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歡一位管理大師馬歇葛史密斯的著作,除了文字簡練、幽默之外,也充滿了他自己與他指導的經理人的實例,對我來是很具啟發性與指導性,不過他著作很多,但比較難看到中文版,覺得很可惜。
馬歇葛史密斯是美國知名的高階經理人教練,他訓練的人大多是財星500大企業的執行長,包括福特汽車執行長、世界銀行總裁等,曾經指導過200位CEO。簡單的說,他就是幫忙高階主管改進他們工作表現或自我改善的教練。
他的收費模式是:只要他評估願意接的case,被他訓練的經理人有達到設定要改善的目標時(必須經過重要關係人評估且認同)他才收費,意思是他有把握一定可以完成任務,否則他就會白忙一場。他曾經被Thinkers50推崇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領導力思想家,與韓第、柯特勒等大師並列Thinkers50管理名人堂。富比世雜誌把他列入最受尊敬的五位高階主管教練之一,美國「公司 Inc.」雜誌封他為「全美第一的高階主管教練」。
在他的《學領導》書裡有許多有關管理者需要注意的原則,也都以實際故事的方式呈現,除了讓你會心一笑,也會省思自己是不是有這樣的「毛病」,像是下面這個例子:
馬歇葛史密斯曾經輔導過七十多家大型企業,幫助他們發展有助於團隊合作的文化,展現以下的行為:「有效促進團隊合作」「和同事建立夥伴關係」「與其他單位創造綜效」等等。
他在指導這些單位時,都請他們的領導人把一件事放進行為準則裡,就是「避免對其他人與團體,作非建設性的批評」,因為非建設性的批評,正是削弱、扼殺合作意識的原因之一。
那麼,直言不諱坦誠回饋和「非建設性的批評」兩者之間的差別是什麼?可以思考以下幾件事:
- 這個言論對於我們的公司是否有助益?
- 這個言論對於我們的顧客是否有助益?
- 這個言論對於我談話的對象是否有助益?
- 這個言論對於我所談論的對象是否有助益?
如果上述這些問題的答案你經過思考後都是「否」,那麼這就屬於非建設性的批評。
葛史密斯很誠實地提到上述這件事並不容易做到,因為他也曾在收到他的部屬們給他的360度回饋裡,反映出他自己也有這個問題(其他92%的人都做得比他好),因此他下決心想改掉這個毛病,他跟所有同事說「假如有人下次聽到我對於其他人或團體發表非建設性的批評,若你當下指出來提醒我,我就付你10美元」
葛史密斯第一天在中午前就被罰了50元美金,之後幾天也還是陸續受罰,但到最後,他的確成功改掉了這個問題,在滿分5分的評量下得到4.8分,且比96%的人在此項目都作得更好。
他為他服務的客戶也設計類似的罰款制度,每次罰2美元,把罰金捐給慈善機構,據他說,這些年為慈善機構爭取到超過30萬美元的善款,你就可以想像「不做非建設性的批評」真的非常不容易。
我讀完這段的感想是:這個提醒不只在企業管理上要注意,在政治與社會上似乎也很適用。
#老查隨意讀
#馬歇葛史密斯
#學領導
坦誠名人例子 在 江魔的魔界(Kong Keen Yung 江健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不一樣的 Windfall Effect。
特別是我剛剛注意到馬來西亞的一個網紅的新聞。
Windfall 勉強的翻譯是橫財,可以是中彩票、遺產或任何投資有突然的大回報。
在美國,我當年聽到的資訊是你中了百萬或千萬的彩票時,大部份的州是好像分期付款般的每年給你。舉例,如果是千萬元大獎,你馬上會得到上一百萬美金,之後每年有一筆錢進賬。
這個做法就是不要一次性的把上千萬的現金給你,你濫用你橫財的機率會很大。所以美國的一些統計是彩票大獎的贏家,有三分之一者會在三五年內破產。是的,就是完全破產!
