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天,讀書天。這個月的書量,不排開都不知道竟如此可觀,分了三趟才全數將這些抱到房間地上,有幾本甚至還未買齊,七月果真是我們出版市場的一級戰區。即使大家仍舊保持觀望態度,不太放心前往公共場所,包括書店,景氣也尚未回升,但見到這麼多質量並重的書籍持續推陳出新,還是感到自己屬於相當幸運的族群之一。有趣的是,原來今年酷暑之下的色系是落在藍色、綠色與黑色構築出的區塊裡,視覺上果然沁涼許多,下面就依序來稍作介紹。
⠀⠀⠀⠀⠀
第一順位,當然是老早介紹過的本月選書,Richard Powers《#樹冠上 》。一部關於樹木與人類命運、無可挽回遺憾和心靈救贖的生態史詩巨著。全書宛如盤古巨樹般自樹根揭開半世紀美國西北部的伐木浩劫,帶出九名主角與最後一片原生林木之間生死相繫的命運。當中包括青年藝術家、華裔女工程師、心理學博士生、專利法律師夫婦、越戰退役上尉、半身不遂的 IT 科技鉅子、言語障礙的植物學家,以及一名曾因縱情玩樂觸電身亡但死而復生的女大學生,據說銀閃閃的樹靈在幽冥中對她說話,伸出援手,將她拉回人世。全書以樹根、樹幹、樹冠、樹籽為架構,鋪陳九位主人翁的個人生命,如何與樹木命運環環相扣,彼此交會激盪的故事,當中記錄環境運動現場,辯證環境倫理困境,意在突顯當今地球最基本且最具破壞性的衝突,即人類與自然的對立。然而樹木智慧浩大、緩慢、互連、共生、獨具創見、別出心裁,可惜只有少數人發現並相信那個世界,深受吸引,因而捲入災禍,卻義無反顧。這本普立茲得獎小說更從植物學、認知心理學、法律、人工智慧、環境倫理等各層面書寫樹木的智慧,不僅是有史以來寫樹寫得最好的小說,也是最好看的小說。
⠀⠀⠀⠀⠀
接下來是有掛名推薦的幾本書籍,相當榮幸擔任博客來試讀偵探來賓的《#消失的匿名小說家》(https://bit.ly/3wVDKut),所有選擇隱姓埋名的暢銷作家,幾乎都存在無法與旁人言說的理由,這位莫德迪克森,性別不明、身份成謎,卻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處女作《密西西比狐步舞》好似橫空出世,橫掃各大排行榜。身為編輯助理的芙羅倫斯,生在美國一個平庸家庭,一直懷有作家夢,因此來到紐約,自視甚高又缺乏自信的她不願主動離開這個圈子,覺得自己缺乏伯樂,並非技不如人。在命運的安排下,一轉眼她已拎著打包妥善的行李遠離市區,斬斷與外界所有聯繫,芙羅倫斯成為在全世界唯二得知莫德迪克森真實身分的人,以助理身份戰戰兢兢身兼編輯與作家之間的橋梁,與崇拜多時的偶像同住一個屋簷下,如此人生的轉捩點,似乎不只是迎向夢寐以求的新生活,更與理想中的自己靠近了一大步,即將展開一趟久違的摩洛哥探險之旅。
⠀⠀⠀⠀⠀
另一本為《#巴黎圖書館》,嗜書如命的歐蒂兒不顧警察局長父親的反對,進入巴黎的美國圖書館工作,遇見了形形色色的館員與讀者,也和英國大使館專員的妻子瑪格麗特成為摯友,還與年輕警察保羅陷入熱戀。但甜蜜平靜的日子稍縱即逝,巴黎轉眼間蒙上戰爭的陰影,人心惶惶中,圖書館長芮德女士堅持每日正常開館,並寄出數萬本書到戰地前線和醫院鼓舞士氣。隨著局勢愈來愈壞,巴黎落入納粹的統治。但歐蒂兒和瑪格麗特仍嘗試穿越重重檢查哨,偷偷將違禁書籍送到猶太讀者手中。然而,瑪格麗特卻在一次送書途中被捕,藉由答應當納粹軍官的情人才得以脫身。歐蒂兒既感激好友與她分享因特權得來的物資,又無法壓抑嫉妒輕視的心理,忍不住將秘密說出口,卻不知這將摧毀摯友的人生,更將讓自己的餘生滿懷罪咎。
⠀⠀⠀⠀⠀
還有《房間》作者愛瑪唐納修呼應時事的新作《#星空下的隔離病房》,創作靈感來自作者 2018 年所讀到關於西班牙流感的史料,初稿完成之後便遇上 COVID-19 疫情侵襲歐美,這部小說的切時性和寫實色彩得到眾多讀者與書評家所肯定。1918 年愛爾蘭同時蔓延著獨立運動的烽火與致命的流感疫情,都柏林的醫院每日湧入發燒咳嗽的病患、送走一具具面色青黑的屍體,只能靠著勞累不堪的醫護人員與教會的救濟勉強維持運行。在正規產房之外,一間狹窄而簡陋的儲藏室被院方劃為臨時隔離區,所有出現流感症狀的待產婦女都將集中於此,由婦產科護士茱莉亞和熱心卻缺乏醫療訓練的助手布芮蒂,照顧三名病況不穩又即將臨盆的病患。在物資缺乏又孤立無援的絕境中,茱莉亞帶著布芮蒂奮力協助這些產婦準備迎接新生兒的來臨,傾聽她們的憂慮、孤獨與恐懼,卻難以阻止擴散的疫情與產程中的併發症威脅她們與胎兒的生命。而後,一位醫術精湛但背景成謎的女醫生走進病房,挽救性命危急的難產病患,但緝捕叛亂份子的警察也隨後闖進醫院搜索,使得陰鬱的院內更加人心惶惶。
⠀⠀⠀⠀⠀
以及,因電影而結識的同道好友也出書了,相當幸運能為 彭紹宇 Peng ShaoYu 的《#黑盒子裡的夢:電影裡的三倍長人生》擔任推薦人,長期閱讀他的優質影評至今,終於等到了這一天。曾受邀書寫多個觀影專欄,他的觀看範疇豐富多元,對影視動向、時事議題擁有敏銳的觀察。他的文字則具敏感共情的性格,擅於捕捉人物間埋藏的幽微互動,憐惜故事背後勾勒的細密情思。本書收錄 40 篇觀影筆記、兩本書籍閱讀心得,以及兩篇影視產業現況分析。從南韓商業類型片《一九八七》到歐洲藝術片《痛苦與榮耀》,從切合全球政治的《個資風暴:劍橋分析事件》到台灣新導演作品《返校》、《怪胎》、《蚵豐村》,同時涵納近年廣受好評的《婚姻故事》、《機智醫生生活》、《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等話。「黑盒子」既指電影院,也似飛航紀錄器,見證了觀影者在故事中的無盡追索。翻開這本書、參與飛行的我們才知道,原來故事裡頭追逐的每一道身影,皆是自己。電影,就是通往內在宇宙的那把鑰匙。
⠀⠀⠀⠀⠀
做過贈書活動的「#卡繆反抗三部曲」套書《#瘟疫》、《#反抗者》、《#正義者》仍得再提一次,除了《反抗者》已於 2014 年發行之外,三本同樣皆為翻譯品質保證的嚴慧瑩法文直譯。卡繆在他的札記裡規畫其創作預計分成幾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荒謬」系列,第二階段是「反抗」系列,第三階段是「審判」,第四階段是「愛」。可惜卡繆在第三階段創作初期便因車禍過世,第三階段只有小說《第一人》的殘稿,完整呈現的僅只前兩系列的作品。第一階段「荒謬系列」的作品是:小說《異鄉人》、論述《薛西弗斯的神話》、戲劇《卡里古拉》與《誤會》。第二階段「反抗系列」的作品是:小說《瘟疫》、論述《反抗者》、戲劇《正義者》。我們眼前的卡繆反抗三部曲套書,將卡繆的作品以他理想中規畫的方式來呈現,還原當年其發表作品的順序,三種類型的作品互相支援互相辯證,較為完整呈現作家的創作概念。另外,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彼得漢德克的另一本著作《#第二把劍:五月故事》也悄悄上市,一名女記者在報紙上寫了一篇針對他的文章,但不只是針對他而已,甚至指控他的母親其實是納粹的追隨者。他知道,他不能坐視不管,他必須為他母親復仇,不計一切代價,因為有些事情依靠法律並不一定能夠獲得解決,於是乎,受迫害者需要第二把劍,一把正義之劍,來消弭體制外的仇恨。以書寫做為銘刻,第二把劍就此而生。
⠀⠀⠀⠀⠀
