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檢署的一紙公文,道盡檢察體系中那些「升官上位的人」的嘴臉。
天下荒亂,百姓餓死,帝曰:「何不食肉糜?」(《晉書.惠帝紀》)
新冠疫情大流行,政府與人民擔心群聚、地檢署難以開庭,(久不辦案的)高檢署官曰:「何不積極結案?」(民國/台灣.高檢署公文)
這紙公文,恐怕可以榮登今年度幹話比賽第一名。
請久不辦案的高檢署老檢為我們示範,如何在現今台灣中央與地方衛生主管的防疫政策、人人害怕群聚的情況之下,大量傳喚當事人到庭開庭?
偵查中的案件在現行法律的程序規範、避免串證與偵查不公開的考量下,要如何「隔空開庭」?
又要如何在地檢署儘可能避免實體群聚開庭的情況之下,既要「維護當事人權益」又要「積極結案」?
-《#扭曲的正義:檢察官面對的殘酷真相,走向崩潰的檢警與媒體》,聯經:https://bit.ly/3d42MR2
第五章〈要升官,首先要忘記信念〉
第121頁以下〈升官上位的人〉
「在臺灣檢察體系長期扭曲的環境下,有太多位高權重之人濫用「檢察一體」,把本來應該是內部合法性監督的機制,當成服膺權威的工具,假借「監督」之名行「打壓基層異見」之實的情況層出不窮,體系中人時有耳聞。這也是為什麼,有不少人認為,檢察體系改革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人事改革」。因為透過前述宮鬥大戲一步一步往上爬、掌握權力的人,往往在 #位高責任輕的扭曲升官圖中,成為占著高位然而使命感、實質工作能力皆令人懷疑是否不足的人。而且理應具有專業、獨立性等司法官屬性的檢察署,竟然存在不可思議的「威權」文化,更使得這樣不合理的職務分配難以變革。
身在高位,但學養、德行與實務能力都不合格的例子,實在太多了。……」
第129頁以下 〈「人」才是根本〉
「上位者該如何克服不喜歡聽到批評的人性心理,存有雅量、廣納意見,以單純為司法努力的心態,不怕得罪惡勢力、不以升官為主要目的,而勇於改革、不以人廢言?要如何才能理解,只有內部真誠而無私不計個人利益的改革,才能扭轉整體形象,改善司法品質?
基層該如何克服怕事、怕得罪人的心理,以最真誠的方式開誠布公舉出具體實例說真話,而非背後耳語;要如何才能不要再平常一句話都不敢吭,或做逢迎拍馬竭盡巴結之能事,導致體系內真實亂象無法上達,卻偏偏把某些單純的分工問題或誤會搞成天大的事件,流彈亂射;要怎樣才能不再在可以匿名的地方,例如檢察官論壇、某些「靠北」粉專,以宣洩情緒的方式恣意謾罵、寫黑函,好像說話不必負責似的?
這些都是問題。存在已久、亟待解決。
任何體系都有良幣和劣幣,在公務體系更明顯。我們真正該思考的,是如何務實的改善制度、汰除真正的劣幣、避免劣幣驅良幣,而不是亂開地圖砲,打不到問題核心、戳不到痛處,導致體系內有心改變者澈底絕望。」
-《#扭曲的正義:檢察官面對的殘酷真相,走向崩潰的檢警與媒體》,聯經:https://bit.ly/3d42MR2
「台灣媒體亂象例子」的推薦目錄:
- 關於台灣媒體亂象例子 在 我的紫袍夢-3年9月的檢察官日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台灣媒體亂象例子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台灣媒體亂象例子 在 竹北市民代表 陳冠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台灣媒體亂象例子 在 台灣媒體是怎麼爛掉的?七分鐘看懂媒體亂象五大 ...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台灣媒體亂象例子 在 媒體亂象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台灣媒體亂象例子 在 #舉台灣的例子來說 - Explore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台灣媒體亂象例子 在 台灣假新聞例子 :: 新北建案查詢網 的評價
台灣媒體亂象例子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1.新冠疫情爆發一年半,在去年耶誕節前夕疫苗誕生後,各國的施打順序就一直反映出各國的價值選擇。
民主國家幾乎都是由防疫主管機關和全國性的諮詢委員會共同商討,根據染疫風險高低訂出優先施打順序。沒有人有生命的特權。
這包括了英國、德國、法國及鄰近的日本和韓國。
