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跟大家分享趁著藝術月去體驗不同面貌的舊城中上環。那天的體驗實在讓我回味無窮,於是我決定開啟另一趟旅程「藝城遊蹤」~
我發現看藝術不一定要到藝廊或藝術館!香港各區隱藏了各式各樣的藝術品,跟隨推薦路線,這次我決定去西貢鹽田梓一遊!
從未去過鹽田梓的我,非常期待這次的出遊呀~
而鹽田梓也剛好由即日起至7月16日在舉行「鹽田梓藝術節2021」,剛好可以順便欣賞以及感受這遠離鬧區的小島藝術風情😌
這次的主題是以「天.地.人」中的「人」,透過「六感」探索人與自然的關係。
位於小島景點周圍的藝術作品與鹽田梓息息相關,如大型竹藝作品「生之禮頌」蘊含感恩大自然的恩賜之意。
即日至5月31日,還可以在網上參加藝術節導賞團及其他節目~
鹽田梓擁有深厚的歷史價值,除了滄海鹽田之外,還有由澄波學校改造成的鹽田梓文化資源展覽室、獲評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的羅馬式建築物聖約瑟小堂等,都非常值得參觀呢!
島上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客家文化風情,一路上會看到客家建築、飲食以及客家傳統服飾展示,不禁讓我想起台灣的美濃,有股親切感呢~
跟隨指示牌參觀,一路到了玉帶橋。出發前做了功課,看到許多人到此橋一定會拍美照紀念,當然我也不會錯過啦😄
在玉帶橋上望眼過去是一片綠色,令人心曠神怡啊~
島上的鹽田也是參觀的重點之一,過去島民設鹽田以曬鹽維生,然而時移勢易,現在島上已不似過往,所幸在2000年開始的復興社區運動,讓小島許多動人的故事與文化得以保留了下來。鹽田的修復工作不只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獎項,也讓小島成為香港碩果僅存的產鹽地。
最後提醒大家如果想去鹽田梓遊玩需注意船次。那日我是約下午1點抵達,然後搭乘最後一班5點的船回西貢。遊玩的時間對我來說也算是充裕,提供大家參考。
一整天的鹽田梓遊非常充實,逛膩鬧區的你不妨到郊外走走看看,會發現不一樣的香港~
想為自己安排一趟藝城遊蹤點這裡👉https://bit.ly/3xUeI0v
#DiscoverHongKong #ArtsinHongHong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香港仍是一個小小的漁村及農村時,居住人口較少,未被殖民的香港開埠初期前,有三個族群早在香港生活。 1.香港圍村(圍頭)人,早在唐宋時已開始在香港新界定居,是新界原居民。2.客家人,11世紀時,他們移居華南,17世紀時從廣東山區移居新界。3.蜑家(水上人/漁民)估計是遠古百越族的越人遺裔,和珠三角的漢...
客家傳統服飾 在 小不點看世界•Paine吃玩世界旅遊趣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慢活自在 手作編織]
在靜下心來的時候,你會做些什麼呢?
我想了想,或許有人會拼圖,有人會織毛線,有人會畫畫,任何可以讓你慢下動作,花時間的一件事情,他都能產生「靜心」的功能。
鳳林,他是台灣第一個獲得國際慢城的認證,東部也是唯一,所以來鳳林建議最少三天兩夜,才能感受鳳林小鎮的悠然。
來到 後山,我的家 My home B&B ,住宿還可以體驗客家編織,如果你是客家人,應該會對台灣客家傳統服飾上的刺繡紋飾有更深的印記,每一個符號都代表著客家人內心中的理念與對生活的願許。
靜下心來,花上一點時間,好好的體驗DIY,編織一條屬於自己的飾物。
==============================
錯過會捶心肝的特價 👉👉http://bit.ly/painebuy