影迷如我,《鬥陣俱樂部》作者恰克帕拉尼克的兩本作品也不容忽視,《#鬥陣寫作俱樂部》是他給新手作家的教戰手冊。從影響他至深的「寫作工作坊」談起,強調社群對一個作家的重要性,包括對觀眾大聲朗讀作品的好處,以及彼此間透過討論、反覆實驗而激盪出的暢銷小說寫作原則。除了經典分析、技術指導,也分享宣傳、撰寫廣告文案等當代作家的生活面貌,以及一條最重要、也最容易被忽視的真理:所有的寫作者都是孤獨愛好者,但寫作這件事情,是一場貨真價實的團體戰。更想讀他的《#革命的那一天》,敘述新的社會學理論興起,人們相信年輕男性對社會有害,政府計畫將全國年輕男性送上戰場,一鼓作氣將他們全都炸死。於此同時,神祕小書煽動著革命的號角也終於響起 ── 那一天,原先的掌權者、菁英,以及媒體記者都遭到殘忍殺害,所有權力關係重新洗牌,人們建立起三大完美王國:高加索邦、黑托邦、同志亞,不再有父權社會的壓迫、被白人欺凌的有色人種,以及遭異性戀排擠的同志族群。《鬥陣俱樂部》出版後二十二年,帕拉尼克訪談許多極端分子寫就《革命的那一天》,彷彿延續了未竟的「破壞計畫」。他自言,這本書將讓所有人備受冒犯:從偏見、歧視到陰謀論與分裂主義,他刻畫出只顧個人利益的政客,以及民粹、假新聞、消費主義大行其道的社會。
⠀⠀⠀⠀⠀
這套亦為重點書,韓國性暴力事件全紀錄:《我是金智恩》與《您已登入N號房》。《#我是金智恩:揭發安熙正,權勢性侵受害者的劫後重生》敘述「金智恩」這個名字,因「安熙正性暴力受害者」而為世人所知。她在遭受四次性侵及數不盡的性騷擾、猥褻後,決定挺身而出,揭發南韓政治明星安熙正的惡行,她的勇氣卻沒有得到世界的諒解,反而遭受更多無情質疑。沒有人在乎金智恩是個必須為生計奔波、不能失業的約聘職,是遭到同事性騷擾,卻被告誡要以大局為重的女性,是上司說 YES 她就不能說 NO,必須絕對封口的「殉葬組」,而在那一切之前 ── 金智恩也是一個人。聆聽她的吶喊,正視她的遭遇,這是我們應該實現的正義。《#您已登入N號房:韓國史上最大宗數位性暴力犯罪吹哨者「追蹤團火花」直擊實錄》,在 Telegram 聊天室裡,加害者散佈非法拍攝影像、脅迫未成年自拍,惡意合成熟人照片,發表性騷擾及厭女言論,甚至以此獲利。加害者毫無愧意,事先擬好撤退守則;被害者飽受威脅,獨自恐懼,甚至成為玩物也一無所知;旁觀者從起初的震驚、真相的刺激,最後隨著時間,遺忘那個黑暗的平行世界。N 號房事件最初報案人、首位報導者 ──「追蹤團火花」現身說法,這是「記者」火與煓,對 N 號房事件誓不放棄的心路歷程,更是「女性」火與煓,意識社會的性別不平等、勇於發聲的成長故事。
⠀⠀⠀⠀⠀
身為 RBG 的支持者,在改編電影與紀錄片後,此本《「#我反對!」不恐龍大法官 RBG 第一手珍貴訪談錄:橫跨近 30 年,13 場關於愛、自由、人生及法律的對話》等了好久,此書作者 Jeffrey Rosen 為美國國家憲法中心主任兼執行長,也是她的好友,藉由多年來一系列與金斯柏格的對談,呈現最有血有肉的 RBG,讓人一覽這位不平凡的女性平易近人且不為人知的一面,和她在法律執行面向上無比縝密、超越時代的思索。對談從九○年代開始,延續到川普時代:剖析「羅訴韋德案」的利弊;笑談與丈夫的鶼鰈情深;分析 #MeToo 運動的崛起;討論最希望被推翻的判決;也分享如何擁有充實又富有同理心的人生,以及她對最高法院的未來展望。這部難能可貴的訪談錄展現了真實的金斯伯格,一個擁有鋼鐵般決心,以最高標準要求自我,同時竭盡畢生所能、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偉大人格。
⠀⠀⠀⠀⠀
還有,一本厚厚的 Pip Williams《#失落詞詞典》,被譽為今年最好看的歷史小說。故事設定於 1857 年,倫敦語文學會決定展開一個百年大計畫:編纂一部史上最權威、完整的英語大詞典。以詹姆斯莫瑞博士為首組成的詞典編纂師團隊,公開向天下徵求詞彙,並於牛津建造「累牘院」做為工作室。每天,雪片般的詞彙從世界各地寄來,由詞典編纂師一一檢視、篩選,並寫下最終定義。詞典編纂師的女兒艾絲玫尼克爾在文字的包圍下長大,從小就對詞彙情有獨鍾,每當遇到挫折,某個詞彙的定義總帶給她救贖。但最吸引她注意的,是那些被男性編纂師們忽略、鄙視或丟棄的詞彙,而這些詞絕大多數是關於女性。「經血」是骯髒不潔、「陰道」是猥褻詞彙,而女僕、廚娘經常使用的詞彙,沒有一個被收錄在大詞典中。她開始偷偷收集這些被她稱為「失落詞」的詞彙,她從累牘院中拿走被詞典編纂師淘汰、遺忘的詞彙,決定自己寫下從市場、妓女、女僕那邊聽到的各種用詞,並將她們口中的話語化為正式引文。這些詞彙靜靜躺在箱中許多年,直到婦女運動、一次大戰接連爆發,新的可能在歷史的波瀾中悄然生發。那是文字最美好的時代,也是戰爭迫在眉睫、女性運動風起雲湧的時代,而在宛如隔絕所有外界紛擾的累牘院中,實則見證著一切的歷史流轉。本書故事基於真實事件,透過瑰麗的文字與翔實考察,鮮活重現出詞典編纂師的工作與大詞典的編輯細節,更講述了在充滿巨變的十九至二十世紀,一個隱藏在男性書寫歷史背後的動人故事。
⠀⠀⠀⠀⠀
另一方面,相當感興趣的兩部華文作品,臺灣史小說名家陳耀昌的《#島之曦》,是繼《福爾摩沙三族記》、《傀儡花》後的重磅力作。隨作家之筆,彷若回到日治時期,體會了「臺灣社運先鋒」盧丙丁及「臺灣歌唱藝術家」林氏好伉儷之間的才情、使命與志業,也認識了引領臺灣文化啟蒙運動的「臺灣文化協會」,以及政治上第一個政黨「臺灣民眾黨」的風起雲湧與興衰歷程。全書以主角盧丙丁串出那一代掀起「臺灣意識」的各行各路知識份子,呈現 1920 至 1930 那個臺灣社會運動最蓬勃的年代,穿插漢生病奮鬥史;同時也藉歌唱藝術家林氏好的故事,帶出曲盤時期流行音樂盛況,生動刻劃著那個臺灣意識最蓬勃、心靈最熾烈的時代。其次為時報文學首獎白樵的第一本作品《#末日儲藏室》,跨越同志、異性戀、異文化議題的小說,探討了後殖民、強權、跨文化等主題。曾經留學法國的白樵當年因一場重病,在巴黎送急診室,昏迷兩個月,與死神擦身而過,脖子留下了插管的痕跡,他笑稱:「這是巴黎給我的刺青。」雖然不得不放棄當地的學業,歸國後仍努力寫作,屢獲大獎。八篇短篇小說切分為三輯:從描繪掙扎於歐洲生活各式角色的「他者」,翻轉自我身世的「邊界」,最後讓渡於台北「我城」的回歸之旅。白樵的文字乍看十分華麗,實則以冷靜視角包裹著濃烈的情感,透過篇篇迷人的小說,不但坦露青春回憶與情慾冒險,同時也如多面稜角鏡般,呈現他對東西文化消長以及殖民位階的探索與詮釋。
⠀⠀⠀⠀⠀
2020 年本屋大賞第二名的作品也在最近的新書裡,《山茶花文具店》、《蝸牛食堂》之後小川糸帶來了生涯最觸動人心的小說《#獅子的點心》。在人生的最後一刻,你想吃什麼呢?雫離開了一手拉拔自己長大的父親,獨自一人生活並努力對抗病魔。某天,醫生向她宣告了餘命,瀨戶內海的檸檬島上的獅子家園,是雫選擇度過餘生的地方。在平靜的島嶼風光中,思考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每個星期日,獅子家園都會安排「點心時間」,讓入住者能再次品嚐到充滿回憶的點心,但雫遲遲沒有做出選擇。還有另一本看起來相當有趣的犯罪小說《#好女孩的謀殺調查報告》,五年前,17 歲少女安蒂無端失蹤,警方斷定安蒂的男友沙爾是殺人凶手,這位唯一凶嫌卻在數天後被人發現自殺身亡,警方也草草結案。根據統計,在所有失蹤案當中,只有 1% 不曾找到失蹤者,0.25% 失蹤者尋獲時已經死亡。五年後,少女小琵為了寫學校報告,大膽重提整座小鎮都避而不談的安蒂案,更打算為死去的沙爾平反。根據失蹤案當晚一場聚會,小琵在臉書貼文、通聯紀錄中推敲出,當晚說謊的不止一人,安蒂生前不為人知的祕密更一一暴露而出。隨著蒐集來的日記、對話紀錄、關係人訪談,嫌疑犯名單愈來愈長,逐步接近校園人際關係和小鎮生活的黑暗面。她開始意識到,調查結果可能會傷害到還活著的人,更重要的,在收到一張又一張威脅紙條之後,她開始擔憂,自己有辦法活到親手揭露真凶的那一刻嗎?
