分享了賢治的生平及童話創作。最後銀快以詩人的角度分享他對賢治詩文的感想,是一種接近「天啓式」的創作,部分的早夭或是天才型的作家都具有類似特質,沒頭於創作而放棄與他人溝通的時間,並提出一個很有趣的想像:未來的賢治試圖傳遞訊息給大正時期的賢治(一個雲端下載的概念),但他只能用當時有限的語彙表達所感受到的東西(於是就變成我們看到的很難懂的詩句XD)。
終於寫完了!但其實這只是研討會內容的一小部份而已,有興趣的人可以找論文集來看。身為一個賢治粉絲非常高興能參與這次盛會,僅以此文表示對學會的感謝。
(照片是拜訪羅須地人協會時拍的照片,上面字跡是依照當年賢治的留言由弟弟重新謄寫,意思是「我在下面的田裡 」)
小林豐繪本書影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秀姑巒溪河口漂流記:遙遠的歸鄉路」繪本介紹
專訪主編: 黃惠鈴
內容簡介:
台海最美的相遇 揭開200年前台灣的樣貌
一段奇異的漂流,解開花蓮原住民的生活
是海洋連結了人情,串起了友誼,將台海與東亞海洋的文化,交織成美麗而溫暖的故事。
日本知名繪本作家小林豊第二本以台灣為題的作品 世界最美的地方原來在你所在之處
1802年的一場暴風雨,把一艘日本商船吹到了秀姑巒溪河口,文助和少年市松,踏上了未知的土地……大海是隔閡,還是能串起兩個世界的橋樑?
語言不通的文助和市松,
如何從無法和台灣原住民溝通,
到深入當地,跟著阿美族生活、打獵、慶祝豐年祭?
你可曾想過,台灣在外國人的眼中,是怎麼樣的呢?
你可又知道,十九世紀初台灣是怎麼樣的呢?
小林豊帶你一覽兩百年前台灣東岸秀姑巒溪河口阿美族的食衣住行,以及台南的豐足秀麗。
作者簡介:小林豊
1946年生於日本東京。日本畫家、繪本作家。《世界上最美麗的村子》曾獲日本產經兒童出版文化賞。在《北緯36度線》、《我和弟弟一起走》等作品中描述的,都是作者在旅行路途中所看到的人們的身影。他以溫暖的筆調,將中東與中亞的各種文化魅力,呈現在讀者的面前。
聯經共出版小林豊15本繪本。其中包括2012年起,邀請他來台數次,促成他以台灣為題,創作了《Taiwan風之旅》、以及《秀姑巒溪河口漂流記:遙遠的歸鄉路》。
2013年開始創作「海與船三部曲」,本書是這三部曲的完結篇,描繪飄洋過海交織出的感人歷史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