2.美國算是其中特殊的例子,整個疫苗接種是由混亂的資格規則拼湊而成且缺乏溝通,50個州就像各自打了50場獨立的戰爭,在疫苗供應不足的時候,爭搶「戰略物資」疫苗,釀成了全國性的延誤和混亂。但美國的思考一直是把讓社會重新恢復運作放在最優先,所以插入了維護社會基本功能的族群,這涉及了爆發疫情可能的死亡率、工作環境密閉群聚的特性,及少數族裔的偏高比例,但也因此讓高齡族群無可避免陷入較高的染疫風險。
3. 英國和美國同屬新冠疫情重災區,也是最早催生出疫苗並大量生產的國家,但他們反對「社會權力」的思考,即便是王室成員,也得照順序施打。
日本、法國也遵循同樣法則,在醫療第一線及高齡長者之外,普及一般民眾施打。台灣卻在第二類加入了中央地方官員,及不驗光師公會,⋯⋯由少數人決定,不願公開討論的會議紀錄,更沒有透明的審核標準,台灣施打順序是全球民主國家從未有過的現象。
{內文}
新聞片段:
「在美國,注射計劃是由繁文縟節、混亂的資格規則拼湊而成,而且缺乏溝通。這個國家等於和新冠病毒打了50場各自獨立的戰爭,每個州如今都有自己的疫苗接種策略。地方和州官員表示,真正的問題在供應。州長們對無法獲得聯邦政府承諾的儲備劑量感到憤怒。他們都在撒謊,他們根本沒有儲備足夠的劑量。不可預測的分配正在全國範圍內造成延誤和混亂。」
這是今年一月底的美國,新冠疫苗開打約莫一個月,媒體形容和真實戰爭沒有兩樣,但這片土地沒有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被視為「戰略物資」的疫苗,究竟該如何發放,一直在社會內部激烈震盪。
新聞片段:
「今天,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顧問小組建議,在醫護人員和療養院員工接種完疫苗之後,下一個順位應該是 75 歲以上老人,而不是先前考慮 65 歲及以上長者。緊隨其後的是前線基本工作人員,該小組將其定義為急救人員、警察和消防、教育類老師和職工、食品和農業、製造業、美國郵政服務人員、公共交通工人和雜貨店工人。」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感染病學專家 Monica Gandhi:
「他們實際上非常清楚,他們需要讓社會重新運轉起來,因此,為了維持社會的基本功能,他們將其放在優先順位。」
美國學者專家一致同意,讓高風險及維繫社會重要功能的人優先,是降低死亡率並讓醫療體系繼續運作的重要關鍵。但除了年齡之外的其他類別,該如何評估這類族群染疫對社會的衝擊,實在難以認定。優先順位的排定,涉及一個複雜的判斷與價值選擇,每個決策都需要以民眾聽得懂的方式,耐心仔細地說分明。
美國預防接種諮詢委員會成員:
「他們(疫苗的優先順序)確實是讓弱勢群體,未成年人及兒童能夠迅速恢復某種意義上的常態。」
美國預防接種諮詢委員會成員:
「孩子們需要上學才能吃飯,但我們需要食物供應鏈暢通 才能把食物提供給他們。」
這個美國預防接種諮詢委員會自去年疫情爆發後,就一直是透過線上會議,向疾管署及衛生部長提出建議,決定全美疫苗施打的優先順序。所有審酌的科學證據、會議紀錄,均上網公開透明。其成員除了常見的醫療及公衛專家,美國會有一個消費者代表,負責呈現常民可能存在的關切。諸如此次新冠疫苗的施打,將警消、郵務、食品工廠等高風險必要工作人員,拉到65至74歲的高齡族群前,便是援引了這類工作爆發疫情可能的死亡率、工作環境密閉群聚的特性,及少數族裔的偏高比例做出的必要決定,但也因此讓高齡族群無可避免陷入較高的染疫風險。
美國預防接種諮詢委員會成員:
「我們的目的是盡可能將更多的疫苗提供給需要它的人,但因而創建如此龐大的群體,確實會在某種程度上讓疫苗接種陷入癱瘓。」
過程中不斷有企業透過國會遊說,希望能夠「插隊」爭取提前施打疫苗,其中不乏外界熟悉的Uber、Amazon和全球零售商龍頭Walmart,華郵甚至以社論批評,這類美國大企業膽敢在供應有限的情況下公開爭取疫苗,等於是明白告訴那些打得到和打不到的人,誰身陷危險。
英國衛生部長 漢考克:
「當然,我最重要的角色,身為英國衛生部長的首要職責,是確保整個英國受到保護和安全。」
英國和美國同屬新冠疫情重災區,也是最早催生出疫苗並大量生產的國家。雖然在疫苗剛問世之際,不少民眾猶豫恐懼,致使首相強森即便自身感染過新冠病毒,仍率先在鏡頭前帶頭施打,但其優先順序,是交由多元參與的委員會決議。美英兩國間的最大差別,是在醫護長照工作者及高齡長者後,英國仍決定讓高齡及脆弱族群優先,且一路延伸到60歲,只在中間插入了16到64歲有重大傷病或特殊條件者。那些所謂不同職業暴露於新冠病毒的風險,由於缺乏足夠的科學證據,再加上高風險必要工作者多半年紀較輕,最後並未納入優先順位。