⠀⠀⠀⠀⠀
最後兩本,其中一本是尚未正式介紹過的電影相關作品《#奉俊昊上層與下層的背後》,從近年的《寄生上流》、《玉子》、《末日列車》,到早年的《非常母親》、《駭人怪物》、《殺人回憶》、《綁架門口狗》,韓國重量級影評人李東振就奉俊昊二十年間所拍攝出的七部長片,深入剖析其電影語言、作品思想,收錄精采影評、完整訪談,帶領觀眾一起踏上這條以電影為媒介的社會與人性探索之路。另一本為屬於讀詩人的圖像小說《#辛波絲卡拼貼人生》,以傳記、報導、訪談為底,用漫畫、拼貼和詩句佈局,明快呈現辛波絲卡的人生跑馬燈。就像翻閱一本人生快照,從中能見辛波絲卡的感情、交友、嗜好、寫作、工作、政治立場和獲獎經歷。作為敘事主線的水彩漫畫,既有印象派的朦朧,又有表現主義的大膽;犀利又詼諧的黑白攝影拼貼則具有轉場功能,兩者銜接,將辛波絲卡平凡又壯麗的生命軌跡流暢地小說化。傳記和創作的疊加、漫畫和拼貼的銜接、詩句和人生的交融,多樣化的藝術形式讓本書不僅止於用圖像訴說詩人的生平,更以小見大地彰顯了詩歌和拼貼、拼貼和人生、人生和詩歌的共相。
⠀⠀⠀⠀⠀
⠀⠀⠀⠀⠀
⠀⠀⠀⠀⠀
(以上文字部分節錄自出版社書介。)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5萬的網紅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記得打開CC字幕 #墨西哥毒梟 ✔︎ 成為志祺七七會員:http://bit.ly/join_shasha77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 の 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
「地 冥 末日 十 七」的推薦目錄:
- 關於地 冥 末日 十 七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地 冥 末日 十 七 在 李怡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地 冥 末日 十 七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地 冥 末日 十 七 在 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地 冥 末日 十 七 在 PILI 霹靂布袋戲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地 冥 末日 十 七 在 PILI 霹靂布袋戲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地 冥 末日 十 七 在 [霹靂]斬魔錄51~55 隨意寫寫地冥與奉天逍遙- 看板Palmar_Drama 的評價
- 關於地 冥 末日 十 七 在 霹靂布袋戲 的評價
- 關於地 冥 末日 十 七 在 [霹靂] 3D激戰天下公仔《地冥》 - 看板Palmar_Drama 的評價
地 冥 末日 十 七 在 李怡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舊作選篇(之44)
血月的警示
(今晚7時,將會出現「超級血月」,「月全食」適逢「全年最大滿月」,呈暗紅色,面積亦較正常大14%。上次血月出現在2018年,我在那一年2月5日寫過一文,現略作改動,予以轉刊。)
2018年1月31日晚上,天空出現一個月內兩次滿月的超級「藍月亮」、月全食,以及在地球的大氣層散射下月亮轉為血紅色的現象。香港不少人相互轉發所拍到的血月。北京傳出月亮轉色而致驚人大紅的連環景觀。
從古書中,可以看到血月的一些警示。
《聖經》「啟示錄」第6章12節:「我又見啟六印時、地大震、日黑如褐、月變爲血」。這是對世界末日從第一印至第六印的啟示:地大震,白日變黑,月現血紅色。是末日降臨的最後徵兆。
此前出現超級藍血月全食是距今155年前的1866年3月31日。清代詩人李慈銘步出屋門,仰望夜空,見「月赤如血」,於是他在日記中抄錄了《南齊書·五行志》中一段文字:「明帝永泰元年四月癸亥,月蝕,色赤如血」,三日後大司馬王敬則舉兵造反。時維西元498年5月18日。
李慈銘抄錄《南齊書》後數十年,1900年庚子年,發生了義和團仇洋排外的清代「文革」——庚子之亂。這一年,學者戴愚庵見月出,「其大十倍於平常,其色初黃於橙,繼紅於血」。詩人黃曾源在一首《庚子前紀事》詩中,寫下:「遙空如血月無光,指點神燈起北方」。他在自注中指紅燈是義和團人造的神跡,並說「如血月」那一天是「四月十七夜」,即1900年5月15日。
西元前西漢的易學大師京房(前77—前37年)在《周易妖占》中從《易經》演釋血月的徵兆:「月變色……赤為爭與兵」;「赤氣覆月,如血光,大旱,人民飢千里」。意指血月帶來兵災和旱災。
在陰陽五行中,月是與太陽相對的「太陰」,屬水。而赤日炎炎似火燒,赤屬火。當夜涼如水的月亮顯出赤色時,也就是水火相剋,乃爭鬥之象,因此血月成為爭與兵的預兆。
在西漢京房之後幾乎所有關於血月徵兆的解釋,都離不開戰亂與乾旱。《隋書·天文志》:「若於夜則月赤,將旱且風」;唐《開元占經》總括歷代五行占驗,關於血月的記述全部與戰爭相關。元末編纂《宋史》,在《天文志》「月變色」一條,寫道:「(月)赤,兵、旱」。
神秘學雖未有充實的科學根據,但倘若累累應驗,就不能不引起警惕。古代將天象與人事緊密的聯繫,稱為「天人感應」,即上天藉天象和災異,對帝王(及絕對權力)作警示或認可。帝王在災變的警示下,往往會下「罪己詔」。
現代專制政權是不畏天的,故不會下「罪己詔」。諸葛亮罵死王朗的句子,亦與時政契合:「廟堂之上,朽木為官;殿陛之間,禽獸食祿。狼心狗肺之輩,滾滾當道,奴顏婢膝之徒,紛紛秉政」。特大的血月,或警示冥冥之中,自有定數。
總括來說,在中西文化中,血月都是不祥的徵兆。血月的警示並非針對所有社會,但有類似腐朽的社會,就要留意由權爭而導致血光的災變了。
地 冥 末日 十 七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約瑟夫‧布羅茨基詩中的巴洛克敘事 ◎蕭宇翔
“It seems that what art strives for is to be
precise and not to tell us lies, because
its fundamental law undoubtedly
asserts the independence of details.”
