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的生活經驗告訴我們,語言總是與政治及意識形態連結在一起。族群與民族主義的研究中,也常常可以看到語言成為劃分人群界線的工具。Benedict Anderson在《想像的共同體》中,就曾經提到當民族國家要建立的時候,會經歷一個不同語言爭奪官方語言的過程,其他沒有成為官方語言的則成為方言。我們如果排除純粹語言學領域的分類方式,實際上生活中的語言與方言的區分,可能來自我們認為這兩個語言「屬於」可溝通的範圍,因此其中一個可以歸類到方言的範疇;又或是我們認為這兩個語言是不可溝通的範圍,因此將他們劃分為兩種不同的語言。這裡的「屬於」可溝通或不可溝通,就是來自複雜的文化、歷史或政治脈絡,而不是簡單的語言領域的問題。
—————
語言和方言有什麼區別嗎?儘管「語言」和「方言」作為獨立的概念存在,目的是方便語言學家對全世界的人類語言分門別類,但事實是兩者並沒有客觀上的區別。語言學家約翰‧麥克沃特(John McWhorter)指出,「方言」和「語言」的定義其實很隨意,並沒有一種科學或者客觀的操作性定義可以說「某種是真正的語言,而某種只是方言」,他寫道:「任何嘗試把規則強加於現實的做法,都將在實際證據面前崩解。」
雖說如此,人們仍然處心積慮想區分語言和方言。例如說英語的人通常認為,語言基本上是方言的集合體,同一種語言但講不同方言的人(或多或少)都能相互理解,倫敦人、南非人、紐約人、黑人所說的英語都是同一種語言的變化,所以它們肯定都是某種「語言」的「方言」吧?然而,英語作為集合體看似是獨立存在的「語言」,但其實它與其近親、北歐的菲士蘭語之間卻有著明顯差異,說英語的人無法理解菲士蘭語在說什麼。
英語以一種基於「相互理解性」(intelligibility,指語言學上的互通程度)來區別方言:如果不用經過訓練就能理解對方所說的話,那它就是語言的其中一種方言;如果不能這麼做,那它就是不同的語言。然而,由於歷史的關係英語碰巧缺乏極為相近的近親,而且英語採用的「相互理解性」判斷標準,並不總是適合除它以外的其他語言。有些不用經過訓練就能相互理解的口語,人們認為它可能是一種語言的「方言」,但其實它被視為不同的獨立「語言」;反之,一些被外人視為獨立、無法相互理解的「語言」,其實在當地使用者眼中只是其中一種「方言」。
舉例來說,瑞典人到丹麥開會並不會有語言隔閡。儘管丹麥人說的是丹麥語,但瑞典人用瑞典語問路或點菜依然行得通。事實上,說瑞典語、丹麥語和挪威語的人能夠用各自的母語彼此交談,而搬到瑞典的丹麥人也不需要重學瑞典語,因為它看起來並不是完全陌生,只要根據自己的母語調整就能適應變化。這些斯堪地那維亞語支的使用者認為,由於不同國家在使用所以它們都是「不同的語言」,但使用起來又不會覺得它們是完全無法理解的其他語言;尤其在文字方面非常相似,它們看起來更像是某種「語言」的方言。
與此同時,國語、粵語和台語通常被認為是漢語的「方言」,而「漢語」作為語言也只存在於紙上,因為所有的變體都使用相同的書寫系統,每個字詞也都有自己的符號。但在相互理解性方面,國語和粵語的發音比西班牙語和義大利語的差異更大,那它們還算是方言嗎?說國語的人無法「適應」粵語,就跟瑞典人無法「適應」德語一樣。
(以上引用自網頁原文)
https://www.mplus.com.tw/article/3533?fbclid=IwAR157NBI0ofAU48tdT2BQLds7xezQkCS-8b5V5YEHsl-OmGxGVZTKEPKZ-k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台灣 學瑞典語 在 老師雞 何景榮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有人說:#印尼雞 何景榮只會酸、
只會罵民進黨與國民黨,只會操弄負面攻擊。
事實上:只要是好的政策,不分藍綠,
老師雞不但支持,甚至還會幫政策辯護!