(沒破產的,他們的財務狀態是如何到我沒有看到。我估計能夠從此上岸的人數,應該不會高。甚至可能不少的是打回原形。)
雖然有這個分期付款的機制,如果你之前的收入就是很平民的水平,突然間分期的第一筆是上百萬的進入你的戶口,突然來到財富,那種狂喜雀躍的感覺往往會讓人忘形而不控制自己的花費,然後就是悲劇的開始。
而且美國的一些金融公司也很聰明,就會用總額的折扣買下這些中大獎人的彩票,可以跟政府每年的拿錢,再一次性的給中獎者一大筆的錢。你可以想像一個年收入只有兩三萬的人,突然間得到他要工作一百年才能賺到的錢,而且還是之前存不到的錢,但現在你一百年的收入全數存到了!
正常人都會狂喜啊。
在加拿大,中獎的一次性的全數進賬,不過政府強制性中獎者必須上理財課程。
從天而降的橫財,你在心理上還不是完全覺得自己值得擁有這筆錢,但法律上你卻是橫財的擁有者,這個矛盾並非這麼容易的可以消融。
反之,如果你是一步一步的越賺越多錢,你比較有時間去適應漸增的財富,也比較能夠保持清醒的腦袋而不忘形。
那,我講的這些跟網紅有甚麼關係?
最近比較紅的就是疫情管制期間才開始的一對網紅夫妻 (Sugu 和 Pavithra),是一個拍攝自己烹飪馬來西亞式家常小菜的網紅。(我估計她們的收入應該屬中下,老公是橡膠園工作者)
在短短幾個月內她們的Youtube 頻道累積了80萬訂閱者,連馬來西亞的一些名人,甚至我們的那。一。個。新。首。相。也訂閱,還送上了禮物。
剎那間的大紅,一時間被多家媒體訪問,最後還被首相召見。
然後......
出現了丈夫喝醉後要打她的新聞,也被警察帶回去調查。之後新聞上看到Pavithra說原諒了丈夫,現在你去她們的頻道,所有的視頻都看不到了。(不知是隱藏了還是刪除了)
在直播和Youtube時代,Windfall Effect 可能還有涵蓋『紅度』,突然間從天而降的『紅』就如同橫財一樣,不是很多人明白如何去處理和管理自己突發的『紅』。
根據報導,這對夫妻的衝突好像是老婆受訪時忘了提老公而鬧的。
這頻道確實是夫妻二人經營的,但粉絲確實是比較認老婆,媒體也只是隨民眾的取向而調整的。但,這時候其中一方的名氣遠勝另一方時,當事人本身其實也要作出相應的心理調整。
名氣若是漸升的話,大家或有辦法逐步適應。
莫說這些原本是兩夫妻一起經營的網紅,就算是單方面經營的,也要小心。 特別是那些要把自己的伴侶也納入自己的紅,要萬分小心。
名和錢比起來,我始終認為錢是比較能夠量化的一方,比起名氣,財富會更有用,但人跟錢始終有一個距離。
人跟自己名氣的距離呢?