from The Candlestick by Joseph Brodsky
|賦格與俄語
布羅茨基曾自言,最早教會他詩歌結構的啟蒙老師即巴赫(J.S. Bach)。與其說音樂值得詩歌嚮往,不如說這是藝術具備的公分母,在這點上,布氏幾乎發展了一整套韻律理論,藉音樂的特性深刻地反觀詩歌。他認為:「所謂詩中的音樂,在本質上乃是時間被重組達到這樣的程度,使得詩的內容被置於一種在語言上不可避免的、可記憶的聚焦中。換句話說,聲音是時間在詩中的所在地,是一個背景,在這個背景的襯托下,內容獲得一種立體感。」(註一)「包括音質、音高和速度,詩歌韻律本身就是精神強度,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替代,它們甚至不能替代彼此。韻律的不同是呼吸和心跳的不同。韻式的不同是大腦功能的不同。」(註二)音樂是以音符與節拍承載時間,而對詩歌而言則是韻律和語氣,如何藉此重構時間(或說面對消逝),此即作詩法。
從各種層面來講,巴赫的作曲法和布羅茨基的作詩法的確相像得不可思議。譬如巴赫窮盡一生不斷改進的的賦格曲式,宣示了一整個巴洛克時代的成就。賦格可分成兩大類:一種輕快簡單如舞曲,風格飄逸;另一種則結構嚴謹,由層層模進所交織串聯,厚重而壯麗。這兩種風格剛好可以蓋括布羅茨基一生的詩風。
如同巴赫的音樂,布羅茨基的詩風同樣既古典又現代,事實上,布氏認為:「現代主義無非是古典的東西的一種邏輯結果──濃縮和簡潔。」(註三)這是因為在俄羅斯,布氏生長的城市,彼得堡──基本上就是這樣一個混合體,古典主義從未有過如此充裕的空間去填充現代,幾百年裡義大利的建築師紛至沓來,抑揚格節奏在這裡自然如鵝卵石,布氏認為,彼得堡不僅是俄羅斯詩歌的搖籃,更是作詩法的搖籃,在曼德爾施塔姆的詩中足以看見彼得堡的天使壁畫、金色尖頂、柱廊、壁龕,當然還有文明的末日景觀。(註四)
於是我們看到布羅茨基在遵守嚴格韻律之餘,常以古典的耐心,巴洛克式的句法層層雕琢、延展,甚至在長詩〈戈爾布諾夫與戈爾恰科夫〉裡,將兩名精神病患的交談分切為片斷的組詩,相互衝突而又離不開彼此的兩人,類似區分大腦兩半球官能的對稱,這表現在詩章結構、內容的平行現象和各章編排的對稱與反差。十四章標題的總合構成了「十四行詩」一樣的文本。對稱嚴格之外,十四章的篇幅是均等的:各有一百行,第一章和第十三章例外,是九十九行。所有「對話」的各章都用十行詩節,每節各有五個同樣的對偶的韻腳,這無疑是强調二重性的又一種方法。(註五)巴赫以同樣的方式創作賦格曲並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在音樂裡,這稱作對位法。總總精妙的巧合不僅讓我揣想,巴赫之於布羅茨基,是否如坂本龍一之於德布希,認為自己是前者的轉世。
然而,詩歌畢竟是獨立於音樂的另一種藝術,其最重要的素材不是音符與節拍,而是語言。布氏對於自己的母語同樣有著系統性的見解,他認為俄語是一種曲折變化非常大的語言,你會發現名詞可以輕易地坐在句尾,而這個名詞(或形容詞或動詞)的字尾會根據性、數和格的不同而產生各種變化。所有這一切,會在你以任何特定文字表達某個觀念時,使該觀念具有立體感,有時候還會銳化和發展該觀念。從句複雜、格言式的迴旋,是大部分俄羅斯文學的慣用手段。(註六)
就語法的錯綜而言,名詞常常自鳴得意地坐在句尾,對於主要力量不在於陳述而在於從句的俄語是相當便利的。此非「不是/就是」的分析性語言──而是「儘管」的綜合性語言。如同一張鈔票換成零錢,每一個陳述的意念在俄語中立即蕈狀雲似地擴散,發展成其對立面,而其句法最愛表達的莫過於懷疑和自貶。(註七)
因此俄語詩歌總的來說不十分講究主題,它的基本技術是拐彎抹角,從不同角度接近主題。直截了當地處理題材,那是英語詩歌的顯著特徵。但在俄語詩歌中,它只是在這行或那行中演練一下,詩人接著繼續朝別的東西去了;它很少構成一整首詩。主題和概念,不管它們重要與否,都只是材料。(註八)
依憑著俄語的不規則語法,離題這件事可想而知卻又非同尋常,原因是它並非由情節的要求而引起,更多是語言本身──意識流不是源自意識,而是源自一個詞,這個詞改變或重新定位你的意識。(註九)數世紀俄語聖殿的「文字辮子」,不可避免地要提到尼古拉‧列斯科夫對高度個人化敘述的偏好(skaz),果戈里的諷刺性史詩傾向,杜斯妥也夫斯基那滾雪球般、狂熱得令人窒息的措辭用語大雜燴。(註十)
總的來說,布氏認為,俄羅斯詩歌樹立了一個道德純粹性和堅定性的典範,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於保存所謂古典形式而又不給內容帶來任何損害。(註十一)而他與普希金、曼德爾施塔姆、阿赫瑪托娃、古米廖夫,繼承了這些傳統。除此之外,俄羅斯歷史與現實的噸級質量,同樣可視為此種巴洛克作詩法誕生的要素,因為通過在細節上精確複製現實,往往便能產生足夠超現實與荒誕的效果。
布羅茨基身為一個現代人,其語言與內容定然比起生活在古典時期的人更感飢渴、躁動,正因如此,布氏所使用的古典形式與韻律乘載了一股力量,這力量總是從內部試圖吞噬並篡奪本體,形成詩歌內部的最大靜摩擦力,一旦觸發就會以加速度往前衝破。對付這種力量,人類需要古典的耐心,無怪乎布羅茨基經常引用奧登的話:「讚美一切詩歌格律,它們拒絕自動反應,強迫我們三思而行,擺脫自我之束縛。」(註十二)
|呈示部──黑馬
這是一首完成於1962年7月28日的短詩,只有三十五行,布羅茨基只有二十二歲,然而已暴露出布氏善於綿延鋪陳的作詩法──布氏開頭動用了二十八行,傾全力試圖描述黑色的荒野中一匹馬到底有多黑,一系列的形容包括:那馬腿比夜色還黑因此不能融入夜色、黑得沒有影子、黑如針的內部、如穀糧正藏身的地窖,或肋骨間一座空洞胸腔,眼中甚至傾瀉出黑色的光芒......有人說這是俄羅斯式的想像力,實際上,不如說,這是俄羅斯現實的質量,其形容依靠的不是修辭,而是物理或光學,當然還有作者敏感纖細的一顆心。布氏曾引用芥川龍之介的話來形容自己:「我沒有原則,我擁有的只是神經。」(註十三)
一首詩的主要特徵必然是最後一行,不管一件藝術作品包含甚麼,它都會奔向結局,而結局確定詩的形式並拒絕復活。(註十四)〈黑馬〉驚人的結尾,的確拒絕了復活,但與其說是死亡的手勢,毋寧說是「第二次誕生」,這手勢的反轉向讀者指認生活的嶄新,正如馬奎斯《百年孤寂》的開篇:「世界太新,很多事物還沒有名字,必須用手指頭伸手去指。」〈黑馬〉是一首奇蹟之詩,其震懾力或許只有里爾克的〈無頭的阿波羅像〉能匹敵。因為它們做到了同一件事:提醒一個人的被動地位。當我們以為是我們是主格,是觀察者,是生活的主宰,並因此可以置身事外。實際上,某種東西正在高處端詳、物色,伸手指向我們。我們的生活是被選擇的,遠非自己所選。這匹黑馬或是繆斯的化身,也可能是黑帝斯,無論如何,宿命引領牠找上我們,並且,我們必須學會如何駕馭,否則將就被牠踐踏或遺棄。
「為何要將蹄下樹枝踩得沙沙作響?
為何要湧動眼中黑色的光芒?
他來到我們之中尋找一名騎手。」──〈黑馬〉末三句,蕭宇翔譯
|展開部──給約翰‧多恩的大哀歌
〈給約翰‧多恩的大哀歌〉創作於〈黑馬〉的隔一年,顯然他自覺抓到了某種可善加發展的作詩法。這兩百二十七行的輓歌體詩作,十足展現了俄羅斯古典式的耐心,那年布羅茨基只有二十三歲。誰敢將巴黎聖母院的工程交給一個二十三歲的小夥子?因此,當阿赫瑪托娃讀到此詩時驚嘆:「約瑟夫,您自己也不明白您都寫了什麼!」也並非沒有道理。但誰能料到這是讚賞?
布氏的作詩法顯然是致敬,因為他曾譯過多恩的詩作。其詩意冥想往往表現於展開、放大的隱喻。這樣的隱喻和比擬方式又稱為「協奏曲」(來自意大利語concetto,「虛構」,在這裡的意思不是臆想,而是思想的提煉,想象的建構 )。「協奏曲」是全歐洲巴洛克風格的典型特點。(註十五)布氏透過這種方法來重構現實,試圖藉現實質量的高度來還原多恩的死亡。
開頭以「約翰‧多恩入睡了,周圍的一切都已入睡」作為梁柱,接著便是繁複的雕塑、大量裝飾、戲劇性的突出處,其中有關睡眠的動詞出現了五十二種:沉睡、入睡、酣睡、安眠、打盹、睡了,諸如此類,並附上了一百四十三個睡著的物件,包括門閘、窗幔、木柴、窗外下著的雪、監獄、城堡、貓狗、倫敦廣袤的大地、森林與海、大批書籍、人們頭頂上的天使們、地獄與天堂、上帝與惡魔、所有詩行、語言之河、韻律、真理、一切,全都睡著,一步步將敘事的時空拓幅,同時以特寫鏡頭加強景深,並不時跳回重覆的同一句:「全都入睡了,約翰‧多恩入睡了」,彷彿約翰‧多恩既渺小、單一,又等同於萬物──這輕盈、飄逸與向下俯瞰的視角正暗示多恩的死亡,因為只有靈魂可以達到這樣的高度與抽離。這是大沉寂。而到了第九十九行,布氏的聲音才終於介入,扮演多恩的靈魂,這究竟是多恩的獨白,還是布氏與多恩的對話?或許兩者皆是。但絕不可能是布氏的獨白,因為他抗拒以別人的死亡來行自我的抒情,他害怕自己的呢喃蓋過了死者的哭聲。
「是你嗎?加百列,在這寒冬
嚎哭,獨自一人,在黑暗中,帶著號角?
