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聽完一本有聲書 #週一編輯室推薦
林榮三文學獎新詩首獎最年輕得主——曹馭博,為探詢創作的可能在斷行間顫動,開鑿了恐懼的意義;依靠著文學洄瀾於人生的邊界,以詩歌獻給對求生的渴求。詩集不僅透過書寫完成,這次要由詩人親口唸誦,為自由走進語言更深的地方。
🎧️現在就來聽!《#我害怕屋瓦》
►https://bit.ly/3kJXleM
-
▍本週編輯:#安坑金城武 ➤➤
若單純以情緒指認一本詩集,有聲書會是很便利的形式。聲音的反應速度比文字更快,因為不只是字面意義,還能同時聽見詩人的咬字、語氣輕重。節奏當然也很重要,那是聲音的表情,更是聽覺的標點符號。跟著詩人讀詩,忍不住把他的聲音當成另一種象徵,看看聽聽,像與作者共同斟酌字句。《我害怕屋瓦》善用喻體,頗適合這麼玩。
詩裡讀到的恐懼,像苦味難以散去,不免聯想詩以外的生命經驗,如後記與推薦序裡描述的。實際錄音時,更覺得詩人自帶某種氣場,使人心疼(同事云:辛苦的孩子)。詩對我來說,通常是快樂的(或故作快樂),如詩人在〈今天的願望是成為孩童〉寫到:「只要不留下/任何足跡,也許/我就能做一個快樂的人」。有些人擅於假裝堅強,但我所聽見的曹馭博連這點堅持都沒有了。那是貨真價實的哀傷,是藉由創作、不必壓抑的另一種自由。
跟友人開玩笑,說我不害怕屋瓦,我害怕曹馭博。正如我害怕努力的人,他們通常提醒我不夠努力。害怕但喜歡,而且更加尊敬。我思考詩歌之功用,不只是為了說出他人心聲,在面對更巨大的威脅時,唯有耽溺創作的狂喜得以紓緩。這倒提醒了我,年輕時寫過〈我不喜歡楊牧〉,現在回頭看可能是有點喜歡楊牧的意思。
曾有詩人說過,詩歌的目的在於產生更多詩歌。只要讓你腦子裡浮現更多的詩,應該都是好詩。害怕與喜歡,與不喜歡,它們竟如此相似,更密不可分。
-
啟明出版 #曹馭博 #鏡好聽製作 #有聲書
#鏡好聽 #想聽愛聽就在鏡好聽 #聽書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Milk&Honey Worship,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踏進光明之鄉 【 安息版 】 曲: Stanley Tong 詞: Mandy Li / Anna Chan / Matches Mak 演唱: Alex Lau V1 慈愛永生的恩主 復活的主 願賜安慰 與我同在 仰望神膀臂內 永恆的愛 在至高處 我父賜恩典 V2 慈愛永生的恩主 復活的...
哀傷 詩歌 在 Roger Chung 鍾一諾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音樂會後感 (二)之選曲】
今次音樂會收到不少回應告訴我選曲方面頗有驚喜,也有不少歌曲令大家也掉下淚來。其實今次是有主題地把不同歌曲串連的,而為了達到目標效果,同時能夠慶祝粵語福音詩歌誕生四十週年,我把《齊唱新歌》系列由頭到尾Lun 了一遍,務求選到可以表達到我想帶出的訊息 — 「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只要你相信公義、仁愛、憐憫等價值,並在日常生活中把這些價值行出來,天國定必在地上實踐!這是上帝的應許,只要你相信。
在這𥚃,我想先談談兩首我重未公開演繹過的歌曲 —《獨白》及《我的感謝》。這兩首均是吳秉堅(曲)、翁慧韻(詞)及楊淑貞(唱)這個組合在《齊唱》系列中的歌,而我今次把兩首歌曲用medley 的方式串連起來。《獨白》是罕有秉承了哀歌傳統的粵語福音詩歌,描繪一個失喪、哀傷的人在埋怨上帝對他/她無公允,並祈求上帝垂念渺小的自己;而《我的感謝》則是經歷重重波折後重拾信念的詠嘆。或許《獨白》所描述的正正是很多人經歷了這幾年來社會所發生的事的沮喪心情,而這也是我選唱這首無人問津的歌曲的其中一個原因(當然旋律也非常獨特,帶有凄美感覺),因為我深信把大家的心情用音樂表達出來本身來說已經是一件事。最諷刺的是會後吳秉堅告訴我,《獨白》原來是當年《齊唱》系列選舉中最不受青少年歡迎的歌曲!這也不難想像,因為歌曲一點年青氣息也沒有,盡是失望與埋怨;但這何嘗不是很多人最真實的心情呢?
