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來一個反直覺的問題
未來50年內,地球可能會進入小冰河期,導致人類的糧食減少
所以我們是不是應該要加速排放溫室氣體,讓地球保持暖化?再來一個反直覺的問題
未來50年內,地球可能會進入小冰河期,導致人類的糧食減少
所以我們是不是應該要加速排放溫室氣體,讓地球保持暖化?
小冰河期 未來 在 青鳥 Bleu&Book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被生活攻擊的體無完膚時,我會拿出那些寫過的詩,再一次確認自己的夢。」—— 鯨向海
我喜歡鯨向海的詩,今年六月的時候,他出了新的詩集《每天都在膨脹》,看了書背上的文字寫著:
「他們乍看是失去A夢的大雄,沒有犄角的通緝犯,在自己的小冰河期多藏遮掩多年,其實每天都在膨脹(跟這個宇宙一樣)——已哭的暖男大叔啊,終於學會笑了,並非這個宛如精神病院的現實人生能夠禁錮。」
想像空間和距離的連結,是我認為讀詩的時候能得以繼續抱有期待感的必要條件。曾在兩年前和夥伴合作實驗音樂劇《犄角》便是以老師的詩為文本。
-----------------------------------------------------
#店員的公開交換日記
📍回答 #李戊:妳有曾經因為選了哪一條路而後悔過嗎?
這是一個很兩難的問題,我是相信選擇和發生的事是冥冥之中安排好的人。如果再選一次,我的確不一定會做某些選擇,但我也不用擁有現在的一切了,所以有時候寧可就這樣去繼續向前。
📍問 #米緹:如果有客人走進書店,表示他對於未來不是很確定,大概知道自己想要的生活,卻不知道下一步在哪裡,你會推薦給他什麼書呢?
#晚上九點 #店員浮上水面 #每周二四六 #尤其是啊
小冰河期 未來 在 觀念座標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2018.01.08 觀點—《泰晤士報》Matt Ridley ※
美國超冷:全球寒化不必緊張
作者 Matt Ridley 是英國保守黨的上議院議員,曾任《經濟學人》科學版主編,並出版多本暢銷的科普著作。他是英國醫學科學院(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院士、皇家文學學會(Royal Society of Literature)院士、以及美國文理科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的外國院士。
————————————
北美洲今冬破紀錄地寒冷,北達科他州最低溫降到攝氏零下 44 度,冷凍的鯊魚沖上麻塞諸塞州海灘,佛羅里達州的美洲鬣蜥(iguana)冷得從樹上掉下來。高爾(譯註:美國前副總統)認為罪魁禍首是全球暖化,他引述一位科學家的說法表示:「氣候危機正會帶來這種結果。」然而,其他人有不同的看法。美國國立大氣研究中心(America’s National Centre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的川柏斯(Kevin Trenberth)表示:「冬風暴(winter storms)是冬天的顯示,不是氣候變遷的顯示。」
四十五年前,連續幾年的寒冬造成了「全球寒化」(global cooling)的恐慌。兩位科學家在 1972 年寫信給尼克森總統:「全球氣候大大變壞,人類文明有史以來僅見,不但有可能,還很快就會發生。」他們總結 42 位「頂尖」同事的看法:「寒化的導因是自然的,符合上一次冰河期發生的過程。」美國政府回函表示:「正在對此事進行思考。」
接下來好幾年,美國的報章雜誌、電視紀錄片紛紛開始渲染即將來臨的冰河期。CIA 的報告指出:「頂尖氣候學家們愈來愈同意全球正在經歷寒化的過程。」當時,BBC 的科普節目地平線(Horizon)的節目主持人馬格努森(Magnus Magnusson)宣布:「除非另有變化,認定下個冰河期隨時可能降臨,是個萬無一失的看法。」
在這個全球暖化甚囂塵上的時代,全球寒化說似乎已經被遺忘,但並沒有完全消聲匿跡。英國諾森布里亞大學(Northumbria University)教授沙科瓦(Valentina Zharkova)認為:太陽暫時的靜止,是小冰河期的前兆,屆時地球將回歸公元 1300-1850 年的氣候。此說法未能說服我。然而,世界經歷一萬年溫暖的氣候之後,會漸漸地回歸冰河期,基本上是正確的論點。