不,這是我,你的靈魂,約翰‧多恩。
我獨自在這高空滿懷悲傷
因為我用自己了勞動創造了
枷鎖般沉重的情感、思緒
你帶著這樣的重負
在激情中,在罪孽中卻飛得更高」──節錄〈給約翰·多恩的大哀歌〉,婁自良譯
|再現部──歷史的填縫與增長
布羅茨基的傳記作者列夫‧洛謝夫認為,顯然由於某些內在的原因,布氏感到有必要完成十七世紀的功課,彌補俄羅斯詩史的缺口。這種巴洛克式的敘事詩體在20世紀俄羅斯抒情詩中被視為陳舊的或處於過渡狀態。19世紀「詩體故事」是相當流行的:普希金的《未卜先知的奧列格之歌》、雷列耶夫的《沉思》,托爾斯泰的歷史題材的抒情敘事詩,或如普希金的《箭毒木》、萊蒙托夫的《將死的鬥士》、涅克拉索夫的《毛髮》——這些只是九牛身上的一根毛。(註十六)
到20世紀這種體裁過時了。這些大量有故事情節的詩「是民眾容易懂的」,其實就是蘇維埃俄羅斯文化產品的思想檢查官容易懂,當然,也只有這樣的詩才能服務於宣傳目的。但高雅的現代派俄語詩幾乎完全排除了故事情節。於是早期馬雅可夫斯基或茨維塔耶娃激情洋溢的抒情詩,阿赫瑪托娃情感含蓄的自我反思,曼德爾施塔姆關於文化學的冥思,便傾向於極其準確的自我表現。這種純抒情詩的理想是——作者和作品的「我」的完全同一。這一類抒情詩總是充滿激情,而且詩里的情感總是明確地表現。甚至俄羅斯現代派的長篇敘事詩也是內心的傾訴。(註十七)
然而,俄羅斯的過期品,在那個時期的英語詩歌中卻是典範。托馬斯·哈代、W.B.葉慈、羅伯特·弗羅斯特、Т.S.艾略特、W.H.奧登同樣地既寫第一人稱的詩,也寫關於「別人」的故事。他們對虛構人物進行細致的心理描寫,詳細地描述他們的生活場景,往往在詩中使用直接引語。(註十八)弗羅斯特尤其受布氏推崇,他在訪談中提到:「弗羅斯特的敘事的主要力量——與其說是記述,不如說是對話。弗羅斯特筆下的情節照例發生在四壁之內。兩個人彼此交談(令人驚嘆的是他們在彼此之間什麽話不說!)。弗羅斯特筆下的對話包含一切必要的情景說明,一切必要的舞台指示。描述了佈景、動作。這是古希臘意義上的悲劇,簡直就是一齣芭蕾舞劇。」抒情作品的戲劇化,利用「舞台」、「演員」,使他可以包羅萬象地轉述日常生活的可怖、荒誕,而在浪漫主義抒情獨白的傳統形式中,存在主義悲劇很容易就被偷換成個人的抱怨。(註十九)
布羅茨基從海洋的另一頭提領了勇氣,證明了復古與先鋒並非反義詞,而是「創造」的兩種釋義。前文提到的某種「內在的原因」,正是這跨洋閱讀的效應,從海的另一頭遠望,看到的不是自己的祖國,而是整個世界。因此俄羅斯歷史自覺的根本問題才會產生:是歐洲還是亞洲?對布羅茨基來說,歐洲從它的希臘化源頭開始,就是和諧(結構性)、運動、生命。亞洲是混亂(無結構性)、靜止、死亡。布羅茨基總是把地理(或地緣政治)主題表現於嚴格的對立模式的框架之內:亞洲——西方,伊斯蘭教——基督教,樹林——海洋,冷——熱 。「那裡的氣候也是靜止的,在那個國家……」(〈獻給約翰·多恩的大哀歌〉),與此同時西方文明正往前邁進。(註二十)
「……死亡是模糊的,
就像亞洲的輪廓。」──節錄〈1972年〉,婁自良譯
|結語──未完成的賦格
某些「內在的原因」以其迴避、模糊、朦朧的句式,提醒了我們作者論的重要性。布羅茨基之所以會大量閱讀英美詩歌,是因為那時候他被放逐到俄羅斯北方的諾林斯卡亞村去做苦役,這荒涼之地人口稀少,被森林和凍原所覆蓋,蘇聯時期甚至用做核彈試爆。然而重點在於,那裡的環境從17世紀起就很少變化。那是一個停滯甚至往回走的時空,作為放逐和讀詩的場所再適合不過,某種層面上來講,兩者是同一回事,因為緊接而來的總是孤獨,和絕對的遠景。
布羅茨基在那十八個月裡研讀翻譯了大量的英美詩歌,這直接造成了布氏詩體範圍的急劇擴大。這急劇的變化表現在詩的個性的結構,因而布羅茨基急需自我表現的新形式,或者說,新的作詩法找上了他,而他逼迫自己學會如何駕馭,並樂在其中。
其後的流亡也是意料中事,因為詩人的倫理態度,事實上還有詩人的性情,都是由詩人的美學決定和塑造的。這就是為什麼詩人總是發現自己始終與社會現實格格不入。(註二十一)故而當同時代的俄羅斯詩歌傾向減法與抒情時,布羅茨基則使用加法,並盡可能隱匿自己的音色;當蘇聯政府在拆除舊建築、發射衛星、造火箭時,布羅茨基則面向女神柱、迴廊、雕刻與大理石紋。而數十年的流亡經驗在時空幅度與心靈程度上的擴大比起放逐有過之而無不及,帶給布羅茨基更強的漂流加速度,一種從語言本身向外的擴張與膨脹,並且更多謙卑,及更加堅定的作詩法。
奧登曾對布羅茨基說:「J.S.巴赫是非常幸運的。當他想讚美上帝時,他便寫一首眾讚歌或一首康塔塔,直接唱給全能者聽。」的確,只要聽過巴赫最後的「未完成的賦格」,便能感受到那竭力向上攀升的意念,與其說巴赫試圖趨近完美,不如說是親近上帝。
然而在普希金說過「上帝像俄羅斯一樣哀傷」,並且布羅茨基模仿了這個句式,寫出:「死亡像亞洲的輪廓」之後,上帝不再是信仰的對象,或許死亡才是。但這並不妨礙布羅茨基的幸運,或許他比巴赫更加幸運,因為上帝畢竟不是一陣音樂,而就布羅茨基對死亡的信仰而言,他認為,寫詩正是練習死亡。因為死亡並非逃避,而具備激活現實的效用,藉此我們活下去,傾全力。(註二十二)這就是為甚麼詩人之死這個說法比起詩人之生聽起來更加具體,因為「詩人」與「生」本是同義反覆,而詩人之死揭示了一首詩的完成,因為藝術終將奔向結局。
世人最後一次見到布羅茨基是在1996年1月27日,亞歷山大‧蘇默金和他們的共同朋友鋼琴家伊莉莎白‧萊昂斯卡亞拜訪了他。妻子瑪麗亞準備了美好的晚餐,以及提拉米蘇,布羅茨基狀態良好,在庭院的草地上喝了高強度的瑞典伏特加,並且一定,他抽了好幾根菸,伊莉莎白即興彈了幾曲鋼琴。深夜,在祝妻子晚安後,布羅茨基說他還得繼續工作,便走進書房。窗外,一團世紀末的烏雲在月亮的催化下像是一顆孤獨的大腦,而星星閃亮如電子迴路,閃爍著隱藏的靈光。他站著抽菸,吸氣的時候眉頭深鎖,那貪婪的胸腔彷彿要將所有元素納入懷中,就像他所使用的語言,永遠不滿,於是只能撲向自己。而當他吐氣時,就像是壞掉的噴火器,以掃射的方式噴濺煙硝,不時岔出幾道烈焰,其熱度足以蒸發貝加爾湖。瑪麗亞在早晨的地板上發現了他,門開著,他正試圖離開房間,臉流血,眼鏡也撞壞了。一根尚未點燃的香菸掉落地面,開門時必然還在滾動,而布羅茨基的心臟必然也還在跳動,儘管再微弱。
最後順帶一提,「賦格」的字源一般認為來自拉丁文的「追逐」或「飛翔」,在義大利語中則是「逃走」。而在俄語裡,如果由布羅茨基親自發音的話,應是絕對的沉默,其理由無比高貴。因為「流亡」這個詞對他而言從來都是一種傲慢或張揚,他認為,這無非是將個人的苦難作為標籤特別化,但他仍難擺脫這段經驗,包括接踵而至的加冕與議論。如今,他以永遠的沉默終結了它。正如布氏自己的詩句:
「黑暗恢復了光明修復不了的東西。」——節錄〈論愛情〉,曹馭博譯
|註解
註一: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1940-1997)《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哀泣的謬思〉p.37-41, 〈在但丁的陰影下〉p.80,〈論W.H.奧登的《1939年9月1日》〉P.263-304,〈取悅一個影子〉p.314
註二: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文明的孩子〉p.118
註三: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空中災難〉,p.236
註四: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文明的孩子〉p.109-110
註五:參見《布羅茨基詩歌全集‧第一卷‧上》,上海譯文出版社,〈佩爾修斯之盾〉p.77
註六: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哀泣的謬思〉p.28
註七: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自然力〉p.133-134
註八: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文明的孩子〉p.105-106