英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免疫研究所主任 Mary Ramsay:
「他們仔細審查了所有關於新冠病毒的數據,並試圖根據誰會罹患嚴重併發症及誰會死於新冠病毒來決定誰優先施打疫苗。」
在這個前提下,英國王室成員未曾插隊,同樣延續皇權傳統的日本亦然,日本疫苗的優先施打順序,是第一線醫護480萬人,接下來為65歲以上高齡長者,然後是三高等慢性病患1030萬,長照機構工作者200萬,60到64歲長者以下,第六順位就能開放一般民眾全面施打;而同屬G7的法國也一樣,接種順位最優先的,是高齡長者和長照工作者及50歲以上具危險因子的醫療專業人員,其次才是50歲以上高齡,然後就開放全體國人施打。即使走過一整年最嚴峻的疫情,今年44歲的法國總統馬克洪,還是按照順序在6月1號,低調透過推特宣布自己已完成疫苗接種。
法國總統 馬克洪:
「我堅持並邀請所有市民繼續接種疫苗,因為這是對抗疫情唯一持久的辦法。」
反觀今年六月的台灣,即便看著別人慘烈地走過長達一年半的艱辛抗疫之路,當日本援助的124萬劑最大批疫苗抵達後,首度大規模開打仍面臨相同的亂象與窘境,有人公開插隊,也有人透過公權力,堂而皇之地成為特權。
記者VS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副指揮官 陳宗彥:
「主持人陳文茜她有提到,說民眾大家都在等疫苗。她說到第二類的的中央人員的部分,他是排在長照跟年長者的前面,她就質疑說,有一些非高風險的行政機關和總統府的人員都在裡面,認為說如果是光明磊落的話,就應該把第二類的接種名單都公布出來。因為疫苗的注射,是一個醫療行為,依照個資法第六條的規定,這個有相關病歷醫療等等、跟身體健康有關的,這個都是屬於個資法裡面的特種個資,這個是不能去做公開的。
這是放眼全世界民主國家沒有過發生的現象,總統府官員甚至凌駕總統,優先被放在第二類優先施打順位。而這裡頭存在多少打著防疫為名、實為非高風險的特權人士,外界無從得知,而我們的指揮官面對疫苗分配上的強烈質疑,卻是這樣回應。
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 陳時中:
把這打疫苗,有點像是大家在競爭的味道,其實我覺得沒有(必要),不用到這麼的緊迫啦。」
當大家都在等疫苗,我們遍尋不著指揮官口中的「透明」,此時此刻對台灣民眾來說,雖然疫情比不上國外動輒上百數千的單日死亡,但每天固定數十條人命的代價,已和戰爭沒有兩樣。當疫苗被等同為「戰略物資」,法定的優先順序,形同政府公然宣告的特權,執政者高舉的價值,是百姓?還是權力?端看救命的疫苗,一針針打進誰的手臂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f59m58ogDg&feature=youtu.be
請訂閱【TVBS 文茜的世界周報】YouTube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TVBS%E6%96%87%E8%8C%9C......
並開啟🔔
台灣媒體亂象例子 在 竹北市民代表 陳冠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凡客家必土樓,什麼是台灣客家文化?】
#這篇文以統整相關資料為主
前些日子看社群媒體上,不少網友討論建造中的「竹北停八BOT遠東百貨」造型,上方是帶有客家元素的「土樓」設計,好看與否見仁見智,但這也成為一個有趣現象,就是只要有客家族群的地方,就會蓋土樓來表示其族群意象,然而有趣的,莫過於台灣客家族群從沒出現過土樓建築,所以藉此來討論,大家心目中的「台灣客家文化」到底是什麼?
#客家土樓起源(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其實更精確名稱應該叫「福建土樓」,這是一種依山就勢,就地取材,適應聚族而居生活和共御外敵防禦要求的大型樓房,產生於宋、元,成熟於明末、清代和民國時期。
以客家圍樓為代表的該類型建築,興建高潮是在中國動亂與客家族群由中原向南方遷移之際。這些時期包含唐末黃巢之亂、南宋政權南移與明末清初。直至17世紀之後,不但讓客家人最後定居於中國東南沿海,也讓土樓分布地點以中國閩粵地區為大宗。出於抵禦山林野獸、強盜的需要,並體現儒家思想下大家族共同生活的理想,乃建造此種形式特殊的建築。
#為何台灣沒有福建土樓?