間冰期(interglacial periods)——就是大陸上沒有大型冰蓋(ice sheets)的時期——持續的時間是一萬年左右。格陵蘭島所挖出的冰芯(ice cores)顯示,過去三千年裡,溫度持續下降,每一千年都比前一個千禧年溫度更低。
南極大陸所挖出來的冰芯,以及格陵蘭島的冰芯,顯示在間冰期開始時,地球會突然、快速的暖化,但結束時卻是長達數千年漸漸的寒化。這些冰芯也澄清了地球暖化/寒化的原因。
冰河為何來臨、以及離開的最古老理論,與二氧化碳有關。第一位主張溫室理論的瑞典科學家斯凡特・阿瑞尼斯(Svante Arreheniuns),在 1895 年發表論文,主張二氧化碳的濃度增加,導致冰河撤退;二氧化碳一旦減少,冰河就前進。如果此說為真,那麼工業排放的二氧化碳應該會阻止下一個冰河期的來臨。(南極、格陵蘭的)冰芯顯示,二氧化碳與溫度確實有關連,但卻不符合阿瑞尼斯的假說,其效果剛好相反:冰河期來臨時,氣溫下降,二氧化碳的濃度才會降低,而非二氧化碳先降低,氣溫才下降。
塞爾維亞的科學家米盧廷・米蘭科維奇(Milutin Milankovich)在 1941 年發表論文,主張冰河期與間冰期的發生,與地球繞太陽軌道發生變化有關係。他說,這種變化可以分成三種:軌道離心率(eccentricity)、轉軸傾角(obliquity)、歲差(precession,物理學翻為「進動」)。有時候三種變化加起來,使得北半球的夏季相對變熱,融化北美洲、歐亞大陸的冰帽(ice caps),也把溫暖散播到全球,他稱之為大夏(a great summer)。
劍橋大學的物理學家雪克頓(Nicholas Shackleton)在 1976 年發表論文,舉出深海的冰芯證據,顯示過去兩百五十萬年地球暖化、寒化的過程,符合米科蘭維奇的軌道變化說。歲差現象,決定地球會在七月還是一月時最接近太陽,其週期是兩萬三千年。轉軸傾角,決定地球軸心傾斜的角度,也決定夏季的溫暖程度,週期是四萬一千年。軌道離心率,決定地球軌道是橢圓形還是偏圓形,週期是十萬年。三者加起來,在北半球形成「大夏」的時候,冰帽就會萎縮撤退。
這樣說起來,米蘭科維奇的學說可以定於一尊了嗎?不盡然。回溯八十萬年的南極冰芯顯示,米蘭科維奇所預言、地球軌道變化應該造成的幾次大夏,也就是間冰期的暖和天氧,事實上並未出現。為了解釋「間冰期失蹤」的現象,科學家艾利斯(Ralph Ellis)與帕爾馬(Michael Palmer)最近在《地科前鋒》(Geoscience Frontiers)發表論文,主張我們需要二氧化碳,不是作為溫室的氣體,而是植物所需要的食物。
他們的論證如下。海洋愈冷,蒸發的水氣愈少,降雨量自然變少。上一次冰河期的高峰,非洲經歷了長期的超級大旱;只有少數地方殘存著一些雨林。冰河期愈長,融解在冷海的二氧化碳就會愈多。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低於 0.02%(200ppm)時,植物就很難生長,尤其是在高海拔或高緯度地區。沙漠因此擴大。沙塵暴發生率愈來愈頻繁,規模也愈來愈大。南極冰芯顯示,當二氧化碳濃度降到 200ppm 以下,灰塵明顯增多。灰塵會累積在冰帽上,在歐亞大陸與北美洲尤其明顯,也就是靠近沙漠的地方。一旦米蘭科維奇的大夏開始出現,冰帽開始融化,冰會變得愈來愈髒,累積多年的沙塵匯集起來,造成「黑」冰。黑冰會吸收較多的太陽能,造成冰帽的大融解。
人類的文明都是發生在間冰期:此時期的氣候穩定,雨水豐富,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也相對較高,能讓植物繁茂生長。沒有這樣的環境,農業大概不可能發生。而若沒有穩定的農業供應能源,人類的文化也無從發展。
間冰期肯定會結束。目前北半球夏天的陽光,比起南半球,已經稍弱。幾萬年後,我們的子孫可能必須應付多變的天氣、沙塵暴、無法支持農作物成長的大氣。但那將是很久遠的未來所發生的事。屆時,科技應該已經更加進步(除非我們阻止科技進步)。屆時,能源將是關鍵。我們的子孫若能享受豐富且便宜的能源,即使身處冰河時期,他們還是能夠繼續栽培農作物、灌溉沙漠、維繫雨林、甚至融化冰帽。
https://www.thetimes.co.uk/…/global-cooling-is-not-worth-sh…
小冰河期 未來 在 2030地球迎來“冰河期”?太陽黑子活動減少,科學家早已做好準備 的推薦與評價
博弈科技Say:地球將迎來10年 小冰河期 ?英國媒體發出警示,我們如何安然度過? ... <看更多>
小冰河期 未來 在 Re: [閒聊] 人類現在有辦法應對冰河時期嗎? - 看板C_Chat 的推薦與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