註九: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自然力〉p.134
註十: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空中災難〉,p.249
註十一: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文明的孩子〉p.119
註十二:奧登(W.H. Auden,1907-1973)英語詩人,生於英國,1947年入籍美國,是將布羅茨基引入國際詩壇的關鍵人物。此兩句詩引自奧登的組詩〈短詩集之二〉。
註十三: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水印‧魂繫威尼斯》,上海譯文出版社,p.19
註十四: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文明的孩子〉p.102
註十五: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布羅茨基詩歌全集‧第一卷‧上》,上海譯文出版社,〈佩爾修斯之盾〉p.55
註十六: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布羅茨基詩歌全集‧第一卷‧上》,上海譯文出版社,〈佩爾修斯之盾〉p.58-60
註十七: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布羅茨基詩歌全集‧第一卷‧上》,上海譯文出版社,〈佩爾修斯之盾〉p.60
註十八: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布羅茨基詩歌全集‧第一卷‧上》,上海譯文出版社,〈佩爾修斯之盾〉p.61
註十九: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布羅茨基詩歌全集‧第一卷‧上》,上海譯文出版社,〈佩爾修斯之盾〉p.61-62
註二十: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布羅茨基詩歌全集‧第一卷‧上》,上海譯文出版社,〈佩爾修斯之盾〉p.92
註二十一: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文明的孩子〉p.117
註二十二: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文明的孩子〉p.102
--
美術設計:Sorrow沙若
圖片來源:Sorrow沙若
--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2/20210203.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布羅茨基 #巴洛克 #賦格 #黑馬 #俄語 #巴赫 #蕭宇翔
地 冥 末日 十 七 在 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記得打開CC字幕 #墨西哥毒梟
✔︎ 成為志祺七七會員:http://bit.ly/join_shasha77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 の 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志祺七七 の 粉專 :http://bit.ly/shasha77_fb
各節重點:
00:40 毒梟打敗正規軍!?
02:15 毒品戰爭早已開始
03:45 墨西哥的販毒集團到底有多狂?
05:17 為什麼墨西哥販毒集團這麼猖獗?
06:44 我們的觀點
08:31 提問
08:45 掰比~別忘了訂閱!
【 製作團隊 】
|企劃:羊羊
|腳本:羊羊
|編輯:土龍
|剪輯後製:Pookie
|剪輯助理:絲繡 & 范范
|演出:志祺
——
【 本集參考資料 】
"→ 蔡明彥〈美國毒品問題與歐巴馬政府反毒戰略走向〉
→ Netflix影集「毒梟矮子」本尊 嗜血無良判終身監禁:http://bit.ly/36Db0ei
→ 每小時4人被殺:史上最血腥的一年,墨西哥2018謀殺暴增15%:http://bit.ly/2CeAqkx
→ 墨西哥派遣精銳部隊巡城 獲美國協助打擊槍械走私:http://bit.ly/2CiNc1f
→ 毒梟重兵攻城劫囚太囂張 墨西哥特種部隊「現在要出征」庫利亞坎:http://bit.ly/2CgQj9Q
→ 國際關鍵字 #Culiacán:墨西哥毒梟重武裝攻城,劫獄搶回「矮子」古茲曼之子:http://bit.ly/32GWBLQ
→ 盜亦有道? 墨西哥毒梟家族願負擔槍戰死傷者費用:http://bit.ly/2qpu5Qs
→ 打不過毒梟放走販毒集團少主 墨西哥總統遭譙翻:http://bit.ly/2QFRND7
→ 墨西哥抓毒梟 警竟「打輸」放人:http://bit.ly/2Oa9XeM
→ 毒梟收買了墨西哥總統?美國開庭審判「矮子」古茲曼:http://bit.ly/2qrr4zE
→ 動員重裝警力逮到全球頭號通緝毒梟,「矮子」古茲曼竟又靠著挖地道,逃出全墨戒備最森嚴的監獄!! 【 墨西哥毒品帝國】短片精華版:http://bit.ly/33anas6
→ 美國要把他關到死!毒梟矮子的狂徒末日 - 李四端的雲端世界:http://bit.ly/2KK76Xy
→ 毒梟帝國:http://bit.ly/2rgPLyu
→ 国家地理频道National Geographic:墨西哥毒品帝国:http://bit.ly/335oRXD
→ 比國家還有錢的毒梟,透視內幕:墨西哥毒品帝國Inside:Narco:http://bit.ly/2rZQfJN
→ 【墨西哥毒梟真實事件四部曲】之一:毒梟的日常,現金與死亡:http://bit.ly/2XD3Fag
→ 【墨西哥毒梟真實事件四部曲】之二:在 50 倍的暴利面前,成本根本不值一提──販毒集團的營運:http://bit.ly/2Oa3sZd
→ 【墨西哥毒梟真實事件四部曲】之三:毒梟與政府──「可憐的墨西哥,離上帝太遠、離美國太近」:http://bit.ly/37xasqX
→ 【墨西哥毒梟真實事件四部曲】之四:充滿英雄色彩的「毒梟民謠」,如何點燃底層人民的希望?(上):http://bit.ly/2OxyaKY
→ 【墨西哥毒梟真實事件四部曲】之四:冥冥之中,是誰在守護販毒集團、實現底層人民的願望?(下):http://bit.ly/2KK7yFe
→ 任人宰割,是小國「必然的宿命」嗎?──從美墨共構的「毒品經濟」說起:http://bit.ly/2D6HhNb
→ 【墨西哥販毒集團 2.0】(一):毛利率上看 350 倍的「商界傳奇」:http://bit.ly/35soxUK
→ 【墨西哥販毒集團 2.0】(二):毒梟們的「產品創新」、「媒體公關」與「社會責任」:http://bit.ly/2KIYbpc
→ 毒品戰爭結束?墨西哥總統撇軍事化遭打臉:http://bit.ly/2W6fC7H
\每週7天,每天7點,每次7分鐘,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有趣的生活議題吧!/
🥁七七仔們如果想寄東西關懷七七團隊與志祺,傳送門如下:
106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二段111號8樓
如有業務需求,請洽:hi@simpleinfo.cc
地 冥 末日 十 七 在 PILI 霹靂布袋戲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日月之巔天地決,乾坤失色風雲裂!天跡為阻地冥開啟末日災劫,執劍以對,隨著時間一分一秒消逝,鮮血一點一滴流失,天地對峙,此刻只能生死相搏。只見天地激戰,地冥狂魔之相,殺性高張,再納闇力,天跡不願地冥一錯再錯,只能極端相向!