在音樂會之前,我接受Enoch Lam 在《恩典時刻》的訪問時,他也問我今次音樂會選曲的準則是什麼。其實,我從來選曲的準則也頗簡單的:就是在音樂與訊息上能夠表達到我想表達的。當然,困難的地方在於要在浩瀚的樂海中找到這些歌曲出來!而無獨有偶,當我在音樂會前一天終於敲定歌單時,發現我選了吳秉堅的歌曲有六首之多,比鍾氏的作品還要多一首(哈哈)!吳秉堅會後也過來告訴我他也對此有點驚訝。但這不是因為我出版過《齊唱。吳秉堅之歌》而因此對他本人偏頗的原故,而是那些歌曲不但旋律優美,且為它們填上的詞亦是言之有物、真摯真誠(不是我太太經常所形容的那種以AI 生成、關鍵詞所堆砌的歌詞 😬😬)。
⋯⋯待續⋯⋯
Photo Credit: Ho Ka Fu
鍾氏兄弟 The Chung Brothers
Chung Chi Chaplaincy 崇基學院校牧室
恩典時刻
哀傷 詩歌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客心變奏◎楊牧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謝脁
我靜默凝視,注意
天體如何交迭從眼前經過
無窮的色彩如何充斥我微微衰弱的心
聲音在四方傳播並且愈來愈雜而強烈──
是各自競爭折射的光干涉著我?當我
聚全部精神試圖這樣將一切捕捉
將一切收攏到我的胸臆,不知道是
落寞還是哀傷,這一刻我面向
大江,遂以多情的手勢招呼著風
一排枯萎的楊柳在彷彿雷霆裏低昂
而我獨立於時空相拍擊的一點
灰白的頭髮朝一個方向飄泊,隨那漸次
轉黯的天色而模糊,終於妥協
肯定一切擁有的和失落的無非虛無
大江流日夜
不要撩撥我久久頹廢的書和劍
我向左向右巡視,只見蘆荻在野煙裏
無端搖曳點頭,剎那間聲色
滅絕而宇宙感動地以帶淚的眼光閃爍
看我,將遠近所有的動力因子緊緊扣住
不讓它以那啓迪之力,以造物驅使的
情懷慫恿我,以衝刺冒險的本能
以欲以望
或者因為那一切或者
不讓我在黑暗裏歎息
在流離的,遠遠被拋棄,剝奪了
愛和關注的陰影裏哭泣:
大江流日夜
-----
詩人許嘉瑋賞析:
開篇所引句子,典出謝朓(464-499)所作〈暫使下都夜發新林至京邑贈西府同僚〉,題材屬臨別贈答,內容則表達謝朓從人間世的離別思及自身漂泊不定的命運,不免帶有傷懷之悲。楊牧僅取首二句加以敷衍,名為變奏,蓋以謝朓客心之悲作為前理解,藉意象轉譯各種幽微曲折。欲探索楊牧於何處變奏,讀者勢必得圍繞意象展開詮釋。
此詩撰於1992年楊牧在港協助成立香港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院之際。香港科大鄰近清水灣,可看見維多利亞港,海浪日夜於窗前起落應對楊牧頗有影響。長於花蓮,求學於大肚山,接著在美國東岸短暫停留後,落腳於西岸近30年,楊牧的生命幾乎都伴隨著海,起伏與漂泊更像明喻。在港期間,詩文作品多半出現水的意象,以水喻時,本為中國文學傳統常見的手法。性質恍若引子的謝朓詩句提到,透露詩人之內心情感與外在環境的交涉,正源自無限時間流中的反覆騰湧,最終趨於永恆。「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未央二字,代表內心之悲處在持續未完的狀態。當漂泊難歸故土的「客」清楚知道眼前日夜不斷奔流的江水,從未因無窮盡的悲傷暫歇,日月的升降、江水的流動,都將情感從此際推移至感官所難以抵達的,不可知的未來。個人的客居之感,於此擴及至對人生如寄的未定感,將「我」置諸全宇宙人類命運之共感中思考。