客家傳統服飾 在 帶著眼睛去旅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他體驗客家服飾!穿完「神似港星」 全場笑歪:臉的問題
客家傳統服飾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香港仍是一個小小的漁村及農村時,居住人口較少,未被殖民的香港開埠初期前,有三個族群早在香港生活。
1.香港圍村(圍頭)人,早在唐宋時已開始在香港新界定居,是新界原居民。2.客家人,11世紀時,他們移居華南,17世紀時從廣東山區移居新界。3.蜑家(水上人/漁民)估計是遠古百越族的越人遺裔,和珠三角的漢族同化,早已在香港水域內、外生活、定居、捕魚,是香港最早期的原居民,英語的「Hong Kong」即譯自蜑家話。各族群皆有自己的語言,如圍頭人講圍頭話;水上人講蜑家話;客家人講客家話。其中,圍頭話和蜑家話都是粵語的分支,與當今香港的主要語言廣州話,同屬於粵語,基本相通。由於新界於1898年英國租借新界前,與九龍、新九龍、紅香爐島(香港島)同屬大清廣東新安縣管理(唐前曾名「寶安」,民國以後復用「寶安」)。「香港」、「新界」並非此地之原有名稱。除此之外,新安縣界域包含今天香港及深圳大部分地區。因此,新界原居民的籍貫順理成章寫作「廣東寶安」,與現在深圳原居民所寫的籍貫相同。客家人有編修族譜的習性,在追本溯源查客家人的姓氏族譜中,可以發現客家人源於漢族,是住在中國北方的居民。活動範圍約在今山西、河南、湖北間。經語言學家考證,客家方言最接近中原古音韻,其社會宗法制度、文化生活習俗、服飾衣著、信仰崇拜、風水迷信等方面類於舊中原。說到水上人,香港開埠以前有多少水上人,至今已很難稽考。一九四九年以前,珠江內河上的漁家都是過「水流柴」的生活,就是到處漂泊;開埠以前的艚船、渡船、鹽船是大船,一般漁船實屬珠海江水流柴一類的小艇。順治十八年 (一六六一年) 八月頒佈「遷海令」,命沿岸居民內遷,所有沿海船隻悉行燒燬,寸板不許下水,粵沿海居民盡入內地,香港居民無一幸免。直到康熙八年(一六六九年)正月頒令才容許沿海遷民遷回故土。由此可知,今天的香港水上人應該是康熙頒令後才從珠江三角洲一帶遷來香港。至於鶴佬人,鶴佬原稱福佬 (因「福」字的鶴佬方言發音近似粵語的「鶴」字),先輩源自福建,其後聚居於粵東,即潮汕、海陸豐 (即汕尾) 和今日的惠洲縣區。在英國人到來之前,有不少鶴佬人已移居香港,大部分從事捕魚工作,亦有以農為業。現今除了一些由鶴佬人興建的廟宇外,其歷史遺跡留下不多。最容易讓人想起的,就是九龍城的福佬村道和長洲的學佬巷,而長洲的太平清醮也是以鶴佬人為主導的祭祀活動。客家嫁娶中的迎親俗,別具情趣。出嫁之日,新娘被打扮一新,與家人 同桌吃“告別餐”。飯後,新娘祭拜祖宗,拜別雙親,站在畫有八封太極圖的“米篩”上“過米篩”,換上新鞋,接著由父兄或長輩將她背上花轎(如今多是轎車),潑上一碗水,意為嫁出去的女兒如同潑出去的水,暗示夫妻要白頭偕老。這時新娘放聲大哭,以示不忘父母養育之恩。舊日,新嫁女都是坐花轎出嫁的,除了花轎,還有其他人員組成的迎親隊伍。迎親隊伍的最前頭,後面跟著媒人轎,樂隊,由兩個小孩坐的燈轎,然後是新娘的坐轎,最後是嫁妝隊,整個隊伍浩浩蕩蕩,引來大批看熱鬧的人群,更增添了熱鬧氣氛。傳說最早時曾有一迎親花轎過未剪綵的新橋,守橋人不讓通過,聰明的新娘下轎對守橋人說:“新人過新橋,百年夫妻萬年橋。”這話感動了守橋人,破格讓迎親花轎通過,後成了習俗,一直流傳下來。海陸豐鶴佬民系(閩南民系)傳統婚禮時,前往迎娶新娘的一個儀式是陸上扒龍船。昔日福佬人在嫁娶時,男家的女性親屬每以「扒龍船」迎親,但原本居於漁船的水上人近年陸續搬到公共屋邨,因已移居陸上,划艇迎親的風俗改由跳「龍船舞」代替。也會在其他喜慶活動如太平清醮、神誕等出現。
客家傳統服飾 在 劉櫂豪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劉櫂豪立委舉辦「客家心曲‧共下唱」與鄉親共度客家時光