地 冥 末日 十 七 在 PILI 霹靂布袋戲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玉逍遙與末日十七回憶曲
曲/編曲:張衞帆
初登場:斬魔錄29章
張衞帆老師作品,訴說著天跡與地冥兩人來時久遠的情誼走入終點。若我們就單純只是玉逍遙和末日十七,是否可以一直維持著這份摯情歲月到永遠...。
地 冥 末日 十 七 在 霹靂布袋戲 的推薦與評價
末日十七 #地冥#17就是狂⭐️ https://pse.is/MQGD8 為末日而生,為殉道而死。自出生開始,末日十七的生命中只有一個人,那便是九天玄尊! #書燈姒玄英#背黑鍋#凌虛七 ... ... <看更多>
地 冥 末日 十 七 在 [霹靂] 3D激戰天下公仔《地冥》 - 看板Palmar_Drama 的推薦與評價
霹靂無雙3D激戰天下《地冥》預購10/12開始 酆都路、殉道行,梟雄葬荒骨。 天無聲、地無語,凡塵豈視人中末。 末日,無神論。 https://i.imgur.com/R3l1FOs.jpg. ... <看更多>
地 冥 末日 十 七 在 [霹靂]斬魔錄51~55 隨意寫寫地冥與奉天逍遙- 看板Palmar_Drama 的推薦與評價
目前看到第五十五集,接連看到地冥與天跡的退場,以及人覺終於露出"真面目",想說
這幾集"信息量"也算不少,就暫停往下追倒數前五集,先來稍微做些劇情整理,同時打
打簡單的感想(笑)
天地或說地冥與奉天逍遙方面,感覺自從地冥"末日十七",或說"血闇執行者"的身分
曝光之後,就是免不了跟"奉天逍遙"的"糾纏"不休,而有時,會忍不住覺得,其實君
奉天與玉逍遙像是彼此的一體兩面,或說本質上相似但待人處事又有近乎相反的表達方式
。
君奉天可說是很明顯表現出"外冷內熱"的特質,玉逍遙則是表面上愛開玩笑、熱情洋溢
,內在卻隱藏著諸多悲傷且矛盾的個人感觸。這樣的兩個人在遭逢性質相似的"喪親(/
喪師、喪友)之痛"時,一位是從此用冷酷而近乎自虐的態度,封鎖那些一觸及就頓感傷
痛的前塵往事,與害怕再度失去而寧可將所有險境盡攬己身,帶來與疏離的姿態互為表裡
的悲壯情懷。
一位則是用貌似從不知節制的嘻笑怒罵,甚至時而過頭到可能"招人厭煩"的程度,來飾
演所謂的"開心果"或"無賴"。彷彿要透過那些笑聲與他人受不了而"吐槽"的反應,
讓周遭人們連同自己,不知不覺忘卻身在無常武林的悲哀,珍愛之人終究"朝不保夕",
連自身都可能葬送在命運的洪流中的殘酷現實,那何不如把酒盡歡,今朝有酒今朝醉?
而地冥在退場之前,分別跟君奉天與玉逍遙的對戲,現在回想感覺也是不乏耐人尋味之處
吧!覺得奉天逍遙終究是難以也無從理解地冥或"末日十七"的處境與心境,畢竟他們從
來未有機會,與他站在相近的角度看過這個,他們一心"守護"的世界,連同其背後或人
為或命運造就的滿目瘡痍。更難以去想像或揣摩,身為一位依存任務而生,終究見不得光
的"人造人",又該要如何去"愛"或看待,那個貌似從來未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的世界?
然而,這樣的三個人的命運卻終究像是玩笑般地,在"血闇計畫"醞釀的那一刻開始,就
此被有形無形地綑綁在一起。身為始作俑者的玄尊,或許那是他在親身見證了邪神的可怖
與足以毀滅一切的強大後,外加遭受邪神之力的侵蝕,而行事手段與思想日趨偏執。他親
手創造並培育了只能與鮮血及末日為伍的"十七號",卻不斷地"教育"他,這漫長的痛
苦與身心靈的折磨,終是為著破壞後再重建,從此再無邪神汙染的"新世界"。
對於地冥來說,他本是因著任務而生。光是為了練就殉道之眼,他就已嘗遍了源自怨魂與
成為祭品的生靈們的苦痛與憎恨,這是未曾真正踏入這無間"煉獄"的奉天逍遙,本質上
就無從與之"分擔"的沉重。就像玄尊為何會有"以闇止闇"的瘋狂計畫,恐怕也不是劇
中未曾如他那般,親臨當初的示流島戰役的任何人,有機會可以理解更遑論將傾斜的一切
導回正軌。
然而,玄尊畢竟已是存留在回憶中的人物,當得知那個歷時千年的恐怖計畫之後,無論是
君奉天或玉逍遙,他們所想與所能做的,也只有想盡辦法對任務執行者,也就是還是能看
得出其人性的末日十七"動之以情",或者在必要時採取顯得無奈又冷血的"大義滅親"
。
而說到"親人",其實真的覺得末日十七的存在,在玄尊主導的雲海仙門裡,根本就是刻
意造就的"犧牲品"。玄尊也在訓練"殉道者"的過程中,清楚明白地讓十七號知曉,正
如他誕生之前的那十六位失敗的"人造人",他所規劃的"新世界"中,並沒有屬於身為
任務執行者的他的位置。在地冥的內心戲裡,他看到了跟自己有關卻終究"無關"的小劇
場,在那個場景裡,有奉天逍遙與一些人們,他們看起來都過著尋常卻"安好"的日子,
而地冥很明白在那座舞台裡,始終安不下他這位曾一心一意為了世界存亡而忘情動筆的"
劇作家"。
從末日十七的回憶片段裡,其實能感覺到,這位"殉道者"並不如千錘百鍊過後,應該已
能"無血無淚"的堅強,或許若從未遇到支撐他走過漫漫長夜的"曙晨",十七號就真的
只是純粹為任務而活,或者也不一定能將自身那滲透了世人血淚,不斷毀滅而再生的生命
,一路堅持到足以開啟"究竟末劫"的關鍵時刻。
長久活在黑暗中,與無止盡的孤寂與苦難共生的殉道者,他其實仍是渴望關心卻將這份渴
望深埋,就連自己都近乎無從察覺,而時而也能像一位熱衷於擺布他人命運的"命運規劃
主",時而又像那位優雅而殘酷地譜寫他人命運的"永夜劇作家",卻也在有意無意間,
既憤怒又欣喜於那些"脫出劇本的變數",竟似在拋卻自己之後,悄然形成的某種微妙的
"祝禱",兀自期許那顯得遙不可及的某一剎,深陷永夜的那道指涉自身,卻終究不得也
無意承認的身影,有機緣自無邊黑夜脫身而出,那怕只為了看一眼,足以摧毀自身存有的
陽光。
而以上,其實也就只是自己,在看了地冥的退場後,又稍微回想起他與玉逍遙的相遇與往
後無止盡的回憶,試著去連結他為何最終會像是拋下了自己的"存在意義"那般,斷然捨
卻了堅持了至少千年的"血闇計畫",只為了將那龐大而再難獨自承擔的任務,交付給玉
逍遙或奉天逍遙(只因兩人本就像是生命共同體),而或許他會這樣做,也跟這兩位他生
命中如斯重要,卻又顯得諷刺的羈絆,在他下定決心拋卻任務之際,與他的一些互動與對
話,終究讓他在絕望與寄望間,像是衝動又不失冷靜地做了抉擇。
這部分可能就之後若有心力再好好回顧一下地冥的相關戲份,或說乾脆重新看一次仙魔鏖
鋒與斬魔錄,再試著來好好分析與整理,總之,地冥與人覺都是讓自己很難忘的角色,而
目前也看到天跡的退場,倒是也稍微翻轉了之前自己對這角色,或說他的"搭檔"君奉天
的些許"成見",彷彿比較可以理解這兩人的相處與彼此對彼此的"意義",這樣反而讓
自己不想站在任何"CP粉"的角度來看這三人的牽絆,這倒是身為多年腐女的自己,難得
只看角色或角色與角色的相處本身,而不想去特別腐誰與誰,或私心覺得誰跟誰相處起來
比較有火花之類,算是蠻難得的觀看體驗吧WWW
而這篇,就還是來稍微就51~55之間,地冥與君奉天、玉逍遙的一些相關劇情,來稍微整
理與回顧一下,這幾位角色的互動帶給自己的一些觀後感:
01.人格幻象的碎裂與重整:說不清是殘忍或溫柔的"關心"
說起來,若是早些年的自己,對奉天與地冥的對手戲,或許會是下意識地反感遠遠多過於
客觀欣賞。看到奉天從玉逍遙那邊得知地冥的最新據點"日不落殿堂",而前去找他一談
,試著勸退他繼續走在"血闇執行者"的不歸路,其的言談與舉動卻又像是相互矛盾,參
雜著終究無法對眼前這位既想守護,又彷彿透過他而"見證"了父親的殘忍的無血緣兄弟
,稍嫌輕率又理所當然地關切與維護之情。