〈客心變奏〉分為兩段,從敘事的角度可知首段主動,次段被動:從我面向大江、凝視大江的各種感官體驗開篇,收束於大江乃至整個宇宙帶給「我」的刺激與反應。謝朓兩句詩分別指陳物色與情感,卻又都具有連綿不盡的「進行式」狀態(流日夜、未央),楊牧卻試圖在古典中迭轉出己意。首段可謂「大江流日夜」的註腳與延伸,「我」介入南朝謝朓的作品並闡發當代意義。主體的沉默專注,率先感受到的並非江水流速,而是天體交迭的過程。從水文到天文,視線的移動也讓從前歷史與眼前所及都成為時間的局部。無窮色彩、光線折射等句子,都聚焦於日景,夜色須至次段後半才正式成為背景。介於二者間,是髮色灰白的「我」融入逐漸模糊的灰白天空中,成為時空相拍擊的一點,將內、外空間的矛盾以感官和諧統一,讓外在遼闊廣大的具體空間與幽微難測的內在心靈相互牽引。充斥、傳播與競爭折射,不只限於視覺的觸動,也夾雜聽覺和觸覺。正因能更彼此交感,是以各種物象之「干涉」才得以被「捕捉」。
飄忽不定的風本該主動,此刻卻如同外在客觀事物受感官牽引。至於本該柔軟而有韌性的楊柳,此刻以枯萎而低昂的姿態出現,「彷彿」二字更清楚告訴讀者剛猛的雷霆並不存在,詩作裡讓楊柳低昂的其實是風,而且是面向時間巨流的敘事者以多情的手勢招呼而來的。宇宙彷彿因此凝視而停滯,眼前天體、大江卻依舊保持運行狀態,所有擁有與失去並存。
第二段延續自我孤獨的點染勾勒,首尾的「大江流日夜」包圍其間的「我」,面向大江的旁觀者遂被日夜撩撥,左右環繞。「久久頹廢書與劍」固可視為詩人特質的隱喻,但書與劍無非古代知識分子的知識追求與現世實踐。書為儒者立身之基,劍為俠客仗義之器,詩作中「我」所言頹廢,彷彿謝朓面對南朝世局發展的心境。蘆荻白頭亦為敘事者之自我寫照,差別在於涉事後,本來的色彩、聲音與光線轉瞬滅絕,徒留一片黑暗以避免再次逗弄所有澎湃激昂的情懷。但敘事者既然透露自身與謝朓的差異,那麼告誡大江(時間)「不要」撩撥的表述,乃至描寫宇宙緊緊扣住所有動力因子,讓一切衝刺冒險的本能、欲望無法繼續慫恿著自己,也反面點出敘事者之心至今未放棄對理想的忻慕嚮往,只是偶爾不免覺得「微微衰落」。但最後,流動的時間依舊讓詩人從動態中力圖振作,因此才有最後幾句「不讓我在黑暗裏嘆息」等字句。
詩中無數複雜、繳繞、分歧的種種,終究依違於「我」—時空交會瞬間的一點孤獨,可視為意識和描寫意識之語言相互交涉的結果。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感懷此刻被無限放大,被身體、文字、聲音等符號協力展演。綜上所述,知識分子在亂世中應當如何作為,可能正是洞悉「客心」如何「變奏」的重要指標。當我們理解詩歌無非抵抗,是詩人周旋於時間、記憶的憑藉,也是在造化與現實間何以自我安頓的關鍵。因此,當流離,拋棄與剝奪生命中永恆的命題,豈容在陰影與黑暗的覆蓋中哭泣?由此可見楊牧希望透過時間表達的,更趨近如何穿越晦暗不安的歷史角落,以詩歌證明人文精神的躍動昂揚。
--
美術設計:�江襄陵 -Nysus IG:https://www.instagram.com/nysus_/
攝影來源:Unsplash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楊牧 #生命思索 #客心變奏 #許嘉瑋
哀傷 詩歌 在 Milk&Honey Worship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踏進光明之鄉 【 安息版 】
曲: Stanley Tong
詞: Mandy Li / Anna Chan / Matches Mak
演唱: Alex Lau
V1
慈愛永生的恩主 復活的主
願賜安慰 與我同在
仰望神膀臂內 永恆的愛
在至高處 我父賜恩典
V2
慈愛永生的恩主 復活的主
聖光照遍 告別了黑暗
來到主家 這樂園
得新生 得安息
抹去哀傷苦痛
迎來 更新
C
踏進光明之鄉
沒有眼淚傷痛
原來是主 深愛你
已先給你準備
踏進光明之鄉
在那地 必可與你相見
喝著永活水
靜躺於主裡
==============
踏進光明之鄉 (敬拜版)