劉櫂豪立委服務處於台東市三角公園舉辦「客家心曲‧共下唱」客家歌謠活動,現場有來自台東各處包含縱谷、東海岸、南迴等地的鄉親蒞臨欣賞。在場民眾無論是否為客家鄉親,都一同享用了德高社區媽媽準備的客家麻糬,並且欣賞各種客家民謠,享受別富風情、充實悠閒的客家時光。
主持人范遠郁老師、吳錦惠老師夫妻二人致力於客語推廣,身著客家服飾以客語開場之後,劉櫂豪委員接著以熟練的客家語致詞。劉櫂豪表示,他的妻子林子煊是美濃客家人,第一次和妻子回美濃時,完全聽不懂親朋好友說的客語,但是幾年來經常收看客家電視台,加上認真的學習,多多少少也能理解、開口說一些客家話。劉櫂豪強調,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因此需要讓客語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常常講、常常使用,才能讓獨特的客語以及客家文化繼續傳承下去。
客家新曲活動一開始就達到最高潮,來自大坡池,97歲的阿婆李黃香妹非常喜愛唱山歌,阿婆盛裝打扮,神采奕奕的站在舞台上高歌一曲,劉櫂豪與妻子林子煊在阿嬤兩旁應和打拍子,台下鄉親莫不欽佩阿嬤的好精神、好歌喉。此外還有池上福原村客家山歌班藍彩鳳老師指導伴奏下唱山歌,以及充滿客家恰恰風味的社交舞蹈;德高社區劉源利先生帶領的八音班表演珍貴的傳統八音。最後由遠從美濃來的客家歌手林生祥先生,貼近生活的創作伴隨著舒服的月琴琴聲,與台下鄉親合唱互動,還在歌詞中加入台東名產釋迦、洛神花,午後鯉魚山遮蔽熾熱的陽光,涼風吹來,為「客家心曲‧共下唱」劃下完美的句點。
客家傳統服飾 在 劉櫂豪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劉櫂豪立委舉辦「客家心曲‧共下唱」與鄉親共度客家時光
劉櫂豪立委服務處於台東市三角公園舉辦「客家心曲‧共下唱」客家歌謠活動,現場有來自台東各處包含縱谷、東海岸、南迴等地的鄉親蒞臨欣賞。在場民眾無論是否為客家鄉親,都一同享用了德高社區媽媽準備的客家麻糬,並且欣賞各種客家民謠,享受別富風情、充實悠閒的客家時光。
主持人范遠郁老師、吳錦惠老師夫妻二人致力於客語推廣,身著客家服飾以客語開場之後,劉櫂豪委員接著以熟練的客家語致詞。劉櫂豪表示,他的妻子林子煊是美濃客家人,第一次和妻子回美濃時,完全聽不懂親朋好友說的客語,但是幾年來經常收看客家電視台,加上認真的學習,多多少少也能理解、開口說一些客家話。劉櫂豪強調,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因此需要讓客語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常常講、常常使用,才能讓獨特的客語以及客家文化繼續傳承下去。
客家新曲活動一開始就達到最高潮,來自大坡池,97歲的阿婆李黃香妹非常喜愛唱山歌,阿婆盛裝打扮,神采奕奕的站在舞台上高歌一曲,劉櫂豪與妻子林子煊在阿嬤兩旁應和打拍子,台下鄉親莫不欽佩阿嬤的好精神、好歌喉。此外還有池上福原村客家山歌班藍彩鳳老師指導伴奏下唱山歌,以及充滿客家恰恰風味的社交舞蹈;德高社區劉源利先生帶領的八音班表演珍貴的傳統八音。最後由遠從美濃來的客家歌手林生祥先生,貼近生活的創作伴隨著舒服的月琴琴聲,與台下鄉親合唱互動,還在歌詞中加入台東名產釋迦、洛神花,午後鯉魚山遮蔽熾熱的陽光,涼風吹來,為「客家心曲‧共下唱」劃下完美的句點。
客家傳統服飾 在 茵月- 我對客家傳統服飾,非常的著迷與喜愛,以前也做了幾件 的推薦與評價
客家 人的傳統服飾為明朝的服裝,此服飾普通叫做「唐裝」,客家人叫做「衫褲」,「藍衫」一詞,現今幾乎成為客家服飾的代名詞,藍衫應該是指客家婦女的傳統上衣,一般稱為「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