當兩人的話題僵持不下之際,地冥的多重人格透過鏡子對他喊話,要他保持堅定務必以任
務為優先,不要被前來勸說的奉天動搖決心之類的,看到心緒紊亂的弟弟,作風強勢的君
奉天竟是乾脆地把那幾面高懸的鏡子全都打碎。而隨著鏡子的碎裂,也讓本來可以見到自
身意見互異的人格們的地冥,就此被迫一人承擔起,那些分出來的人格們,本來可以與其
共同承受的龐雜情感或情緒,矛盾與質疑或者不堪負重的真相與盼望等等。
當然,那或許就只是某種象徵,地冥的多重人格也不見得就能藉著奉天這要他"直面真實
"的舉動,而順勢得以整合於一身,只是在那短暫的一瞬間,他就彷彿機器人突然被接上
了人類的腦袋,所有超脫於任務之外的七情六慾,再也不是隔著鏡子而能冷靜或無感地觀
賞、分析、排布。奉天此舉就像是強迫將一縷單獨活在煉獄中的幽魂,硬生生撈回無處安
放其身的人間,就此末日十七失去了以任務麻痺自身的權限,置身於漂泊無依而不亞於荒
蕪的山峰,就如將他當成"親人"的奉天那般,世界依舊溫暖卻照不進他早被孤寂苦苦滲
透的內在世界。
而"玄尊已死"的真相,更是打碎了末日十七長期以來的精神支柱。"帝父"這個人格,
獨立於其他人格而存在,更像是被不願接受現實的末日十七,當成了活生生而能夠陪伴與
見證他的一生的一個人,一位督導早已逃避卻又面對了無數次命運的無盡血淚的他,一次
又一次默默承受磨難,依然無怨尤地將生命不斷輪迴而奉獻給冷漠世間的,獨一無二的存
在。這樣的存在卻也在奉天打碎了那張玄尊專屬的座椅之後,回歸為眼前那座冰冷的牌位
與已逝之人的遺物。
而說起來,奉天此舉與地冥的反應,讓我想起了兵烽決裡,被月無缺以"天道之心"剷除
執念,得以從恨意與盼望中解脫,卻就此對世界再無眷戀,而選擇自我了斷的魅禍后狨。
當然這邊本就跟兵烽決是不一樣的情況,畢竟奉天是以關懷的角度,為地冥除去干擾他神
識的"假象",希望他能看到與接受現實。而相似的是這都是採取強硬姿態,將人從幻象
中拉回,卻也帶來剪除或打破幻象之人,不一定有心力或意願去體會的,當幻象已空而現
實迎面而來,只有身在期間的人,方能意會的更深沉的絕望或空洞。
02. 遙不可及的光:曙晨對末日十七的意義
緊接著君奉天打破能映照多重人格的鏡子與玄尊之椅後,地冥像是急於將"戲份"跑完那
般,早先為了周全玉逍遙而試著用自己的方式,而非帝父的安排來達成"任務"的他,卻
轉而急於開啟"究竟末劫",好像是要將早已失控的一切,包括他心緒的平衡與執行手段
的"優雅"徹底失去之前,把握最後的氣力,將已隨著數位八部眾的重生,而被邪神之氣
所染指的神州,藉由末日而歸零重整,其中也包含早已對"滅世"感到動搖的殉道者"末
日十七"。
在君奉天無法"勸回"地冥而先行離開之際,地冥叫住他,告訴他雲鯨的秘密,並請託他
務必要讓玉逍遙能在末劫開啟時,待在承載整座雲海仙門的雲鯨上面,而那座雲鯨島正如
諾亞方舟那般,能夠載著末日的倖存者們,安然度過橫跨三界的劫難,直到血闇之災徹底
結束,大地回歸應有的平靜與得以重建的生機。
從這段可以看出地冥對玉逍遙,甚至對於因玄尊託付,加上也見證了奉天逍遙的羈絆,而
一併重視與全心守護這兩者。儘管,在血元造生的那一刻,末日十七就走在與玉逍遙,乃
至奉天逍遙背道而馳的兩條路,他只能用不斷的毀滅與造殺,來貫徹他讓終將走至毀滅的
世界"再生"的終極目標。而這生存意義是對他既殘酷,又在鞭策中賦予他重生的執念,
包含在相處中近乎施捨,甚至也可能"於心不忍"的溫情。
很難分辨地冥是否確實開啟了"究竟末劫",在天跡的理解裡,他其實是更想被其阻止,
透過玉逍遙不得不的"大義滅親(/滅友)",而結束他在情感與理智中擺盪,終究歸於
虛無的生命。但自己在看那段劇情的感覺是,地冥還是匆促地開啟了末日,卻也讓一心一
意要阻止他的奉天逍遙插了手,他在開啟末日的同時,或許更大的期望是終結那漫長而厭
倦的囚籠,而玉逍遙或許是透過相連的血脈,而能接收到他拋卻執著,只求在那場只剩他
一人的末日中徹底解脫的荒涼心境。
而目前,看了那一段卻反而沒有太多"心痛"的感覺,這也許更多的原因是,自己也知道
後續的劇集裡,地冥也將"重獲新生",但若以殉道者"末日十七"的角度來看,看到他
自任務中解脫,雖然過程中不乏空虛與終究無法"站在陽光下"的無邊蒼涼,甚至他在意
且當成生命中的"曙晨(/救贖)"的人,最在意或說最重要的人終究不會是他。
在這樣近乎殘酷的孤絕命運中,身為觀眾的自己,還是見證了那脆弱卻堅毅而閃閃發亮的
靈魂,好像他可以不為自己而活,卻終究超脫因著任務的無限輪迴,像是"自己"卻又不
像自己的重重魅影,而在捨棄後又重獲了預料之外的新生,且那一次就是獨立於最初的"
任務",不再是依存"血闇計畫"而生的殉道者十七號,或許仍迷茫或許仍與陰影靠得很
近,卻也逐漸能去感受,一點一滴凝聚於自己身上,無關於"滅世"或"救世"的尋常人
間。
而或許,曙晨或說玉逍遙對於末日十七而言,終究是某種潛藏於心底,而在那人朝他而來
的那一瞬,無論是有心或無意,都帶給他一絲遙不可及的光源,救贖了他也讓他終究從只
為任務生存的"人造人",而輾轉活成了重新觸及陌生卻不曾徹底消失的喜怒哀樂,貼近
於真實中的人,有血有淚、有苦有樂,也擁有"末日十七"這象徵著"任務"與"任務之
外"的名字。
>>>>>>>>>>>>>>>>>>>>>>>>>>>>>>>>
而這篇,本來也想寫寫天跡的退場,但後來想想,再寫下去想來又要占上不少篇幅,到後
來這篇還是以寫對地冥這角色,連同他與奉天與玉逍遙的對手戲的部分,所衍生的個人感
想。
雖然,地冥的退場給自己帶來某種"戛然而止"的空虛感,但回溯了一下他退場前的那幾
場戲,包含他用瑟斯二世的身分,布局算計雙邪王,也成功救回大漠蒼鷹(結果而言也不
失為好結局W),再加上最後他選擇像是既開啟又放棄了"末日任務",還是會感覺隨之
思考他這樣的"謝幕"方式,與引起他如此做的"心路歷程",倒也引起了一些聯想與帶
來對這角色不同的"理解"角度。
而看到現在,也會蠻開心之後的劇集裡,還能看到地冥在"殉道"後的嶄新篇章,而這也
讓奉天逍遙與他的羈絆,變得更有"實質層面"的意義吧!畢竟他們確實也與"殉道者"
處於大相逕庭的世界,還能這樣維護他,或者曾經試著要拉回他,確實也能看到他們對這
注定"不討喜"的親人或朋友的溫柔,就算那份溫柔注定"殘酷",而"溫柔的殘酷"或
"殘酷的溫柔",似乎也是貫穿了仙魔兩部,或者說天地人法這四位這系列的核心人物,
透過彼此的處境與對手戲,共同演繹的潛藏主題。
這部份讓自己感覺真的蠻有意思的,也會隨之探詢與思考一番自己的待人處事。而這部分
,或許就留待日後重新回顧相關劇情,再來好好探究與梳整,說起來,仙魔鏖鋒與斬魔錄
(或許會跳過某幾集W)也將是自己日後,甚至不久後,會好好重看一輪,再細細品味一
次個中滋味,或許到時對各角色也將會有不一樣的看法與觀察角度也說不定(笑)
--
風與樹
隨意來去的身影,鮮活此境
揮灑所有快樂與孤寂/一方城池,守住漂泊足跡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53.19.243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Palmar_Drama/M.1626886809.A.DBA.html
※ 編輯: jean17 (111.253.2.177 臺灣), 07/24/2021 01:08:26
※ 編輯: jean17 (111.253.2.177 臺灣), 07/24/2021 01:09:57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