這裡引用 #王雯君 投書中,整理莊英章在「客家社會與文化」課程筆記,提出下列五個說明臺灣沒有圓形土樓原因:
(1)當初從大陸來臺者都是單身,不符合土樓為宗族聚居的概念。
(2)臺灣漢番之間是因為政府介入,土牛溝界線明顯,不需要土樓防禦。
(3)來臺者經濟力不足以建造龐大土樓。
(4)年代不夠久遠,所以單姓村的延續難以維持。
(5)土樓集中在閩西,但客家移居者多是以粵為主,則他們來到臺灣前原本就非土樓居住者。
#台灣客家建築特色?
這裡引用專門研究客家文化的 #陳板 老師,在「臺灣客家文化」建築文化提到:臺灣客家建築幾乎和中國原鄉截然兩異,在材料運用上幾乎都是因地制宜〈從精神的層次,也可說是延續原鄉之傳統〉,用泥土、用火磚、用木、用竹,率都以建築物的在地資源優先考量。在色彩美學上,創造了與原鄉「白牆烏瓦」截然兩異的審美價值觀,逐漸吸收了閩南「紅磚紅瓦」的新風味。
在客觀的空間文化的欣賞上,也可以結合不同地區與家族的產業型態,瞭解每個在地性客家建築的價值所在。例如,北臺灣因為清末、日治時代初期樟腦產業之故,建築從農業型態的居家規模轉變為與其他族群更緊密互動的多元產業生活空間,紅磚的運用結合原鄉宗族空間的營建文化,型塑出極為優異的客家庄建築美感。南臺灣最具特色的空間形式,應可說是創造了正身與橫屋之間的「廊間」〈或稱「廊仔」〉,廊間相當程度反映了原鄉中國所未有的熱帶性氣候的生活空間需要,相當開放的空間〈三個經常不關闔的門、兩個室內間門、兩個透空式窗戶〉,經常當成家庭內客廳、灶下或餐廳等最主要生活核心。深具在地風味,值得拜訪。
#總結
這篇文主要是梳理有關「福建土樓」與「台灣客家建築」之間的關聯性,稱不上是自己書寫觀點,更多是站在巨人肩膀上,有了新的視野來看待此議題,從中國建造圓形土樓需求,到台灣過往客家族群實際生活來看,台灣現在各縣市所蓋的「福建土樓」意象,不是什麼歷史現場還原,而是為了營造而營造、為特色而特色所產出的「文化加工」,非但不能彰顯台灣客庄價值,還曝露對台灣歷史的認知不足。
當然,每當有此疑義提出時,總有人打著「這也是客家文化啊」來解釋,我想除了「竹北交大客家文化學院」(圓形土樓建築),能用「研究學術、推廣文化」來勉強廣義解釋外(學術單位),其他縣市客家建築,用圓形土樓確實頗為奇怪,就像「如果」有台灣政治人物、建商蓋「萬里長城」當縣市地標,你說「台灣又沒遊牧民族侵襲,蓋這幹嘛?」,結果答覆「這是為了推廣漢族文化」來解釋,一樣荒謬又好笑。
即便同個族群,也會因地理、時空環境改變,而導致文化、建築、飲食、習俗…有所不同,最後因應「在地化」成為獨有特色。竹北有名的客家聚落「六家林家」,見證竹北發展與改變,其歷史建物與文物保留完整,恰恰是打臉「竹北遠東百貨土樓造型」的最好例子。
台灣是個移民社會,由各種不同族群交織,並延伸出特有文化,如以台灣為圓心點,去認真檢視原住民、客家、閩南、外省人、新住民等文化「在地化」的結果,一定能找出屬於自己族群的文化特色,而不是為求政績、好看、方便,來抄襲、加工,這都會影響我們後代對自己、在地、歷史的錯誤認知。
不過此種亂象已經成為一種普遍(客家縣市有土樓意象建築),大家好像也習以為常,人家的福建土樓是拿來抵禦外敵,我們的「台灣土樓」是拿來「做政績」、「發大財」,就這點廣義來看,好像也很符合台灣文化拉(誤)
台灣媒體亂象例子 在 媒體亂象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反正台灣媒體的素質是多低是正常人大概都能了解,但媒體的影響力還是擺在那邊,所以當有任何消息,媒體在網路上跟電視上po出來,網友跟民眾都會信以為真,即便最後事實 ... ... <看更多>
台灣媒體亂象例子 在 #舉台灣的例子來說 - Explore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從聯合報新聞亂象. 看台灣媒體的悲哀生態 . #同樣一篇陳建仁放棄禮遇的新聞 .… See more. No photo description available. 408. 17 comments. 19 shares. ... <看更多>
台灣媒體亂象例子 在 台灣媒體是怎麼爛掉的?七分鐘看懂媒體亂象五大 ...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時間軸:00:00 影片開始00:32 市場小頻道多, 媒體 惡性競爭搶眼球01:29 商業模式崩壞!傳統 媒體 成夕陽產業02:59 新聞置入「怎麼賣」?03:55 勞動條件與 ... ... <看更多>