例如何景榮兩個禮拜前,在世新大學,
參加大學同學們自己主辦,
探討新住民子女,在校學習母語的論壇。
論壇裡的這位張姓學者,
一直強調新住民二代
「不要浪費資源學母語」、
「要學就學進步國家的語言」、
「新住民孩子學母語是為了去中國化」、
「明年政黨輪替後,要取消新二代的母語學習」
#老師雞 何景榮,則是全力替政府政策闢謠:
首先,這項政策只是在國小母語教育,既有的
閩南語、客語、原住民語等選項之後,
再增加了新住民語這個可供選擇的選項,
沒增加學生的負擔,而是可挑選的選項變多,
何來「浪費資源」、「壓縮學習時間」?
再來,雙語環境可以刺激學子的腦部發育,
強化 #語碼轉換 (code switching)能力,
對學童的成長發展有所助益,
這已經是世界各地學界的共識,
與「是不是進步國家語言」毫無關係。
依照這位張先生的邏輯,
瑞典很先進、中國與華人社會不夠先進,
那難道以後台灣學童都要
禁止說中文,改學瑞典語嗎?
另外,新住民也是台灣人;
新住民學自己的母語,
跟 #去中國化 有什麼關係啊?
以何景榮老師為例,從小跟媽媽說 #印尼語,
在美國留學說 #英語,在台灣工作時學 #台語,
跟台灣基層的新住民姊妹學 #越南語,
但是,何景榮老師還是照樣說中文,
照樣幫助很多來自中國大陸的新住民姊妹,
也不像 #台灣基進 的 #陳柏惟 那樣,
要把中國人推到海裡;
新二代學母語,到底哪裡在「去中國化」啊!
最後,張先生說「新住民母語政策,是民進黨的政治鬥爭手段」、「政黨輪替後要改回來」,
事實上,新住民子女的母語教學政策,
是2015年 #馬英九 政府時期,
國民黨籍行政院長毛治國所拍板定案,
#民進黨 政府在2016年執政後繼續推動落實,
這是台灣藍綠兩黨,難得有志一同的正面政策,
跟「政黨輪替」何干?
難道是說
#時代力量、#親民黨 或 #台灣民眾黨
明年執政之後,廢掉新住民母語教育嗎?
#柯文哲 如果2020年當總統,撤銷新住民母語政策,何景榮第一個跳出來抨擊柯P!
但是,柯文哲明年真的不會當總統,
所以拜託你們省點力氣,
不要每天檢驗在野的 #柯P、
檢驗新住民家庭的母語政策,好不好?
對的事,就該超越藍綠,支持下去,
沒有 #雙重標準。
這就是出身 #新住民 家庭、來自 #基層,
你們的 #台灣民眾黨,何景榮!
台灣 學瑞典語 在 搶救急診室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今天上醫學瑞典語課提到瑞典的醫療費用,提出來跟大家分享:
門診病人自付額200kr(約台幣700元),實際醫院花費2752kr (約台幣9500元)
急診病人自付額依然是200kr (約台幣700元),醫院花費4884kr (約台幣16500元)
生產自付額0元,醫院花費19262 kr (約台幣六萬五元)
加護病房住院每天自付額100kr(台幣350元),醫院每天實際花費44000kr (約台幣十五萬元左右)
十八歲以下健檢、看病、看牙醫、牙齒矯正都是免費的
那中間點差價誰付,傻孩子,納稅人(也就是自己)付的,瑞典的稅率是根據收入而有不同級距,如果年收入約兩百五十萬台幣的話大約要繳40%的税,而且是預扣制,所以銀行實際看到薪水入帳總是比期望值小很多😅
另外一方面瑞典醫療一直為人詬病的就是生病要等好幾個月才能看到醫生(甚至看不到醫生,在一般社區醫療門診可能只看得到護士),急診則是vital sign stable的就不算急診,我們有朋友的小孩跌倒疑似骨折,醫療專線也只是建議等到隔天再去看門診😰
一般人生病就是先上網看1177.se自行找尋相關醫療建議,如果還有問題白天打給社區醫療中心專線有護士可以諮詢,晚上則是打給1177醫療專線,如果是緊急狀況則是打給112(等同台灣的119/110),112判斷緊急就會派救護車。
不知道大家覺得跟台灣健保比起來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