曲: Stanley Tong
詞: Mandy Li / Anna Chan / Matches Mak
V1
慈愛永生的恩主 復活的主
願賜安慰 與我同在
仰望神膀臂內 永恆的愛
在至高處 我父賜恩典
V2
慈愛永生的恩主 復活的主
聖光照遍 告別了黑暗
來到主家 這樂園
得新生 得安息
抹去哀傷苦痛
迎來 更新
C
踏進光明之鄉
沒有眼淚傷痛
原來是主 深愛我
已先給我準備
踏進光明之鄉
在那地 必可與祢相見
喝著永活水
靜躺於主裡
更多粵語詩歌,請訂閱同follow我們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milkandhoneyhk
FB : https://www.facebook.com/milkandhoneyworship/
IG : https://www.instagram.com/milkandhoneyworship/
歡迎 Share & Like
►►索譜、使用申請或出隊邀請,請聯絡: milkandhoneyworship@gmail.com
◣我們的原創粵語詩歌◥
http://bit.ly/2EWaRUL
◣我們的粵語Cover詩歌◥
http://bit.ly/2EUBIQO

哀傷 詩歌 在 書法教學創作吳啟禎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淮陽多病偶求歡,客袖侵霜舉燭盤。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誰此憑欄杆?
(唐‧杜牧‧《初冬夜飲》)
我就像當年被外放到淮陽的汲黯多愁多病,偶爾想要喝酒解悶,卻因客居異鄉太久,單薄的衣袖上早已滿是風霜,對著一盞孤單的燭火,心裡更加哀傷。起身走到欄杆前,看著臺階下堆積著梨花一般潔白的雪花,我不禁感慨了起來,明年的這個時候,在這裡憑欄賞雪的人又會是誰呢?

哀傷 詩歌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你便是我所有詩與不能詩的時刻」詩集新書介紹
訪問作者:陳克華
本書特色:
從父親離開的那一天起,我每天都意識到自己的恐懼,哀傷,忿怒和絶望。
如果情緒有分數,是我一次又一次把它摜在地上,低到破錶。
而在父親七七之後,我居然還想到寫詩。
現在回想起來,與其說是寫詩,不如說我在詛咒和復仇。
詛咒這個非情殘忍的世界,人人自私為己的社會。一個好人終不得福報的人間。
回顧這些詩作,有一部分是描寫氣候變遷,暴雨和酷熱嚴懲地球上貪婪又愚蠢的人類。
而這樣的極端氣候,竟然在今年一一實現。
而在這兩年來(尚未結束)的靈魂暗夜裡,我讀著這些和我以往風格截然迴異的詩作,憂喜參半。
曾在一堂心靈課程裡抽到一張難解的牌,老師告訴我:其實我無時不刻站在生命的十字路口。
我當下茫然:是嗎?那麼,我錯失了多少次生命轉彎的機會?
但願這次出版,能幫助我看清自己應該在何時何地,何種機緣,讓生命轉彎。
作者簡介:陳克華
1961年生於臺灣花蓮,祖籍山東省汶上縣。
臺北醫學院畢業,美國哈佛醫學院博士後研究員。
曾參與「北極星詩社」,並曾任《現代詩》復刊主編。榮總眼科主治醫師;陽明大學、輔仁大學,臺北醫學大學副教授。曾獲中國時報新詩獎、聯合報文學獎詩獎、全國學生文學獎、金鼎獎最佳歌詞獎、中國時報青年百傑獎、陽光詩獎、中國新詩學會「年度傑出詩人獎」、文薈獎,台灣年度詩人奬等獎項。文字出版有詩集,小說集,散文集等超過四十冊,有聲出版則有「凝視(陳克華詩歌吟唱專輯)」和「日出」(巨禮文化),近年更從事視覺藝術創作,舉辦多次展覽並獲獎,並有日文(無明之涙),德文(此刻沒有嬰兒誕生)詩集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