這下可不同了,名氣沒有錢那麼容易量化,名氣更貼近人,甚至對一些人,人即名氣,名氣即人。
簡單來說,突發的錢和名,名應該是更情緒化的。再加上男人的脆弱的尊嚴,如果老婆的名氣成就比自己越來越大,可能就會崩潰了。
我覺得這個頻道的內容的消失,也可能是這對夫妻要處理這個內部矛盾的做法。不過我會覺得這種處理應該由心理專人來幫忙,如果網紅突然間賺了很多錢,要有理財專人來輔助。
莫說從天而降的財和名Windfall Effects 會讓人迷失本性,就算是逐步增加的,一些人也不一定駕馭得好。
之前就有某女網紅參與的一個作品被網民酸時,就發飆的酸這些酸民是沒錢的擼蛇。自然的反彈得更厲害,然後女網紅的網紅男友又出來幫自己女友的言行做澄清、做合理化解釋。(我已經不用解釋太多,這種幫人站台的做法,我是不認同的,通常是越幫越忙)
我上面舉的這些例子都回歸到很基本的問題:人在得到很大的資源時,不管是錢、權、名利,我們的人性就很容易的被腐蝕。
我在講得難聽一點,一些人就算沒有得到很大的資源,但只要在一個小圈子內得到權或名,成為領袖或意見領袖,也有機會被腐蝕。這個圈子可以小到是兩個成員,如夫妻。
不要對自己成為領袖後不會被權力腐蝕有過高的信心。
政治圈大家都看多了,在做反對黨的時候和終於做到執政黨時,都是兩個臉孔。其實我相信大家可以明白做了執政黨後,講話要講得更加官腔的需求,但官腔是一回事,開始嘻皮笑臉的講腦殘言論才是大家生氣的。
我們這些做講師行業的也有這個危機,一些站台上享受掌聲和關注久了,會迷信了自己是老師的光環。對一些自己完全不熟的課題也高度自信的發表,或者被問了一個自己也不懂的問題,卻也要回答。
在台上承認自己沒有答案好像會把自己的辛苦建立的大師形象拉倒,另外一些剛開始的時候,學員有投訴時,是用面對客戶的方式來處理,之後自己出名了,客戶投訴卻用了教主的態度來處理。(我目前還比較能夠處理,因為我只是一個往錢看到講師,銅臭味是能量化的,也比較理性)
夫妻間也一樣,剛開始的時候,對方提出不滿,一些人會覺得這是溝通,就嘗試從對話中去用愛來協商。後期對方表達不滿時,一些會覺得被冒犯而暴怒。
這時候你們已經不是夫妻,是皇帝對草民的態度了。難怪你在被冒犯時,會有想誅人九族的憤怒。
#坦誠面對自己的人性本惡
#你比較有機會節制自己
坦誠名人例子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正確醫療 遠離與迷信的距離
鄭文炫/無業(新竹市)
皇冠文化集團創辦人平鑫濤去世,媒體說他享壽九十二歲。可真的是「享受」嗎?他生命最後三年因中風和失智纏綿病榻,家人還曾為該不該插鼻胃管而反目;五日名人堂〈面對死別的勇氣與抉擇〉提到另例,青年醫生卅六歲罹癌,卅八歲辭世。英年早逝雖屬不幸,但他和太太坦誠溝通,運用專業知識選擇適當醫療方式,生命最後充分「活用」,儘量把遺憾減到最低。
「醫學只是雕蟲小技」,這是名醫陳培哲常說的話。多年看病經驗,他體會到病人關注的,是遠比身體健康更為重要的事。如何應付那些事,醫師幫不上忙。比方他說,能教導病人面對死亡的,是文學、哲學和藝術,而非醫師。
普羅大眾平時奔波勞碌,哪有閒情及工夫去學習文學、哲學和藝術,遑論進一步沉思生死問題;就連醫學知識也是一知半解,難怪網路流傳許多醫療謊言。甚至不懂以健康的態度看待疾病與治療,無意間成為加害者。
公視「我們與惡的距離」戲劇,引起關於精神疾病汙名化的討論,就是例子。遭受汙名化的豈止精神疾病而已,比方相信得癌症是報應的人,並不乏見。有個長輩得癌症後,常叨念自己究竟做了什麼歹失德,才會得這種歹病;令我吃驚,不知他又如何評價我得癌症。也曾有人直白問我,是否想過是前世造孽,此世才會受果報。
美國著名文化評論家蘇珊.桑塔格罹癌後,感受到罹癌者被汙名化和被歧視的處境,激發她寫《疾病的隱喻》作反詮釋,該書已成為社會批判的經典作品。書中提到,癌症的汙名化迷思,會使患者對諸如化療之類的有效療法,產生非理性恐懼,轉而強化迷信若干毫無療效的另類療法。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也是心臟科名醫伯尼.羅恩(Bernard Lown)說過,醫療只能幫助病人減少病痛,並挽回合理程度的健康。病人若不能覺悟這一點,就會為了尋找醫學奇蹟而徘徊各醫院間,且遲早會求助於五花八門的另類療法。因此了解醫學手段有限,或可減少人生遺憾。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